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2023-07-23 19:34:08
TAG:
韦斯特兰

东西征讨

附原文+译文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译文】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徭役停罢,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君主能够实行清净无为,百姓怎会不安居乐业呢?

文言文 治国犹栽树 译文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内心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随意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使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繁叶茂。帝王能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2023-07-23 17:26:336

治国犹栽树文言文翻译平

1. 文言文 治国犹栽树 译文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原文: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2. 文言文 治国犹栽树 译文 原文: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百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度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翻译: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内心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道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随意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灭亡。 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使天下平安无事。 于是就能不内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繁容叶茂。 帝王能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3. 文言文治国犹栽树译文 译文: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全文: 贞观九年.(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全篇译文: 贞观九年之时.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4. 《文言文治国犹栽树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 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 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ěn)丰收。 【试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征求不已 ② 惟欲清净 2。 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参考答案】 1。 ①停止;②只 2。 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3。 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2012年株洲市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隋炀帝内心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随意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 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使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繁叶茂。帝王能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作者简介】 吴兢(公元670~749年),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著名史学家。 他所撰写的《武后实录》记述了张宗昌诱张说陷害魏元忠的史实,后来张说当了丞相,几次要求修改文字,都被吴兢严词拒绝,时人称之为当代董狐。 吴兢一生修史,取得很大成就,修编有《唐史》、《唐书》、《唐春秋》、《则天实录》、《中宗实录》、《高宗后修实录》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并流传下来的是《贞观政要》,被后人称为中国第一帝王学。 【《贞观政要》内容简介】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这部书以记言为主,言简意赅地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以及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等。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史书,集中描述太宗皇帝与群臣共同打造繁华帝国的重要关键,其中包括领导之术、人才之育、决策之方和修养之要等等,既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建立空前强大的天可汗帝国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由于这部著作具有教科书的性质,因而“朝野上下必备”、“入世为人必读”,许多励精图治的皇帝反复研习,以为治国的楷模;不少积极进取的官僚士子更是认真诵读,以为行动的准则。 直至今天,我们依然可资借鉴,它能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能够提供强国富民、经邦济世的具体措施;有助于领导者丰富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纯洁人的心灵……。
2023-07-23 17:27:001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出自何处?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的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出自于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中的《治国犹栽树》。原句为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于是能够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扩展资料: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的故事发生在贞观九年的时候。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2023-07-23 17:27:271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的意思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的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出自于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中的《治国犹栽树》。原文:贞观九年。(唐)太宗谓侍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2023-07-23 17:27:461

《治国如栽树》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治国如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①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②意犹③不足,征求④无已⑤,兼东西征讨,穷⑥兵黩武,百姓不堪⑦,遂⑧致亡灭。此皆朕所目⑨见。故夙夜⑩孜孜⑾,惟欲清净⑿,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⒀,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注释】 1、平:平定 2、炀帝:即隋炀帝,是隋朝末代皇帝杨广的"谥号。 3、犹:仍旧。 4、征求:这里指搜刮。 5、已:停止。 6、穷:用尽。 7、不堪:不能忍受。 8、遂:就 9、目:亲眼 10、夙夜:早晚 11、孜孜:勤恳不息 12、清净:指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宝。 13、丰稔(rěn):庄稼丰收 【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的意图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宝,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年年谷物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叶繁茂荣华。帝王能做到不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宝,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阅读训练】 1.解释 (1)平:平定 (2)犹:还是,仍旧 (3)已:停止 (4)穷:竭尽,用尽(5)不堪:不能忍受 (6)遂:于是就 (7)目:亲眼(8)夙夜:早晚、朝夕,指天天、时时 2.翻译 (1)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宫中的美女和 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2)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帝王能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宝,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3.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所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帝王治理国家,让老百姓安居乐士是根本。
2023-07-23 17:27:541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断句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2023-07-23 17:28:073

治国犹栽树阅读题答案

  治国犹栽树,文言文,出自唐代史学家吴兢的《贞观政要》。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治国犹栽树》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治国犹栽树》阅读原文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   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ěn)丰收。   《治国犹栽树》阅读题目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征求不已 ② 惟欲清净   2.翻译 句子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 说说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治国犹栽树》 阅读答案   1.①停止;②只   2.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3.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治国犹栽树》阅读译文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内心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随意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使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繁叶茂。帝王能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作者简介   吴兢(公元670~749年),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著名史学家。   他所撰写的《武后实录》记述了张宗昌诱张说陷害魏元忠的史实,后来张说当了丞相,几次要求修改文字,都被吴兢严词拒绝,时人称之为当代董狐。
2023-07-23 17:28:191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翻译

治理国家如同栽种树木,树根不摇动,枝繁叶茂
2023-07-23 17:28:591

种树的文言文

1. 贾思勰所写的《种树》的文言文的意思 樊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经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乃至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赀至巨万,而赈赡宗族,恩加乡闾。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推为三老。年八十余终,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遗令焚削文契。债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 【译文】樊重,字君云。他家世世代代都很擅长耕种庄稼,并且喜欢做生意。 樊重性情温和厚道,做事情很讲究法度。他们家三代没有分家,财物共有,但子孙都相互礼敬,家里常常像官府一样讲究礼仪。樊重经营家里的产业,非常得法,一点损失浪费都没有;他使用仆人、佣工,能够人尽其用。所以家里能够上下同心戮力,财产和利润每年都成倍增长。以至于后来拥有田地三百余顷。樊重家所建造的房舍都是层楼高阁,四周有陂渠灌注。樊重家还养鱼、养牲畜,乡里有穷困紧急的人向他家求助,樊重一般都满足他们。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樊重的钱财积累至成千上万,他便经常周济本家同族,施惠于乡里。樊重的外孙何氏,兄弟之间为一些财产而争斗,樊重为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索性送给他们两顷田地,来解决他们兄弟之间相互愤恨,相互诉讼。本县的人都称道樊重的行为和品德,将他推为三老。 樊重在八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他平素所借给别人的钱财多达数百万,他在遗嘱中安顿子女们将那些有关借贷的文书契约全部烧掉。向他借贷的那些人听说后都感到很惭愧,争先恐后地前去偿还。樊重的孩子们都谨遵父亲的遗嘱,一概不接受。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做事应从长远考虑) 2. 【种树郭橐驼传的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1.判断句 以“……也”表示判断. 例:官理,非吾业也(非……也,表否定的判断句) 2.倒装句 橐驼,不知始于何名 苟有能反(于)是者 3.省略句 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 而卒以(之)祸 苟有能反(于)是者 然吾居(于)乡 移之(于)官理,可乎 4.宾语前置 故不我若也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吾又何能为哉 名词作动词 1.病瘘,隆然伏行. 病,患…病 2.早实以蕃. 实,结果实 3.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爪,作动词用,手抓,掐 4.而卒以祸. 祸,受到祸害. 5..其莳也若子. 子,对待子女一样 6.名我固当. 名:起名 7.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寿:活得长久 名词作状语 (1) 旦视而暮抚. 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2)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 (3)旦暮吏来而呼曰. 旦暮,从早到晚 使动用法 (1)以致其性焉尔.致,使……达到 (2)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使……硕大茂盛 (3)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结得早;蕃,使……多 (4)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使……繁荣.安,使……安乐. (6)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烦,使……繁琐. (7)遂而鸡豚.遂,使……长成,喂大. 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业,以……为职业 为动用法 传其事以为官戒. 传为……作传 其培之也 培 为……培土 动词作名词 或移徙 移徙,移栽的树 一词多义 1.病 病偻.(得…病) 故病且怠.(困苦) 2.害 不害其长.(妨碍) 其实害之.(伤害) 3.虽 虽窥伺效慕.(即使) 虽曰爱之.(虽然) 4.故 其土欲故.(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 故不我若也.(所以) 5.实 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 其实害之.(实际上) 6.若 其置也若弃.(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7.而 鸣鼓而聚之. (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 (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 (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表顺接,可译“于是”) 早织而缕. (通“尔”,你们) 8.为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从事) 吾又何能为哉(做) 9.以 早实以蕃(而且)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而)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表目的,来) 以子之道(把) 10.名 不知始何名(名字) 甚善,名我固当(称呼) 11.业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官理,非吾业也(职业)。 3. 文言文植树有益的翻译 楼主说的是<;种树郭橐驼传>;吧? 种树郭橐驼传(译文) 郭橐驼其人,不知原名什么。他患有伛偻病,行走时背脊高起,脸朝下,就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挺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长安城的富豪人家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还有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供养。大家看到橐驼所种,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尽性生长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特点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根上带旧土,筑土要紧密。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从而按它的本性生长。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压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没有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不是过分就是不够。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土是松是紧,这样就日益背离它的天性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与他为敌。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能耐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缫你们的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都忙不过来,又怎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这样困苦,又这样疲劳。如果我说的这些切中事实,它与我的同行种树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真好啊!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这篇文章题目为传,实际上却是一篇即有强烈讽刺色彩的寓言。作者以虚构的种树能手郭橐驼的植树经验做类比,告诫为官者,养人犹如养树,应该“致木之天以致其性”,养人即治民:指责中唐吏治扰民、伤民,反映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及改革政治的愿望。 4. 描写花草树木的古文 花 1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王冕 墨梅)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焕溪沙)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春望) 5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 过故人庄) 6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菊花) 草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春望) 4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 滁州西涧) 5种豆南山下,草胜豆苗稀。(陶渊明 归园田居) 6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 归园田居) 5. 《治国犹栽树》文言文 《治国犹栽树》原文:贞观九年。(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译文: 贞观九年的时候。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你好!以上是: 《治国犹栽树》的文言文以及译文!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2023-07-23 17:29:331

在《治国犹栽树》中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治国之道

治国尤栽树,两者同出而异名。栽树,需要有四种条件:一曰天时,二曰地利,三曰人需,四曰培养。天时则有春夏秋冬,地利则有肥瘦湿寒,人需则有市场交往,培养则有天地人合。治国,亦如此,一曰攻,二曰守,三曰变,四曰新。进攻在于时势,稳守在于巩固,变动在于生存,创新在于长久。天道有变,事在人为!唐太宗治国,在于取之时势,收之人心,安之乱民,囚之恶徒。由此四者,国家可以建立,政权可以巩固,民众可以安定。但虽如此,唐朝已不能强盛而驱逐天下,而仅能自保。原因为何?国家生产力没有激发,物质资源没有增加积累,财富多有余而均不足。所以国家一旦发生大的变故,唐朝必然灭亡,当然,这也是所有朝代有所更替的本质原因。
2023-07-23 17:29:473

