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什么

2023-07-13 09:24:15
wpBeta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国第一部级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2023-07-12 14:42:06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
2023-07-12 14:42:315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给大家介绍一下

1、《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2、《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023-07-12 14:42:47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
2023-07-12 14:42:56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字,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 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这在史书体例上是影响极为深远的创举。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由于司马迁受时代的限制,《史记》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之处。例如,存在“天命”、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的影响。在《六国年表序》论述秦并天下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所助”的结果。在《天官书》中,记述各种特殊的自然天象时,常常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了灾异的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史记》在“究天人之际”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
2023-07-12 14:43:18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史记》《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可司马迁仍旧坚持完成所著史籍。
2023-07-12 14:43:28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史记是通史,第一部纪传体不断代史书。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绝逼不是史记,目前来看是春秋
2023-07-12 14:43:394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23-07-12 14:43:49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2023-07-12 14:43:572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汉书》 B.《后汉书》 C.《史记》 D.《春秋》 正确答案:C
2023-07-12 14:44:131

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是?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司马迁 史记
2023-07-12 14:44:236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第一部断代史是什么?分别是谁和谁编写的?

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是东汉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固编著的《汉书》又称前汉书.作者: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作者是司马迁.
2023-07-12 14:44:48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是

史记,《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023-07-12 14:44:541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纪传体通史(图文)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 A.纪传体断代史 B.纪传体通史 C.编年体通史 D.国别体断代史 答案:B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2023-07-12 14:45:011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 这部作品曾被 誉为史家之

史记,,司马迁
2023-07-12 14:45:096

司马迁写出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史记
2023-07-12 14:45:265

史记简介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2023-07-12 14:45:5115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分别是( )和( )编写的。

括号中请依次填入:《史记》,《汉书》,司马迁,班固。
2023-07-12 14:46:303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
2023-07-12 14:46:418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你说的是史记吧?
2023-07-12 14:47:155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2023-07-12 14:47:29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给大家介绍一下

1、《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2、《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023-07-12 14:47:48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分五大部分,共计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是一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它是我国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的著作。它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的简介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因全书以《本纪》和《列传》为其主体,故被称之为纪传体,《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2023-07-12 14:47:561

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诗经有( 305 )篇第一部编年史是春秋,第一部国别体是战国策,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纪事本末体是通鉴纪事本末,第一产断代史是汉书。《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023-07-12 14:48:111

我国第一部级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2023-07-12 14:48:18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x0dx0a《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可司马迁仍旧坚持完成所著史籍。x0dx0a《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述了自黄帝起至汉武帝两千多年的历史。《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x0dx0a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023-07-12 14:48:391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2023-07-12 14:48:462

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拓展资料如下:1.《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2.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3.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4.《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5.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6.《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2023-07-12 14:48:562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2023-07-12 14:49:552

我国第一部级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2023-07-12 14:50:031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大话西游 手游大理寺问答: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我现在就给大家解答下这个问题。 问: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答: 史记 >>>科举答题器 >>>大理寺答题题库
2023-07-12 14:50:101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023-07-12 14:50:171

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2023-07-12 14:50:392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23-07-12 14:50:51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春秋》 B.《左传》 C.《战国策》 D.《史记》 正确答案:D
2023-07-12 14:51:11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称来由《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1] 创作背景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3] [4] 取材《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2023-07-12 14:51:20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通是什么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023-07-12 14:51:26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同意楼上
2023-07-12 14:51:368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 分别是 和 编写的

史记 司马迁
2023-07-12 14:51:521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介绍

1、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它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2、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2023-07-12 14:52:00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23-07-12 14:52:09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
2023-07-12 14:52:2014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
2023-07-12 14:53:022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史记
2023-07-12 14:53:135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原名是什么

《史记》原名《太史公自传》
2023-07-12 14:53:452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史记
2023-07-12 14:53:566

什么到什么时期的历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什么,记载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2023-07-12 14:54:141

