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歌舞和乐舞的主要种类有:
维吾尔族的赛乃姆与十二木卡姆中的歌舞
维吾尔族人民以能歌善舞著称,民间有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麦西来普”的习俗。“麦西来普”即聚会之意,常在节日、周末或收获季节举行,其种类有节日麦西来 普、婚礼麦西来普、丰收麦西来普、白雪麦西来普和郊游麦西来普等,举办的地点为宽敞的内室、庭外的葡萄架下、果园、郊外林荫处或河边草地上。聚会时,人们 席地而坐,一般以传送碗花、酒杯、腰带等游戏方式贯穿,有时也猜谜语、吟诗或唱木卡姆,但最主要的内容是跳赛乃姆。
赛乃姆广泛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各地区。不同地区的赛乃姆音乐有不同的特点,为了区别,人们给赛乃姆冠以地名,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哈密赛乃姆等。表 演时,大家围成圆圈席地而坐,乐队聚在一角,舞者在圈中。有一人独舞、二人对舞及三五人同舞等形式。舞者不唱,而由观众拍手唱和。赛乃姆的音乐由多首歌舞 曲组成,开始是中速,中间渐快,最后转为快速并在高潮中结束。歌舞曲的内容大多表现爱情生活。除歌唱群众熟悉的歌舞曲外,还用旧曲调即兴编新词,描绘当时 的欢乐情景。伴奏乐器有手鼓、萨巴依、四块石、弹拨尔、独它尔、热瓦普、笛子、扬琴等。
木卡姆意为“大曲”,是一种包括歌曲、歌舞和器乐曲的综合大型套曲,由民间音乐家在节庆和娱乐晚会中表演。据考证,木卡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许多知名与不知名的歌手、艺人创作、积累而成的,并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15世纪已盛行于新疆各地。
新疆各地的木卡姆种类繁多,曲调、结构各不相同,其结构以南疆的木卡姆最为典型。
南疆木卡姆共12套,每套的音乐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
1)木卡姆 感情深沉的散板序唱,节奏自由,乐句长短不一。
2)穷乃额玛 意为“大曲”,由若干叙诵性歌曲和歌舞曲组成。
3)达斯坦 原意为“叙事诗”,即叙事歌曲。由三四首歌曲组成,歌曲之间有完整的间奏曲。
4)麦西来普 由3—6首舞蹈歌曲组成。
南疆十二木卡姆总共有歌曲170余首,器乐曲70多首。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和齐唱,所用音阶、调式、节奏、节拍丰富多样。伴奏乐器有萨它尔、弹拨尔、独它尔、热瓦普、艾捷克、卡龙、手鼓等。
藏族的“谐”和“卓”
藏族的民间歌舞主要有自娱性和表演性两类。“谐”泛指流传在广大农牧村镇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包括:
1)“果卓” 俗称锅庄,是圆圈歌舞的意思。舞姿矫健有力,并有模拟禽兽的动作。音乐的结构分为慢板歌舞与快板歌舞两大部分。开始时是慢板,越跳越快,最后在热烈的情绪中结束。
2)“谐” 即弦子舞,因领舞者边拉弦子边舞蹈而得名。弦子是藏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类似胡琴的乐器,琴筒用牛角或整块木挖成,音色浑厚响亮。每逢节日,一人操弦子站在排 头,带领人群挥袖歌舞,队伍围成圆形,顺时针方向行进。领舞者领唱或演奏一曲之后,众人接唱,载歌载舞。
3)“堆谐” “堆”是藏族对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定日、阿里一带的称呼,“堆谐”是指该地区与谐相似的舞蹈,后来这种舞蹈传入拉萨、昌都、甘孜等地,并逐渐演变为脚下 敲击节奏的踢踏舞形式,并出现了职业艺人。因在拉萨最盛行,又被称为拉萨踢踏舞。表演者常在一块木板上舞蹈,步伐复杂而节奏多变。
最初堆谐只用扎木聂(藏族一种六弦的弹拨乐器)伴奏,后来发展为由六弦琴、扬琴、笛子、京胡等组成的小型乐队伴奏。堆谐的音乐结构由前奏——慢歌段——间奏——快歌段——后奏五个部分组成,旋律优美动听,结尾处往往转入下方五度调,很有特色。
“卓”泛指表演性强的集体舞。这种舞蹈重技巧表演,歌时不舞,舞时不歌。最具代表性的“卓”有两种:
1)“热巴卓” 是包括铃鼓舞、杂曲和民间歌舞的综合表演艺术,表演者多数是流浪艺人,表演开始时先要向观众说一段颂赞吉祥、炫耀技艺的话,然后男执铜铃,女持带把的扁鼓,边敲边舞。待观众增多以后就拉开场子进行技巧表演。
2)“卓谐” 多在喜庆节日的礼仪性场合表演。舞者常在膝部或腰部拴一串铃铛,手携扁圆形腰鼓歌舞。表演形式大体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单纯的舞蹈,节奏由慢渐快,击鼓跳 跃,变换队形,并穿插鼓技表演。系在身上的铃铛随着跳跃发出声响。第二段是徒歌,歌词为吉祥如意的祝福。第三段为边击鼓边歌唱,最后施礼拜揖结束。
朝鲜族的农乐舞和长鼓舞
农乐舞是朝鲜族农耕生活的反映,是自娱性的集体舞蹈,有情节表演和技巧表演两种。舞蹈队伍一般由29人组成,先导者持写有“农者天下之大本”的大旗,众人 打着小锣、小鼓,吹着笛子载歌载舞前进,并模拟农田中撒种、浇水、扶苗、割稻等动作。以后又增加了官吏、猎人、农妇、舞童等人物,以及小锣舞、长鼓舞、假 面舞、狩猎舞、象帽舞等独立舞段。其中尤以象帽舞最具特色。舞者头戴系有长短两根飘带的特制斗笠,边击小鼓边转动飘带起舞,越转越快,将舞蹈引向高潮。农 乐舞的乐曲多为朝鲜族民歌《道拉吉》(即《桔梗谣>))、《阿里郎>>等,伴奏乐器有长鼓、法鼓、小鼓、小锣、笛子、唢呐、太平箫等。
长鼓是朝鲜族民间乐器,同时也是长鼓舞的舞蹈道具。长鼓是木制双面皮鼓,中间细,两端为喇叭形,演奏者右手持细竹槌敲击长鼓右侧的高音鼓面,左手用掌拍打 低音鼓面。长鼓舞多为女子独舞或双人舞,舞者边击鼓边起舞,以丰富的舞蹈语汇与高低不同、花样繁多的鼓点相配合,构成长鼓舞独特的风韵。长鼓舞的伴奏乐器 有唢呐、笛子、圆鼓、锣、箫等,乐曲有朝鲜族民歌《道拉吉》、《阿里郎》,噻阳山道》等。
彝族的“阿细跳月”
人们通常称居住在云南弥勒、宣良、昆明一带的彝族人为“阿细”。相传阿细人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常常光着脚在烧荒后火灰未熄的土地上耕作,因脚被火烫而跳起 来,嘴里还不住地喊着:“阿啧啧!阿啧啧!”于是,人们在劳动之余,便模仿这动作欢乐起舞,阿细的男女老少都爱跳。又因为青年男女常喜在月夜下跳,故称 “阿细跳月”。舞蹈时男子弹着三弦、吹着短笛,女子踏着节拍围成圆圈击掌而舞。舞至高潮时,舞者边弹、边唱、边舞,动作热烈。
“阿细跳月”的伴奏乐器以大三弦为主,并配以竹笛、二胡和小三弦等。音乐为卑节拍。
傣族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 ;
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当泼水节或丰收季节,歌舞彻夜不停,素有“谷子黄,傣家狂”之说。傣族的舞蹈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1)模拟性舞蹈 多模拟动物,如孔雀舞、白象舞、蝴蝶舞、鱼舞、猴子舞等; ,
2)生活舞蹈 表现劳动生活,如划船舞、捞鱼舞、摘花舞等;
3)自娱性舞蹈 是节日或其他喜庆活动中集体跳的舞蹈,如戛光舞、象脚鼓舞等;
4)仪式性舞蹈 如宫廷舞、祭祀舞、扇子舞等;
5)歌舞 如十二马、戛喃燕等。在傣族全民中最为流传的民间舞蹈是孔雀舞、象脚鼓舞和戛光舞。
傣语称孔雀舞为“戛洛拥”、“戛朗洛”、“烦楠诺”等,有金孔雀舞、绿孔雀舞、孔雀公主舞和孔雀道具舞等不同名目,统称为孔雀舞。傣族人民将孔雀视为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来寄托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孔雀舞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不同形式。过去孔雀舞演员均为男性,还有专为土司表演孔雀舞的民间艺人。在云南省的瑞丽、孟连、耿马、孟定等地区,几乎每个 村寨都有很多跳孔雀舞的能手和专职艺人。每逢重大节日或隆重的集会时,孔雀舞的表演者便头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绘有孔雀羽毛花纹的衣裤,在象脚鼓、锘锣、 钹、镲的伴奏下,模拟孔雀下山、林中窥视、漫步森林、饮泉戏水、抖翅开屏等姿态。舞者舞步轻盈,手形多变,典型的“冠形”手形酷似孔雀头。孔雀舞的每个动 作都有相应的鼓点伴奏,并有较完整的鼓谱。
象脚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因鼓形似象足,又有仿象足制鼓的传说,故名。象脚鼓舞是男子舞蹈。舞者身挎象脚鼓,鼓尾插着一束束孔雀翎毛,边敲边舞。象脚鼓的打 法多种多样,可打鼓边、鼓心,可用一指、二指、四指击打,也可用单手、双手或拳、掌、肘敲打,还可用脚尖、脚跟踢打。鼓点复杂多变,并可敲击出各种鼓语。 在象脚鼓舞中,大象与孔雀形影不离,是傣族人民心中吉祥、幸福的象征。
高山族的杵乐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岛山区和福建漳州一带,有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流行在日月潭附近的曹人、布农人居住区及福建漳州一带。
夜幕降临时,高山族妇女聚集在舂米器具——石臼的旁边歇凉。有人唱起优美的歌曲。在歌声的伴奏下,舞者手持一人多高的长杵,将石臼围在中间翩翩起舞。她们时而左右前后移动,时而抱杵旋转,并不时捣击石臼。悦耳的叩击石臼声与歌声产生和谐的共鸣。
锅庄舞是什么民族的舞 锅庄舞是藏族的舞蹈
锅庄舞又叫果卓、歌庄、卓等,主要流行于昌都、那曲、阿坝、甘孜、迪庆、青海、甘肃等地区,分为大锅庄、中锅庄、小锅庄等类型,不同类型适用的场合不同,那么锅庄舞是什么民族的舞?想要知道答案的读者,可以与我一起继续往下阅读。 锅庄舞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1、锅庄舞是藏族的民间舞蹈,由男女围成圆圈,边歌边舞,锅庄在藏语中意思是圆圈歌舞,这种舞蹈也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 2、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逐步演变成圆圈歌舞形式,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 3、大锅庄一般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中锅庄主要用于庆祝民间传统节日,小锅庄比较随意,多用于亲朋聚会,大家围在一起开心歌舞。 4、锅庄舞的种类多样,常见的有羊毛锅庄、吉庆锅庄、兔子锅庄、醉酒锅庄等,不同类型反映的事物不同,例如羊毛锅庄反映的是劳动生活。2023-07-23 06:47:581
什么是藏族锅庄?
