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白
-
用英文写作:Done in one vigorous effort, and then decline, three and exhaust
- 人类地板流精华
-
是Done in one vigorous effort, and then decline, three and exhaust
- wpBeta
-
The first drumming cheers them up,then second weakens,while third devitalize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翻译
一、翻译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可以使士兵们的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二、出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春秋诗人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三、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四、赏析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在商量这事,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这个成语中的“鼓”指敲战鼓;“作”振作;“气”勇气。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战时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士兵们的锐气,多敲几次鼓锐气也就慢慢减弱了。现在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一鼓作气”来形容作事时要鼓起劲头,勇往直前。2023-07-21 20:20:57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怎么翻译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2023-07-21 20:21:101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怎么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开始全力以赴,然后逐渐衰弱,最后全部精疲力竭。可以翻译成英文为:"Start off with great enthusiasm, gradually decline, and ultimately exhaust all energy."2023-07-21 20:21:432
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什么意思
“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士气会大大增加,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没有士气了。主要说的就是气势最初时最旺盛的道理。做事要一气呵成,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的断断续续,会给你造成负面影响的。单字释义:①竭:即为衰竭。②衰:减弱,衰弱,衰减。成语释义:“一鼓作气”中的“鼓”指敲战鼓;“作”振作;“气”勇气。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战时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士兵们的锐气,多敲几次鼓锐气也就慢慢减弱了。如今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一鼓作气”来形容做事时要鼓起劲头,勇往直前。出处:这句话来自于《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在商量这事,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可以使士兵们的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才去追击齐军。2023-07-21 20:22:07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是第一次击鼓进击时,能振奋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击时,士兵们的士气就有所低落;第三次击鼓进击时,士兵们的士气就都被耗尽了。出自于左丘明《曹刿论战》。 关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故事: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派兵攻打鲁国。这时曹刿拜见鲁庄公请求应战,庄公应允。两军在长勺开战。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表示不可。等齐军敲鼓三次后,曹刿才同意敲鼓,齐军大败。 在回国后,庄公问曹刿在战争上不肯击鼓的原因。曹刿回答到:“作战靠的是士兵的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奋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就会使士兵的士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都消失了。敌军士气消失,我军正值旺盛,所以就能取得胜利。”2023-07-21 20:22:201
孙子兵法: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什么意思?
1、原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ying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2、翻译。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它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两者失败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衰竭无力的缘故。只有荀罃攻克逼阳,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力尽自毙。这也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了。2023-07-21 20:22:30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第一次击鼓士气会大大增加、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没有士气了。第一次击鼓士气会大大增加,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没有士气了。主要说的就是气势最初时最旺盛的道理。做事要一气呵成,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的断断续续,会给你造成负面影响的。出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来自于《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来自乡间的曹刿以出色的才智帮助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为后世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真知灼见;对此曹刿做了这样的解释“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军队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023-07-21 20:22:39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做事情要敢想敢干,一气呵成,不要拖拖拉拉,前怕狼后怕虎,最后容易失败2023-07-21 20:23:17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的意思。
第一次击鼓士气会大大增加,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没有士气了2023-07-21 20:23:462
一鼓作气,三而衰,三而竭是神马意思
第一次击鼓进军可以增加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进军士气就衰竭(没有)了。 祝好好学习.....2023-07-21 20:24:07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含义介绍
意思是第一次击鼓士气会大大增加,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没有士气了。主要说的就是气势最初时最旺盛的道理。做事要一气呵成,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的断断续续,会给你造成负面影响的。“竭”:即为衰竭。“衰”:减弱,衰弱,衰减。“鼓”指敲战鼓;“作”振作;“气”勇气。2、这句话来自于《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3、现在用这句话表示:做事要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做完,不然一旦劲头过去了,就无法继续做了。意思是第一次击鼓士气会大大增加,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没有士气了。主要说的就是气势最初时最旺盛的道理。做事要一气呵成,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的断断续续,会给你造成负面影响的。“竭”:即为衰竭。“衰”:减弱,衰弱,衰减。“鼓”指敲战鼓;“作”振作;“气”勇气。2、这句话来自于《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3、现在用这句话表示:做事要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做完,不然一旦劲头过去了,就无法继续做了。2023-07-21 20:24:152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语出战国策吧,曹刿论战(前者不肯定,后者很肯定)意思是,第一次击鼓的时候,士气很旺盛,第二次击鼓的时候,士气就很衰弱了,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士气就没有了(衰竭了)你好像打错了,应该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其中的一二三都是表次数,鼓为动词,后边的两个省略鼓字我说得没错吧2023-07-21 20:24:232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怎么翻译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原文选段: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全文2023-07-21 20:24:322
求权威回答!古文《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到底怎么翻!