修身篇文言文阅读答案

1. 列子学射文言文阅读答案+全文翻译 非 A 独 射 也 / 为 国 与 身 亦 皆 如 之/ 【原文】 (作者:列子)选自《列子·说符》 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皆如之。故圣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2【注释】 射:射箭 中:射中靶心 请:请教 子:你 者:原因 弗:不 曰:说 未可:不可以(算学会) 报:汇报 知之矣:知道了 守:掌握 勿:不 独:只是 为国与身: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 存亡:结果 所以然:过程 3【译文】 列子跟关尹子学习射箭,有一次,列子射中了靶心。去请教关尹 关尹子教射 子,说:“我学的差不多了吧”。 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回答说:“不知道” 。 关尹子说:“不知道不能算是学会了”。 列子回去再练习。 过了3年,列子又来向关尹子求教。 关尹子又问:“你知道你能射中靶心的原因吗"? 列子说:“知道了"。 关尹子说:“现在可以了。掌握住之所以能射中的规律,严格要求自己,就能每发必中。不但是射箭,治理国家以及自我修养,都要像这个样子。所以圣人不关心结果,而注重清楚的了解整个过程。” 【启示】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学习也好,做事也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知其所以然,才算掌握了规律,只有这样精益求精地学习、工作,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不然你永远都只在不知其根究的情况下学习。 2. 以貌取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意思是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 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 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 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 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 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 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 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 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 教导我们不能以容貌去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3. 跪求 文言文 解释 杨雄的《修身》所谓混也.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 语出杨雄《法言》修身卷 【解答】 所谓混也。 意为:这就是(杨子)所说的人性混杂。[这是“注”里的话。是对上一句的注释。] 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 意为:“气(人的主观精神)”,就是用来达到善或恶的一匹马吧?[此句是杨雄《法言 修身》的原文。] 如欲详细了解,请看说明。 【说明】 在《法言义疏》书中,杨雄原文用大字排,李轨的注文用小字排,因容易区分,故也不加“注”字(汪荣宝的“疏”因与“注”文字体大小一样,为便于区别,前加“疏”字)。但是变成TXT电子文本后,字体大小不分,注文和原文就混淆了。现在据扫描本电子书,连同上下文先整理一下,再释其大意(与提问直接相关的内容加*号表示),并附相关书页图片供参考(可点击放大)。 [杨雄原文]人之性也,善恶混。 〔李轨注〕混,杂也。荀子以为人性恶,孟子以为人性善,而杨子以为人性杂。三子取譬虽异,然大同儒教,立言寻统,厥义兼通耳。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杨子之言,备极两家,反复之喻,于是俱畅。 [原文]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注〕所谓混也。 *[原文]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 〔注〕御气为人,若御马涉道,由通衢则迅利,适恶路则驽蹇。 [原文译]人的本性,是善恶相混杂的。 〔注文译〕混是杂的意思。荀子认为人性恶,孟子认为人性善,而杨子以为人性是混杂的。三位夫子采取的譬喻虽不同,然而根本上与儒家学说是一致的,著书立说寻绎儒家道统,其主旨是互相兼通的。只是圣人无狂悖的恶念,狂悖的人克制恶念就能成为圣人。杨子的话,很周到地融合了孟子、荀子两家思想,他反复说明,于是意思都能通畅。 [原文译]修养其本性中善的一面,就成为善人;培植其本性中恶的一面,就成为恶人。 *〔注文译〕这就是杨子所说的人性混杂。 *[原文译]“气(人的主观精神)”,就是用来达到善或恶的一匹马吧? 〔注文译〕驾驭“气”而做人,好像驾驭马跑在道路上,从平坦大道上走就十分迅捷,走上了恶劣的道路就变得庸劣。 4. 答客难文言文答案 答客难 【西汉】东方朔 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一当万乘之主,而身都卿相之位,泽及后世。 今子大夫修先王之术,慕圣人之义,讽诵诗书百家之言,服膺而不可释。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然悉力尽忠,以事圣帝,旷日持久,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 意者尚有遗行邪?同胞之徒,无所容居,其何故也?” 东方先生仰而应之曰:“是故非子之所能备。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权,相擒以兵。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故其身处尊位,泽及后世。今则不然:圣帝德流,天下震慑,诸侯宾服,动发举事,犹运之掌,贤与不肖何以异哉?遵天之道,顺地之理,物无不得其所。 故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竭精驰说者,不可胜数;困于衣食,或失门户。 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侍郎乎!故曰:时异事异。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 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今世之处士,块然无徒,廓然独居;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 子何疑于予哉?若夫燕之用乐毅,秦之任李斯,说行如流,曲从如环;所欲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子又何怪之邪?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至则靡耳,何功之有?今以下愚而非处士,虽欲勿困,固不得已,此适足以明其不知权变,而终惑于大道也。”(文字有删减)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与不肖何以异哉 不肖:不贤 B.故抗之则在青云之上 抗:抵御 C.子又何怪之邪 怪:认为……奇怪 D.至则靡耳,何功之有 靡:倒下,这里指失败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泽及后世,子孙长享,今则不然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 句读之不知 D.今以下愚而非处士 作师说以贻之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先假设有客诘难东方朔,讥讽他官微位卑,东方朔进行答辩。 B.东方朔说,武帝时天下太平,圣主德高权重,在朝士人想对朝廷尽忠效力,但不知进退得宜,处境和战国时不一样。C.