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柚不是西游
-
秦始皇是我国的第一位封建帝王,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 统一封建王朝。他一生是有功也有过的。秦始皇在位时期为统一中国 创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有不少的过失。有人说:“他功大于过,值万人尊敬。”也有人说他过大于功,他在位时期,很残暴,说他是秦暴 政,这就让我们来说说他们的功过吧! 秦始皇年仅十三岁就登基了,以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秦国统一天下的使命,责任使他变得更早熟,更坚强,也变得更沉默了。他的处理果断是成就一切的基础,所以,果断令他创下了不少的功劳。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及为了统一和巩固统一而在军事上,交通上所做的贡献。 他的贡献分几件,详细来讲,也就是他在政治上统一六国,他在统一六国中,首先把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当机立断,作出了推进统一的重大决策。从此事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有智谋和策略,所以他才能统一中国。这是他的功劳之一。 他在统一中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国的政体模式。他首先创置了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其次,他创置了郡县制度,取消原来的封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又增设四郡;郡设郡守,郡以下辖县,县有县令,郡守县令都由中居任命,可以随时调动。中央政府内设三公九卿,废除世袭特权。中央及地方级官员实行流动,其任免升迁一切大权都操纵在皇帝手中。赢政建立的这种政体模式,对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体模式虽然期间有小的变化,但基本上没有脱离赢政设计的这一窠臼。从而说明秦始皇的功劳是非常大的,直至现在,也有不小的影响。这是他的功劳之二。 第三件功劳是,他为了巩固新建立的统一王朝,下令以秦小篆为统一文字,以秦的圆形货币“秦半两”为统一货币,以秦的度量衡为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从而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有他大兴土木工程,修建了长城、阿房宫。为中国留下了震惊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兵马俑”。这些都说明了秦始皇的功劳是巨大的。 但是一个人有功就会有过,何况是一国之君呢!作为一个专制主义的统治者,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统治而采取的残暴措施,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起着摧残的作用,并开创了文化专制的先例。他焚书坑儒,刑法苟暴,滥用民力,大兴土木,这些都是秦始皇的一大失。 总的来说,秦始皇一生五十年,但这五十年却使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他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并确定了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为这个文明古国屹立于古代东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么,足以说明秦始皇的一生是功大于过的。
秦始皇有哪些功与过?
首先,秦始皇所谓的暴政都是后世为抹黑秦始皇而恶意编造的。但凡秦朝不是二世而亡,秦始皇绝对是历史第一明君!史书称其暴行1、重徭役、大兴土木,主要指建阿房宫、秦皇陵、秦直道、秦驰道、秦长城等。我们需要指出的是秦皇陵在当时来讲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事情,且六国多有人殉,而秦始皇只以兵马俑殉葬。秦直道、秦驰道、秦长城均为军事目的的工程,其作用保证了我中原大地的平安。2、杀人如麻:秦始皇灭六国后,没有杀害任何一国王室,这是史书有记载的3、重苛政:史书记载陈胜吴广起义是因秦律说徭役队伍“失期当斩”故而揭竿而起。据最新考古发现《岳麓秦简》秦律规定,徭役队伍,无故失期当罚,因天灾等不可抗力而失期,则无罪。4、焚书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焚诗书,坑术士”,秦始皇烧的也是山东六国的官方史书,坑杀的也是欺骗他的炼丹方士。秦始皇长子扶苏就是一名儒生2023-07-13 02:07:261
秦始皇有哪些功过?
秦始皇的功与过分别有:一、功1、统一六国,免战于乱世袭嬴政用了接近10年的时间来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30年起至公元前221年,经过数十场战争,各个击破先后灭掉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统一度量衡,便于交流贸易以商鞅时的秦国度、量、衡器具,作为全国斗算长短、大小、轻重之标准。3、修建长城,防外侵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4、统一货币,绝对推动了生产力禁止使用六国各自的龟、贝、玉等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金、铜两种圆形货币,其中金为上币,铜为下币。二、过1、焚书坑儒秦始皇还把严刑峻法施之於思想领域,大肆统治思想,禁锢思想自由。2、实行暴政,百姓苦不堪言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3、好大喜功,强征百姓为苦工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能忍受。扩展资料:秦始皇对现代的启示:秦统一六国,有历史的必然性,综合而言,是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较长的历史尺度上看,秦统一六国,绝不是秦始皇一人一世的功劳,而是经过多代秦王不遗余力的传承发展,秦国才获得了如此强大的实力。秦国多代传承努力,共同打造了一个强盛的秦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心愿。因此要坚定不移在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但也不承诺放弃武力;要坚决反对“台独”积极推进两岸交往,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统一大业。2023-07-13 02:07:331
秦始皇的功与过分别是什么
秦始皇的功与过分别是:功:1、统一六国,免战于乱世袭;2、统一度量衡,便于交流贸易;3、修建长城,防外侵;4、统一货币,绝对推动了生产力;5、支持商鞅变法。过:1、焚书坑儒;2、实行暴政,百姓苦不堪言;3、好大喜功,强征百姓为苦工。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秦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秦政、祖龙等。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2023-07-13 02:07:511
秦始皇的功过?
秦始皇,既有丰功伟绩,也有滔天罪恶。一、秦始皇的丰功伟绩:1、消除了战国时期的战乱局面,统一了全国。2、废除了封建宗法制管理模式,实行封建专制管理模式。他吸取周朝的历史教训,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对宗室子弟1也不再分封诸侯王,只给予称为君的虚衔。以防止诸侯割据、战乱不断的局面。这不亲亲,难能可贵。3、同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为了加强国家统一管理,对尺子、量器、尺度等实行统一的标准;对车辆宽度、车轮的间距、道路的宽窄,都做出统一规定。这有利于发展生产,便利生活。还对书写文字进行规范,在全国推广小篆文字,这也有利于国家统一。4、开疆拓土,巩固国防。秦始皇凭借雄厚的实力,开疆拓土,西至青海新疆;南至交趾越南;东至海滨;北至蒙古等,并在北方修筑万里长城,以巩固国防。二、罪恶和错误:1、焚书坑儒,妄图阻断中华文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本质,是彻底清除中华民族流传数千年的精神文明。彻底清除古圣贤流传下来的仁政政治思想。为他的残暴虐民扫清障碍。并实施愚民政治,清除历史,以免民众以古非今。其结果给中国文化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至今中国文明探究产生断层。2、残酷统治,视民众如草芥。战国时期已经形成“民为贵”的民主思想,但秦始皇逆历史潮流而动,把民众视作“黔首”,按今天话说叫黑头,泥腿子。用严刑酷法统治民众。到一定年龄不结婚处罚,父子兄弟不分家处罚,赘婿处罚,商人处罚,交不起地租轻者刑罚,重者杀头。路上倒灶灰杀头,非议官吏杀头,非议朝政杀头,服徭役迟到杀头,反抗官吏官府杀头,不听从指挥杀头,私藏禁书杀头,窝藏罪人杀头,五家联保,一人犯法,五家同罚。重者还要被灭族。在这种严刑酷法之下,全国近半都是囚徒。这哪里是治理、管理国家,这简直就是把民众不当人看,当做统治者任意驱使的工具。3、大兴土木,满足统治者的征服欲望。大造阿房宫,大治骊山坟墓。烧毁六国宫室后,还要在咸阳重建六国宫室,用以安置六国宫女王妃,其本质就是满足个人的征服欲,动辄调遣刑徒70万。可见,他是不管民众死活的。这种残民思想被赵高、胡亥所继承,秦始皇具有推卸不掉的责任。5、不知变通,削足适履。连年征战,天下已经统一,就应该予民休息,减缓徭役刑罚。但秦始皇以为把治理秦国的经验推广开去,用刑罚就可以治理天下,就可以保障赢氏天下万世相传。这如旬卿所说,秦国用严刑酷法威慑处于交通闭塞、狭隘、憨厚、老实巴交的秦国农民尚可,但他依然用这种方法统治文明程度较高,思想先进、思维敏捷的六国民众,就行不通了,必然引起强有力的反抗。综上所述,秦始皇有功,也有过。科学的评价方法是功是功,过是过;功不掩过,过不掩功。2023-07-13 02:07:581
秦始皇的功和过?