治国犹栽树

治国犹栽树 晋中之窗030600.提醒您: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治国犹栽树》 练习题 1、找出稳重的成语并解释 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2分) ①征求不已(停,停止)②惟欲清静(只是) 3、.翻译句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2分) 答: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4、写出于以下加点词相关的成语 孜孜意思:孜孜不倦 5、.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唐太宗的治国之道。(2分) 答:治国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疾苦,让百姓安居乐业。 在治国犹栽树中治国和栽树之间是什么关系 原文: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翻译: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内心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随意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使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繁叶茂。帝王能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夫治国犹如栽树什么意思嘛?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夫是语气助词,没有实意 治国犹栽树 隋朝怎么灭亡的 治国犹如栽树,说得好。隋朝的灭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他的国力虽然很强,但是隋炀帝却做了太多的事情,三征高句丽、建设大运河等等,严重超出了国家的承受能力,随着各地起义军的爆发与征高句丽的失败,朝廷的力量被严重削弱,突厥等本来恭顺的外族也虎视眈眈。偏偏隋炀帝选择逃避去江南,皇帝一走,中原无人能震住局面,国家瞬间四分五裂,李渊、王世充等顺势而起,建立霸业,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隋朝的国力很强盛,隋文帝励精图治,为隋炀帝治国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若是隋炀帝能够量力而为,隋朝大有发展,绝对比唐朝要强盛的多! 治国犹栽树中的本是什么意思 本:树干 原文: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语出:《贞观政要》 大意: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树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 治国犹栽树 体现了怎样的为政之道 要用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措施来实现清静抚民的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翻译 治理国家如同栽种树木,树根不摇动,枝繁叶茂 在治国犹栽树中治国和栽树之间是什么关系?唐玄宗是如何阐释这个问题的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作者观点,帝王治理国家,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是根本 原文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治国犹栽树中的惟欲清净是什么意思 “只想清清静静”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断句 我觉得这句话的断句应该是: 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注:治国犹栽树可断可不断。 这句话是《贞观政要》中唐太宗说的,原句是: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 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夫:句首发语词。 犹:像。 本:根本。本根:根基。 则:那么,就会。 这句话一是表明了唐太宗对治国的观点,二是指出了治国的方法——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
2023-07-23 17:30:021

文言文 治国犹栽树 译文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原文: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2023-07-23 17:30:231

唐太宗说:“治国犹栽树”,请你具体来说说其中的道理。

我来谈谈我的见解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治国最关键的就是固其根本,,树根牢固了,,国家就会像大树一样,,枝繁叶茂,,繁荣昌盛
2023-07-23 17:30:442

翻译: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治理国家如同栽种树木,树根不摇动,枝繁叶茂
2023-07-23 17:30:583

毁树容易栽树难文言文翻译

1. 毁树容易栽树难 译文 “陈轸(《战国策》作“田需”)贵于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即生,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战国策》作“无”)生杨。夫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 译文:魏国的谋士受到魏王的重视、信任,魏相惠施对他说:“你必须善于团结周围的臣僚们。比如杨树,横着种它可以活,倒着种它也可以活,折断了种它还是可以活。但是,让十个人种树,而有一个人毁坏它,就没有一棵活杨树了。以十人之多,种容易成活的杨树,可是经不过一人毁坏它,原因在哪里呢?这是因为种树难而毁树容易的缘故。你虽然善于树立自己的威信取得魏王的信任,可是想要排斥你的人很多,你的处境真危险啊! 2. 文言文毁树容易栽树难求翻译及原文 求助 原文:田需贵于魏王,惠子曰:“子必善左右。今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夫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然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今子虽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则子必危矣。” 翻译: 田需得到魏王宠幸,惠子对田需说:“您一定要好好对待大王身边的人呀。您看那杨树,横着种能活,倒着种能活,折断了种也能活。然而让十个人来种树,一个人来拔它,那么就没有一棵活树了。以十人之众去栽种容易成活的东西,却敌不过一个人的毁坏,这是为什么呢?栽种困难而毁掉容易。如今您虽然在魏王面前取得了信任,可是想排挤你的人太多了,将来您必然要遇到危险。” 注释: 1.树:插栽,名词作动词 2.毋:不 3.生杨:使杨树活 4.不胜一人:不能承受一人(的破坏) 5.使:让 ********************************************************************** 祝你寒假快乐,学习进步!如果不明白,请再问;如果对你 有所帮助,请点击本页面中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手机提问的朋友在客户端右上角评价点【满意】即可。 ************************************************************************* 3. ·拔杨容易栽杨难的全文(注意:我要的是文言文,不是翻译 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大河蚌慢慢地爬上了河滩,张开自己的两扇椭 圆形的甲壳晒太阳.它感到很舒服,悠闲自在. 在离这里不远的水草中,又一只大鹬鸟,正迈着两条又长又细的腿, 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在细心地寻找鱼虫.忽然,它看见河滩上那只张着 大口的河蚌.河蚌那鲜嫩,肥美地肉吸引着它,这是多么好吃的美食啊. 鹬鸟悄悄地走去,伸出了它的大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河蚌突然受到了袭击,急忙将坚硬的甲壳闭合,甲壳像把钳子似的紧紧夹住 鹬的长嘴巴.鹬鸟用尽全身力气想拉出蚌肉来.河蚌却死死地夹住鹬的长嘴 巴.就这样,鹬蚌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相持不下,双方争吵起来.鹬鸟威胁河 蚌说:"你若不张开甲壳,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会被晒死在这里的, 赶快张开甲壳吧!" 河蚌也不甘示弱地说:"我就是不张开甲壳,我把你狠狠地夹住,你今 天拔不出来,明天也拔不出来,你非憋死在这河滩上." 鹬鸟和河蚌互不相让,死死地纠缠在一起. 正在这时,一个老渔夫从河滩路过,看见鹬蚌相争,没有费多大力气, 把两个一起抓住,高兴地拿走了. 〔注〕: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鹬蚌相争"用来比喻双方不和, 互相争斗,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千古不易的致富秘诀,那就是「开源节流」.一个人的生涯规画里,不能少了「开源节流」.创新一种事业,先要评估,在这项事业上我能开源节流吗?甚至国家 *** 一年高达千万亿元的预算,也不能只是把他当成纸上的数字,而是需要有人在实际情况里,例如负责主计室和经济部的人,要能确实有一套开源节流的方法, *** 的各部门才能顺利运作. 开源节流的方法很多,有的人在家中的庭院里,种上几棵蔬菜,偶尔锅中所煮,不必花钱购买,这是他「开源节流」的所得;有的人从山边引水到厨下,无须动用自来水,一年也能节省不少开支. 现在家家几乎都有冷气机,懂得把冷气设在一定的室温下,不要经常动用开关,这也是节约能源的方法.团体里人多,每日垃圾量大,如果能够加以分类,不但减少处理垃圾的搬运费,还能资源回收,增加一笔额外收入呢? 开源节流不一定只限于经济能源上,平时多结交一些朋友,多发心担任义工,多培养与别人互动的因缘,这也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开源节流. 购买东西,分期付款,这是开源节流;不用的物品,能省则省,少了堆置的拥挤,多了空旷的简朴,这也是开源节流的良好习惯.甚至于对自己不当看的东西不看,免得视力疲倦;不当听的语言不听,免得听出是非烦恼;不当做的事不做,免得造业;不当想的不想,免得心烦意乱,这都是身体的节流. 此外,身体也可以开源.当看的人,不但要看,还要行注目礼,而且要看出个中的所以然来;当听的,不但听懂,而且要听出别人话中的弦外之音;应该想的,不但要思惟前后、左右的因果关系,而且要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把宇宙万有、世界人生,都想在自己的心中.每天所思所想,都是道、都是德、都是学、都是扩大、都是普遍,这都是开拓自己能量的源流. 其实,开源节流固然是与资本、能量等外在的因缘条件有关,例如没有高山,又何能开采出金银宝藏;没有沙漠、海洋,又怎能开采出原油?但是也有许多的修道者,他们不看外界,专看内心;不想他方,只是思惟本性.卧榻之上,一书在手,可以周游天下;蒲团之间,。 4. 文言文治国犹栽树译文 译文: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全文: 贞观九年.(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全篇译文: 贞观九年之时.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5. 毁树容易栽树难 急 【提要】 毁树容易栽树难,经营起来一件事业十分的不容易,而毁掉它却很容易。 【原文】 田需贵于魏王,惠子曰:“子必善左右。今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故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然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今子虽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则子必危矣。 【译文】 田需得到魏王宠幸,惠子对田需说:“您一定要好好对待大王身边的人呀。您看那杨树,横着种能活,倒着种能活,折断了种也能活。然而让十个人来种树,一个人来拔它,那么就没有一棵活树了。以十人之众去栽种容易成活的东西,却敌不过一个人的毁坏,这是为什么呢?栽种困难而毁掉容易。如今您虽然在魏王面前取得了信任,可是想排挤你的人太多了,将来您必然要遇到危险。” 【评析】 惠子用形象的比喻对正春分得意的宠臣提出了警告。这样的说话方式的确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警惕、戒骄戒躁。处在名利中心地带的人,的确应象《诗经·小雅》中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6. 毁树容易栽树难 急 【提要】 毁树容易栽树难,经营起来一件事业十分的不容易,而毁掉它却很容易。 【原文】 田需贵于魏王,惠子曰:“子必善左右。今夫杨,横树之则生,倒树之则生,折而树之又生。然使十人树杨,一人拔之,则无生杨矣。故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然而不胜一人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今子虽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则子必危矣。 【译文】 田需得到魏王宠幸,惠子对田需说:“您一定要好好对待大王身边的人呀。您看那杨树,横着种能活,倒着种能活,折断了种也能活。然而让十个人来种树,一个人来拔它,那么就没有一棵活树了。以十人之众去栽种容易成活的东西,却敌不过一个人的毁坏,这是为什么呢?栽种困难而毁掉容易。如今您虽然在魏王面前取得了信任,可是想排挤你的人太多了,将来您必然要遇到危险。” 【评析】 惠子用形象的比喻对正春分得意的宠臣提出了警告。这样的说话方式的确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警惕、戒骄戒躁。处在名利中心地带的人,的确应象《诗经·小雅》中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023-07-23 17:31:121

治国犹栽树中的两个成语,是什么

原文:贞观九年。(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原文中成语:穷兵黩武、夙夜孜孜。
2023-07-23 17:31:291

