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用英语怎么说?谢谢!

2023-07-13 09:24:20
TAG: 英语
肖振

1、星期日:Sunday,简写Sun.

2、星期一:Monday,简写Mon.

3、星期二:Tuesday,简写Tues.

4、星期三:Wednesday,简写Wed.

5、星期四:Thursday,简写Thur./Thurs.

6、星期五:Friday,简写Fri.

7、星期六:Saturday,简写Sat.

扩展资料

星期由来:

1.Sunday(Sun.)

Day of the Sun(太阳日,星期日)。是耶稣复活日,因此西方把这一天看作最神圣的日子,称之为“安息日”或“主日”。公元4世纪,在指定罗马历法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把这一天定为合法假日,后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2.Monday(Mon.)

Day of the Moon(月亮日)。在古英语中写作Monandoeg,即 day of the moon,拉丁语为Lunaedies。在古罗马神话中,月亮神为太阳神之妻,因此一周中,也应有她一天。

3.Tuesday(Tues.)

Day of the Mars(火星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战神Tyr而由他的名字命名的。古英语中Tyr的名字写作Tiw。Tiwesdoeg的意思是Tiw"s day(战神日),它是由拉丁语dies Martis(即 day of Mars)翻译而成的。

Tyr原是北欧神话里的战神,也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神。他用自己的手作诱饵,捉住了狼精,他的手却被狼精咬掉了。为了纪念他这种勇敢的精神,使用他的名字来命名Tuesday这一天。

4.Wednesday(Wed.)

Day of the Mercury(水星日)。这一天是以北欧神话中掌管文化、艺术、战争、死亡的神Woden的名字命名的。Woden是战神Tyr的父亲;他勇敢地将在宇宙间制造混乱的“混沌”(Chaos)杀死,并将阵亡将士的英灵请到天界,使他们享受天伦之乐。为怀念他,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Wednesday这一天。

5.Thursday(Thur.)

Day of Jupiter(木星日)。这一天是用北欧神话中Thor的名字来命名的。Thor是掌管雷电之神(God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他常驾驭着由山羊拉的战车奔驰在天际间,风儿飕飕成了闪电,车轮滚滚成了雷鸣。

6.Friday(Fri.)

Day of Venus(金星日)。Friday在古英语中写作Frigedoeg。Frigga是掌管婚姻的女神。她是Woden之妻,Tyr之母。因为以Woden之名命名了Wednesday,以Thor之名命名了Thursday,为了抚慰她本人,便以她的名Frigga命名了Friday。

7.Saturday(Sat.)

Day of Saturn(土星日)。这是一星期中最后一天,它是由掌管农业之神,罗马主神朱庇特的父亲(the god of Agriculture,father of Jupiter)Saturn的名字命名的,也是英语直接用罗马神话中神名来命名星期名称的唯一的一天,其余几天则是以北欧神话中的神名来命名的。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用英语怎么说?谢谢!

周一:Monday周二:Tuesday周三:Wednesday周四:Thursday周五:Friday周六:Saturday周日:Sunday周一至周日: from Monday to Sunday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是由古代从丹麦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德国、荷兰及周边移民至不列颠群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由于在历史上曾和多种民族语言接触,它的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从“多屈折”变为“少屈折”,语音也发生了规律性根据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计算,英语是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英语也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也是欧盟的。最多国际组织和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拥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语使用者人数,仅少于汉语和西班牙语母语使用者人数。在19至20世纪的,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如今,许多国际场合都使用英语做为沟通媒介。英语也是与电脑联系最密切的语言,大多数编程语言都与英语有联系,而且随着网络的使用,使英文的使用更普及。英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2023-07-12 14:56:481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英语怎么表示?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Sunday
2023-07-12 14:56:582

星期四的英语怎么读?

Thursday 星期四色四dei
2023-07-12 14:57:331

星期一英文怎么说?

星期一,Monday
2023-07-12 14:57:421

星期四用英语怎么说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Sunday
2023-07-12 14:57:501

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用英语怎么说?用汉语的意思表示出来

星期四:Thursday 星期五:Friday 星期六:Saturday 读法: 涩死待(星期四)夫热爱待(星期五)萨特待(星期六) 希望可以帮助你!满意的话,希望采纳,谢谢!
2023-07-12 14:57:581

“星期四”用英语怎么表达?

如何用英语表示时间 在口语中或朗读英文时, 经常有需要表达时间的情况出现.如何准... 星期二 TuesdayTue. 星期三 WednesdayWed. 星期四 ThursdayThu. 星期五 FridayFri. 星期..
2023-07-12 14:58:091

星期四用英语怎么说,用中文表示

Thursday 星期四是问这个吗?
2023-07-12 14:58:177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末,一周,用英语怎么说

1、星期日:Sunday,简写Sun.2、星期一:Monday,简写Mon.3、星期二:Tuesday,简写Tues.4、星期三:Wednesday,简写Wed.5、星期四:Thursday,简写Thur./Thurs.6、星期五:Friday,简写Fri.7、星期六:Saturday,简写Sat.扩展资料星期由来:1.Sunday(Sun.)Day of the Sun(太阳日,星期日)。是耶稣复活日,因此西方把这一天看作最神圣的日子,称之为“安息日”或“主日”。公元4世纪,在指定罗马历法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把这一天定为合法假日,后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2.Monday(Mon.)Day of the Moon(月亮日)。在古英语中写作Monandoeg,即 day of the moon,拉丁语为Lunaedies。在古罗马神话中,月亮神为太阳神之妻,因此一周中,也应有她一天。3.Tuesday(Tues.)Day of the Mars(火星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战神Tyr而由他的名字命名的。古英语中Tyr的名字写作Tiw。Tiwesdoeg的意思是Tiw"s day(战神日),它是由拉丁语dies Martis(即 day of Mars)翻译而成的。Tyr原是北欧神话里的战神,也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神。他用自己的手作诱饵,捉住了狼精,他的手却被狼精咬掉了。为了纪念他这种勇敢的精神,使用他的名字来命名Tuesday这一天。4.Wednesday(Wed.)Day of the Mercury(水星日)。这一天是以北欧神话中掌管文化、艺术、战争、死亡的神Woden的名字命名的。Woden是战神Tyr的父亲;他勇敢地将在宇宙间制造混乱的“混沌”(Chaos)杀死,并将阵亡将士的英灵请到天界,使他们享受天伦之乐。为怀念他,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Wednesday这一天。5.Thursday(Thur.)Day of Jupiter(木星日)。这一天是用北欧神话中Thor的名字来命名的。Thor是掌管雷电之神(God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他常驾驭着由山羊拉的战车奔驰在天际间,风儿飕飕成了闪电,车轮滚滚成了雷鸣。6.Friday(Fri.)Day of Venus(金星日)。Friday在古英语中写作Frigedoeg。Frigga是掌管婚姻的女神。她是Woden之妻,Tyr之母。因为以Woden之名命名了Wednesday,以Thor之名命名了Thursday,为了抚慰她本人,便以她的名Frigga命名了Friday。7.Saturday(Sat.)Day of Saturn(土星日)。这是一星期中最后一天,它是由掌管农业之神,罗马主神朱庇特的父亲(the god of Agriculture,father of Jupiter)Saturn的名字命名的,也是英语直接用罗马神话中神名来命名星期名称的唯一的一天,其余几天则是以北欧神话中的神名来命名的。
2023-07-12 14:58:582

