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然殇
-
科学发展观与《博弈圣经》的哲学陈述
一、科学发展观是一个文化战略性命题
科学发展观不是一个学说,它是一个非物质文化进程,是一个文化哲学的命题。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这是文化进程。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这是文明进程。
感觉、思维、意识、观念、主观、理性、真理、证据、科学,这是科学进程。
《博弈圣经》以人为本作为文化的开端,按照文化的次序和文化的进程来理解文化,视其为一个开放、动态的进程,正如《博弈圣经》中所说:“其实人类的文化进程无穷无尽,无终无果。”
人类在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进程中通过哲学的分化所形成的理论一定是正理均赢论,这个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实体。《博弈圣经》中说:“凡是与实体能分离的就是性质,凡是与实体同在的就是实体,永不能是某种别的事物的形式,就是偶然。”
科学发展观这个文化战略性命题,在《博弈圣经》中也显示了命题的唯一性。“里面的非物质文化思想,它的美妙之处在于大自然可以分开为每一个人单独运行,又不会产生竞争性,它可以一次次地重复使用而不会降低效用。”
战略文化命题有这样一个特点:越似虚无,越显得伟大和宽泛。
《博弈圣经》告诉我们,“分裂产生哲学”,并给出了哲学的定义,“我们把文化中借助国正论的语文学反映,定义为哲学”。由此,从普通语文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各种上下对应的关系,而国正论语文学则把世界的万物区分为主动的人和被动的实体。然而,在各种相互对局的变换中,每一个人都是实体,而每一个实体也是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样设想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实体与人的对应。科学发展观另外对应着的是一个大自然的实体,这样识别科学发展观,才是自然的知识论,通称为知识。《博弈圣经》里知识的定义,“我把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而很多人把常识误认为知识。
我们今天用认识知识的哲学形式认识文化,文化进程中只有一次次的达成与错失,它的结果相当于文明与野蛮的基本对立,文化进程中没有成功,只有前行……
《博弈圣经》中说:“越简单越难,越复杂越美。”这也许能对科学发展观有更深的感悟。
科学发展观复杂的内在结构,包括了各个领域,很难让人理解。《博弈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都接受的是艺术,不易懂的才是科学。”
任何文明的出现都是先有一个主题,一套理论,那么,科学发展观从文化到文明正在过渡中,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而科学发展观只是一个主题,一个文化命题。
二、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起源
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现象,只有高级的文化才孕育出科学发展观。《博弈圣经》中对文化的形成曾这样的陈述:“精神是虚无的,没有个性,在浮浅无知的层面上自我构成,以绝妙的组合与大自然的节奏和谐。感觉、思维是生理、心理能量的原始开端,从无到有的状态在影子和气息之间进行着灵魂的运动,这个抽象、混沌的体系不可能找到,这是构成文化的初级阶段。文化只有进程,没有核心,是虚无的精神谎言,但又分裂成大小不同的两块。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文化进程的创新战略结构就是国正论里的非绝对对立性。”(国正论:它是一个实体性质的地域似的区间,具有复杂的结构,用情、理、法、力都不容易分割的一个不知大小的抽象体。从中我们可分出正确和期望得到的那一小部分,与反相对、与负相对,又可以判断事物的道理。世界上的万物、事件的结果,都是不平等的、非绝对对立的两块,大的那部分是国,小的那部分是正。”)
《博弈圣经》中说:“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性没有理性,是一种观念。”这个观念是一部自然发展史。
“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起构成了时间的特征,通过时间,我们把主观认识的在场的东西持续不断地引入了思想中,一旦我们深思它,未来的它就是大小不同的两块,我们把分配给它的时间在它上面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物体便会区分出大小。因此,心灵活动创造了观念,经验观察提供了理智。
两块物体在时间的交互中,我们就以各种矛盾思考并陈述这些东西,这样我们就处于各种矛盾的陈述中。”
“一个人懂得了文化进程,就走进了产生智慧、文明、科学的发源地。人类在文化进程中,通过自由的激情,在真理之前不可能达到完整性,因为包含了错误行为的那一部分,任何人从未彻底解决这一矛盾。每一个人都有权让自己变得愚蠢,有权犯错,寻找自我,确证自我的存在。”
“文化诞生于谎言,文化又是虚无主义,只有文化才有万能的理性产生当代文明。”
《博弈圣经》203节中说:“我们有一种感觉,生命指挥无生命的东西产生出千奇百怪的物势影像,可以达到所有人的目的。这种神秘的东西存在于有机和无机之间,可以通过复杂的无机体和装置产生无法理解的功能。在混沌和有序之间有一个夹缝,这里是一个世界,是一个外人所不知的黑匣子。谁能在这里有所认识、找到一部分常识、找到与现实的平衡,谁就可以得到期望值。我把混沌和有序这两个极端的中间称为边缘,也是我习惯讲的边界,很多复杂的现象都出现在这个边界上,可能这里还有没被发现的元素,这里储存有外人不知的信息,这里可能还是个禁区,是一个从未探索的地带。很多科学家都曾猜想过,这里可能保存有自然界的档案。两个金属缝中出现X线,两个硅片中间会发光,冠军型的企业在狭缝中得意狂妄,科学家总是在这个夹缝中有所发现。”科学发展观就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的夹缝中发现的一个文化世界。
(物势影像:博弈中的一个影子模型。把人在博弈中的行为特性所指向的同一方向按同特性转换,一个不可复制的现象发生了,给出的这个迹象,就是一个初始状态,这是一个开端、一个边界,一个问题的入口,在这里可以计算未来。)