秦始皇的功与过!功:统一全国,统一度量衡!过:法律严苛!总得来说功远大于过!暴秦得名于秦二世以及世家大族的宣传,并非始皇!当时的社会环境,世家大族林立,掌握全国大多数财富、土地,垄断文化,人才皆出自世家大族,这些人才又为自家谋利,国中之国不在少数,国家是靠人民的税收和徭役壮大,而世家大族不仅笼络财富土地,还设私兵,佃户!大大的损坏了国家的利益!有尾大不掉之势!所以始皇为了自己的统治权柄才会为百姓谋利!始皇一系列的改革都是对百姓有利,世家大族利益严重损坏,所以群起而攻之,因秦刑法严苛所以夸大宣传,暴秦由此而来,世家大族最终目的是推翻始皇统治,维护家族利益!所以当时的百姓只知暴秦,而不知其中好处,后又因秦二世的骚操作加速秦的灭亡,这其中也不乏世家大族添油加醋!这足以说明当时世家大族对百姓的舆论掌控力度极大!也侧面证明了世家大族垄断文化,土地,财富是多么可怕!汉朝也有一系列扼制世家大族的政策,比如非刘姓不得封王,迁移世家大族守皇陵等政策!我国建国之初也有类似措施,比如扫黑除恶,破封建,打土豪分田地,批斗地主等扼制世家大族,为人民谋利的政策!建立小学中学大学更是打破世家大族对人才、文化的垄断!2023-07-13 02:08:073
秦始皇的功与过是什么?
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⒈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⒉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⒋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⒌焚六国史书,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后被毁是由于项羽火烧秦都造成的; ⒍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⒎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8,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9.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2023-07-13 02:08:231
秦始皇有哪些功过?
始皇帝一生主要功过:一、统一六国秦始皇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几百年的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在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废除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为秦朝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外方面,统一了中国之后,加强了同北方游牧民族的联系。并派兵消灭了东胡、楼烦、白羊3个部落,在北方边境构筑起一道屏障。并且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北击匈奴,驱逐了匈奴,并派人南下灭南越。二、修筑万里长城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为防止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骚扰,决定修筑长城。他下令把全国各地的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一带),绵延万里。在《史记》中记载:“自始皇起,凿山通道,通直道。”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巩固边防等重大举措,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统一文字,车同轨在国家的统一之前,六国都有自己的文字。统一后,秦始皇统一文字,不仅对统一国家的经济、文化、民族融合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的文化事业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此外,还实行“车同轨、行同伦。”颁布的法令中规定了全国各地实行统一的度量衡。“车同轨”和“书同文”被后世奉为治理国家和统一全国的基本国策。四、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一大败笔,他统一中国后,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对各地的儒学、道家等学派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迫害,也是第一次焚书坑儒。为了阻止各国士子继续留在秦国做官,秦始皇下令将全国的书籍都集中起来烧毁,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秦始皇这一举动不仅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激化了他与士人的矛盾。这也为后面大秦帝国倒塌埋下一定伏笔,也是被称‘"暴君""更由。2023-07-13 02:08:302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统一六国;过、焚书坑儒2023-07-13 02:08:506
你知道秦始皇有哪些功过吗?
秦始皇的功与过分别是:功:1、统一六国,免战于乱世袭;2、统一度量衡,便于交流贸易;3、修建长城,防外侵;4、统一货币,绝对推动了生产力;5、支持商鞅变法。 过:1、焚书坑儒;2、实行暴政,百姓苦不堪言;3、好大喜功,强征百姓为苦工。 补充资料: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嬴姓秦氏,名政(一说名“正”),又称秦政、祖龙等。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2023-07-13 02:09:072
秦始皇的功过如何?
秦始皇(259 BC~210 BC)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并制定了许多重大变革和法律规定。然而,他的政治手段和统治方式也存在一些争议和负面评价。秦始皇的主要功绩:1.政治统一:在秦始皇的统治下,以秦国为中心形成的全国一体化政治格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千年的中央集权式王朝。2.法律制度:秦始皇定制了《法经》和《律经》,简化了法律程序,促进了法治和刑法的发展。3.工程建设:开启了中国灌溉和水利工程的先河,修建了万里长城,通过工程建设提 升了国家的国防能力。4.文化成就:对典籍进行统一编纂,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和文字标准,为后代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秦始皇的主要过错:1.残暴暴虐:他的统治十分残暴暴虐,经常采取毒杀、流放、处死等暴力手段,臭名昭著。2.焚书坑儒:为了实现他的思想统一,秦始皇下令纵火焚毁了成书学问和经典书籍,并下令活埋曾经学问大师的儒生,对中国古代文化造成了严重的损失。3.无视民生:为完成自己的政治统一和大规模工程建设目标,众多平民百姓失去生命、财产和自由,被高压迫和剥削。4.霸道主义:秦始皇采取了强制同化和掠夺其他国家财富的手段,对外逐渐形成了霸道主义的态势,邻国不可避免地与秦朝进行反抗。 综上所述,秦始皇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制定了很多后人仍然受用的学问和法律制约,使中国文化得以传承和升华。同时,他的暴政方式和霸道主义行为在后人印象中留下了阴影,许多人对他作为治国之主的态度褒贬不一。2023-07-13 02:09:361
秦始皇的功与过分别是?
功:1、统一货币:禁止使用六国各自的龟、贝、玉等币。统一度量衡:以商鞅时的秦国度、量、衡器具,作为全国斗算长短、大小、轻重之标准。2、军事修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万余里”。过: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以致民不聊生。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 能忍受。扩展资料:秦始皇采取了两种统一货币的主要途径: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下币铜钱。改黄金以“镒”为单位,一镒为二十两。铜钱以“半两”为单位,并明确铸金币明“半两”二字。铜钱造型为圆形方孔,俗称“秦半两”。原来六国通行的珠玉、龟贝、银锡等不得再充当货币,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2023-07-13 02:09:441
秦始皇的功绩与过失有那些。
焚书坑儒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 秦始皇性格暴戾,寡恩薄义,生性多疑。秦始皇性格的形成与他从小的经历有关。他从小就生在赵国为人质,受尽屈辱不说,还时刻有生命危险。恶劣的环境,使他对谁都不信任,崇尚暴力和权势。一旦当权,就会滥用。实际上,他也是个政治畸形儿。别人害了他,他又去报复别人。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 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后人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2023-07-13 02:10:024
秦始皇的功过各是多少?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以为英明的君主。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在世界前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中排名第11。秦始皇的公认功绩有:统一中国。统一度量衡及货币。统一各民族语言。统一思想。连接原有的长城,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的侵略。对于秦始皇的功绩,大多没有什么争议。下面我主要来谈秦始皇的过失,以证明其的英明及伟大。秦始皇的公认过失有:首先,是我赞同的公认过失:1)刑罚过于苛刻。刑罚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严法必松治、松法必严治。而秦始皇严法严治,导致民怨积聚。2)连年征战,民力枯竭,不应大兴土木。六国人民经历连年征战,渴望和平,需要修养,此时大兴土木增加赋役必使民不聊生,民怨积聚。其次,是本人不赞同的公认过失:1)焚书坑儒。其举目的在于统一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高度活跃的时期,各派思想林立,若想长治久安必须统一思想。而因此杀的人其实不足为提,翻看历史,比起历代开国君主大肆屠杀功臣良将,秦始皇杀的人其实是最少的。无论怎么说,秦始皇毕竟是功大于过。分析当时的历史格局,只有一个像秦始皇一样的君主才能结束天下的纷争,并非仁君可为之。秦始皇虽给人民带来困苦,然毕竟带给人民稳定,试想没有秦始皇,天下再混战5-10年,民之苦更甚。2023-07-13 02:10:151
秦始皇的功过有哪些?