文言文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小题1:停止;终于;只是;驱使。 小题2:D 小题3:(1)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如果)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3)来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小题4:参考答案: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治国必须以民为本(重视民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2分)选文中提到唐太宗“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并且“不兴徭役”,使得人民可以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并获得丰收,安居乐业。(1分)正是因为唐太宗心系百姓,最终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 遂 ” 是最终之意。“ 策 ”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注意识记。常常考到。 小题2: 试题分析:A“之”字分别解释为: “之”作助词,无词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用于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而”字分别解释为:表示修饰的连词;然而。C“犹”字分别解释为:还;像。D“则”字都解释为“就”。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的“夫”和“则”2句中“其真”“ 知”的意思。 小题4: 试题分析:结合本文及历史课上学到的有关唐太宗的治国之道阐述即可。 2. 阅读文言文《治国犹栽树》,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①对……说(2分);②只(2分) 小题2:①故 │夙 夜 孜 孜(2分) ②往 昔│ 初 平 京 师(2分) 小题3: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3分) 小题4: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借助注释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本题两个加点字词是常用文言字词,含义明确,容易解释,第一个字词要解释成“对……说”,而不是只是“说”,“犹”为“像”,“本”为“基础”。 小题2: 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本句中“夫”是发语词,无义,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小题4: 试题分析: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抓住文中关键句子即“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两句,从唐太宗注重民生这点上来概括即可。 3.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 你在看下半句 你就明白了 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翻译过来就是 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徭役停罢,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君主能够实行清净无为,百姓怎会不安居乐业呢? 4. (唐)太宗谓待臣:“往昔初平京师 东西征讨 附原文+译文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译文】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徭役停罢,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君主能够实行清净无为,百姓怎会不安居乐业呢? 5.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小题1:①停止(1分);②只(1分) 小题2: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2分) 小题3: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意思对即可,3分) 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已”的用法,与不能自已中“已”字相同。 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翻译这一句时要注意“夫”发语词,和“犹”“则”两个字。 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深层次的理解,明白本句话后,围绕这句话阐述治国之道即可。 6. 文言文 治国犹栽树 译文 原文: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翻译: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内心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随意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使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繁叶茂。帝王能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7. 请大家帮我翻译1篇古文 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8. 题文 试题答案:【答案】【小题1】①停止(1分);②只(1分)【小题2】治理国家就像栽种树木,不动摇它的根基,它就会长得枝叶繁茂。 (2分)【小题3】治国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意思对即可,3分) 试题解析:【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如本题中“已”是多义词,要注意辨析。 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犹”,本句中“夫”是发语词,无义。 最后疏通句子。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根据“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理解唐太宗体恤民生的治国之道,要有评价。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23-07-23 17:31:421

读了治国犹栽树这篇文章你对唐太宗有何评价?

原文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出处  选自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贞观政要》通篇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对身边大臣的一段富有哲理的论政话语。译文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根本原因是:人民富足,百姓安居乐业。(唐太宗认为,清清静静(指不时兴繁重的徭役),那么天下就会平安无事,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根基指的是百姓)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指国家繁荣昌盛)。)
2023-07-23 17:32:051

治国如栽树阅读答案

原文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出处  选自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贞观政要》通篇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对身边大臣的一段富有哲理的论政话语。译文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根本原因是:人民富足,百姓安居乐业。(唐太宗认为,清清静静(指不时兴繁重的徭役),那么天下就会平安无事,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根基指的是百姓)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指国家繁荣昌盛)。)
2023-07-23 17:32:221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 百姓何得不安乐呼 反映了唐太宗什么思想

唐太宗主张清静无为,才能使人们安居乐业,他本人一直励精图治,注重人们的力量,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2023-07-23 17:32:562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魏征早年做过道士,所以道家思想在他的治国方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反复劝谏唐太宗要以无为为本,与民休息,这样天下才能清净自定。在他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中,还坚持认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坠,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唐太宗自己也曾说:“朕夙夜寅畏,缅惟至道,… …今鼎祚克昌,既凭上德之庆,天下大定,亦赖无为之功。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贞观之治也是如此
2023-07-23 17:33:041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君彩时时彩打造一个全新的你。天天时时彩论坛共同爱好者的交流圣地.。lfhnsqdxvt2011-09-23 11:36:40
2023-07-23 17:33:164

唐太宗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贞观政要》

参考答案 ①"民为本""存百姓"的思想;隋朝因暴政被农民起义所推翻,唐太宗吸取了隋亡的教训.②实践:知人善用,革新政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等.效果: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渐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③以史为鉴,善于总结和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关心百姓,注意减轻农民负担,使人民安居乐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023-07-23 17:33:271

贞观九年 太宗谓侍臣曰阅读答案唐太宗认为隋杨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治国安民,贞观(zhēn guān) 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yáng)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qióngbīngdúwǔ),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zī),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yáoyì)不兴,年谷丰稔(rěn),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翻译: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没有一个院子里不满足。(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滥用兵力武力,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勤勤恳恳,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好像栽树,树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以民为本,轻徭薄赋的民本思想;以史为鉴,戒奢从简的治国思想。
2023-07-23 17:33:391

吾欲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树叶茂盛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去问老师。乖。
2023-07-23 17:33:486