星期四用英语怎么说? 百度网盘

星期四Thursday
2023-07-12 14:59:132

周四的英文怎么写

问题一:星期四英文怎么写 星期四英文是:Thursday本回答仅供参考,望采纳 问题二:星期四用英语怎么写 Monday 星期一 Tuesday 星期二 Wednesday 星期三 Thursday 星期四 Friday 星期五 Saturday 星期六 Sunday 星期天 问题三:星期四的英文缩写是什么? Thursday 缩写Thu 问题四:周四的英文 Thursday 问题五:在周四的上午,用英语怎么说 On Thursday morning 问题六:星期四的英文怎么写 Thursday 问题七:周二周四周六分别用英文怎么说 周二 Tuesday tiu 四 dei周四 Thursday 色 四 dei 周六 Saturday 撒 特尔 dei 问题八:星期四下午‘英文是什么 Thursday afternoon 问题九:在周四的英文是什么 on Thursday 在周四 问题十:星期四用英文怎么说? Thursday 如果不明白,请再问;如果对你有所帮助, 请点击本页面中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2023-07-12 14:59:481

星期一到星期天怎么说英语

星期一:Monday,星期二:Tuesday,星期三:Wednesday,星期四:Thursday,星期五:Friday,星期六:Saturday。星期,又叫周,是一个时间单位,也是制定工作日、休息日的依据。星期作为时间周期最早起源于巴比伦。世界通行的星期制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21年3月7日正式确立的。在中国古代称“七曜”。七曜在中国夏商周时期,是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个主要星体,是当时天文星象的重要组织成分,后来借用作七天为一周的时间单位,故称“星期”。日文名称日曜日(にちようび)星期日 nitiyōbi月曜日(げつようび)星期一getsuyōbi火曜日(かようび)星期二 kayōbi水曜日(すいようび)星期三 suiyōbi木曜日(もくようび)星期四 mokuyōbi金曜日(きんようび)星期五 kinyōbi土曜日(どようび)星期六 doyōbi
2023-07-12 14:59:551

星期四的单词怎么写英语单词

Thursday n. 星期四; 例句: Ill see you Thursday week. 我们下星期四见。 Thursday is market day. 星期四是赶集日。 On Thursday we went out on a day trip. 周四我们出去旅行了一天。 扩展资料   Every Thursday she would meet her lover Leon.   每个星期四她都去约会她的情人利昂。   A freeze warning was posted for Thursday night.   据警报星期四夜间有霜冻。   We go and do the weekly shopping every Thursday.   我们每星期四采购一次。   The committee will convene at 11.30 next Thursday.   委员会将在下星期四上午11:30开会。   It is my understanding that the meeting is Thursday.   据我了解,会议是在星期四。
2023-07-12 15:00:231

周四用英语怎么说?

Thursday
2023-07-12 15:00:409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用英语怎么说

1、星期日:Sunday,简写Sun.2、星期一:Monday,简写Mon.3、星期二:Tuesday,简写Tues.4、星期三:Wednesday,简写Wed.5、星期四:Thursday,简写Thur./Thurs.6、星期五:Friday,简写Fri.7、星期六:Saturday,简写Sat.扩展资料星期由来:1.Sunday(Sun.)Day of the Sun(太阳日,星期日)。是耶稣复活日,因此西方把这一天看作最神圣的日子,称之为“安息日”或“主日”。公元4世纪,在指定罗马历法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把这一天定为合法假日,后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2.Monday(Mon.)Day of the Moon(月亮日)。在古英语中写作Monandoeg,即 day of the moon,拉丁语为Lunaedies。在古罗马神话中,月亮神为太阳神之妻,因此一周中,也应有她一天。3.Tuesday(Tues.)Day of the Mars(火星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战神Tyr而由他的名字命名的。古英语中Tyr的名字写作Tiw。Tiwesdoeg的意思是Tiw"s day(战神日),它是由拉丁语dies Martis(即 day of Mars)翻译而成的。Tyr原是北欧神话里的战神,也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神。他用自己的手作诱饵,捉住了狼精,他的手却被狼精咬掉了。为了纪念他这种勇敢的精神,使用他的名字来命名Tuesday这一天。4.Wednesday(Wed.)Day of the Mercury(水星日)。这一天是以北欧神话中掌管文化、艺术、战争、死亡的神Woden的名字命名的。Woden是战神Tyr的父亲;他勇敢地将在宇宙间制造混乱的“混沌”(Chaos)杀死,并将阵亡将士的英灵请到天界,使他们享受天伦之乐。为怀念他,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Wednesday这一天。5.Thursday(Thur.)Day of Jupiter(木星日)。这一天是用北欧神话中Thor的名字来命名的。Thor是掌管雷电之神(God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他常驾驭着由山羊拉的战车奔驰在天际间,风儿飕飕成了闪电,车轮滚滚成了雷鸣。6.Friday(Fri.)Day of Venus(金星日)。Friday在古英语中写作Frigedoeg。Frigga是掌管婚姻的女神。她是Woden之妻,Tyr之母。因为以Woden之名命名了Wednesday,以Thor之名命名了Thursday,为了抚慰她本人,便以她的名Frigga命名了Friday。7.Saturday(Sat.)Day of Saturn(土星日)。这是一星期中最后一天,它是由掌管农业之神,罗马主神朱庇特的父亲(the god of Agriculture,father of Jupiter)Saturn的名字命名的,也是英语直接用罗马神话中神名来命名星期名称的唯一的一天,其余几天则是以北欧神话中的神名来命名的。
2023-07-12 15:01:174

星期四用英语怎么读?

我想说的是ThursDay的音标是["θu0259:zdi;-dei]真的不要用那种中文记忆法,那种方法读出来的音都是不标准的,我就是深受其害,小学的时候就这样发音,然后导致初中高中发音都不标准,而且背诵单词都是比别人慢。个人建议还是需要学好音标,如果老师不教的话,洛基英语有免费的口语课程,可以去试一下,希望帮到你。
2023-07-12 15:01:452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七的英语怎么读?

没有星期七的说法,那叫星期天或者礼拜天。Sunday,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周日,周一,。。。周六
2023-07-12 15:02:202

星期四用英语怎么?

问题一:星期四用英语怎么写 Monday 星期一 Tuesday 星期二 Wednesday 星期三 Thursday 星期四 Friday 星期五 Saturday 星期六 Sunday 星期天 问题二:星期四英文怎么读 Thursday 英 [?θ?:zde?] 美 [?θ?:rzde?] n. 星期四,礼拜四,周四 星期一:Monday [?m?ndi] 忙day 星期二:Tuesday [?tju:zdi:] 求死day 星期三:Wednesday [?wenzdi] 未死day 星期四:Thursday [?θ?:zdi] 受死day 星期五:Friday [?fraidi] 福来day 星期六:Saturday [?s?t?di] 洒脱day 星期日:Sunday [?s?ndi] 伤day 问题三:星期四怎么读星期四的英语怎么读 thursday[英]u02c8θ?:zde?[美]?θ?:rzde? 星期四,礼拜四,周四对应汉语拼音 se zi dei 问题四:请问用英语星期四怎么读? Thursday 读音:色死的 音标:Thursday[英][?θ?:zdi] [美][?θ?zdi, -?de] 问题五:星期四用英文怎么说? Thursday 如果不明白,请再问;如果对你有所帮助, 请点击本页面中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问题六:星期四用英语怎么说 星期四(附音标) Thursday 英["θ??zde?; -d?] 美["θ?zd?] 问题七:星期四用英语怎么说 40分 Thursday 问题八:星期四.用英语怎么说 Thursday 英[?θ?:zde?] 美[?θ?:rzde?] n. 星期四,礼拜四,周四; [电影] 惊爆星期四; [例句]On Thursday Barrett invited me for a drink 星期四,巴雷特约我去喝两杯。 [其他] 复数:Thursdays 问题九:星期四用英文怎么写? Thursday(*^_^*)
2023-07-12 15:02:271