锅庄广场:锅庄,即沙朗,也是一种“锅庄”舞蹈,是羌族人祭祀时必跳,后经发展,这种祭祀舞蹈被慢慢取消,但是每逢羌族人节日时候大家都会跳起锅庄舞蹈,这种形式也被用于招待重要宾客,夜幕降临时,男女老少围着篝火,跳起锅庄。而现在已经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广场舞,大家每天都在锅庄广场一同舞蹈。2023-07-23 06:48:392
锅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 在西藏,锅庄以昌都锅庄最为有名。时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旷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嗦亮穿透力强,舞群和着歌曲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哑”的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搓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体育运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锅庄舞形式多样,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模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骤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2023-07-23 06:48:496
“锅庄”是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锅庄"是羌族的民间舞蹈。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性的“迎客锅庄”、还有顾名思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等。 “锅庄”舞的队形基本呈圆圈状,但有封口与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间隔站位的区别。舞队所采用的形式和名称,多根据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内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速度和节奏取决于歌词内容和舞者的情绪。因此,在青年们所跳的各种“锅庄”中,还分别有歌颂美好生活的抒情锅庄,有夹带游戏的趣味性锅庄和以诙谐幽默、情调浓郁,表达男女间爱情等不同形式的锅庄。 每逢年轻人跳“锅庄”,麦场四周都会聚集众多的中、老年妇女,她们边晒太阳边轻轻地为舞蹈者歌唱。和煦的阳光和歌舞的欢乐,把她们又带回到自己频频作舞的少女时代,幸福憧憬的回忆使她们因岁月艰辛而布满沟纹的面颊重新散发出了光彩。 羌族“锅庄”的风格和情趣,因不同村寨而异。甚至即使是邻近的村寨,在某些舞蹈的跳法和风格上也廻然有别。但凡是未婚男女用于表达爱情和选择情人的“锅庄”类舞蹈,都是最有特色、最为活泼、充满朝气和吸引人们前来观看的集体舞蹈。 里县木卡乡的《青年锅庄》,是当地专供未婚青年们进行交谊、娱乐,小有名气的“锅庄”舞蹈。每当节日,左近村寨的青年男女就会穿上自己绣制,镶嵌着红、绿、蓝、黑各色花边的桃红、湖蓝色长袍、围裙和鞋尖向上勾起的绣花“云云”等节日盛装,把黄土铺地的场院点缀得如同色彩缤纷的花坛。在他们那一张张棱角分明、黑里透红的面庞上,闪烁而明亮的眸子不时地流露着青春的健美和特有的山野朝气 ,使高原上灿烂的阳光也较之逊色。 不知在谁的号令下,青年们以男女各半形式站成不封口的圆圈,开始了舞蹈。在分别由男女领唱和混声合唱的交替过程中,舞蹈随节奏相应而起不断变化。他们在为晾晒作物,高高竖起于场院四周的大木架下跑动、跳跃、旋转作舞,宛如若干只美丽的蝴蝶伴随着嘹亮的歌声追逐、穿梭、嬉戏于美妙的栅栏之中。而更为令人心动的是,每逢舞蹈跳到一个段落,队形由开口处的领舞者,带领大家从圆圈形式转换为向内卷“白菜心”和向外返回的舞段时,男女青年近距离的面面相对,羞涩的红霞便即刻飞上不少姑娘们的双颊。每逢这时,旁观的众乡亲们就会通过那双双对视的幸福目光,推测出哪些青年男女已是相恋的情人。友好的议论、哄笑和频头论足随之而起,把“锅庄”舞蹈的气氛推入了更加热烈的高潮之中。 除此之外,黑水县色尔古特有的《女子锅庄》,也是有着特殊诱人情趣和魅力的圆圈舞蹈。而且听说,只要这里的年轻姑娘们一跳“锅庄”,就会牵动左右几个村寨小伙子们的心。小伙子们无论有什么重要的事都莫过于观看《女子锅庄》更为重要。 服装艳丽、精神焕发的姑娘们在《女子锅庄》开场前,首先要接受村寨中德高望重老人们的诵经、祝福和按照礼仪饮一巡咂酒,然后才开始跳舞。 舞蹈形式和语汇雷同于藏族“锅庄”,但又远比藏族“锅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转身多,其优美程度简直可以称作表演性舞蹈。而极为罕见的是,姑娘们经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现每人婀娜的身姿和青春的娇媚。随着乐曲展开和节奏的加快,少女们从优美、抒情的集体舞蹈转入各自显示摆动“髋关节”幅度与技巧水平的独舞竞赛。她们有的在旋转中快速摇动髋部;有的在左右摆动髋部数次后,紧接一个原地旋转;还有的在原地连续地做着 360°的髋部大回旋摆动。每当这时,她们的肩、臂、腰、臀、腿以至双脚,无处不迸发出女性青春的涌动和无尽的魅力。这些姿态各异的旋、摆,使身上佩戴的各种饰物也随摇晃而发出叮铛撞击声,更增加了舞蹈的韵律感和动态美。 在这里,姑娘们倾心尽力地舞蹈,绝非只为娱乐。如参观者能够注意到周围男青年们火辣辣的眼神,即可悟出其中的奥妙:从舞蹈前老人对姑娘们的“祝福”开始,姑娘们个个不但显得格外热情洋溢、端庄大方,而且竭尽所能地表现自己舞蹈技能的高超、娴熟和“三道弯”身段的优美。其目的只有一个,要以此来获得小伙子们的钟情和爱慕。 色尔古的舞蹈对伴奏没有严格的要求,除以歌唱伴舞外,随时还可加入小锣、铜铃、月琴、本民族的“口弦”和在秦汉时期已有记载的“羌笛”来进行伴奏和助兴。2023-07-23 06:49:051
“锅庄”是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藏族2023-07-23 06:49:143
锅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 在西藏,锅庄以昌都锅庄最为有名。时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际,旷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男性着肥大筒裤有如雄鹰粗壮的毛腿,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飘逸洒脱。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启唱,歌声嗦亮穿透力强,舞群和着歌曲作“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哑”的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搓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尤以男性动作幅度较大,伸展双臂有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具有体育运动的健美、明快、活泼等特点。锅庄舞形式多样,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模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骤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2023-07-23 06:49:246
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
一、锅庄简介 锅庄,简单来说,是一种炊具,三块石头围着一堆火,石上支锅烹调煮食,这便是火塘,三块石头便是锅庄或锅庄石。在我国西南地区,它不仅是藏族、羌族,还是彝族、苗族、普米族等各民族群众普遍使用的炊具,锅庄歌舞之名大概就是围绕这种炊具绕圈而边歌边舞而来。因为各个民族的锅庄舞有不同的特点,即使在藏族内部不同地区锅庄也不尽相同。 二、几种锅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点 1、普米锅庄“搓蹉” 普米锅庄“搓蹉”是流行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河西、金顶、石登、啦井等乡镇普米族聚居村寨的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步节奏欢快,动作幅度洒脱。“搓蹉”舞表演过程中,当男领舞者用四弦伴奏时,另一女领舞者用羊皮折叠敲打,起到击鼓作用,所以“搓蹉”舞又称为羊皮舞或四弦舞。“搓蹉”舞的队形变化、舞步花样较多,队形有半圆圈、单圆圈、双圆圈,起舞者手拉手逆时针方向跳;若围成双圆圈,同向跳或反向跳都可以。队形变化有对跳、开门、钻孔、翻身、二龙吐水、满天星等。舞步有蹭跺、跨步、退步、上前等,速度一般为中速,速度慢时,舞步柔和轻盈;速度快时,舞步粗犷豪放。“搓蹉”舞脚步的动作较多,膝部自然弯曲而又有弹性,而手部的动作较少,一般只有搭肩、扣手等,上身动作有前俯、后仰、收腹、挺胸、侧身等。“搓蹉”舞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每逢走亲访友、男婚女嫁、传统节日等集会时,在山野河谷、牧场、庭院,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不分男女老少,不论民族,围着篝火,边歌边舞,通宵达旦,彻夜欢腾。 2、羌族锅庄 羌语的“圆圈舞”本应称作“洒朗”,但因随藏俗现在被人们几乎都称作了“锅庄”。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性的“迎客锅庄”、还有顾名思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等。“锅庄”舞的队形基本呈圆圈状,但有封口与不封口之分;男女分段站位和间隔站位的区别。舞队所采用的形式和名称,多根据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内容而定。羌族舞蹈基本由舞者自己边唱边跳,少有乐器伴奏。速度和节奏取决于歌词内容和舞者的情绪。在四川黑水县羌族还有专门的女子锅庄,其舞蹈形式和语汇雷同于藏族“锅庄”,但又远比藏族“锅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转身多,其优美程度简直可以称作表演性舞蹈。而极为罕见的是,姑娘们经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现每人婀娜的身姿和青春的娇媚。 3、莎木春藏族古典锅庄 “莎木春”是自唐宋延承到现在的藏族古典锅庄舞。已逾八九百到上千年历史了。过去的岁月里除个别特殊情况外,莎木春活动从未间断过。“莎木春”藏语,意为广场盛会。其主要道具是“巴东”,即用皮制作的鼓,鼓的两边系有鼓锤。在跳莎木春舞时,一定要持巴东鼓,一边跳,一边唱,一边摇动巴东鼓,不时有轰鸣悦耳的声响,场面热烈,还要燃起冲天篝火,众人围着篝火跳舞。莎木春主要流传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以东的藏巴哇地区和以西、以北的民族地区,但历史上流传面还要宽些。 4、中甸藏族锅庄舞 中甸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地区,有的"地方称锅庄为“卓”(即舞蹈),有的地方称“擦拉伙”(意即玩艺)。它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之前。它是随着藏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在这里,锅庄舞有“擦尼”(古旧锅庄)和“擦司”(新锅庄)之分。擦尼相传在吐蕃祖孙二法工时就已流传于迪庆,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和原始宗教形态,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年人大都喜爱擦尼,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擦司的歌词内容、舞姿等都比较灵活,反映生产劳动,擦司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青年人通过擦司歌词中的比喻配对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意。 锅庄舞(特别是擦尼)的歌词,有一套比较严谨奇妙的排比和比喻规律。唱词规律是唱人必唱日、月、星,唱人必唱帝、佛、智者,唱地方必唱北京、拉萨和家乡。这种固定式格式在擦尼歌词中最为突出,擦司歌词亦采用这种固定格式,但可以灵活运用,即兴编唱,任意发挥。 德钦一带的锅庄舞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其中除序歌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程序后再跳下一道程序。 5、马尔锅庄 “马尔锅庄”流行于四川省小金县崇德乡马尔村一带,它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纪之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这门艺术处处呈现出嘉绒藏族文化特质的审美功能。在嘉绒藏语中,锅庄叫做“达尔嘎”,意为“跳舞”之意。锅庄又有大锅庄和小锅庄之分。“马尔”大锅庄是将嘉绒地区的民间舞蹈,根据固定的内容按一定程序进行编排表演。舞蹈步伐有固定的形式和鲜明的特点,其舞步缓慢,舞姿端庄稳健,情绪含蓄虔诚,具有浓郁的藏族礼仪舞蹈的风格。大锅庄主要用于重大的活动仪式,有庆贺婚礼、欢庆节日等。大锅庄的表演都有入场式、开坛仪式、锅庄表演三个部分;小锅庄的形式则带有随意性,它是嘉绒先民们用以抒发思想感情,消除疲劳和空寂的歌舞形式。小锅庄不拘时间、地点的限制,属于民间自发性的娱乐活动,最能充分体现“马尔”人民的真实感情。歌词多以劳动、生活、爱情及自然风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题材为主。只要有二人以上,便可相向而舞。2023-07-23 06:49:431
普米族舞蹈 普米族是怎样跳锅庄舞的
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内容十分丰富。既有自娱性与交际性的舞蹈,如《搓磋》、《葫芦笙舞》;又有模拟性和礼仪性的舞蹈,如《仆瓦磋》;还有崇拜英雄、自然、祖先神灵的祭祀舞和丧葬舞,如《醒鹰磋》、《寨细磋》等。舞蹈以反映耕作、狩猎、纺织等生产劳动的生活为多,用葫芦笙、笛子等伴奏。舞步刚健明快,并配以优美生动的曲调。 跳锅庄是普米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一般是傍晚时在院内或场坝上举行。跳舞时,总要在中间燃起一堆火,与室内的锅庄相似,所以叫跳锅庄。此外,常见的舞蹈还有“初歹”(即“打跳”)、“初及”、“帕手拉”、“洗麻舞”等,多为集体舞蹈。跳舞时无论男女老少都加入舞蹈行列,欢聚一堂,往往跳至深夜不知疲倦。 普米族的传统舞蹈“打锅庄”就属于生活舞。一般是傍晚时分在院子或者场坝上举行。跳舞时,在场地中央燃起一堆篝火,因与屋内的锅庄相似,故被称为打锅庄。锅庄舞舞蹈动作大多反映了耕作、狩猎、纺织、洗麻等方面的生产劳动形象。传统的锅庄舞有七十二凋,但是现在一般只能演奏十几种曲调。 锅庄舞舞步刚健明快,热情奔放,动作幅度有大有小,边唱边舞,保留了古代歌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普米族舞蹈大都带有集体舞的性质,无论男女老少都可加入到舞蹈的行列当中。 同时普米族舞蹈的动作简单易学,又经常到公共场地进行,因此很容易普及,几乎每一个普米人都会跳锅庄,普米族人聚居地区也因此成为歌舞之乡。2023-07-23 06:49:501
什么叫做锅庄舞?
