- Chen
-
萨拉热窝事件 ,,,这是事件发生的具体内容: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1914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的首府萨拉热窝,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携带他的储妃来到这里巡视。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在这里等待他的却是一次暗杀,而这次暗杀居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在萨拉热窝军政要员的陪同下,斐迪南大公驱车前往市政府参加欢迎典礼。然而就在去市政府的路上,斐迪南就遭到了塞尔维亚爱国青年的炸弹袭击,炸弹就扔在了他乘坐的敞蓬车里面。但是斐迪南非常镇静,他一下子就把这个炸弹扔到马路上了。斐迪南毫发未损,但炸伤了几个路上的老百姓。这样车就加足马力到了市政府。
在市政府参加完欢迎典礼之后,斐迪南大公提出要去看望被炸伤的老百姓,于是他的车队按原路返回。但这一次真正的暗杀来临了。
车顺着原路向医院开去,走到一个叫拉丁桥的路口,向右转弯就是通往医院。司机放慢速度向右转弯,这样车就形成了一个相对静止的目标,这时边上钻出来一个20岁的塞尔维亚小伙子,这个人叫普林西普,在5米的距离内,向斐迪南夫妇连开两枪。一枪打在斐迪南妻子的腹部,把肝打破了;一枪打在斐迪南的脖子上,可能把动脉打断了。
裴迪南大公夫妇的遗体被运回维也纳进行了国葬。奥地利的怒火集中在塞尔维亚的身上,因为他们相信杀手普林希普是一个秘密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团体的成员。
就在暗杀事件发生后不到1个月,1914年7月23日,在与德国进行协商之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塞尔维亚则提出对该事件进行仲裁,但同时他们也对军队进行了动员,这导致奥匈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以电报的方式进行的宣战。
就这样,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的军车开始前进了。这些情绪激昂的士兵们很少能意识到,欧洲正踏上了一条只能是全面战争的不归路。
□1914年7月底,奥匈军队开进了塞尔维亚。与此同时,在欧洲的其他地方,外交斡旋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柏林警告圣彼得堡,如果俄国动员军队支持塞尔维亚的话,德国也一定会调集军队,不惜一战。
俄国的盟友法国请求沙皇慎重考虑,但是沙皇拒绝了,开始部分动员军队。7月30日,奥匈帝国的大炮开始轰击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这导致俄国最终下令全面动员。德国立刻向俄国宣战并开始动员武装力量。
仅用了48个小时,德军就在一片近乎歇斯底里的欢呼和狂热中向战场开拔了。到了8月1日,考虑到与俄国的同盟关系加上德军的动员对自己的威胁,法国也开始了战争准备。德军的战车开始同时往东西两线运兵,并于8月3日向法国宣战。
而此时的英国,因为与俄法的友好协议并没有规定英国要在发生战争时给以援助,所以开始它采取的是中立的态度。但是,第二天,也就是8月4日,德军进入了中立的比利时。这时英国意识到如果德国控制了整个欧洲大陆的话,对它是不利的。于是英国以保障比利时中立地位为借口,向德国发出了撤军的最后通牒,但是德国拒绝了。8月4日午夜,英国向德国宣战。
短短几周之内,整个欧洲都被卷入了这场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 墨然殇
-
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亚邻近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进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6月28日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在1389年被土耳其军队打败的日子,演习选定在这一天是具有挑衅意义的。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亲自检阅了这次演习,演习结束后,斐迪南大公返回萨拉热窝市区时,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击中毙命。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德、奥匈帝国立即以此作为发动战争的借口,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事件遂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为什麽萨拉热窝事件会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有导火线就有炸药包,就有火药库,当时什麽地方被称为欧洲的火药库---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库原因有三,一是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是这裏多为刚独立不久的小国容易被大国控制;三是这裏矛盾异常尖锐复杂,既有诸小国与原宗主国土耳其的矛盾,也有小国之间争夺领土等的矛盾,更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霸权的矛盾,尤其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巴尔干乃至整个世界不安定的主要因素,当时列强为在争霸中取胜,疯狂扩军备战,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 北有云溪
-
萨拉热窝事件
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 u投在线
-
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 水元素sl
-
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帝国王储被杀了
- tt白
-
萨拉窝事件
- meira
-
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遇刺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萨拉热窝事件
- NerveM
-
通过萨拉热窝事件,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事件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 瑞瑞爱吃桃
-
萨热那窝
- 苏萦
-
萨拉热窝事件啊。。。。。。。 奥匈帝国王储被暗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谁的死亡为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于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黑手社”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2023-07-25 09:16:161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谁的死亡为导火线
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2023-07-25 09:16:532
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事件是?
被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事件是? 1.日德兰海战 2.萨拉热窝事件 正确答案: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于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黑手社”的波斯尼亚青年学生)枪杀。这次事件导致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2023-07-25 09:17:00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谁发动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14年7月28日开始的。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扩展资料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甲午战争和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探索自强救国道路的一种选择,也反映了正在觉醒的中国希望借参战靠近西方及融入国际社会的强烈愿望。从外部形势看,一战爆发使中国面临新的危险。侵吞中国是日本的既定政策,然而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本认识到,西方列强不会坐视日本单独吞并中国,因此一度收敛对中国的侵略。然而,一战的爆发使帝国主义列强的视线聚焦于欧洲大陆,日本在东亚得以横行无阻。在1914年底日本占领山东之后,中国参战的愿望更加强烈,因为只有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战后和平会议,才有收回山东主权的一线希望。中国参战的另外一个动机是获取经济利益。英国曾表态,如果中国采取任何不利于德国利益的行动,英国将考虑中国要求延期偿付庚子赔款的要求,并确保给予其他的财政援助。总之,当时的中国选择参战利大于弊。可以说,希望借参战靠近西方及融入国际社会的愿望,是甲午战争和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探索走西方道路的一种表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选择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曲折历程及其影响2023-07-25 09:17:091
一战爆发的原因
有军事攀比 (英德) 还有新兴帝国和老牌帝国的比拼2023-07-25 09:17:4213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7月28日开始,到1918年11月11日结束。导火线是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之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同盟国为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最终德、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扩展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全球性战争。据文献记载,世界五大洲共有32个国家相继卷人了战争。大约有7400万人在军队中服役。在这场四年的战争中,死亡的军人和平民共达944万人。其中,战胜国死亡人数是540万人,战败国为400万人。在交战国后方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亡的人数约达1000万人,受伤和致残的士兵和军官为2100万人,被俘虏的有650万人。中欧、东欧、东南欧、法国和比利时北部的中心地区遭到了破坏。因战争破坏造成的损失估计为330亿美元,相当于所有欧洲国家战前国民收入的十分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2023-07-25 09:18:20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哪个国家发动的?