《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起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衰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一鼓作气把这句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时,有三个关键的知识点需要特别注意:1、句中的“一”、“再”、“三”三个数词都是序数词兼量词,意思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2、“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击鼓、敲鼓。3、“再而衰,三而竭”是省略句,一是在序数词后省略了“鼓”字,二是在“而”的后面省略了“气”字,翻译时要补出来。曹刿论战这是长勺之战胜利以后,曹刿回答鲁庄公的话,是曹刿论战的核心句。上下文是: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整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起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衰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彼竭我盈2023-07-21 20:24:42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是什么
应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出《左传-曹刿论战》. 其中一、再、三,意思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其中的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全句可译为: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2023-07-21 20:25:06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原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句: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本句出自〈曹刿论战〉,本文讲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长勺之战的经过,赞扬了曹刿的深谋远虑。比喻干事情开始的时候还很起劲,越往后就越失去斗志2023-07-21 20:25:12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鼓竭的意思
竭就是尽、没有的意思2023-07-21 20:25:227
三而竭的翻译是什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释: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诗词名称:《曹刿论战》。本名:左丘明。所处时代:先秦。出生地: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主要作品:《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石_谏宠州吁》等。主要成就:著编年体史书《左传》著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信仰:儒学。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三而竭”的详细介绍:一、《曹刿论战》的全文点此查看《曹刿论战》的详细内容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二、译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三、左丘明其他诗词《曹刿论战》、《蹇叔哭师》、《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四、注解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年)。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败绩:军队溃败。驰:驱车追赶。辙:车轮碾出的痕迹。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遂:于是,就。逐:追赶,这里指追击。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克,战胜。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伏:埋伏。靡:倒下。五、背景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论战》记载公元前684年,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本文重点写曹刿“论战”,而非战争的经过,展示了曹刿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六、赏析此文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第一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话。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写两军交战的实况,这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军如何进攻、追击,齐军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曹刿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他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最后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这段文字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曹刿论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相同朝代的诗歌《采薇歌》、《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虞师晋师灭夏阳》、《郑伯克段于鄢》、《曾参烹彘》、《智子疑邻》、《师旷撞晋平公》、《滥竽充数》。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曹刿论战的详细信息2023-07-21 20:26:55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语出《左传-曹刿论战》。其中一、再、三,意思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其中的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全句可译为: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2023-07-21 20:27:041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既克之的意思
曹刿论战 《左传》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这里的鼓作动词用,敲鼓 而:会,就会的意思2023-07-21 20:27:141
什么是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请求真心人回答
勇气是一时的。一旦消化完了,反而变成一种惰性2023-07-21 20:27:256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你想知道什么???2023-07-21 20:27:428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翻译
第一次击鼓是士气正旺盛,第二次就衰弱了,第三次就枯竭了2023-07-21 20:28:14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是:第一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很旺盛,再次击鼓士气渐渐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比喻干事情开始的时候还很起劲,越往后就越失去斗志2023-07-21 20:28:27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这句话来自于《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原文如下: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如下: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2023-07-21 20:28:33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字面意思是:第一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很旺盛,再次击鼓士气渐渐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比喻干事情开始的时候还很起劲,越往后就越失去斗志2023-07-21 20:29:002
