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2023-07-13 09:24:12
北有云溪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春秋》

B.《左传》

C.《战国策》

D.《史记》

正确答案:D

我国第一部级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2023-07-12 14:42:06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
2023-07-12 14:42:315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给大家介绍一下

1、《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2、《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023-07-12 14:42:47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
2023-07-12 14:42:56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由汉代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字,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它不同于前 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这在史书体例上是影响极为深远的创举。从此以后,从东汉班固的《汉书》到民国初期的《清史稿》,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尽管在个别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为传统。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由于司马迁受时代的限制,《史记》也存在某些缺点与不足之处。例如,存在“天命”、灾异和历史循环论的神秘思想的影响。在《六国年表序》论述秦并天下的原因时,指出这是“天所助”的结果。在《天官书》中,记述各种特殊的自然天象时,常常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更多地表现了灾异的神秘思想。这些说明《史记》在“究天人之际”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天人感应”神学思想的影响。
2023-07-12 14:43:18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史记》《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可司马迁仍旧坚持完成所著史籍。
2023-07-12 14:43:28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史记是通史,第一部纪传体不断代史书。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绝逼不是史记,目前来看是春秋
2023-07-12 14:43:394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23-07-12 14:43:49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2023-07-12 14:43:572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汉书》 B.《后汉书》 C.《史记》 D.《春秋》 正确答案:C
2023-07-12 14:44:131

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是?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司马迁 史记
2023-07-12 14:44:236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第一部断代史是什么?分别是谁和谁编写的?

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是东汉著名的历史学家班固编著的《汉书》又称前汉书.作者: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作者是司马迁.
2023-07-12 14:44:48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是

史记,《太史公书》,后世通称《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023-07-12 14:44:541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体通史,纪传体通史(图文)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 A.纪传体断代史 B.纪传体通史 C.编年体通史 D.国别体断代史 答案:B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2023-07-12 14:45:011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 这部作品曾被 誉为史家之

史记,,司马迁
2023-07-12 14:45:096

司马迁写出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史记
2023-07-12 14:45:265

史记简介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2023-07-12 14:45:5115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分别是( )和( )编写的。

括号中请依次填入:《史记》,《汉书》,司马迁,班固。
2023-07-12 14:46:303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
2023-07-12 14:46:418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你说的是史记吧?
2023-07-12 14:47:155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2023-07-12 14:47:29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给大家介绍一下

1、《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2、《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023-07-12 14:47:48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分五大部分,共计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是一部组织严密、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它是我国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的著作。它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的简介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因全书以《本纪》和《列传》为其主体,故被称之为纪传体,《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2023-07-12 14:47:561

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诗经有( 305 )篇第一部编年史是春秋,第一部国别体是战国策,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第一部纪事本末体是通鉴纪事本末,第一产断代史是汉书。《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2023-07-12 14:48:111

我国第一部级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2023-07-12 14:48:18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x0dx0a《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可司马迁仍旧坚持完成所著史籍。x0dx0a《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述了自黄帝起至汉武帝两千多年的历史。《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x0dx0a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023-07-12 14:48:391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2023-07-12 14:48:462

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拓展资料如下:1.《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2.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3.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4.《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5.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6.《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2023-07-12 14:48:562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2023-07-12 14:49:552

我国第一部级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2023-07-12 14:50:031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大话西游 手游大理寺问答: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我现在就给大家解答下这个问题。 问: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答: 史记 >>>科举答题器 >>>大理寺答题题库
2023-07-12 14:50:101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023-07-12 14:50:171

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2023-07-12 14:50:392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23-07-12 14:50:51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称来由《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1] 创作背景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3] [4] 取材《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2023-07-12 14:51:20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通是什么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023-07-12 14:51:26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同意楼上
2023-07-12 14:51:368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 分别是 和 编写的

史记 司马迁
2023-07-12 14:51:521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介绍

1、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它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2、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2023-07-12 14:52:00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23-07-12 14:52:09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
2023-07-12 14:52:2014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什么?

史记
2023-07-12 14:53:022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史记
2023-07-12 14:53:135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什么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023-07-12 14:53:381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原名是什么

《史记》原名《太史公自传》
2023-07-12 14:53:452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史记
2023-07-12 14:53:566

什么到什么时期的历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什么,记载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2023-07-12 14:54:141