“如果成为这里的角色,完全自由地在这个边缘上作出博弈正理的运动,也是万物开始的地方。了解什么是起源,什么是死亡,按照生物特性,淘汰老的,让新生物种的规则成为一个开放的永恒变化着的未来世界。”
(正理:在博弈中的终极真相是无法从生物特性得到的,留出了唯一的出路就是引进一种方法,并用一种策略行为与初择样本的直觉进行对抗,用定性分解找出它的最小单元,看清粒子行为的内部结构,建立决策粒子二特性对局,这是唯一成功通向破解奥秘的理论。)
三、科学发展观用国正论区分才形成科学知识论
概念在文化中的存在,使思维在识别裂变中活动,在相对性的存在现实中,以人为本和万事万物的对应中,分出多少、轻重、好坏、大小等等。人们用对应的国正论和自然哲学思维,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的观点,将所有的事物都看成一大块一小块,大块为国,小块为正,经过人与对应物,将它区分出大小,给以归类,表现人的文化派别观念,这就是知识的雏形。《博弈圣经》关于观念的定义:“观念是自身知觉、意识、思想、理智的对象。” 它会触及所有人的意识活动,成为我们文化中的一部分。一个人拥有的观念越多,就相当于掌握的工具越多,辅助求知就更加容易。
用人格固有观念作为度量的尺子,文化观念才呈现在人的精神文化中,人的精神文化又在自然中,以人为本是通过文化这个中介进行交流 。《博弈圣经》给出交流的定义:“就是共同驱逐自我身中和它者身中之后建立的关系。”。自我固有的一切,都是临时出现,暂时存在,只有改革开放,一直走向更遥远的地方,让所有的人感受不同的文化、理性、自信、道德与博弈。《博弈圣经》中说:“理性是说教,道德是展现。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道德途径,都是为了绝对的自信进行国正论的大小之争。道德与自信没有法纪,是第三空地里游荡的个人意志,那里的灵魂正将演变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创生。”事物的生一次或死一次都是繁荣未来的一次选择,人们把社会变成多样性的中心,与时代共荣,谋求发展。
我们用国正论的对应思维和交流,建立强大的博弈哲学,让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的文化思想进入每一个人的精神领域,在实际的事物中区分出国正论表达的一块大一块小的实体与性质,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正理。
西方是科学普适,东方是道德普适。《博弈圣经》说:“西方人为宗教信仰而战,东方人为科学现实主义而斗争。”科学发展观将东西方的科学、道德与博弈的混合,成为东方大哲学文化,已经进入了每一个人的精神领域。众所周知,杂交与混合是改变新质世界的途径。
四、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度量
《博弈圣经》中说:“科学的理性是一个国家的准绳、品德和声誉。”文化的一切创新,都是命题的总括。命题作为非物质与人对应的关系,这是一个人与自然的博弈实体关系,一切都由这个博弈实体规则所支配,再由命题的文化沿着正理的进步与增长,表现出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是连续、持久、均衡的自然特征,又是战略里的六法则之一。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是大自然的均衡体系,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
用《博弈圣经》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大部分特性是正理与均赢,它面向世界未来文化的开放、独创与包容,再让所有的人在自由中,找到一个个与现实的联系,自上而下贯通一个实事求是的真假概念。《博弈圣经》有一段提示:“一个个局部真理属性的连续性,构成了真理的永恒特征。它不容忍假设,更不允许与谎言并存,因为真理的下一站就是物理世界的证据,那是文明的所在地。”人们理想得到的一切都是自我建立对局之后才能实现。
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落实到现实中,正理就构成了哲学思维的主题元素,同时,构成了人与自然的博弈实体,(博弈实体:是心灵、思想、意识、行为、理智的对象和广延,也是人与自然的对应,构成一个多态式的、表现出二特性的事实。二特性是先前必然决定的人与大自然统一成一个实体的东西,无限永存,有可分不变性又不可还原的属性,并被统一在一个单一的实体中,成为博弈实体的一元论,也是自然意图。实体一元论在数目上的同一性,发生的因果次序不属于个人的部分本性,这种属性是实体的性质。因此先定性通过不同步时空概念,把决策人再进行实体空间的延伸,通过属性自身,接受哲学和逻辑学的一致性就会有认识了对局和理性的可能,它始终同在实体内被理解,理解事物的不一致,理解多态式是大自然的均衡,理解反事实的论断,完整的博弈世界就是决策二特性。)所以,我说,科学发展观的实体分离不变性,表现出来的正理均赢论,任何人应用它,都有无限创新的可能。文化命题不能具体,文化是靠感情的转换,遗存下来才有价值,文化就是以哲学的形式和科学的方式进展着。《博弈圣经》中说:“文化就是去掉完整性,区分出是与不是才能在文化进程中完成探索、发现、发明。”
如果不能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里的对应关系,将不知道一个人在说什么,或者变成对名词的吼叫,一个伟大的命题也会变成口号。
五、文化----感情----文明
文化具有独特性,相互包容,相互尊重,随着时间在空间中的流变,文化成为非物质多维抽象概念。《博弈圣经》对抽象的概念也作了陈述:“概念是前卫的、新颖的、潮流的,有未来的趋势,有背景有画面。概念具有严格固定内容,也有一定的模糊性。概念不是实在的,而是想象的,用概念进行思想,用概念展示其真实性。”文化向文明过渡时,文化成为了一个“初择样本”,成为文明的草稿。(初择样本:根据国正理论,发明家的做法是等待优先决策人优先决策,并且把其当成最初的决策样本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对抗。)
人与自然之间表现在精神上的一切都是文化,也都是创新的文化,文化依赖于文明才能留存下来,历史记载也都是记载了生物行为的文化遗产。科学发展观这个文化战略命题,是一个连续性的概念。《博弈圣经》中认为:“科学的思想是民族的灵魂”,“ 人们会把感觉和思维的能力叫灵魂”, “人们不必傻乎乎地寻找灵魂所在的部位,其实灵魂正因为是非物质才显得永恒”,“在个人的灵魂和自然的灵魂本质真正统一之后,才可以找到正理。人类的灵魂超越自身的解释才能达到比自身更完美的赞叹。我们接触到的一切包含了整个宇宙中伟大的真理,我们最终会获得这一真理”。文化连续性的基因里没有核心,在进程中,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才使文化战略的连续性得到传承。
