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nCloud
-
周一:Monday
周二:Tuesday
周三:Wednesday
周四:Thursday
周五:Friday
周六:Saturday
周日:Sunday
周一至周日: from Monday to Sunday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是由古代从丹麦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以及德国、荷兰及周边移民至不列颠群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由于在历史上曾和多种民族语言接触,它的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从“多屈折”变为“少屈折”,语音也发生了规律性根据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计算,英语是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英语也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也是欧盟的。
最多国际组织和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拥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语使用者人数,仅少于汉语和西班牙语母语使用者人数。在19至20世纪的,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如今,许多国际场合都使用英语做为沟通媒介。
英语也是与电脑联系最密切的语言,大多数编程语言都与英语有联系,而且随着网络的使用,使英文的使用更普及。英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英语怎么表示?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Sunday2023-07-12 14:56:582
星期四的英语怎么读?
Thursday 星期四色四dei2023-07-12 14:57:331
星期一英文怎么说?
星期一,Monday2023-07-12 14:57:421
星期四用英语怎么说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 Sunday2023-07-12 14:57:501
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用英语怎么说?用汉语的意思表示出来
星期四:Thursday 星期五:Friday 星期六:Saturday 读法: 涩死待(星期四)夫热爱待(星期五)萨特待(星期六) 希望可以帮助你!满意的话,希望采纳,谢谢!2023-07-12 14:57:581
“星期四”用英语怎么表达?
如何用英语表示时间 在口语中或朗读英文时, 经常有需要表达时间的情况出现.如何准... 星期二 TuesdayTue. 星期三 WednesdayWed. 星期四 ThursdayThu. 星期五 FridayFri. 星期..2023-07-12 14:58:091
星期四用英语怎么说,用中文表示
Thursday 星期四是问这个吗?2023-07-12 14:58:177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末,一周,用英语怎么说
1、星期日:Sunday,简写Sun.2、星期一:Monday,简写Mon.3、星期二:Tuesday,简写Tues.4、星期三:Wednesday,简写Wed.5、星期四:Thursday,简写Thur./Thurs.6、星期五:Friday,简写Fri.7、星期六:Saturday,简写Sat.扩展资料星期由来:1.Sunday(Sun.)Day of the Sun(太阳日,星期日)。是耶稣复活日,因此西方把这一天看作最神圣的日子,称之为“安息日”或“主日”。公元4世纪,在指定罗马历法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把这一天定为合法假日,后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2.Monday(Mon.)Day of the Moon(月亮日)。在古英语中写作Monandoeg,即 day of the moon,拉丁语为Lunaedies。在古罗马神话中,月亮神为太阳神之妻,因此一周中,也应有她一天。3.Tuesday(Tues.)Day of the Mars(火星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战神Tyr而由他的名字命名的。古英语中Tyr的名字写作Tiw。Tiwesdoeg的意思是Tiw"s day(战神日),它是由拉丁语dies Martis(即 day of Mars)翻译而成的。Tyr原是北欧神话里的战神,也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神。他用自己的手作诱饵,捉住了狼精,他的手却被狼精咬掉了。为了纪念他这种勇敢的精神,使用他的名字来命名Tuesday这一天。4.Wednesday(Wed.)Day of the Mercury(水星日)。这一天是以北欧神话中掌管文化、艺术、战争、死亡的神Woden的名字命名的。Woden是战神Tyr的父亲;他勇敢地将在宇宙间制造混乱的“混沌”(Chaos)杀死,并将阵亡将士的英灵请到天界,使他们享受天伦之乐。为怀念他,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Wednesday这一天。5.Thursday(Thur.)Day of Jupiter(木星日)。这一天是用北欧神话中Thor的名字来命名的。Thor是掌管雷电之神(God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他常驾驭着由山羊拉的战车奔驰在天际间,风儿飕飕成了闪电,车轮滚滚成了雷鸣。6.Friday(Fri.)Day of Venus(金星日)。Friday在古英语中写作Frigedoeg。Frigga是掌管婚姻的女神。她是Woden之妻,Tyr之母。因为以Woden之名命名了Wednesday,以Thor之名命名了Thursday,为了抚慰她本人,便以她的名Frigga命名了Friday。7.Saturday(Sat.)Day of Saturn(土星日)。这是一星期中最后一天,它是由掌管农业之神,罗马主神朱庇特的父亲(the god of Agriculture,father of Jupiter)Saturn的名字命名的,也是英语直接用罗马神话中神名来命名星期名称的唯一的一天,其余几天则是以北欧神话中的神名来命名的。2023-07-12 14:58:582
星期四用英语怎么说? 百度网盘
星期四Thursday2023-07-12 14:59:132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用英语怎么说?谢谢!
1、星期日:Sunday,简写Sun.2、星期一:Monday,简写Mon.3、星期二:Tuesday,简写Tues.4、星期三:Wednesday,简写Wed.5、星期四:Thursday,简写Thur./Thurs.6、星期五:Friday,简写Fri.7、星期六:Saturday,简写Sat.扩展资料星期由来:1.Sunday(Sun.)Day of the Sun(太阳日,星期日)。是耶稣复活日,因此西方把这一天看作最神圣的日子,称之为“安息日”或“主日”。公元4世纪,在指定罗马历法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把这一天定为合法假日,后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2.Monday(Mon.)Day of the Moon(月亮日)。在古英语中写作Monandoeg,即 day of the moon,拉丁语为Lunaedies。在古罗马神话中,月亮神为太阳神之妻,因此一周中,也应有她一天。3.Tuesday(Tues.)Day of the Mars(火星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战神Tyr而由他的名字命名的。古英语中Tyr的名字写作Tiw。Tiwesdoeg的意思是Tiw"s day(战神日),它是由拉丁语dies Martis(即 day of Mars)翻译而成的。Tyr原是北欧神话里的战神,也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神。他用自己的手作诱饵,捉住了狼精,他的手却被狼精咬掉了。为了纪念他这种勇敢的精神,使用他的名字来命名Tuesday这一天。4.Wednesday(Wed.)Day of the Mercury(水星日)。这一天是以北欧神话中掌管文化、艺术、战争、死亡的神Woden的名字命名的。Woden是战神Tyr的父亲;他勇敢地将在宇宙间制造混乱的“混沌”(Chaos)杀死,并将阵亡将士的英灵请到天界,使他们享受天伦之乐。为怀念他,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Wednesday这一天。5.Thursday(Thur.)Day of Jupiter(木星日)。这一天是用北欧神话中Thor的名字来命名的。Thor是掌管雷电之神(God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他常驾驭着由山羊拉的战车奔驰在天际间,风儿飕飕成了闪电,车轮滚滚成了雷鸣。6.Friday(Fri.)Day of Venus(金星日)。Friday在古英语中写作Frigedoeg。Frigga是掌管婚姻的女神。她是Woden之妻,Tyr之母。因为以Woden之名命名了Wednesday,以Thor之名命名了Thursday,为了抚慰她本人,便以她的名Frigga命名了Friday。7.Saturday(Sat.)Day of Saturn(土星日)。这是一星期中最后一天,它是由掌管农业之神,罗马主神朱庇特的父亲(the god of Agriculture,father of Jupiter)Saturn的名字命名的,也是英语直接用罗马神话中神名来命名星期名称的唯一的一天,其余几天则是以北欧神话中的神名来命名的。2023-07-12 14:59:331
周四的英文怎么写
问题一:星期四英文怎么写 星期四英文是:Thursday本回答仅供参考,望采纳 问题二:星期四用英语怎么写 Monday 星期一 Tuesday 星期二 Wednesday 星期三 Thursday 星期四 Friday 星期五 Saturday 星期六 Sunday 星期天 问题三:星期四的英文缩写是什么? Thursday 缩写Thu 问题四:周四的英文 Thursday 问题五:在周四的上午,用英语怎么说 On Thursday morning 问题六:星期四的英文怎么写 Thursday 问题七:周二周四周六分别用英文怎么说 周二 Tuesday tiu 四 dei周四 Thursday 色 四 dei 周六 Saturday 撒 特尔 dei 问题八:星期四下午‘英文是什么 Thursday afternoon 问题九:在周四的英文是什么 on Thursday 在周四 问题十:星期四用英文怎么说? Thursday 如果不明白,请再问;如果对你有所帮助, 请点击本页面中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2023-07-12 14:59:481
星期一到星期天怎么说英语
星期一:Monday,星期二:Tuesday,星期三:Wednesday,星期四:Thursday,星期五:Friday,星期六:Saturday。星期,又叫周,是一个时间单位,也是制定工作日、休息日的依据。星期作为时间周期最早起源于巴比伦。世界通行的星期制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21年3月7日正式确立的。在中国古代称“七曜”。七曜在中国夏商周时期,是指日、月及五大行星等七个主要星体,是当时天文星象的重要组织成分,后来借用作七天为一周的时间单位,故称“星期”。日文名称日曜日(にちようび)星期日 nitiyōbi月曜日(げつようび)星期一getsuyōbi火曜日(かようび)星期二 kayōbi水曜日(すいようび)星期三 suiyōbi木曜日(もくようび)星期四 mokuyōbi金曜日(きんようび)星期五 kinyōbi土曜日(どようび)星期六 doyōbi2023-07-12 14:59:551
星期四的单词怎么写英语单词
Thursday n. 星期四; 例句: Ill see you Thursday week. 我们下星期四见。 Thursday is market day. 星期四是赶集日。 On Thursday we went out on a day trip. 周四我们出去旅行了一天。 扩展资料 Every Thursday she would meet her lover Leon. 每个星期四她都去约会她的情人利昂。 A freeze warning was posted for Thursday night. 据警报星期四夜间有霜冻。 We go and do the weekly shopping every Thursday. 我们每星期四采购一次。 The committee will convene at 11.30 next Thursday. 委员会将在下星期四上午11:30开会。 It is my understanding that the meeting is Thursday. 据我了解,会议是在星期四。2023-07-12 15:00:231
周四用英语怎么说?