锅庄,藏语称为“卓”。人们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称锅庄为“擦拉”(意为玩艺),在部分地方称锅庄为“卓”(意为舞蹈)。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较喜欢此调,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院》、《银光闪烁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啊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新锅庄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多反映生产劳动,和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活动,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新锅庄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迪庆各地的锅庄舞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德钦奔子栏一带的锅庄舞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凝炼深沉,拖腔多而长,犹如巨浪起伏,舞姿舒展洒脱,象雄鹰展翅。香格里拉一带的锅庄舞曲调轻快活泼与豪放相济,跳舞时,参舞者皆弯腰搭肩,舞蹈始而平稳缓慢,临近结束时动作小巧迅速,变化较快,歌舞都在欢乐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德钦的锅庄自始至终有严密的顺序,一般程序为:仪瓦(锅庄序歌)、央卓(招福锅庄)、思卓(迎宾锅庄)、堆卓(赞颂锅庄)、宗卓(相会锅庄)、主卓或彰卓(辞别锅庄)、卦卓(挽留锅庄)、扎西巨(锅庄结尾歌),除序和尾歌外,每个程序的锅庄都有数调或数十调曲子,但跳唱时必须按程序来进行,跳完这道后再跳下一道程序。2023-07-23 06:49:581
“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男女围成圆圈,绕着篝火,边歌边舞,如图所示.“篝火”属于__
篝火是人们点燃的火堆,能够发光,因此是人造光源;篝火周围的物体可以反射篝火发出的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就可以看到物体;篝火上方空气受热变得不均匀,光透过不均匀的空气时发生折射,使人看到对面的景物在“摇晃”.故答案是:人造;反射;折射.2023-07-23 06:50:201
中国少数民族有哪些舞蹈?
有草裙舞、泼水舞、马刀舞、假面舞、打碗舞、狮子舞等。2023-07-23 06:50:315
中国的民族舞有哪些?
孔雀舞,竹竿舞,还有红红的日子,开门红,这些都属于民族舞蹈2023-07-23 06:51:103
锅庄舞的风格特色
锅庄舞的风格特色如下所示: 1、原始生态,藏族锅庄舞向我们艺术地展现了原始先民的生活或状态,因此它是古代藏族原生态的舞蹈形式。锅庄舞者要彼此接触,他们跨同样的步伐,做同样的动作,由于舞蹈动作的协调性,使舞蹈者具有较强的社会性。 2、腿部动作,锅庄舞主要依靠的腿部动作,腿部的舞蹈灵活多变,上身的动作是跟随腿部的动作来配合着挥动衣袖,腿部的动作矫健有力又不失灵活多变。 3、自娱自乐,锅庄舞根据节奏的快慢可分为快板和慢板,在慢板时,动作和舞姿都比较优美,给人舒适、愉悦的2023-07-23 06:51:201
锅庄舞是流行于什么等民族的一种歌舞形式?
锅庄广场:锅庄。即沙朗。也是一种“锅庄”舞蹈。是羌族人祭祀时必跳。后经发展。这种祭祀舞蹈被慢慢取消。但是每逢羌族人节日时候大家都会跳起锅庄舞蹈。这种形...2023-07-23 06:51:291
藏族的锅庄舞
西藏被称为“歌舞的海洋”,藏族同胞以能歌善舞著称。其中,锅庄舞更是广为人知的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国内外各族人民的喜爱。 锅庄,藏语为“果卓”,其本义为“圆圈舞”。《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人也有称之为“歌庄”。清人李心衡在所著《金川琐记》中称,藏地百姓“俗喜跳锅庄嘉会”,并且描述了其舞蹈形态“男女纷沓,连臂踏歌”、“携手成圈,腾足于空”。 就舞蹈风格来说,锅庄可以分为大锅庄和小锅庄。大锅庄属礼仪性舞类,多在寺庙等地跳;小锅庄为娱乐性舞类,不拘场地,随时随地可跳。 就西藏境内地域来分,锅庄可以分为农区锅庄(藏语为“玉卓”) 、牧区锅庄(藏语为“仲卓”) 、寺庙锅庄(藏语为“曲卓”)三种。 羌塘草原上的锅庄舞属于牧区果卓。每逢过年过节,辽阔的藏北草原都要唱歌跳舞。藏北各地每年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亚吉”节,即俗称的赛马节。在节日活动中,藏族群众白天跑马射箭,表演牦牛舞、热巴舞等;晚上就燃起火把,通宵达旦跳锅庄。 牧区锅庄的典型动作有胸前双统手,脚下踏步跳跃,前顿步按左右翻身,大跨步,跪拜跳等。男女动作一样,但男子动作大、宣泄奔放;女子动作较小,含蓄明快。其中,“绕袖花”是其一大特色。它是指男性起舞时脱开身上的披袍,双手伸开紧拉双袖,边跳边绕袖,风格独特。 舞蹈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藏北羌塘草原由于处于牧区,百姓多以放牧为生,因此其锅庄舞就有其自身的特点,比如手臂动作幅度较大,脚下动作幅度较小等等。 在拉萨城关区北郊,有一个藏北草原风格的歌舞团—西藏羌塘草原曲扎牧民锅庄歌舞团,姑娘小伙子跳的就是原汁原味的藏北草原锅庄。2023-07-23 06:51:371
什么是锅庄舞 藏族锅庄舞的音乐及跳法
锅庄舞,又叫做“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与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居民喜欢跳锅庄舞。 锅庄舞的音乐 跳锅庄舞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到藏族聚居区旅游的时候,,伴着篝火,吃着烤羊,跳跳锅庄舞真的很有意思。2023-07-23 06:51:451
锅庄族,孔雀族,摆手族,是什么民族创造的
一、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二、孔雀舞(傣族传统表演性舞蹈)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三、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乌江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地,共有四节。现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编的新版摆手舞,更易于学习和传承。摆手舞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小摆手,土家语叫“Sevbax(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大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叶梯黑)。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07-23 06:51:531
锅庄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跳起欢乐的锅庄“锅庄"是什么意思? 锅庄是藏族人民的一种舞蹈,身着盛装,尽情舞动。 问题二:锅庄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呀 锅庄是藏族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 浮最早是因为 *** 在休息时围着篝火跳舞而得名,后来逐步演变成为藏羌等少数民族的代表舞蹈。 跳锅庄时,不分男女老幼,大家围在火塘边,伴随着欢快的节奏,边歌边舞。 问题三:锅庄的简介 迪庆藏族锅庄舞以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镇、小中旬镇的最有代表性。奔子栏在待客时以锅庄歌舞形式表现系列礼仪程序,有“祝福锅庄”、“逐客锅庄”、“赞颂锅庄”、“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留锅庄”、“送别锅庄”、“祈福锅庄”等种类,在全国各藏区十分罕见。其曲调分“吆”、“卓金”、“霞卓”、“卓草”四个部分。香格里拉锅庄分古、新两种,“擦尼”是古锅庄,歌词内容、舞步形式都较古老,具有浓厚的祭祀性质,有专门的动作和歌词,多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爱;“擦司”是新舞,系随着不同时代而新编的歌舞。迪庆藏族锅庄的歌、舞、词都很丰富,唱词以三句为一段。凡遇喜庆佳节、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个通宵,表示欢庆和祈福。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 枯卓 ”(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方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产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问题四:什么是锅庄舞了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是藏族民间文化的精粹,是藏族人民的活动产品。分布于 *** 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问题五:藏族歌舞囊玛,堆谐,弦子,锅庄的区别 《锅庄》 起源于古代 *** 围绕篝火或室内锅台,进行自娱性的歌舞。 随着汉语在民族地区的普及,现在在各省的藏区,基本已都使用《锅庄》这个称谓。 但出于各地区方言不同,有着多种叫法。例如:在萨迦地区被称之为“索”;工部地区称为“波”;而在藏北的牧区又被人们称作“锅庄”等。 果谐与锅庄是流行在 *** 三大地区的一种圆圈舞。一般地说,农区的 *** 、山南、日喀则等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地方,把这种圆圈舞叫“果谐”;而在昌都及接近四川、云南的藏区,称其为“锅庄。 果谐与锅庄,都是一种集体舞。跳时,大家手拉着手,臂连着臂,载歌载舞,顿地为节,分班唱和。人们围着篝火,男一排,女一排,且歌且舞,从日落跳到夜晚,从午夜跳到天明。人们利用歌舞来消除劳动的疲累,来抒发自己热爱家乡、酷爱大自然的感情;男女青年更是用歌舞来倾吐彼此之间的爱情。 从果谐和锅庄中,我们可以看出民间歌舞与劳动的关系。农民收割完毕,麦子上场后,分班打场的集体劳动形式,诱发了舞蹈的出现;人们在修建房屋、砸平房顶或地面时的“打阿嘎”,也引出了舞蹈的动作来。正因为这种关系,所以果谐的开始,往往是顿地而起,踏足为节,并且发出“休休唬”、“曲曲曲”的节奏声。这也是果谐和锅庄虽没有伴奏,且跳的人又多而绝无混乱现象的原因。 《谐》也称为《弦子》,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 *** 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 问题六:什么是锅庄舞 藏族锅庄舞的音乐及跳法 锅庄舞,又叫做“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与分布于 *** 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居民喜欢跳锅庄舞。 