科学发展观有它的民族情感倾向性和时代特征。一个时代的文化创新及其生态背景,会形成群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文化引入感情,就产生了文明。不能简单地认为文明的达成是通过文化恩怨和行为的改造、通过肌肉的运动,创作了有长、宽、高、有形的物理才进入了文明。其实非物质的文化到文明中间,实存一个第三空地,只有“感情”做为中介,才可以连接文化和文明。《博弈圣经》给出感情的定义:“感情是依赖,是瘾魂驱动欲望过程中的殷勤创作。”(瘾魂:它是指一种非物质的像以太一样的存在,并且充斥在细胞微粒之间。在博弈中,当各种欲望来临时,它具体指参与人的那种无比沉重、坐立不安,身体膨胀得难以忍受的状态,而当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它又会让人感到瘾魂退去时的轻松、虚空、愉快。)
一切的文明都是由感情在第三空地里创造的,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创新思想,满足了所有人的精神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文化命题的高深、宽泛与博大没有人能一下说清,只有围绕着命题的精髓,正理均赢论才显得实在、易懂,谈论输赢也更令人兴奋。
六、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一颗文化创新种子
人是一个创新的种子,一个拥有偏执和魅力的野性种子。一个突破屏障的种子,就是创新的开端。人处于自然的边界,人与自然、人与背景、人与社会的创新行为都是一个个故事。理解一个人的一次创新故事,需要一个对象,从对象那里实现欲望的扩充。人们面前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双重性的,不是这个,不是那个,也不是两个,而是第三空地里创新的一个。决策行为的二特性,是《博弈圣经》里描述的一个自然平行法则:“一切创新突破都介入了人与世界的相际关系,一切创造都是博弈的结果。”记录历史就是记录了英雄与罪犯的历史。其实,第三空地的现在是属于群体的。
科学发展观创新的文化不是讲量论,不是数学的统计,不讲资本与内容的记录,政绩的量论是历史的映像,像是旧票据,已经不是创新的内容。《博弈圣经》的创新结构是:“相对性的国正论是连着两个世界的桥梁,它中间的第三空地象征着一个可创新的美丽世界,是深刻现实的艺术中心,那里表现出最深刻的精神现实,就是创造博弈结构的无限可能。一切创新突破都介入了人与世界的相际关系,一切创造都是博弈的结果。”
通过改革开放,接受外来文化,让外来的众多体发生关系,人们创新的基地就是第三空地。
七、科学发展观的正理文化改变着人们的眼睛
科学发展观是被发现的一个不同反响的文化命题,它里面是原始自然的果实----正理均赢论。它让人将文化命题转化为文明的成就。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创新基因,可扩充到各行各业相关联的各种观念,让人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并开放性地自由思考,不断地实践、创造,才能达到个人、集体、国家乃至人类的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诠释理论是正理均赢论,它去除了人的虚伪和幻觉,去掉低能,它是大自然的优胜持续法则。有些高官是半盲目主义者,是一知半解的博弈文盲,他们有一部分被优先唤醒了,正带领着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和人民,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文化命题发展起来。它的文化创新基因结构都承载着人们追求正理均赢论的观念,表现出知识派别,并按照自己的兴趣与激情开发人类的欲望。它会呈现给人类种种梦想,使变化着的世界,不断地可持续发展,它的背后有一个帝国的价值。
……
科学发展观在思想家的眼中,它是一种文化进程,是一个战略文化命题。
在哲学家的眼里,它是大自然正理均赢的历史,是自然派哲学的优先唤醒。
在各国政治家的眼里,它是一个政治科学的成果,是一个民族的复兴宣言。
《博弈圣经》里有这样的一句话:“博弈实体的可分不变性是博弈的性质,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性质。”它会不会引起高官的深思?其实高官的性质代表了博弈实体,《博弈圣经》中有这样一句忠告:“任何利用文明实体威力狂妄地表现出权力、金钱优势的人,一旦离开文明实体独立存在成为赌客时,立刻会表现出渺小而不堪一击。”
对科学发展观实体与性质的区分可以看清高官的文化派别,也是区分知识与常识的重要标准。假如不能正确区分,他的情感和行为就无法准确理解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如果一定去理解和实践,那只能是几句口号。
每个人都有信仰的自由,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恰好适合人类的信仰。《博弈圣经》告诫人们:“被动的提倡不是信仰,它会搞得民族传统的知识支离破碎,任何一个没有完成深刻精神革命的民族,都会留下一些含糊不清的观念。现代科学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科学创新才会带来一次次革命,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叙述这场革命。”
- u投在线
-