一、政治 1.提高帝王尊严:赢政自以为功过『三皇』、德兼『五帝』,故兼采古代共主之尊号而合为『皇帝』,用作天子之专称。从此中国历史上之君主便称为『皇帝』,赢政则被叫做秦始皇。此外,又用一系列专门名称来显示全国最高统治者之无上权威,如皇帝自称『朕』,其命令叫『制』或『诏』,其用印则曰『玺』。 2.厉行中央集权:丞相等各自向皇帝负责,一切听命於皇帝。另废除世卿世禄制,自中央至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无权世袭。 3.实施严刑峻法:秦朝在秦国原有的法律基础上,修订了一套严密之法律,颁行於全国。 二、军事 1.修筑长城:秦始皇把战国时北方燕、赵、秦三国旧修之长城连接起来,『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万余里』。 三、经济 1.统一货币:禁止使用六国各自的龟、贝、玉等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金、铜两种圆形货币,其中金为上币,铜为下币。 2.统一度量衡:以商鞅时的秦国度、量、衡器具,作为全国斗算长短、大小、轻重之标准。 3.定土地私有: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四、交通 1.修建驰道: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2.沟通水路:秦疏浚鸿沟作为水路枢纽,又於公元前二一四年,修长达六十多里之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 五、文化 1.统一文字: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瀳、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令李斯把原来秦国之大篆整理简化而成小篆,在全国通行。后又简化小篆成隶书,亦在秦代流行於全国。 2.统制思想: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 六、对外 秦始皇於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复北伐匈奴、南平百越,使中国版图大定,西自陇蜀,东至辽东,北起大漠,南抵南海,形成后来中国疆域之基础。 1.北伐匈奴:战国末年以来,匈奴时常南侵,威胁到燕、赵、秦等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公元前二一五年,乃在燕、赵、秦旧长城之基础上,加以增筑,连结成一条长达五千余里的所谓『万里长城』。是为古代中国及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2023-07-13 02:10:366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 1.统一六国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统一战争的顺序: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与秦武遂(在今山西南部)地方二百里。 前280年楚与秦汉北(今湖北西北部)及上庸(今湖北西部)。 前275年魏与秦温(在今河南温县一带)。 前273年魏与秦南阳(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 〔提示〕从上表可以看出,秦在统一中国的前六七十年间,其军事势力已扩展到中原地带。 ②秦灭六国的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③战国末期六国抗秦大事记: 前269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秦攻赤丽、宜安,被李牧击退。 前232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前227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 由此可见“六国论”中“六国互丧”、“(齐)终继五国迁灭”、“燕虽小国而后亡”等语,都是以上述史实为依据的。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 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4.夺取河套地区 防御匈奴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战国末年,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水草丰美联社的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北方各国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到破坏。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 秦统一以后,将军蒙恬率领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发农民,修筑了西成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越族地区的开发 沟通水系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6.修建交通 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过: 1. 徵敛无度,赋税奇重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2. 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 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4. 箝制思想,焚书坑儒 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 综合点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但秦仅二世而亡,其中的历史教训足以警世后人,引以为鉴。2023-07-13 02:10:544
秦始皇有哪些功绩?
秦始皇的功劳与过错: 功: 1.统一六国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统一战争的顺序: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与秦武遂(在今山西南部)地方二百里。 前280年楚与秦汉北(今湖北西北部)及上庸(今湖北西部)。 前275年魏与秦温(在今河南温县一带)。 前273年魏与秦南阳(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 〔提示〕从上表可以看出,秦在统一中国的前六七十年间,其军事势力已扩展到中原地带。 ②秦灭六国的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③战国末期六国抗秦大事记: 前269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秦攻赤丽、宜安,被李牧击退。 前232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前227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 由此可见“六国论”中“六国互丧”、“(齐)终继五国迁灭”、“燕虽小国而后亡”等语,都是以上述史实为依据的。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 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4.夺取河套地区 防御匈奴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战国末年,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水草丰美联社的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北方各国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到破坏。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 秦统一以后,将军蒙恬率领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发农民,修筑了西成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越族地区的开发 沟通水系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6.修建交通 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过: 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 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书坑儒 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 综合点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但秦仅二世而亡,其中的历史教训足以警世后人,引以为鉴。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它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2023-07-13 02:11:111
秦始皇的功劳与过失有哪些?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逐渐强大,从各方面都表现出新兴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统治后期,秦国并吞六国的条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执政以后,尽管在如何统治中国的方法上与吕不韦有分歧,并从而引起一场屠杀,但在向东发展消灭各割据的诸侯国的基本方针上,他始终坚持秦的既定国策,没有丝毫动摇、犹豫,他认清了有利形势,当机立断,一鼓作气的完成了统一事业。只要看看秦始皇执政以后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国进军的步伐几乎是马不停蹄: 公元前二三八年至前二三○年,秦军不断向韩、赵、魏进攻,为大举消灭各诸侯国做准备。 从公元前二三○年开始,几乎是一年一国地消火它们: 前二三○年灭韩 前二二九年攻赵 前二二八年灭赵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灭燕 前二二五年灭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灭楚 前二二二年灭代 前二二一年灭齐 从这样进军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气魄和胆识。所以贾谊说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这样坚决果断地推进统一战争,战国的局面是否能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结束,恐怕还是一个问题。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沉重劳动。这种摇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著《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到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这在其它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2023-07-13 02:11:291
怎么评价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的功与过
秦始皇的功绩:他重用人才,统一六国,南征越族,北击匈奴,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他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维护了封建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他不愧为中国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秦始皇的过失:他刚愎自用,拒谏饰非。 他修建豪华的宫殿(阿房宫等)、陵墓(秦始皇陵)和万里长城,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他以刑杀为威(如:“焚书坑儒”),极其残暴。 因此他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请采纳,能帮助你是我的幸运,谢谢拉2023-07-13 02:11:381
秦始皇的功劳有哪些?
秦始皇的功劳:1、秦始皇在并吞六国以前,首先消灭嫪毐和吕不韦势力取得国家的安定局面,并把政权完全集中到了自己手里。2、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他陆续灭掉六国,统一了中国。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3、秦始皇开凿了一条的郑国渠。4、让李冰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5、嬴政统一六国以后,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裁决国家一切大事,官吏由皇帝任免。中央实行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等。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6、统一了文字,把小篆作为规范的文字。统一了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方孔的铜线。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既利于国家的统一,又利于百姓的文化交流7、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通往全国各地的行车驰道。8、取消了各国筑的堤防,便利行船。9、疏浚了鸿沟,作为水路交通的主要路线,和其他河道相通。10、命令监御史禄开了一条灵渠,这条灵渠沟通了湘江、桂江、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了起来。11、修建了万里长城。这是出于国防的迫切需要,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是值得的。12、建筑了“直道”,这条大路对于支援北方边疆起着很大的作用。13、设立了九原郡使内地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在收复的地区带到游牧地区去了,牲畜的地方,逐渐变成了农田。这同时也把北方边境巩固了。2023-07-13 02:11:478
秦始皇的功与过,各位大大帮帮忙
功: 1.统一六国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统一战争的顺序: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与秦武遂(%2023-07-13 02:12:048
历史辩论会:秦始皇是过大与功,还是功大与过?
