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拌三丝
-
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的后代均为纯种。
2、豌豆的不同性状之间差异明显、易于区别,如高茎、矮茎,而不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高度。
3、孟德尔还发现,豌豆的这些性状能够稳定地遗传给后代。用这些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进行豌豆品种间的杂交,实验结果很容易观察和分析。
4、豌豆一次能繁殖产生许多后代,因而人们很容易收集到大量的数据用于分析。
5、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授粉。
扩展资料:
基因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 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 CarieVinne
-
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的后代均为纯种。
2、豌豆的不同性状之间差异明显、易于区别,如高茎、矮茎,而不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高度。
3、孟德尔还发现,豌豆的这些性状能够稳定地遗传给后代。用这些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进行豌豆品种间的杂交,实验结果很容易观察和分析。
4、豌豆一次能繁殖产生许多后代,因而人们很容易收集到大量的数据用于分析。
5、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授粉。
扩展资料:
实验结果归纳
(1)生物性状的遗传由遗传因子决定(遗传因子后来被称为基因)。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其中一个成员来自父本,另一个成员来自母本,二者分别由精卵细胞带入。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又彼此分离,并且各自进入到一个配子中。这样,在每一个配子中,就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成员,这个成员也许来自父本,也许来自母本。
(3)在杂种F1的体细胞中,两个遗传因子的成员不同,它们之间是处在各自独立、互不干涉的状态之中,但二者对性状发育所起的作用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即一方对另一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有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之分,随之而来的也就有了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分。
(4)杂种F1所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配子,其数目相等,而雌雄配子的结合又是随机的,即各种不同类型的雌配子与雄配子的结合机会均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 u投在线
-
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也就是在豌豆花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即可靠,又容易分析.
- 善士六合
-
优点是这样的,高中大学都有这个问题:多对可区分性状;性状为单基因遗传;自花闭花受粉;产生子代多。望采纳。谢谢。
- FinCloud
-
玩都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闭花授粉,也就是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授粉,避免了外来花粉干扰,所以豌豆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
豌豆杂交实验是谁的实验?
豌豆杂交实验是由奥地利的遗传学家格雷戈尔·孟德尔所进行的。豌豆杂交实验是格雷戈尔·孟德尔所进行的经典实验,主要研究豌豆在繁殖过程中的遗传现象。这些实验围绕豌豆不同特征展开包括花型、种子颜色、种皮形态和宽度等。孟德尔选用了多个豌豆品种,如粉花形豌豆和白花形豌豆、黄色种子及绿色种子的豌豆等。对这些豌豆通过人工授粉方法将它们连锁起来进行交配组合,在一系列复杂的繁殖实验中,孟德尔得出了许多新的遗传学定律,包括了显性和隐性等遗传现象。且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别为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孟德尔的实验结论成为了遗传学的基础。它揭示了生物遗传规律,为人类对遗传与变异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并且开创了统计学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豌豆杂交实验因此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源。孟德尔遗传学发现对现代生物学的影响:1、基因的发现和遗传规律的建立:孟德尔的遗传学发现奠定了基因的概念和遗传规律的基础,成为后来遗传学的创始人。2、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孟德尔的研究表明,染色体上有多个遗传特征的因子,并且这些因子可以分离、重新组合和变异,这些重要发现为后来遗传信息传递和变异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基础。3、遗传学与进化学的结合:孟德尔的研究为遗传学和进化学的结合提供了基础。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和变异概念,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4、遗传病和遗传工程的发展:孟德尔的遗传学发现为遗传病和遗传工程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现代医学和生物工程领域都离不开遗传学的知识和方法。孟德尔的研究成果为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孟德尔被誉为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之一,而豌豆杂交实验也成为了重要的遗传学实验模型,被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和基因工程领域。2023-07-20 14:28:101
孟德尔是怎样研究豌豆遗传实验的?
1853年夏,孟德尔又回到了布隆修道院,开始了他艰苦的实验经历。他利用后花园开辟了一块实验地,种植了豌豆、南瓜、紫茉莉、山柳菊、玉米等植物,还饲养了老鼠和蜜蜂,他利用这些植物和小动物作为材料,进行杂交试验。孟德尔最成功的就是豌豆杂交实验,这项遗传实验从1856年开始,直到1864年才结束,共进行了8年之久。孟德尔在实验方面是非常认真的。他的实验思路谨慎周密,在选材上也很是审慎小心。他选用豌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就不是偶然的,因为豌豆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有许多优点:一是豌豆是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而且在开花之前就完成了授粉作用,这就避免了由于天然杂交而引起的混杂;其次是豌豆生长期短,容易栽培;还有就是豌豆的花朵较大,便于人工操作,以及豌豆的变异较多等优点。孟德尔反复研究了豌豆的七种相对性状的遗传变异情况,而且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实验结果,他发现:开红花的豌豆同开白花的豌豆杂交后,第一代全部开出红花;杂交一代自交产生的杂交二代,开红花的约占3/4,开白花的约占1/4。也就是说,杂交二代豌豆开红花的植株与开白花植株的数量之比是3∶1。孟德尔在解释这一性状的遗传行为时认为,在开红花的豌豆和开白花的豌豆杂交后,第一代杂交后代全部开红花,这说明豌豆开红花的性状遗传下来了,而且呈显性;而豌豆开白花的性状虽然也存在于豌豆花中,但隐而未现,因此叫做隐性;到了杂交的第二代中,开红花的豌豆占到3/4,其中只含有红花性状的占1/4,同时含有两种性状而红花性状呈显性、白花性状呈隐性的占1/2,开白花的也就是说只含有白花性状的占1/4。这个实验证明,杂交植物的不同性状在它的第一代后代中会全部包含,只不过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在第二代之后,这些植物的不同性状会通过一定的规律逐步分离出来,返回到其原来的状态中去。这就是著名的孟德尔分离定律。同时,孟德尔还研究了子叶的颜色、种子的圆皱、植株的高矮等性状的遗传和变异行为。他发现,如果同时考察两对性状,如花色和株高时,性状的分离是互不干扰的,在杂交二代里,红花高秆、红花矮秆、白花高秆和白花矮秆的比例接近于9∶3∶3∶1(高秆为显性性状),这就是植物遗传学上著名的孟德尔独立分配法则。孟德尔的工作揭示了生物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后人统称为孟德尔定律。孟德尔认为植物的每一性状,是由一个遗传因子负责传递的。遗传下来的并不是具体性状,而是遗传因子,因为性细胞里并没有红花、白花等具体性状,他还认为,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双存在,而在性细胞内成单,并成颗粒状存在,杂交以后它的颗粒仍保持独立,彼此不融为一体。在杂交产生配子(即性细胞)时,不同遗传因子各自分离开来。并分配到不同的配子里,完整的遗传绐下一代。这就是孟德尔的颗粒遗传因子的概念。孟德尔的法则与遗传因子的概念,是植物遗传的基本规律,也为生物的基因学说奠定了基础,拉开了现代遗传学研究的帷幕。到20世纪初,在众多科学家的辛勤努力下,遗传学又有了新的发展,这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美国学者摩尔根。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及其研究组用一种双翅目昆虫——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对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大量的遗传学和细胞学的研究,提出了染色体遗传理论。人们大都是饲养猪、狗、猫、鸡、鸭等等,你有没有听说过有人居然喜欢养蝇类,而且成千上万的饲养呢?有这种喜好的人还真的存在,他们便是摩尔根和他的研究组员们。不过摩尔根和他的弟子们养的是一种比较特别的蝇类——果蝇。果蝇的身体很小,饲养成本低、繁殖快,在25摄氏度的时候,果蝇12天就可以繁殖一代,而且一只雌果蝇一次可以生产几千个后代,这就是摩尔根饲养果蝇的原因。事实上,果蝇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还有许多优点,这是摩尔根当时没有想到的。摩尔根当时用来做实验的雄果蝇具有黑色的身体、紫色眼睛、残缺翅等性状,并且这些性状是可以真实遗传的隐性性状。它们相对应的野生型果蝇是灰色身体、红眼和长翅,这些性状都是显性性状。用具有隐性性状的雄果蝇和具有显性性状的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得到的第一代杂种,全部表现为灰身、红眼和长翅。当把这种杂交的雄性果蝇和具有隐性性状的雌性果蝇做回交实验时,按照孟德尔的自由组合规律,它们的后代应该表现出相等的十六种不同的组合。可是,事实上,它们的后代仅仅出现了两种组合:与它们的祖父母的性状完全一样,不是黑身、紫眼、残翅,就是灰身、红眼、长翅,此外就再也没有其他类型了。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科学家们又遇到了一个大难题。但是,越是有困难就越能激发科学家们的兴趣。为此,不少科学家纷纷进行研究,提出各种假说,但是,只有摩尔根才对这个现象给予了一个成功的解释。摩尔根首先假定这三个性状的基因都位于一个染色体上,那么,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按照自由组合规律进行分配的,但是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便不能自由的组合了。摩尔根就把这种现象叫做连锁。后来,科学家们又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证明了连锁现象的存在。科学家们把连锁在一起的基因叫做连锁群,而且他们发现,不少生物的连锁群和单组染色体个数总是相互吻合的,例如果蝇的单倍染色体数目为4,而果蝇恰恰有4个连锁群;玉米有10对染色体,对于玉米已经研究过的400多个基因也刚好属于10个连锁群;孟德尔实验中所用的豌豆有7对染色体,有趣的是孟德尔所用的7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恰好位于仅有的7对染色体上,所以也就表现出了自由组合的规律。后来,摩尔根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具有黄体、白眼两种隐性性状的雄果蝇,同具有显性性状的灰体、红眼的雌果蝇交配,所生出的子女全部都是显性性状;再将杂交第一代的雌果蝇,同具有黄体、白眼两种隐性遗传性状的雄果蝇回交,便会得到4种孙辈个体,4种个体中,有两种和它们的祖父母相同,或者是黄体、白眼,或者是灰体、红眼,占孙代个体总数的99%。这一点说明,亲代联合在一起的性状,在杂交后代中绝大多数还是合在一起的。可令人奇怪的是,在孙辈后代中还出现了两种新的类型:一种是黄体红眼,另外一种是灰体白眼,这两种类型占后代个体总数的1%。摩尔根认为,这两个基因一定是位于同一染色体上,所以绝大部分(99%)后代依然连锁在一起。可是有少数(1%)个体,在配子形成时,在两个基因间曾经发生了交换,以至于产生了新的组合,他把这种现象称为互换。摩尔根和以后的学者们为了验证这1%的新个体不是偶尔得到的,而是具有一定规律的,还做了许多实验,对其加以证实、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各种不同类型的基因之间的确是存在着一定的互换,而且互换率实际上是高低不一的,这就是遗传学上著名的连锁与互换规律。真想不到,我们看起来平平常常的豌豆和令人有点讨厌的果蝇,竟然成为人类发现生物遗传规律的载体,看起来,豌豆和果蝇对遗传学发展的贡献可不小呢。2023-07-20 14:29:171
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将一种开紫花的豌豆种和一种开白花的豌豆种结合在一起,第一次结出来的豌豆开紫花,第二次结出来的豌豆紫白相间,第三次结出来的豌豆全为白色。 孟德尔通过豌豆的杂交实验得出的结论: 1、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2023-07-20 14:29:241