治国犹栽树中的惟欲清净是什么意思

“只想清清静静”
2023-07-23 17:34:072

犹翻译文言文

1. 文言文治国犹栽树译文 译文: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全文: 贞观九年.(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全篇译文: 贞观九年之时.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2. 文言文犹的意思 犹注解--------------------------------------------------------------------------------犹(犹)yóu(1) ㄧㄡˊ(2) 相似,如同:~如。 过~不及。(3) 尚且:~且。 ~自。困兽~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4) 〔~豫〕迟疑不决。(5) 〔~疑〕迟疑。 (6) 仍然,还(h俰 ):~然。记忆~新。 (7) 郑码:QMGR,U:72B9,GBK:D3CC(8) 笔画数:7,部首:犭,笔顺编号:3531354参考词汇--------------------------------------------------------------------------------just as like still 详细注解--------------------------------------------------------------------------------犹犹yóu〔名〕(1) (形声。从犬,酋(尤)声。 本义:一种猿类动物)(2) 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a kind of monkey]犹,愑属。 ——《说文》。字亦作猷。 犹如麂,善登木。——《尔雅》犹,五尺大犬也。 ——《释文》引《尸子》犹,兽名也。——《颜氏家训·书证》犹与未决。 ——《史记·吕后纪》。索隐:“犹,猿类也。 夘鼻长尾 ,性多疑。”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 ——《水经注》(3) 犬子 [son of dog]犹,《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集韵》词性变化--------------------------------------------------------------------------------犹犹yóu〔动〕(1) 如同。 好比 [like]此犹文轩之与敝舆。——《墨子·公输》梁肉之与糠糟。 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孟子·梁惠王下》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2) 又如:犹子(如同儿子);犹父(如同父亲);犹龙(道之高深奇妙,如龙之变化不可测);犹言(好比说;等于说);过犹不及(3) 踌躇疑惧[shilly-shally]心犹嶑而狐疑。 ——《离骚》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老子》(4) 又如:犹预(犹与。 犹夷。犹豫);犹犹(迟疑不决)(5) 通“猷”。 谋画 [grand plan]克壮其犹。——《诗·小雅·采芑》犹来无弃。 ——《诗·魏风·陟岵》王犹充塞。——《荀子·议兵》犹犹yóu〔副〕(1) 还;仍然 [still;yet]。 多用于书面语犹不失下曹从事。——《资治通鉴》犹得备晨炊。 ——唐·杜甫《石壕吏》余寒犹厉。——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2) 又如:不说犹可,一说他反而更有意见了;此事他犹不知,何况我呢?;记忆犹新(3) 太 [too]。如:犹薄;犹厚常用词组--------------------------------------------------------------------------------犹大Yóudà[traiter;Judas]耶稣的门徒之一。 据基督教《新约·马太福音》的传说,曾接受三十块银币出卖自己老师耶稣,后泛指叛徒犹且yóuqiě[even] 尚且,还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唐·韩愈《师说》犹如yóurú[just as;like as if] 好像他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犹若yóuruò[still] 还仍然是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吕氏春秋·察今》犹尚yóushàng(1) [still;yet]∶副词。表示情况不变,可译为“仍然”、“还是”。 (2) [even]∶连词。常有“况”、“安”与之呼应,表示陪衬,以引起下文,可译为“尚且”,“还”犹太教Yóutàijiào[Judai *** ] 犹太人的宗教,特点是信仰上帝,并信仰信天父在希伯来经文中明确教导的使命犹太人Yóutàirén[Jew] 由古犹太人世代相传或历年皈依而延绵至今;尤指信奉犹太教的人犹疑yóuyi[hesitate] 见“犹豫”犹豫yóuyù[hesitate] 犹移。 迟疑不决犹之yóuzhī[just as] 等于说“犹如”,如同;如像见崖山犹之见分宜也。——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犹自yóuzì[even] 尚,尚自现在提起那件事,犹自叫人心惊肉跳犹子yóuzi[nephew] 侄子,又称“侄女”;晚辈自称。 3. 王子犹 文言文及翻译,和文举妙答的翻译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 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 先来说说里面的人名:孔文举,就是孔融,孔融让梨的那个孔融,是孔子的后代。仲尼,就是孔子了。伯阳,就是老子,老子本姓李,叫李耳,字伯阳。下面我来翻译一下: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到了洛阳。那时李元礼在洛阳享有盛名,是司隶校尉,到他家拜访的人都是一些杰出人士,或者就是亲戚,才能给你通报。孔融到他家门前,对看门的说:“我是你家主人的亲戚。”进去以后,宾主落座,李元礼问:“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孔融答道:“当年我的先人孔子和你家先人李耳,有师徒之谊,所以我与你是世交。”(据说当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孔融这么说)元礼和其他客人都啧啧称奇。太中大夫陈韪后到,没有听到孔融的话,有人就跟他说了。陈韪说:“小时候聪明,大了不一定好。”孔融说:“大概你小时候,肯定是很聪明的。”陈韪大惭。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译得不好,将就看吧。 原文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译文 王子猷住在山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皎洁的月光,他于是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4. “犹”在文言文当中的意思 1. (形声。从犬,酋(尤)声。本义:一种猿类动物) 2. 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a kind of monkey] 犹,愑属。——《说文》。字亦作猷。 犹如麂,善登木。——《尔雅》 犹,五尺大犬也。——《释文》引《尸子》 犹,兽名也。——《颜氏家训·书证》 犹与未决。——《史记·吕后纪》。索隐:“犹,猿类也。夘鼻长尾 ,性多疑。” 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水经注》 3. 犬子 [son of dog] 犹,《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集韵》 〈动〉 1. 如同。好比 [like]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墨子·公输》 梁肉之与糠糟。 此犹锦绣之与短褐。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梁惠王下》 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犹子(如同儿子);犹父(如同父亲);犹龙(道之高深奇妙,如龙之变化不可测);犹言(好比说;等于说);过犹不及 3. 踌躇疑惧[shilly-shally] 心犹嶑而狐疑。——《离骚》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老子》 4. 又如:犹预(犹与。犹夷。犹豫);犹犹(迟疑不决) 5. 通“猷”。谋画 [grand plan] 克壮其犹。——《诗·小雅·采芑》 犹来无弃。——《诗·魏风·陟岵》 王犹充塞。——《荀子·议兵》 〈副〉 1. 还;仍然 [still;yet]。多用于书面语 犹不失下曹从事。——《资治通鉴》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余寒犹厉。——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不说犹可,一说他反而更有意见了;此事他犹不知,何况我呢?;记忆犹新 3. 太 [too]。如:犹薄;犹厚 常用词组 1. 犹大 Yóudà [traiter;Judas]耶稣的门徒之一。据基督教《新约·马太福音》的传说,曾接受三十块银币出卖自己老师耶稣,后泛指叛徒 2. 犹且 yóuqiě [even] 尚且,还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唐· 韩愈《师说》 3. 犹如 yóurú [just as;like as if] 好像 他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4. 犹若 yóuruò [still] 还仍然是 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5. 犹尚 yóushàng (1) [still;yet]∶副词。表示情况不变,可译为“仍然”、“还是”。 (2) [even]∶连词。常有“况”、“安”与之呼应,表示陪衬,以引起下文,可译为“尚且”,“还” 6. 犹太教 Yóutàijiào [Judai *** ] 犹太人的宗教,特点是信仰上帝,并信仰信天父在希伯来经文中明确教导的使命 7. 犹太人 Yóutàirén [Jew] 由古犹太人世代相传或历年皈依而延绵至今;尤指信奉犹太教的人 8. 犹疑 yóuyi [hesitate] 见“犹豫” 9. 犹豫 yóuyù [hesitate] 犹移。迟疑不决 10. 犹之 yóuzhī [just as] 等于说“犹如”,如同;如像 见崖山犹之见分宜也。——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11. 犹自 yóuzì [even] 尚,尚自 现在提起那件事,犹自叫人心惊肉跳 12. 犹子 yóuzi [nephew] 侄子,又称“侄女”;晚辈自称 5. 犹在古文中的意思 详细字义〈名〉1. (形声。 从犬,酋(尤)声。本义:一种猿类动物)2. 兽名。 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a kind of monkey]犹,愑属。——《说文》。 字亦作猷。犹如麂,善登木。 ——《尔雅》犹,五尺大犬也。——《释文》引《尸子》犹,兽名也。 ——《颜氏家训·书证》犹与未决。——《史记·吕后纪》。 索隐:“犹,猿类也。夘鼻长尾 ,性多疑。” 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水经注》3. 犬子 [son of dog]犹,《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 ——《集韵》〈动〉1. 如同。好比 [like]此犹文轩之与敝舆。 ——《墨子·公输》梁肉之与糠糟。此犹锦绣之与短褐。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梁惠王下》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2. 又如:犹子(如同儿子);犹父(如同父亲);犹龙(道之高深奇妙,如龙之变化不可测);犹言(好比说;等于说);过犹不及3. 踌躇疑惧[shilly-shally]心犹嶑而狐疑。——《离骚》豫兮若冬涉川,犹兮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61313939若畏四邻。 ——《老子》4. 又如:犹预(犹与。犹夷。 犹豫);犹犹(迟疑不决)5. 通“猷”。谋画 [grand plan]克壮其犹。 ——《诗·小雅·采芑》犹来无弃。——《诗·魏风·陟岵》王犹充塞。 ——《荀子·议兵》〈副〉1. 还;仍然 [still;yet]。多用于书面语犹不失下曹从事。 ——《资治通鉴》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余寒犹厉。 ——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2. 又如:不说犹可,一说他反而更有意见了;此事他犹不知,何况我呢?;记忆犹新3. 太 [too]。 如:犹薄;犹厚。 6. 古文中犹字是什么意思 1.(形声.从犬,酋(尤)声.本义:一种猿类动物)2.兽名.猴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a kind of monkey]犹,愑属.——《说文》.字亦作猷.犹如麂,善登木.——《尔雅》犹,五尺大犬也.——《释文》引《尸子》犹,兽名也.——《颜氏家训·书证》犹与未决.——《史记·吕后纪》.索隐:“犹,猿类也.夘鼻长尾 ,性多疑.”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水经注》3.犬子 [son of dog]犹,《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集韵》〈动〉1.如同.好比 [like]此犹文轩之与敝舆.——《墨子·公输》梁肉之与糠糟.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孟子·梁惠王下》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2.又如:犹子(如同儿子);犹父(如同父亲);犹龙(道之高深奇妙,如龙之变化不可测);犹言(好比说;等于说);过犹不及3.踌躇疑惧[shilly-shally]心犹嶑而狐疑.——《离骚》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老子》4.又如:犹预(犹与.犹夷.犹豫);犹犹(迟疑不决)5.通“猷”.谋画 [grand plan]克壮其犹.——《诗·小雅·采芑》犹来无弃.——《诗·魏风·陟岵》王犹充塞.——《荀子·议兵》〈副〉1.还;仍然 [still;yet].多用于书面语犹不失下曹从事.——《资治通鉴》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余寒犹厉.——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2.又如:不说犹可,一说他反而更有意见了;此事他犹不知,何况我呢?;记忆犹新3.太 [too].如:犹薄;犹厚常用词组犹且 yóuqiě[even] 尚且,还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唐· 韩愈《师说》3.犹如 yóurú[just as;like as if] 好像他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4.犹若 yóuruò[still] 还仍然是。
2023-07-23 17:34:291

摇树文言文

1. 文言文治国犹栽树译文 译文: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全文: 贞观九年.(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全篇译文: 贞观九年之时.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2. 描写树的文言句子有哪些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长安新柳 【唐】陈光 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 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 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临川见新柳 【唐】崔橹 不见江头三四日,桥边杨柳老金丝。 岸南岸北往来渡,带雨带烟深浅枝。 何处故乡牵梦想,两回他国见荣衰。 汀洲草色亦如此,愁杀远人人不知。 柳 【唐】崔橹 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 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 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题柳 【唐】狄焕 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 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 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新柳 【唐】杜牧 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 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 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柳绝句 【唐】杜牧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柳 【唐】方干 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 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 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柳 【唐】韩偓 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 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柳 【唐】韩琮 折柳歌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 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舞细腰。 柳 【唐】韩溉 雪尽青门弄影微,暖风迟日早莺归。 如凭细叶留春色,须把长条系落晖。 彭泽有情还郁郁,隋堤无主自依依。 世间惹恨偏饶此,可是行人折赠稀。 咏柳 【唐】韩偓 褭雨拖风不自持,全身无力向人垂。 玉纤折得遥相赠,便似观音手里时。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唐】李峤 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 庭前花类雪,楼际叶如云。 列宿分龙影,芳池写凤文。 短箫何以奏,攀折为思君。 垂柳 【唐】李商隐 娉婷小苑中,婀娜曲池东。 朝佩皆垂地,仙衣尽带风。 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 肠断灵和殿,先皇玉座空。 柳 【唐】李商隐 江南江北雪初消,漠漠轻黄惹嫩条。 灞岸已攀行客手,楚宫先骋舞姬腰。 清明带雨临官道,晚日含风拂野桥。 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题柳 【唐】李中 折向离亭畔,春光满手生。 群花岂无艳,柔质自多情。 夹岸笼溪月,兼风撼野莺。 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 柳 【唐】罗隐 一簇青烟锁玉楼,半垂阑畔半垂沟。 明年更有新条在,绕乱春风卒未休。 柳 【唐】慕幽 今古凭君一赠行,几回折尽复重生。 五株斜傍渊明宅,千树低垂太尉营。 临水带烟藏翡翠,倚风兼雨宿流莺。 隋皇堤畔依依在,曾惹当时歌吹声。 柳 【唐】裴说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咏柳 【唐】吴融 自与莺为地,不教花作媒。 细应和雨断,轻只爱风裁。 好拂锦步障,莫遮铜雀台。 灞陵千万树,日暮别离回。 柳 【唐】徐夤 漠漠金条引线微,年年先翠报春归。 解笼飞霭延芳景,不逐乱花飘夕晖。 啼鸟噪蝉堪怅望,舞烟摇水自因依。 五株名显陶家后,见说辞荣种者稀。 咏柳 【唐】薛逢 弱植惊风急自伤,暮来翻遣思悠扬。 曾飘紫陌随高下,敢拂朱阑竞短长。 萦砌乍飞还乍舞,扑池如雪又如霜。 莫令岐路频攀折,渐拟垂阴到画堂。 3. 谁知道文言文:枯树神鱼 原文 会稽石亭埭有大枫树,其中空朽;每雨,水辄满溢。 有估客载生鳣至此,聊放一头于枯树中,以为狡狯。村民见之,以鱼鳣非树中之物,或谓是神,乃依树起屋,宰牲祭祀,未尝虚日,因遂名“鳣父庙”。人有祈请及秽慢,则祸福立至。 后估客返,见其如此,即取作臛,于是遂绝 翻译 会稽(地名)石亭埭(地名)有棵大枫树,树干腐朽,里边空了;每逢下雨,水都能填满流出来。 有个商人运了一些活鳣鱼到这里,暂且放了一条鳣鱼到枯树里面,把它当作是游戏。村民见了鳣鱼,认为它不应该是树里的东西,有人说这是神,于是挨着大树建起庙宇,屠杀牲畜来祭祀它,从没有听过一天,因此起名叫做“鳣父庙”。如果人到这里来虔诚祈祷或者怠慢侮辱,则好运或者灾祸就会立即降临。 后来那个商人回来,看到这个景象,就把鳣鱼取出来做了鱼汤,于是祭祀活动就渐渐绝迹了。 望采纳 4. 哪位大神可以把下面这篇文言文翻译成文言文 某贾,富甲一方。 然彼一时不慎,业败,致倾家荡产。何也?业无巨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云:商犹战,需慎,需谋,否,则败。 贾业败之时,尝临渊欲堕以自戕。忽见大树耸然拔于峭壁。其根从岩中出,虬结盘延,而下临渊。其冠虽疏,亦郁亦葱,欣然向日。虽无婆娑之状,有凛然之态。 贾睨之良久,似有所得,遂语树曰:尔立于绝壁,下向深渊,当忧甚,何以欣然挺立,使无忧也? 树随风作语,答曰:昔日吾为种时,尝无望思弃,然送余至是地者,风也。彼尝云:固绝壁,当有绿意。吾遂生于斯,以承责。及长,因境苦亦思弃。思栖身于吾身之鸟,彼已有子,无我,家何存? 吾遂立于斯,以吾身荫彼,是乃余之责也。 贾瞠目无语,熟视之。见一巢于树上,摇而不坠。巢中二雏,啾啾而鸣。鸟之命贱也,然树荫之德何伟哉! 贾归。盖其因树而悟,推树而识己身。上有父母,下有妻儿及友,己责在是,当不以己身虑。况只虑己身,乏虑他责,不如草木矣。 遂重操业,鏖战群雄,乃清债而增金,荷责不悔也。 人皆可为他人之树,固当承彼树之责,做人当如是。 呵呵,乱写的,你自己看看合适不,还可以的话就自己多改改。 5. 文言文翻译句子 原文〕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译文〕郭橐驼,不知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有伛偻病,耸着背脊,弯着腰,脸朝下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驼”。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当然很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原文〕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种植花木以供玩赏以及种植果树出卖水果的富豪人家,都争着接他到家中雇用他。大家看到橐驼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原文〕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译文〕有人问他种树的诀窍,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让它的本性尽量发展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方法是:它的根要舒展,给它培土要均匀,它带的土要是旧的,给它筑土要紧密。已经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将它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把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再去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因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什么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抑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不是有什么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如果不是过分就是不够。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得是松是紧,这样树的天性就一天比一天远离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仇恨他。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啊,其实,我又有能特别做些什么呢?” 〔原文〕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译文〕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的道理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煮蚕茧抽蚕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这样困苦,又这样疲劳。如果这样比较,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原文〕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译文〕问的人说;“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2023-07-23 17:34:431