奥匈帝国、德国。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同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扩展资料:战争背景: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法德矛盾十分尖锐。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地处中欧的君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又怕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军事协议,它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它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2023-07-25 09:19:341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么引起的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扩展资料战争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主要战区展开的生死搏斗,这场战争,各方都大量使用现代化战争装备,以给敌人最大的杀伤,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十四条和平宣言》,德、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战争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2023-07-25 09:19:491
请详细介绍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战,谢谢!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基本简介: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 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在得到德国的支援后,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是一场非正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7月30日俄罗斯开始总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第一次世界大战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8月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立国时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同时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及维护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宣战。 战争主要在由德国和奥匈帝国组成的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组成的协约国(Allied Powers)之间进行。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俄国中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战争最初在欧洲进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欧洲范围。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一战中双方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带给人类空前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最终以同盟国集团的德、奥匈等国战败而结束。[1] 开始的标志: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引发背景:巴尔干半岛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统治,奥斯曼帝国因为在近代化、工业化的竞争中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较为先进的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理所当然在帝国主义的驱使下的对其领土的瓜分。当时在奥、俄两大强国的支持下,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战争保加利亚(俄罗斯后台)获利最大,导致第二次战争中塞尔维亚(俄罗斯后台)、希腊(英国后台)、罗马尼亚(奥匈后台)、黑山(奥匈后台)、阿尔巴尼亚(俄罗斯后台)瓜分保加利亚,并使得世仇奥、俄的冲突又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深厚的导火线。 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First World War)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进行本民族解放和自卫、保加利亚对俄罗斯和塞尔维亚进行夺回领土的复仇之战,其他都是非正义的;他们的正义不能根本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但进入到21世纪初,对这种过于中国中心主义的言论有所反驳,因为这些国家只不过在维护本国利益、并没有刻意去彻底击垮某个国家,只不过其中中国作为战胜国没有得到任何利益、所以才把一战夸张为不正义之战。 表象原因和同盟国的结盟: 1.奥俄的势不两立。俄罗斯后台支持的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这引起了奥匈的强烈不满;而同时,塞尔维亚也不满奥匈吞并了有很多塞尔维亚人居住的波斯尼亚。俄罗斯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势力最大、但奥匈现在却步步紧逼,为了抑制奥匈帝国的急速扩张、俄国当然出面力挺塞尔维亚。 2.德奥关系进入黄金时期。德国统一和奥匈和解后,德国向世界争取殖民地、奥匈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原本是敌人的普鲁士(德意志)和奥地利(奥匈)互相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利益冲突了。与其坐视强大的邻国变为敌人不管、还不如主动向它结盟变为有利的盟友,所以这两个欧洲强国自然而然的变成了坚不可摧的同盟关系。 3.奥斯曼帝国想逃脱俄罗斯的控制。两次巴尔干战争后,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位大减、它只想要彻底逃离对他威胁最大的俄罗斯,原本对它威胁最大的奥匈帝国、其领土已不再和奥斯曼帝国接壤、所以才和德奥结盟。 4.保加利亚对俄国的报复。原本是保加利亚后台的俄罗斯、但它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背叛了保加利亚、让保加利亚损失了2/3领土、其中大半部份又划给了塞尔维亚,所以保加利亚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加入德奥阵营、向俄塞两国报仇。 深层原因和协约国的结盟: 1.德意志帝国和英法俄三国的矛盾。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军事、经济国力大大增强。普法战争后不仅超过法国、成为欧洲陆地上的最强国、工业产值全面超过原本世界第一的英国,还提出大海军主义挑战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和大日耳曼主义来支持奥匈干扰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上斯拉夫民族地区的影响力。 2.英法俄反制德奥同盟。为防止牢固的德奥同盟(尤其是德意志帝国)的过分强大、以至于影响了自己在传统领域的利益。这三个在历史中水火不相容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联合在了一起,靠着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优势,全面打压德奥的生存空间。 3.比利时的非中立化。德国为了突袭法国而绕道比利时进攻,可比利时却拒绝德国的要求,结果遭德国进攻。此问题激怒了比利时的保护国英国,也让德在战后对比利时割地赔款。 4.意大利的倒戈。意大利原本和德奥同盟,想夺回法国占领的萨伏依地区,但却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所以意大利后来参加协约国阵营。 5.日本的趁火打劫。日本想要俄罗斯在中国的利益,但因为英俄同盟和英日同盟的关系不能得罪俄国,只能寻求别的利益;期间正值德国在欧洲大战,所以日本强占德国在亚洲的所有殖民地。 6.美国的参战。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对所有英国货船发动攻击,没料到误伤美国商船;美国本来就想在欧洲国家身上捞一杯羹、如今由此契机向德国宣战。 导火索: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来到1908年被奥地利吞并的波斯尼亚视察,一位塞尔维亚一个秘密组织成员,17岁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斐迪南夫妇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日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意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同盟国:奥匈帝国、德国。 中立:意大利。 协约国:塞尔维亚、俄国、法国、比利时、英国。 持续时间: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开始标志: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萨拉热窝事件 结束标志:1918年11月11日德国战败投降 波及地区: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亚洲 结果:协约国获胜、同盟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直接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对立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刺杀斐迪南大公) 理解: 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此日为塞尔维亚之国庆日,奥匈帝国皇位继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政府宣战的电报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dukeFranzFerdinand)夫妇在从军演结束后在市区访问途中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隶属塞尔维亚的恐怖组织“黑手社”的波斯尼亚学生)枪杀。这次事件使奥匈帝国于7月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影响: (1)大战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灾难 (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激化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3)大战打破了拿破仑建立的维也纳体系,改变了世界格局。 (4)大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同时社会主义运动也鼓舞了亚非拉殖民地人民。 延伸: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建立的国家联盟。参与该联盟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数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是在战争一开始保持中立,并在1915年5月加入协约国,三国同盟遂告瓦解。世界大战末,美国加入协约国,同盟国最终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入同盟国方面作战的共有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时称奥斯曼帝国)4个国家。 协约国: 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因十月革命退出协约国)、塞尔维亚王国、美利坚合众国、同盟国阵营四大君主比利时、中国北洋政府、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希腊王国、葡萄牙、英属澳大利亚 、英属加拿大、英属印度、英属新西兰、英属南非。 同盟国: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 战争状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开始到1918年11月,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75%。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万人,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发展 德意志的统一1870~1871年普鲁士同法国之间的战争。因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题,普法两国之间关系长期紧张。1870年7月14日,俾斯麦发表了挑战性的“埃姆斯电报”,触怒了法国政府。7月19日,法国对普宣战。战争开始后,法军接连败北。9月2日,拿破仑三世亲率近十万名法军在色当投降。4日,巴黎爆发革命,成立第二共和国。但普军仍长驱直入,包围巴黎。1871年1月28日,巴黎失陷,两国签订停战协定。2月26日,双方在凡尔赛签订初步和约。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署了正式和约。