奥地利植物学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怎样的
孟德尔于1856年开始了豌豆杂交实验。他卧薪尝胆,默默地进行了8年实验,终于以有力的证据证实了他自己的论点。孟德尔对实验进行了精心设计,选材时充分考虑到尽量避免干扰因素。由于豌豆是严格自花授粉的,因此很适合作杂交试验材料。在性状选择上,孟德尔注重质量性状,使其有严格的可区分性。他挑选的性状共有7对:(1)成熟种子形状—圆润或皱缩;(2)子叶颜色—黄色或绿色;(3)种皮颜色—褐色或白色;(4)成熟豆荚形状—饱满或缢缩;(5)未成熟豆荚颜色—绿色或黄色;(6)花的位置—腋生或顶生;(7)茎的长短—长茎或短茎。根据统计学原理,孟德尔注意到,当实验植株较少时,结果可能发生较大波动,因此必须采用大样本。这就避免了由于对实验数据波动的困惑而导致对实验本身的怀疑。孟德尔的研究态度十分严谨,在得出初步结论后,他又用测交方法对结论进行验证,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后代的基因型。 经过了多年实验,孟德尔对单个性状杂交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假设,综合起来可以阐述为:控制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产生配子时彼此分离,并独立分配到不同性细胞中。这就是遗传学第一定律,或称分离律。同时,在对两对性状杂交的分析中,孟德尔又提出了第二定律,即自由组合律: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后,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到配子里。以上两个定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孟德尔定律。希望采纳2023-07-20 14:29:411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每个人的生命起点都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基因,有的家庭成员之间看起来惊人的相似,而有的却并无太多相似之处,还有某些家庭的某些特征隔代相传。这是什么原因呢?1866年,奥地利生物学家格雷戈尔·孟德尔通过豌豆试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揭开了千百年来人们最想了解的奥秘,他也因此被尊为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有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遗传学家之称的孟德尔,1822年7月22日出生于奥地利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是园艺师。从小在父母的熏陶下,孟德尔对园艺很感兴趣,但他的志趣始终在科学上面。因为家境贫寒,他没有读完大学就进布隆(现在的布尔诺)奥古斯丁教派的圣托马斯修道院,当了一名修道士。1851年,几经辗转,孟德尔才有机会到维也纳大学深造。在维也纳大学的两年中,孟德尔学习了物理、数学、化学、动物学、埴物学、植物生理学等,并对植物学和植物杂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段时间的学习,对他日后的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1853年,完成学业的孟德尔回到修道院,没有直接参加当年的教师资格考试,而是进入了一所刚建成不久的技术学校任教。在这里。他开始了14年的教学生涯,但由于没有获得教师资格证,他只能拿一半的酬薪。教学之余,孟德尔在修道院里开始进行一些实验。19世纪50年代初,他开始对豌豆进行人工授粉,测定生物的形状遗传。1854年,植物杂交研究领域成为布隆农业学会讨论的热点,已成为会员的孟德尔倍受鼓舞,进行了更深入的实验研究。在实验中,孟德尔精选纯种豌豆进行杂交。例如把长得高的同长得矮的杂交,把豆粒圆的同皱的杂交,把结白豌豆的植株同结灰褐色豌豆的植株杂交,他的实验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杂交,观察每一对性状的变化情况,推导出控制这些性状在杂交后代中逐代出现的规律。实验发现每一植株都具有两个决定高度的因子,高的显性因子和矮的隐性因子,因此杂交后第一代的值株全都是高的。当这一代自花受精后,这些因子在子代中排列可以是两个高因子在一起,或者两个矮因子在一起,或者一高一矮,一矮一高。前两种组合将会繁育出同样的后代,各自生出全是高的或全是矮的植物,而后面的两种组合则将以三与一之比生出高的或矮的植物来。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结果,孟德尔总结出了生物遗传的两条规律。即同一律和分异律。同一律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植物或动物杂交时,他们的下一代全部是一模一样的情况。例如,一个绿色种子和一个黄色种子杂交,他们的下一代都是黄色的;分异律是不同植物品种统一的新一代被拿来再交配时,他们的下一代便不再是统一的了。他们会发生分离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构成不同的形式。1865年孟德尔在自然科学学会的会议上先后两次报告了他的发现。但是由于他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远远超过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所以在当时并未认可。直到他去世了20年后的1900年,这一理论才被人重新发现并得到普遍应用。以杂交试验闻名的孟德尔还是一位气象学家,是奥地利气象学会的创始人之一。从1857开始,他每天都一丝不苟地观察记录温度、气压、降雨量以及臭氧水平,并将其绘成图表呈交给自然科学会,以作气象资料研究。此外,孟德尔还从事过植物嫁接和养蜂等方面的研究。为了自己的科学事业,孟德尔一生未婚,于1884年1月,因慢性肾脏疾病去世,他的遗体被埋葬在中央公墓的修道院墓地。2023-07-20 14:29:48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
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的后代均为纯种。2、豌豆的不同性状之间差异明显、易于区别,如高茎、矮茎,而不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高度。3、孟德尔还发现,豌豆的这些性状能够稳定地遗传给后代。用这些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进行豌豆品种间的杂交,实验结果很容易观察和分析。4、豌豆一次能繁殖产生许多后代,因而人们很容易收集到大量的数据用于分析。5、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授粉。扩展资料: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 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2023-07-20 14:30:0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4、答案是:B 。解:种群中RR:Rr:rr=4:4:1,由于rr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所以剩下的只有RR和Rr的植株,比例是RR:Rr=1:1,在这样的群体中R的基因频率是3/4,r的基因频率是1/4,所以自由交配的下一代中rr=1/4*1/4=1/16……5、答案是:D .由于每个植株既有自花授粉又能异花授粉,所以此题相当于自由交配,由于Aa:aa=1:1,所以A=1/4,a=3/4,子代AA=1/16,Aa=2*1/4*3/4=6/16,aa=3/4*3/4=9/16,具有A表现型的是7/16,具有表现型的是9/16,二者比例是7:9 。2023-07-20 14:30:151
中国科学技术馆里的展项“孟德尔豌豆实验”,具体是讲什么的呢?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人类在探索遗传规律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实验,他发现了遗传定律,并因此成为了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豌豆实验”这一展项由两部分组成。(1)交互式实验操作台:两个操作台上有两种不同性状的种子,且每个操作台分别对应一块贴有光电膜的显示板。当观众同时按压第一阶梯的两个(杂交授粉)不同性状的种子模型时,显示板会逐渐显现豌豆苗长高、开花、授粉的发光图案,而后,在操作台第二阶梯桌下弹出代表第二代的种子模型(4个)。同理,当观众按压第二代种子模型中任意一(自交授粉)个时,可观看到豌豆苗生长、开花、授精发光图案及产出的第三代种子模型(4个)。(2)背景知识介绍:包括孟德尔画像、显示屏和操作台。操作台上是一个豌豆夹形状的滑轨,滑轨中间是一个豌豆形状的滑杆,观众将滑轨中的滑杆拨动到豆夹状滑轨的某一处时,就可看到显示屏上展现孟德尔探索和发现显隐性遗传规律的过程片段的小动画。孟德尔针对不同性状的豌豆进行杂交和后代分析,发现每对杂交的子一代都表现显性性状,但子一代自花授粉产生的子二代就发生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分离,而且显性类型数目与隐性类型数目接近3:1。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孟德尔提出颗粒性遗传因子的概念,他认为遗传因子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成对存在,体细胞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并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即遗传分离法则:一对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及孟德尔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配子形成时是彼此自由、随机地被组合到子细胞中。2023-07-20 14:30:261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一)(二)的实验现象及解释
不同品种的豌豆之间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为了便于分析,孟德尔首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别进行研究。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f1)全部为高茎豌豆。f1自交,结果在子二代(f2)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其比例为3∶1。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的假设: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设计了测交试验。就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合类型。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4、分离定律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后人把它归纳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即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5、基本概念自花传粉(自交)、异花传粉、父本(♂)、母本(♀)、去雄、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显性遗传因子、隐性遗传因子、纯合子、杂合子、测交。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的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结出的种子(f1)全部为黄色圆粒的。让f1自交,产生的f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种子,其数量比接近于9∶3∶3∶1。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孟德尔的实验:①选用两对相对性状:粒色―黄色(y)和绿色(y),粒形―圆粒(r)和皱粒(r);②两个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和yyrr,分别产生yr和yr的配子;③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性状表现为黄色圆粒;④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这样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四种:yr、yr、yr、yr,数量比各为1∶1∶1∶1;⑤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9种,性状表现为4种,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9∶3∶3∶1。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又设计了测交试验,即让f1(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结果都符合预期的设想。4、自由组合定律人们把孟德尔的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称为孟德尔第二定律,也叫自由组合定律,即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5、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孟德尔经过8年的潜心研究,终于揭示了生物遗传的两个规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①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②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③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④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2023-07-20 14:30:473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和二中 以前演绎推理的内容分别是?