治国犹栽树唐太宗时一个什么样的的人

好的方面百科一下就知道,我说说不好的地方吧。发动兵变弑兄,逼父亲退位,扯淡的民族政策导致养马之地尽在外族之手,宋朝积贫积弱不能说和他没关系。文成公主入藏,带了好多各类书籍,凭着这些嫁妆吐蕃迅速强大起来,文成还没死就入寇中原。北边的突厥,他老子李渊起兵的时候还引突厥兵入境打击过敌人,完全一副攘外必先安内的德行,他登基之后还签订渭水之盟,花了大批金银求突厥人退兵。他倒是天可汗了,可惜就一顶帽子让人看着高兴,实际利益基本没拿着。魏征死了之后还派人挖坟,啧啧,多大的仇恨。
2023-07-23 17:34:532

夫治国犹如栽树 的意思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
2023-07-23 17:35:031

治理国家文言文

1. 求问一段关于治理国家 的文言文原文,大概意思是说,例如一个人如果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原文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沈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沈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译文:齐国有位名叫冯谖的人,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他让人转告孟尝君,说愿意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孟尝君问:“冯谖有何爱好?”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 又问:“他有何才干?”回答说:“没什么才能。”孟尝君笑了笑,说道:“好吧。” 就收留了冯谖。 那些手下的人因为孟尝君不太在意冯谖,所以只给粗茶淡饭他吃。 过了没多久,冯谖靠着柱子,用手指敲击着他的佩剑唱道:“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啊!”手下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鱼吃,就和一般食客一样的待遇。” 又过了没多久,冯谖又靠着柱子,敲击着剑唱道:“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出门连车也没有!”左右的人都笑他,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替他配上车,和车客一样的待遇。” 于是冯谖坐着车子,举起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夸耀)道:“孟尝君把我当客人一样哩!”后来又过了些时,冯谖又敲击起他的剑唱道:“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在这儿无法养家。”左右的人都很讨厌他,认为这人贪得无厌。 孟尝君知道后就问:“冯先生有亲属吗?”回答说:“有位老母。”孟尝君就派人供给冯谖的母亲吃用,不使他母亲穷困。 这样,冯谖就不再唱(牢骚歌)了。 后来,孟尝君出示了一通告示来询问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能替我到薛地收债务呢?”冯谖署了自己的名,说:“我能。” 孟尝君见了名字感到很惊奇,问:“这是谁呀?”左右的人说:“就是那个唱‘长铗归来"的人。”孟尝君笑道:“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亏待了他,还没见过面呢!”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田文(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笨拙,整天埋在国事与家事之中,怠慢了先生您,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冯谖回答道:“我愿意去。” 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 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 2. 文言文治国犹栽树译文 译文: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全文: 贞观九年.(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全篇译文: 贞观九年之时.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3. 文言文君道中的治理国家是哪句话的意思 文言文君道中的治理国家出自《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原文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沈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 “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 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请为君复凿二窟。”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沈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译文:齐国有位名叫冯谖的人,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他让人转告孟尝君,说愿意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 孟尝君问:“冯谖有何爱好?”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 又问:“他有何才干?”回答说:“没什么才能。” 孟尝君笑了笑,说道:“好吧。” 就收留了冯谖。 那些手下的人因为孟尝君不太在意冯谖,所以只给粗茶淡饭他吃。 过了没多久,冯谖靠着柱子,用手指敲击着他的佩剑唱道:“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啊!”手下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1323536:“给他鱼吃,就和一般食客一样的待遇。” 又过了没多久,冯谖又靠着柱子,敲击着剑唱道:“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出门连车也没有!”左右的人都笑他,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尝君。 孟尝君说:“替他配上车,和车客一样的待遇。” 于是冯谖坐着车子,举起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夸耀)道:“孟尝君把我当客人一样哩!”后来又过了些时,冯谖又敲击起他的剑唱道:“长剑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在这儿无法养家。”左右的人都很讨厌他,认为这人贪得无厌。 孟尝君知道后就问:“冯先生有亲属吗?”回答说:“有位老母。”孟尝君就派人供给冯谖的母亲吃用,不使他母亲穷困。 这样,冯谖就不再唱(牢骚歌)了。 后来,孟尝君出示了一通告示来询问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能替我到薛地收债务呢?”冯谖署了自己的名,说:“我能。” 孟尝君见了名字感到很惊奇,问:“这是谁呀?”左右的人说:“就是那个唱‘长铗归来"的人。” 孟尝君笑道:“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亏待了他,还没见过面呢!”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田文(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笨拙,整天埋在国事与家事之中,怠慢了先生您,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冯谖回答道:“我愿意去。” 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 孟尝君说。 4. 初中的一篇文言文说的是要天时地利人和才治理的好的国家是哪一篇 初中课本中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出自《 孟子. 公孙丑下 》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023-07-23 17:35:151

隋文帝时文言文翻译

好的,以下是隋文帝时的文言文翻译:隋文帝时,大宛国进献了一匹千里马,马鬃拖到地上,名字叫狮子骢。只有郎将裴仁基能够驾驭它,早上从西京出发,晚上到达东洛。隋灭亡后不知它在哪里。唐太宗下令在全国寻找它。同州刺史宇文士及寻找到那匹马,(它)变老了在朝邑市西家拉磨,尾巴已经变秃了,身上的肉烂得有洞,宇文士及看见它不禁悲伤得流泪。唐太宗亲自到长乐坡,马到了新丰,向西鸣叫和跳跃。唐太宗得了马后非常高兴。马已经老了,(就)用钟乳喂养它,仍旧生了五匹小马,都是千里马。
2023-07-23 17:35:242