这一次战争使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结束了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柏林会议,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皇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又因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与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俄国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1914年俄国海报 三位人物分别代表法俄英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红色部分是为“三国同盟”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而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斡旋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鉴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就那样被罢后,可是后来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就又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双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沙皇俄国得到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于1900年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在1905年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在1907年德国开始建造无畏舰时以二对一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为德方之两倍以相应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英国的无畏舰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而在陆军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准备由80万增加到230万,可是最后虽未达标,唯其陆军已有140万,是全欧之冠,不过其素质却甚为低下,无法和德法两国的陆军相比;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涨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大至35万,而奥意两国的陆军素质皆不及德法,最后美国也响应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万4千人扩张至16万。 战争背景 (1)根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2)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法德、俄奥、英德——英德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3)矛盾的实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4)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5)巴尔干地区的冲突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疯狂扩军备战 3、导火线:1914年6月8日,萨拉热窝事件 *英德矛盾被认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原因 (1)英德之间的争夺具有全局性。当时法德矛盾主要在西欧;俄奥矛盾主要在巴尔干地区,都是区域性的。英德矛盾则是全局性的全面争夺:在商品市场上,德国在欧洲与英国展开争夺;在殖民地问题上,德国的“赤道非洲帝国”计划与英国的“开罗—开普敦”计划尖锐对立,“三B铁路”是德国“向东方进军”的工具,是“架在英属印度上面的一把利剑”,严重威胁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范围:德国还通过扩充海军法案,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并在短期内使海军力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紧追英国之后。 (2)英德矛盾的发展和演变,直接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发展和演变。随着英德矛盾的不断发展和突出,其它矛盾逐渐降居次要地位。如英法在瓜分非洲问题上的尖锐矛盾,英国与俄国在伊朗、阿富汗、中国西藏等问题上的矛盾,都随着英德矛盾的上升而得到协调,并通过分辨签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而结成伙伴关系。 (3)英德矛盾还是新老世界殖民体系之间矛盾的核心。老的世界殖民体系以英国为中心,以法、俄等为主要成员国,英国在19世纪中期掌握着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和工业霸权。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超过英国,德国统治集团因此从争夺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这样,企图摧毁老殖民体系、另建立起一个新的世界殖民体系的核心国家——德国,与老殖民体系的核心国家英国之间的矛盾,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而是新旧两种殖民体系之间的一种斗争和矛盾的集中表现。这一矛盾自然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英国最初要置身于两大军事集团之外的原因 1892年法俄同盟的建立,标志着欧洲以德意奥为一方、以法俄为另一方德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出现。但此时,欧洲的另一个强国英国,却置身于两大集团之外,而采取所谓的“光荣孤立”的政策。 英国统治集团长期依赖,惯于利用欧洲大陆列强之间的矛盾,来达到保持和加强自己称霸世界的目的。帕麦斯顿曾经说过:“我们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盟友,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我们应当以这种利益为指针。”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在1896年把英国的这种政策运用于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的形势下,名曰“光荣孤立”。英国之所以奉行这一政策,一是因为当时英国不但与法、俄有矛盾(在非洲与法国有矛盾;在中亚、巴尔干与俄国有矛盾),与德国在非洲也有矛盾,因此它不愿参加任何一方。二是因为它考虑到,不加入军事集团,不但可以不受条约约束,而且还可以挑拨和利用两大集团的对立,使其互相牵制,以便自己乘机在世界各地扩张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三是英国自信即使没有同盟国也足以保卫自己安全。 但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德国实力的增强和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而与法、俄结盟。 爆发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战争爆发。 性质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掠夺战争;塞尔维亚为独立而战,具有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重要战线 欧洲的西线(英法比—德)、东线(俄—奥匈、德,具有决定性作用) 过程和重要战役 1、第一阶段:1914年。西线的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转入阵地战。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1916年使决定性的一年,陆上三大战役:西线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海上的日德兰海战,英国仍控制制海权。战争主动权转到协约国一方。 3、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国参战(*美国参战的原因:协约国贷款;俄国二月革命等);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阵营增加到27国;俄国相继发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苏俄推出战争;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结束。 延伸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建立的国家联盟。参与该联盟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数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是在战争一开始保持中立,并在1915年5月加入协约国,三国同盟遂告瓦解。世界大战末,美国加入协约国,同盟国最终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入同盟国方面作战的共有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时称奥斯曼帝国)4个国家。 后果 1、战争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十五亿人口卷入战争,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2、战争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摧毁了俄、德、奥匈、土耳其奥斯曼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意三国 3、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巴尔干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火药库? 巴尔干半岛位于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处,战略地位显赫。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 巴尔干半岛上各种矛盾错综复杂:(1)巴尔干与奥斯曼土耳其的矛盾。巴尔干半岛从14、15世纪起,长期处在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2)巴尔干内部矛盾。从19世纪70年代起,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相继摆脱了土耳其的统治,巴尔干各国间的领土、种族、宗教等矛盾也随之而起。(3)巴尔干各国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由于巴尔干半重要的地理位置、战略地位,欧洲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乘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4)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巴尔干问题上的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争夺大为激烈。巴尔干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俄国打着打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地区扩张。奥匈帝国也在德国的支持下积极向巴尔干扩张,1908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而当地人民想同塞尔维亚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打的斯拉夫人的国家。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不断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成为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只要一根火柴,即会导致整个欧洲的大爆发。 *德国发动世界战争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从历史的角度看,普鲁士有军国主义的传统,普鲁士起源于军事征服,17世纪以后,普鲁士对外不断推行军国主义扩张政策,18世纪腓特烈二世改革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更加发扬广大了。19世纪中期,德意志通过普鲁士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于是,带有军事色彩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进一步赢得了德国人的信仰。 从当时的现实角度来看,德国的经济实力和殖民地位的不相称,刺激了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战争欲望。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飞速发展,工业生产总值居欧洲第一位。但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当它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世界上可瓜分的殖民地大多早被老牌的英法荷等国瓜分完毕。于是德国工业资产阶级就将拓展海外市场、占领殖民地的愿望,与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密切结合起来,到处侵略扩张,力图冲出欧洲,走向世界,成为战争狂人。2023-07-25 09:20:12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2023-07-25 09:20:215
第一次世界大战什么时间?谁发动?