Thursday2023-07-12 15:00:409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用英语怎么说
1、星期日:Sunday,简写Sun.2、星期一:Monday,简写Mon.3、星期二:Tuesday,简写Tues.4、星期三:Wednesday,简写Wed.5、星期四:Thursday,简写Thur./Thurs.6、星期五:Friday,简写Fri.7、星期六:Saturday,简写Sat.扩展资料星期由来:1.Sunday(Sun.)Day of the Sun(太阳日,星期日)。是耶稣复活日,因此西方把这一天看作最神圣的日子,称之为“安息日”或“主日”。公元4世纪,在指定罗马历法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把这一天定为合法假日,后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2.Monday(Mon.)Day of the Moon(月亮日)。在古英语中写作Monandoeg,即 day of the moon,拉丁语为Lunaedies。在古罗马神话中,月亮神为太阳神之妻,因此一周中,也应有她一天。3.Tuesday(Tues.)Day of the Mars(火星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战神Tyr而由他的名字命名的。古英语中Tyr的名字写作Tiw。Tiwesdoeg的意思是Tiw"s day(战神日),它是由拉丁语dies Martis(即 day of Mars)翻译而成的。Tyr原是北欧神话里的战神,也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神。他用自己的手作诱饵,捉住了狼精,他的手却被狼精咬掉了。为了纪念他这种勇敢的精神,使用他的名字来命名Tuesday这一天。4.Wednesday(Wed.)Day of the Mercury(水星日)。这一天是以北欧神话中掌管文化、艺术、战争、死亡的神Woden的名字命名的。Woden是战神Tyr的父亲;他勇敢地将在宇宙间制造混乱的“混沌”(Chaos)杀死,并将阵亡将士的英灵请到天界,使他们享受天伦之乐。为怀念他,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Wednesday这一天。5.Thursday(Thur.)Day of Jupiter(木星日)。这一天是用北欧神话中Thor的名字来命名的。Thor是掌管雷电之神(God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他常驾驭着由山羊拉的战车奔驰在天际间,风儿飕飕成了闪电,车轮滚滚成了雷鸣。6.Friday(Fri.)Day of Venus(金星日)。Friday在古英语中写作Frigedoeg。Frigga是掌管婚姻的女神。她是Woden之妻,Tyr之母。因为以Woden之名命名了Wednesday,以Thor之名命名了Thursday,为了抚慰她本人,便以她的名Frigga命名了Friday。7.Saturday(Sat.)Day of Saturn(土星日)。这是一星期中最后一天,它是由掌管农业之神,罗马主神朱庇特的父亲(the god of Agriculture,father of Jupiter)Saturn的名字命名的,也是英语直接用罗马神话中神名来命名星期名称的唯一的一天,其余几天则是以北欧神话中的神名来命名的。2023-07-12 15:01:174
星期四用英语怎么读?
我想说的是ThursDay的音标是["θu0259:zdi;-dei]真的不要用那种中文记忆法,那种方法读出来的音都是不标准的,我就是深受其害,小学的时候就这样发音,然后导致初中高中发音都不标准,而且背诵单词都是比别人慢。个人建议还是需要学好音标,如果老师不教的话,洛基英语有免费的口语课程,可以去试一下,希望帮到你。2023-07-12 15:01:452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七的英语怎么读?
没有星期七的说法,那叫星期天或者礼拜天。Sunday,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周日,周一,。。。周六2023-07-12 15:02:202
星期四用英语怎么?
问题一:星期四用英语怎么写 Monday 星期一 Tuesday 星期二 Wednesday 星期三 Thursday 星期四 Friday 星期五 Saturday 星期六 Sunday 星期天 问题二:星期四英文怎么读 Thursday 英 [?θ?:zde?] 美 [?θ?:rzde?] n. 星期四,礼拜四,周四 星期一:Monday [?m?ndi] 忙day 星期二:Tuesday [?tju:zdi:] 求死day 星期三:Wednesday [?wenzdi] 未死day 星期四:Thursday [?θ?:zdi] 受死day 星期五:Friday [?fraidi] 福来day 星期六:Saturday [?s?t?di] 洒脱day 星期日:Sunday [?s?ndi] 伤day 问题三:星期四怎么读星期四的英语怎么读 thursday[英]u02c8θ?:zde?[美]?θ?:rzde? 星期四,礼拜四,周四对应汉语拼音 se zi dei 问题四:请问用英语星期四怎么读? Thursday 读音:色死的 音标:Thursday[英][?θ?:zdi] [美][?θ?zdi, -?de] 问题五:星期四用英文怎么说? Thursday 如果不明白,请再问;如果对你有所帮助, 请点击本页面中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问题六:星期四用英语怎么说 星期四(附音标) Thursday 英["θ??zde?; -d?] 美["θ?zd?] 问题七:星期四用英语怎么说 40分 Thursday 问题八:星期四.用英语怎么说 Thursday 英[?θ?:zde?] 美[?θ?:rzde?] n. 星期四,礼拜四,周四; [电影] 惊爆星期四; [例句]On Thursday Barrett invited me for a drink 星期四,巴雷特约我去喝两杯。 [其他] 复数:Thursdays 问题九:星期四用英文怎么写? Thursday(*^_^*)2023-07-12 15:02:271
星期四用英语怎么说?
thursday I am usually free between tuesday and thursday . 我通常在星期二至星期四有空。 2.Next thursday is 12 april . 即将到来的星期四是四月十二日。 3.Lewis plans on finishing his work on thursday . 路易斯预计星期四完成他的工作。 4.Shall we assign thursdays for our weekly meetings ? 我们把每周例会定在星期四好吗? 5.Mrs. williams : yes , he was absent on thursday . 威廉斯夫人:是的,他星期四没上学。。 6.The bay harbor messenger doesn"t come out until thursday . 《港湾先驱报》要到星期四才出。 7.Thanksgiving day is usually on the last thursday in november . 感恩节通常在十一月最后的星期四。 8.The meetings are on tuesdays and thursdays in the main hall . 会议在星期二和星期四于大礼堂举行。 9.The boat-race has been officially fixed on thursday , april 2 . 划船比赛已正式定于四月二日星期四举行。 10.Thursday, may 22, was a day of uncertainty and suspense . 5月22日,星期四,是情况多变,令人不安的一日。2023-07-12 15:02:341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用英语怎么说
星期一到星期天英语: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Sunday。2023-07-12 15:02:421
星期四的英语怎么读?
星期四的英语是Thursday。音标是[ˈθɜːzdeɪ],中文读音近似色日对2023-07-12 15:02:521
星期一到星期日的英文读法
亡bedbug DVD gnash2023-07-12 15:03:347
周四英文怎么说?