你好!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回答如满意,请点击 选为满意答案 谢谢合作!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实行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在深刻发展变化着的国内外大背景下,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伟大实践中应运而生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2023-07-24 05:56:511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2011年1月自学考试《 *** 思想、 *** 理论和“ *** ”重要思想概论》真题单项选择题第3题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 ) A、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B、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C、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D、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小康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 校名师权威解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BCD是从其他角度设定的问题,与题干无直接关联。B是 *** 的重要论断,C是 *** 提出的奋斗目标。D是对实现社会发展战略状态的描述。2023-07-24 05:57:091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根本依据是( )。
【答案】:A基本国情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根本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2023-07-24 05:57:161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根本依据是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根本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特指中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已占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又极不平衡。在生产关系方面,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还不成熟。还需要在完善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上层建筑方面,经济、文化方面的落后还限制着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经常侵袭工人阶级政党的干部和公务员队伍。改革开放之初,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落实: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第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2023-07-24 05:57:241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必须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2023-07-24 05:57:581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依据是( )。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我国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2023-07-24 05:58:221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
艺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社会。2023-07-24 05:58:4110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及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2023-07-24 05:59:095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啊很简单嘛我大二上学期新学的2023-07-24 05:59:406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2023-07-24 05:59:565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并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据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扩展资料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什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发展观2023-07-24 06:00:171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1、在新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薪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重要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我们要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关于这个重大问题的理论、方针的集中体现,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二、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2、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4、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2023-07-24 06:00:34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什么背景和重要意义?