星期四用英语怎么说?

thursday I am usually free between tuesday and thursday . 我通常在星期二至星期四有空。 2.Next thursday is 12 april . 即将到来的星期四是四月十二日。 3.Lewis plans on finishing his work on thursday . 路易斯预计星期四完成他的工作。 4.Shall we assign thursdays for our weekly meetings ? 我们把每周例会定在星期四好吗? 5.Mrs. williams : yes , he was absent on thursday . 威廉斯夫人:是的,他星期四没上学。。 6.The bay harbor messenger doesn"t come out until thursday . 《港湾先驱报》要到星期四才出。 7.Thanksgiving day is usually on the last thursday in november . 感恩节通常在十一月最后的星期四。 8.The meetings are on tuesdays and thursdays in the main hall . 会议在星期二和星期四于大礼堂举行。 9.The boat-race has been officially fixed on thursday , april 2 . 划船比赛已正式定于四月二日星期四举行。 10.Thursday, may 22, was a day of uncertainty and suspense . 5月22日,星期四,是情况多变,令人不安的一日。
2023-07-12 15:02:341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用英语怎么说

星期一到星期天英语: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Sunday。
2023-07-12 15:02:421

星期四的英语怎么读?

星期四的英语是Thursday。音标是[ˈθɜːzdeɪ],中文读音近似色日对
2023-07-12 15:02:521

星期一到星期日的英文读法

亡bedbug DVD gnash
2023-07-12 15:03:347

周四英文怎么说?

问题一:周二周四周六分别用英文怎么说 周二 Tuesday tiu 四 dei周四 Thursday 色 四 dei 周六 Saturday 撒 特尔 dei 问题二:在周四的上午,用英语怎么说 On Thursday morning 问题三:周四用英语怎么说 thursday 问题四:周四怎么说,用英语 周四 [词典] Thursday; [例句]上周四希尔曼先生被绑匪劫走了。 Mr Hillman was snatched by kidnappers last Thursday. 问题五:每周四下午四点英语怎么说 Every Thursday afternoon at four p.m. 问题六: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用英语怎么说?谢谢! 周一:Monday 周二:Tuesday 周三:Wednesday 周四:Thursday 周五:Friday 周六:Saturday 周日:Sunday 周一至周日: from Monday to Sunday 问题七:周四怎么说,,用英语,, 星期几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Thursday 问题八:“最晚到周四”用英语怎么说 up to Thursday 问题九:星期四用英文怎么说? Thursday 如果不明白,请再问;如果对你有所帮助, 请点击本页面中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2023-07-12 15:03:561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用英语怎么说

一=这些小鲜肉
2023-07-12 15:04:179

星期四英语是什么

Thurday
2023-07-12 15:05:135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的英语怎么读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2023-07-12 15:05:331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英语

1、星期日:Sunday,简写Sun.2、星期一:Monday,简写Mon.3、星期二:Tuesday,简写Tues.4、星期三:Wednesday,简写Wed.5、星期四:Thursday,简写Thur./Thurs.6、星期五:Friday,简写Fri.7、星期六:Saturday,简写Sat.扩展资料星期由来:1.Sunday(Sun.)Day of the Sun(太阳日,星期日)。是耶稣复活日,因此西方把这一天看作最神圣的日子,称之为“安息日”或“主日”。公元4世纪,在指定罗马历法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把这一天定为合法假日,后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2.Monday(Mon.)Day of the Moon(月亮日)。在古英语中写作Monandoeg,即 day of the moon,拉丁语为Lunaedies。在古罗马神话中,月亮神为太阳神之妻,因此一周中,也应有她一天。3.Tuesday(Tues.)Day of the Mars(火星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战神Tyr而由他的名字命名的。古英语中Tyr的名字写作Tiw。Tiwesdoeg的意思是Tiw"s day(战神日),它是由拉丁语dies Martis(即 day of Mars)翻译而成的。Tyr原是北欧神话里的战神,也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神。他用自己的手作诱饵,捉住了狼精,他的手却被狼精咬掉了。为了纪念他这种勇敢的精神,使用他的名字来命名Tuesday这一天。4.Wednesday(Wed.)Day of the Mercury(水星日)。这一天是以北欧神话中掌管文化、艺术、战争、死亡的神Woden的名字命名的。Woden是战神Tyr的父亲;他勇敢地将在宇宙间制造混乱的“混沌”(Chaos)杀死,并将阵亡将士的英灵请到天界,使他们享受天伦之乐。为怀念他,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Wednesday这一天。5.Thursday(Thur.)Day of Jupiter(木星日)。这一天是用北欧神话中Thor的名字来命名的。Thor是掌管雷电之神(God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他常驾驭着由山羊拉的战车奔驰在天际间,风儿飕飕成了闪电,车轮滚滚成了雷鸣。6.Friday(Fri.)Day of Venus(金星日)。Friday在古英语中写作Frigedoeg。Frigga是掌管婚姻的女神。她是Woden之妻,Tyr之母。因为以Woden之名命名了Wednesday,以Thor之名命名了Thursday,为了抚慰她本人,便以她的名Frigga命名了Friday。7.Saturday(Sat.)Day of Saturn(土星日)。这是一星期中最后一天,它是由掌管农业之神,罗马主神朱庇特的父亲(the god of Agriculture,father of Jupiter)Saturn的名字命名的,也是英语直接用罗马神话中神名来命名星期名称的唯一的一天,其余几天则是以北欧神话中的神名来命名的。
2023-07-12 15:05:442

