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漫步
-
巩固西周统治。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都是为维护西周统治服务。
论述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西周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攻克殷都后又分兵四出,基本上控制了商王朝统治的主要地区。同年四月,便胜利班师,回到镐京,正式建立了周王朝。 西周是主要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国家,是周公还“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那么,你知道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吗?揭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特点:是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特点: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2023-07-11 11:48:411
西周分封制的核心是
西周分封制的核心是分封土地。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辅佐与同盟)分封,其前提是承认周王的统治,或古帝王之后。在分封中,授民授疆土是分封的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是授民授疆土,所以是分封土地=2023-07-11 11:48:481
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禅让制: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相传四岳推举舜为尧的继承人,尧对舜三年考核后让舜作自己的助手。尧死后舜继位。后四岳又举治水有功的禹。 宗法制: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西周时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核心内容是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嫡长子为“太宗”,庶子分封为“小宗”,小服大,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治统治。 西周分封制:西周初年,统治者把大规模的土地连同居民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建立西周的属国。这些封地叫诸候,诸候在其封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子弟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再分作为“食地”,此为大分封。利用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建立了天子、诸候、卿大夫之间的严格隶属关系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王权集中。它是我国从方国林立走向专制帝国的必经历史阶段。当然,也导致了长期的诸候争霸战争。内外服制: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方式。“内”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在此,商王朝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的种族奴隶从事生产,增强了中央王朝的实力,稳定了王朝的统治。“外”指诸候国统治的区域,由王畿以外向四面八方延伸,诸候国和商王是一种君臣关系,受商王命令,外服诸候也有独立性,势力强大超过商朝时会取而代之。 乡遂制度:西贮存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共近邻,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闾、族、党、州、乡)。边远农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分封制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作为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被分封的地方诸候之间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接受周王的册封和礼器,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如果诸侯间发生了争执或冲突,则由周王进行调结和处理。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对于不尽义务或反抗的诸侯,周王有权进行处罚乃至征讨。 周武王死后,在周初的大分封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是周公。史称周公“立七十一国”,其中本家姬姓五十三,奠定了西周的政治格局。 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不仅仅是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要进行分封,封其子孙或其他贵族为卿大夫,给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内也要分封,封其后代为士,分给采邑;士以下不再分封。关于分封制的内容,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最好辅之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如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等。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加上礼乐制度的制定,协调了贵族中的等级关系,社会得以稳定下来。这些受封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分布在天下各地,构织起四通八达的统治网络,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周王室分封宗亲贵族的既定制度 ,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利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的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43之间或为同宗共祖的宗亲,或为彼此通婚的姻亲,横向联系也比以前密切很多。从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两方面来看,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2023-07-11 11:48:562
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A.分封土地2023-07-11 11:49:106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
西周实行分封制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分封制的内容是周王把他的宗族、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王要对周王定期朝贡,并派兵为周王作战。2023-07-11 11:49:363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朝建立后,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它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与分封下去的众子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2023-07-11 11:49:4613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以保证周王朝这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2023-07-11 11:50:295
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有哪些
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和井田制相互影响,二者的存在成为西周奴隶制国家兴盛的支柱。2023-07-11 11:51:502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义务和作用各是什么?