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在19世纪中叶,孟德尔用豌豆做了许多杂交试验。在观察、记录和数理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杂种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性状,两对和两对相反性状的杂种试验产生了不同的无性别组合现象。他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了一个假说,并尝试性地诠释了性分离和不同特质的自由结合。然后他巧妙地设计了检验实验来检验假象,检验实验不可能直接验证假说本身,而是通过假说来验证推论,也就是说,如果遗传因素决定了杂交假说的成立,那么,那么,那么,根据假说,实验结果具有可操作性和预测性;然后将实验数据与理论推导值进行了比较。如果两者一致证明假设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则证明假设是错误的。2023-07-20 14:31:101
谁知道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具体步骤
请看 孟德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种开紫花的豌豆种和一种开白花的豌豆种结合在一起,第一次结出来的豌豆开紫花,第二次紫白相间,第三次全白. 对此孟德尔没有充分的理由作出解释. 后来,孟德尔从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得出了相对性状中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的原理.虽然还 有不少例外,但它仍然是一个原理. 孟德尔根据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原理,进一步做了推想.他认为决定豌豆花色的物 质一定是存在于细胞里的颗粒性的遗传单位,也就是具有稳定性的遗传因子.他设想在 身体细胞里,遗传因子是成双存在的;在生殖细胞里,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例如, 豌豆的花粉是一种雄性生殖细胞,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在豌豆的根、茎、叶等身体 细胞里,遗传因子是成双存在的. 这就是说,孟德尔认为可以观察到的花的颜色是由有关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如果用R代表红花的遗传因子,它是显性;用r代表白花的遗传因子,它是隐性.这 样,豌豆花色的杂交实验,就可以这样解释: 红花×白花 (纯种) RR rr(身体细胞,遗传因子成双存在) ↓ ↓ R r(生殖细胞,遗传因子成单存在) \ / Rr (杂种) 红花 因为杂种的遗传基础物质是由R和r组成的,因此,它的后代(子2)就可能出现白 花(rr)了. 这就是说,隐性的遗传因子在从亲代到后代的传递中,它可以不表现.但是它是稳 定的,并没有消失. 现在,遗传学上把这个遗传因子或遗传单位,叫做基因.研究基因的科学就是遗传 学.基因学说就是现代遗传学的中心理论. 很清楚,基因概念是孟德尔在推想中提出来的,虽然当时他并没有提出“基因”这 个科学名词. 孟德尔认为遗传单位(基因)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一个显性基因和它相对的隐性基 因在一起的时候,彼此都具有稳定性,不会改变性质. 例如,豌豆的红花基因R和白花基因r在一起,彼此不会因为相对基因在一起而发生 变化,在一代一代的传递中,R和r都能长期保持自己的颜色特征. 孟德尔的结论正好跟长期流传的融合遗传理论相对立. 融合遗传理论是怎么回事儿呢?它的基本论点是:遗传因子或遗传物质相遇的时候, 彼此会相互混合,相互融化,而成为中间类型的东西. 根据融合理论来推理,甲和乙杂交,就会产生出混血儿,甲的遗传因子和乙的遗传 因子,都变成了中间类型的东西.好比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似的,亲代的遗传因子都因 为融合而消失了. 根据融合理论来推理,豌豆的红花遗传因子R跟白花遗传因子r在一起的时候也就会 融合成为新的东西,R和r都不再存在了. 显然,融合理论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科学事实的支持.它只是一种推测和猜想, 不能解释所有的表现不同的遗传现象. 中间类型是有的.这是相对的基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性状,基因本身并没有改变. 例如,红花的紫茉莉和白花的紫茉莉杂交,子一代的花是粉红色的.可是子二代,这些 粉红色茉莉的后代,却有三种不同的性状:粉红花、红花和白花.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现象和本质虽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不能简单地把现象和本质等同起来. 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还是闭花受粉,也是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1.分离现象: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4)受精是,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自由组合现象: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2023-07-20 14:31:19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概念全解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是得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离定律通过一对相对性状得出。先是纯和的亲代杂交,得出F1代杂合子。让F1代自交,得出表现型3:1,出现了性状分离,由此总结出控制性状由基因决定,并分为显隐性状。并且得出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是孟德尔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由两个纯和的亲本杂交。产生F1代,再F1代自交,产生了4种表现型,其中两种与亲本相同,另两种与亲本性状不同,说明性状可以进行自由组合,由此说明决定性状的基因可以进行自由组合。想验证基因型,用测交的方法。2023-07-20 14:31:342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二)的实验现象及解释
不同品种的豌豆之间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为了便于分析,孟德尔首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别进行研究。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F1)全部为高茎豌豆。F1自交,结果在子二代(F2)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其比例为3∶1。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的假设: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设计了测交试验。就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合类型。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4、分离定律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后人把它归纳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即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5、基本概念 自花传粉(自交)、异花传粉、父本(♂)、母本(♀)、去雄、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显性遗传因子、隐性遗传因子、纯合子、杂合子、测交。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的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结出的种子(F1)全部为黄色圆粒的。让F1自交,产生的F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种子,其数量比接近于9∶3∶3∶1。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的实验:①选用两对相对性状:粒色―黄色(Y)和绿色(y),粒形―圆粒(R)和皱粒(r);②两个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和yyrr,分别产生YR和yr的配子;③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性状表现为黄色圆粒;④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这样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四种:YR、Yr、yR、yr,数量比各为1∶1∶1∶1;⑤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9种,性状表现为4种,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9∶3∶3∶1。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又设计了测交试验,即让F1(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结果都符合预期的设想。4、自由组合定律 人们把孟德尔的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称为孟德尔第二定律,也叫自由组合定律,即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5、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孟德尔经过8年的潜心研究,终于揭示了生物遗传的两个规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①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②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③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④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2023-07-20 14:31:44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用的什么科学方法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用的科学方法是假说-演绎法 1、选用豌豆的原因: ①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玉米花是单性花,不能自花传粉,故试验不选择玉米花);②豌豆具有容易区分的性状。 2、使用范围:①只研究一对相对性状;②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 3、方法:假说—演绎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总结归纳)2023-07-20 14:31:531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步骤
首先要种植亲代(P)的豌豆,将高茎与矮茎的豌豆杂交,得到F1代豌豆种下F1代豌豆并观察(高茎),并在收获时期得到F2代豌豆(此处豌豆自交,无需处理)种植F2代豌豆并观察(高:矮=3:1)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解答你的疑问!如有不懂请追问!望采纳!2023-07-20 14:32:011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怎么学??
大学还是高中呢?2023-07-20 14:32:103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全过程?