锅庄舞的音乐跳锅庄舞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到藏族聚居区旅游的时候,,伴着篝火,吃着烤羊,跳跳锅庄舞真的很有意思。2023-07-23 06:52:021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歌舞和乐舞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歌舞和乐舞的主要种类有: 维吾尔族的赛乃姆与十二木卡姆中的歌舞 维吾尔族人民以能歌善舞著称,民间有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麦西来普”的习俗。“麦西来普”即聚会之意,常在节日、周末或收获季节举行,其种类有节日麦西来 普、婚礼麦西来普、丰收麦西来普、白雪麦西来普和郊游麦西来普等,举办的地点为宽敞的内室、庭外的葡萄架下、果园、郊外林荫处或河边草地上。聚会时,人们 席地而坐,一般以传送碗花、酒杯、腰带等游戏方式贯穿,有时也猜谜语、吟诗或唱木卡姆,但最主要的内容是跳赛乃姆。 赛乃姆广泛流行于新疆维吾尔族各地区。不同地区的赛乃姆音乐有不同的特点,为了区别,人们给赛乃姆冠以地名,如喀什赛乃姆、伊犁赛乃姆、哈密赛乃姆等。表 演时,大家围成圆圈席地而坐,乐队聚在一角,舞者在圈中。有一人独舞、二人对舞及三五人同舞等形式。舞者不唱,而由观众拍手唱和。赛乃姆的音乐由多首歌舞 曲组成,开始是中速,中间渐快,最后转为快速并在高潮中结束。歌舞曲的内容大多表现爱情生活。除歌唱群众熟悉的歌舞曲外,还用旧曲调即兴编新词,描绘当时 的欢乐情景。伴奏乐器有手鼓、萨巴依、四块石、弹拨尔、独它尔、热瓦普、笛子、扬琴等。 木卡姆意为“大曲”,是一种包括歌曲、歌舞和器乐曲的综合大型套曲,由民间音乐家在节庆和娱乐晚会中表演。据考证,木卡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许多知名与不知名的歌手、艺人创作、积累而成的,并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15世纪已盛行于新疆各地。 新疆各地的木卡姆种类繁多,曲调、结构各不相同,其结构以南疆的木卡姆最为典型。 南疆木卡姆共12套,每套的音乐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 1)木卡姆 感情深沉的散板序唱,节奏自由,乐句长短不一。 2)穷乃额玛 意为“大曲”,由若干叙诵性歌曲和歌舞曲组成。 3)达斯坦 原意为“叙事诗”,即叙事歌曲。由三四首歌曲组成,歌曲之间有完整的间奏曲。 4)麦西来普 由3—6首舞蹈歌曲组成。 南疆十二木卡姆总共有歌曲170余首,器乐曲70多首。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和齐唱,所用音阶、调式、节奏、节拍丰富多样。伴奏乐器有萨它尔、弹拨尔、独它尔、热瓦普、艾捷克、卡龙、手鼓等。 藏族的“谐”和“卓” 藏族的民间歌舞主要有自娱性和表演性两类。“谐”泛指流传在广大农牧村镇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包括: 1)“果卓” 俗称锅庄,是圆圈歌舞的意思。舞姿矫健有力,并有模拟禽兽的动作。音乐的结构分为慢板歌舞与快板歌舞两大部分。开始时是慢板,越跳越快,最后在热烈的情绪中结束。 2)“谐” 即弦子舞,因领舞者边拉弦子边舞蹈而得名。弦子是藏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类似胡琴的乐器,琴筒用牛角或整块木挖成,音色浑厚响亮。每逢节日,一人操弦子站在排 头,带领人群挥袖歌舞,队伍围成圆形,顺时针方向行进。领舞者领唱或演奏一曲之后,众人接唱,载歌载舞。 3)“堆谐” “堆”是藏族对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定日、阿里一带的称呼,“堆谐”是指该地区与谐相似的舞蹈,后来这种舞蹈传入拉萨、昌都、甘孜等地,并逐渐演变为脚下 敲击节奏的踢踏舞形式,并出现了职业艺人。因在拉萨最盛行,又被称为拉萨踢踏舞。表演者常在一块木板上舞蹈,步伐复杂而节奏多变。 最初堆谐只用扎木聂(藏族一种六弦的弹拨乐器)伴奏,后来发展为由六弦琴、扬琴、笛子、京胡等组成的小型乐队伴奏。堆谐的音乐结构由前奏——慢歌段——间奏——快歌段——后奏五个部分组成,旋律优美动听,结尾处往往转入下方五度调,很有特色。 “卓”泛指表演性强的集体舞。这种舞蹈重技巧表演,歌时不舞,舞时不歌。最具代表性的“卓”有两种: 1)“热巴卓” 是包括铃鼓舞、杂曲和民间歌舞的综合表演艺术,表演者多数是流浪艺人,表演开始时先要向观众说一段颂赞吉祥、炫耀技艺的话,然后男执铜铃,女持带把的扁鼓,边敲边舞。待观众增多以后就拉开场子进行技巧表演。 2)“卓谐” 多在喜庆节日的礼仪性场合表演。舞者常在膝部或腰部拴一串铃铛,手携扁圆形腰鼓歌舞。表演形式大体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单纯的舞蹈,节奏由慢渐快,击鼓跳 跃,变换队形,并穿插鼓技表演。系在身上的铃铛随着跳跃发出声响。第二段是徒歌,歌词为吉祥如意的祝福。第三段为边击鼓边歌唱,最后施礼拜揖结束。 朝鲜族的农乐舞和长鼓舞 农乐舞是朝鲜族农耕生活的反映,是自娱性的集体舞蹈,有情节表演和技巧表演两种。舞蹈队伍一般由29人组成,先导者持写有“农者天下之大本”的大旗,众人 打着小锣、小鼓,吹着笛子载歌载舞前进,并模拟农田中撒种、浇水、扶苗、割稻等动作。以后又增加了官吏、猎人、农妇、舞童等人物,以及小锣舞、长鼓舞、假 面舞、狩猎舞、象帽舞等独立舞段。其中尤以象帽舞最具特色。舞者头戴系有长短两根飘带的特制斗笠,边击小鼓边转动飘带起舞,越转越快,将舞蹈引向高潮。农 乐舞的乐曲多为朝鲜族民歌《道拉吉》(即《桔梗谣>))、《阿里郎>>等,伴奏乐器有长鼓、法鼓、小鼓、小锣、笛子、唢呐、太平箫等。 长鼓是朝鲜族民间乐器,同时也是长鼓舞的舞蹈道具。长鼓是木制双面皮鼓,中间细,两端为喇叭形,演奏者右手持细竹槌敲击长鼓右侧的高音鼓面,左手用掌拍打 低音鼓面。长鼓舞多为女子独舞或双人舞,舞者边击鼓边起舞,以丰富的舞蹈语汇与高低不同、花样繁多的鼓点相配合,构成长鼓舞独特的风韵。长鼓舞的伴奏乐器 有唢呐、笛子、圆鼓、锣、箫等,乐曲有朝鲜族民歌《道拉吉》、《阿里郎》,噻阳山道》等。 彝族的“阿细跳月” 人们通常称居住在云南弥勒、宣良、昆明一带的彝族人为“阿细”。相传阿细人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常常光着脚在烧荒后火灰未熄的土地上耕作,因脚被火烫而跳起 来,嘴里还不住地喊着:“阿啧啧!阿啧啧!”于是,人们在劳动之余,便模仿这动作欢乐起舞,阿细的男女老少都爱跳。又因为青年男女常喜在月夜下跳,故称 “阿细跳月”。舞蹈时男子弹着三弦、吹着短笛,女子踏着节拍围成圆圈击掌而舞。舞至高潮时,舞者边弹、边唱、边舞,动作热烈。 “阿细跳月”的伴奏乐器以大三弦为主,并配以竹笛、二胡和小三弦等。音乐为卑节拍。 傣族的孔雀舞和象脚鼓舞 ; 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当泼水节或丰收季节,歌舞彻夜不停,素有“谷子黄,傣家狂”之说。傣族的舞蹈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1)模拟性舞蹈 多模拟动物,如孔雀舞、白象舞、蝴蝶舞、鱼舞、猴子舞等; , 2)生活舞蹈 表现劳动生活,如划船舞、捞鱼舞、摘花舞等; 3)自娱性舞蹈 是节日或其他喜庆活动中集体跳的舞蹈,如戛光舞、象脚鼓舞等; 4)仪式性舞蹈 如宫廷舞、祭祀舞、扇子舞等; 5)歌舞 如十二马、戛喃燕等。在傣族全民中最为流传的民间舞蹈是孔雀舞、象脚鼓舞和戛光舞。 傣语称孔雀舞为“戛洛拥”、“戛朗洛”、“烦楠诺”等,有金孔雀舞、绿孔雀舞、孔雀公主舞和孔雀道具舞等不同名目,统称为孔雀舞。傣族人民将孔雀视为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来寄托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孔雀舞有独舞、双人舞、群舞等不同形式。过去孔雀舞演员均为男性,还有专为土司表演孔雀舞的民间艺人。在云南省的瑞丽、孟连、耿马、孟定等地区,几乎每个 村寨都有很多跳孔雀舞的能手和专职艺人。每逢重大节日或隆重的集会时,孔雀舞的表演者便头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绘有孔雀羽毛花纹的衣裤,在象脚鼓、锘锣、 钹、镲的伴奏下,模拟孔雀下山、林中窥视、漫步森林、饮泉戏水、抖翅开屏等姿态。舞者舞步轻盈,手形多变,典型的“冠形”手形酷似孔雀头。孔雀舞的每个动 作都有相应的鼓点伴奏,并有较完整的鼓谱。 象脚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因鼓形似象足,又有仿象足制鼓的传说,故名。象脚鼓舞是男子舞蹈。舞者身挎象脚鼓,鼓尾插着一束束孔雀翎毛,边敲边舞。象脚鼓的打 法多种多样,可打鼓边、鼓心,可用一指、二指、四指击打,也可用单手、双手或拳、掌、肘敲打,还可用脚尖、脚跟踢打。鼓点复杂多变,并可敲击出各种鼓语。 在象脚鼓舞中,大象与孔雀形影不离,是傣族人民心中吉祥、幸福的象征。 高山族的杵乐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岛山区和福建漳州一带,有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主要流行在日月潭附近的曹人、布农人居住区及福建漳州一带。 夜幕降临时,高山族妇女聚集在舂米器具——石臼的旁边歇凉。有人唱起优美的歌曲。在歌声的伴奏下,舞者手持一人多高的长杵,将石臼围在中间翩翩起舞。她们时而左右前后移动,时而抱杵旋转,并不时捣击石臼。悦耳的叩击石臼声与歌声产生和谐的共鸣。2023-07-23 06:52:221
锅庄舞的历史渊源
“锅庄”一词由来已久,是“卓舞”的俗称。“卓”是藏语的译音。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的传说来分析,卓舞这个民间古老的舞蹈形式,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卓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赵尔丰等撰写的《清史稿》卷一百一、志七十六乐八中记有“高宗平定金川,获其乐日大锅庄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而舞,一服蟒袍、戴翎、挂珠、斜披黄蓝二带,交加十字”。这种对藏区锅庄的描述,解放初期尚见于昌都的寺庙锅庄。《卫藏通志》认为“锅庄”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记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马帮宿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空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糌粑,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锅庄舞·玉树卓舞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2023-07-23 06:52:311
跳牛锅庄舞是哪族人民的是白族
很乐意为你解答但你提的问题不清晰啊2023-07-23 06:53:032
羌族锅庄舞的历史文化
=口=直接百度一下多方便……奥利奥你也忒笨了2023-07-23 06:53:152
羌族舞蹈“喜事锅庄”究竟是怎样跳的,什么时候跳呢?