文言文孟母三迁赏析

1. 文言文《孟母三迁》的解释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 文言文《孟母三迁》的解释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3. ,孟母三迁理解 孟母三迁 词 目 孟母三迁 发 音 mèng mǔ sān qiān 释 义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出 处 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示 例: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诫》从头学,不要得~把气淘。 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 用 法: 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白话文]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文言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思考与启示 1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2 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3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 4 内因起主导作用,外因起决定作用。 5 说明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6 空间应该适应、助益人的生长。在人们脱离不了市,不能任意选择栖居的. 7 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起重要作用。 4. 孟母三迁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译文]:从前孟子的母亲,选择良好的环境居住,是为了让孩子学好。孩子不肯努力向学,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劝勉他。 [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模仿性很强、一匹,名柯。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孟母更是重视,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深感惭愧。”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半途而废,还督促他学习。 对于孟子的教育,看见孟子逃学,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选择良好的环境居住,身体力行。三岁时父亲去世,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不好好读书,孟母正在织布,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是为了让孩子学好,就不再搬家了。你如果偷懒。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孩子不肯努力向学,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再连成一尺。有一天。除了送他上学外。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拿起一把剪刀,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被后人称为“亚圣”,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劝勉他:从前孟子的母亲:孟母三迁 孟子,心里很高兴。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终于成为一代大儒,非常生气。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故事]。孟子看了很惶恐、实践圣人的教诲,再连成一丈,发愤用功原文] [译文]。母亲认为这样不好 5. 文言文《孟母三迁》的译文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选自《列女传》 【注释】 ①既:已经。 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这。⑥是以:因此。 ⑦则:就。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6.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语出处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文言文原文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 孟母三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释文)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 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 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认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母三迁字词解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徙居】搬家。 【大儒】圣贤。 从故事我们知道: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编辑本段孟母三迁之孟母 孟母(365~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 孟母三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编辑本段孟母三迁的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 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7.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孟母三迁 刘向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 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 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 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 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 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8. 孟母三迁文言文解释及答案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无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戏为设()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子矣。” 遂居焉。解释下列字:常嬉为墓间之事, 嬉() 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贾(gù)人()孟子乃嬉戏为设豆揖让进退之事,乃()此非无所以处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母为什么要三迁其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同意孟母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戏;商人,于是。 这里可以安置我的儿子。想让儿子在好的环境中成长。 同意,因为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应该注重环境的选择。ps:是老师讲的哦。 不是网上抄的!解释: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说:“不行!不能让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后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希望可以帮到您,很荣幸为您服务。
2023-07-12 14:59:331

孟母教子的文言文答案

1. 孟母教子 阅读答案 注释】 ①既:已经.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这.⑥是以:因此. ⑦则:就.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2. 求孟母教子的三则文言文及解释 1、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讲的是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选择良好的环境,为孟子创造学习条件的故事。早年,孟子一家居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墓地里,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挖坑掘土。死者的亲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颇为热闹。年幼的孟子,模仿性很强,对这些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这些情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一会儿假装孝子贤孙,哭哭啼啼,一会儿装着吹鼓手的样子。他和邻居的孩子嬉游时,也模仿出殡、送葬时的情景,拿着小铁锹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为好读书、有学问的人,看到儿子的这些怪模样,心里很不好受。感到这个环境实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决定搬家。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里。战国初期,商业已经相当发达,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既有坐商的店铺,也有远来做生意的行商。孟子居住的那条街十分热闹,有卖杂货的,有做陶器的,还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邻是打铁的,东邻是杀猪的。闹市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行商坐贾,高声叫卖,好不热闹。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闲逛,对商人的叫卖声最感兴趣,每天都学着他们的样子喊叫喧闹,模仿商人做买卖。 孟母觉得家居闹市对孩子更没有好影响,于是又搬家。这次搬到城东的学宫对面。学宫是国家兴办的教育机构,聚集着许多既有学问又懂礼仪的读书人。学宫里书声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时常跑到学宫门前张望,有时还看到老师带领学生演习周礼。周礼,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来往的礼节仪式。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邻居的孩子们做着演习周礼的游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不久,孟子就进这所学宫学习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孟母非常高兴,就定居下来了。 孤儿寡母,搬一次家绝非易事,而孟母为了儿子的成长,竟然接连三次搬迁,可见孟母深知客观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点在少年儿童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虽然不是一个人成才的唯一条件,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孟子以后既没有选择墨学、道学等曾经显赫一时的学说,又没有像苏秦等纵横家那样,从个人的权利思想出发,图得个人平生的快意,而是偏偏选择儒家学说作为他毕生奋斗的事业,终于成为一位在现实的人生中,不为一己之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2、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6分)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小题1:①正在②割断小题1: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小题1:孟母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 说明了做任何事情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否则会半途而废(第二问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方”在古文中有“方形”“才”“刚刚”“正在”等意思。文中第一句意思是孟子读书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所以“方”为“正在”意;“裂”有“分离,分开”“断”的意思,而据“刀”意,“裂”在句中意为“割断”。 点评:此题不难,因为短文很浅显。学习古文,要多加注意常用词语的意义,古文中很多词语都是一词多义的,所以学习时对“多义”我识别记忆。 做题时要疏通文意,先把句子翻译正确,再解释字词意思,所以注意的是,在字词本义与句中意思有所差别时,最好本义和句中意都要写出来。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中“是”和“喧”是关键字,“是”为“此”意,指“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这件事,“喧”是“繁杂、嘈杂”的意思,这里是指孟子内心“嘈杂”,意为“分心”。 文中说到孟子背诵时开始因分心不断遗忘书中内容,而在母亲的“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后,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点评:此题不难,因为短文很浅显。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如“喧”,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为此,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小题1:试题分析:孟母没有说大道理,而是对实际行支“引刀裂其织”来“以此戒之”,这不同与一般的母亲,是孟母教子的独到之处。 从孟母亲具体的行为“引刀裂其织”和“以此戒之”的目的“戒”来看,孟母是以自己的织布的“半途而废”从反面向孟子说明做任何事情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否则会半途而废的道理。点评:此题不难,因为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很容易理解它讲的道理。 平时多阅读,多积累这类故事的材料,阅读时勤于思考,养成好习惯,考试时解答此类题目就会游刃有余。主观题的解答,陈述的观点要明确,句子要简练。 4. 孟母教子之劝子远行的原文加翻译速度要谢谢 孟子居齐,而有忧色.孟母见之曰:‘子若有忧色,何也?"孟子曰:‘不敢."异日闲居,拥楹而叹.孟母见之曰:‘向见子有忧色,曰:不也.今拥楹而叹何也?"孟子对曰:‘轲闻之,君子称身而就位,不为苟得而受赏,不贪荣禄.诸侯不听则不达其土,听而不用则不践其朝.今道不用于齐,愿行而母老,是以忧也."孟母曰:‘夫妇人之礼,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我行乎我礼.子何忧乎?"遂决去齐之志,未及行而母疾病,不果行.”劝子远行孟母对于家庭一生操劳,尽管孟子已经长大成人,但对孟子的教育和督促从来没有放松过.在齐国,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酬谢孟子,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孟子随离家周游列国,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顺利推行.就在这个时候,为儿子倾尽毕生心血的孟母,在亲眼看着儿子成功的时刻,满怀着一个母亲成功的欢欣,一病不起.在归葬故乡的途中,沿途经过的地方,无论民众官员,无不争向在路旁祭奠,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 5. 《孟母教子》的文言文翻译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 |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孟子少年时,有一次东家邻居杀猪,孟子问他的母亲说:"东家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孟母后来后悔了,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席子摆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买了东家的猪肉给孟子吃,以证明她没有欺骗他。 欲啖(给。.吃)女 6. 中学文言文拓展阅读(7)答案《拾椹供亲》《床头捉刀人》《涓蜀梁 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力哩!”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织,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后⑧,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然,……的样子. ④喧(xuān):遗忘. ⑤ 引:拿来. ⑥裂:割断. ⑦ 戒:教育 ⑧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译文 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效果好吗? 答: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 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 表水涉澭 原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注释 荆①人欲袭宋,使人先表②澭水.澭水暴益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④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⑤.向⑥其先表之时,可导⑦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①荆:楚国的别名. ②表:标志,此处用作动词,测量,即测量河水深度.下文中的“循表而夜涉”的“表”用作名词,即标志. 澭:古水名. ③暴益:猛涨. ④溺:淹没在水里. ⑤惊:乱. 而:这里作“如”解. 都舍:大厦.舍,房屋. ⑥向:以前. ⑦导:通过. 译文: 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社会的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处理事情也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把事情看成静止不变,不去适应新的情况,采用新的措施,结果必定遭到失败. 卞庄子刺虎 原文 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斗,争则 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毙.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 之.有倾,旋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u0624作者:司马迁 译文 卞庄子发现两只老虎,准备刺杀.身旁的旅店仆人劝阻他说:“您看两只老虎, 正在共食一牛,一定会因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斗起来.两虎相斗,大者必伤,小者必死.到 那时候,您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就能一举得到刺杀两头老虎的美名.”卞庄子觉得小僮说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u0625 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为了争肉,嘶咬扭打起来,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伤.卞庄子,挥剑跟在受伤老虎的后面刺杀伤虎,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刺死伤虎,一举获得两虎的名声. 字词解释 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有勇力. 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竖子,童仆. 方且:正要 立须之:须,等待.之,代词,这里指这件事. 止:劝阻 食甘:吃得有滋有味 须:等。
2023-07-12 14:59:401