是完成科学史话老师的作业吧!2023-07-20 14:32:223
孟德尔杂交实验
孟德尔的杂交实验 豌豆具有一些稳定的、容易区分的性状,这很符合孟德尔的试验要求。所谓性状,即指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性的总称。在他的杂交试验中,孟德尔全神贯注地研究了7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所谓相对性状,即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花色有红花与白花之分,种子形状有圆粒与皱粒之分等等。为了方便和有利于分析研究起见,他首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然后再观察多对相对性状在一起的传递情况。这种分析方法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大家知道,孟德尔的论文的醒目标题是《植物杂交试验》,因此他所从事试验的方法,主要是“杂交试验法”。他用纯种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作亲本(亲本以P表示),在它们的不同植株间进行异花传粉。如图2-4所示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异花传粉的示意图。结果发现,无论是以高茎作母本,矮茎作父本,还是以高茎作父本,矮茎作母本(即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它们杂交得到的第一代植株(简称“子一代”,以F1表示)都表现为高茎。也就是说,就这一对相对性状而言,F1植株的性状只能表现出双亲中的一个亲本的性状——高茎,而另一亲本的性状——矮茎,则在F1中完全没有得到表现。 又如,纯种的红花豌豆和白花豌豆进行杂交试验时,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F1植株全都是红花豌豆。正因为如此,孟德尔就把在这一对性状中,F1能够表现出来的性状,如高茎、红花,叫做显性性状,而把F1未能表现出来的性状,如矮茎、白花,叫做隐性性状。孟德尔在豌豆的其他5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都得到了同样的试验结果,即都有易于区别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2.分离现象及分离比 在上述的孟德尔杂交试验中,由于在杂种F1时只表现出相对性状中的一个性状——显性性状,那么,相对性状中的另一个性状——隐性性状,是不是就此消失了呢?能否表现出来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孟德尔继续着自己的杂交试验工作。 孟德尔让上述F1的高茎豌豆自花授粉,然后把所结出的F2豌豆种子于次年再播种下去,得到杂种F2的豌豆植株,结果出现了两种类型:一种是高茎的豌豆(显性性状),一种是矮茎的豌豆(隐性性状),即:一对相对性状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高茎和矮茎性状都表现出来了。孟德尔的疑问解除了,并把这种现象称为分离现象。不仅如此,孟德尔还从F2的高、矮茎豌豆的数字统计中发现:在1064株豌豆中,高茎的有787株,矮茎的有277株,两者数目之比,近似于3∶1。如图2-4A所示。 孟德尔以同样的试验方法,又进行了红花豌豆的F1自花授粉。在杂种F2的豌豆植株中,同样也出现了两种类型:一种是红花豌豆(显性性状),另一种是白花豌豆(隐性性状)。对此进行数字统计结果表明,在929株豌豆中,红花豌豆有705株,白花豌豆有224株,二者之比同样接近于3∶1。 孟德尔还分别对其他5对相对性状作了同样的杂交试验,其结果也都是如此。 我们概括上述孟德尔的杂交试验结果,至少有三点值得注意: (1)F1的全部植株,都只表现某一亲本的性状(显性性状),而另一亲本的性状,则被暂时遮盖而未表现(隐性性状)。 (2)在F2里,杂交亲本的相对性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又都表现出来了,这就是性状分离现象。由此可见,隐性性状在F1里并没有消失,只是暂时被遮盖而未能得以表现罢了。 (3)在F2的群体中,具有显性性状的植株数与具有隐性性状的植株数,常常表现出一定的分离比,其比值近似于3∶1。 3.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对上述7个豌豆杂交试验结果中所反映出来的、值得注意的三个有规律的现象感到吃惊。事实上,他已认识到,这绝对不是某种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遗传上的普遍规律,但对于3∶1的性状分离比,他仍感到困惑不解。经过一番创造性思维后,终于茅塞顿开,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假说,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 (1)生物性状的遗传由遗传因子决定(遗传因子后来被称为基因)。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其中一个成员来自父本,另一个成员来自母本,二者分别由精卵细胞带入。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又彼此分离,并且各自进入到一个配子中。这样,在每一个配子中,就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成员,这个成员也许来自父本,也许来自母本。 (3)在杂种F1的体细胞中,两个遗传因子的成员不同,它们之间是处在各自独立、互不干涉的状态之中,但二者对性状发育所起的作用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即一方对另一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有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之分,随之而来的也就有了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分。 (4)杂种F1所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配子,其数目相等,而雌雄配子的结合又是随机的,即各种不同类型的雌配子与雄配子的结合机会均等。 为了更好地证明分离现象,下面用一对遗传因子的图解来说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及其假说,如图2-5所示。我们用大写字母D代表决定高茎豌豆的显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d代表矮茎豌豆的隐性遗传因子。在生物的体细胞内,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因此,在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内含有一对决定高茎性状的显性遗传因子DD,在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内含有一对决定矮茎性状的隐性遗传因子dd。杂交产生的F1的体细胞中,D和d结合成Dd,由于D(高茎)对d(矮茎)是显性,故F1植株全部为高茎豌豆。当F1进行减数分裂时,其成对的遗传因子D和d又得彼此分离,最终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一种是含有遗传因子D的配子,另一种是含有遗传因子d的配子,而且两种配子在数量上相等,各占1/2。因此,上述两种雌雄配子的结合便产生了三种组合:DD、Dd和dd,它们之间的比接近于1∶2∶1,而在性状表现上则接近于3(高)∶1(矮)。 因此,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假说,使得豌豆杂交试验所得到的相似结果有了科学的、圆满的解释。 基因型与表现型我们已经看到,在上述一对遗传因子的遗传分析中,遗传下来的和最终表现出来的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如当遗传结构为DD型时,其表现出来的性状是高茎豌豆,而遗传结构为Dd型时,其表现出来的也是高茎豌豆。像这样,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外形特征和生理特性叫做表现型,如高茎与矮茎,红花与白花;而生物个体或其某一性状的遗传基础,则被称为基因型,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有DD和Dd两种,而矮茎豌豆的基因型只有dd一种。由相同遗传因子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叫做纯合体,如DD和dd的植株;凡是由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则称为杂合体,如Dd。 基因型是生物个体内部的遗传物质结构,因此,生物个体的基因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例如,含有显性遗传因子D的豌豆植株(DD和Dd)都表现为高茎,无显性遗传因子的豌豆植株(dd)都表现为矮茎。由此可见,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由以上分析我们还可知道,表现型相同,基因型却并不一定相同。例如,DD和Dd的表现型都是高茎,但其基因型并不相同,并且它们的下一代有差别:DD的下一代都是高茎的,而Dd的下一代则有分离现象——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4.分离规律的验证 前面讲到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仅仅建立在一种假说基础之上,他本人也十分清楚这一点。假说毕竟只是假说,不能用来代替真理,要使这个假说上升为科学真理,单凭其能清楚地解释他所得到的试验结果,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这一假说。下面介绍孟德尔设计的第一种验证方法,也是他用得最多的测交法。 测交就是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相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按照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杂种子一代F1(Dd)一定会产生带有遗传因子D和d的两种配子,并且两者的数目相等;而隐性类型(dd)只能产生一种带有隐性遗传因子d的配子,这种配子不会遮盖F1中遗传因子的作用。所以,测交产生的后代应当一半是高茎(Dd)的,一半是矮茎(dd)的,即两种性状之比为1∶1。如图2-6所示测交实验的方法。 孟德尔用子一代高茎豌豆(Dd)与矮茎豌豆(dd)相交,得到的后代共64株,其中高茎的30株,矮茎的34株,即性状分离比接近1∶1,实验结果符合预先设想。对其他几对相对性状的测交试验,也无一例外地得到了近似于1∶1的分离比。 孟德尔的测交结果,雄辩地证明了他自己提出的遗传因子分离假说是正确的,是完全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 5.分离规律的实质 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假说,用他自己所设计的测交等一系列试验,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亦被后人无数次的试验所证实,现已被世人所公认,并被尊称为孟德尔的分离规律。那么,孟德尔分离规律的实质是什么呢? 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杂合体中决定某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彼此分离,互不干扰,使得配子中只具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从而产生数目相等的、两种类型的配子,且独立地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孟德尔的分离规律。2023-07-20 14:32:391
孟德尔怎样进行的豌豆试验?