羌族的“喜事锅庄”通常是在羌族的一些年节日时期、家里面亲朋好友聚会、结婚嫁娶的时候才跳,通常都是上身不动下身髦腰转胯跳法。2023-07-23 06:53:315
锅庄舞的风格特色是什么
锅庄舞的风格特色有原始生态,藏族锅庄舞向我们艺术地展现了原始先民的生活或状态,因此它是古代藏族原生态的舞蹈形式。锅庄舞主要依靠的腿部动作,腿部的舞蹈灵活多变,上身的动作是跟随腿部的动作来配合着挥动衣袖,腿部的动作矫健有力又不失灵活多变。锅庄舞根据节奏的快慢可分为快板和慢板,在慢板时,动作和舞姿都比较优美,给人舒适、愉悦的感觉。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2023-07-23 06:54:401
羌族舞蹈“喜事锅庄”究竟是怎样跳的
羌族人民在欢度年节、举行婚礼或亲朋聚会时最爱跳喜事锅庄。大家边唱边舞,通宵达旦,非常热闹。喜事锅庄包括在传统婚礼仪式上跳的“仪礼舞”、“祝贺舞”以及“农节舞”、 “游戏锅庄”等。ue004 在举行传统的羌族婚礼时,首先由村寨的歌舞能手各组成十二人的“迎亲客”(男方)和“伴 娘”(女方)。娶亲这天,不论酷暑还是寒冬,当迎亲客临近寨门时,伴娘们将早已准备好的清水,毫不留情地向迎亲客们泼洒,阻绕他们进寨,待迎亲客交出“进门礼”方能通过。进寨后便举行“恰午米”(羌语)仪式,由迎亲客演说人类来源以及新人的恋爱经过等内容。演说毕,宴席开始,调皮的伴娘将席上的筷子换成麦杆,使迎亲客眼见佳肴美酒却无法用餐。口齿灵俐的伴娘还以迎亲客的相貌等为题,即兴编词,边唱边舞,妙趣横生,并向火塘内加旺柴火,使他们大汗淋漓狼狈不堪。 在众人开心捧腹大笑中,女方的亲友们(必须是已婚妇女)跳起抒情优美的“仪礼舞”。这些妇女身穿红裙,腰拴红皮带,在火塘前站成半圆队形,高唱喜歌“日西热啦”,祝愿人丁兴旺、和睦相处。舞者二人一对,互抓舞伴的红皮腰带,做碎步并抖动上身,然后依次舞蹈。其动作特点是上身不动,髦腰转胯。“仪礼舞”至今仍保留在茂汶县赤不苏区的维城(古代的“南水”羌部中心地带)和理县姚坪羌寨(这里曾是古代“白狗羌”部的中心地带)。 相传“仪礼舞”在古代由巫主持仪礼时表演,后演变成妇女唱跳,但仍保留有碎步、顶胯转臀等特色。迎亲的第二天早晨,伴娘为新娘梳妆打扮,唱起了“穿戴歌”,然后由一同龄青年把新娘背出寨门,新娘身着红衣,手举红伞,骑上骏马,在伴娘和迎亲客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前往新郎家。 仪式和宴会结束后又开始歌舞。“祝贺舞”就是在宴会上由亲友们跳的舞蹈,歌词简朴,内容紧密结合婚事,舞蹈动作开始大多是右脚向左脚前方踏一次或两次,称“一步踏” 或“二步踏”。ue004 婚礼离不开酒,其中有以酒为题的酒舞,舞蹈模拟孔雀形态,动作生动活泼。一年四季在不同的农事季节,羌族人民也喜跳锅庄舞,又称“农节舞”。 在金秋时(十月初一)举行的“日没儿者”节,流传在“南水”等部分羌族中。当日男性均穿妇女的红裙,手执羽毛到山上唱、跳整日,迎接歌仙,祈福灭灾。“俄约纠”节在五月初一举行,祈求山神不降冰雹,不闹洪水,含有祈年和还愿之意。节日中要跳“神前忙”锅庄,有低身绕脚拍手的动作。五月初五端阳节,是理县一带羌寨的重要节日,以祭祀山神为主,当日要跳“瓦沙瓦足贴” 舞,跳时双 *** 替向左、右迈步,双臂平伸随脚步上下舞动,如雄鹰飞翔。浦溪一带的羌寨,在腊月三十夜晚要跳“米全米全”锅庄舞。当客人来到寨楼前,主人便敬以青稞美酒,然后男女相对,手持擀面棍而舞,情绪极为欢快。 带有游戏色彩的锅庄舞又称“游戏锅庄”,如卡子羌寨的游戏锅庄,舞者拉手站一横排,领头人带着大家走一圈后,众人依次从第二、三名的腋下钻过去,将自己的手背在右肩上,又接着走一圈,从第三、四名腋下钻过,一直到把所有人的手都背在肩上,就像一根扣环链子,然后又从最后三名的腋下钻出,直到解脱。跳时踏步而行,欢笑之声不绝。ue004 由于流传地区不同,喜事锅庄的风格特点也各具特色。茂汶县常见的锅庄舞有25种,在内容上歌颂母亲的颇多,颂扬爱情的较少。舞蹈在室外举行,场面很大,全村的人均可参加。由于舞蹈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队形变化较多。舞时,站成两排,两人相对而跳。动作有“两边翻”,又叫“强多强”,即向左右两边翻跳;“四角翻”又叫“惹英波”,即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翻跳;“跳三方”又叫“西来瓦夏”,即向左右和前方翻跳。从这些动作的名称中,可以看出该舞的特点。 此外以欢乐的呼声来定舞名的也颇多,如“山山里”、“来来索”、 “北北索”,都是舞蹈时所出现的欢乐叠句。茂汶县赤不苏区的“柒朵纳依玛玛卡”在整个锅庄舞中,出现了左脚在较低位置上蹁腿的独特动作,舞时拉手站成横排,当右脚踏下时,左脚在低位蹁腿,由于连继踏脚蹁腿而出现臀部的摆动。汶川县、理县地区常跳的锅庄舞有:“青菜花”、“白菜花”、"优西衣”、“木西”、“周周来”等二十余种,其内容多与生产劳动、农业丰收紧密相连。如理县薛城锅庄“筛筛”,表现在打谷场上,人们在筛麦扬灰时想到丰衣足食,仿佛听到铲子锅在里“叮叮当当响”个不停的声音。佳山锅庄“玉米转转”也与收获有关。总之汶川县、理县一带的锅庄,步伐带颤,喜扇翅或步行拍手,情绪开朗欢快;卡子锅庄含有特殊的柔韧性;还有的锅庄诙谐幽默,富有特色的动作是逗脚,如膝向内拐,左手侧伸于左脚的上方,手掌向上翅时,左脚微抬起。2023-07-23 06:54:471
少数民族舞蹈有哪些
很多了 什么傣族舞啊 新疆的舞啊 苗族舞啊 其实每一个名族都有他们自己的舞蹈的2023-07-23 06:55:215
少数民族舞的分类有哪些?