赤道周长是多少

极半径长度: 6,356.8千米 赤道半径长度: 6,378.2千米 扁率: 1/298 平均半径长度: 6,371千米 赤道长度: 40,076千米 子午线长度: 40,009千米
2023-07-12 14:59:491

韩诗外转文言文答案

1. 韩诗外传 《孟母戒子》文言文 阅读答案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③其母引刀裂其织( ) ④以此戒之(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3.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参考答案:1.①突然停止的样子②停止③拿④警告2。D3。 使孟子从小养成了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孟母三迁原文以及注释原文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①,诵②,其母方③织。 孟子辍然④中止,乃复进⑤。其母知其喧⑥也,呼而问之:“何为⑦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⑧。” 其母引⑨刀裂⑩其织,以此戒⑾之。自是之后⑿,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1少时:小时候 2诵:背诵,背书。 3方织:正在织布。 方,正。 4辍(chuò)然中止: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5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 乃:于是,就。复:再,又。 6宣:遗忘,忘记。 7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8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9引:拿来,拿起。 10以: 作为 11戒 :告诫 12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13之:指代孟子 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受她的影响)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便继续背诵下去。 (发现这种情况)孟母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织布,用这来告诫孟子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启发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 孟子名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 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2. 韩诗外传卷九孟子“方”什么意思要最完整的.还有一个是《一样的渺小 韩诗外传卷九: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译文: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所以方的意思是正在.《一样的渺小》1.画家“回家”的潜台词是什么?答:画家明白了禅师话里的含义,对自我有了新的认识,也就达到了此行的目的.2.结合上下文解读下列两句话 〔1〕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答:当自己达到了一个顶峰,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人生忽然变得狭窄而又孤单,世界上仿佛只剩下了自己.因此显得渺小无依.〔2〕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答:当突破了自己的瓶颈,看到了一篇新的天地,超越了自我的界限,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3.简要概括“画家”这一人物形象 答:画家就好像生活中的很多真是存在的人,当他们全力拼搏达到一个预期的目标后,反而没有喜悦,茫然失措,因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消失了.只有当一个人超越了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摆脱束缚,遨游天地之间.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结尾是“蛇足”,你同意这个看法吗?请说理由答:不同意.结尾精炼深刻的解释了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并且与文章的开头首尾呼应,很好的点题,并且很好的说理.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得到整合和升华.所以不是“蛇尾”5.请你就下列句子的写景作用,写一句批注 村庄炊烟袅袅,头顶阳光响亮,像一首以重低音为背景的轻快的曲子答: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描述精炼准确,优美动人.。 3. 韩诗外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选自韩婴《韩诗外传》卷九引刀断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译文:孟子年小时候,有一次,他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 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背诵。 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为什么要中间停顿了?”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从此之后,孟子就不会再遗忘了。
2023-07-12 14:59:581

地球赤道一圈有多长

地球公转轨道的短半轴为14,900万千米,长半轴为14,958万千米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的半长径为149,597,870千米,轨道的偏心率为约0.0167,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千米,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约为23°27",且存在周期性变化。
2023-07-12 14:59:595

孟母戒子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1. 韩诗外传 《孟母戒子》文言文 阅读答案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③其母引刀裂其织( ) ④以此戒之(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3.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参考答案:1.①突然停止的样子②停止③拿④警告2。D3。 使孟子从小养成了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孟母三迁原文以及注释原文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①,诵②,其母方③织。 孟子辍然④中止,乃复进⑤。其母知其喧⑥也,呼而问之:“何为⑦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⑧。” 其母引⑨刀裂⑩其织,以此戒⑾之。自是之后⑿,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1少时:小时候 2诵:背诵,背书。 3方织:正在织布。 方,正。 4辍(chuò)然中止: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5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 乃:于是,就。复:再,又。 6宣:遗忘,忘记。 7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8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9引:拿来,拿起。 10以: 作为 11戒 :告诫 12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13之:指代孟子 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受她的影响)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便继续背诵下去。 (发现这种情况)孟母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织布,用这来告诫孟子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启发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 孟子名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 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2. 中学文言文拓展阅读的答案 孟母戒子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织,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后⑧,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然,……的样子。 ④喧(xuān):遗忘。 ⑤ 引:拿来。 ⑥裂:割断。 ⑦ 戒:教育 ⑧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编辑本段]译文 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效果好吗? 答: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 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 3. 孟母戒子这个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⒚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其母方织(正在) B、孟子辍然中止(……的样子) C、其母引刀裂其织(拿来) D、以此戒之 (戒备) ⒛下面“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3分 A、呼而问之 B、自是之后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2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如何评价“孟母戒子“这件事?4分 19.D 20.B 21.做事要持之以恒,不然将前功尽弃 (其他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后半题是开放题,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能言之成理即可。 4. 孟母戒子这个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⒚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其母方织(正在) B、孟子辍然中止(……的样子) C、其母引刀裂其织(拿来) D、以此戒之 (戒备) ⒛下面“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3分 A、呼而问之 B、自是之后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2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如何评价“孟母戒子“这件事?4分 19.D 20.B 21.做事要持之以恒,不然将前功尽弃 (其他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后半题是开放题,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能言之成理即可。 5. 孟母戒子原文+翻译+答案 原文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①,诵②,其母方③织。 孟子辍然④中止,乃复进⑤。其母知其渲⑥也,呼而问之:“何为⑦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⑧。” 其母引⑨刀裂⑩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一渲矣。 注释 ①少时:小时候 ②诵:背诵,背书。 ③方织:正在织布。 方,正。 ④辍(chuò)然终止:突然终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⑤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 乃:于是,就。复:再,又。 ⑥渲:遗忘,忘记。 ⑦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⑧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⑨引:拿来,拿起。 ⑩裂:割断。 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之:指代孟子 (本文中“其”指孟子) 戒 :惩罚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 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接着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孟母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 (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织布,用这来告诫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楼主说的是什么问题的答案啊?。 6. 《孟母戒子》的原文,译文及课后习题 孟母戒子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 (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讠宣 ]xāun,遗忘。(4)[戒]警告。 译文:孟子小时侯,倍数的时候。她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背书有时会中断下来,过一会就又会背诵下去,她的母亲知道他是遗忘了,就叫他过来说,:“背书怎么会停下来呢?”孟子回答说:“有的地方忘记了,过一会又记起来了。”他的母亲没有说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织成的布剪断了,用这来告戒孟子。从此以后,孟子背书,不再遗忘了。 [练习] 加点字解释有误的1项…………………………………………( ) A、其母方织(正在) B、孟子辍然中止(……的样子) C、其母引刀裂其织(拿来) D、以此戒之 (戒备) 下面“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A、呼而问之 B、自是之后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如何评价“孟母戒子“这件事? D B 做事要持之以恒,不然将前功尽弃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处士笑而然之( ) 何有于我哉?( ) 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 ②此:( )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7. 孟母戒子原文 翻译 答案 孟母戒子 原文孟子少时①,诵②,其母方③织。 孟子辍然④中止,乃复进⑤。其母知其渲⑥也,呼而问之:“何为⑦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⑧。” 其母引⑨刀裂⑩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一渲矣。 注释 ①少时:小时候 ②诵:背诵,背书。 ③方织:正在织布。 方,正。 ④辍(chuò)然终止:突然终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⑤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 乃:于是,就。复:再,又。 ⑥渲:遗忘,忘记。 ⑦何为:即“为何”,为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65643564什么。 ⑧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⑨引:拿来,拿起。 ⑩裂:割断。 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之:指代孟子 (本文中“其”指孟子) 戒 :惩罚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 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接着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孟母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 (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织布,用这来告诫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孟母戒子》主要讲述了孟母教育孟子的所作所为。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 孟母是非常勤劳的,又善于循循诱导,教育孟子。故事也同时告诉我们:作为小辈要善于理解长辈的教导。 这篇短文主要讲读熟书的重要性。 8. 孟母戒子原文+翻译+答案 原文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①,诵②,其母方③织。孟子辍然④中止,乃复进⑤。其母知其渲⑥也,呼而问之:“何为⑦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⑧。”其母引⑨刀裂⑩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一渲矣。 注释 ①少时:小时候 ②诵:背诵,背书。 ③方织:正在织布。方,正。 ④辍(chuò)然终止: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⑤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 ⑥渲:遗忘,忘记。 ⑦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⑧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⑨引:拿来,拿起。 ⑩裂:割断。 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之:指代孟子 (本文中“其”指孟子) 戒 :惩罚 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接着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孟母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织布,用这来告诫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楼主说的是什么问题的答案啊? 9. 孟母戒子 文言文解释+习题解释 孟母断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①,乃复进。其母知其喧(xuān)也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③,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xuān)矣。 注释:方:正。诵:背书。 辍:中止。乃复进:乃,于是;就;复进:继续背。 喧:遗忘。 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引:拿起。 裂:割断。失:忘记。复的:又译文 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2023-07-12 15:00:081