被用文言文怎么翻译
1. 文言文翻译 原发布者:nilupar2002 151.狐猪争功,文言文翻译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班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译文:狐狸笑猪说:“你是一个大蠢物,哪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在世界上有什么功劳。”狐狸说:“我的毛皮,能作衣服、被子造福百姓,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是你则没有功劳了。”猪说:“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莽莽撞撞地走过来了,说:“你们就不用再争了,我兼有你们两个的长处,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一只狼突然来到,将它们全部扑杀了。然后笑着说:“这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152.文言文《沈沌子多忧》的翻译沈屯子生性多虑,整日忧心忡忡。一天,他与朋友一块来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说到“杨文广围困柳州城中,内乏粮,外无援”时,他立时紧皱眉头,站在一旁唏嘘不已。朋友把他拉回家中,他竟日夜不忘此事,口中不住地念叨着:“文广被困在那里,怎么才能解脱呢?”竟因此忧愁得生了一场大玻家里人劝他到外面走走,散散心,他就走了出来。途中正好看见有人扛着一捆竹竿 2. 放心用文言文怎么翻译 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 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 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 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即只有通过大量地做翻译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纯熟运用直译的方法。 学习古文翻译,主要是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翻译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 原文: 厉王 虐,国 人 谤 王。 (《召公谏弭谤》) 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 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 用今义“诽谤”的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 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 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异蛇”、“触”也应该翻译,意思才更清楚。这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 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 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 原文: 齐 师 伐 我 。 公将 战,曹刿请 见。 (《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 (1) 原文:甚矣,汝之不惠。 译文: (2) 原文: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 (3)原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4)原文: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例如: (1) 原文:衔远山,吞长江 译文: (2) 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3) 原文:可以一战 译文: (4) 原文:林尽水源 译文: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例如: 原文:狼度 简子之 去远 。(《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 (《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 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三、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 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 3. 文言文翻译 原文: 吴越间,有鬈髯丐子,编茅为舍,居于南坡.尝畜一猴,教以盘铃傀儡,演于市,以济朝夕.每得食,与猴共.虽严寒暑雨,亦与猴 俱.相依为命,若父子然,如是十余年.丐子老且病,不能引猴入市,猴每日长跪道旁,乞食养之,久而不渝.及丐子死,猴悲痛旋绕,如人子躄踊状.哀毕,复长 跪道旁,凄声俯首,引掌乞钱.不终日,得钱数贯,悉以绳钱入市中,至棺肆不去,匠果与棺.仍不去,伺担者,辄牵其衣裾.担者为舁棺至南坡,殓丐子埋之.猴 复于道旁乞食以祭,祭毕,遍拾野之枯薪,廪于墓侧,取向时傀儡,置其上焚之.乃长啼数声,自赴烈焰中死.行道之人,莫不惊叹而感其义,爰作“义猴冢”. 译文: 有一位胡须卷曲的乞丐,在南坡搭了个茅草房.乞丐养了一只猴子,教它杂耍、木偶等马戏,到城里去卖艺,挣钱以维持生计.乞丐每次挣到食物都与猴子分享.无论严寒暑雨,都与猴子在一起相依为命,就象是父子一样.这样经过了十多年以后,乞丐又老又病,不能带猴子去城里了,猴子就每天跪在路边向行人乞食来供养他,很长时间都坚持不变.等乞丐死后,猴子悲痛地绕着他的尸体,像丧父之子一样捶胸顿足.哀悼完后,又在路边跪着,低头凄声叫着,伸着手向路人要钱.不到一天,讨来数贯钱,它把这些钱用绳串起来,到了城里,找到卖棺材的店铺不肯离去.店主卖给它一副棺材,它还不肯走,看见有挑担子的人,它就上去牵拽别人的衣裾,示意帮它抬棺材.挑担的人帮它把棺材抬到南坡,收殓好乞丐的尸体把他埋了.猴子又在路边跪着乞食来祭奠主人,祭祀完后,到四周的野地上找来一些枯柴,堆在墓的一旁,再取来以前用过的木偶放在上面把火点燃.然后大声的悲啼几声,就跳到烈焰中烧死了.路过的人们,都为它的忠义所震惊,于是把它埋了,并为它立了碑名叫“义猴冢”.2023-07-21 20:29:07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是什么
曹刿论战 《左传》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战胜以后,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崐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这里的鼓作动词用,敲鼓而:会,就会的意思2023-07-21 20:29:214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战斗的勇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战士们的勇气就没有了。 手机码字辛苦,如果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采纳。2023-07-21 20:29:367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哪篇文章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文章《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对《曹刿论战》的作品赏析: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2023-07-21 20:29:531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翻译
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出自《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作者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历史学家左丘明。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2023-07-21 20:30:181
有谁知道《曹刿论战》的英语怎么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英语怎么说?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消耗尽了. 翻译成:The very first drumming cheers them up,the second weakens them,while the third absolutely devitalizes them.2023-07-21 20:30:29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译文
第一次击鼓鼓舞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士气衰竭!2023-07-21 20:30:371
一鼓作气,再一衰,三而竭。是什么意思?