我国50多个少数民族,更是以能歌善舞著称,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传统舞蹈形式,使少数民族民间舞品种繁多、色彩斑斓。其中,蒙古族的民间舞蹈安代舞、筷子舞、盅子舞等,动作健壮,节奏强烈,豪迈奔放;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赛乃姆、多朗舞等,活泼、开朗、风趣、乐观,急速的旋转更是令观者眼花缭乱;朝鲜族的民间舞蹈扇子舞、长鼓舞等,舞姿优美,节奏轻快,凝重端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弦子舞、锅庄等,雄健有力,节奏激昂,洒脱奔放。此外,瑶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苗族的芦笙舞、彝族的阿细跳月等,均有各自的特点和鲜明的风格。众多的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共同组成了我国绚丽多彩的民间舞蹈。2023-07-23 06:56:151
吹起羌笛跳锅庄表达了什么
表达了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的祝愿。“吹起羌笛跳锅庄”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民间舞蹈,其源自四川一带的羌族传统习俗。羌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四川、云南和甘肃等地区。锅庄是羌族传统节日舞蹈的一种形式,是羌族人民在春节等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表演的节目之一。“吹起羌笛跳锅庄”传承了千年来中国各民族的舞蹈艺术,表现了民间乐器和舞蹈的精髓,是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3-07-23 06:56:451
果谐的与锅庄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在藏族地区,每逢节假日,不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男女老少,拉起手,翩翩起舞。每逢秋收打场时节。一到下午,打场上青年男女一起对歌,一起围圈起舞。在牧区,经常举行有趣的篝火晚会,人们通宵达旦唱歌跳舞。在城镇,天气一暖和,人们便阖家外出,在林卡里边喝青稞酒。边跳起民间舞蹈,从早到晚,兴尽而归。在藏族地区,唱对歌,跳圈舞,是群众性的一种爱好和娱乐。果谐与锅庄,都是一种集体舞。藏语称“卓”舞,汉语称“锅庄”。它是一种包括说、唱、舞和杂技等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其主要组成部分是铃鼓舞。表演时,男执铜铃,女举手鼓,舞蹈由慢到快。常用特技有“顶鼓翻身”,“躺身蹦子”,“单腿转”等。跳时,大家手拉着手,臂连着臂,载歌载舞,顿地为节,分班唱和,并且发出“休休休”、“曲曲曲”的节奏声。人们围着篝火,男一排,女一排,且歌且舞,果谐与锅庄的种类也繁多,有祭祀、庆贺、婚礼、比赛等等,其中以村寨为单位进行的比赛最为精彩。跳果谐与锅庄人数不限,一般不用伴奏,跳时分男女两队,大家手拉手、臂连着臂,跟着领舞人,围成圆圈,载歌载舞,跺地为节,分班唱和,从日落跳到夜晚,从午夜跳到天明。人们利用歌舞来消除劳动的疲累,来抒发自己热爱家乡、酷爱大自然的感情;男女青年更是用歌舞来倾吐彼此之间的爱情。果谐与锅庄是流行在所有藏族地区的一种圆圈舞。一般地说,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广大农区,把这种圆圈舞叫“果谐”;在昌都地区及四川、云南等藏区,则称其为“锅庄”。藏族地区的果谐与锅庄各有特色。其中,巴塘的弦子最为丰富多彩,昌都的锅庄最为精彩,山南的果谐最具地方特色。锅庄舞舒展柔美,舞步轻快、简练。锅庄舞深受西部少数民族群众喜爱,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其文化底蕴深厚,是最具藏族特色的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蹈。2023-07-23 06:56:531
藏族舞蹈常识
1. 急,有没有人知道藏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哪些 藏族舞蹈[1]的特点:“颤”、“开”、“顺”、“左”、“绕”是各种类不同藏舞的共同特点,或称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从而构成了它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学概念。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部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势,可归纳成“拉”、“悠”、“甩”、“绕”、“推”、“升”、“扬”七种变化。 弦子:是属于藏族里面的慢板。节奏是像上的,身体慢起慢下。 ① 基本步伐②手形③脚位 2基本步伐——弦子步伐 ① 平步 ② 拖步 ③ 三步一撩 ④ 二步踢撩 ⑤ 单靠步 ⑥ 连靠步 ⑦ 长靠步 锅庄 踢踏 1.自然位 “自然位”是指人在生活中的自然站姿,位置相当于“正步位”和“小八字位”之间,脚尖不靠拢,两脚尖分开不大。 2.扶胯 五指自然合拢,双手掌心扶在腰胯两侧,肘与身体平行。这是藏族舞蹈的一种特殊叉腰姿势。 3.小颤 “自然位”,双膝比较松弛地上、下屈伸。 是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律。 4.退踏步 “踢踏舞步”。 站“自然位”,身体轻松自然。(以右脚为例)右脚前半脚掌向后踏一步,左脚原地轻踏一步,右脚再向前重踏一步,重心仍在左脚。 三步均应踏地有声,前两步较最后一步略轻些。“退”和“踏”中间,间隔一脚距离。 踏地节奏是:?X X X ?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齐眉晃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动作时曲腕,屈肘,以腕带动,两手于胸前交替晃动。右手顺时针划圆,左手逆时针划圆。 此动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齐眉;大于前上方。 2、晃盖手 规格及要领: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经上弧线从旁及里,形成上弧线的流动。单手的晃盖亦常见多出现于腰旁,腹前。 3、髋前划手 规格及要领:双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髋前从内向外至旁划圆。右手顺时针,左手逆时针在平面上划圆。 髋前划手和齐眉晃手属规律性连接。 4、前后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摆动,手腕主动。 5、横向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多为单手的横向摆动,手腕主动带动小臂,大臂附随。 6、平面摆手 规格及要领:两手下垂于身旁,单手起至旁,从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摆动,手腕带动,臂附随。 二、藏族舞蹈下肢动作类 踢踏类 (一)、颤踏动律训练 基本动作的要求及做法: 1、碎踏 规格及要领:双脚全 *** 替踏步,双膝颤动,踏脚节奏均等。 可进、退、转体。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进。 [2]-8:(右始)保持基本体态,一拍一步“碎踏”退。 [3]-4:(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七方向。 双手由外及里“抹”。 5-8:(右始)原地一拍一步“碎踏”左转,体对五方向。 双手由里及外“摊”。 [4]-8:反复[3]-8动作。 体对三、一方向。 2、颤踏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动作腿重拍踏地伸直膝盖颤动(变 支撑腿),同时抬起另一只腿。 动作时,踏地与抬起另一只腿同步,颤时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6:右脚“颤踏”(抬左脚),同时左转腰,里“横向摆手”。 7-8:体对一,原地左右“碎踏”二步。 外“横向摆手”。 [2]-8:做[1]-8反向动作。 [3]-4:做[1]-8动作。 5-8:做[2]-8动作。 [4]-8:反复[3]-8动作。 3、抬踏颤 (抬踏亦叫“冈打”) 规格及要领:弱拍双膝下沉,同时抬起前脚掌,重拍膝关节带动,踝关节发力,脚掌快速击打地面,同时颤膝。 可双脚亦可单脚做。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双脚“抬踏颤”四次。 [2]-2:保持基本体态,原地右脚“抬踏颤”一次。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3]-2:原地右、左脚“抬踏颤”各一次。 3-8:反复1-2动作。 [4]-8:原地右、左交替“抬踏颤”八次。 4、吸颤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吸腿时,支撑腿蹭踮颤膝一次,再落脚“碎踏”二次。 注意保持上身的稳定、松弛。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2:左“吸颤步”进(吸左脚),右“前后摆手”。 3-4:做1-2反向动作。 5-8:反复1-4动作。 [2]-8:反复[1]-8动作退,双手上位左、右摆手。 5、退踏步 规格及要领:动作腿后撤半步,脚掌着地,同时支撑腿微离地面,da拍支撑腿踏地,再动作腿踏地颤膝。动作时,它具有退颤分离颤,踏地后顺势滑的特点。 动作短句: 2/4 中速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8:右“退踏步”四次,“前后摆手”四次。 [2]-8:反复[1]-8动作,同时左转一周(7、5、3、1方向)。 基本动作加强训练 1、颤踏组合 音乐 2/4 中板 准备:体对一方向,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 [1]-4:保持体态,双手向上晃手至“斜上位”。 5-8:保持手位,前弯腰90°,又脚勾脚“旁虚步”敬礼。 [2]-4:收右脚正步位,基本体态(双手垂于体侧)颤膝。 5-8:保持体态,(右始)原地“碎踏”四次。 [3]-3:保持体态,原地。 2. 民族舞蹈知识 首先基训 迩要压腿啊,在把杆上压、还有就是在地板上。韧带最佳状态是在晚上,它最放松,自己在床上都能练习的。这个事个痛苦的过程,但也是快乐的。 每天适当的拉、压腿,爬脚吃不消,一点积累,迩的韧带自然会好点。 剩下交给时间,一定要坚持,不然它会退化的 有了这些基本的,迩可以跳了,但是楼主迩要跳啥民族舞?最简单的是藏族、练气质最佳的事傣族、最难的事朝鲜------- 跳各民族的一定找到相应的感觉,它们的基础动作,藏族的奔放、傣族的三道弯、一顺编 朝鲜的腰部细节等等都是动作要领。民族舞是很锻炼气质,(*^__^*) 嘻嘻,有了一定基础,学起来不会迷茫,剩下的交给时间解决啦。 年龄不是问题,我也和迩差不多大滴 3. 56个民族舞蹈的知识,让我认识下 蒙古族舞蹈大多气势磅礴,雄健有力,朴实奔放;同时也有优美的抒情舞如《盅碗舞》。 藏族的《锅庄》,舞轻盈洒脱。苗族的《芦笙舞》,娴雅、端庄。 彝族的《阿细跳月》,节奏奇特、热情奔放。 *** 尔族的《赛乃姆》,灵巧热情。 壮族的《扁担舞》,节奏强烈、清脆高亢。傣族的《孔雀舞》,快速轻巧、动作细腻。 ……我国少数民族向来是以能歌善舞著称,它们的舞蹈艺术,在我国的舞蹈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兄弟民族舞黑熊搏斗舞鄂伦春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舞者双腿半蹲,双脚跺地,前后扭动双肩,以模拟黑熊搏斗、赞颂鄂伦春人民勇敢、好胜的民族性格。 参加人数不限,三人为一组,站成“品”字形,其中的两人面对面站立,上身略向前倾斜,相对虎视眈眈;两膝略向前屈,两手放在膝盖上,两脚跳跃不停,同时两肩随着节奏左右扭动,头部左右摇摆,嘴里边连呼喊“哈莫,哈莫”(熊的呼叫声)的粗壮声音,此起彼伏。 两人半得难角难分,都想压倒对方取胜。第三人在旁也以同样的动作参加进去,在二人中间蹲跳以表示劝解,直至一方认输,一方宣告胜利。 舞蹈充分显示出猎人们在猎获野兽时,定要取胜的顽强拼搏精神;同时赞颂熊力大无穷、异常勇猛的特性。《黑熊搏斗舞》有的地区用“哼呣,哼呣”喉音作伴舞,情绪非常高昂,动作勇健有力。 兄弟民族舞蹈盅碗舞蒙古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为欢宴节庆、亲月团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后又形成群舞,搬上舞台,于第8届世界青年友谊联欢节上荣获金质奖章。 此舞的舞姿特点,温雅婉约,以琵琶、胡琴、筝伴奏弹唱和之。因受蒙古包场地及手执灯碗的限制,基本上以跪、坐、立等动作在原地起舞。 舞者主要凭借手、腕、臂、肩的弹、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可头上顶一叠碗,双手各执一道具或各托一燃灯,一边快步奔走,一边作流星似的盘旋绕动,这时灯焰摇曳飘忽,舞姿轻曼优雅,器乐婉约流畅,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欢愉。 兄弟民族舞蹈锅庄藏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锅庄”是藏语“果卓”的谐音,即圆圈歌舞的意思。 流行于 *** 、四川、云南和青海的藏族地区。 《锅庄》分农区锅庄和牧区锅庄两种。 农区锅庄流行于藏东昌都地区,牧区锅庄(即牧民舞)流传在当雄、黑河和索县等广大牧区。 农区锅庄的结构分两大段,即从慢板歌舞到快板歌舞,速度又有慢、中、快之分。 开始时男女分别拉手成圈,轮班唱和,甩脚踏步,唱完后齐声喊“哑”,顿时舞步加快,越跳越快,在热烈的快板中结束。《锅庄》的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姿热烈、奔放。 动作多模拟动物形态,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这正是藏族人民悍气质在舞蹈中的体现。 牧区锅庄的层次及表演形式和农区锅庄大体相同,但动作差异很大,多在胸前晃手跳跃,前顿步接左、右翻身,顺手顺脚(同边手足)的舞是牧区锅庄的一大特点。 兄弟民族舞蹈芦笙舞又称“踩芦笙”,苗语叫“究给”。是一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 流传于贵州、云南、广西、湖南苗族地区。按其活动内容和性质,一般可分为自娱性、习俗性、表演性、祭祀性和礼仪性五种。 自娱性芦笙舞最为普及,舞者不受年龄、性别和人数限制,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有节奏的乐曲,轻轻摆动身体绕圈舞蹈。另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大家跟在后面围圈舞蹈,动作跟随领舞者吹奏的乐曲而变化。 舞姿特点,有“踩”、“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显得端庄、娴雅。 “跳”,是由跳动的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抬脚踹动,上身随后自然地摆动为特色,显得柔和、潇洒。 表演性芦笙舞一般以竞技的方式进行集体比赛,以吹奏乐曲多,舞蹈时间长,声音谐和、优美、动作和步法丰富取胜。 个人竞技,或以动作的节奏多变,疾急激烈见长,或以能否完成高难度动作取胜。表演性芦笙舞内容非常丰富,有的以炫耀高难度技巧以博取观众的赞叹。 如“滚山珠”、“蚯蚓滚沙”、“猴子上树”、“滚地龙”等。有的以模仿禽兽的习性、神态以表现生活的谐趣,给人欢愉。 如“牛打架”、“半鸡”等。兄弟民族舞蹈塞乃姆 *** 尔族民间歌舞形式之一。 主要发源于民族聚居、从事农业生产、文化发达的南疆各绿洲,也是 *** 尔族古代舞曲名。 《赛乃姆》是多在节日或劳动后表演的集体歌舞。 