目的1、直接目的:西周建立,疆域辽阔,巩固统治。2、继承发展前代。内容1、分封土地和人民。2、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裔。3、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赋税、朝觐述职。4、权力:再分封、设置官员、设立武装、征派赋役、世袭王位。特点:1、核心:土地和人民。2、分封对象多元化。3、权力与义务相统一。4、层层分封,等级森严。4、诸侯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为国家分裂埋下祸根。作用1、对西周:扩大疆域,巩固统治。2、对周天子: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3、对统治集团:缓和矛盾,形成统治秩序。4、对生产力:加强民族间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助于边远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扩大了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5、消极:诸侯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为国家分裂埋下祸根。2023-07-11 11:52:146
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内容:①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驻地;②同姓亲族(主体):分封到富庶之处,战略要地;物资,人口等;③异姓诸侯国:功臣、姻亲与亲族相似;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同时,分封了一些殷商降族,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作用:①“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③诸侯对下属进行分封,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简述宗法制的核心和特点?宗法制发挥了什么作用?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作用: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②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属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3.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①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②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③礼乐制度是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了的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④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4.简述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牢固的血缘关系;②浓厚的专制色彩;③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5.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是什么?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内容:①皇帝至高无上,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纵览于一人之手,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②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之下设置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③在地方,建立郡县制。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县设县令、县丞和县尉;④为了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的发挥应有的效能,秦朝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秦朝还制定了秦法。直接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深远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6.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7.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作用?措施: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和酎金夺爵;作用:①积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消极:但权力过度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即位的皇帝大多幼小昏弱,“代行天威”的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导致政局长期动荡。8.宋初统治者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其影响是什么?措施:①收精兵:a.杯酒释兵权剥夺了朝中大将兵权;b.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c.驻军原则——强干弱枝、内外相制。②削实权: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a.所有州郡直属中央;b.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察)有权向朝廷制节奏报;c.废除了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各州郡的财赋,出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实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影响: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②消极: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导致宋后来的积贫积弱。9.列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①中央政治制度:秦朝,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汉朝,建立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宋朝,中枢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削弱相权;元朝一省制——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②地方政治制度:秦,郡县制;汉朝,郡国并行制,并设州部;宋朝,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下设通判,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元朝,行省制度。10.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2023-07-11 11:53:391
高一历史中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目标检测上有答案2023-07-11 11:53:482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义务和作用各是什么?
目的,地以赏亲,功,护卫天子,守卫边疆。天子,公,侯、伯、子、男各有其地,诸侯管理封地,向天子纳贡,天子征召时帅军队响应。天子维护秩序,下令征伐,确认封国传承,救助提出帮助要求的诸侯。简单地说,诸侯对其封地只有管理权,所有权属于周天子,这也就是各个国家的君主不称王,而是封君,春秋早期诸侯相争对土地兴趣不大,只是要求被征服者承认自己的领导地位就可以的原因。作用,先秦时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周王通过分封使国家政令能够快速的下达并执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只有这一种封建社会,那就是西周封建制剥削奴隶社会,而我国所谓史学家划分的封建社会,应当叫做郡县制君主集权士大夫管理剥削平民社会。尤其建国后的所谓史学家,有些政治因素的影响,荒谬的东西更多。2023-07-11 11:53:572
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及其目的。..
1、周朝建立后,(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创立了分封制.2、(内容)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3、(作用)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2023-07-11 11:54:042
封建亲戚,以潘屏周,它体现西周时期实行了什么制度内容是什么?
分封制2023-07-11 11:54:132
西周分封制最主要的特点
将土地和人口作为分封内容,分封给王公和有功大臣;受封诸侯受朝廷管制,但领地内享有自我管理权力;君主出征有义务派兵协助2023-07-11 11:54:354
周代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还有一个是什么?
分封制与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的两大重要内容。(1).分封制度。周王朝的国土十分广袤,王朝建立后面临的政治形势很严峻,武王以“小邦”之君统治如此广阔的区域,随时都可能会发生诸侯叛乱的事情。因此。武王决定论功行赏,实行以王室为核心的分封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给自己的宗族或功臣,由他们到各地建立隶属于王朝的地方政权,协助周王室统治国家。这种国家结构将王朝分为王畿和外畿两部分,周王对外畿的统治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诸侯的力量。周王自称天子,是天下的大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诸侯是封国的大宗,诸侯又分封和自己有血缘关系或亲属关系的下一级贵族到国内的各地,称为卿或大夫;卿或大夫又委派一批和自己有血缘关系或亲属关系的下级贵族去智力的封地或封邑,称为士或家臣。通过分封制,形成了一个宝塔式的等级统治结构,周天子不仅统治全国人民,而且可以利用宗法上天下之大宗、政治上天下之共主的地位对各级贵族进行号令、指挥和管理。用孔子的话来说,这个时期的社会特点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2).嫡长子继承制度。商朝没有嫡长子继承制度,既有传弟者(如沃丁死后由其弟太庚即位),也有传子者。继承制度的不稳定很容易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分崩离析,甚至刀剑相向,商朝中期的九世之乱,根源就在于此。周太公将君位传给季历,文王将君位传给武王,而没有传给伯邑考(想传也不行,因为伯邑考早被纣王招至羑里醢杀,作成了人肉包子)。西周初年,周公摄政称王,这说明成王之前仍没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但周公围了防止统治阶级内再度发生为争权夺利而造成政治动荡,决心在新王朝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周公执政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而臣”,就是他为确立嫡长子继承制而实行的一项重要举措。根据该制度的规定,嫡长子传子继统,并且世代由嫡长子承位,他所传下来的这个宗族就是大宗,它内部拥有继承权力的嫡长子就是宗主。宗主是所有族人必须绝对服从的对象。小宗则是相对于大宗而言,指非嫡长子的其他庶子所建立的宗族。大宗是“百世不迁之宗”,大宗宗子在宗族中拥有最大的权力,对整个宗族世代进行统率。小宗宗子对本族统率的权力只限于五服以内的族人,所以小宗被称为“五世则迁之宗”。2023-07-11 11:54:571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2023-07-11 11:55:064
西周分封制核心内容是什么?