孟母三迁文言文阅读答案

1. 孟母三迁文言文解释及答案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无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戏为设()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子矣。” 遂居焉。解释下列字:常嬉为墓间之事, 嬉() 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贾(gù)人()孟子乃嬉戏为设豆揖让进退之事,乃()此非无所以处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母为什么要三迁其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同意孟母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戏;商人,于是。 这里可以安置我的儿子。想让儿子在好的环境中成长。 同意,因为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应该注重环境的选择。ps:是老师讲的哦。 不是网上抄的!解释: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说:“不行!不能让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后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希望可以帮到您,很荣幸为您服务。 2. 孟母三迁文言文阅读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汉)刘向《列女传》译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 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寓意: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孟母三迁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解释:【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孟母三迁【处】:安顿孟母三迁。 【复】:再,又。【是】:这。 【焉】:在那里。【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遂】:于是,就 【贾人】:商人【学官】私塾学校。【焉】于之;在那里。 3. 孟母三迁的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 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 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 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 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 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 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是( ),名叫( )。 A.孟子 孟获B.孟子 孟轲C.孟获 孟轲正确答案:B2.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A.孔子 孔颖达B.姓孔的人的儿子 孔丘C.孔子 孔丘正确答案:C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 ( )A.事不过三B.知错就改C.择邻而居D.知子莫如母正确答案:C4.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B.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胖正确答案:B。 4. < >的原文,译文及课后习题 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释文)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模仿殡葬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于是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商人卖东西的游戏。 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 孟子于是就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我儿子可以住了。”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等到孟子长大,学会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成了著名的大儒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5.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其舍近墓(2)遂迁居市旁 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3分) 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3分) 4、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2分) 参考答案: 1、靠近、于是 2、孟母三迁 3、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4、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6.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语出处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文言文原文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遂迁 孟母三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释文)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 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 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认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母三迁字词解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徙居】搬家。 【大儒】圣贤。 从故事我们知道: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编辑本段孟母三迁之孟母 孟母(365~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 孟母三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编辑本段孟母三迁的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 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7. 孟母三迁文言文解释及答案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无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戏为设()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子矣。”遂居焉。 解释下列字: 常嬉为墓间之事, 嬉() 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贾(gù)人() 孟子乃嬉戏为设豆揖让进退之事,乃() 此非无所以处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母为什么要三迁其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同意孟母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戏;商人,于是。 这里可以安置我的儿子。 想让儿子在好的环境中成长。 同意,因为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应该注重环境的选择。 ps:是老师讲的哦。。不是网上抄的! 解释: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说:“不行!不能让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后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希望可以帮到您,很荣幸为您服务 8.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语出处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 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 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文言文原文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 孟母三迁 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释文)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认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母三迁 字词解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徙居】搬家。 【大儒】圣贤。 从故事我们知道: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编辑本段孟母三迁之孟母 孟母(365~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 孟母三迁 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编辑本段孟母三迁的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9. 文言文《孟母三迁》 孟母三迁 遂迁居市旁 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 此又非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 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2023-07-12 14:51:191

原因的近义词

原因的近义词:因由 因为 来因 缘故 起因 来源出处 来历 由来 道理 缘由
2023-07-12 14:51:213

孟母三迁两汉刘向文言文阅读答案

1.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列女传》)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其舍近墓(2)遂迁居市旁 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3分) 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3分) 4、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2分) 参考答案: 1、靠近、于是 2、孟母三迁 3、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4、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2. 孟母三迁文言文解释及答案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无所以处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戏为设()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子矣。” 遂居焉。解释下列字:常嬉为墓间之事, 嬉() 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贾(gù)人()孟子乃嬉戏为设豆揖让进退之事,乃()此非无所以处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母为什么要三迁其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同意孟母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戏;商人,于是。 这里可以安置我的儿子。想让儿子在好的环境中成长。 同意,因为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应该注重环境的选择。ps:是老师讲的哦。 不是网上抄的!解释: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说:“不行!不能让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后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希望可以帮到您,很荣幸为您服务。 3. 孟母三迁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语出处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 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 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文言文原文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 孟母三迁 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释文)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孟子认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孟母三迁 字词解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徙居】搬家。 【大儒】圣贤。 从故事我们知道: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孟子后来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我想这和他有一个睿智的母亲是分不开的! 编辑本段孟母三迁之孟母 孟母(365~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 孟母三迁 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编辑本段孟母三迁的影响 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 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4. 孟母三迁文言文阅读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汉)刘向《列女传》译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 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寓意: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孟母三迁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解释:【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孟母三迁【处】:安顿孟母三迁。 【复】:再,又。【是】:这。 【焉】:在那里。【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遂】:于是,就 【贾人】:商人【学官】私塾学校。【焉】于之;在那里。 5. 孟母三迁的阅读答案 孟母三迁孟子名叫孟轲(kē),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 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历史上有“亚圣”的称号。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地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 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做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yī)唔唔(wú)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哪!于是,她决定搬家。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 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 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 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她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地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 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孩子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孟”指的是( ),名叫( )。 A.孟子 孟获B.孟子 孟轲C.孟获 孟轲正确答案:B2.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学问家、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 ),名叫( )。A.孔子 孔颖达B.姓孔的人的儿子 孔丘C.孔子 孔丘正确答案:C3.对这篇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下列哪个词语的表述最恰当? ( )A.事不过三B.知错就改C.择邻而居D.知子莫如母正确答案:C4.孟子总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 ),第二次住在( ),第三次住在( )。 A.城外公墓旁 学堂旁 市场旁B.城外公墓旁 市场旁 学堂旁C.市场旁 学堂旁 城外公墓胖正确答案:B。 6. 孟母三迁的阅读答案谁知道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 孟母三迁 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1.给加点字注音 俎( )豆 揖( )让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遂迁居市旁 市: 2.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贾人: 3.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 嬉: 4.复徒局学宫之旁 徒: 3.前两种环境为给孟子带来哪些影响? 4.“其舍近墓”中的“近”在句中的意义与在现代的意义相同吗?试作简要说明。 5.在孟母看来,教育孩子的关键是什么? 6.从这则故事中你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俎 zǔ 揖 yī 市:集市 贾人:商人 嬉:做游戏 徒:搬 前两种环境给孟子带来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孟子家居墓地时,他学到的是丧葬礼仪;身居闹市,他学的是买卖 近:靠近;现:距离短 。不一样 在孟母看来,教育孩子的关键是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从这则故事中你悟出了:环境对人的生长很有影响。 不知是不是。给个原题。。。。。。 7. 孟母三迁的阅读答案(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西汉·刘向《烈女传·卷一·母仪》:“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 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1.集市 搬家 2.伤仲永中父亲只看到眼前利益,没有注意后天培养,导致仲永的智慧没有得以施展 而孟子母亲为了让孟子好好学习,不惜三迁其家,就是为了能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不为外界环境所困扰,为孟子后来的学识渊博夯下了良好的基础 8. 孟母三迁的文言文翻译 孟母三迁 两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 孟子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还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到:“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一处集市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该带着孩子居住的地方。”又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孩子居住的地方。”于是就一直住在了这里。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2023-07-12 14: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