孟母三迁文言文带加点字翻译

孟母三迁是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孟母为了帮助儿子求学而不断迁移居所,并最终达到目的的故事。孟母三迁不仅仅是一则故事,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其在中国教育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母爱是无私的。孟母为了儿子的未来,不断牺牲自己的舒适生活,并且在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多年。她的行为告诉我们,母爱是一种伟大、无私、坚定的情感,它可以使人们超越自我并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成功需要付出努力和勇气。孟母为了让儿子能够学有所成,不断地迁移家庭,并面对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她所表现出的勇气和顽强精神告诉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目标之前,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并克服一切困难。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手段。孟母为了让儿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不断地迁移居所,并且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她的行动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改变命运,并实现自己的梦想。孟母三迁是一则富有深意和智慧的故事。它向我们展示了母爱、勇气和教育的力量。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我们也应该尊重和珍视母爱,并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2023-07-12 15:00:162

孟母戒子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

1. 韩诗外传 《孟母戒子》文言文 阅读答案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③其母引刀裂其织( ) ④以此戒之(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3.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参考答案:1.①突然停止的样子②停止③拿④警告2。D3。 使孟子从小养成了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孟母三迁原文以及注释原文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①,诵②,其母方③织。 孟子辍然④中止,乃复进⑤。其母知其喧⑥也,呼而问之:“何为⑦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⑧。” 其母引⑨刀裂⑩其织,以此戒⑾之。自是之后⑿,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1少时:小时候 2诵:背诵,背书。 3方织:正在织布。 方,正。 4辍(chuò)然中止: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5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 乃:于是,就。复:再,又。 6宣:遗忘,忘记。 7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8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9引:拿来,拿起。 10以: 作为 11戒 :告诫 12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13之:指代孟子 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受她的影响)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便继续背诵下去。 (发现这种情况)孟母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织布,用这来告诫孟子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启发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 孟子名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 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2. 孟母戒子这个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⒚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其母方织(正在) B、孟子辍然中止(……的样子) C、其母引刀裂其织(拿来) D、以此戒之 (戒备) ⒛下面“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3分 A、呼而问之 B、自是之后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2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如何评价“孟母戒子“这件事?4分 19.D 20.B 21.做事要持之以恒,不然将前功尽弃 (其他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后半题是开放题,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能言之成理即可。 3. 中学文言文拓展阅读的答案 孟母戒子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⑥其织,以此戒⑦之。自是之后⑧,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然,……的样子。 ④喧(xuān):遗忘。 ⑤ 引:拿来。 ⑥裂:割断。 ⑦ 戒:教育 ⑧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编辑本段]译文 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一段时间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效果好吗? 答: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 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 4. 孟母戒子这个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⒚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其母方织(正在) B、孟子辍然中止(……的样子) C、其母引刀裂其织(拿来) D、以此戒之 (戒备) ⒛下面“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3分 A、呼而问之 B、自是之后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2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如何评价“孟母戒子“这件事?4分 19.D 20.B 21.做事要持之以恒,不然将前功尽弃 (其他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后半题是开放题,只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能言之成理即可。 5. 问:孟母戒子的原文和问题1.文中的那句话表明了孟母对妻子要求严格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①,诵②,其母方③织.孟子辍然④中止,乃复进⑤.其母知其渲⑥也,呼而问之:“何为⑦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⑧.”其母引⑨刀裂⑩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注释 ①少时:小时候 ②诵:背诵,背书. ③方织:正在织布.方,正. ④辍(chuò)然终止: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 ⑤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 ⑥渲:遗忘,忘记. ⑦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⑧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⑨引:拿来,拿起. ⑩裂:割断. 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之:指代孟子 (本文中“其”指孟子)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接着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孟母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织布,用这来告戒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6. 《孟母戒子》中的孟母剪断正在织的布匹,是为了告诫孟子什么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剪断段布.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做人法则.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 *** ,从而改变“废学”积习.。
2023-07-12 15:00:231

地球赤道周长

地球赤道周长是40075.02千米。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赤道半径是6378.2千米,周长是40075.02千米,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也是地球上的零度纬线。一年当中,赤道有两次太阳直射,所以赤道地区属于热带,终年天气炎热,气温很高。赤道的圆心与地心是重合的,它也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全长4万多千米。赤道地貌气候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北面的称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称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极地环流。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赤道
2023-07-12 15:00:291