东方朔认为,应该加强士子的修养,哪怕有小的过错,外界也应该对他要求、责备,这就是圣人的教化方式。 D.全篇用了整饬又不拘对偶的语言,议论酣畅,发泄了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情绪。11.将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夫天地之大,士民之竭精驰说者,不可胜数;困于衣食,或失门户。(4分) (2)此士所以日夜孳孳,敏行而不敢怠也。 (3分)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分) 【答案】8.B(抗:抬、举。) (3分)9.A(A.则,都是表转折,却;B.乃:才/却、竟然;C.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以:介词,凭借/连词,来。)(3分)10.C(东方朔认为,作为士子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外人不应该求全责备,应该赦免小的过错,这才是圣人的教化方式。) (3分)11.(1)天地之大,竭尽全力去游说的士人,多得数不尽,他们被衣食所困,找不到晋身之阶。(“士民之竭精驰说者”翻译应体现定语后置句特点,“困于衣食”作被动句处理1分;“失门户”1分;语意连贯1分。) (4分) (2)这就是士人(读书人)之所以日夜勤勉,努力修身不敢懈怠的原因呀。(所以……、孳孳、敏行,各1分。) (3分) (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足以感到羞耻;以官大的人为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一句1分。) (2分) 【附录】【文言文参考译文】 有人诘难东方朔:“苏秦、张仪一遇上万乘之主,就能身居卿相之位,泽及后世。如今你修习先王之术,仰慕圣人之义,诵读《诗经》、《尚书》诸子百家的典籍,烂熟于胸而不能忘怀。 好学乐道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了;自以为才智海内无双,然而尽心竭力,旷日持久地侍奉圣明的君主,结果却是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按:韩信谢绝项羽派来的说客时说:“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恐怕还是品行上有不足之处吧?连同胞兄弟这些人,都无处容身,这是什么缘故呢?” 东方朔仰面回应到:“这本就不是你能完全理解的啊。 此一时,彼一时也,岂能一概而论呢?苏秦、张仪所处的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不朝,争权夺利,兵革相战。得到士子的,国力就强盛,错失士子的,国家就衰亡,所以他们身处尊位,泽及后世,子孙长享。 如今却不是这样:圣主德泽流布,天下震慑,诸侯宾服。一举一动尽在掌握,贤与不贤有什。 5.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8、A9、C10、A11、①译文:尧舜让契当司徒,慎重地掌管五项内容的教化,就是这里列举的这五样东西。 ②译文:假如知道圣人教人如何做人的道理是正确的,并且还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这样做到,那么那些规范人的行为、禁止和防止人去做坏事的法律条令,难道还需要别人制定下来后自己才能有所把握、有所遵循吗? 8.A(敷:掌管,施行)9.C10.A(揭示,写在校告牌上的告示,从后文“揭之楣间”可以见出)四、(23分)11.文言翻译(10分)①4分,3个分句,前两个各1分,后1个分句2分②6分,前两个分句3分,后两个分句3分。 6. 修业之道 文言文翻译 勤勉没有别的方法,在于有恒心(持之不懈)而已。 好马虽然善于奔走,却气力疲乏衰竭,中途就会止步。劣马缓慢行走、不间断,反而先到。 因此要办一件事,学习一种技艺,真能精进不停,必然有成功的一天,(关键)在于善于运用精力罢了。现在有的人有志向学习,已然发奋学习,不分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懈怠的心情渐渐生起,最后荒废了学业。 孔子说“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孟子说“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个种树的人,树的枝叶茂密、果实繁盛,别人赶不上他。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便说:“我没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只是识别物性,辨别适合的土壤,培土施肥有规律,灌溉浇水按照适合的时间罢了。 一般的人在刚种下树苗时,总是早晚仔细察看,我听其自然,好像不在意。种植果树已经很长时间,他人早已厌倦、淡忘,我却更加勤快了。” 宋国有个担心禾苗长得慢、就一颗颗拔起一点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急忙跑到田里看,禾苗却枯死了。 考察这两件事,就知道学习知识、钻研学问的道理了。树立志向如果坚定,对待事物如果专一,必然不在于只有一天的增益和进步、自己夸耀功劳和成效。 以百里路为目的地,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事业谋求有所补益,功夫重在有所成效,做学问的人要深思啊。 原文: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 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去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 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 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以时耳。 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 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扩展资料:修业之道出自《孟子》,创作背景:《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的故事:1、孟母三迁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2、孟子受教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 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3、断织喻学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 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 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 7. 文言文阅读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1)愉快 (2)真诚、诚实 (3)通“汝”,你(4)反思2.(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一日三省 温故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选四项5.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意思相近即可。
2023-07-12 14:53:381

原因的近义词是什么

原因近义词:原由,来源,缘故原因[拼音] [yuán yīn] [释义] 1.原来因为 2.造成某种结果或者引发某种事情的条件
2023-07-12 14:53:393

语文问题

赤胆忠心 化繁为简 出生入死 由远及近 深入简出 扬长避短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迎着清晨的朝阳,同学们认真的做广播体操。自豪 马上 精致 原因 低沉
2023-07-12 14:5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