治国者的文言文

1. 急求一篇古代有关治国之道的文言文 哈哈,最有名的当然是《谏太宗十思疏》啦! 〔唐〕魏徵 著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震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徵传》 2. < >的文言文翻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 *** 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 *** 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译文】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 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 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 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 *** 倍贷以给上之征矣。 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 *** 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 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译文】 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官府征税却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上面征课。 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商人秋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 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因为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粮和各种劳役放在一起。—年四季加起来,也等于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了。 —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 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奸巧不生 *** 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译文】 从高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 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 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 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 这样,农民专—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 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人民又会安定。 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 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 3. 关于治国的文言文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 内容是依法治国的文言文 这样的文言文,《韩非子》中很多,以下篇目供参考: 韩非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法与术相结合。 他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难三》),“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定法》)。“术”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因能授官,也就是说依据下属的能力授给人官职。 二是“循名责实”(《定法》),这是术的要点。法家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非常注重实物,循名责实是法家考察干部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表面情况和实质要互相加以验证,综合来考察一个人,这就是所谓的“形名之术”。 韩非子说君主要驾驭约束好臣子,就一定要考察形和名是否相符,一定要看臣下说的话跟他做的事是否一致。 三是“叁五之道”(《八经》),这是法家考察群臣言行的一个具体方法,主要意思是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以追究责任人的过失,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找到取得成功的原因。 不分析成功的原因,臣下就会轻慢君主,不严厉追究过失,臣下就会相互勾结。 四是在领导谋略上,要使用“七术”,也就是说七种策略(《内储说·七术》)。 这七种策略是:(1)众端参照,也就是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来验证臣下的言行;(2)必罚明威,就是一定要惩罚那些犯错误的人来树立威信;(3)信赏尽能,在奖励方面一定要守信用,鼓励那些有才能和取得成果的人;(4)一听责下,就是一一听取臣下的意见然后进行评判;(5)疑诏诡使,就是指君主表面上和一些人亲近,让他们长期在自己身边工作,但是不给他们任务,别人感觉这些人是受了秘密指令,所以做坏事的人就会害怕,心里疑心不敢胆大妄为;(6)挟知而问,这是考察下属忠诚度的有效手段,就是用已经知道的事情来询问下属,看看下属怎么说,用以对照核查下属的态度,从而举一反三地了解许多隐情;(7)倒言反听,就是本来想说一件事情,但却说一个与本意相反的事情,以获得下属的真实态度。 五是在管理过程中,韩非子强调要防微杜渐,从细节上消除消极因素。 《内储说》中提出了要查“六微”。管理中有六种微妙而隐蔽的情况:(1)“权借在下”,要防止权力分散和被架空,核心权是不可以借给别人的,它是领导者的专利。 (2)“利异外借”,就是防备内外勾结,组织内的人由于和领导利益不同会借助外力来削弱和反对上级的领导。(3)“托于似类”,这是一种用相关的事情欺骗上级、掩盖事实真相以达到个人私欲的手段,必须要加以防范。 韩非子讲了一个齐国的故事,齐国的大夫夷射陪齐王喝酒,醉了之后坐在门廊上,守门人请他赏一点剩下的酒,结果被拒绝了。夷射走后,这个守门人就在门廊下泼了一点水。 第二天,齐王出门后看到水,愤怒地问:“谁把尿尿到这里。”守门人回答说:“没见谁,可是中大夫夷射昨天喝醉了酒曾在这里站过一会。” 齐王就把夷射给杀了。这是典型的小人栽赃陷害的例证,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明查。 (4)“利害相反”,就是利和害总是同时出现,有利必有害,有害必有利,所以若国家受害就要看谁从中得到了好处,如果下属受害也要看谁从中得到了好处,通过这种审查利害就会找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到处理事情的关键所在。(5)“参疑内争”,权力斗争不可避免,而臣下争权夺利是产生变乱的根源,领导者对此要给予关注和控制。 (6)“乱国废置”,敌对国家插手本国重要人员的任免这一点要极力避免,一旦中了圈套,后果不堪设想。 势是法家的一个概念,和兵家的有所不同。 广义的“势”指客观形势,狭义的“势”是指权势。韩非子非常重视“势”,认为“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 这里谈的势,就是领导者通过法和术造成的一种权力状态。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势的重要,韩非子做了一个比喻,说千斤重的东西在船上就可以漂浮自如,而小小的一个铜钱,如果掉到船下就会沉入水底,它们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分量的多少,根本原因在于有势与无势。 同时的道理,治理一个国家能否树立权威、行使职权、获得下属支持,重要的在于他的地位与权势是否巩固。 得势的主要方法:一是依靠术驾驭局势,管理下属。 韩非子说:“人主使人臣虽有智能,不得背法而专制;虽有贤行,不得逾功而先劳;虽有忠信,不得释法而不禁,此之谓明法。人主有诱于事者,有雍于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南面》)。 二是靠制度权力,领导者只有牢牢把握赏罚的权力,才能确保势的稳固。“刑赏不察, *** 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弱主卑。” (《饰邪》)所以韩非子说:“势重,人君之渊……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治臣,在臣则胜君”(《喻老》)。 正确的方法就是要“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扬榷》)。圣人执要是说要抓住要点、核心问题,而“四方来效”就是要善于授 权,把细节的东西交给下属去做,自己牢牢把握核心权力。 从总体上讲,韩非子的法、术、势实际上就是告诉领导者,要管好一个组织的核心问题是权力的问题。法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术是权力的手段,势是权力的归属。 要制定严明的规章制度、清晰和强有力的奖罚措施。规章制度和奖罚措施要明确,让每个人都看到,而且每次奖罚也要公开,这样。 5. 《治国安民》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解释:治:治理;安:安定。治理国家,安定人民。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6. 寻找有关讲解治国,政治等的古文 治 平 篇 洪亮吉 [原文]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培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 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培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乎之民虑也。 [译文] 人没有不愿意当安定社会的老百姓的,人没有不愿意当长期安定的社会的老百姓的。社会安定一百年以上,可以算长久了。可是说到它的住户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比六十年以前增加了十倍,比一百年以前、比一百多年以前不只增加了二十倍。 试以一个家庭来计算:(他们)高祖、曾祖那时候,有十间屋子,有一顷田地,自己一个人,娶媳妇以后不过才两口人。两个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是富富有余的。以一个男人得三个儿子计算,到儿子这一辈就是父子四个人,(三个儿子)都娶了媳妇,全家就有八口人,八口人就不能没有雇工帮助,这样就不下十口人了。十个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我知道他们住的仅仅够,吃的也仅仅够。(他们的)儿子又生了孙子,孙子又娶了媳妇,其中体弱年老的有的去世了,可是(全家)也已不下二十多口人了。二十多口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即使算计着饭量来吃饭,量着身长来住宿,我知道它必然不够。由此到了曾孙这一辈,由此到了玄孙这一辈,比高祖、曾祖的时候人口增加已不下五六十倍,这就是高祖、曾祖的时候是一户的人家,传到曾孙、玄孙的时候,不分到十户是不休止的。这其间有人口减少的人家,也就有人丁繁衍的家族,增加的人数也足以和减少的人数相抵。 (有人)问:天地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们)说:水旱疾病之灾,就是天地调剂人口数量的方法。可是,老百姓遭到水旱疾病之灾而死亡的,不过十分之一二。(又有人)问:国君宰相是不是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说:使野外没有闲置的田地,使百姓没有剩余的劳力,新开辟的疆土,迁移佃农去居住,赋税繁重的百姓,斟酌过去现在的情况削减一些,禁止浮华浪费,控制兼并行为,遇到水旱疾病之灾,就打开公仓拿出府库所有的东西来救济,只不过如此而已,这就是国君和宰相调剂人口的方法。 总之,社会长治久安,天地不能不增加人口,可是天地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原本不过这有限的数量;社会安定的时间长了,国君宰相也不能不叫百姓生孩子,可是国君宰相能为百姓考虑到的,也不过上述一些办法。可是一家之中有十个子弟,其中不听教导的常常有一两个,再加上天地广阔,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怎么能全都遵从上面的约束呢?一个人的住房用来供十个人住已经不够了,何况供一百人住呢?一个人的吃的用来供十个人吃已经不够了,何况供一百人吃呢?这就是我为安定社会的老百姓忧虑的原因。
2023-07-23 17:35:361

越国治国的文言文

1. 急求一篇古代有关治国之道的文言文 哈哈,最有名的当然是《谏太宗十思疏》啦! 〔唐〕魏徵 著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震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徵传》 2. 越王勾践的文言文答案是什么 卧薪尝胆 【发 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释 义】 薪: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出 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卧薪:睡在干柴上。尝胆:尝苦胆。 【语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示 例】 越王勾践~,终于打败了吴国,重建越国。 【近义词】 发愤图强、宵衣旰食`励精图治 『名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 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想成功,就要做一个有志者,一个苦心人。) 【典 故】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3. 关于治国的文言文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 < >的文言文翻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 *** 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 *** 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译文】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 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 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 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 *** 倍贷以给上之征矣。 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 *** 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 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译文】 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官府征税却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上面征课。 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商人秋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 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因为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粮和各种劳役放在一起。—年四季加起来,也等于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了。 —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 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奸巧不生 *** 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译文】 从高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 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 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 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 这样,农民专—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 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人民又会安定。 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 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 5. 商於子论治国 文言文翻译 商於子,商国之布衣也,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商君,商国之君也,微访乡野,过而责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说,弗应。 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颠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颠之,予亦以子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责我者责牧民者耶?” 商君立有间,面有惭色,顾谓左右从者曰:“尔辈以此究物理。耕者,能善晓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论国之道,自恨弗如远甚矣。”比至国,乃除旧弊,施新策,广招天下之士以治。数年之后,富民安邦,盖商於子之功也。 翻译: 商於子是商国的平民,家里很穷,没有牛耕地,于是就牵一头猪去耕地。商君是商国的国王,到乡村微服私访,路过看到这一幕,就责备商於子说:“你搞错了,耕地应该用牛,牛的力气大可以翻起泥土,蹄子有力可以站在烂泥里。猪就算再大,又怎么能耕田呢?”。商於子不高兴,没有理他。 商君又说:“现在你用猪代替牛来耕地,是弄错了吧?” 商於子说:你认为我错了,我还认为你错了呢。我怎么不知道耕田要用牛,就像管理百姓要用贤能。不用牛,虽然耕不好田,但是其害处不大;而不用贤良的人来管理百姓,祸害的是天下,害处大。你怎么不用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官吏呢? 商君愣一会,露出惭愧的神色,对身边的随从说:你们要通过这件事来推敲其中的道理。一个农民,能知道治国之道,而我们这些治国的人却很糊涂。论治国之道,我都恨自己远远不如他啊。 商君回到都城后,就开始革除旧敝,施行新政,广招天下贤能的人当官。几年后,国富民安,这原来都是商於子的功劳。 6. 帝尧治国文言文翻译 帝尧者,放勋①。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②,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乃命羲、和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⑥百官,众功⑦皆兴。 帝尧,就是放勋。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守其职,各种事情都办起来了。 7. 有关魏征的文言文 “魏徵”为魏征名字正确写法,很多史学论著为了方便起见,便创造了魏徵的别名“魏征”,意为简写。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庶人承乾在春宫,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寮,咸有疑议。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征,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征自陈有疾,太宗谓曰:“太子宗社之本,须有师傅,故选中正,以为辅弼。知公疹病,可卧护之。”征乃就职。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8. 《治国安民》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解释:治:治理;安:安定。治理国家,安定人民。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9. 卧薪尝胆的文言文翻译 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国勾践低眉顺眼,忍辱负重,在吴国整整当了3年亡国之君,也小心翼翼地服侍了吴王3年. 有一天,勾践吃了吴王夫差身体不舒服时拉下来的粪便,他说:"大王,罪臣略同一点医道,刚才我尝了你的大便,味道很正常,这说明你的身体状况良好.” 只见吴王感动的说:"我灭了你的国家,而你却肯为我尝大便,可见你的忠诚!能做到这份儿上的人,旧历市我吴国之内也难找啊!” 没过几天,吴王夫差便放了勾践回越国. 勾践回到越国,以便继续向吴王纳贡,让他相信自己的忠诚,一边动员全国的百姓努力加紧生产,以便迅速恢复国力.他任用得力的范蠡和文种协商自己重整河山,并亲自到民间了解百姓的心情和生活状况,鼓励他们发展农桑,增加收入,甚至亲自下田耕种.为了使自己不忘耻辱,时刻记着复国报仇,勾践特意住简陋的草屋,睡柴草铺成的地铺,并在屋子里挂上一只猪苦胆,每当吃饭时必要先尝尝它的苦味道,然后才端饭碗.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奋斗,越国终于悄悄的变得强大起来了。
2023-07-23 17:35:531