反正不是我2023-07-25 09:20:42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记1914年6月 斐迪南大公遇刺,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1914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1914年8月 德国向俄、法宣战并入侵比利时。英国向奥匈帝国和德国宣战。1915年5月 意大利加入协约国。1917年4月 美国参战。1918年3月 俄、德国签约停战。1918年9月 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1918年11月 德国签约停火,大战结束。中国参战中国当时为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在英法的支持下,参加了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2023-07-25 09:21:014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哪一年在何地发生
1914年,爆发于巴尔干半岛,原因是2个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巴尔干以及世界的控制权、殖民地爆发的空前大战。大战的结果是同盟国失败、奥斯曼土耳其崩溃、沙俄十月革命、德国、奥地利割地赔款。2023-07-25 09:21:31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什么事件
萨拉热窝时事件 望采纳2023-07-25 09:21:504
一战是哪几个国家发起的
英国 德国2023-07-25 09:21:594
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普法战争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斯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2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英国和德国从1905年起争造无畏舰,到战前的1913年,德国常备军扩充至87万,法国达80万,沙俄也准备增加到230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属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导火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匈帝国的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u2022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u2022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u2022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普林西普的行动是热爱民族的表现,但是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2023-07-25 09:22:101
二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导火线:1939.9.1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向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众所周知,二战对立双方有两个阵线:以德日意为代表的法西斯阵线;以美苏英中为代表的反法西斯阵线。是由德国引起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德意志第三帝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签订《凡尔赛和约》的严酷条款怀有怨恨。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意志第三帝国总理,纳粹党掌握国家政权,阿道夫·希特勒开始秘密武装德意志第三帝国。《凡尔赛和约》就是20年停战的协议。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和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发展较快的德、意、日三国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使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起来。扩展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战2023-07-25 09:22:201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分别是什么
一战:萨拉热窝事件二战:德国闪击波兰2023-07-25 09:22:495
一战所有参战国都有哪些?
主要参战国: ①协约国一战资料(6张) 英国、法国、沙皇俄国、塞尔维亚、美国、比利时、中华民国、日本、意大利(1915年5月,意大利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 罗马尼亚、希腊、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新西兰、南非、葡萄牙②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开始到1918年11月,历时4年3个月,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国家地区达34个,受战祸波及的人口达15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75%。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89个师,共计7400万人,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2023-07-25 09:23:212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了一些什么重要事件?
4355好玩2023-07-25 09:23:405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见参考资料2023-07-25 09:24:063
是谁在背后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
我认为战争爆发是德法矛盾、德英矛盾、德日矛盾、德俄矛盾、俄奥矛盾发展的结果。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扩军备战,纷纷增加军事预算,扩大军队,制订作战方案,一步步走上战争道路。同时,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宣传机器也配合煽动沙文主义情绪,如,资产阶级御用学者竭力宣扬战争可以解决人口过剩问题,挽救工商业危机等反动谬论,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另外,19世纪末西方政治思想方面的一些内容也是促使大战爆发的原因2023-07-25 09:24:162
英国人的下午茶 中英文对照
从饮茶文化的发源来讲,最早于下午喝茶的民族,理应是一向以 茶文化着称的古代中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下午茶发展为一种既定习俗的文化方式,则是英国人。 一种流行的传说认为,在1840年一位英国 上流社会的女士: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在下午时分因百无聊赖,让女仆准备了少量的烤面包片、奶油 和红茶 。这种简便的饮食方式很快就成为了英国贵族们打发下午时光的一种绝佳方式。 然而下午茶的发展也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在以严谨礼仪要求着称的英国,下午茶逐渐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礼节要求与习惯。 并成为英国上流社会中每日必不可少的社交环节之一。 From the tea culture of origin is concerned, the first afternoon tea at national , should be always to tea culture , known in ancient China .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will be developed into an established custom of afternoon tea culture, then it is English. A popular legend that in 1840 a British high society lady: Beide Fu Duchess Anna, in the afternoon due to boredom, so the maid to prepare a small amount of toast , butter and tea . This easy way of eating quickly became a British aristocrat who sent a great way to afternoon time.