问题一:周二周四周六分别用英文怎么说 周二 Tuesday tiu 四 dei周四 Thursday 色 四 dei 周六 Saturday 撒 特尔 dei 问题二:在周四的上午,用英语怎么说 On Thursday morning 问题三:周四用英语怎么说 thursday 问题四:周四怎么说,用英语 周四 [词典] Thursday; [例句]上周四希尔曼先生被绑匪劫走了。 Mr Hillman was snatched by kidnappers last Thursday. 问题五:每周四下午四点英语怎么说 Every Thursday afternoon at four p.m. 问题六: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用英语怎么说?谢谢! 周一:Monday 周二:Tuesday 周三:Wednesday 周四:Thursday 周五:Friday 周六:Saturday 周日:Sunday 周一至周日: from Monday to Sunday 问题七:周四怎么说,,用英语,, 星期几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Thursday 问题八:“最晚到周四”用英语怎么说 up to Thursday 问题九:星期四用英文怎么说? Thursday 如果不明白,请再问;如果对你有所帮助, 请点击本页面中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2023-07-12 15:03:561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星期日用英语怎么说
一=这些小鲜肉2023-07-12 15:04:179
星期四英语是什么
Thurday2023-07-12 15:05:135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的英语怎么读
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2023-07-12 15:05:331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英语
1、星期日:Sunday,简写Sun.2、星期一:Monday,简写Mon.3、星期二:Tuesday,简写Tues.4、星期三:Wednesday,简写Wed.5、星期四:Thursday,简写Thur./Thurs.6、星期五:Friday,简写Fri.7、星期六:Saturday,简写Sat.扩展资料星期由来:1.Sunday(Sun.)Day of the Sun(太阳日,星期日)。是耶稣复活日,因此西方把这一天看作最神圣的日子,称之为“安息日”或“主日”。公元4世纪,在指定罗马历法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把这一天定为合法假日,后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2.Monday(Mon.)Day of the Moon(月亮日)。在古英语中写作Monandoeg,即 day of the moon,拉丁语为Lunaedies。在古罗马神话中,月亮神为太阳神之妻,因此一周中,也应有她一天。3.Tuesday(Tues.)Day of the Mars(火星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战神Tyr而由他的名字命名的。古英语中Tyr的名字写作Tiw。Tiwesdoeg的意思是Tiw"s day(战神日),它是由拉丁语dies Martis(即 day of Mars)翻译而成的。Tyr原是北欧神话里的战神,也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神。他用自己的手作诱饵,捉住了狼精,他的手却被狼精咬掉了。为了纪念他这种勇敢的精神,使用他的名字来命名Tuesday这一天。4.Wednesday(Wed.)Day of the Mercury(水星日)。这一天是以北欧神话中掌管文化、艺术、战争、死亡的神Woden的名字命名的。Woden是战神Tyr的父亲;他勇敢地将在宇宙间制造混乱的“混沌”(Chaos)杀死,并将阵亡将士的英灵请到天界,使他们享受天伦之乐。为怀念他,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Wednesday这一天。5.Thursday(Thur.)Day of Jupiter(木星日)。这一天是用北欧神话中Thor的名字来命名的。Thor是掌管雷电之神(God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他常驾驭着由山羊拉的战车奔驰在天际间,风儿飕飕成了闪电,车轮滚滚成了雷鸣。6.Friday(Fri.)Day of Venus(金星日)。Friday在古英语中写作Frigedoeg。Frigga是掌管婚姻的女神。她是Woden之妻,Tyr之母。因为以Woden之名命名了Wednesday,以Thor之名命名了Thursday,为了抚慰她本人,便以她的名Frigga命名了Friday。7.Saturday(Sat.)Day of Saturn(土星日)。这是一星期中最后一天,它是由掌管农业之神,罗马主神朱庇特的父亲(the god of Agriculture,father of Jupiter)Saturn的名字命名的,也是英语直接用罗马神话中神名来命名星期名称的唯一的一天,其余几天则是以北欧神话中的神名来命名的。2023-07-12 15:05:442
地球赤道的周长是多少
赤道是南北纬度的起点(即零度纬线),也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全长40075.24千米(相当于8万多华里),所以住在赤道上的人能够"坐地日行8万里"。一架时速为800千米的喷气式飞机,要用50小时才能飞完这段距离.2023-07-12 14:56:542
《我的母亲》老舍, 本文好的地方在哪儿?
《我的母亲》是一篇叫人啼泪的挚情之作,老舍这时“絮叨”起母亲的家长里短,是不吝笔墨的,他那么细微地描写,只是为传达一个朴素的道理:“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这言简意深的情语,分明是由母亲用血汗灌养生命的景语结晶成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文章以“心痛!心痛!”结束,却让读者落泪!落泪!2023-07-12 14:57:052
群文阅读文言文寓言故事ppt
1. 小学说明文群文阅读阅读方法有哪些 群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在一个单位时间内集中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联的多篇文章。群文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这种方式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确定主旨,给所学课文正确分类 群文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围绕主题选择好文章,或者将原有的文章加以正确分类。如果没有一个确定的主题,教师就很难将原有的阅读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基于这一点,其实教师稍加思考就可以做得很好。比如,常见的就有从文章的写作内容、文章的人文内涵、作者的表达方式等方面把文章分为不同主题。 1.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考虑确定主题 以事物为主题的,如“故事中的狐狸”、“千姿百态的荷花”群文教学;以时间为写作主题的,如“春天的儿童诗”的群文教学;以人物为写作主题的,如“老舍笔下的人物”;以事件为主题的送别诗等都是很好的群文阅读教学材料。 2.从文章的人文内涵角度考虑确定主题 以人物的成长教育为主题,如“名人成长的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以爱心为主题的,如“人与动物和谐发展”;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如“生命的价值”、“尊重生命”,这样的分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广大教师借鉴尝试。 3.从作者写作文章的表达方式确定主题 以写作的方法为主题,如“跌宕起伏的小说”、朗朗上口的“儿童诗歌”;以写作方法为主题,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儿童诗”,等等。 二、多种结构地呈现群文,让课文巧妙地出场 群文阅读教学需要以单篇文章阅读作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在多篇文章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群文阅读教学时,我们要把多篇文章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等问题,将多篇文章横向联合起来,培养学生重整、伸展、评鉴、创意等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1.设计比较性问题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比较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内容比较、形式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粗略比较、精细比较等。如高佳利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在学生读完《小壁虎借尾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四篇童话故事后,引 导学生比较思考:这四篇童话故事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童话故事情节反复性的特点,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 2.设计迁移性问题 在一篇带多篇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迁移性问题,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阅读所得运用于其他文章的阅读之中。如略读课文《刷子李》的群文阅读教学,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黑衣上没有白点—黑衣上出现白点—黑衣上的小洞”的情节结构,习得“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再引导学生阅读《张大力》、《苏七块》、《泥人张》等多篇文章,并思考:哪些文章也运用了“一波三折”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迁移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3.设计冲突性问题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由于为学生提供了多篇文章,文章与文章之间的思想观点、语言表达等存在一定差异。我们可以抓住多篇文章之间的差异,设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如李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孔子的故事》,在引导学生感受孔子的伟大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请大家再读这些文章,孔子有没有让你不太满意的地方?教学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感受各国创世神话的民族性、本土性等特点之后,让学生深入思考:创世神话是先人的想象,不是科学,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读?从而引导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四、在群文阅读中学会质疑讨论 群文阅读教学,不同体裁、不同表达形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作者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量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给学生带来了许多疑惑,难以全面理解,需要在交流讨论中理清。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质疑讨论的阅读策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如李军晶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创世神话》,在引导学生寻找各国创世神话故事的共同之处时,激发学生质疑: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原始人都认为原始世界像一个蛋、神话故事中都有一个本领超人的神、世界万物都是神变化而来的u201eu201e质疑后引导学生猜测讨论。 2. 古代文言文寓言故事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土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牧童与画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一日曝(pù晒)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fǔ拍手)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chù收缩)入两股间,今乃掉(摇摆)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 文言文寓言故事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1、杯弓蛇影 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顿愈。 