李世民赏树文言文

1. 唐太宗教子 文言文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古时候有胎教世子的说法,我却没有时间考虑这事。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谕。见他对着饭菜准备吃饭时,便问他:‘你知道饭是怎样来的?"回答说:‘不知道。"我说:‘凡是播种、收获的农事都很艰难辛苦,全靠农民努力务农,不去占用他们劳作的时间,才常有这样的饭吃。"看到他骑马,又问他:‘你知道马是怎样来的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是能够替人代劳的东西,要使他既劳作又得到休息,不耗尽气力,这样就可以常有马骑。"看到他乘船,又问他:‘你知道船是怎样运行的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载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将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惧!"看到他在弯曲的树下休息,又问他:‘你知道弯曲的树如何能正直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树虽然弯曲,打上墨线就可以正直成材。做君主的虽然有时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虚心接受谏诤就可以圣明,这是傅说讲的道理,可以对照自己作为鉴戒。"” 2. 翻译文言文《唐太宗以人为镜》 “唐太宗以人为镜”并不是文言文,它是一句话,翻译为:“唐太宗把人当作镜子”。 1. 以人为镜[yǐ rén wéi jìng]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出自 《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镜于水而镜於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2. 成语典故: 《墨子·卷五》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春秋末期,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内部变得四分五裂,实权逐渐由六家将军把持,他们是智氏、范氏、中行氏、赵氏、韩氏、魏氏。六家各有自己的地盘和武装,为了壮大自己,不断互相攻伐。后来,智氏的智伯瑶先后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又汇合三家的兵马,进攻赵襄子。这时,韩康子和魏桓子商议说:"赵氏现在的命运,就是我们两家将来的命运。赵氏早晨灭亡了,我们在晚上就会跟着灭亡;赵氏在晚上灭亡了,我们明天早上也就会跟着灭亡。只有我们三家联合起来,共同打败智伯瑶,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于是韩、魏两家与赵氏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打败了智伯瑶,三家共同瓜分了智氏的土地,壮大了自己,后来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墨子评论说: "有才德的人,不以水为镜子,而是以人为镜子。因为以水为镜子只能照见自己的面容,而以人为镜子 才能知道怎样做对自己有利,怎样做对自己不利。" 3. 唐太宗赏罚分明的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先后对18名大臣进行了26次奖励。 对谏议大夫魏征奖励次数最多,重奖8次,共奖绢1900匹,钱400缗,金瓮1只,黄金10斤,房屋一座,马两匹。魏征去世后,太宗命令九品以上官员前来悼念,并亲自为其撰写碑文,并书写墓碑。 他对大臣们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往昔的朝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旺的道理;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保持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现在魏征去世了,就失去一面镜子了!)”对击灭东突厥的大将军李靖重奖2次,共奖绢3000匹,增加食邑到500户,还令其兼任左光禄大夫。对辅佐太子承乾、数次直谏的于志宁、孔颖达各赐黄金1斤,帛500匹。 阿史那社尔(突厥族)是征服高昌的行军总管,在高昌平定后,众将均受到封赏,因为没有皇上的命令,他未接受封赏,接到皇帝的圣旨后,也只领受了一些老弱的仆人和残次物品。唐太宗对他的廉洁谨慎十分看重,奖励他从高昌缴获的宝刀一把,杂色彩绸1000段。 唐太宗不仅奖励朝廷命官、军队统帅,还十分重视奖励基层官吏。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十一月,唐太宗派遣的使者到达凉州(在今甘肃省武威市),见都督李大亮有一只鹰非常好,暗示要送给皇上,李大亮不同意,给太宗上密表一份,说您拒绝打猎,而使者为您要鹰,这与您的主张相违背,如果是使者自作主张,这就说明您用人不当。 太宗看到密表后很高兴,赞扬李大亮忠诚正直,就把自己用的胡瓶一把和荀悦《汉纪》一书赠给李大亮。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十月初,唐太宗要去同州打猎,路过栎阳县(在今西安市阎良区),县丞刘仁轨进言,此时农民秋收未毕,建议太宗迟滞几日,以免修路修桥影响农时,太宗深为赞许,赐给他印玺密封的手书,不久提拔他做了新安县令。 唐太宗有功必奖,有过必罚。他奖励的官员大多属于刚正不阿、廉洁、正直之士,惩罚的则主要是谋反、贪污、渎职、阿谀奉承之人。 《资治通鉴》记载,被他处罚的官吏达几十人之多,其中有立过巨大功劳的大臣,也不乏亲信和亲戚。侯军集是辅佐太宗马上打天下、发动玄武门之变、率军征伐的重要将领,曾经担任过兵部尚书,但因参与太子谋反,与太宗的外甥赵克等人一并被处死。 贞观十九年正月,太宗用兵辽东,任用韦挺负责军粮运送。但他失职,导致600多艘运粮军船在卢思台搁浅不能行进,被械送洛阳革职。 沧州刺史席辩因贪污受贿,太宗命人下去亲自监督处斩。贞观六年(公元623年)九月,同州刺史尉迟敬德参加唐太宗召集的宴席,看见一个人坐于其前,怒曰,“你有何功劳,坐在我的上面”,唐太宗的堂兄弟任城王李道宗坐在他的下面,进行劝解,尉迟敬德不仅不买账,还几乎打瞎了李道宗的眼睛。 唐太宗十分愤怒,对他说,你屡屡犯法,不要咎由自取;国家的纲纪,唯有靠赏罚来维持,非分的恩惠不可能常有,你要好好反思和改正,不要留下什么遗憾。自此以后,尉迟敬德感到害怕并收敛了好多。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冬,太宗领北伐高丽的大军回师路过易州(州治在今河北省易县),姓陈的司马将温室种植的蔬菜进献给皇帝,太宗认为这是谄媚行为,将陈司马予以免职。 从唐太宗治理国家、管理官吏的所做所为可以看出,他爱憎分明,制度严格,对国家有贡献的,绝不吝惜钱财,给予重奖;对于图谋叛乱的,一概格杀勿论;对于贪污受贿、渎职的,该杀的杀,该除名的除名,该抄没家产的抄没家产;对于谄媚的,嗤之以鼻,削除官职。 唐太宗用实际执行力来管理国家和官吏,造成良好的为政之道,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 4. 古文《唐太宗安民》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译文: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5. 魏征劝唐太宗的文言文 魏征劝唐太宗的有关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的是《 谏太宗十思疏 》。 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中《 谏太宗十思疏 》全文如下: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魏征(580-643),字玄成,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即《谏太宗十思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 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劝谏,《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 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难道能不加重视吗?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 6. 唐太宗虚心改过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虚心改过文言文 贞观政要 翻译: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古时候有胎教世子的说法,我却没有时间考虑这事。但最近自建立太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谕。见他对着饭菜准备吃饭时,便问他:‘你知道饭是怎样来的?"回答说:‘不知道。"我说:‘凡是播种、收获的农事都很艰难辛苦,全靠农民努力务农,不去占用他们劳作的时间,才常有这样的饭吃。"看到他骑马,又问他:‘你知道马是怎样来的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是能够替人代劳的东西,要使他既劳作又得到休息,不耗尽气力,这样就可以常有马骑。"看到他乘船,又问他:‘你知道船是怎样运行的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载船,也能推翻船,你不久将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惧!"看到他在弯曲的树下休息,又问他:‘你知道弯曲的树如何能正直吗?"回答说:‘不知道。"我说:‘这树虽然弯曲,打上墨线就可以正直成材。做君主的虽然有时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虚心接受谏诤就可以圣明,这是傅说讲的道理,可以对照自己作为鉴戒。"” 原文: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 7. 唐太宗觅人才 古文 原文: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翻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注释: 上:指唐太宗。 举贤:推荐有才能的人。 但:只是。 如器:好像使用器物。 致治:把国家治理好。 正患:只怕。 诬:冤枉、贬低。
2023-07-23 17:36:021