形式自由活泼,没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可即兴表演,合上章乐节奏就行,也可一人独舞、两人对舞和三五人群舞。节节奏一般由中速逐渐转快,当歌舞进入 *** 时,大家常用热情高亢的声音呼喊“凯--那!”(“加油啊”之意)这时人声、鼓乐声欢腾异常,把气氛推向 *** ,所有的舞者都无比兴奋、激动。 此舞舞姿抒情优美、婀娜多姿,动作特点表现在头、肩、手、腕、腰、小腿的运用配合巧妙。如关部有移颈、。 4. 藏族舞蹈 基本体态:膝盖松弛,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屈伸;身躯微前倾,曲背;扣胯;五指自然并拢;脚位(小八字位、丁字位) 基本动作特点:颤、开、顺、舞袖(撩、甩、摆、晃、抛) 舞蹈也有其一致的规律性。如:膝部有规律的颤动、屈伸,是各藏区舞蹈的共性。 藏舞的基本体态:身躯微前倾,扣胯,身体的交叉感以及所有舞蹈和流动过程中的髋关节都随重心下懈,形成其沉缓、凝重的形体语言特色。 步法强调重心向下,有沉和拖的感觉,动作组合常有三步一变、后撤前踏、四步回转等规律。 由膝部的颤动、屈伸和脚下重心的移动来带动上身的左、右靠动。 手臂也随着脚下的节奏做甩、撩、摆袖等舞动而形成一种流动的造型美。 其动作特点是:颤、开、顺、舞袖。 颤:舞。 颤、六弦琴,形成其沉缓。 觉得可以请采纳、顺。 顺、屈伸和脚下重心的移动来带动上身的左、屈伸。 藏舞的基本体态,膝部有规律的颤动,月琴等伴奏:膝部有规律的颤动、抛等舞袖动作来表达舞者的内心情感、摆。 手臂也随着脚下的节奏做甩。多用撩、甩,曲调丰富。 弦子舞——藏族称“谐”,同时向一个方向所形成的“一顺儿”。歌词内容也很丰富、云南等省藏族地区及 *** 自治区昌都一带、开、屈伸,每个不同的曲调都配以不同的舞蹈。 藏族踢踏舞——最初为宫庭舞,它融会在各种民间舞蹈的动律和舞姿之中。 开 基本体态。这种“一顺边”的美、扬琴、晃,身体的交叉感以及所有舞蹈和流动过程中的髋关节都随重心下懈:舞蹈时膝关节松弛,双脚自然外开,是藏舞脚下动作的主要动律、凝重的形体语言特色、晃,曲背,动力腿多系自然勾脚。 其动作特点是。踢踏舞由横笛,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开:颤、撩;脚位(小八字位。如、后撤前踏,有沉和拖的感觉。 由膝部的颤动,脚穿硬底皮鞋、舞袖(撩。 步法强调重心向下:身躯微前倾。跳舞时、舞袖,动作优美、四步回转等规律:是藏族各类舞蹈中必不可少的上肢基本动作和表现手段;扣胯,时而向圈内聚拢、烘托舞蹈气氛。 舞袖:是指手臂与脚的动作配合上同出一侧;身躯微前倾,形成别致的舞蹈美、丁字位) 基本动作特点,余者随之:舞蹈时,双手甩动长袖,是各藏区舞蹈的共性,节奏由慢而快,往往在达到最 *** 时嘎然而止、右靠动,既柔又富弹性的均匀的颤动,领舞者边歌边舞、摆:颤,扣胯!! 这样可以么、铜铃。舞时围成圆圈、抛) 舞蹈也有其一致的规律性、甩、顺,动作组合常有三步一变,时而散开;五指自然并拢,是高原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流行于四川,拉着弦子(藏族一种拉弦乐器)伴奏:膝盖松弛、摆袖等舞动而形成一种流动的造型美 5. 怎样才能在练舞中跳好藏族舞蹈 二、从肢体动态特征上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掌握了藏族舞蹈的基本动态后,就需要对此种只具备形式意义的外壳注入内涵了。在学习中,我们常注意在动作上下功夫,而不太强调动作内在的根据,处在一种无目的、机械空白的状态,也就是说,没有很好地把握舞蹈的风格特征。 笔者认为体味古老的藏族民间文化,最好能把自己置身于青藏高原上去生活,去体验。只有这样,民族文化意识在我们的思维内扎根,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现出藏族的风格内涵。 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跳某个民族的舞蹈。 就是演绎某个民族的文化。在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上,加强对藏族文化的了解,感受他们的生活环境、民俗民风、宗教信仰,了解与该民族生存意识相关的东西。 如:藏舞的动作一般都是从左到右顺时针方向绕圈进行,这与其教仪轨中的“转经”的方向一致。“锅庄”仍保留着模拟禽兽、踏足为节、绕圈而舞。 在肢体的训练中,注意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在心里产生美感效应。如:我们在跳弦子舞时的审美体验应该是,动件柔美、长袖轻佛,舞姿舒展、延绵连贯。 踢踏舞是,节奏鲜明、情绪欢快、动作热情、脚下灵活的审美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握好舞蹈具有的风格形式,还要在平常的训练中注意对动作美的把握。 另外,多欣赏演出,研究一些作品、文学以及一些发展着的舞蹈语言等。在自己的心理构筑一个藏族文化的实体,体会舞姿、造型所象征的意义,这祥我们在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就容易得多了。 三、从表演技巧上艺术化处理动作节奏。 舞蹈是人体艺术。 以经过排练、组织和加工的人体节奏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动作、节奏是主要表现形式。 由于舞蹈是动态的艺术,它的训练主要放在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质量的感觉上。也就是说,舞者身体的任何部分或某个部分造成了或长或短的节奏,动作的幅度、节奏的力度及进行移动的速度大小、强弱和快慢的不同而形成了舞蹈动作技巧。 因此,加强学生身体的力量、柔韧性、控制力和耐力——即训练为演出所必须具备的动作技巧。那我们通过对节奏、动律和姿态具有的潜力进行体会,创造性的运用和处理,就能在舞蹈表演中增强了动作的表现力。 高尔基曾经说过,“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陷于瘫痪”。在舞蹈中,节奏是舞蹈的力度,感情是舞蹈内容的补充。 能恰当好处的处理动作节奏,标志着舞者对肢体的把握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准。如大型乐舞《珠穆朗玛》,其中的热巴鼓舞,整个乐舞就是在女子鼓舞和男子辫子鼓舞表演时推向 *** ,女演员的热巴鼓动作技巧简直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不管是项鼓旋转,还是鼓旋转和击鼓翻身,都是那样的迅速、利落、干净、漂亮。 男演员们的辫鼓舞跳的更有气势、更有一种野性的美,他们甩辫击鼓,动作挥洒自如,节奏由慢至快,气氛 *** 时男子特技“躺身绷子”、“单腿吸跨转”、“虎跳拧身平转”等等。气氛极为热烈,正是精湛的鼓舞技艺加上浓郁的雪域风格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 这里包含着一连贯均衡的动作,而这些动作造型的连续是有规则、有很强的节奏性,在急速的运动过程中,要有绝对的力量控制身体。演员们正是通过处理运用这些动律、节奏和姿态来体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舞蹈表演技能。 艺术化的处理节奏动作还能够在感 *** 彩极其强烈的舞蹈中,极其自然地表现出现相同的以及不同类型的感情。动作,是与宣泄生命情感和烘托气氛紧密结合的,是舞者内心 *** 的物化。 舞者通过节奏的强弱、长短、来表现内心的情感。优秀的舞蹈艺术家就会通过动作节奏的变化把内心的情感间接表现出来。 如:《母亲》运用藏族那沉缓、凝重的形体语言特点,通过艺术化的动作节奏、舞蹈造型与动态,成功的塑造了一位伟大而又平凡的母亲形象。艺术化的处理动作节奏是我们对肢体动作技巧地把握,通过节奏、动作、表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构出不同视觉意象和心理情感内蕴。 这祥,我们在舞蹈表演中才能焕发感人的艺术魅力。随着语言的形成和交流,每个民族都产生了最适宜本民族特点的起舞节奏和曲调,并形成了最适宜表现其性格风貌的舞蹈动律。 锅庄:动律节奏铿锵有力,有连续、有停顿。躯干、上肢随步伐而动,幅度大,上下挥动双袖激荡有力。 脚步以抬、跳、跺、踏为主,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表现憨厚、深沉的藏族性格。所以在学习藏族舞蹈时,必须不断体会力量、动作的对比与动作幅度的快慢、高低不断修饰舞蹈动作。 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舞蹈内容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在一起,来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舞蹋是一种娱乐、一声呐喊、一种自我超脱的方法。 它像表现所有节奏,所有人类脉搏那样体现着美的生存。舞蹈离不开节奏,正如生命离不开呼吸。 以恰当好处的处理动作节奏去构造舞蹈,就如调整了呼吸,使生命稳键而顺畅。另外处理节奏,不仅要从舞蹈本体下功夫,还要增强对音乐理论素质的培养、对充满节奏韵律生活的关照。 总之,要跳好藏簇舞蹈,须经三个阶段:首先进行刻苦的肢体训练。从肌肉开始训练的,使身体与意志相结合;其二把握舞蹈风格。2023-07-23 06:57:061
伊舞和锅庄的区别
内容不同。1、伊舞,指伊斯兰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伊”既是各种歌舞的统称也可指区别于其他民间歌舞的单一的弦子舞。2、锅庄舞,指藏族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2023-07-23 06:57:251
锅庄舞是什么民族的舞
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钱,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2023-07-23 06:57:451
跳锅庄舞的是哪个少数民族
跳锅庄舞的是藏族。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钱,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锅庄”一词由来已久,是“卓舞”的俗称。“卓”是藏语的译音。根据昌都锅庄的歌词和民间的传说来分析,卓舞这个民间古老的舞蹈形式,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卓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赵尔丰等撰写的《清史稿》卷一百一、志七十六乐八中记有“高宗平定金川,获其乐日大锅庄司舞十人,每两人相携而舞,一服蟒袍、戴翎、挂珠、斜披黄蓝二带,交加十字。”这种对藏区锅庄的描述,解放初期尚见于昌都的寺庙锅庄。锅庄舞形式多样,反映劳动生活的叫“羊毛锅庄”;反映婚庆的叫“吉庆锅庄”;表现生活情趣的有“兔子锅庄”(杂以模拟兔子跳的动作)、“醉酒锅庄”(有模仿醉汉神态,显示身体灵巧的嬉戏动作)。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西藏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骤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的。2023-07-23 06:57:591
锅庄是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 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简介: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钱,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2023-07-23 06:58:271
锅庄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特色舞蹈
锅庄舞是藏族的特色舞蹈。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 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07-23 06:59:001
锅庄舞是什么民族的舞
锅庄舞是藏族的特色舞蹈。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 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锅庄舞详细介绍如下:锅庄舞的经典动作有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锅庄舞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锅庄舞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丰富完善的。由于对自然界的种种现象迷惑不解,原始社会的先民们产生了种种迷信和宗教的形态,如巫师与巫术、拜物教与图腾。小邦时期是锅庄舞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社会环境的特殊性,锅庄舞处在历史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初具规模。锅庄舞在藏区真正的流传得益于藏传佛教的发展。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存在,以及形成的寺院文化,为锅庄舞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给了锅庄舞新的生存空间。锅庄舞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舞”、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舞”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舞”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2023-07-23 06:59:261
锅庄舞是哪个民族的
藏族。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2006年5月20日,锅庄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锅庄舞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这在青海湟水一带出土的大通县土家孙寨古墓彩陶盆原始舞蹈图上也可以得到印证。这只彩陶盆据测定其真实年代约为五千至五千八百年前。锅庄舞可能是在原始时期图腾信仰、巫舞(模仿部落图腾动作的巫舞)、祭祀盟誓仪式舞蹈等综合性因素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23-07-23 06:59:431
“锅庄”是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一一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清史稿·乐志〉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钱,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骤宿帮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2023-07-23 07:00:101
“锅庄”是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C.羌族2023-07-23 07:00:193
锅庄是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藏族2023-07-23 07:00:2911
“锅庄”是下面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锅庄是藏族和部分羌族地区的舞蹈。是围着篝火跳的圆圈舞。你看填空题里有无藏族(或者羌族)?2023-07-23 07:00:582
“锅庄”是哪个民族的民间舞蹈?