功过都有,是辩论不出来的功过上面几位都说了2023-07-13 02:12:326
秦始皇在历史上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还修筑了驰道,统一车轨2023-07-13 02:12:519
请写出秦始皇的功与过,谢谢!急~~~~~
功:统一中原过:焚书坑儒2023-07-13 02:13:275
秦始皇过大于功
大家各有各自的看法吧...毕竟他还是统一了六国,可能功多2023-07-13 02:13:4613
收集秦始皇过大于功的资料。速度!~~
修筑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裹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死亡人数无法统计,千里之地尽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惨剧,所以百姓十户人家里有五户想要造反也就不足为奇了。“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筑长城的怨言。 当时所修筑的长城,并非今所见之长城(今长城主为明朝时所修建)而是相当不牢固的夯土墙,秦长城主要目的是标名与匈奴的界线,并没有实质的防御功用,况且当时匈奴实力并不强,始皇仍遣蒙恬发兵十万攻击匈奴,后人对此的评价是:“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占领了燕、代等郡。综上所述,长城本身在后世抗击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是否有意义还属争议话题,但至少在秦始皇时代的作用除了虚耗国力以外,没有任何作用。 集权统治 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 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而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儒士和方士坑杀,史称「坑儒」。 奢侈生活 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 统一之后,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每年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虽然有人辩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万这个数量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来说,这个比例也是很惊人的。朝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 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 秦朝此宫殿仅完成地基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兴乐宫、梁山宫等等。 据《三辅旧事》记载:秦国有“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另外,“咸阳之旁二百里内”,还有“宫观二百七十”。 有宫殿就要有美女,在灭六国时,就把所有各国的美女都掳掠来放在所建造的宫殿之中。宫女总人数,据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并且,秦始皇死后,这些宫女绝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并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死亡 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是为秦二世。并赐太子扶苏死。 国家建设 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最多时用工七十二万人(虚数,表明人数众多)。 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驰道并实行「车同轨」,均宽五十步。驰道的作用有数项,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一说主要目的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基础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后,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于是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运河在最终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项工程在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在位时发生的事 韩国名门之后张良曾在博浪沙派刺客行刺秦始皇,未能成功。 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渡东海求神仙,耗资巨大。(『楚义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即现时的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为其后代。不过参考《史记》与《三国志》可知,此一说法在东汉之前并未出现。至于徐福即为神武天皇说,则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无文献可考)。2023-07-13 02:14:265
秦始皇功大于过辩论总结
秦始皇顺应历史的潮流、人民的愿望,完成了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极其深远。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但他为了维护其至高无上的权威,又极其粗暴野蛮地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中央集权制度,废分封制而行郡县制,并为后世所沿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文化上,统一文字,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等等,这是积极的一面。始皇帝的功绩,还需要说吗?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随着年纪的增长,他最后也明白了应该把江山交给扶苏,由他来推行仁政了,让老百姓喘口气了。可惜天不假人寿,被赵高这个阉人乱政了。即使今天看来,为很多人诟病的秦之暴政,也确实因为始皇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很想把事情由他一个人做完全,而忽视了事物是发展的,路要一步一步走的道理!否则我们今天怎么可能享受着都江堰、郑国渠等的便利?2023-07-13 02:14:442
秦始皇最大的功绩是?
这几个都是功绩。我觉得从主次上来说,应该是C B A D2023-07-13 02:14:5314
秦始皇的贡献和过失那个大
我认为功大 因为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023-07-13 02:15:171
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要一点 一点 的回答
你这样评论历史是不公平的2023-07-13 02:15:254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的功过是非都有哪些?
秦始皇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他也修筑了长城,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但是他耗费民力,导致民不聊生2023-07-13 02:15:486
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劳
两位历史上重要的中国皇帝,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有着众多的贡献和功绩。下面,我将简要评价一下他们的功劳。秦始皇:1. 统一中国:秦始皇通过割据一统的手段,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400多年的分裂局面,从而统一了中国。2. 筑长城:秦始皇在北方修建了万里长城,有效地保障了北方的安全。3. 推行法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统一的法制,使得整个国家得以更好地管理。4. 统一文字:秦始皇通过推广小篆并进行规范,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字统一为一种,也为日后文字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总体来说,秦始皇的统一中国、筑长城、推行法制以及统一文字都是非常重大的历史功绩,这些功绩对中国历史、文明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武帝:1. 扩大版图:汉武帝在位期间,通过对外战争和宽大的政治手段,在军事和政治上大力扩大了汉朝的版图。2. 推行科学技术:汉武帝推行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积极支持各种学术研究,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3. 肯定儒家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家思想,奉行“以儒治国”,推崇儒家学说,培育出了许多杰出的儒家学者,为中国的思想文化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 降低税赋:汉武帝在位期间,降低了农民的负担,加强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全国经济繁荣,社会积极向上。总体来说,汉武帝的扩大版图、推行科学技术、肯定儒家思想和降低税赋等一系列的举措都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2023-07-13 02:16:303
秦始皇 过大于功 资料
功: 1.统一六国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统一战争的顺序: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与秦武遂(在今山西南部)地方二百里。 前280年楚与秦汉北(今湖北西北部)及上庸(今湖北西部)。 前275年魏与秦温(在今河南温县一带)。 前273年魏与秦南阳(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 〔提示〕从上表可以看出,秦在统一中国的前六七十年间,其军事势力已扩展到中原地带。 ②秦灭六国的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③战国末期六国抗秦大事记: 前269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秦攻赤丽、宜安,被李牧击退。 前232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前227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 由此可见“六国论”中“六国互丧”、“(齐)终继五国迁灭”、“燕虽小国而后亡”等语,都是以上述史实为依据的。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 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4.夺取河套地区 防御匈奴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战国末年,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水草丰美联社的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北方各国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到破坏。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 秦统一以后,将军蒙恬率领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发农民,修筑了西成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越族地区的开发 沟通水系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6.修建交通 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过: 1. 徵敛无度,赋税奇重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2. 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 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4. 箝制思想,焚书坑儒 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 综合点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但秦仅二世而亡,其中的历史教训足以警世后人,引以为鉴。参考资料:百度2023-07-13 02:16:4010