在实验中,孟德尔精选纯种豌豆进行杂交。例如把长得高的同长得矮的杂交,把豆粒圆的同皱的杂交,把结白豌豆的植株同结灰褐色豌豆的植株杂交,他的实验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杂交,观察每一对性状的变化情况,推导出控制这些性状在杂交后代中逐代出现的规律。2023-07-20 14:33:03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用了什么方法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用的科学方法是假说-演绎法1、选用豌豆的原因:①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玉米花是单性花,不能自花传粉,故试验不选择玉米花);②豌豆具有容易区分的性状。2、使用范围:①只研究一对相对性状;②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3、方法:假说—演绎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总结归纳)2023-07-20 14:33:14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去雄),(套袋)。2.亲本(高茎,矮茎)F1表现型:高茎F2中的表现型及性状分离比是:高茎,矮茎,3:13.亲本基因型:DD ddF1基因型:DdF2基因型有(DD Dd dd)三种4.测交可以测定(F1遗传因子)组合测交所选用与F1杂交的类型:隐性纯合子dd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高茎 矮茎 1:15.实验结果分析法——(假说-演绎)法2023-07-20 14:33:26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对母本进行什么处理
在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时,为防止自身花粉成熟时传粉,应在花蕾期对母本去掉雄蕊;然后待到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因此对母本的处理为先去雄后授粉.故选:B.2023-07-20 14:33:331
求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的详细资料
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还是闭花受粉,也是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1.分离现象: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4)受精是,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自由组合现象: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孟德尔先是收集了34个各自具有易于识别的形态特性的豌豆品系。为了保证这些品系的独有特性是稳定不变的(即是说每个品系自交繁殖的后代具有一致的特性),他把这些品系先种植了两年,最终挑选出22个有明显差异的纯种豌豆植株品系。 不同的豌豆 在挑选出纯种豌豆后,孟德尔用它们进行杂交,例如把长得高的同长得矮的杂交,把豆粒圆的同皱的杂交,把结白豌豆的植株同结灰褐色豌豆的植株杂交,把沿豌豆藤从下到上开花的植株同只是顶端开花的植株杂交。他的实验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杂交,“观察每一对性状的变化情况,推导出控制这些性状在杂交后代中逐代出现的规律”。 八年时间中,孟德尔一共研究了28000株植物,其中有12835株是经过“仔细修饰”的。通过这些实验,孟德尔获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 他发现如果把仅有一对性状的品系进行杂交,第一代杂种(F1)只出现亲本一方的性状。比如光滑的圆豆粒与皱的粗糙豆粒杂交,结果得到的完全是光滑的圆豆粒。如果让F1代自交,那么在得到的杂交第二代(F2)中就出现了两种情况:既有光滑的圆豆粒,也有粗糙的皱豆粒。他的一次实验结果是:5474个光滑种子,1850个粗糙种子。两者的比例约为2.96:1。这只是孟德尔所研究的豌豆一种性状的实验结果。孟德尔一共研究了七种性状。孟德尔关于F2代的试验结果如下表: 可以发现,所有的实验都有相似的结果。在F1代只出现一种性状,而在F2代中亲本双方的性状都将出现,而且在F1代中出现过的性状与F1代中未出现过的性状之比例接近3:1。 孟德尔的实验并没有只停留在F2代上,某些实验继续了五代或六代。但在所有实验中,杂交种都产生3:1的比例。正是通过这些试验,孟德尔创立了著名的3:1比例。但如何解释这样的实验结果呢? 孟德尔引入了孟德尔因子。他假定豌豆的每个性状都有一对因子所控制。如对于纯种的光滑圆豌豆,可以假定它由一对RR因子决定;对于纯种的粗糙皱豌豆,假定它由一对rr因子决定。对于杂交一代来说,是从亲本中各获取一个因子,于是得到Rr。由于性状只是出现圆豆粒,因此就把这种F1中出现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而F1中未出现的性状称为隐性性状。相应的,决定显性性状的因子称为显性因子,而决定隐性性状的因子称为隐性因子。而对于具有Rr因子的F1代而言,进行自交的结果就会出现四种结果:RR、Rr、Rr、rr。或者简单记作:RR+2Rr+rr。结合上显性、隐性,显然恰好会出现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比为3:1的结果。并且“杂种的后代,代代都发生分离,比例为2(杂):1(稳定类型):1(稳足类型)…” 于是,在孟德尔因子的假定下,实验结果得到了完美的解释。 以上只是单变化因子的实验。如果是多变化因子又如何呢?孟德尔对此也做了一些实验与研究。他做过两个双变化因子杂交和一个三变化因子杂交试验。结果与他根据上述理论的预测非常吻合。各种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假定是正确的。他已经解开了遗传之谜,得到了遗传的重要规律。对孟德尔的发现,后人归纳为两条定律: (1)分离律:基因不融合,而是各自分开;如果双亲都是杂种,后代以3显性:1隐性的比例分离;(2)自由组合律:每对基因自由组合或分离,而不受其他基因的影响。 孟德尔的豌豆田 孟德尔的上述杰出研究成果都体现在他1865年的论文与1866年布隆会议录上。这一会议录曾寄给约120个图书馆,此外40本此论文的单行本也曾发给其他的植物学家们。然而,孟德尔的非凡工作除了被德国植物学家福克等个别人提到外,可以说在当时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反响,孟德尔的研究成果被完全忽视了。作为一个插曲,达尔文让提到孟德尔工作的福克的文章在眼皮下滑过:达尔文曾看过福克文章的目录,但没有去注意正文。如果达尔文能认真看一下正文,那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无意做更多的历史遐想了。 这篇伟大的论文在被忽视了30多年后,于二十世纪初被三位植物学家各自独立地发现。于是,这位生前默默无闻的先驱获得了重新评价,他的论文也被公认为开辟了现代遗传学。1965年,英国一位进化论专家在庆祝孟德尔上述论文发表100周年的讲话中,说“一门科学完全诞生于一个人的头脑之中,这是惟一的一个例子”。在同年的另一次演讲中,他更明确地指出:“准确地说出一门科学分支诞生的时间和地点的事是稀奇的,遗传学是个例外,它的诞生归功于一个人:孟德尔。是他于1865年的2月8日和3月8日在布尔诺阐述了遗传学的基本规律。”2023-07-20 14:33:42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测验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
①1866年孟德尔提出遗传定律时采用了假说-演绎法; ②1903年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③1910年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故选:C.2023-07-20 14:33:571
孟德尔的故事
孟德尔 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年7月22日-1884年1月6日)是“现代遗传学之父(father of modern genetics)”,是遗传学的奠基人。1865年发现遗传定律。 1822年7月22日,孟德尔出生在奥地利西里西亚(现属捷克)海因策道夫村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里,父亲和母亲都是园艺家(外祖父是园艺工人)。孟德尔童年时受到园艺学和农学知识的熏陶,对植物的生长和开花非常感兴趣。 1840年他考入奥尔米茨大学哲学院,主攻古典哲学,但他还学习了数学和物理学。 当时,在欧洲,学校都是教会办的。学校需要教师,当地的教会看到孟德尔勤奋好学,就派他到首都维也纳大学去念书。 大学毕业以后,孟德尔就在当地教会办的一所中学教书,教的是自然科学。他能专心备课,认真教课,所以很受学生的欢迎。1843年,年方21岁的孟德尔进了布隆城奥古斯汀修道院以后,曾在附近的高级中学任自然课教师,后来又到维也纳大学深造,受到相当系统和严格的科学教育和训练,为后来的科学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孟德尔经过长期思索认识到,理解那些使遗传性状代代恒定的机制更为重要。 1856年,从维也纳大学回到布鲁恩不久,孟德尔就开始了长达8年的豌豆实验。孟德尔首先从许多种子商那里,弄来了34个品种的豌豆,从中挑选出22个品种用于实验。它们都具有某种可以相互区分的稳定性状,例如高茎或矮茎、圆料或皱科、灰色种皮或白色种皮等。 孟德尔通过人工培植这些豌豆,对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状和数目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计数和分析。运用这样的实验方法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严谨的态度。他酷爱自己的研究工作,经常向前来参观的客人指着豌豆十分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的儿女!” 8个寒暑的辛勤劳作,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得到了相应的数学关系式。人们分别称他的发现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它们揭示了生物遗传奥秘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开始进行豌豆实验时,达尔文进化论刚刚问世。他仔细研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保存至今的孟德尔遗物之中,就有好几本达尔文的著作,上面还留着孟德尔的手批,足见他对达尔文及其著作的关注。 起初,孟德尔豌豆实验并不是有意为探索遗传规律而进行的。他的初衷是希望获得优良品种,只是在试验的过程中,逐步把重点转向了探索遗传规律。除了豌豆以外,孟德尔还对其他植物作了大量的类似研究,其中包括玉米、紫罗兰和紫茉莉等,以期证明他发现的遗传规律对大多数植物都是适用的。 从生物的整体形式和行为中很难观察并发现遗传规律,而从个别性状中却容易观察,这也是科学界长期困惑的原因。孟德尔不仅考察生物的整体,更着眼于生物的个别性状,这是他与前辈生物学家的重要区别之一。孟德尔选择的实验材料也是非常科学的。因为豌豆属于具有稳定品种的自花授粉植物,容易栽种,容易逐一分离计数,这对于他发现遗传规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孟德尔清楚自己的发现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但他还是慎重地重复实验了多年,以期更加臻于完善、1865年,孟德尔在布鲁恩科学协会的会议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两次宣读。第一次,与会者礼貌而兴致勃勃地听完报告,孟德尔只简单地介绍了试验的目的、方法和过程,为时一小时的报告就使听众如坠入云雾中。 第二次,孟德尔着重根据实验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证明。可是,伟大的孟德尔思维和实验太超前了。尽管与会者绝大多数是布鲁恩自然科学协会的会员,中既有化学家、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也有生物学专业的植物学家、藻类学家。然而,听众对连篇累续的数字和繁复枯燥的论证毫无兴趣。他们实在跟不上孟德尔的思维。孟德尔用心血浇灌的豌豆所告诉他的秘密,时人不能与之共识,一直被埋没了35年之久! 豌豆的杂交实验从1856年至1864年共进行了8年。孟德尔将其研究的结果整理成论文发表,但未引起任何反响。其原因有三个。 第一,在孟德尔论文发表前7年(1859年),达尔文的名著《物种起源》出版了。这部著作引起了科学界的兴趣,几乎全部的生物学家转向生物进化的讨论。这一点也许对孟德尔论文的命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当时的科学界缺乏理解孟德尔定律的思想基础。首先那个时代的科学思想还没有包含孟德尔论文所提出的命题:遗传的不是一个个体的全貌,而是一个个性状。其次,孟德尔论文的表达方式是全新的,他把生物学和统计学、数学结合了起来,使得同时代的博物学家很难理解论文的真正含义。 第三,有的权威出于偏见或不理解,把孟德尔的研究视为一般的杂交实验,和别人做的没有多大差别。 孟德尔晚年曾经充满信心地对他的好友,布鲁恩高等技术学院大地测量学教授尼耶塞尔说:“看吧,我的时代来到了。”这句话成为伟大的预言。直到孟德尔逝世16年后,豌豆实验论文正式出版后34年,他从事豌豆试验后43年,预言才变成现实。 随着20世纪雄鸡的第一声啼鸣,来自三个国家的三位学者同时独立地“重新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1900年,成为遗传学史乃至生物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一年。