形成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重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注意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2023-07-24 06:01:001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特色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2023-07-24 06:01:113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
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现状仍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中,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就业失业问题日要突出、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要求是高质量发展要求我国经济要从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实现的粗放型高速增长,转变为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性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影响。2023-07-24 06:01:36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基础是
B.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2023-07-24 06:02:163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并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据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意义:1、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2、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回思想的具体体现。3、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4、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5、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2023-07-24 06:02:25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依据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1)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在自己的诸多著作中多次谈到发展观问题,强调环境、人的活动和人本身发展的一致性,尤其是《资本论》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萌芽。在《资本论》第三卷手稿中,针对“以资源高消费,求生活高消费”的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马克思在理论上首倡资源新型发展模式,“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的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火花引燃了恩格斯的哲学智慧,1876 年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恩格斯写下了蕴含着生态危机观和科学发展观萌芽的哲学名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里,恩格斯鲜明的提出了新唯物主义自然观、生态观、发展观的基本思想。 (2)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对科学发展观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提出了辩证法科学定义,强调辩证法就是发展观,而且是最为全面深刻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首次提出:“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反映永恒发展的物质的人类知识是相对的。” 此外,列宁多次阐述这一思想,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还提出了两种发展观的基本分野:一种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一种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 (3)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论十大关系》《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具体、完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纲领,一定意义上可称为新民主主义时代的科学发展观;《论十大关系》是突破苏联传统发展模式,探索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起点和思想源头,它包含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萌芽:经济发展中的五大统筹、协调发展问题,政治发展中的四大协调发展问题,民族文化于世界文明的协调发展问题等,可以说这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4)邓小平的“南巡谈话”。 “南巡谈话”首先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问题: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针对中国现实中的诸多矛盾,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了为什么发展问题;接下来他用“三个有利于标准”为中国发展确立了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其次,“南巡谈话”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问题,“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等,这些都孕育着科学发展观的思想雏形。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十六的政治报告,讲到“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指导原则时,最重要的一条讲的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表明科学发展观问题已经成为贯穿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有理论依据,还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它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简短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突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同时我国在新世纪新街的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只有正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就花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的新课题新矛盾,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推进现代化建设,更加自觉的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1)国际原因 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从总体来看,国际发展观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由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社会改革——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所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发展观演变的必然结果。 (2)国内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推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由此积累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严重;同时,改革开放的代价太大,“我们只注重发展经济,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浪费了资源,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严重”,很明显,这种高投入、高污染、不协调、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如果不转变发展方式,社会矛盾就会更加恶化。这些经验教训促使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3)直接原因 2003 年初,中、东南亚个别国家出现了非典疫情,给人民的正常生活、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突如其来的非典疫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使党开始思考,只抓经济不可,一个突然起来的事故就会把经济彻底击垮,必须要有完善的社会管理机制、预警机制,必须搞好社会建设,才能保障国家的平稳健康发展。这样在10 月份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4)使命原因 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二战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十六大上,党提出了一个新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间是二十年。为何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呢?十六大这样论述:“我们原来实现的小康是不全面的,低水平的,不平衡的小康。”首先,只是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 美元,其他没有任何规定,所以我们的小康是不全面的;其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 美元,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两万、三万美元,所以我们所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再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 美元还只是个平均值,实际上西部地区800 美元都达不到,贵州、青海等地区只有几百元,东西差距,行业差距、部门差距都太大,因此我们所实现的小康是不平衡的。那么怎样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呢,唯一的选择就是科学发展观。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科学把握其提出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对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总起来说,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继承前人又勇于创新,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和基本要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实现文明发展、和平发展、又快又好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023-07-24 06:02:521
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
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如下: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扩展资料: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2023-07-24 06:03:011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内容是什么?