求一篇《如何评价秦始皇》或《我看秦始皇》的历史作文。500字左右。
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人们评论的焦点之一。雄才大略和专横暴虐集于他之一身,并且同样突出。一方面,他的煌煌伟业,引无数后来英雄志士竞相折腰,以之为人生的座标、心中的楷模。如李白之“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就透露出其对秦王威仪的无比景仰和神往;英明君主如唐太宗者,也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朕提三尺剑以定四海,远夷率服,亿兆又安,自谓不减二主也”。近代资产阶级学者章炳麟更盛赞其“虽四三皇、大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另一方面,他的累累暴行,又使其成为被控诉、诅咒的对象。“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过秦论》);“秦始皇即位三十七年,内平六国,外攘四夷,死人如乱麻,暴骨长城之下,头颅相属于道,不一日而无兵”(班固《汉书6161武王子赞》);“秦始皇之天道,岂不甚哉!视杀人如狗彘”(晋《傅子61问刑篇》);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然而影响最深远的恐怕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了,秦始皇的暴君面目因之而得以“千载流芳”。 秦始皇是够神奇的了,爱也好,恨也罢,都无法否认这一点。毕竟,他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是无与伦比的。但在这千年的光环与骂名之下,真实的秦始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想他首先是一个人吧,有与我们普通人相近或至少我们可以理解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时光流转变换了千年,人性却是永远相通的。试着从人性化的角度,并且分阶段地来看秦始皇,或许能让我们对真实的他靠得更近。 一、试析秦始皇性格及形成 青少年时代在人的一生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赢政生于落难王孙之家,少遭不幸,羁身异国。有幸归秦接掌王位后,因年少而“委国事大臣”,历经嫪毒和吕不韦弄权和数起国内叛乱。他亲政后进行的统一战争也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处于逆境之中。这些无不磨炼了他顽强的意志,并较能虚心接纳客卿进言。可以说,在历史的机遇来临之时,秦王赢政自身也作好了准备,而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史记61秦始皇本纪》载始皇相貌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郭沫若先生由此认为秦始皇有明显的生理缺陷:“蜂准”即马鞍鼻,“挚鸟膺”即今送学上所谓的“鸡胸”,是软骨症的一种表现,“豺声”则表明他有气管炎。众所周知,生理缺陷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稍有不慎便容易走向偏激和极端。尤其对赢政这样敏感、自尊、妄图建立个人绝对权威的野心勃勃者来说,生理缺陷在其内心投下的阴影是永难磨灭的。此外,难解的身世之谜,假宦官嫪毒秽乱宫廷的丑事,相信也给他以强烈的刺激。当心中的阴影越来越浓重之时,残忍、暴虐、反复无常的种子也在他性格中扎下了根。 影响秦始皇性格形成的还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秦国的历史传统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秦之立国及成长壮大有其特殊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漫长的斗争中形成了“秦人耐苦战”的事实,统治者也以“酷烈”出名。赢政在这点上可谓是秉承了其先人遗钵并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战国末期动荡的社会、弱肉强食的现实又从外部给他以强大的刺激:一方面使他萌生“南面而制诸候”的大志,另一方面又使他不顾手段的残酷性。这种性格走向在后来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 之所以花上这么多的金墨探讨秦皇性格及成因,是因为有助于我们后面更好地理解其种种作为。事实上,他的一系列举动正是建立在这种二重性格的基础上的。由于其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他的这种二重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和发展进程。 二、秦始皇在统一进程中的主要贡献 秦统一中国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民族、历史传统等各个方面。但这丝毫不能抹煞秦始皇在统一中所起的重要作有。 秦始皇在统一中推行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坚定不移地推行铁血政策,打击东方各国诸候;这一点在当时是非常需要魄力的。赢政即位之初,就曾提出“山东之建国,可兼与”的疑问。顿弱向秦王献离间之计时分析天下大势说:“天下未尝无事也,非纵即横也。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李斯也劝秦王当机立断:今怠而不急就,诸候复强,相聚约纵,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后来的灭楚战争中,秦王赢政敢于将倾国之兵交于王翦,与楚决战,充分体现了其气吞海内的气魄。秦国虽然拥有当时六国大中最为强大的军队,但他也不是一味逞其蛮勇,而是注重综合运用政治、军事、外交等各种手段。在坚持“远交近攻”策略的同时,赢政又采纳了顿弱、尉缭所献的离间之计。他“赐万金与顿弱,使其离间各国君臣”,又根据尉僚的计谋,令李斯派出大批谋士带着金玉珠宝游说各国,“诸候名士可下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以刺之”,待“离其君臣之计”告成,秦“乃使良将随其后”。这些措施日后取到了良好的收效,起了单纯的军事斗争所无未能达到的效果。 秦王赢政身边集结着来自各国的最优秀的人才,他们是其完成统一的不可或缺的膀臂,能吸引这么多人来为他服务,缘于他识才用才、礼贤下士、知过能改。水工郑国案爆发后,他一怒之下下“逐客令”,经李斯上书后马上收回成命,此后更大规模任用客卿为统一服务。尉缭入秦,他给以崇高的待遇,“衣服食饮与缭同”。灭楚战争,他误用李信遭失败,于是亲请王翦出征,付之以倾国之兵,最终取得胜利。这与赵王轻信谗言、自毁长城的昏愚相比,更可衬映出秦王赢政才干气魄的非凡。 三、巩固统一的创举 创业难,守成更难。统一完成后,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便是如何维护和巩固统一。这时的秦始皇是真正站在历史的最前沿,作为统一中国之第一人,他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历史要让他作出判断、抉择,考验着他的能力。秦始皇没让我们失望,他以恢宏的气魄、经天纬地的才能创建了国家的各种制度和规范,而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恐怕莫过于郡县制了。在那场关于是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辩论中,他坚定地站在李斯一边,力排众议选择了郡县制。一代名相张居住对此有公允而深刻的见识:“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之法,至今守之为利”。 经济和文化上的统一是巩固国家统一的根本所在。秦始皇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推行统一度量衡、车轨、驰道、邮驿、文字等措施,从而赋予统一以永久的生命力。其后两千多年,统一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民心所向,不可否认秦始皇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功劳。 到这里,我们已可以给秦始皇作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了。到目前为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是他性格中光明伟大的一面。统一战争的不可测性和维护巩固统一的艰巨性,迫使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全力以赴,并拿出最大的诚意来吸引人才,其性格的阴暗面暂时得到了拒制。然而当这一切逐渐完成后,情况便慢慢发生变化了。 四、秦始皇后期治国的得与失 事物在到达光辉的顶点后便难免向反面转化。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和制定、推行巩固统一的各项制度、措施后,就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堕落。他自动解除了忧患和上进意识,沉湎于臣下的歌功颂德和自我陶醉中,追求奢侈的享乐和长生不老。他手中握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可以尽情释放其性格和欲望中卑劣的因子。他身上原有的开放革新、礼贤下士、从谏如流的精神逐渐丧失殆尽,剩下的惟有统治者的本性——贪婪罪恶、愚蠢残暴。人民群众则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在繁重而永无休止的苛捐杂税、兵役徭役下哀鸣。 虽然如此,我们仍不可一概抹杀秦皇为政的可取之处。例如,章炳麟认为“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秦皇守法“非草茅缙绅所能拟已”。对秦皇之焚书坑儒,他认为“不燔六艺,不足以尊新王”,并且“焚书”有一定范围,“坑儒”也有一定界限,指出秦始皇“好文过于余主”,非“其法令,必以文学为戮”。在这点上,我们确实不能用今人的标准来衡量秦始皇,指责他不懂珍惜民族文化。他在文化上实行的这种政策与其政治上的专制主度中央集权是相配套的,具有客观必然性,只是手段过于极端和残暴而已。 五、对秦始皇的总体评价 综合以上种种,可看出秦始皇“既是促进和维护统一之出类拔萃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家,又是暴虐成性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化身”。他性格中雄才大略的一面使他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其阴暗面又使他后期走了下坡路,对秦王朝的二世而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罪孽是不可宽恕的,但功与过相较而言,功无疑占据了主要方面。在众多封建统治者中,秦始皇仍不失为难能可贵的一位。2023-07-13 02:17:081
秦始皇的功劳与过错有哪些
谈谈秦始皇的功过 首先是统一天下,虽然秦朝的富强是历代努力的成果,但是在秦始皇以前秦朝还没有灭过一个大国,六国是在秦始皇手里灭掉的,这样就结束了中国经历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 其次是采取书同文、车同轨等措施,统一了民族文化。这种影响最为深远。中西学者都评论过,中国各地虽然有不同的方言和习俗,但是却具有共同的文化,尤其是文字,对中国民族的完整和文明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西方到现在都没有最后完成这种融合。 以上这些功绩当然不是秦始皇一个人的功劳,但是他是决策者,所以功劳也是最大的。 最后谈谈他的过失,这里就主要就焚书坑儒来谈谈。 所谓的焚书,不是将图书灭绝,而是将民间的图书消灭,只有“博士”之类的人才能收藏,可以指责的不过是愚民和使得秦史以外的史料缺失;所谓坑儒,也是儒生诽谤非议找的,坑他们也是秦法的严酷使然,至于说残暴什么的,好象历史上杀人杀得比秦始皇多得多的人有的是,秦始皇这么受到关注大概是因为他杀的是儒生吧。秦始皇最大的过错就是没有使经过春秋战国锤炼而成的秦制得以稳固和传承。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正面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功: 1,统一六国,可以说,没有秦始皇,就没有现在这么幅员辽阔的中国。 2,统一度量衡,这个不用说,就算是现在,全世界也在逐渐统一,现在叫国际化标准。 3,修建长城,长城在修建的当时,自然劳民伤才,但却掩盖不了其在以后防边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4,统一货币,绝对推动了生产力 5,支持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功的变法,将中国从奴隶制社会送入封建社会,也为未来中国一统打下坚定基础。 其他功劳,我也说不清了,但绝不止这五条。 过: 1,焚书坑儒,这无疑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承重打击。 还有什么其他的我也说不清了,如果杀人多,也算的话,那就也算上吧。 秦始皇是个暴君,很多人都这么说,但是他绝对是功大于过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虽然在当时来说,都是老百姓的深重苦难,但是今天要没有这些的话,咱们中国就少了三样让世人惊叹的奇迹了。2023-07-13 02:18:102
如何评价秦始皇嬴政?