从此,遗传学进入了孟德尔时代。 今天,通过摩尔根、艾弗里、赫尔希和沃森等数代科学家的研究,已经使生物遗传机制——这个使孟德尔魂牵梦绕的问题建立在遗传物质DNA的基础之上。 随着科学家破译了遗传密码,人们对遗传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向控制遗传机制、防治遗传疾病、合成生命等更大的造福于人类的工作方向前进。然而,所有这一切都与圣托马斯修道院那个献身于科学的修道士的名字相连。 诗评: 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 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 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 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 [编辑本段]孟德尔遗传定律 孟德尔遗传规律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总是同当时热衷于这门科学研究的杰出人物紧密相关,遗传学的形成与发展也不例外,孟德尔就是遗传学杰出的奠基人。他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 1822年出生于当时奥地利海森道夫地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擅长于园艺技术,在父亲的直接熏陶和影响之下,孟德尔自幼就爱好园艺。1843年,他中学毕业后考入奥尔谬茨大学哲学院继续学习,但因家境贫寒,被迫中途辍学。1843年10月,因生活所迫,他步入奥地利布隆城的一所修道院当修道士。从1851年到1853年,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学习了4个学期,系统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课程。与此同时,他还受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良好训练,这些都为他后来从事植物杂交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854年孟德尔回到家乡,继续在修道院任职,并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长达12年的植物杂交试验。 在孟德尔从事的大量植物杂交试验中,以豌豆杂交试验的成绩最为出色。经过整整8年(1856-1864)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现代遗传学称为基因)的论点,并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两个重要规律的发现和提出,为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孟德尔名垂后世的重大科研成果。 孟德尔的这篇不朽论文虽然问世了,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他那不同于前人的创造性见解,对于他所处的时代显得太超前了,竟然使得他的科学论文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没有引起生物界同行们的注意。直到1900年,他的发现被欧洲三位不同国籍的植物学家在各自的豌豆杂交试验中分别予以证实后,才受到重视和公认,遗传学的研究从此也就很快地发展起来。2023-07-20 14:34:072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这个和教科书上豌豆的YYRR*yyrr是一样的,图可见书。子一代是YyRr,自交后黄甜:黄非甜:红甜:红非甜=9:3:3:1,所以黄非甜:红甜=1:1,自交结果中与亲本相同的表现型是黄甜和红非甜,共计(9+1):16=5:8但是,这个分析有二个前提:第一,黄色/红色与甜/非甜符合自由组合,如果有连锁,子一代仍然全是黄甜但自交结果就变了;第二,黄色/红色与甜/非甜都是指种皮的性状才行,如果是胚乳的性状,胚乳来自于一个精子与二个极核的受精是三倍体(参见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在玉米还有转座子的不稳定遗传的问题,自交结果就会很复杂。2023-07-20 14:34:22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对母体怎样处理,然后进行什么授粉
在孟德尔用豌豆进行杂交实验时,为防止自身花粉成熟时传粉,应在花蕾期对母本去掉雄蕊;然后待到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因此对母本的处理为先去雄后授粉. 故选:B.2023-07-20 14:34:53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符号类:P - ;♂- ;♀- ;×- ; F1, ;F2 ;还有一个圈里面画一个叉的是什么
表示后代个体2023-07-20 14:35:032
高中生物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CC和Cc→CC、Cc应该为2CC、2Cc2023-07-20 14:35:283
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
A、孟德尔在杂交实验前先去除未成熟花(花蕾期)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带雌蕊成熟时授粉,实现亲本杂交,A错误;B、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是闭花受粉,也就是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的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B正确;C、孟德尔根据亲本的杂交后代有无性状分离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C错误;D、需要考虑雌蕊和雄蕊的发育程度,在花蕾期去雄,确保实现亲本杂交,D错误.故选:B.2023-07-20 14:35:42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子二代的种子实际上是子三代2023-07-20 14:35:544
孟德尔在杂交实验中是不是在豌豆开花时去雄和受粉
不是的,要在豌豆开花前去雄,雌蕊成熟后再进行人工授粉。豌豆属于自花授粉类植物,一旦雄蕊成熟,就会直接对本花的雌蕊授粉,因此要在雄蕊未释放花粉前将雄蕊摘除,这样才能再进行此后的杂交试验。2023-07-20 14:36:071
碗豆为什么是杂交的最好的实验品
形状容易比较2023-07-20 14:36:153
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怎样与假说演绎法各环节对应
杂交、自交是提出假说的根据,测交是对假说的演绎。汨罗一中 朱德文2023-07-20 14:36:242
关于孟德尔的豌豆试验,请教!
1、因为豌豆是在自然界是自花传粉,经过长期的进化,天然的豌豆就都是纯种的。2、正交和反交是一对相对概念。父母本的性状不同,比如豌豆实验一个是高茎,一个是矮茎。假设高茎豌豆做母本、矮茎豌豆做父本为正交,那么矮茎豌豆做母本、高茎豌豆做父本为反交。具体的做法比如正交,把高茎豌豆的花去雄,在用矮茎的花粉进行人工授粉。2023-07-20 14:36:373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孟德尔对上述7个豌豆杂交试验结果中所反映出来的、值得注意的三个有规律的现象感到吃惊。事实上,他已认识到,这绝对不是某种偶然的巧合,而是一种遗传上的普遍规律,但对于3∶1的性状分离比,他仍感到困惑不解。经过一番创造性思维后,终于茅塞顿开,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假说,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 (1)生物性状的遗传由遗传因子决定(遗传因子后来被称为基因)。 (2)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其中一个成员来自父本,另一个成员来自母本,二者分别由精卵细胞带入。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又彼此分离,并且各自进入到一个配子中。这样,在每一个配子中,就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成员,这个成员也许来自父本,也许来自母本。 (3)在杂种F1的体细胞中,两个遗传因子的成员不同,它们之间是处在各自独立、互不干涉的状态之中,但二者对性状发育所起的作用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即一方对另一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有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之分,随之而来的也就有了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之分。 (4)杂种F1所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配子,其数目相等,而雌雄配子的结合又是随机的,即各种不同类型的雌配子与雄配子的结合机会均等。 麻烦采纳,谢谢!2023-07-20 14:36:59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1856年,孟德尔就开始了长达8年的豌豆实验。孟德尔首先从许多种子商那里,弄来了34个品种的豌豆,从中挑选出22个品种用于实验。它们都具有某种可以相互区分的稳定性状,例如高茎或矮茎、圆料或皱科、灰色种皮或白色种皮等。 孟德尔通过人工培植这些豌豆,对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状和数目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计数和分析。运用这样的实验方法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严谨的态度。他酷爱自己的研究工作,经常向前来参观的客人指着豌豆十分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的儿女!” 8个寒暑的辛勤劳作,孟德尔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并得到了相应的数学关系式。人们分别称他的发现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和“孟德尔第二定律”,它们揭示了生物遗传奥秘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开始进行豌豆实验时,达尔文进化论刚刚问世。他仔细研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从中吸收丰富的营养。保存至今的孟德尔遗物之中,就有好几本达尔文的著作,上面还留着孟德尔的手批,足见他对达尔文及其著作的关注。 起初,孟德尔豌豆实验并不是有意为探索遗传规律而进行的。他的初衷是希望获得优良品种,只是在试验的过程中,逐步把重点转向了探索遗传规律。除了豌豆以外,孟德尔还对其他植物作了大量的类似研究,其中包括玉米、紫罗兰和紫茉莉等,以期证明他发现的遗传规律对大多数植物都是适用的。 从生物的整体形式和行为中很难观察并发现遗传规律,而从个别性状中却容易观察,这也是科学界长期困惑的原因。孟德尔不仅考察生物的整体,更着眼于生物的个别性状,这是他与前辈生物学家的重要区别之一。孟德尔选择的实验材料也是非常科学的。因为豌豆属于具有稳定品种的自花授粉植物,容易栽种,容易逐一分离计数,这对于他发现遗传规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孟德尔清楚自己的发现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但他还是慎重地重复实验了多年,以期更加臻于完善、1865年,孟德尔在布鲁恩科学协会的会议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两次宣读。第一次,与会者礼貌而兴致勃勃地听完报告,孟德尔只简单地介绍了试验的目的、方法和过程,为时一小时的报告就使听众如坠入云雾中。 第二次,孟德尔着重根据实验数据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证明。可是,伟大的孟德尔思维和实验太超前了。尽管与会者绝大多数是布鲁恩自然科学协会的会员,中既有化学家、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也有生物学专业的植物学家、藻类学家。然而,听众对连篇累续的数字和繁复枯燥的论证毫无兴趣。他们实在跟不上孟德尔的思维。孟德尔用心血浇灌的豌豆所告诉他的秘密,时人不能与之共识,一直被埋没了35年之久! 豌豆的杂交实验从1856年至1864年共进行了8年。孟德尔将其研究的结果整理成论文发表,但未引起任何反响。其原因有三个。 第一,在孟德尔论文发表前7年(1859年),达尔文的名著《物种起源》出版了。这部著作引起了科学界的兴趣,几乎全部的生物学家转向生物进化的讨论。这一点也许对孟德尔论文的命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当时的科学界缺乏理解孟德尔定律的思想基础。首先那个时代的科学思想还没有包含孟德尔论文所提出的命题:遗传的不是一个个体的全貌,而是一个个性状。其次,孟德尔论文的表达方式是全新的,他把生物学和统计学、数学结合了起来,使得同时代的博物学家很难理解论文的真正含义。 第三,有的权威出于偏见或不理解,把孟德尔的研究视为一般的杂交实验,和别人做的没有多大差别。 孟德尔晚年曾经充满信心地对他的好友,布鲁恩高等技术学院大地测量学教授尼耶塞尔说:“看吧,我的时代来到了。”这句话成为伟大的预言。直到孟德尔逝世16年后,豌豆实验论文正式出版后34年,他从事豌豆试验后43年,预言才变成现实。 随着20世纪雄鸡的第一声啼鸣,来自三个国家的三位学者同时独立地“重新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1900年,成为遗传学史乃至生物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一年。从此,遗传学进入了孟德尔时代。 今天,通过摩尔根、艾弗里、赫尔希和沃森等数代科学家的研究,已经使生物遗传机制——这个使孟德尔魂牵梦绕的问题建立在遗传物质DNA的基础之上。 随着科学家破译了遗传密码,人们对遗传机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向控制遗传机制、防治遗传疾病、合成生命等更大的造福于人类的工作方向前进。然而,所有这一切都与圣托马斯修道院那个献身于科学的修道士的名字相连。希望可以帮到你2023-07-20 14:37:062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