2、截竿进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坚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3、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4、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 4. 寓言故事(文言文)寓言故事,要简短的,有寓意的,不要《画蛇添足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ǜ)锲(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寓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死守教条,比喻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地点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寓意:1.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要从更多的角度看事物.2.再大的学问家,也有不懂的事情.3.不能不懂装懂,要实事求是.。 5. 文言文寓言故事及寓意 [文言文阅读]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2014-09-08·[文言文阅读]请君入瓮的主人公是谁 2014-09-06·[文言文阅读]扑朔迷离文言文 2014-09-05·[文言文阅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言文阅读 2014-09-05·[文言文阅读]抛砖引玉近义词 2014-09-04·[文言文阅读]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谁 2014-08-22·[文言文阅读]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 2014-08-14·[文言文阅读]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2014-07-24·[文言文阅读]老马识途阅读答案 6. 文言文寓言故事 你好哦~ 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请参见: /q?ct=17&pn=0&tn=ikaslist&rn=10&word=%CE%C4%D1%D4%CE%C4%D4%A2%D1%D4%B9%CA%CA%C2 7. PPT寓言小故事(励志类) 从前有一个人,生活快活,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使他感到高兴.就是看 一棵小草,他也喜笑颜开. 有一次,他忽然想要弯下腰来看一看他的欢乐还在不在.可是,他刚一 弯腰,欢乐就不见了."怎么会这样呢 "他自问道,"欢乐刚才还在,忽 然一下子似乎掉进地缝里去了!" 于是他走遍山川河谷,森林和田野,去寻找自己的欢乐.人们各种各样 的欢乐他看到不少,但就是看不到自己的欢乐.他弯腰曲背,找遍了每一个 角落,失去的欢乐还是没有找到.这时,他直起了身子对自己说:"不找了! 丢了就丢了,有什么办法呢.难道要弯着腰走一辈子吗 " 但是说也奇怪,当他刚一直起身子,欢乐又回到了他的身上.欢乐是怎 么丢的,又怎么回来了. 8. 文言文寓言故事带启示 狐假虎威 文言文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 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中原地区的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亿回答说:“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你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你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于是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老虎,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拥有五千里江山,百万雄师,都归昭奚恤掌管。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军队呀!就像百兽畏惧老虎一样。”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人的人。含贬义。狐:狐狸。假:借助。虎威:老虎的威势。 9. 文言文寓言小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 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 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 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 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 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 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 "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 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 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 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 皆曰:“诺。”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 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 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 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 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 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 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 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 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县令。他到邺县,会集地方上年纪大的人,问他们有关老百姓痛苦的事情。 这些人说:“苦于给河伯娶媳妇,因为这个缘故,本地民穷财尽。”西门豹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些人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廷掾每年都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搜刮钱财,收取的这笔钱有几百万,他们只用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媳妇,而和祝巫一同分那剩余的钱拿回家去。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女巫行巡查看到小户人家的漂亮女子,便说‘这女子合适作河伯的媳妇"。马上下聘礼娶去。 给她洗澡洗头,给她做新的丝绸花衣,让她独自居住并沐浴斋戒;并为此在河边上给她做好供闲居斋戒用的房子,张挂起赤黄色和大红色的绸帐,这个女子就住在那里面,给她备办牛肉酒食。这样经过十几天,大家又一起装饰点缀好那个象嫁女儿一样的床铺枕席,让这个女子坐在上面,然后把它浮到河中。 起初在水面上漂浮着,漂了几十里便沉没了。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担心大巫祝替河伯娶她们去,因此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逃跑。 也因为这个缘故,城里越来越空荡无人,以致更加贫困,这种情况从开始以来已经很长久了。老百姓中间流传的俗语有‘假如不给河伯娶媳妇,就会大水泛滥,把那些老百姓都淹死"的说法。” 西门豹说:“到了给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希望三老、巫祝、父老都到河边去送新娘,有幸也请你们来告诉我这件事,我也要去送送这个女子。”这些人都说:“好。”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到河边与长老相会。三老、官员、有钱有势的人、地方上的父老也都会集在此,看热闹来的老百姓也有二三千人。 那个女巫是个老婆子,已经七十岁。跟着来的女弟子有十来个人,都身穿丝绸的单衣,站在老巫婆的后面。 西门豹说:“叫河伯的媳妇过来,我看看她长得漂亮不漂亮。”人们马上扶着这个女子出了帷帐,走到西门豹面前。 西门豹看了看这个女子,回头对三老、巫。2023-07-12 14:57:151
元宵节灯谜大全及其答案
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谜语来源于中国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瘦辞”。下面是关于元宵节灯谜大全及其答案的内容,欢迎阅读! 谜面: 文章不写半句空(打2字文学名词二) 不要江山要美人(打汽车品牌二) 寄人篱下为餬口(打16笔字) “煌煌太宗业”(打一相声演员,3字) 做事手段好精明(打3字教育机构简称) 曲意奉承不可取(打一港台歌星,2字) 还是分开吧(打一2字外国名) 这一章情节纯属虚构(打5字口语) 弃曹会刘本为云长心愿(打《三国演义》歌词一句) 高不成,低不就 (打一金融机构名称) 早穿皮袄午穿纱 (打医学名词一) 大会 (打成语一) 不舒服 (打成语一) 人比黄花瘦 (打农业名词一) 中华民族繁荣昌盛 (打近代烈士一) 天下谁人不识君 (打我国地名二) 荐之于平原君(打成语一) 东京北京通贸易 (打成语一) 未成油团 (打外国著名小说一) 卷尾猴 (打字一) 贞观之治 (打电影演员一) 唐代瑰宝 (打古代科学家一) 儿童节放假 (打中成药名一) 并非阴历初一 (打广西地名一) 孟母三迁 (打杂志三) 家中添一口 (打字一) 湖光水影月当空 (打字一) 百病不单由口入 (打外国故事片一) 千分之一百分之一 (打字一) 因 (打谚语一) 甜咸苦辣各味俱备 (打字一) 魏蜀相争 (打经济名词一) 只公开谜目 (打出版名词二) 重点支援大西北 (打字一) 到黄昏点点滴滴 (打气象术语一) 座中泣下谁最多 (打文学名词二) 山中无老虎 (打法律名词二) 大胆改组 (打鲁迅作品篇名一) 巧立名目 (打字一) 专吃金木火 (打医学术语一) 天苍苍、野○○ (打白居易七言诗句一) 减四余二、减二余四 (打字一) 遇水则清、遇火则明 (打字一)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 (打故事片二) 丫丫 (打文艺名词一) 长安美女 (此谜用心方能猜中,打词牌一) 凤凰台上凤凰游 (打数学名词一) 为什么要控制人口 (打成语一) 半价出售 (打字一) 伐 (打《十五的月亮》歌词二) 拦河坝 (打字一) 羊叫 (打词牌一) 蟋蟀对鸣 (打《木兰辞》句一) 曲 (打曹操诗句一) 分 (打广告用语一) 他有你没有,地有天没有 (打字一) 有凤凰而没有孔雀 (打字一) 画中不是田 (打字一) (谜面空白无字) (打字一) 说与旁人浑不解 (用红笔书写,打现代散文家一) 百年松柏老芭蕉(打成语一) 塞外秋菊漫野金 (打中药名三) 谢绝参观 (打常用语一) 夫人何处去(字) 谜底: |成语、实录 爱丽舍、皇冠 噙 李国盛 高招办| 阿杜 古巴 没有那回事 离合总关情 中行 日服二次 年幼无知。 适得其反 植物肥。 黄兴。 常熟、大名。 引人入胜。 日中为市。 羊脂球。 电。 唐国强。 李时珍。 六一散。 阳朔。 《为了孩子》 《健康》《读书》。 豪。 古。 《 *** 》。 伯。 有火就有烟。 口。 专利权。 封面、封底。 头。 54晚间有零星小雨。 独白,悲剧。 申诉、自首。 《明天》。 罗。 水土不服。 两处茫茫皆不见。 园。 登。 《李双双》、《绝唱》。 二人转。 忆秦娥。 相似三角形。 多难兴邦。 催。 有你的一半, 也有我的一半。 汇。 声声慢。 唧唧复唧唧。 对酒当歌。 时间就是金钱。 也。 几。 十。 迷。 朱自清。 粗枝大叶。 天冬、前胡、地黄。 不同意见, 二2023-07-12 14:57:211
师旷论学文言文里的 臣闻之的闻是什么意思?
闻:听说。道理 1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终生学习,受益终生。 2“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3如果想立志学习就应该从当下开始,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年纪性别和成功无关,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决心,一定能成功。2023-07-12 14:57:322
赤道的周长是多少?
坐地日行八万里地理知识是赤道的周长是40000Km也就是八万里,地球自转一周需要1天,所以这句话是指你坐在赤道上不动,一天也运动了八万里。总体来看,从两极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为6,356.8km(千米);比从赤道上到地球中心的距离6378.2km短21.4km。扁率为1/298。赤道一带稍微凸出,赤道本身也有点扁,南北半球也不对称,加上表面凹凸不平,应该说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简要介绍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也是地球上的零度纬线。一年当中,赤道有两次太阳直射,所以赤道地区属于热带,终年天气炎热,气温很高。赤道的圆心与地心是重合的,它也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全长4万多千米。赤道穿过了加蓬、刚果、扎伊尔、乌干达、肯尼亚、索马里、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巴西等许多国家。在这些国家,人们用不同的标志来表示赤道线。例如,在刚果,人们用许多沿直线排列的小石柱表示赤道线,这些小石柱叫赤道桩。2023-07-12 14:57:321
赤道一共有多长呢?