哥们儿,我跟你讲,我和秦始皇是拜把子兄弟,帮他统一六国后,他前去蓬莱取回两粒长生不老药,一粒他服了,还有一粒让我服,我不服,我就服你。2023-07-13 02:18:205
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详细)
秦始皇的贡献: 1.统一六国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4.夺取河套地区 防御匈奴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战国末年,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水草丰美联社的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北方各国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到破坏。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 秦统一以后,将军蒙恬率领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发农民,修筑了西成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越族地区的开发 沟通水系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6.修建交通 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2023-07-13 02:18:532
秦始皇的功和过(详细资料,并把资料详细列明)
对秦始皇的评价 林剑鸣 对秦始皇的评价 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赞《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因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的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其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西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逐渐强大,从各方面都表现出新兴封建制旺盛的生命力。昭王统治后期,秦国并吞六国的条件已逐步形成。秦始皇执政以后,尽管在如何统治中国的方法上与吕不韦有分歧,并从而引起一场屠杀,但在向东发展消灭各割据的诸侯国的基本方针上,他始终坚持秦的既定国策,没有丝毫动摇、犹豫,他认请了有利形势,当机立断,一鼓作气的完成了统一事业。只要看看秦始皇执政以后的日程表,就可看出秦国进军的步伐几乎是马不停蹄: 西元前二三八年到前二三○年,秦国不断向韩、赵、魏进攻,为大举消灭各诸侯国做准备。 从西元前二三○年开始,几乎是一年一国地消灭它们: 前二三○年灭韩 前二二九年攻赵 前二二八年灭赵 前二二七年攻燕 前二二六年灭燕 前二二五年灭魏 前二二四年攻楚 前二二三年灭楚 前二二二年灭代 前二二一年灭齐 从这样进军步伐的速度,可以看出秦始皇完成统一的气魄和胆识。所以贾谊说他“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中的作用。如果秦始皇不能这样坚决果断地推进统一战争,战国的局面是否能在西元前二二一年结束,恐怕还是一个问题。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能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即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即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 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了割据状态的政治和 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 曾为此而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其主要统治地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统治时期,其国土竟达空前广大的程度,面临这种局面,秦始皇 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的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 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在秦国的历史上,继秦穆公、商鞅以后,秦始皇是对秦国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也是开创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 但秦始皇还是一个稀世的暴君。秦始皇的残暴不能仅仅用“地主阶级本性”这种一般性的原因去解释。唐甄曾说过:“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潜书·室语》),这种看法是对的,但秦始皇这个“贼”似 乎比其他帝王更暴虐,其罪过更大。他不仅穷侈极欲,造成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就是施行的一些有利于统一的措施,虽然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发展,而在当时则成 了一场浩劫,如修长城,经年累月征发数十万人进行着极为沈重的劳动。这种徭役负担给人民造成的痛苦,从下述记载就可看出达到多么可怕的程度。清人杨廷烈著 《房县志》记载:有人发现一种全身长毛的“毛人”,据说他们的祖先乃是逃避秦始皇筑长城劳役的民夫,由于躲入深山老林,年长日久,全身长出毛,传说当碰到毛人时,他先问你:“长城筑完乎?秦皇还在么?”只要回答:“长城未筑完,秦始皇还在”“毛人”就 会吓跑。这个记载当然只能视为人民群众的一种传说,然而如果历史上根本没有那样残酷的现实,绝不会出现这种可怕的传说。它反映了秦始皇的作为都是建立在对 广大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和压榨之上的,而这种剥削和压榨远远超过社会所能承担的程度,致使社会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下去,所以就连对历史发展有利的一些措 施,也给当时的人民造成灾难。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秦国历史传统有密切关系。秦是以一游牧民族立国。从立国之日起,秦就处于同敌人战斗的环境中。“秦人耐苦战”是历史造成的,统治者的“酷烈”也是同这种战争的残酷现实相一致的。从秦襄公到商鞅、至秦始皇,其统治手段始终是极为残酷的:“夷三族”、“夷九族”, 这在其他诸侯国是极为罕见的,殉人多至上百也仅见于对秦的记载。秦始皇完成了先代国君统一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把秦国残酷统治的手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但是,强调秦国的传统,决不意味着开脱秦始皇个人的罪责,他个人性格残忍,好大喜功,尤其是统一以后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及恣意享乐,乃是加重人民灾难 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也是由于他把当时的社会经济推到崩溃的地步,使秦王朝又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的朝代。 秦始皇就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他既是一个有巨大贡献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暴君。 Yeah~~good~~~job!!!! 功: 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内统一度量衡; 以秦国通行的文字大篆为基础,命李斯简化之而制定小篆,颁行全国,统一文字; 废除六国通用的货币,统一使用的货币,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 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 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 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并连接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修筑成为形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开拓南越,使中国的版图包括了今天两广,以至扩张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带。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过: 焚书坑儒。为了钳制人民的思想,接受李斯的建议 除了《秦史》、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外,下令将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此即「焚书」。2023-07-13 02:19:001
秦始皇过大于功有哪些具体事例?
焚书坑儒,他活埋了当时的儒家学生,(还将暗地里批评他的儒生请到秦宫后,以欣赏地瓜的借口,把儒生活埋了)。烧毁了大量的儒家学书名著,还经常以负面的内容,批评儒生的文章。 还有,他的永华富贵生活,(阿房宫等大型建筑)。秦宫大小更不用说了,差不多整个咸阳城那么大!!死后的地宫,据探测,里面有无数的金银珠宝,面积大得数不清。 万里长城的人力和物力的不止使用,(当中的钱力不计其数,人也不知道死了多少,又有多少妻儿没有了丈夫,生生饿死)别以为万里长城雄伟,令当时匈奴不能进攻秦朝,错了!当秦始王死了一年后,匈奴轻轻松松的翻过长城,还收回了失去的自家土地,你说,万里长城的作用还大吗??? 秦始王的过还有很多,还只这么少吗?更多的是写他杀人如麻,连他死的时候,也有不少宫女和石匠在他地宫里跟着秦始王陪葬,在里面生生闷死。2023-07-13 02:19:095
秦始皇的功过
功,统一中国,结束战国的战乱,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统一文字,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文化基础,从此,中国人不论说何种语言,但均可借助统一的文字进行交流。 统一度量衡及货币,在全中国奠定了交易的标准,促进了南北交流,有利商业的发展。 统一驿道,要想福,先修路,纵横全国的规范道路,有利于国内的物资交流。 立郡县,先进的行政区划,避免了藩国制征战不休的弊端。2023-07-13 02:19:402
秦始皇的功绩有哪些?有哪些过失?