C规定义务 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被分封的地方诸侯之间双方的权利与义务2023-07-11 11:55:211
西周最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
最重要的只有分封制2023-07-11 11:55:316
西周实行什么制度
分封制度,,2023-07-11 11:55:495
(历史)对西周分封制的评价!
1、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当时的统治关系有宗法关系决定,贵族宗法统治的宗统和贵族政治统治的君统合一。这两种制度结合形成的主要政治统治制度,既包含国体的性质,又包含政体的主要构成部分。主要特点:受封者都是宗法贵族,实行宗法贵族专政;受封疆域都是中央(王室)之下的一级地方政区。2、宗,即祖庙,“从门从示”,宗最早起源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有关,“从父系氏族组织蜕变发展而来”(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三卷),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周时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继承制,从而进一步完备了宗法制。周王为周族之王,自称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称"大宗",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其本国则是大宗。诸侯也由嫡长子继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被分封为卿或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则为"大宗",其职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小宗"的关系与上同。世袭的嫡长子即是宗子,地位最尊。这样形成了分封制度。如此层层分封,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大宗、小宗的宗法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也纳入宗法关系。于是,在全体贵族内部,举国上下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由血缘亲疏不同的众诸侯国竞相拱卫的等级森严的体制,使政权不但得到族权而且得到神权的配合。"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也是周礼的根本原则。周族统治者利用氏族宗法组织扩大成国家统治机构,实行逐级的宗法分封,形成了贵族的等级制和对土地的世袭占有制。宗法制决定了分封制、等级制和对土地的占有制,而分封制、等级制和对土地的占有则又巩固了贵族的宗法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和特权地位,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西周所封诸侯有三类:王室的姬姓同姓亲属,如伯禽(封于鲁,周公之子,带周公受封);康叔(封于卫,武王弟)。据《左传》,武王克商,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功臣,如姜太公吕尚(封于齐)。边远地区较为强大的异姓氏族或部落首领。实行羁縻政策。严格按等级划分,“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分封诸侯,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统治权,拱卫王室。4、分封制即封邦建国,是封诸侯,建藩卫的建成,不等同于中世纪的“封建”。2023-07-11 11:56:072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内容,1纣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2受封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3受封诸侯在其封疆内对卿大夫进行再分封。特点,等级森严,层层分封望采纳!2023-07-11 11:56:242
周代分封制度的内容和实质
见历史课本2023-07-11 11:56:325
西周分封制核心内容是什么?
西周分封制的对象和做法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赋,平时镇守疆土,战时随从周天子作战。被分封的诸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与分封制紧密相连的是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的诸侯国内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西周分封制的特点:第一个特点表现为受封对象多样。西周时分封的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受封的王族最多,尤其是姬姓贵族,史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焉”,地位位置也大都较为优越。但是为了控制战略要地,抵御夷狄部族侵扰,谋求进一步扩大占有地区,又不能不把嫡系姬姓贵族分封到靠近夷狄的地区。其次,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关系的纽带。分封制的内容主要规定了诸侯的权力与义务。诸侯的权力主要是获得土地和人民,其在封国内拥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独立性。其义务是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如政治上镇守疆土和朝觐述职,军事上随从作战,经济上交纳贡赋。2023-07-11 11:56:571
分封制的核心是什么?