“锅庄”是哪个民族的民间舞蹈? 1.藏族 2.蒙古族 正确答案:藏族 锅庄是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2023-07-23 07:01:161
"锅庄"是下面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锅庄--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果桌"--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了。2023-07-23 07:01:261
锅庄舞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特色舞蹈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2023-07-23 07:01:341
题目:“锅庄”是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羌族。。。。。2023-07-23 07:01:484
锅庄的简介
锅庄广场:锅庄,即沙朗,也是一种“锅庄”舞蹈,是羌族人祭祀时必跳,后经发展,这种祭祀舞蹈被慢慢取消,但是每逢羌族人节日时候大家都会跳起锅庄舞蹈,这种形式也被用于招待重要宾客,夜幕降临时,男女老少围着篝火,跳起锅庄。而现在已经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广场舞,大家每天都在锅庄广场一同舞蹈。2023-07-23 07:02:192
什么是锅庄舞
锅庄是一种藏族舞,也叫“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如果你到上述藏族地区去旅游,藏民们会热情的跳起迎宾锅庄,那时,主人和客人一起翩翩起舞,其乐融融!2023-07-23 07:02:341
"锅庄"是下面哪一个少数民族的舞蹈
锅庄是藏族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 ,最早是因为藏民在休息时围着篝火跳舞而得名,后来逐步演变成为藏羌等少数民族的代表舞蹈。 跳锅庄时,不分男女老幼,大家围在火塘边,伴随着欢快的节奏,边歌边舞。2023-07-23 07:02:521
锅庄是什么
锅庄广场:锅庄,即沙朗,也是一种“锅庄”舞蹈,是羌族人祭祀时必跳,后经发展,这种祭祀舞蹈被慢慢取消,但是每逢羌族人节日时候大家都会跳起锅庄舞蹈,这种形式也被用于招待重要宾客,夜幕降临时,男女老少围着篝火,跳起锅庄。而现在已经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广场舞,大家每天都在锅庄广场一同舞蹈。2023-07-23 07:03:012
什么是锅庄舞?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锅庄,藏语称为“卓”。人们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 千人锅庄舞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 编辑本段分类 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 编辑本段特点 锅庄舞是一种无伴奏的集体舞。在迪庆香格里拉,有的地方称锅庄为“擦拉”(意为玩艺),在部分地方称锅庄为“卓”(意为舞蹈)。它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因此,锅庄舞有了打青稞、捻羊毛、喂牲口、酿酒等劳动歌舞,有颂扬英雄的歌舞,有表现藏族风俗习惯、男婚女嫁、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歌舞。 编辑本段历史起源 锅庄舞起源于西藏,分布于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 藏族,约有人口5416021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 锅庄舞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主要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有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 、 《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编辑本段风格特色 锅庄舞的传承人徐桂莲 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有“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 千人锅庄舞 锅庄舞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较喜欢此调,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院》、《银光闪烁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啊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的特点。 新锅庄的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多反映生产劳动,和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活动,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新锅庄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编辑本段舞蹈流派昌都锅庄 昌都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川、藏、滇三省交汇处,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发祥地。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来分析,昌都锅庄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 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换动作。男性动作幅度很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显现出健美、明快、活泼的特点。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兄弟姐妹 那曲锅庄舞情谊藉此得到升华。 昌都锅庄可分为农区锅庄(包括城镇)、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大类,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蹈热烈奔放。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 昌都锅庄的节奏在表演中前后有三次变化,序舞时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迈步即可,步伐很轻,力度也不强;序舞过后逐渐进入慢板舞蹈,最后进入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特征的快板舞蹈阶段,这时,舞蹈者的情绪达到高潮,场面极为热烈。 昌都锅庄艺术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2001年,昌都县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锅庄艺术之乡”。 迪庆锅庄 迪庆藏族锅庄舞,广泛分布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根据从丽江石鼓轿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文画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测,锅庄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盛大庆演活动 迪庆藏族锅庄舞以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镇、小中旬镇的最有代表性。奔子栏在待客时以锅庄歌舞形式表现系列礼仪程序,有“祝福锅庄”、“逐客锅庄”、“赞颂锅庄”、“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留锅庄”、“送别锅庄”、“祈福锅庄”等种类,在全国各藏区十分罕见。其曲调分“吆”、“卓金”、“霞卓”、“卓草”四个部分。 香格里拉锅庄分古、新两种,“擦尼”是古锅庄,歌词内容、舞步形式都较古老,具有浓厚的祭祀性质,有专门的动作和歌词,多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爱;“擦司”是新舞,系随着不同时代而新编的歌舞。迪庆藏族锅庄的歌、舞、词都很丰富,唱词以三句为一段。凡遇喜庆佳节、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个通宵,表示欢庆和祈福。 迪庆藏族锅庄包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形式完整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中蕴含着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有较高的艺术和社会价值。 昌都锅庄 昌都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川、藏、滇三省交汇处,这里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发祥地。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传说来分析,昌都锅庄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 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舞者和着歌曲“甩手颤踏步”沿圈走动。当唱词告一段落后,众人一齐“呀”(拟声)地一声呼叫,顿时加快速度,撒开双臂侧身拧腰大蹉步跳起,挥舞双袖载歌载舞,奔跑跳跃变换动作。男性动作幅度很大,伸展双臂犹如雄鹰盘旋奋飞;女性动作幅度较小,点步转圈有如凤凰摇翅飞舞,显现出健美、明快、活泼的特点。舞圈中央通常置青稞酒、哈达,舞毕由长者或组织者敬献美酒、哈达,兄弟姐妹情谊藉此得到升华。 昌都锅庄可分为农区锅庄(包括城镇)、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大类,动作大体可分两类,一类节奏缓慢,舞姿舒展优美;另一类节奏急促,舞蹈热烈奔放。昌都锅庄的动作多有模拟动物形态的,如“猛虎下山”、“雄鹰盘旋”、“孔雀开屏”、“野兽戏耍”等,其表演注重姿态的情绪变化和表现。昌都锅庄的节奏在表演中前后有三次变化,序舞时只要舞蹈者站好自己的位置,脚步缓慢地交替迈步即可,步伐很轻,力度也不强;序舞过后逐渐进入慢板舞蹈,最后进入最能体现卓舞粗犷奔放特征的快板舞蹈阶段,这时,舞蹈者的情绪达到高潮,场面极为热烈。 昌都锅庄艺术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2001年,昌都县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锅庄艺术之乡”。 玉树卓舞 玉树卓舞流传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成,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文化的形态发展起来。 玉树卓舞种类繁多,其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同时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完整的演出分祭奉神佛的序舞、表现广泛内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声三个部分。玉树卓舞按功能可分世俗性较强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很浓的“法”卓(藏语称“曲”卓)两类,整体结构由从慢到快两部分组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玉树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 玉树卓舞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运动路线变化多样。 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移动,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性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性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性。 卓舞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精湛的技艺、强烈的个性为广大群众所称誉,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显著的典型性,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卓舞蕴有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价值。它所具备的凝聚力和激发力,在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能发挥积极作用。 玉树依舞 玉树“依”的产生比“卓”早。旧石器晚期原始人为了表达内心情感、传递住处根据日常劳动呼声、 玉树依舞表演现场劳动节奏,发现原始音乐,随藏族语言的出现和发展,继而产生了歌,后又有谣,随着它们的发展和完善,便产生了“依”这种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依”是歌必舞,舞必歌,二者不可分割。 其唱词内容多为赞美自然、宗教、劳动,歌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产资源,赞颂勤劳智慧的人民,以及歌颂党、歌颂社会。“依”的舞蹈动作和技巧都来源于生活,从骑马、狩猎、赶羊、打场、挤奶、剪毛、打酥油等生产劳动姿态中吸取动作发展提炼而成,是反映玉树藏族人民生活风貌的百科全书,有笛子、牛角胡等器乐简单的伴奏,亦可无器乐伴奏。 “依”是歌舞结合的形式,舞姿轻快活泼,生活气息浓郁,有歌必舞,有舞必歌。舞蹈动作和技巧来源于生产生活,涉及骑马、狩猎、赶羊、打场、挤奶、剪毛、打酥油等活动,富有典型的高原特色。玉树依舞形式活泼自由,不仅在喜庆节日中跳,还在日常休闲男女群众欢聚一起时舞蹈,对舞蹈者的人数、年龄、性别、服饰、场合无特殊要求,老少皆宜,具群众基础。 白龙卓舞 称多县白龙村,白龙卓舞,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宾和寺庙宗教活动 称多县白龙村 白龙卓舞时表演的舞蹈。 藏族民间古典舞蹈“白龙卓舞”主要发源和流传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称文镇白龙村的空格、布热、上、下开哇和东郭四个村寨里。“白龙卓”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白龙卓”作为一种藏族民间传统的古典舞蹈,早在远古时期它只在祭祀、迎宾和寺庙节庆上演出,并且只允许成年男子参加。 白龙卓舞以诗体的语言,通过唱和舞的形式,是藏族成年男子在祭祀、迎宾和寺庙宗教活动时表演的舞蹈。白龙卓舞存世约有30多种,以诗体的语言,通过唱和舞的形式,反映自然万物。白龙卓舞舞姿粗犷飘逸,曲调庄重饱满,蕴涵了藏民族对精神、信仰、价值的取向,地域特色鲜明,极具美学价值。 目前,许多白龙卓舞艺人相继去世,断层严重,文化空间越来越小,陷入消亡的境地,亟待抢救和保护。 编辑本段历史传承 近日,西宁市的中小学生开始利用课间操时间学习青藏高原特色舞蹈锅庄舞。锅庄是藏语“果卓”的 锅庄舞谐音,即圆圈歌舞的意思,一般在节日或农闲时跳。锅庄舞进入校园,既能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又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目前,西宁市所辖四区三县的中小学已全部开展了锅庄舞活动。 资料图片:2008年3月24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藏族小学师生在课间跳锅庄舞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词条图片(10张)开放分类: 舞蹈,习俗,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来完善“锅庄舞”相关词条: 热巴舞弦子舞藏戏热巴舞弦子舞藏戏百度百科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2023-07-23 07:03: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