秦始皇的功过: 功: 1.统一六国 战国后期,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通过战争,不断兼并东方邻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40多万人降秦,绝大部分被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统一战争的顺序: ①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韩与秦武遂(在今山西南部)地方二百里。 前280年楚与秦汉北(今湖北西北部)及上庸(今湖北西部)。 前275年魏与秦温(在今河南温县一带)。 前273年魏与秦南阳(今河南济源至获嘉一带)。 〔提示〕从上表可以看出,秦在统一中国的前六七十年间,其军事势力已扩展到中原地带。 ②秦灭六国的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 ③战国末期六国抗秦大事记: 前269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 前233秦攻赤丽、宜安,被李牧击退。 前232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前227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 由此可见“六国论”中“六国互丧”、“(齐)终继五国迁灭”、“燕虽小国而后亡”等语,都是以上述史实为依据的。 2.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 嬴政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公为36郡,郡下高县。郡县制度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国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 4.夺取河套地区 防御匈奴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战国末年,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水草丰美联社的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北方各国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到破坏。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 秦统一以后,将军蒙恬率领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发农民,修筑了西成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越族地区的开发 沟通水系 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6.修建交通 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7.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秦自商鞅时废井田、开阡陌以来,即逐渐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统一全国后,秦室更加重视农业生产,让占有土地之百姓呈报占田数并纳税,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过: 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 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 能忍受。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书坑儒 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2023-07-13 02:20:261
走近历史人物——秦始皇作文,600字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秦始皇是我国的第一位封建帝王,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 统一封建王朝。他一生是有功也有过的。秦始皇在位时期为统一中国 创下了不朽的功绩,也有不少的过失。有人说:“他功大于过,值万人尊敬。”也有人说他过大于功,他在位时期,很残暴,说他是秦暴 政,这就让我们来说说他们的功过吧! 秦始皇年仅十三岁就登基了,以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秦国统一天下的使命,责任使他变得更早熟,更坚强,也变得更沉默了。他的处理果断是成就一切的基础,所以,果断令他创下了不少的功劳。他的主要成就是在政治上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及为了统一和巩固统一而在军事上,交通上所做的贡献。 他的贡献分几件,详细来讲,也就是他在政治上统一六国,他在统一六国中,首先把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当机立断,作出了推进统一的重大决策。从此事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有智谋和策略,所以他才能统一中国。这是他的功劳之一。 他在统一中国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权国的政体模式。他首先创置了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其次,他创置了郡县制度,取消原来的封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又增设四郡;郡设郡守,郡以下辖县,县有县令,郡守县令都由中居任命,可以随时调动。中央政府内设三公九卿,废除世袭特权。中央及地方级官员实行流动,其任免升迁一切大权都操纵在皇帝手中。赢政建立的这种政体模式,对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体模式虽然期间有小的变化,但基本上没有脱离赢政设计的这一窠臼。从而说明秦始皇的功劳是非常大的,直至现在,也有不小的影响。这是他的功劳之二。 第三件功劳是,他为了巩固新建立的统一王朝,下令以秦小篆为统一文字,以秦的圆形货币“秦半两”为统一货币,以秦的度量衡为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从而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还有他大兴土木工程,修建了长城、阿房宫。为中国留下了震惊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兵马俑”。这些都说明了秦始皇的功劳是巨大的。 但是一个人有功就会有过,何况是一国之君呢!作为一个专制主义的统治者,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统治而采取的残暴措施,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起着摧残的作用,并开创了文化专制的先例。他焚书坑儒,刑法苟暴,滥用民力,大兴土木,这些都是秦始皇的一大失。 总的来说,秦始皇一生五十年,但这五十年却使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他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并确定了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为这个文明古国屹立于古代东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那么,足以说明秦始皇的一生是功大于过的。2023-07-13 02:20:371
秦始皇的过与功
太残忍了,过大于功。2023-07-13 02:20:465
秦始皇有哪些功绩和过失?
1、功绩: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诸侯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在政治方面,他在中央采取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一套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对后世影响深远.在经济上,他统一了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灵渠,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在军事上,他北击匈奴,修建长城,沉重打击了北方的外族实力;南征百越,增设四郡,扩大了国家的版图.在文化上,他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过失:秦始皇的过主要体现在暴政方面.他穷奢极侈,横征暴敛,赋税沉重;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陵等,百姓的徭役负担沉重;他又修筑长城,使得大量百姓因此丧命;在文化上,他焚书坑儒,使得中国古代文化收到了沉重的打击;他还制定了严酷的刑法,使得百姓苦不堪言.以上这些措施最终导致了秦的快速灭亡.3、总评:秦始皇对我国历史进程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千古一帝。2023-07-13 02:21:021
请问秦始皇的功绩主要有哪些?秦始皇的过错有哪些?
1.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前后10年的时间,先后灭掉魏、赵、韩、楚、燕、齐,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秦灭六国线路2.开创帝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分封,行帝制,并继续执行商鞅变法,加强君主集权。同时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代替了以前的世袭制,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血缘关系继承,让人才得以施展。3.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车同轨以前封建势力割据时,各个诸侯之间有自己的文字,自己的的钱币,这导致不同的国家直接交流起来很不方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所有的文字货币和量尺等都延续秦朝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化,这样加强了各个地区的联系,同时也达到了民族融合的作用。不同国家的文字秦朝的文字和别的文字同时统一马车的车轱辘的距离,之前各路诸侯的马车大小,轮胎、道路宽度都不一样,这个操作使得交通更加方便。4.修建长城为抵御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秦始皇下令开始修建长城,这道城墙确实也在后续起到了抵御匈奴的作用。长城5.修建秦始皇陵墓和秦兵马俑秦始皇登基后不久便下令开始修建陵墓,这个浩大的工程历时39年,从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前208年。陵墓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根据史记的记载,秦始皇陵墓陪葬了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奢华程度难以想象。在秦始皇陵墓周边我们发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秦兵马俑6.修建郑国渠和灵渠郑国渠是郑国修建的,故名郑国渠,这条渠休城后,关中千里成为沃野从此有了“得关中者得天下”的美誉。这条渠也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2023-07-13 02:21:102
求秦始皇过大于功的资料
很简单拉 他的种种行为是在为自己服务啊 ! 民不聊生啊 还有那………… 有好处就会有坏处 ! 是药三分毒咯2023-07-13 02:21:2111
如何看待秦始皇的功与过?
秦始皇的过都是为了功2023-07-13 02:21:544
秦始皇的功过那个大
功劳大。第一个皇帝,很多很多个第一。中国人的观念最主要的是个“一”字。至少“一个中国”的伟大出发点是他指出给我们的。他的功劳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至于为什么那么多人说他坏,因为他杀的人多。还有就是后世所有造反自己当皇帝的人都必须说先前的皇帝坏。2023-07-13 02:22:013
关于秦始皇的功过评价是什么?
绝对原创,如楼主需要交论文可以参考修改一下其中的敏锐措词: 论秦始皇帝之功过 秦始皇帝者,姓赢名政,(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在位期间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历史上第一位统一中国的伟大政治家。使华夏大地多个民族第一次凝聚在了一起,为后来历朝历代中国的文化、民族、版图奠定了基础。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强大和先进的国家,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等全部统一。并开辟驰道,修筑长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制,建立了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国家。这些做法为后来的历朝历代所借鉴,特别是郡县制,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沿用。 按照常理来说,他应该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但是为什么直到今天,对他的功过是非却仍然争论不休呢?这得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间涌现了大批的对后来中国整个民族之魂都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等等。在各个行业都涌现了大量接触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老子、孔子、墨子、庄子、孟子、孙子、韩非子等。 在这里要谈到韩非子,因为他的思想学说与秦王朝的政治体制有关,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使一个落后的农牧西部弱国逐渐成为军事经济强国。而法治精神在秦国根深蒂固。这就和后来的韩非子思想不谋而合。 现在我们谈到秦始皇,最大的诟病便是秦法暴戮,使民不聊生!还有焚书坑儒,我不禁要反问,如果秦法如此苛刻,如此让黔首不能忍受,那么原来的秦王国时,如何变得强大起来的,如何能在一个没有安定的后方的前提下,一举灭掉六大战国,统一中原呢?这其中历史必然对我们隐藏了些什么吧!其二,难道秦皇的焚书坑儒对中国文化的损失比得过楚霸王的烧了三个月一把火?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对这位古代君王如此大的争议呢?就要讲到孔孟的儒家文化和后来汉王朝时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了,儒家思想对我国民族影响巨大,这恐怕是孔夫子都始料未及的,再加上宋朝的程朱理学之后,严重的禁锢和扭曲了这个极富创造力民族的思想。儒家反对暴政,而秦王朝是最好的攻击对象,于是乎,便有了一个残暴无道的秦始皇。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后来写的。 就秦始皇帝的功过而言,他的确耗费民力,修建了万里长城,举世无匹的阿房宫,还有都江堰和郑国渠等等,作为政治家操之过急,但他作为一个封建君主对中华民族的功劳却是永远也抹去不掉的。 他的千秋功过留给后人评说!但是我们要在一个公正的角度去看待这位伟人!2023-07-13 02:22:094
关于战国时期有关的四字成语