百度2023-07-21 20:30:475
曹刿论战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1.十年春,齐师伐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2.公将战,曹刿请见。鲁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他的同乡说:“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5.乃入见。问:“何以战?”于是他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臣子。”7.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必须对神说实话。”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被人所信服,神不会保佑(你)。”10.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11.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1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鲁庄公和曹刿共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13.刿曰:“未可。”齐人三鼓。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14.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追击齐军。15.刿曰:“未可。”下视其辙,曹刿说:“(还)不行。”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16.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又登上车,手扶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17.既克,公问其故。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18.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齐是)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2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迹杂乱,望见战旗倒下,所以才追击齐军。”拓展资料1.曹刿论战 《左传》 左丘明 (春秋末期鲁国人 历史学家 )·讲述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是后发制人,以小敌大、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通假字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一词多义1.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2. 从:(民弗从)跟从 (战则请从)跟随3.其:(其乡人曰)代 他的,这里指曹刿(吾视其辙乱)他们,指齐军4.以:(何以战)(可以一战)凭借(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5.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允许6.之:(小大之狱)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代曹刿 7.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上(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8. 间:(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暗地,私自(颓然乎其间(jīan)者)中间,当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参与(安得广厦千万间)表示房屋的量词(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顷刻(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虽与外人间隔)间断(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刻(时时而间进)偶尔9.焉:(又何间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惧有伏焉)兼词,于此,在哪里2023-07-21 20:31:034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什么意思?
1U0001f600ufe0fU0001f600ufe0f2023-07-21 20:31:427
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字面意思是:第一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很旺盛,再次击鼓士气渐渐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比喻干事情开始的时候还很起劲,越往后就越失去斗志。2023-07-21 20:32:421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和出处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翻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 曹刿论战节选 原文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作品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2023-07-21 20:33:301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翻译
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振奋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衰竭。2023-07-21 20:33:38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什么意思?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曹刿论战》。释义:士兵第一次击打战鼓可以振作战士们的士气。士兵第二次击打战鼓战士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士兵第三次击打战鼓战士们的士气就耗尽了。原文《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2023-07-21 20:33:495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翻译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翻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2、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原文选段: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023-07-21 20:34:171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顾克之 翻译
作战需要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是去更弱,第三次他们的勇气已经我们士气正旺盛,所以才胜U0001f437U0001f437U0001f4372023-07-21 20:34:286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出自《曹刿论战》,《左传·庄公十年》中的一篇文章,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扩展资料:作品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2023-07-21 20:34:581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翻译
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2023-07-21 20:35:245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顾克之 翻译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完整翻译::"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可以使士兵们的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注释:夫(语气词),一、再、三(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故(因此)克(攻克,战胜),之(代指敌军)、:①竭:即为衰竭。②衰:减弱,衰弱,衰减。2023-07-21 20:36:12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怎么翻译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时士气衰减,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 现指做事要一气呵成,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的断断续续,会给你造成负面影响的。2023-07-21 20:36:391
再而衰三而竭什么意思 再而衰三而竭的含义
1、再而衰,三而竭翻译: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2、出处:《曹刿论战》【作者】左丘明 【朝代】先秦; 3、原文: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023-07-21 20:37:051
文言文三而竭
1. 类似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的文言文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也。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人生不是止水,总会出现许多出乎意料之事。 真爱如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 人生难免要遭遇挫折与失败,与其用泪水洗刷悔恨,不如用微笑去迎接新的挑战。 骥虽伏枥,足能千里;鹄即垂翅,志在九霄。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矣。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 类似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的文言文句子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也。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人生不是止水,总会出现许多出乎意料之事。 真爱如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 人生难免要遭遇挫折与失败,与其用泪水洗刷悔恨,不如用微笑去迎接新的挑战。 骥虽伏枥,足能千里;鹄即垂翅,志在九霄。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矣。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怎么翻译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出自:春秋 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 原文选段: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既克:已经战胜。 既,已经。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扩展资料主题思想: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作者成就: 左丘明的《国语》分别记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史实,偏重记述君臣言论,为中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万余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其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 在历史编纂上,《左传》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它在编年记事总的格局中,富于变化,有时着意写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时集中写一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活动。 这不仅拓展了编年体史书在写人、记事方面的容量,而且有助于弥补一件史事被相关年代中其他史事割裂的缺点。 左丘明认为在军事上也同样要重视德和义的作用:主张战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就不要出师。 4.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哪里 《曹刿论战》【作者:左丘明】 【朝代:先秦】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023-07-21 20:37:131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作者:左丘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出自春秋诗人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赏析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在商量这事,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这个成语中的“鼓”指敲战鼓;“作”振作;“气”勇气。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战时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士兵们的锐气,多敲几次鼓锐气也就慢慢减弱了。现在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一鼓作气”来形容作事时要鼓起劲头,勇往直前。2023-07-21 20:37:211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意思是?
打仗啊,靠的是勇气啊。打第一遍鼓的时候大家都靠士气冲杀,第二遍鼓还没结束战争,士气衰退,第三遍鼓时就没有士气了。对方没有我方有,就能攻克对方aqui te amo。2023-07-21 20:37: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