初中课外文言文导读《教子》阅读答案附翻译

  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②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③时有一学士④,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⑤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导读:文中列举了正反两个教子事例,孰好孰坏,读者一目了然。作者用意也不难分辨。   注释 :①王大司马:即王僧辨(?~555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字君才,初仕北魏,归粱后任湘东王萧绎的左常侍及司马。②湓(p n)城:也称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萧绎(508~554年),字世诚,南朝梁兰陵(今江苏武进西北)人,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东王,镇守江陵(今属湖北),侯景叛乱时,派王僧辨、陈霸先等讨景,事平后,在江陵即帝位。在位三年,为西魏所掳,被杀。④学士:官名,南北朝时,学士为编纂撰述之官。⑤揜:同掩,遮蔽,掩盖。⑥婚宦:结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性甚严正( ) 2.年逾四十( ) 3.少不如意( ) 4.揜藏文饰( )   二、翻译   1.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将魏老夫人教子与梁元帝时一父亲教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作一正反_______,来说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娇惯溺爱自己的子女。   四、试举历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子   大司马王僧辨的母亲魏老夫人,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王僧辨在湓城驻守时,是统率三千人的将领,年龄已过四十岁,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还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业。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位学士,聪明有才华,被父亲娇宠,缺乏教养,他若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但他若有一件事做错了,其父便想方设法为他遮掩粉饰,希望他自己能改正。待学士成年后,粗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长,最终因说话不检点,被周逖杀死,肠子被抽出,血被拿去涂抹战鼓。   一、l.品性 2.超过 3.稍微 4.掩饰   二、1.(王僧辨)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仍用棍棒教训他,所以(王僧辨)能成就功业。 2.一句话说得有道理,(他父亲)便在路上广为宣扬,一年到头都赞不绝口。   三、方式 结果 对比   四、孟母三迁;伤仲永
2023-07-12 15:00:301

孟母三迁文言文及译文

1. 孟母三迁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孟母三迁 刘向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 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 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 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 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 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2. 孟母三迁的文言文翻译 孟母三迁两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 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 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 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 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 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3. 孟母三迁古文加翻译 原文: 孟母三迁 两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出自: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 扩展资料: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故事启发: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 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作者介绍: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 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 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 治《春秋榖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 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系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 刘向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秋八月,鉴于秘府之书颇有散亡,诏使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领导校勘、整理采访来的书籍。 他负责校经传、诸子、诗赋;任宏校兵书;尹咸校术数;李柱国校方技。 在三阁校书19年,把数十年间堆积如山的宫廷藏书重加整理。 每校完一书,乃条贯篇目,撮其旨意,编成当时国家藏书总目——《别录》,开创了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目录工作的先例。方法为:广罗遗本,较之异同,除去重复,条别篇章,定著目次,然后再写定正本,撰写叙录。 叙录的内容有:叙撰人之生平,辨书籍之真伪,剖学术之源流。《别录》记录了上古至西汉的文化典籍,为古代文化史之精华,对后世目录学、分类学有极深远的影响。 该书已佚,今从《七略》可窥一斑。 4. 孟母三迁 全文翻译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5. 文言文《孟母三迁》的译文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 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 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选自《列女传》 【注释】 ①既:已经。 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这。⑥是以:因此。 ⑦则:就。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 *** 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6. 文言文《孟母三迁》的译文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u0103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原文: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孔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7. 孟母三迁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u0103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 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母亲仉[zhu0103ng]氏很守礼仪。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8. 孟母三迁文言文解释及答案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无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戏为设()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子矣。” 遂居焉。解释下列字:常嬉为墓间之事, 嬉() 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贾(gù)人()孟子乃嬉戏为设豆揖让进退之事,乃()此非无所以处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母为什么要三迁其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同意孟母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戏;商人,于是。 这里可以安置我的儿子。想让儿子在好的环境中成长。 同意,因为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应该注重环境的选择。ps:是老师讲的哦。 不是网上抄的!解释: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说:“不行!不能让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后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希望可以帮到您,很荣幸为您服务。 9. 古文《孟母三迁》怎么翻译 [译文]:从前孟子的母亲,选择良好的环境居住,是为了让孩子学好。 孩子不肯努力向学,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劝勉他。 [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 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 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 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 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 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 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2023-07-12 15:00:411

地球的赤道周长的长度大约是?

地球的赤道周长的长度大约是? 1.3万KM 2.4万KM 正确答案:4万KM 赤道是地球上重力最小的地方。赤道是一根人为划分的线,它是不真实存在的。纬度为0度。将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南半球和北半球)。赤道周长:40076千米。
2023-07-12 15:00:441

地球赤道周长是多少

40076千米
2023-07-12 14:59:213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集啊苦于语文阿娇仿古钱唐汉少帝而儿童为ve日特特v很少恩啊哈促活动月是滴熬枯受淡较为黑就是当年就撒谎符合司肚脐眼比赛的加工费电话难道就哈哈都嘎哈规格为一套较为公认啊哈送给大家更多价格定位卡设计曲艺搞得我去过过大或送达多过于阿甘为民红色故都全额请问阁下牛逼
2023-07-12 14:59:159

赤道周长是多少?

4万公里
2023-07-12 14:59:114

孟母三迁的阅读答案啊,急急急!!!

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故事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
2023-07-12 14:59:052

孟母三迁的阅读答案(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螳螂捕蝉》练习题)

这用得着弄网上来吗,服了
2023-07-12 14:58:508

孟母三迁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1. 孟母三迁文言文解释及答案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无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戏为设()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子矣。” 遂居焉。解释下列字:常嬉为墓间之事, 嬉() 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贾(gù)人()孟子乃嬉戏为设豆揖让进退之事,乃()此非无所以处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母为什么要三迁其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同意孟母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戏;商人,于是。 这里可以安置我的儿子。想让儿子在好的环境中成长。 同意,因为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应该注重环境的选择。ps:是老师讲的哦。 不是网上抄的!解释: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说:“不行!不能让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后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希望可以帮到您,很荣幸为您服务。 2.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语出处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文言文原文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 孟母三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释文)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 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 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认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母三迁字词解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徙居】搬家。 【大儒】圣贤。 从故事我们知道: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编辑本段孟母三迁之孟母 孟母(365~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 孟母三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编辑本段孟母三迁的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 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3. 孟母三迁的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 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 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 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 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 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 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是( ),名叫( )。 A.孟子 孟获B.孟子 孟轲C.孟获 孟轲正确答案:B2.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A.孔子 孔颖达B.姓孔的人的儿子 孔丘C.孔子 孔丘正确答案:C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 ( )A.事不过三B.知错就改C.择邻而居D.知子莫如母正确答案:C4.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B.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胖正确答案:B。 4.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其舍近墓(2)遂迁居市旁 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3分) 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3分) 4、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2分) 参考答案: 1、靠近、于是 2、孟母三迁 3、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4、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5. 孟母三迁阅读题答案 6年级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 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盂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zàng)、筑坟、祭(jì)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 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器,咿咿(yī)唔唔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 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mǐn)□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13730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 于是,决定再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 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jū gōng)。有时,教师领着学生演习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 学生学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bīn)彬有礼的儿童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情不自禁: ②彬彬有礼: 2、填空。 ①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孟”指的是 ,名叫 。 ②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3、按要求改写句子。 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①改成“把”字句: ②改成“被”字句: 4、给第三、四、五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5、句子中的“……”表示的意思一样吗?(是,否)表示的是 6、在“口”处补充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7、孟母( )一再搬家,( )怕孟子受外界影响,学坏了。(填关联词) 8、“孟子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根据句式特点,仿写一句话: 9、从“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②彬彬有礼:文雅而有礼貌 2、填空。 ①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孔子 ,名叫 仲尼 ;“孟”指的是孟子 ,名叫 孟轲。 ②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公墓边 ,第二次住在 市场边 ,第三次住在 学堂边 。 3、按要求改写句子。 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①改成“把”字句:他把什么样的新鲜事都看到了 ②改成“被”字句:什么样的新鲜事都被他看到了 4、给第三、四、五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5、句子中的“……”表示的意思一样吗?(是,否)表示的是 6、在“口”处补充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7、孟母( )一再搬家,( )怕孟子受外界影响,学坏了。(填关联词) 8、“孟子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这句话运用了 排比 的修辞手法,请根据句式特点,仿写一句话: 9、从“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 母爱的伟大与奉献 ,谢谢。 6.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语出处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 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 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文言文原文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 孟母三迁 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释文)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认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母三迁 字词解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徙居】搬家。 【大儒】圣贤。 从故事我们知道: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编辑本段孟母三迁之孟母 孟母(365~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 孟母三迁 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编辑本段孟母三迁的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2023-07-12 14:58:251