1.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2. 急需10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字成语 【割臂之盟】: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约,盟誓。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订下婚约。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男女秘订婚约) 【郢书燕说】: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兵车之会】:春秋时齐桓公争霸,屡次与诸侯会盟,其中在鲁僖公年间的四次,齐国带有军队,你为“兵车之会”。 【杀妻求将】: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伯玉知非】: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彩衣娱亲】: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菜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吹箫乞食】:原指伍春秋时子胥于吴市吹箫向人乞讨。后指沿街乞讨。 【董狐直笔】: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匪夷匪惠: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割臂之盟】: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约,盟誓。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订下婚约。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男女秘订婚约) 【管鲍之交】: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季孟之间】: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九原可作】: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设想死者再生。 【犒赏三军】: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三军:春秋时称中军、左军、右宫为三军;后统称军队。现指陆、海、空三军。指奖赏、慰劳军队将士。 【轮扁斫轮】:轮扁: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指精湛的技艺。 【暮虢朝虞】:春秋时晋国假道虞国去打虢国,打下虢国之后,在归途中又把虞国灭了。比喻覆灭变迁的迅速。 【城北徐公】: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美男子。后作美男子的代称。 【管鲍分金】: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相。金:钱财。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 【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望帝啼鹃】: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先自隗始】:隗:指战国燕人郭隗;始:开始。以先任用我郭隗为开端。表示自我推荐。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郢书燕说】: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远交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时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资策略。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3.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春秋:与齐桓公有关——一鼓作气,老马识途,一箭之仇,管鲍之交; 与晋献公有关——假途灭虢,唇亡齿寒,唇齿相依; 与晋文公有关——退避三舍; 与楚庄王有关——问鼎中原,一鸣惊人; 与秦穆公有关——乘龙快婿; 与晏子有关——挥汗如雨,摩肩接踵,自取其辱,南橘北枳, 与越王勾践有关——卧薪尝胆; 其它——楚才晋用,叹为观止,螳臂当车,高山流水,坐怀不乱,杞人忧天,拔苗助长,有恃无恐等。至于成语见于《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的也不可胜数。 战国:纸上谈兵,负荆请罪,围魏救赵,图穷匕见,完璧归赵,义不帝秦 脱颖而出 歃血为盟 因人成事 碌碌无能 前功尽弃 刎颈之交 两虎相斗 4.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邯郸学步,纸上谈兵,奇货可居.围魏救赵,窃符救赵,完璧归赵,唾面自干 呆若木鸡 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 」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2.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3.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4.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5.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6.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7.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8.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9.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0.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1.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1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 四卿得到消息后,联合出兵攻打晋定公。定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 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 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 到了晋阳,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 5. 关于春秋战国时的成语 退避三舍 一鸣惊人 卧薪尝胆 老马识途 纸上谈兵 负荆请罪 三令五申 围魏救赵 胡服骑射 窃符救赵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呆若木鸡 毛遂自荐 上下其手 买椟还珠 狐假虎威 杞人忧天 亡羊补牢 一暴十寒 三人成虎 管鲍之交 朝秦暮楚 南辕北辙 画蛇添足 郑人买履 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 邯郸学步 刻舟求剑 掩耳盗铃 尊王攘夷 东施效颦 减灶记 完璧归赵 图穷匕见 一鼓作气 唇亡齿寒 一字千金 一言九鼎 甚嚣尘上 以邻为壑 兔死狗烹 脱颖而出 孟母择邻 6.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 1、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典故: 春秋时,晋国同楚国在城濮(在今山东鄄城西南)作战,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用来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2、围魏救赵-出自《三国演义》 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典故: 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后以“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3、卧薪尝胆-出自《拟孙权答曹操书》 卧薪尝胆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典故: 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据说他睡觉睡在柴草上头,吃饭、睡觉前都要尝一尝苦胆,策励自己不忘耻辱。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 扩展资料: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是重要的一个年代,那一时代奠定了我国整个封建时期的基础。东周时期的后半部战国时代个强国以战争的模式霸占了那时的舞台,东周的前半段叫春秋。 用“春秋”来表达这个时代,最早起源于“春秋”这个词代表的一个意义。“写史”是东周时期各国特别注重的,但在具体实施细节上,又各有小差别。鲁国在命名上就和其它诸侯国略有不同,是按春、夏、秋、冬来记事。2023-07-13 02:21:501
马上作这首诗的意思?
陆游马上作古诗的意思 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薰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马上作》的原诗是什么? 马 上 作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希望帮得到你O(∩_∩)O哈哈~ 马上作的全诗 《马上作》 年代: 明 作者: 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马上作》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处世非不遇,荣身颇有余。勋为上柱国,爵乃朝大夫。 自问有何才,两入承明庐。又问有何政,再驾朱轮车。 矧予东山人,自惟朴且疏。弹琴复有酒,且慕嵇阮徒。 暗被乡里荐,误上贤能书。一列朝士籍,遂为世网拘。 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每觉宇宙窄,未尝心体舒。 蹉跎二十年,颔下生白须。何言左迁去,尚获专城居。 杭州五千里,往若投渊鱼。虽未脱簪组,且来泛江湖。 吴中多诗人,亦不少酒酤。高声咏篇什,大笑飞杯盂。 五十未全老,尚可且欢娱。用兹送日月,君以为何如。 秋风起江上,白日落路隅。回首语五马,去矣勿踟蹰。 《马上作》 年代: 唐 作者: 贯休 柳岸花堤夕照红,风清襟袖辔璁珑。 行人莫讶频回首,家在凝岚一点中。 《马上作》 年代: 宋 作者: 傅察 心逐轻波去,身随匹马归。 据鞍挥泪尽,回首一依依。 戚继光马上作这首诗怎样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呢 戚继光马上作这首诗怎样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绝句是戚继光的代表作。它真实地概括了诗人一生的战斗经历,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读了使人振奋。 《马上作》这首诗的作者在怎么朝代背景 希望对你有帮助 叶绍翁:《游园不值》赏析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 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 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 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游园不值 : 游园没有遇到人。 小扣 : 轻轻地敲。 柴扉 : 柴门。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 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 的记游诗。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 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 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jī击)不避苔滑路僻, 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 “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ēi非)而久久不见打开。 “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 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无缘 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 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著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 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 足珍贵。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 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到底自然界比园主人更 能体贴游人的情趣,这就不仅是游人怜屐,而且春色派遣红杏使者也 来怜屐了。从某些语句上看,此诗点化了陆游的《马上作》一诗: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 墙头。”不过陆游此作未免平展,有点马上观花,不及叶绍翁之作那 么精神专注,在深挚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波折中,迸发出春光难锁、喜 从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学的启悟了。可见名家之 诗不一定都能省心地成为名作,非名家一旦对生命与诗进行精诚开发, 也可能出现奇迹。 [简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XP会不会比98更加充分的发挥硬件的性能,从而使游戏运行更顺畅? 作为服役十余年的系统,它已经迎来了自己的归宿。现在,全世界的网友不禁为这一顽强存在于microsoft十余载的系统肃然起敬。只有不断地探索、尝试、创新,才能使系统运行更人性化。这一点,是XP无法与7和8.1相媲美的。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这首诗中应怜是什么意思?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出自宋朝诗人叶绍翁的古诗作品《游园不值》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1、游园不值 :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 2、应:应该 3、怜:怜惜,爱惜 4、屐齿 :木屐(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的锯齿,可以防滑。)本文指木底鞋踩在地上,留下的印子 5、苍苔:生长在阴暗潮溼地方的苔藓植物 【翻译】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赏析】 此诗所写的大致是江南二月,正值云淡风轻、阳光明媚的时节。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诗人猜想,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著,徘徊著,很是扫兴。他在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时,擡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从诗意看,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陆游《马上作》云:“平明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用“杨柳”的金黄、嫩绿来衬托“红杏”的艳丽,可谓善于突出重点。叶绍翁这首诗应是从陆游诗中脱胎而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点,突出了重点。 其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比如“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具体而集中的表现,一枝红杏就代表了墙内百花。 其三是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而且是优美的情、高洁的人。门虽设而常关,“小扣柴扉”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门虽常关,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其人怡情自然,丰神俊朗,更动人遐思。 其四是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2023-07-13 02:2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