赤道周长: 40076千米。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也是地球上的零度纬线。一年当中,赤道有两次太阳直射,所以赤道地区属于热带,终年天气炎热,气温很高。赤道的圆心与地心是重合的,它也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全长4万多千米。赤道穿过了加蓬、刚果、扎伊尔、乌干达、肯尼亚、索马里、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巴西等许多国家。在这些国家,人们用不同的标志来表示赤道线。例如,在刚果,人们用许多沿直线排列的小石柱表示赤道线,这些小石柱叫赤道桩。地貌气候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北的称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称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极地环流。2023-07-12 14:57:461
孟母三迁文言文阅读答案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列女传》)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其舍近墓(2)遂迁居市旁 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3分) 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3分) 4、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2分) 参考答案: 1、靠近、于是 2、孟母三迁 3、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4、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2023-07-12 14:57:591
地球的赤道周长是多少
地球的赤道周长是:大约40009.88公里。地球赤道直径12756.274公里,极直径12713.504公里,地球的赤道周长大约为40009.88公里,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虽然说地球很巨大,但在茫茫宇宙中,它还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与其他更巨大的星球相比,地球只能算是个“小字辈”。更有趣的是,由于太阳、月球及其他几大行星的引力影响,还有地球在不停自转的缘故,地球的形状每年都在发生着极其微小的变化。虽然这种变化用一般的仪器是无法测出来的。赤道附近的奇观:被誉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的坦桑尼亚东北部。在赤道附近“冒”出这一晶莹的冰雪世界,世人称奇。酷热的日子里,从很远处望去,蓝色的山基赏心悦目,而白雪皑皑的山顶似乎在空中盘旋。常伸展到雪线以下飘渺的云雾,增加了这种幻觉。山麓的气温有时高达59℃,而峰顶的气温又常在零下34℃,故有“赤道雪峰”之称。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乞力马扎罗山一直是一座神秘而迷人的山——没有人真的相信在赤道附近居然有这样一座覆盖着白雪的山。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享有“非洲屋脊”美誉。由于它地处赤道附近,其顶部终年积雪,它以“赤道雪峰”而闻名世界。然而,科学家预言,15年后它将名不符实,因为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的冰雪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消融殆尽。2023-07-12 14:58:021
孟母三迁文言文阅读答案的成语
1. 求孟母三迁此成语故事的文言文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是文言文的专项训练1.解释加点词语(1)躄踊痛哭 1。 解释加点词语(1)躄踊痛哭之事 躄:扑倒(2)乃去 乃:于是(3)遂居于此 于:在2。翻译下列句子(1)此非所以居子也。 这里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2)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朝中官员进入文庙时,同辈之间相互行礼,遇长者则跪拜,出入间互相作揖避让。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体会。 孟母三迁一个大的主题思想是:环境对于孩子品行方面的塑造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孟母深入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对于孩子秉性的培养及成长方向上有了明确的思路与认识,因此对于孩子成长环境进行了审慎的选择。 其次,从中亦能看出孟母是位有胆有识的女士。一人孀居已属不易,还为孟子的教育问题毅然决然地三迁居所,是何等的坚强勇敢。 其中更是透露出母爱的深远。 3.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语出处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 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 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文言文原文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 孟母三迁 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释文)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认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母三迁 字词解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徙居】搬家。 【大儒】圣贤。 从故事我们知道: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编辑本段孟母三迁之孟母 孟母(365~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 孟母三迁 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编辑本段孟母三迁的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4. 孟母三迁的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 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 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 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 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 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 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是( ),名叫( )。 A.孟子 孟获B.孟子 孟轲C.孟获 孟轲正确答案:B2.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A.孔子 孔颖达B.姓孔的人的儿子 孔丘C.孔子 孔丘正确答案:C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 ( )A.事不过三B.知错就改C.择邻而居D.知子莫如母正确答案:C4.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B.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胖正确答案:B。 5.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其舍近墓(2)遂迁居市旁 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3分) 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3分) 4、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2分) 参考答案: 1、靠近、于是 2、孟母三迁 3、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4、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6. 孟母三迁阅读题答案 6年级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 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盂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zàng)、筑坟、祭(jì)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 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器,咿咿(yī)唔唔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 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mǐn)□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 于是,决定再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 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jū gōng)。有时,教师领着学生演习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 学生学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bīn)彬有礼的儿童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情不自禁: ②彬彬有礼: 2、填空。 ①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孟”指的是 ,名叫 。 ②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3、按要求改写句子。 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①改成“把”字句: ②改成“被”字句: 4、给第三、四、五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5、句子中的“……”表示的意思一样吗?(是,否)表示的是 6、在“口”处补充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7、孟母( )一再搬家,( )怕孟子受外界影响,学坏了。(填关联词) 8、“孟子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根据句式特点,仿写一句话: 9、从“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②彬彬有礼:文雅而有礼貌 2、填空。 ①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孔子 ,名叫 仲尼 ;“孟”指的是孟子 ,名叫 孟轲。 ②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公墓边 ,第二次住在 市场边 ,第三次住在 学堂边 。 3、按要求改写句子。 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①改成“把”字句:他把什么样的新鲜事都看到了 ②改成“被”字句:什么样的新鲜事都被他看到了 4、给第三、四、五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5、句子中的“……”表示的意思一样吗?(是,否)表示的是 6、在“口”处补充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7、孟母( )一再搬家,( )怕孟子受外界影响,学坏了。(填关联词) 8、“孟子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这句话运用了 排比 的修辞手法,请根据句式特点,仿写一句话: 9、从“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 母爱的伟大与奉献 ,谢谢。 7. 孟母三迁文言文阅读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汉)刘向《列女传》译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 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寓意: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孟母三迁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解释:【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孟母三迁【处】:安顿孟母三迁。 【复】:再,又。【是】:这。 【焉】:在那里。【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遂】:于是,就 【贾人】:商人【学官】私塾学校。【焉】于之;在那里。2023-07-12 14:58:091
孟母三迁的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孔子),名叫(孔丘);“孟”指的是(孟子),名叫(孟轲 )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城外公墓旁 ),第二次住在(市场旁 ),第三次住在( 学堂旁)。留下的原因(临边是学堂,有适合学习的环境)从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你体会到: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的成长及品格的养成至关重要,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你还知道那些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写出一两个。《岳母刺字》、《五子登科》、《陶母教子》2023-07-12 14:58:181
孟母三迁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1. 孟母三迁文言文解释及答案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无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戏为设()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子矣。” 遂居焉。解释下列字:常嬉为墓间之事, 嬉() 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贾(gù)人()孟子乃嬉戏为设豆揖让进退之事,乃()此非无所以处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母为什么要三迁其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同意孟母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戏;商人,于是。 这里可以安置我的儿子。想让儿子在好的环境中成长。 同意,因为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应该注重环境的选择。ps:是老师讲的哦。 不是网上抄的!解释: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说:“不行!不能让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后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希望可以帮到您,很荣幸为您服务。 2.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语出处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文言文原文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 孟母三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释文)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 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 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认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母三迁字词解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徙居】搬家。 【大儒】圣贤。 从故事我们知道: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编辑本段孟母三迁之孟母 孟母(365~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 孟母三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编辑本段孟母三迁的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 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3. 孟母三迁的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 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 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 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 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 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 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是( ),名叫( )。 A.孟子 孟获B.孟子 孟轲C.孟获 孟轲正确答案:B2.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A.孔子 孔颖达B.姓孔的人的儿子 孔丘C.孔子 孔丘正确答案:C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 ( )A.事不过三B.知错就改C.择邻而居D.知子莫如母正确答案:C4.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B.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胖正确答案:B。 4.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其舍近墓(2)遂迁居市旁 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3分) 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3分) 4、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2分) 参考答案: 1、靠近、于是 2、孟母三迁 3、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4、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5. 