孟德尔的实验是看机率的 需要做很多的个体 这是个很大型的实验 个人比较困难……2023-07-20 14:37:172
中国科学技术馆里的展项“孟德尔豌豆实验”,具体是讲什么的呢?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人类在探索遗传规律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实验,他发现了遗传定律,并因此成为了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豌豆实验”这一展项由两部分组成。(1)交互式实验操作台:两个操作台上有两种不同性状的种子,且每个操作台分别对应一块贴有光电膜的显示板。当观众同时按压第一阶梯的两个(杂交授粉)不同性状的种子模型时,显示板会逐渐显现豌豆苗长高、开花、授粉的发光图案,而后,在操作台第二阶梯桌下弹出代表第二代的种子模型(4个)。同理,当观众按压第二代种子模型中任意一(自交授粉)个时,可观看到豌豆苗生长、开花、授精发光图案及产出的第三代种子模型(4个)。(2)背景知识介绍:包括孟德尔画像、显示屏和操作台。操作台上是一个豌豆夹形状的滑轨,滑轨中间是一个豌豆形状的滑杆,观众将滑轨中的滑杆拨动到豆夹状滑轨的某一处时,就可看到显示屏上展现孟德尔探索和发现显隐性遗传规律的过程片段的小动画。孟德尔针对不同性状的豌豆进行杂交和后代分析,发现每对杂交的子一代都表现显性性状,但子一代自花授粉产生的子二代就发生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分离,而且显性类型数目与隐性类型数目接近3:1。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孟德尔提出颗粒性遗传因子的概念,他认为遗传因子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成对存在,体细胞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并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即遗传分离法则:一对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及孟德尔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在配子形成时是彼此自由、随机地被组合到子细胞中。2023-07-20 14:37:241
关于孟德尔豌豆实验的解释
这些看看吧不同品种的豌豆之间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为了便于分析,孟德尔首先对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别进行研究。孟德尔用纯种高茎豌豆与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产生的第一代(F1)全部为高茎豌豆。F1自交,结果在子二代(F2)植株中,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其比例为3∶1。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的假设: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②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③生物体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设计了测交试验。就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个方法可以用来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合类型。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验证了他的假说。4、分离定律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后人把它归纳为孟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即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5、基本概念 自花传粉(自交)、异花传粉、父本(♂)、母本(♀)、去雄、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显性遗传因子、隐性遗传因子、纯合子、杂合子、测交。 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的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结出的种子(F1)全部为黄色圆粒的。让F1自交,产生的F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的种子,其数量比接近于9∶3∶3∶1。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孟德尔的实验:①选用两对相对性状:粒色―黄色(Y)和绿色(y),粒形―圆粒(R)和皱粒(r);②两个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和yyrr,分别产生YR和yr的配子;③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性状表现为黄色圆粒;④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这样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四种:YR、Yr、yR、yr,数量比各为1∶1∶1∶1;⑤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的组合形式有9种,性状表现为4种,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9∶3∶3∶1。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孟德尔为了验证他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又设计了测交试验,即让F1(YyRr)与隐性纯合子(yyrr)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结果都符合预期的设想。4、自由组合定律 人们把孟德尔的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称为孟德尔第二定律,也叫自由组合定律,即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5、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孟德尔经过8年的潜心研究,终于揭示了生物遗传的两个规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①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②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研究方法;③应用统计学的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④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2023-07-20 14:37:411
孟德尔杂交实验作出合理假设的基础上,又巧妙的设计了什么
孟德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种开紫花的豌豆种和一种开白花的豌豆种结合在一起,第一次结出来的豌豆开紫花,第二次紫白相间,第三次全白。 对此孟德尔没有充分的理由作出解释。 后来,孟德尔从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得出了相对性状中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的原理。虽然还 有不少例外,但它仍然是一个原理。 孟德尔根据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原理,进一步做了推想。他认为决定豌豆花色的物 质一定是存在于细胞里的颗粒性的遗传单位,也就是具有稳定性的遗传因子。他设想在 身体细胞里,遗传因子是成双存在的;在生殖细胞里,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例如, 豌豆的花粉是一种雄性生殖细胞,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在豌豆的根、茎、叶等身体 细胞里,遗传因子是成双存在的。 这就是说,孟德尔认为可以观察到的花的颜色是由有关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如果用R代表红花的遗传因子,它是显性;用r代表白花的遗传因子,它是隐性。这 样,豌豆花色的杂交实验,就可以这样解释: 红花×白花 (纯种) RR rr(身体细胞,遗传因子成双存在) ↓ ↓ R r(生殖细胞,遗传因子成单存在) \ / Rr (杂种) 红花 因为杂种的遗传基础物质是由R和r组成的,因此,它的后代(子2)就可能出现白 花(rr)了。 这就是说,隐性的遗传因子在从亲代到后代的传递中,它可以不表现。但是它是稳 定的,并没有消失。2023-07-20 14:38:291
孟德尔豌豆实验研究方法
假说——演绎法2023-07-20 14:38:432
如何做豌豆杂交实验
孟德尔的实验过程孟德尔在实验工作中贯彻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他所用的两个亲本(父本和母本)都只相差一个性状,事实上不管这两个亲本有多少种性状差别,他只注意研究一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孟德尔与那些早期研究者相比,他获得成功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精心选择实验材料孟德尔从豆科植物中选择了自花传粉而且是闭花受粉的豌豆作为杂交实验的材料.从市场买来的豌豆种子可以说都是纯种.杂交实验从纯种出发,是他实验成功的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杂种.豌豆花的结构特点,使得人工方法去雄和进行异花授粉很方便.此外,他对豌豆材料进行了品种和性状的选择,挑选的有差异的性状既明显而又稳定.精心设计实验方法实验设计是科学方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德尔的成功还归因于采取单因子分析法,即分别地观察和分析在一个时期内的一对性状的差异,最大限度地排除各种复杂因素的干扰.他首先发现了“分离定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把个别性状综合起来,又发现了“自由组合定律”.精确的统计分析对杂交实验的子代中出现的性状进行分类、计数和数学的归纳.由于孟德尔有数学和统计学家的头脑和训练,他从一个简单的二项式展开式的各项系数中,找到了豌豆杂交实验显示出来的规律性,并深刻地认识到1∶1、3∶1数字中所隐藏着的深刻意义和规律.首创了测交方法孟德尔巧妙地设计了测交方法,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他的因子分离假设的正确性.实践证明这种以杂交子一代个体再与其隐性纯合亲本进行测交的方法,完美而巧妙地成为遗传学分析的经典方法.孟德尔成功地发现了遗传规律也存在“巧合”的因素.现在已知豌豆体细胞中存在不同的7对同源染色体,配子中有7条染色体.孟德尔研究的7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并不正好分布在7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而只是分布在4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第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坐落两对基因(子叶黄绿和种皮的灰白,图距单位为204).第四对同源染色体坐落三对等位基因(植株高矮、豆荚形状等).第七对同源染色体上坐落一对等位基因(豆粒圆皱).由于交换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通常以交换值表示两个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的相对距离,或称为遗传学图上的图距.图距小于50出现连锁现象.