孟母三迁的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孔子),名叫(孔丘);“孟”指的是(孟子),名叫(孟轲 )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城外公墓旁 ),第二次住在(市场旁 ),第三次住在( 学堂旁)。留下的原因(临边是学堂,有适合学习的环境)从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你体会到: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你还知道那些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写出一两个。《岳母刺字》、《五子登科》、《陶母教子》
2023-07-12 14:58:181

孟母三迁文言文阅读答案的成语

1. 求孟母三迁此成语故事的文言文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是文言文的专项训练1.解释加点词语(1)躄踊痛哭 1。 解释加点词语(1)躄踊痛哭之事 躄:扑倒(2)乃去 乃:于是(3)遂居于此 于:在2。翻译下列句子(1)此非所以居子也。 这里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2)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朝中官员进入文庙时,同辈之间相互行礼,遇长者则跪拜,出入间互相作揖避让。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体会。 孟母三迁一个大的主题思想是:环境对于孩子品行方面的塑造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孟母深入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于孩子秉性的培养及成长方向上有了明确的思路与认识,因此对于孩子成长环境进行了审慎的选择。 其次,从中亦能看出孟母是位有胆有识的女士。一人孀居已属不易,还为孟子的教育问题毅然决然地三迁居所,是何等的坚强勇敢。 其中更是透露出母爱的深远。 3.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语出处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 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 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文言文原文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 孟母三迁 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释文)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认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母三迁 字词解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徙居】搬家。 【大儒】圣贤。 从故事我们知道: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编辑本段孟母三迁之孟母 孟母(365~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 孟母三迁 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编辑本段孟母三迁的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4. 孟母三迁的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 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 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 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 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 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 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是( ),名叫( )。 A.孟子 孟获B.孟子 孟轲C.孟获 孟轲正确答案:B2.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A.孔子 孔颖达B.姓孔的人的儿子 孔丘C.孔子 孔丘正确答案:C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 ( )A.事不过三B.知错就改C.择邻而居D.知子莫如母正确答案:C4.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B.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胖正确答案:B。 5.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其舍近墓(2)遂迁居市旁 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3分) 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3分) 4、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2分) 参考答案: 1、靠近、于是 2、孟母三迁 3、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4、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6. 孟母三迁阅读题答案 6年级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 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盂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zàng)、筑坟、祭(jì)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 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器,咿咿(yī)唔唔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 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mǐn)□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 于是,决定再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 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jū gōng)。有时,教师领着学生演习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 学生学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bīn)彬有礼的儿童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情不自禁: ②彬彬有礼: 2、填空。 ①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孟”指的是 ,名叫 。 ②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3、按要求改写句子。 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①改成“把”字句: ②改成“被”字句: 4、给第三、四、五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5、句子中的“……”表示的意思一样吗?(是,否)表示的是 6、在“口”处补充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7、孟母( )一再搬家,( )怕孟子受外界影响,学坏了。(填关联词) 8、“孟子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根据句式特点,仿写一句话: 9、从“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②彬彬有礼:文雅而有礼貌 2、填空。 ①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孔子 ,名叫 仲尼 ;“孟”指的是孟子 ,名叫 孟轲。 ②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公墓边 ,第二次住在 市场边 ,第三次住在 学堂边 。 3、按要求改写句子。 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①改成“把”字句:他把什么样的新鲜事都看到了 ②改成“被”字句:什么样的新鲜事都被他看到了 4、给第三、四、五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5、句子中的“……”表示的意思一样吗?(是,否)表示的是 6、在“口”处补充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7、孟母( )一再搬家,( )怕孟子受外界影响,学坏了。(填关联词) 8、“孟子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这句话运用了 排比 的修辞手法,请根据句式特点,仿写一句话: 9、从“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 母爱的伟大与奉献 ,谢谢。 7. 孟母三迁文言文阅读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汉)刘向《列女传》译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 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寓意: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孟母三迁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解释:【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孟母三迁【处】:安顿孟母三迁。 【复】:再,又。【是】:这。 【焉】:在那里。【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遂】:于是,就 【贾人】:商人【学官】私塾学校。【焉】于之;在那里。
2023-07-12 14:58:091

地球的赤道周长是多少

地球的赤道周长是:大约40009.88公里。地球赤道直径12756.274公里,极直径12713.504公里,地球的赤道周长大约为40009.88公里,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虽然说地球很巨大,但在茫茫宇宙中,它还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与其他更巨大的星球相比,地球只能算是个“小字辈”。更有趣的是,由于太阳、月球及其他几大行星的引力影响,还有地球在不停自转的缘故,地球的形状每年都在发生着极其微小的变化。虽然这种变化用一般的仪器是无法测出来的。赤道附近的奇观:被誉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的坦桑尼亚东北部。在赤道附近“冒”出这一晶莹的冰雪世界,世人称奇。酷热的日子里,从很远处望去,蓝色的山基赏心悦目,而白雪皑皑的山顶似乎在空中盘旋。常伸展到雪线以下飘渺的云雾,增加了这种幻觉。山麓的气温有时高达59℃,而峰顶的气温又常在零下34℃,故有“赤道雪峰”之称。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乞力马扎罗山一直是一座神秘而迷人的山——没有人真的相信在赤道附近居然有这样一座覆盖着白雪的山。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享有“非洲屋脊”美誉。由于它地处赤道附近,其顶部终年积雪,它以“赤道雪峰”而闻名世界。然而,科学家预言,15年后它将名不符实,因为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的冰雪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消融殆尽。
2023-07-12 14:58:021

孟母三迁文言文阅读答案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列女传》)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其舍近墓(2)遂迁居市旁   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3分)   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3分)   4、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2分)   参考答案:   1、靠近、于是   2、孟母三迁   3、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4、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2023-07-12 14:57:591

赤道一共有多长呢?

赤道周长: 40076千米。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也是地球上的零度纬线。一年当中,赤道有两次太阳直射,所以赤道地区属于热带,终年天气炎热,气温很高。赤道的圆心与地心是重合的,它也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全长4万多千米。赤道穿过了加蓬、刚果、扎伊尔、乌干达、肯尼亚、索马里、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巴西等许多国家。在这些国家,人们用不同的标志来表示赤道线。例如,在刚果,人们用许多沿直线排列的小石柱表示赤道线,这些小石柱叫赤道桩。地貌气候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北的称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称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极地环流。
2023-07-12 14:57: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