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afternoon tea by the local culture, in the strict etiquette demands known to the British, tea etiquette gradually produced a wide variety of requirements and habits. British high society and become an essential social element of the daily. 英国人喝下午茶的方式丰俭由人,由高贵的正式茶聚( tea party ),到可以不喝茶只吃点心的餐饮( high tea ),都可以称为下午茶。 随着时代发展,英国妇女逐渐拥有自己的事业,部分人视传统的下午茶为过时的习俗,因此现在不是所有英国人到了下午三四点就一定会喝下午茶。 时下的英式下午茶一般在下午三点半到四点半进行。 英式下午茶的专用红茶为产自英属殖民地 印度 的 大吉岭红茶 与 伯爵茶 、或 锡兰高地红茶 。 除此之外英国也有在下午茶时喝奶茶的习惯。 随茶而来的还有切成薄片的 柠檬 及奶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在早期上不得台面的加味茶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这令下午茶在普通民众中流传更为广泛。 然而喝茶并不是主要的环节,品尝 蛋糕 、三明治 等各种点心,反而成了最重要的部分。正式的下午茶点心一般被垒成“三层架”的形式:第一层放置各种口味的 三明治 ( tea sandwich ),第二层是英国的传统点心 司康饼 ( scone ),第三层则是小蛋糕和水果 塔 。 这个三层架点心应先从下往上吃。 除了这种必不可少的三层点心,一些牛角面包 、葡萄干 、鱼子酱 等食品也会被摆上来,来迎合宾客的口味。 British way of drinking tea by the people Feng Jian, an official reception by the noble ( Tea Party ), to eat dim sum can not drink tea catering ( High Tea ), can be called afternoon te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British women increasingly have their own business, some people regard as obsolete the traditional custom of afternoon tea, so not all British people now three or four in the afternoon we will surely drink tea. Nowadays typically English afternoon tea to half past four to half past three p.m.. English afternoon tea special tea is produced in the British colony of India "s Darjeeling tea and Earl Grey , or Ceylon Highland Tea . In addition the UK has the habit of afternoon tea drink milk tea. Tea also comes with sliced the lemon and milk cans. Over time, some in the early flavored tea on the table may not have gradually been accepted, making the afternoon tea spread among the ordinary people more widely. But tea is not the main part, tasting cakes , sandwiches and other snacks, has become a most important part. Afternoon snack is generally formal"three planes" in the form of: placing the first layer of flavored sandwiches ( Tea Sandwich ), the second layer is a traditional British dessert scone ( Scone ), the third layer is is a small cake and fruit towers . The three bottom-up aircraft should start to eat dim sum. In addition to this essential three snacks, some croissants , raisins , caviar and other food will also be put to, to suit the tastes of the guests.2023-07-25 09:19:103
endup是什么词性
动词endup英[endu028cp]美[u025bndu028cp][词典]<非正>(以…)结束;最终成为[变得];最后处于;[例句]Theresultwasthattheengineendedupatthebottomofthecanal结果引擎最终沉到了运河底。2023-07-25 09:19:192
服装部位结构英语翻译
服装部位结构英语翻译 导语:服装“部位”的概念,是“造型”的延伸,也可以理解为细部造型。部位的造型在很多情况下是由工艺师控制的,而大的造型主要是由设计师筹划的。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服装部位结构英语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装前身的部位名称 肩缝 shoulder seam:在肩膀处,前后衣片相连接的部位。 领嘴 notch:领底口末端到门里襟止口的部位。 门襟 front fly,top fly:在人体中线锁扣眼的部位。 里襟 under fly:指钉扣的衣片。 止口 front edge:也叫门襟止口,是指成衣门襟的外边沿。 搭门 overlap:指门襟与里襟叠在一起的部位。 扣眼 button-hole:纽扣的眼孔。 眼距 button-hole space:指扣眼之间的距离。 袖窿 armhole:也叫袖孔、夹圈,是大身装袖的部位。 驳头川 lapel:里襟上部向外翻折的部位。 平驳头 notch lapel:与上领片的夹角成三角形缺口的方角驳头。 戗驳头 peak lapel:驳角向上形成尖角的驳头。 胸部 bust:指前衣片前胸最丰满处。 腰节 waist:指衣服腰部最细处。 摆缝 side seam:指袖窿下面由前后身衣片连接的合缝。 底边 hem:也叫下摆,指衣服下部的边沿部位。 串口 gorge line:指领面与驳头面的缝合线,也叫串口线。 驳口 fold line for lapel:驳头翻折的部位,驳口线也叫翻折线。 止口圆角 front cut:指门里襟下部的圆角造型。 扣位 button position:纽扣的位置。 滚眼 bound button hole:用面料包做的扣眼。 前过肩 front yoke:连接前身与肩合缝的部件,也叫前育克。 领省 neck dart:指在领窝部位所开的省道。 前腰省 front waist dart:指开在衣服前身腰部的省道。 前肩省 front shoulder dart:指开在前身肩部的省道。 肚省 fish dart:指在西装大口袋部位所开的横省。 横省 side dart:腋下摆缝处至胸部的省道。 胁省 underarm dart:衣服两侧腋下处的省道。 通省 open dart:也叫通天落地省,指从肩缝或袖窿处通过腰部至下摆底部的开刀缝。如公主线即是一种特殊的通省,它最早由欧洲的公主所采用,在视觉造型上表现为展宽肩部、丰满胸部、收缩腰部和放宽臀摆的"三围轮廓效果。 刀背缝 princess seam:是一种形状如刀背的通省或开刀缝。(公主缝,公主线,公主褶) 前后披肩 front or back shoulder cape:覆盖在肩部前后的部件。 上装后身的部位名称 总肩宽 across back shoulder:指在后背处从左肩端经后颈中点(第七颈椎点)到右肩端的部位。 后过肩 back yoke:也叫后育克,指连接后衣片与肩合缝的部件。 背缝 center back seam:又叫背中缝,是指后身人体中线位置的衣片合缝。 背衩 back vent:也叫背开衩,指在背缝下部的开衩。 摆衩 side slit:又叫侧摆衩,指侧摆缝下部的开衩。 后搭门 back overlap:指门里襟开在后背处的搭门。 领窝 neckline:指前后衣片在肩部缝合后,再与领子缝合的部位。 后领省 back neck dart:指开在后领窝处的领省,多呈八字形。 后肩省 back shoulder dart:指开在后身肩部的省道。 后腰省 back waist dart:指开在后腰部的省道。 下装的部位名称英文翻译 上裆 seat:又叫直裆或立裆,指腰头上口到横裆间的距离或部位。 烫迹线 crease line:又叫挺缝线或裤中线,指裤腿前后片的中心直线。 翻脚口 turn-up bottom:指裤脚口往上外翻的部位。 裤脚口 bottom,leg opening:指裤腿下口边沿。 横裆 thigh:指上裆下部的最宽处,对应于人体的大腿围度。 侧缝 side seam, out-seam:在人体侧面,裤子前后身缝合的外侧缝。 中裆 leg width:指人体膝盖附近的部位。 下裆缝in-seam:指裤子前后身缝合从裆部至裤脚口的内侧缝。 腰头 waistband:指与裤子或裙身缝合的带状部件。 腰缝 waistband seam:指腰头与裤或裙身缝合后的缝子。 腰里 waistband lining:指腰头的里子。 裤(裙)腰省 waist dart:裤(裙)前后身为了符合人体曲线而设计的省道,省尖指向人体的突起部位,前片为小腹,后片为臀大肌。 裤(裙)裥 pleat:裤(裙)前身在裁片上预留出的宽松量,通常经熨烫定出裥形,在装饰的同时增加可运动松量。 小裆缝 front crutch:裤子前身小裆缝合的缝子。 后裆缝 back rise:裤子后身裆部缝合的缝子 ;2023-07-25 09:19:331