孟母三迁阅读题答案 6年级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 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盂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zàng)、筑坟、祭(jì)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 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器,咿咿(yī)唔唔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 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mǐn)□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2613730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 于是,决定再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 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jū gōng)。有时,教师领着学生演习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 学生学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bīn)彬有礼的儿童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情不自禁: ②彬彬有礼: 2、填空。 ①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孟”指的是 ,名叫 。 ②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3、按要求改写句子。 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①改成“把”字句: ②改成“被”字句: 4、给第三、四、五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5、句子中的“……”表示的意思一样吗?(是,否)表示的是 6、在“口”处补充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7、孟母( )一再搬家,( )怕孟子受外界影响,学坏了。(填关联词) 8、“孟子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根据句式特点,仿写一句话: 9、从“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②彬彬有礼:文雅而有礼貌 2、填空。 ①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孔子 ,名叫 仲尼 ;“孟”指的是孟子 ,名叫 孟轲。 ②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公墓边 ,第二次住在 市场边 ,第三次住在 学堂边 。 3、按要求改写句子。 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①改成“把”字句:他把什么样的新鲜事都看到了 ②改成“被”字句:什么样的新鲜事都被他看到了 4、给第三、四、五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5、句子中的“……”表示的意思一样吗?(是,否)表示的是 6、在“口”处补充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7、孟母( )一再搬家,( )怕孟子受外界影响,学坏了。(填关联词) 8、“孟子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新鲜事他都看到了。” 这句话运用了 排比 的修辞手法,请根据句式特点,仿写一句话: 9、从“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 母爱的伟大与奉献 ,谢谢。 6.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语出处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 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 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文言文原文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 孟母三迁 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释文)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认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母三迁 字词解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徙居】搬家。 【大儒】圣贤。 从故事我们知道: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编辑本段孟母三迁之孟母 孟母(365~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 孟母三迁 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编辑本段孟母三迁的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2023-07-12 14:58:251
上天种的花 古草 阅读答案
绛珠仙草啊2023-07-12 14:56:3910
赤道周长
4万千米七上地理知识地球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米2023-07-12 14:56:324
孟母戒子文言文古今异义
1. 《孟母戒子》文言文翻译 翻译为: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此来警诫孟子,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原文: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愃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出自《孟母戒子》是汉代韩婴所写的一篇古文,选自《韩诗外传》。该古文主要讲述了孟母教育孟子的所作所为。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 扩展资料: 文中主要人物: 而编纂成的其他摘录性的选集,如其他汉代著作《说苑》、《新序》、《列女传》等。 主人公介绍编辑 孟丘 孟子名轲,字丘(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 教”和“身教”的智慧。 孟母(教子)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2. 孟母戒子(文言文) 原文 孟子少时①,诵②,其母方③织。孟子辍然④中止,乃复进⑤。其母知其喧⑥也,呼而问之:“何为⑦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⑧。”其母引⑨刀裂⑩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⑾之)。自是之后⑿,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少时:小时候 ②诵:背诵,背书。③方织:正在织布。方,正。④辍(chuò)然中止: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⑤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⑥喧:通“谖”,遗忘,忘记。⑦何为:即“为何”,为什么。⑧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⑨引:拿来,拿起。⑩裂:割断 ⑾戒 :告诫。⑿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一旁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剪断了布,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那(这)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 文言文的孟母戒子 出处编辑本段 选自《韩诗外传》 原文编辑本段 孟母戒子 注释 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chuò)然:突然终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如“辍学”、“辍笔”。然,……的样子。 ④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 ⑤喧(xuān):遗忘。 ⑥何:为什么 ⑦失:忘记。 ⑧引:拿来。 ⑨裂:割断。 ⑩ 戒:教育 ⑾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本文中“其”指孟子) 译文编辑本段 孟子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不接着再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告诫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孟子编辑本段 名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还有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启发 告诉我们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半途而废,要一气呵成,一鼓作气。 道理:1.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2.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模拟问答 你觉得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效果好吗? 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通过剪断织布(布如果被剪碎了,则失去了它的作用)来说明学习也是一样的,不能中断。 这样的教育效果很好。 道理: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 表达母子之情,母爱之伟大的诗还有: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 古文:孟母戒子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 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矢,复得。”其母引刀裂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 矣。 译文:孟子小时侯,倍数的时候。她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背书有时会中断下来,过一会就又会背诵下去,她的母亲知道他是遗忘了,就叫他过来说,:“背书怎么会停下来呢?”孟子回答说:“有的地方忘记了,过一会又记起来了。”他的母亲没有说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织成的布剪断了,用这来告戒孟子。从此以后,孟子背书,不再遗忘了。 矢是忘记的意思。 其母引刀裂织,以此戒之。表明了孟母对其子的要求极严格 孟母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好母亲。 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做事要一心一意,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5. 文言文《孟母戒子》的解释 孟母戒子 【原文】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①,乃复进。其母知其(xuān)(无简体字)也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1)其织③,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宣矣。 【译文】 孟轲小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小孟轲突然停止背书,然后接着再背诵下去。(发现这种情况),小孟轲的母亲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途停止背书?”小孟轲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小孟轲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读书不能半途而废)。从此以后,小孟轲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了。 6. 孟母戒子(《韩诗外传》)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小题1:复:又 对:回答 裂:割断 是:这(4分) 小题1:D 小题1: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她织的布,用这种方法来警告他。 小题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2分)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个字“复”是“又”,表重复。第二个字“对”表“回答”。第三个“裂”放到语境中,可知是“割断”之意。第四个“是”在文言文中常见的是代词用法,即为“这”之意。 点评:做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题,一定要牢记课外考查看课内的原则。用心想一想,都能在课内找到这此词的影子,这样词语就不难解释了。但是平时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的常规用法是必须知道的。 小题1:试题分析:前三个均为代词,“至之市”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的时候”,之为动词,是到,去,往的意思。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区别多义词的意思,一定要知道它的用法有哪些,然后再放到语境中加以辨析。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引”“裂”‘以" “诫”等。“引”是动词,拿的意思,“裂”是割断意思,‘以"是用的意思,“诫”是警告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1:试题分析:孟母在教育孟子的时候,没有用太多的说教性的语言,而是用“断织”的行动,告诉儿子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事要一心一意,不可因分心而中途而废。“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就是有力地印证。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到文中看一看人物的所作所为,以及其作为的原因、结果,来龙去脉。即对文章做整体的剖析。文言文阅读则要先明白其大致内容,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做具体的分析理解。 7. 韩诗外传 《孟母戒子》文言文 阅读答案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③其母引刀裂其织( ) ④以此戒之( )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3.你认为孟母对孟子的成才有什么影响?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还想到一个有关孟母的典故吗?参考答案:1.①突然停止的样子②停止③拿④警告2。D3。 使孟子从小养成了一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孟母三迁原文以及注释原文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①,诵②,其母方③织。 孟子辍然④中止,乃复进⑤。其母知其喧⑥也,呼而问之:“何为⑦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⑧。” 其母引⑨刀裂⑩其织,以此戒⑾之。自是之后⑿,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1少时:小时候 2诵:背诵,背书。 3方织:正在织布。 方,正。 4辍(chuò)然中止: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5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 乃:于是,就。复:再,又。 6宣:遗忘,忘记。 7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8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9引:拿来,拿起。 10以: 作为 11戒 :告诫 12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13之:指代孟子 译文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织布。孟子(受她的影响)突然停止,过了一会儿便继续背诵下去。 (发现这种情况)孟母知道他是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割断了织布,用这来告诫孟子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启发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 孟子名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亚圣”。 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在孟母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妇女的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高尚情操,以及在教育孩子中注重“言教”和“身教”的智慧。 孟子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这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8. 文言文《孟母戒子》的意思是什么 原文 孟子少时①,诵②,其母方③织。 孟子辍然④中止,乃复进⑤。其母知其喧⑥也,呼而问之:“何为⑦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⑧。” 其母引⑨刀裂⑩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以此戒⑾之)。自是之后⑿,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①少时:小时候 ②诵:背诵,背书。 ③方织:正在织布。 方,正。 ④辍(chuò)然中止: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⑤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 乃:于是,就。复:再,又。 ⑥喧:通“谖”,遗忘,忘记。 ⑦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⑧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⑨引:拿来,拿起。 ⑩裂:割断 ⑾戒 :告诫 ⑿自是之后:从此之后 ⒀之:指代孟子 ⒁续:连接译文 孟子年少的时候,有一次他正在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一旁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书,(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背诵下去。 孟子的母亲知道他因为分心而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止背书?”孟子回答说:“书中有些地方忘记了,后来又记起来了。”(这时)孟母拿起刀剪断了布,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那(这)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启发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学习必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方法 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适当的方式,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2023-07-12 14:56:191