孟德尔的二因子和三因子杂交实验所涉及的性状不是由非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决定的,就是由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决定,但两对基因的图距非常大,以致这两对基因表现出自由组合.2.正交、反交、杂交、自交的实验方法的介绍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实际上包含了两种交配方式:一种交配方式称为杂交,另一种交配方式称为自交.杂交一般指两个具有不同基因型品种或类型的个体间雌雄配子的结合.自交是指同一个体或不同个体但为同一基因型的个体间雌雄配子的结合;此定义比植物学的定义广,植物学自交特指自花受粉.植物学的自花受粉即遗传学上的自交;但植物学的异花受粉包含遗传学上的杂交和自交.在植物有性杂交中,把接受花粉的植株叫做母本,用符号“♀”表示;供给花粉的植株称为父本,用“♂”表示.父母本统称为亲本,用“P”表示,杂交符号用“×”表示,自交符号用“”表示,杂种一代用“F1”表示,杂种二代用“F2”表示,依此类推.如果在做杂交时,父母本相互交换,这在遗传学上称为互交.例如,现有两个亲本,用P1和P2表示.第一个杂交实验♀P1×P2♂,第二个杂交实验♂P1×P2♀,即第一个杂交实验P1为母本,而P2为父本;第二个杂交实验P1却作为父本,而P2却作为母本,前一个杂交组合称为正交,后一个杂交组合称为反交,两个杂交组合就叫互交.互交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可以推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细胞质基因还是细胞核基因.正反交结果一致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核基因;不一致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是细胞质基因.当核基因分为常染色体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和性染色体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时,两种基因控制的性状也可以通过互交实验加以区别.互交结果一致说明控制性状的基因是常染色体基因;不一致说明基因为性染色体基因.杂交亲本一般应选用纯合子,即基因型纯合的个体.玉米属于异花受粉作物,一般情况下都是杂合子.为了获得纯合的个体,让玉米植株通过多次自交,就可得到几乎是基因型纯合的个体,我们称为自交系,它可作为配制杂种的亲本.自交方法基本同杂交方法.不同的是:杂交是两个不同自交系间个体的交配,而自交是同一自交系内个体(包括同一个体)的交配;杂交的目的是获得杂合的个体,而自交的目的是获得纯合的个体;杂合个体可产生多种不同的配子,后代中出现分离现象,纯合个体只产生一种配子,后代中只有一种基因型,后代中不出现分离现象,且表现型与基因型相同.3.孟德尔设计测交实验的目的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代中显隐性比例接近3∶1,在所有实验中没有中间类型出现.他指出F2中的显性性状有两种含义:亲本类型的显性和杂种类型的显性.前者指性状稳定地传给所有后代,后者指在后代中继续表现分离,这从孟德尔在F3中的结果可以得到证实.在全部7对性状的F2中,具有显性性状的类型中,2/3是具有杂种性状的显性,1/3则是具有亲本性状的显性.因此,在F2中,显隐性3∶1的比例可分解为1∶2∶1的比例.这种比例对以后各代都适用.即杂种后代中,每一代都以1∶2∶1的比例分为杂种类型和两种稳定类型.孟德尔为了确定几对相对性状由于杂交而结合于杂种中时,是否也能应用上述一对相对性状的规律,他做了两对相对性状和三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证明这个规律同样有效.例如:圆粒黄色(AABB)×皱粒绿色(aabb),F1全部为圆粒黄色,F2有4种表现型:315个圆黄、108个圆绿、101个皱黄、32个皱绿,比例接近9∶3∶3∶1.将F2的种子全部种下去,得到9类植株,这9类植株的分离情况,按所结种子性状归类得到如下结果:1 38株全部圆黄种子 和亲本一样保持稳定 AABB1 35株全部圆绿种子 和亲本一样保持稳定 AAbb1 28株全部皱黄种子 和亲本一样保持稳定 aaBB1 30株全部皱绿种子 和亲本一样保持稳定 aabb2 65株有圆黄和圆绿分离 只有一对性状分离 AABb2 68株有皱黄和皱绿分离 只有一对性状分离 aaBb2 60株有圆黄和皱黄分离 只有一对性状分离 AaBB2 67株有圆绿和皱绿分离 只有一对性状分离 Aabb4 138株分离出圆黄、圆绿、皱黄、皱绿 二对性状都分离 AaBb孟德尔以其敏锐的数学头脑从上列各类比例中看出:这是组合系列中的各项式比值,把A与a和B与b这两对性状各自的分离比例(AA+2Aa+aa)和(BB+2Bb+bb)组合起来就可得到上述的比例.孟德尔得到了两对性状的组合规律后,自然地得到三对性状的组合规律.实验结果和他的预期比例完全相符.孟德尔为了解释上述实验的结果,进一步分析了杂种中生殖(卵)细胞和花粉细胞的性质.他推论在杂交后代中出现稳定类型,说明受精的卵细胞和花粉细胞中必然具有相同的因子,而且一株杂种植株或一朵花中就能产生稳定的后代,可见杂种的子房和花药中形成不止一种性细胞.子房和花药中有多少种性细胞,就会有多少种稳定类型.如果杂种产生的各类卵细胞以及各类花粉细胞数目相等,就可解释各个杂种中的后代分离表现.这样孟德尔设计了自己首创的测交实验.例如,圆粒黄色与皱粒绿色杂交,F1与皱粒绿色进行正反交,预期结果为:(1)杂种卵细胞AB,Ab,aB,ab与花粉细胞ab杂交得到AaBb:Aabb:aaBb:aabb=1∶1∶1∶1(2)杂种花粉细胞AB,Ab,aB,ab与卵细胞ab杂交得到AaBb:Aabb:aaBb:aabb=1∶1∶1∶1实验结果和他的理论预期结果几乎完全一致.正交实验结果:31粒圆黄,26粒圆绿,27粒皱黄,26粒皱绿.反交实验结果:24粒圆黄,25粒圆绿,22粒皱黄,27粒皱绿.由于隐性亲本性状不能遮盖显性性状,并能显出纯隐性性状,这样的测交结果就能直接反映出F1杂种所产生配子的类型和数目,因而从测交子代的表现型可以直接判断杂合子的基因组成,这也是测交的作用.孟德尔在解释上述现象时指出:哪一种花粉细胞和卵细胞结合,全出于偶然.就一对性状而言,杂种Aa产生相等数量的A和a卵细胞以及相等数量的A和a花粉细胞.任一A或a花粉细胞和A或a卵细胞结合的机会相同.受精结果,就会得到组合AA+2Aa+aa.进一步得到多对性状的组合.通过测交实验结果可以引申出以下结论.(1)成对的遗传因子在杂合状态互不污染,保持其独立性,形成配子时相互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即分离定律).(2)不同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在F1杂合状态时,虽同处一体,但互不混淆,各自保持其独立性.形成配子时,同一对遗传因子各自独立地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则自由组合(即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发现的两个遗传基本规律,解释了他的实验结果,他所创造的测交实验证实了他发现的两个规律是正确的2023-07-20 14:38:522
谁知道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具体步骤
1杂交2自交2023-07-20 14:39:594
孟德尔的豌豆实验
你是问意义还是什么?2023-07-20 14:40:224
孟德尔在高豌豆和矮豌豆的杂交实验中选取了什么样的豌豆作为种子
孟德尔在高豌豆和矮豌豆的杂交实验中选用的是具有明显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例如把长得高的同长得矮的杂交,把豆粒圆的同皱的杂交,把结白豌豆的植株同结灰褐色豌豆的植株杂交,他的实验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杂交,观察每一对性状的变化情况,推导出控制这些性状在杂交后代中逐代出现的规律。2023-07-20 14:40:40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用的什么科学方法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用的科学方法是假说-演绎法 1、选用豌豆的原因: ①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玉米花是单性花,不能自花传粉,故试验不选择玉米花);②豌豆具有容易区分的性状。 2、使用范围:①只研究一对相对性状;②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 3、方法:假说—演绎法(发现问题—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总结归纳)2023-07-20 14:40:541
关于高中生物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的教材分析?
请把实验简单描述一下2023-07-20 14:41:052
孟德尔遗传是怎么杂交的?(豌豆是自花授粉,闭花传粉,天然豌豆又是纯合子)
请看孟德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种开紫花的豌豆种和一种开白花的豌豆种结合在一起,第一次结出来的豌豆开紫花,第二次紫白相间,第三次全白。 对此孟德尔没有充分的理由作出解释。 后来,孟德尔从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得出了相对性状中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的原理。虽然还 有不少例外,但它仍然是一个原理。 孟德尔根据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原理,进一步做了推想。他认为决定豌豆花色的物 质一定是存在于细胞里的颗粒性的遗传单位,也就是具有稳定性的遗传因子。他设想在 身体细胞里,遗传因子是成双存在的;在生殖细胞里,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例如, 豌豆的花粉是一种雄性生殖细胞,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在豌豆的根、茎、叶等身体 细胞里,遗传因子是成双存在的。 这就是说,孟德尔认为可以观察到的花的颜色是由有关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如果用R代表红花的遗传因子,它是显性;用r代表白花的遗传因子,它是隐性。这 样,豌豆花色的杂交实验,就可以这样解释: 红花×白花 (纯种) RR rr(身体细胞,遗传因子成双存在) ↓ ↓ R r(生殖细胞,遗传因子成单存在) \ / Rr (杂种) 红花 因为杂种的遗传基础物质是由R和r组成的,因此,它的后代(子2)就可能出现白 花(rr)了。 这就是说,隐性的遗传因子在从亲代到后代的传递中,它可以不表现。但是它是稳 定的,并没有消失。 现在,遗传学上把这个遗传因子或遗传单位,叫做基因。研究基因的科学就是遗传 学。基因学说就是现代遗传学的中心理论。 很清楚,基因概念是孟德尔在推想中提出来的,虽然当时他并没有提出“基因”这 个科学名词。 孟德尔认为遗传单位(基因)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一个显性基因和它相对的隐性基 因在一起的时候,彼此都具有稳定性,不会改变性质。 例如,豌豆的红花基因R和白花基因r在一起,彼此不会因为相对基因在一起而发生 变化,在一代一代的传递中,R和r都能长期保持自己的颜色特征。 孟德尔的结论正好跟长期流传的融合遗传理论相对立。 融合遗传理论是怎么回事儿呢?它的基本论点是:遗传因子或遗传物质相遇的时候, 彼此会相互混合,相互融化,而成为中间类型的东西。 根据融合理论来推理,甲和乙杂交,就会产生出混血儿,甲的遗传因子和乙的遗传 因子,都变成了中间类型的东西。好比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似的,亲代的遗传因子都因 为融合而消失了。 根据融合理论来推理,豌豆的红花遗传因子R跟白花遗传因子r在一起的时候也就会 融合成为新的东西,R和r都不再存在了。 显然,融合理论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科学事实的支持。它只是一种推测和猜想, 不能解释所有的表现不同的遗传现象。 中间类型是有的。这是相对的基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性状,基因本身并没有改变。 例如,红花的紫茉莉和白花的紫茉莉杂交,子一代的花是粉红色的。可是子二代,这些 粉红色茉莉的后代,却有三种不同的性状:粉红花、红花和白花。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现象和本质虽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不能简单地把现象和本质等同起来。 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还是闭花受粉,也是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1.分离现象: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是,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4)受精是,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自由组合现象: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2023-07-20 14:41:13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所以能够取得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还有就是他运气好。。。没有强连锁的基因2023-07-20 14:4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