新叶阅读理解答案
1.陡然觉得一阵带着春的气息从胸间穿过,喜爱春天. 2只有绿叶才是春天来临的预告 3.新茶、盖、流油、光晕 4.承上启下 5.人生,本该像它一样青翠、蓬勃、谦逊、勤恳2023-07-25 09:20:441
《新叶》阅读答案
既然你自己已经做完了,那么还提问干嘛?还有你自己写的答案又不是最正确的,说不定是错的,牛逼哄哄干什么?2023-07-25 09:21:012
古代科举时候状元,榜眼,探花。。。之后的两个分别是什么
地主 老板娘 农民2023-07-25 09:21:069
新叶阅读答案,第一自然段中有一句描写了作者看见新叶时的内心感受,这句话是哪一句?
陡然觉得一阵清风带着春的气息从脑际穿过。望采纳,谢谢。2023-07-25 09:21:081
新叶的阅读答案 人教版 新编基础训练 语文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阅读题答案
过渡段是第三段,作用承上启下 承上的句子:倘若它只有惹人喜爱的风姿,怎值得我动之以情。启下:留意观察许久。我发现一些更使我敬慕的——它的德行和情操。 第5题:即使不能做一朵流芳溢彩的鲜花,做一片纯净高尚的绿叶又何乐而不为呢。人生。本该像它一样青翠、蓬勃、谦逊、勤恳。2023-07-25 09:21:172
乾隆四十七年二甲毛姓进士名单
乾隆四十七年没有科考,所以不存在毛姓进士。乾隆年间所有毛姓进士如下。乾隆四年(1739年)第三甲:毛德馨 乾隆七年(1742年)第二甲:毛复亨;第三甲:毛永燮乾隆十年(1745年)第二甲:毛辉祖乾隆十三年(1748年)第二甲:毛咏、毛绍睿乾隆十七年(1752年)第三甲:毛凤雏乾隆十九年(1754年)第三甲:毛万铨 、毛式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三甲:毛受松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第二甲:毛业溥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二甲:毛应藻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第三甲:毛运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第三甲:毛晋登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第二甲:毛上炱乾隆四十年(1775年)第二甲:毛凤仪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第三甲:毛登瀛2023-07-25 09:21:301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
亲,你好!我对古代的科举考试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下面为您列举出各个朝代的科举考试的顺序。目录:(一)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二)科举考试的发展历程。(三)总结。(一)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二)科举考试的发展历程。1.周朝:贤士的选拔主要是由“乡老”(族长)等选拔本乡土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贡,直达中央。被上贡到王的贤士,由王亲自考试,内容是射箭。但是,这种选拔方式只限于宗法家族的范围,只有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为知识分子,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主要由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所世袭领有,具体表现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禄”制度。2.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卿世禄制被严重破坏,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下层人士得到破格任用,通过举荐、考核而选拔登进人才的情况越来越多。由举荐考核而任用(以及按劳绩提升)的官僚制度逐渐产生。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面的扩大更加速了这一过程。3.汉朝:提拔民间人才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7年)刘邦下诏命令各级臣下举荐贤才,形成后世乡贡的最初形态。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又两次下诏命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对被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诏令各郡国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后来两科逐渐合并为一科,称为“孝廉”。此外“秀才”也是察举的重要科目之一。孝廉重在德行,秀才重在才能。东汉时为了避讳刘秀而改成“茂才”。唐宋时泛称一般读书应举者为秀才,明清特指通过初级“县试”入学的学生为秀才。4.魏文帝时期: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西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5.南朝齐:在南朝齐时,秀才科的策试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定,“五问(合格)并得为上,四、三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考试成绩分为上、中、下、不及格四等,而不及格者“不合与第”,不予授官。这说明考试已经比过去严格得多。南朝梁时,梁武帝在建康设立五经馆,考试及格就给官做。各地寒门士子纷纷投馆就学。其考试办法为“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6.北朝魏、齐:北魏、北齐“凡州县皆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考察其文笔、才能。成绩优秀者,可以被录用为官吏,赐予官服、官印等。这种选拔方式逐渐发展成为科举制度。7.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是在县城内举行的,考试内容主要是诗词、文章等文学类题目。会试是在省城内举行的,考试内容则更加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题目。殿试是在皇宫内举行的,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内容也更加高深。(三)总结。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社会上的人才得到了更加公平的机会,不再局限于出身和门第。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政治家。但是,科举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贿赂、考场作弊等现象屡禁不绝,还有一些人因为考试不顺利而终身受挫,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在清朝末年,科举制度被废除,改为了新式教育制度。2023-07-25 09:21:394
落叶 阅读答案 语文呢
、答案:C 2、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3、答案:D 4、答案:“新叶勃发图” 虚实结合 两个“看见” 两个“听见” 5、答案:B2023-07-25 09:21:412
落叶 阅读答案
1.法桐的成长过程及作者的情感变化2.写“绿叶”是为写“落叶”做铺垫,在对比中揭示文章主题2023-07-25 09:21:494
探花、状元、秀才、举人、进士、榜眼,具体的等级排名是怎样的?