赤道周长约多少千米
地球赤道周长约40075.02千米。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其半径为6378.2km,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的纬度为0°,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同时,赤道是地球上重力加速度最小的地方。扩展资料:1981年,在这座旧碑附近的埃基西亚尔谷又新建了一座赤道纪念碑,落成于1982年8月9日。其外形与旧基本相同,但比旧碑大3倍:高30米,直径4.5米,重4.5吨。碑的东西面写着:西经格林尼治78°27"8″,纬度0。纪念碑里修建了电梯,碑顶设有望台。在纪念碑前方,有一条石砌的长长的通道,通道两旁矗立着一些石雕群体。凡是到基多旅游的人,都领到管理部门签发的一张证书,以明其某年某月某日曾到南北半球的界线一游。赤道的地貌气候: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北面的称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称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2023-07-12 14:56:121
母爱颂的阅读短文(附答案)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母亲是最伟大的,母爱更为美丽,无私,博大。在这大千世界里,在所有的爱中,母爱最为温暖也最为可贵。母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有几个缺少母爱的孩子他能真正快乐。母爱的表达方式有多种,我的母亲给我的是既严厉又慈祥温柔的爱。我失败时是她给我一声声鼓励的话语,一次次温柔的抚摩,一席席倾心交谈,让我感觉有一股股暖流注入心田。我犯错误时,是她一句句亲切的责备,一个个严厉的眼神,还有偶尔的惩罚,让我及时纠正我的失误。这种爱让我敬畏,让我疼痛。虽说让我有时侯感觉像是掉进了冰窟,但这也是爱与关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对我们的成长有利。慈祥的爱,鼓励我们前进,是我们追求希望的风帆,鼓起我们的自信,让我们放心大胆的勇往直前;严厉的爱,激励我们加油,让我们明白是非黑白,让我们重新开始找到正确的起点。这两种爱必不可少,有好多人的成功都因为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就如孟母三迁,子不学断机杼,使孟子有了伟大的成就。这就是母爱啊!正因为有母亲,有母爱,我们这个世界才光明,温暖,美丽,灿烂。母爱啊!母亲!母爱,世界上最无私纯洁的爱!母亲。世界上最伟大美丽的人!2023-07-12 14:56:121
文言文程门立雪阅读答案
1. 程门立雪文言文 阅读答案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 2.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程门立雪阅读答案由语文网我整理并分享,仅供参考: 1.离开 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2. 程门立雪《宋史》文言文阅读答案 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 2.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 答:见到的时候,他刚好在坐着打瞌睡. 2.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这是多么敦厚的一道人世风景。你看,跟着老师一起走路,即使遇见了熟人,也不可与熟人一起聊天而冷落了老师。在路上遇见了老师,就恭敬地和老师打招呼,然后端端正正地站着给老师让路。如果老师跟你说话,你就礼貌地回答;如果他不跟你说话,就恭敬地用眼光送着他走远。这是君子的风范。 尊师重教,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衰。国家要复兴,民族要昌盛,就一定要尊师重教。 3. 【文言文答案(快)程门立雪《宋史》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第一篇:1.离开.睡醒.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第二篇: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C,3.只听弈秋的教导,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第三篇:1.①提出疑难 ②也许,或许 ③增加知识 ④判断,解决 2.C.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4.好学尤当勤问.第四篇:1.蚤同“早” 亡同“无”. 2.(1)哀痛至极,(2)更加,( 3)谁,(4)过错.3.不将脾气发到其他人身上,不犯同样的过错.4.不迁怒不贰过,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4. 文言文阅读1.程门立雪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1程门立雪的故事说明了.学习要坚持不懈 .要尊师重教 .求学师门,诚心专志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杨时是一个尊师重道的人.2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而万事大吉.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她用织布来比喻学习,用断织来比喻废学,很有说服力.孟子对学习漫不经心,孟母采取“断织”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极大的 *** ,从而改变“废学”积习.这样做,符合教育的激励原则.孟子后来成为一个闻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3嗟来之食与跨下之辱孰辱之更甚?我认为该是后者.可恰恰是受过跨下之辱的韩信最后成为一代名将,难道我们能说他没有骨气吗?两个故事相比较,我觉得,那个不食嗟来之食的人的精神尽管值得肯定,但不值得我们学习.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一死百了,肯这样轻易的死去,至少说明这个人没有什么志气和抱负,或者他可能本身就对这个世界失望了,而尊严就是他对自己唯一的寄托,所以宁可为尊严而抛弃生命.这样的人颇象“不食周栗”的伯夷、叔齐,结果同样是饿死,同样留给我们一篇励志故事,让后人读之不胜感慨佩服之余还有一丝惋惜与疑惑.“死有轻如鸿毛,重如泰山”,他们这样的死法究竟算哪个?其实在“嗟来之食”的故事里还有个情节:黔敖后来知道自己错了,向那人赔礼道歉后,还请他吃饭,可那人坚持不受,终于饿死.这就有些迂腐了,孔子的孙子曾子就不以为然的说:既然黔敖知错道歉了,那个齐人道声谢也就可以吃了.个人感觉曾子的话还是有道理的,马克思不是也认为生存是最重要的么,其次才是温饱和发展.其实我们现在又何尝不是要忍呢?虽然不会受到“嗟来食”之类的侮辱,可是看脸色、懂世故还是不得不做的,不仅要看领导、老板的脸色,还要注意同事、朋友甚至亲人的的态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想达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境界,必须要忍字当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就算我们并无经天纬地之才、兼济天下之志,但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还是不得不忍的.有些悲哀、有些无奈.当然,我们每人的人生观的不同决定了我们有着不同“忍”的底线,一旦我们承受的超过了这个底线,便是“忍无可忍,无须再忍”.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看来,那个齐人的底线便是自己的尊严,一旦有人触犯了他的尊严,他就宁可饿死. *** 说过:“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可不吃嗟来之食就要被饿死,该如何取舍?还有不食救济粮饿死的朱自清先生,说心里话,我倒宁愿他吃着救济粮然后象鲁迅那样以笔做枪,智慧的战斗.这个想法错了吗?或者我也已经“失其本心”?4人是环境的产物呗,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优秀的团队当中,相互学习、相互赏识、相互激励,不想上进都挺难;而在平庸的环境就很容易论为堕落.5"陆少保卖宅"一事反映了陆元方诚实交易,不惟利是图的品质.6薛谭学讴:寓意是劝人学习应该虚心,不要浅尝辄止,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薛谭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盲目自认已经全部学到,踌躇满志的要去独闯江湖,于是向秦青提出要求结束学习,要告别老师回自己家去.】面对自满的学生,秦青没有批评,没有制止,不仅同意了薛谭的请求,还郑重举办了结业仪式,秦青亲自出城送别,又在郊外的大道设宴为薛谭饯行.眼看薛谭就要离去,不知何日能再聚,想起薛谭学艺以来的岁月时光里,师生进行传承艺术,相互融洽相互尊重,秦青胸中泛出不舍之情难以自禁,秦青取出随身携带着的叫“节”的打击乐器,拍拍打打的敲了起来,又紧随这敲打出来的节奏,纵情引吭高歌,他把自己对离别的伤感倾泄在歌声里.但见,秦青激昂的歌声,把大道附近树林里的大树震荡得枝摇叶晃;秦青高亢的歌声,直插九霄云天,正在天空飘行的白云遭受强大有力的歌声阻挡,只得被迫停止了游动.薛谭第一次亲身目睹了自己的老师歌唱本领如此高强,技艺如此绝伦,发自肺腑钦敬,【薛谭幡然醒悟,明白自己肤浅的学业与老师已经登临的艺术高境差距之遥有如地对天.】薛谭当即向老师认错,恳求老师准允他重返师门继续学习.。 5. 程门立雪阅读答案 程门立雪 杨时是宋朝学者。他年轻时很爱学习,非常尊敬老师。 有一次,他和一位同学在读书时为一个问题争论起来。为了尽快找到答案,他们冒着鹅毛大雪,一同去请教大学问家程颐。 他们走到程颐家门口,守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睡午觉。杨时悄悄地对同学说:“咱们就在这儿等一会儿吧!”他俩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口,静静地等着。雪花在天空中飘舞,不一会儿地上便积满了雪。凛冽的寒风,吹得他们直打哆嗦。可是他们没有拂一拂身上的积雪,也没有跺一跺冻僵了的脚。 过了很久,程颐醒来了。当他知道门外雪地里有两个学生在等着时,就急忙出去把他们拉进屋里。程颐见他们全身是雪,心疼地说:“外边雪这么大,为什么不早进屋呢?” 杨时望着程颐慈祥的面容,说:“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么能惊动您呢?” 程颐被他们尊师好学的精神感动了,详细地解答了他们的问题。 第一站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哆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声不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站 在下列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地说 ( )地请教 ( )地等( )地解答 第三站 我能给下面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老师,您在休息,我们怎么能惊动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站 说一说,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站 (1)发抖。 (2)不发出一点声音。 第三站 老师,您在休息,我们不能惊动您。 第四站 我们要尊敬老师,要好学。2023-07-12 14:56:031
地球赤道周长
地球的赤道周长是40075.7千米。赤道是地球表面上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最长的圆周线。赤道半径为6378.2km,赤道周长为40075.7km。它将地球分为两个半球,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这是纬度划分的基线。赤道的纬度是0°,这是地球上最长的平行线。赤道是地球上重力加速度最小的地方。赤道在地理上的意义赤道是低压区,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从赤道两侧吹向赤道,驱动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从东向西流动。北部称为北赤道暖流,南部称为南赤道暖流。当赤道暖流到达海洋西海岸时,被陆地阻挡,一小部分转向东方形成赤道逆流;它们大多受地转偏转力的影响,沿海岸流向高纬度,并被中纬度的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移。当它们到达海洋东海岸时,其中一些沿着大陆西海岸转向低纬度,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海岸向高纬度弯曲,形成极地环流。2023-07-12 14:55:541
《躺在母亲身边》阅读理解及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躺在母亲身边》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躺在母亲身边》阅读理解及答案 ①母亲病了,躺在床上,我就坐在母亲的床边玩电脑。 ②母亲大多数的时候是悄无声息地躺在床上的,但是有时候也会试探着想跟我说话。说她又觉得哪个地方不太舒服了,说她又做了一个可怕的梦了,说她年轻时有多么健康,一个人能干多少活了。这时我总是很不耐烦。 ③有一次,母亲突然探过身来凑近电脑说:“你一直在电脑上干什么?不累吗?” ④“聊天。”我不耐烦地说。 ⑤“聊天?跟谁聊啊?”母亲又问。 ⑥“一个外地的,不认识。” ⑦“不认识?”母亲好像很是不解,“那说什么呀?” ⑧“反正也无聊,随便说什么都行。”我说。 ⑨“哦。”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⑩我又聊了一会儿,无意中转头看看母亲,她正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出神。我心里突然一动。我名义上是在这里陪伴母亲,可除了能为她做点饭倒杯水外,还做了什么? ⑾母亲是生我的时候落下了病根,多年来一直 A (倍受、备受)疾病的折磨,近年又添上了许多老年病。也许因为母亲常年生病,她自己不在乎了,我们也习以为常了,有时周末回家,也很少想着要主动帮她干点什么,总是她一个人里里外外地干这干那。 ⑿母亲这次犯病,就是累病的。她病了,不但得不到我们的同情,反而谁见了她都会抱怨,都觉得她把自己累病了,害得我们也跟着受累。每当我们抱怨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声不吭,仿佛她真的做错了什么一样。 ⒀我关掉电脑,给母亲倒上一杯水。还没等我说什么,母亲却说:“看电脑累眼睛吧?快躺下闭着眼歇一歇。” ⒁我答应着,拉了一床被子就躺在母亲身边。我说:“妈,你给我 说说 你以前的事,我看看能不能写篇 文章 。” ⒂母亲 B (惊喜、欢喜)得一时不知该说什么。我静静地躺着,耐心地等着她说。 ⒃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觉——暖暖的。 ⒄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 1.根据文意,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填到A、B两处. A:备受 B:惊喜 2.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 句子 中加点 短语 运用的妙处。 (1)母亲若有所思地看了一会儿,又像很累似的长叹一口气,重新躺回到床上。 答:“像很累似的”写母亲对“我”只顾在电脑上与陌生人聊天的不解和无奈。运用神态描写刻画了母亲孤寂、沉重的内心世界。 (2)突然觉得,原来躺在母亲身边,就是这样的感搅——暖暖的。 答:“暖暖的”形象地写出了“我”躺在母亲身边的惬意之感。通过触觉之感含蓄隽永地表达出“我”多年后重新体验到亲情时的幸福感受。 3.阅读第②段画线的句子,说说其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 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生病时因身体不适需要人来照顾,以及多日卧床而倍感孤寂无聊,渴望与“我”说会儿话、解解闷的心理。 4.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人物对话,试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语言描写刻画“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文中有两处“我”与母亲的对话描写。第一处母亲询问我“干什么”时,从“我”回答时的“不耐烦”和母亲说话时的神态中,刻画出母亲内心的孤寂。从母亲问我“不累吗”和第二处让我“闭着眼歇一歇”则反映出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位疾病缠身、内心孤寂却一心担心孩子“累”坏身体的慈母形象。 5.第⑩⑾两段运用了哪种叙述 方法 (叙述顺序)?试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插叙 这两个自然段补充交代了母亲生病的原因及母亲生病时仍常年一个人忙里忙外、默默承受疾病折磨,最后积劳成疾却又遭受家人抱怨的事实。这样写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中心也更为突出。 6.结尾“我却已经遗忘多年了”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忘记了对身边亲人的关爱。文章的结尾发出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读后发人深思。 7.从小我们听着“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 故事 入睡;伴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游子吟》的吟诵声长大。母亲,一个人世间最亲切的名字。她们用甘甜的乳汁滋养着子女成长,她们将生命热血全部奉献给她的孩子。如果,“中国母亲”这个伟大的群体能获得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特别奖,请你为她们写一段颁奖词。 “中国母亲”颁奖词:2023-07-12 14:55:421
赤道周长是多少!