你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突出的问题和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内容: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其中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07-24 06:03:282
为什么提出科学发展观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适应于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后, 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及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建国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 面临着许多机遇。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这些矛盾的凸现又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要是举措得当, 就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平稳进步, 而要是应对失误, 则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分析和把握我国发展的这个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 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 它旨在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2023-07-24 06:03:551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现实基础和重要借鉴?如何才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唯有正确把握我国发展阶段的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2023-07-24 06:04:212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这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和我国国情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9年的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进一步深化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党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其首要内容和中心内容,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 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什么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会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也是现代社会各国称雄竞争的时代性课题。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离不开发展。改革开放29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各项社会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从长远一点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都要靠发展。因此说,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 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更多文章欢迎访问文墨星河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中国文书文秘网率先提供。 (三)、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更多文章欢迎访问文墨星河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以和谐的社会环境来保证科学发展的落实主、以以好以快的科学发展来促进社会更加和谐。2023-07-24 06:04:35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纠正“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观点。2023-07-24 06:04:472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包括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1、现实依据: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2、实践基础: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3、时代背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内容为:坚持以人为本,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2023-07-24 06:04:581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2023-07-24 06:05:177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党在总结了过去各种经验教训后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4、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表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水平使我们有条件解决过去想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2023-07-24 06:05:572
科学发展观立论依据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以物为本”传统发展观的检讨和矫正,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扩展资料:以人为本的概念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4个具体方面:1、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2、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3、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4、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2023-07-24 06:06:07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有哪些 形成基础是什么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我国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2023-07-24 06:06:24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第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第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第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科学发展观2023-07-24 06:06:45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A.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B.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C.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D.人口多,底子薄正确答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2023-07-24 06:07:04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A.国外经验的借鉴B.领导的价值判断C.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D.综合国力的竞争正确答案: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2023-07-24 06:07:12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础和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2023-07-24 06:07:191
你知道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础和依据是什么吗?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础和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2023-07-24 06:07:261
简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依据
中国国情决定,社会资源等。2023-07-24 06:07:353
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是( )
【答案】:A本题考查的是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从这个基本的国情出发的.2023-07-24 06:07:421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扩展资料: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发展观2023-07-24 06:07:52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扩展资料: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国家发展战略的整体构想,既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功利性目标出发,也从哲学观念更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理性化目标出发。是全方位地涵盖了“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运行规则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并将此类规则与关系在不同时段或不同区域的差异表达,包含在整个时代演化的共性趋势之中。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国家的战略,必然具有十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哲学内涵。面对实现其战略目标(或战略目标组)所规定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具体条件,去规定实施战略目标的方案和规划,从而组成一个完善的战略体系,在理论上和实证上去寻求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满意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学发展观2023-07-24 06:08:531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2019-05-10 17:46:43文/叶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现实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重要借鉴。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我国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2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条件介绍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第一,把经济发展作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的首要任务,是马克思主义以一贯之的一个基本观点。第二,马克思主义从它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第三,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做过这样的表述:“如果共同生产已成为前提,时间的规定当然仍有重要意义。二、借鉴了国外的有益经验第一,战前长期进行的激烈阶级斗争,已经发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第二,经济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在维护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的经济体制变革,实现了由古典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到现代的有国家干预的市场经济的转变。第三,战后多次发生的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样,在“蛋糕”做大的条件下,为经济发达国家在某种限度下放松剥削、发展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先进的信息技术也是推动资产阶级民主的一个重要手段。三、吸收了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中的精华第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要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社会的共同利益,而且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相联系的根本利益,都要求实现以人为本,从根本上和整体上说来,二者是统一的。第三,在这个阶段,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发展理念,是能够比较完全和充分实施的。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和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建国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全面、整体、高度的概括。在这方面,只要把科学发展观涵盖的内容与建国以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做一下对比,就不难看出:什么时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比较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其发展就比较顺利,成就也比较大;反之,就会遭受严重挫折,成就也比较小。2023-07-24 06:09:221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进入21世纪后,我国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2、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23-07-24 06:09:311
如何认识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厘厘事物,不能重复窝斗。实事平估。2023-07-24 06:09:582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新的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薪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矛盾和新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我国发展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重要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我们要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关于这个重大问题的理论、方针的集中体现,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2、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4、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2023-07-24 06:10:071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础和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2023-07-24 06:10:271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国内外背景,以及它和三个代表的关系,最好详细些
1、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国内外背景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其次,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以上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最后,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有的国家走了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为解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 2、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2023-07-24 06:10:421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础和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2023-07-24 06:10:52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并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据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 扩展资料 核心 党的 *** 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 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23-07-24 06:11:321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依据是()。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依据是()。 A.国外经验的借鉴B.领导的价值判断C.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D.改革开放正确答案:C2023-07-24 06:11:391
为什么要提出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我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要适应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是,由于一些国家在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不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忽视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致使世界发展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吸收了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的认识和实践上取得的积极成果。2023-07-24 06:11:471
科学发展观的背景分析是什么?
“荷兰在线”网!2023-07-24 06:11:572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依据是()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现实依据是() A.领导的价值判断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C.综合国力的竞争D.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正确答案:B2023-07-24 06:1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