从高到低的排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榜眼是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探花是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扩展资料:1、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2、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3、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2023-07-25 09:22:171
语文阅读答案
它的花像五角星,远远望去,就像在绿色的布匹上点缀着一颗颗红星呢!2023-07-25 09:22:194
帮忙找一下仁爱版七年级英语教材和教案
要哦2023-07-25 09:19:003
blued中有人说top、bottom是什么意思啊?
你好,我觉得top是攻,在上面的,bottom是下面的。诚心为您解答,希望不吝采纳。2023-07-25 09:18:362
探花、状元、秀才、举人、进士、榜眼。从等级排名是?
纠正下:前三名为鼎贾三元,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2023-07-25 09:18:3314
PCB板印刷工艺的英文(或日文)——急,急,急
silk screen ——>drying——>exposuring——>developing——>etching——>striping2023-07-25 09:18:283
中国古代的一甲、二甲、三甲分别指什么?
现代人都把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认为是状元、榜眼、探花。其实这是对“三甲”的一种误解。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绝非指状元、榜眼、探花。 一般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都是从明、清两代的科举说起。明清的科举分为甲 、乙两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 ( 即省试 ) ,中试者称为举人;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举行“殿会”,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 实际上,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年间便已经开始,但是直到宋朝太平兴国八年才开始分类“三甲”。即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 到了元、明、清,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三甲”,并不是指状元、榜眼、探花,而是殿试中榜进士当中第三等的。2023-07-25 09:18:251
bottom什么意思
bottom是底部。扩展资料:n.底部;最下部;(朝下的)底,底面;(容器内的)底;…尽头;最末位置;屁股;套装的裙(或裤);(吃水线以下的)船底,船身;有…底的adj.底部的;最后的;尽头的v.给…装上底;降到最低;对…寻根问底;为…提供根据例句:1、Footnotes are given at the bottom of each page.脚注附于每页的下端。2、I waited for them at the bottom of the hill.我在山脚下等候他们。3、The book I want is right at the bottom (= of the pile) .我想要的书就压在(那堆书的)底层。4、He dived in and hit his head on the bottom.他跳进水里,头撞到了池底。5、I went to the school at the bottom of our street.我在位于我们那条街尽头的学校上学。6、There was a stream at the bottom of the garden.花园尽头有一条小溪。7、You have to be prepared to start at the bottom and work your way up.你得准备好从最基层干起,努力向上。8、I was always bottom of the class in math.我的数学成绩总是班上最后一名。2023-07-25 09:18:021
take courage for sb 是什么意思呢?
给某人鼓励2023-07-25 09:17:475
bottom怎么读
bottom[英]["bu0252tu0259m][美][u02c8bɑtu0259m]n.底部; 末端; 臀部; 尽头; adj.底部的; vt.装底; 测量深浅; 查明真相; vi.到达底部; 建立基础; 第三人称单数:bottoms过去分词:bottomed复数:bottoms现在进行时:bottoming过去式:bottomed例句:1.Put the bottom straight up. 从底部让它竖起来。2.China has been a bottom feeder in the global economy.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一直处于食物链底层。3.Signs of a housing-market bottom have emerged. 住房市场已经浮现了触底迹象。4.Drain remaining juice in bottom of bowl. 把剩余的汁液洒在盘底。5.This is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spectrum in africa but not rock bottom. 这在非洲的各国中算是低的,但却不是最低的。2023-07-25 09:17:261
秀才举人进士,分别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
古代科举进士的地位是很高的,三年才出一榜,每榜就百十号人,可以说凤毛麟角,绝不像文艺作品中一抓一大把。可以这样比较,古代的童生(例如洪秀全)要通过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相当于现在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或研究生。秀才(例如蒲松龄)就是有功名之人,平均每五百人才录取一个,相当于现在的事业编制。贡生(例如于成龙)属于秀才中的佼佼者,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举人(例如左宗棠)可以补县官的空缺,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干部。同进士(例如曾国藩)虽然比进士矮一截,但最低都可以直接为县官了,向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进士(例如林则徐)当然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了。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毕竟古代很多考中进士的学子才二十出头,但我们要知道,古人可没有现代人长寿,古代生活在太平盛世,人们的年寿一般也只能达到五十岁左右,即便生活在上层社会一般也就能活六十岁左右,二十多岁对于很多古人来说已经走完了生命的一半了。总的来说,古代能选拔为进士的学子是万中无一的,考中进士就跟现在买彩票中头奖的概率差不多,但成为进士就能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这就是古代有很多读书人愿意耗尽毕生经历参加科举的原因。2023-07-25 09:17:017
古代科举的顺序是什么?