2派r2023-07-12 14:55:406
管宁和华歆文言文
1. 管宁与华歆文言文版 东汉末、三国时期,管宁与华歆是好朋友,一天他们一起读书,坐在同一张席子上,外面有人坐着华贵的车子经过。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则停下来出去看,非常羡慕大官的气派。管宁把席子割开与华歆分坐,说:“子非吾友也。”从此二人再无交往。 从此世界上多了个词语叫做“割席”,比喻朋友间断绝往来。 汉末三国时期,两人是好朋友,一天他们一起读书,坐在同一张席子上,外面有人坐着华贵的车子经过。管宁照样读书,华歆则停下来出去看。管宁把席子割开与华歆分坐,说:“子非吾友也。” 从此世界上多了个词语叫做“割席”,比喻朋友间断绝往来。 2. 要《世说新语》中有管宁与华歆的古文和翻译 管宁好学,结交了几个后来很著名的学友,一个叫华歆,一个叫邴原,三个人很要好,又很出色,所以当时的人把他们比为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他们最尊敬的大学者是当时著名的陈仲弓,陈仲弓的学识行为成了他们的追求目标。 但是,龙头华歆和龙尾管宁之间,曾发生过一件著名的绝交事件,后人称之为“管宁割席”,这是出于《世说新语》记载。 当时,他们求学的时候,常常是一边读书,一边劳动,正是所谓的知行合一,并不是一味的书呆子。有一天,华歆管宁两个,在园中锄菜,说来也巧了,菜地里头竟有一块前人埋藏的黄金,锄着锄着,黄金就被管宁的锄头翻腾出来了。 金子谁不喜欢呀!但是华歆管宁他们平时读书养性,就是要摒出人性中的贪念,见了意外的财物不能动心,平时也以此相标榜。所以这时候,管宁见了黄金,就把它当做了砖石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一边了。 华歆在后边锄,过了一刻也见了,明知道这东西不该拿,但心里头不忍,还是拿起来看了看才扔掉。这件事说明,华歆的修为和管宁比要差着一截。 过了几天,两人正在屋里读书,外头的街上有达官贵人经过,乘着华丽的车马,敲锣打鼓的,很热闹。管宁还是和没听见一样,继续认真读他的书。华歆却坐不住了,跑到门口观看,对这达官的威仪艳羡不已。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管宁却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说:“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后世的所谓割袍断义,划地绝交,就是从这里来的。 3. 有关管宁、华歆的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⑾。" 【翻译】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l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有围棚的车穿着礼服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宁读如故( ) ②又尝同席读书( ) 2.细读全文,简要分析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管、华两人品格的高低和优劣? 【答案】1.(1)原来。(2)曾经。 2.本文通过日常生活中两件小事,表现两个人物品格的差异。一是从管宁见黄金与瓦石无异”,而华欲见黄金“捉而掷去之”:二是逢显贵,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废书出观”的差别中,就会看出管,华两人品格的高低和优劣。 4. 翻译一下这些古文《孟母三迁》《管宁、华歆共园中种菜》《自述苦学 1、《孟母三迁》 翻译: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管宁、华歆共园中种菜》 翻译:魏晋时有个叫管宁的读书人,与华歆在园中种菜,见地上有块金子,管宁视之若粪土,照样锄地不停,华歆却拾起来了看了看才扔掉.后来两人一起读书,门外恰好驶过大官的马车,管宁仍然专心致志读下去,华歆却丢掉书出门观看.通过这两件事,管宁觉得华歆这个人贪慕钱财,热衷功名,不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于是便与他绝交了. 3、《自述苦学》 翻译:我出生六七个月时,乳母就抱着我在屏风旁玩耍.她指着屏风上刻着的“无”字或“之”字给我看,我当时虽然嘴里不能说出来,心里却已经默默认识了.后来再问到这两个字的时候,即使试上十遍百遍,我都能将它们准确地指出来.而我一向有的读书的缘份已注定在识文断字之中了.等到我五六岁时便学习写诗,九岁时已熟识声韵之学了.十五六岁时,我才知道有考取进士可登仕途的事情,更加严束自身,刻苦读书.二十岁后,在白天学习赋文,在夜里学习书法,有时候学习诗歌,没有空闲时间睡眠和休息.以致到了口舌磨出疮,手肘磨出老茧的地步. 4、《推敲》 翻译: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5、《诗词改字》 翻译:王安石有一首七言绝句写道:“京口与瓜州被一水间隔,眺望钟山好似只隔着几道山岭.春风吹拂给江南沿岸染上了新绿,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耀着送我返回故乡.”苏州的一位文人家中收藏着原诗的底稿,起初写为“又到江南岸”,划圈删掉“到”字,在诗文旁批注到“不好”,改写为“过”.又圈掉而改作“入”.随后又改作“满”.总共照这样修改前后选用了十多个字,最终才确定为“绿”字.黄鲁直诗:“归燕略无三月事,高蝉正用一枝鸣.”“用”字初曰“抱”,又改曰“占”,曰“在”,曰“带”,曰“要”,至“用”字始定.予闻于钱伸仲大夫如此.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黄庭坚有一首诗写到:秋分时光要飞回南方的燕子,约略已没有三月间衔泥筑巢之类繁忙的事了;高高地栖止在树上的蝉,正用(凭借着)一根枝条鸣叫.诗中的“用”字起初写作“抱”,又改为“占”,改为“在”,改为“带”,改为“要”,直到“用”字才最终定下.我是从钱伸仲大夫那里听说写诗的经过就是这样的.。 5. 6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点击《管宁割席》答案 管宁割席》是一篇文言文,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时候没有把握其重点中心内容.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管宁割席阅读答案”,同学们动手完成下.如果想快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还需要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哦. 《管宁割席》节选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予非吾友也.” [注释]席:坐具、坐垫.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管宁割席阅读答案(一)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华歆掷轩冕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__ (2)管挥锄与瓦石不异.____________ (3)又尝同席读书.____________ (4)有乘轩冕过门者.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华捉而掷去之.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4,“管宁割席”可以看出管宁是怎样一个人? 管宁割席阅读答案 2,(1)共同(2)没有差别(3)曾经(4)······的人 3,(1)华歆拿起来又扔掉了金子. (2)管宁读书和原来一样,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 4,是一个淡泊名利,不事权贵、非常清高的一个人. 管宁割席阅读答案(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A.又"尝"同席:B.宁读如"故": 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不要求加标点符号)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3.翻译“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一句. 管宁割席阅读答案 1、a:曾经 b:先前 2、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 3、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 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以上是我整理的管宁割席阅读答案,仅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管宁割席》这篇文章的重点内容,并有所启发和收获.。 6. 管宁与华歆阅读答案 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南)人,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的后代。管宁于东汉末避世乱于辽东三十多年,后还乡入魏,朝廷屡次征之入仕而不就,以布衣身份终老。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东汉末年桓帝时候曾经入仕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太尉,为官有清誉传世。 《世说新语》中,关于管宁和华歆的直接记载一共有五条,其中四条位置在《德行》门,一条在《方正》门。根据《世说新语》的编排体系,显然这两个人的言行是被当作了士人的典范,并以如此尊崇的安排表示了对他们言行的景仰。不过按照这五条的内容,准确点说,直接提到管宁的记载只有一条,其他的四条记载,从本文的写作角度来说,只是关于华歆的故事。但是这两个人是如此的亲密,生活道路、人生准则又是如此的迥异,又有着一个非常著名的共同的故事,所以有必要放在一起来品鉴思量一番。 先说他们共同的故事: 《世说新语》中《德行》一门记载:“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里有两个故事,记载了他们的两个生活细节:一、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二、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这个故事流传得实在是太广了,以至于“割席断交”成了一个成语,后世常被用来表示自己的高洁不愿意同流合污。金块代表的是世人梦寐以求的财富,官员的豪华仪仗代表的是世人无限向往的尊贵。但是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富和贵都和所谓的“清名”成了矛盾,正因为大多数世俗的人追求富贵,所以少数士族读书人的特立独行才有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立于世的姿态,仿佛这是一种时尚一种无上的光荣。后人读这个故事,大多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一种道德评判,即管宁是清高的,华歆是世俗的;管宁相对来说是正面的人物值得学习,华歆相对来说是反面人物,要接受世俗的唾弃与不屑。2023-07-12 14:55:351
孟母三迁翻译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行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译文>孟子年少时,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2023-07-12 14:55: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