吴越王保境安民文言文

1. 文言文阅读.李安民,兰陵承人也.阅读答案 李安民,南朝宋兰陵承人,父亲李钦之,是殿中将军,补薛令。大战数百场,战功卓著。官至常侍、太守如故,死后封侯。 李安民,是兰陵承地人。祖父名嶷,曾任卫军参军。父名钦之,曾任殿中将军,补为薛县县令。安民随着父亲到县裹,元嘉二十七年陷在北虏中,他带着部下自救,回到南方。太初时,让安民领支军。他投降了正义军队,板令他为建威将军,补为鲁爽的左军。到鲁爽反叛时,安民逃回京城,授予他领军行参军,又升为左卫殿中将军。大明年间北虏侵犯徐、兖,任安民为建威府司马、无盐县县令。任殿中将军,带领军队去讨伐漠川一带互相攻打的贼寇。 2. 古文“庄家周贫”的翻译 《庄周家贫》原文+译文2007-12-07 19:40【原文】庄周家贫,故往贷粟〔贷粟(sù):借粮。〕于监河侯〔监河侯:监河的官。刘向《说苑》作魏文侯。〕。监河侯曰:“诺〔诺(nuò):好吧。〕,我将得邑金〔邑金:封地交纳的租税。金,金属货币,不是黄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忿然作色:生气而变了脸色。〕曰:“周昨来,有中道〔中道:道路中间。〕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鲋(fù)鱼:鲫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来:这是呼唤鲋鱼使之注意的话。〕!子何为者邪〔子何为者邪:你是做什么的呀?邪,同“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波臣:意思是水里的小人物。这里是鲋鱼自指。〕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可有一点点水救活我呢?〕?"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且南游吴越之王:将往南到吴国越国去游说君主。吴越是水乡。〕,激〔激:引〕西江〔西江:大概指吴越之西的大水,即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吾失我常与:我失去经常作伴的(指水)。常与,常在一起的东西。与,相伴。〕,我无所处〔我无所处(chǔ):我没有地方安身。〕,吾得斗升之水然〔然:乃,就。〕活耳。君乃〔乃:竟。〕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还不如先到卖干鱼的店里寻找我呢。意思是,不切实际的话毫无用处。曾,乃,还。〕!"” 【译文】庄周家庭穷困,所以就找监河的官去借粮。监河官说:“好,我的封地要交租了,那时我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气得脸都变了颜色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有人在道路中间呼唤。我到处看,发现车轮印里有条鲫鱼在那儿。我问它:‘喂,鲫鱼!你是在做什么呀?"鲫鱼回答说:‘我是东海里的小人物,您有一点水来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将往南去拜方吴越的君主,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怎么样?"鲫鱼生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失去了我常呆着的水,没有地方安身,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了,你竟然这样说,干脆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吧。!"“ 3. 古文《唐太宗安民》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译文: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4. 文言文翻译 译文: 庄周家境贫寒,所以就找监河的官去借粮。监河官说:“好,我将要得到封地的租金,那时我借给你三百钱,可以吗?”庄周气得脸都变了颜色地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听到有人在道路中间呼唤。我到处看,发现车轮印里有条鲫鱼在那儿。我问它:‘鲫鱼!你是什么原因来到这里的呢(你是何人)?"鲫鱼回答说:‘我是海神的臣子,您有一点水来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将往南去拜访吴越的君主,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怎么样?"鲫鱼生气得脸色都变了,说:‘我失去了我常呆着的水,没有地方安身,我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了,你竟然这样说,干脆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里去找我吧。!"” 希望你能满意。^^。 5. 曹彬二三事文言文翻译 曹彬,字国华,是真定灵寿人。曹彬品质淳朴厚道。后汉乾佑年间,担任成德军的牙将。节帅武行德看出他正直诚实,指着他对身边人说:“这个人器识远大,不是一般人。”周太祖贵妃张氏,是曹彬的从母(堂房伯母或婶婶)。蒲帅王仁镐因为曹彬是皇帝的亲戚,对曹彬优礼有加。周祖登基,召曹彬回京城。曹彬越发恭敬有礼,公府举行宴会时,曹彬一整天端坐少动,目不斜视。王仁镐对随从说:“我自以为日夜不懈怠,等看到曹监军的衿严,才发现自己的散漫随性。” 显德三年,曹彬改任潼关监军,又调任西上阁门使。显德五年,出使吴越地区,等到任务完成就返回朝廷。私下见面时别人送的礼物,他一样也不接受。吴越地区的人用小船追来送礼给他,推辞了三四次,曹彬还是不接受。后来(曹彬)说:“我在拒绝接受它们,就是在追求虚名了。”于是就接受并登记后载着它们回来,全部交给朝廷。后周世宗坚持要求礼物归曹彬,曹彬才拜谢接受恩辞,把它们全部分赠给亲朋故友而自己什么也不留。曹彬出认为晋州兵马都监后,一天,他和朱衰及宾客随从在郊野之外围坐,恰逢邻近小路上守将骑马飞奔送信前来,使者从来没有见过曹彬,私下问别人说:“谁是曹监军?”有人指了指曹兵来告诉他,使者以为是在哄骗自己,笑着说:“哪里有皇亲国戚却穿黑色的粗丝长袍,坐在没有装饰的交椅上的呢?”仔细观察后才相信那是曹彬。 乾德二年冬天,攻打蜀国,任命刘光毅为归州行营前军复部署,任命曹彬作归州行营监军。蜀地峡中郡县都被攻下,众位将士都想杀光全城人来显示他们的威武,惟有曹彬命令部下加以制止,所到之处无不心悦诚服。宋太祖赵匡胤听说后,下诏书褒奖曹彬。川蜀之地被攻破后,全斌等人日以继夜的聚宴畅饮,不体谅将士,部下对百姓争夺不止,川蜀之地的百姓深受其苦。曹彬多次请求率军回押,全斌等不听。没过多久全师雄作乱,率领众兵十万人,曹彬又和刘光毅一起在新繁击败敌军,最后平定了川蜀之乱。那时各位战将多掠奴仆、女子和钱财等贵重物品,曹彬囊中只是书籍、衣物。等到回师,宋太祖得知一切具体情况,把全斌等交付有关官吏(处置)。认为曹彬清廉谨严,授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入朝拜见皇帝,推辞说:“此次伐蜀征战各位将士都获罪,只我一个人得到奖赏,我担心对全军没有劝勉的作用。”宋太祖说“你立有大功,又不自夸功劳,如果你有小的过错,仁赡等人难道会不说吗?惩劝是国家的常典,你就不必推让。” 曹彬性情仁厚谦敬,在朝廷上不曾忤逆过皇上的意旨,也不曾说过别人的过错。攻伐蜀和南唐,自己什么也不占取。职位兼任将相,不用等级威严凸显自己的不同。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一定驾车给他让路。没有名气的小官,每每汇报事情,他必定穿戴整齐后才接见。任职期间的奉禄供给宗族,没有剩余的积蓄。 6. 文言文《吕公著传》 吕公著,字晦叔,幼嗜学,至忘寝食。 父夷简器异之,曰:“他日必为公辅。”恩补奉礼郎,登进士第,召试馆职,不就。 神宗立,召为翰林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司马光以论事罢中丞,还经幄。 公著封还其命曰:“光以举职赐罢,是为有言责者不得尽其言也。”诏以告直竹合门。 公著又言:“制命不由门下,则封驳之职,因臣而度。愿理臣之罪,以正纪纲。” 帝谕之曰:“所以徙光者,赖其劝学耳,非以言事故也。”公著请不已,竟解银台司。 起知河阳,召还。帝从容与论治道,遂及释、老,公著问曰:“尧、舜如此道乎?”帝曰:“尧、舜岂不知?”公著曰:“尧、舜虽如此,而惟以知人安民为难,所以为尧、舜也。” 帝又言唐太宗能以权智御臣下。对曰:“太宗之德,以能屈己从谏尔。” 帝善其言。未几,同知枢密院事。 有欲复肉刑者,议取死因试劓、刖,公著曰:“试之不死,则肉刑遂行矣。”乃止。 夏人幽其主,将大举讨之.公著曰:“问罪之师,当先择帅,苟未得人,不如勿举。及兵兴,秦、晋民力大困,大臣不敢言,公著数白其害。 元丰五年,以疾丐去位,除资政殿学士、定州安抚使。俄永乐城陷,帝临朝叹曰:“边民疲弊如此,独吕公著为朕言之耳。” 哲宗即位,以侍读还朝。太皇太后遣使迎,问所欲言,公著曰:“先帝本意,以宽省民力为先。 而建议者以变法侵民为务,与己异者一切斥去,故日久而弊愈深。法行而民愈困。 诚得中正之士,讲求天下利病,协力而为之,宜不难矣。”又乞备置谏员,以开言路。 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推本先帝之志,凡欲革而未暇与革而未定者,一一举行之。 民欢呼鼓舞,成以为便。光薨,独当国,除吏皆一时之选。 右司谏贾易以言事讦直诋大臣,将峻责,公著以为言,止罢知怀州。退谓同列曰:“诛官所论,得失未足言。 顾主上春秋方盛,虑后有进谀说惑乱者,正赖左右争臣耳,不可使人主轻厌言者也。”众莫不叹服。 元祐三年四月,恳辞位,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明年二月薨,年七十二。
2023-07-23 17:36:101

治国犹栽树文言文答案

1. 文言文 治国犹栽树 译文 原文: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百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度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翻译: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内心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道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随意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灭亡。 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使天下平安无事。 于是就能不内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繁容叶茂。 帝王能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2023-07-23 17:36:351

文言文 治国犹栽树 译文

治理一个国家就像栽一棵树那样
2023-07-23 17:36:503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是什么意思?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的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出自于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中的《治国犹栽树》。原句为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于是能够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扩展资料: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的故事发生在贞观九年的时候。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2023-07-23 17:37:011

治国犹栽树文言文翻译

治国犹栽树文言文翻译如下:贞观九年的时候,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城,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作品原文: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唯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治国犹栽树的治国之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依赖于“根本”,治国理政尤其如此。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离开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了“定盘星”和“指南针”,就会失去正确方向。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色、不变质的根本保证。
2023-07-23 17:37:291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的意思是什么?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的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出自于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中的《治国犹栽树》。原句为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于是能够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扩展资料: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的故事发生在贞观九年的时候。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2023-07-23 17:37:561

治国犹栽树文言文翻译

治国犹栽树文言文翻译如下: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内心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随意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使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繁叶茂。帝王能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治国犹栽树文言文原文: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2023-07-23 17:38:211

治国犹栽树文言文翻译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下面一起看看治国犹栽树文言文翻译吧~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 ①侍臣:周围的大臣。 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 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 ④孜孜:勤恳的样子。 ⑤稔:(rěn)丰收。 【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内心仍旧不满足,不停地向民间索取美女及珍玩,并且东讨西伐,用尽兵力随意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不息,只是希望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使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繁叶茂。帝王能不想东征西讨,不贪美女珍玩,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作者简介】 吴兢(公元670~749年),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著名史学家。 他所撰写的《武后实录》记述了张宗昌诱张说陷害魏元忠的史实,后来张说当了丞相,几次要求修改文字,都被吴兢严词拒绝,时人称之为当代董狐。 吴兢一生修史,取得很大成就,修编有《唐史》、《唐书》、《唐春秋》、《则天实录》、《中宗实录》、《高宗后修实录》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并流传下来的是《贞观政要》,被后人称为中国第一帝王学。 【《贞观政要》内容简介】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10卷40篇,8万余言。这部书以记言为主,言简意赅地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以及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等。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史书,集中描述太宗皇帝与群臣共同打造繁华帝国的重要关键,其中包括领导之术、人才之育、决策之方和修养之要等等,既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建立空前强大的天可汗帝国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 由于这部著作具有教科书的性质,因而“朝野上下必备”、“入世为人必读”,许多励精图治的皇帝反复研习,以为治国的楷模;不少积极进取的官僚士子更是认真诵读,以为行动的准则。 直至今天,我们依然可资借鉴,它能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责任感和忧患意识;能够提供强国富民、经邦济世的具体措施;有助于领导者丰富领导艺术、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纯洁人的心灵……
2023-07-23 17:38:391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的意思是什么?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2023-07-23 17:38:502

文言文《治国犹栽树》译文是什么?

《治国犹栽树》译文:贞观九年的时候。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治国犹栽树》原文:贞观九年。(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出处:《治国犹栽树》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贞观政要》通篇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对身边大臣的一段富有哲理的论政话语,意义重大。参考资料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2%BB%E5%9B%BD%E7%8A%B9%E6%A0%BD%E6%A0%91/3736025?fr=aladdin
2023-07-23 17:39:161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的意思是什么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的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出自于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中的《治国犹栽树》。原句为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于是能够不兴起徭役,年年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扩展资料: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的故事发生在贞观九年的时候。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2023-07-23 17:39:371

文言文 治国犹栽树 译文

治国犹栽树》译文:贞观九年的时候。唐太宗对周围的大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治国犹栽树》原文:贞观九年。(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出处:《治国犹栽树》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贞观政要》通篇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对身边大臣的一段富有哲理的论政话语,意义重大。
2023-07-23 17:40:161

治国如栽树出自哪里

出自【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2023-07-23 17:40:261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枝叶茂荣。

东西征讨附原文+译文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译文】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毫无厌倦,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徭役停罢,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君主能够实行清净无为,百姓怎会不安居乐业呢?
2023-07-23 17:40:361

治国犹栽树中的本是什么意思

本:树干原文: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语出:《贞观政要》大意: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树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
2023-07-23 17:4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