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是什么,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古代科举考试的顺序1,县试,取得童生资格,即社会承认你为读书人。2,府试,取得秀才资格,这是成为读书人的标志,取得秀才后可以不纳粮,见官不拜。3,院试,取得国子监等读书资格,秀才可以参考,也可不考。4,乡试,一省考试,考中极为举人,可以称为老爷,具有做官资格。5,会试,进士初选,考中极为贡士。6,殿试,皇帝监考,合格者为进士(一甲),另外二甲为同进士,三甲为赐同进士,真正的进士为一甲。头名状元,次名榜眼,三名探花。古代科举考试按顺序排列需要经过1、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中者称为秀才;2、省级考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中者称举人;3、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中者称贡士;3、经皇上亲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鼎贾三元,考中第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探花",第三名称"榜眼",其他进士称"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相关资料补充: 古代科举考试一年有两次,称为“春闱”和“秋闱”。 乡试由取得“生员”资格的人参加,是在各省省城(或京城)举行的考试,每三年一次。因多在秋季举行,又称“秋试”。考中者便称为“举人”,也就是“中举”了。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由各省的“举人”会集到京城举行的一种考试,也是每三年一次。因多在春季举行,又叫“春试”。考中者称“贡生”,意思是贡献给皇帝选用的“生员”。考中第一名的叫“会元”。 殿试由取得“贡生”资格的应试者参加,进京入朝上殿,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考试录取的人十分有限,只取三甲,各甲只取三名。凡考中各甲头三名的都称为“进士”。考中一甲第一名的叫做“状元”,又称“殿元”、“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朝考在清代,殿试之后对进士们还要再进行一次“朝考”,特派朝中大臣阅卷,然后根据殿试的名次和朝考成绩,由皇帝分别授予官职。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中了状元,就等于做了朝廷的官了古代科举考试的排名情况排名情况从大到小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贡士、举人、秀才、童生。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殿试由唐代武则天首创,宋太祖时成为定例)。1、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2、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考者为秀才,考中的为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二至十名称亚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进行的,时间是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地点在京城礼部官衙,举人参加,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4、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始。隋、唐时,“进士科”只是科举各科中的一科,考的是诗赋。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宋代以前,进士只需要通过在尚书省举行的“省试”。自宋以后,进士一律要经过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一关复核和决定名次。宋仁宗时,曾发生过一名通过省试,但在殿试被黜落的考生愤而投奔西夏的事情。自此以后殿试都只定名次,而不会黜落考生。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清朝时一般为七人),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世人统称被录取者为进士。进士是功名的尽头,就算是对名次不满意也不可以重考。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扩展资料:1、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2、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3、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从此,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正式废除。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状元科举考试是怎样的顺序?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古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室试-殿试。。它们的顺序的怎样排列是??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室试、殿试,那么它们的排列顺序是什么?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古代科举考试各名词称谓?古代科举考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扩展资料: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三月,在讲武殿亲试举人,并确定自此以后定为常式。自武则天称帝,天授元年二月亲自策试贡士,开殿试之先河,至此终于将殿试纳入科举制常例之中,成为科举中最高的一级考试。北宋时期,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进士始分三甲。一开始殿试设三甲取士,一甲三人都可以称为状元。凡眼睛,人们认为必成双成对,于是将黄榜之上,榜首之下的一甲二、三名统称为金榜之眼,不分第二、第三,全称作榜眼。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已经将进士第二人号称为榜眼。到南宋时期,将探花的称谓专属第三名,而榜眼也成为进士第二人的专用名称。元朝虽然仍分三甲取士,但多数一甲仅取一人。因此,进士第二人就成了二甲第一名,仅得进士出身。但是,还是有个别例外,元顺帝首先提出“鼎甲”,一鼎三足,自然会有榜眼、探花,否则状元单独不可能将“鼎”稳定支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名衔称谓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等级是怎么回事呀?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等级顺序:1、生员(秀才):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也指在学读书的学生。2、举人:隋朝、唐朝、宋朝三代,被地方推举而赴京都应科举考试者;明朝清朝两代称乡试录取者。乡试由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长官担任监考官。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秀才,地点在各省的贡院。3、贡士:唐、宋时,以州(府)、县科举考试(乡贡、乡举)中试者称乡贡士。明、清时,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士。清制称会试考中者为贡士。参加考试的考生必须是举人,已仕未仕皆可。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4、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扩展资料: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百度百科·生员百度百科·举人百度百科·贡士百度百科·进士顺序(41)科举(11)2023-07-25 09:16:371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到底是什么关系
如果想搞技术,最好当然是把大学的课程过一遍。但是,我们想快速找到工作就没那么多时间,所以要有侧重。第一要学会一门编程语言,JAVA,Python都可以。如果有余力再学点数据结构和算法。其他的如操作系统,网络,计算机硬件等可以穿插的了解一些,等找到工作后,根据需求再提高。一般培训机构都是学一下编程语言,然后学习框架做项目。其他知识只是略微讲一下。如果想在技术的道路上走的长远,还是要把知识系统化的。可以到这里看看,看行比较哈2023-07-25 09:16:365
文炎敬进士13名是多少名
文炎敬进士13名是二甲的第十三名。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文炎敬进士13名是二甲的第十三名,古代科举一甲仅仅只有3个人,赐进士及第。2023-07-25 09:16:301
请说出历史上科举的三甲名次,一甲,二甲,三甲一共多少人?
古代府级考试及第的童生称秀才;乡试(省级)考中者称举人;在京师礼部会度及第者称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称进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俗称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额较多,三甲就更多了。现代人都把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认为是状元、榜眼、探花。其实这是对“三甲”的一种误解。古代科举考试的“三甲”绝非指状元、榜眼、探花。一般提到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都是从明、清两代的科举说起。明清的科举分为甲、乙两科。乙科是指集中全省秀才在省城举行“乡试”(即省试),中试者称为举人;甲科是把全国的举人集中到京城里举行“会试”,中试者在宫殿里举行“殿试”,此次中榜者称为进士。根据成绩高低,进士又分为三等,即一甲、二甲、三甲。实际上,中国封建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年间便已经开始,但是直到宋朝太平兴国八年才开始分类“三甲”。即殿试第一等的称为“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的称为“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的称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一甲、二甲、三甲各取若干名。到了元、明、清,科举考试“殿试”的中榜者,一甲仅限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一甲的第二名叫榜眼,一甲的第三名叫探花;而“三甲”,实际上是殿试的末等。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三甲”,并不是指状元、榜眼、探花,而是殿试中榜进士当中的第三等的。2023-07-25 09:16:231
bottom怎么读英语
buttom音标为:英音 [_b_t_m],美音 [_bɑ:t_m]。中文意思为:n.底部;末端;adj.底部的。词形变化:名词:bottomer 动词过去式:bottomed 过去分词:bottomed 现在分词:bottoming 第三人称单数:bottoms 。例句:She started at the bottom and worked her way up to become manager of the company.译为:她从最低的位置干起,通过努力终于当上了公司的经理。以下内容供参考:听力课堂在线翻译---bottom是什么意思,bottom怎么读2023-07-25 09:1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