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不仅仅是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要进行分封,封其子孙或其他贵族为卿大夫,给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内也要分封,封其后代为士,分给采邑;士以下不再分封.关于分封制的内容,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最好辅之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如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等.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加上礼乐制度的制定,协调了贵族中的等级关系,社会得以稳定下来.这些受封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分布在天下各地,构织起四通八达的统治网络,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周王室分封宗亲贵族的既定制度 ,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利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的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43之间或为同宗共祖的宗亲,或为彼此通婚的姻亲,横向联系也比以前密切很多.从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两方面来看,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2023-07-11 11:57:185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
禅让制: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相传四岳推举舜为尧的继承人,尧对舜三年考核后让舜作自己的助手。尧死后舜继位。后四岳又举治水有功的禹。 宗法制: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西周时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核心内容是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嫡长子为“太宗”,庶子分封为“小宗”,小服大,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治统治。 西周分封制:西周初年,统治者把大规模的土地连同居民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建立西周的属国。这些封地叫诸候,诸候在其封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子弟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再分作为“食地”,此为大分封。利用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建立了天子、诸候、卿大夫之间的严格隶属关系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王权集中。它是我国从方国林立走向专制帝国的必经历史阶段。当然,也导致了长期的诸候争霸战争。 内外服制: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方式。“内”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在此,商王朝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的种族奴隶从事生产,增强了中央王朝的实力,稳定了王朝的统治。“外”指诸候国统治的区域,由王畿以外向四面八方延伸,诸候国和商王是一种君臣关系,受商王命令,外服诸候也有独立性,势力强大超过商朝时会取而代之。 乡遂制度:西贮存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共近邻,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闾、族、党、州、乡)。边远农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分封制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作为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王与被分封的地方诸候之间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被分封的诸侯,接受周王的册封和礼器,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如果诸侯间发生了争执或冲突,则由周王进行调结和处理。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是诸侯们的共同主子,自称为上天之子,故又称天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对于不尽义务或反抗的诸侯,周王有权进行处罚乃至征讨。 周武王死后,在周初的大分封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是周公。史称周公“立七十一国”,其中本家姬姓五十三,奠定了西周的政治格局。 分封制也是一种分级立宗制,不仅仅是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要进行分封,封其子孙或其他贵族为卿大夫,给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内也要分封,封其后代为士,分给采邑;士以下不再分封。关于分封制的内容,周王与地方诸侯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最好辅之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如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会盟诸侯;周昭王时期的巡游南方等。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加上礼乐制度的制定,协调了贵族中的等级关系,社会得以稳定下来。这些受封的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分布在天下各地,构织起四通八达的统治网络,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周王室分封宗亲贵族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利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的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43之间或为同宗共祖的宗亲,或为彼此通婚的姻亲,横向联系也比以前密切很多。从强化中央控制能力和促进地方之间的联系两方面来看,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2023-07-11 11:57:324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时也居主导地位。分封制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井田制这一经济基础上的。实施分封制的意义有:⑴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 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2023-07-11 11:57:461
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有什么内容和作用?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 以嫡长子继承制度为核心。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利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成为大宗。 嫡长子继承制在殷商末期确立(不是在西周确立)。 严嫡庶之辨,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 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小宗是对立的。 分封制的作用 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 3.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4.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5.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 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3、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2023-07-11 11:58:061
为什么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分封土地呢?
分封制 概念解读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褊小,多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汉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汉语对古代中国的中原王朝,所封之地称为“诸侯”(“诸侯国”、“封国”或“王国”),统治诸侯(王国)的君主被称为“诸侯王”、“君王”或“国君”,也使用“国王”的称谓; 汉语对中世纪的欧洲,被教廷所封之地称为“王国”,君主被称为“国王”。 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 传说中圣王的后裔和商的遗民以及立功的将士,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辅佐周王,被封的“诸侯”在“封国”内继续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 “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分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即相当于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即现代意义上的联邦的基础。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后的氏族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春秋时期,随著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勉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后分封七个异姓王。称帝后,又分封同姓子弟九王,使后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斗争,延续了很长的时间。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历史上自三国开始直至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各个时期国家行政区划管理山不同程度实行了“分封制”,但分封不是主体;各个朝代政权稳定以后,封国与侯国实际成了行政区划体系之一,或形式上分封;即使存在军阀割据政权,大多数情况下,要领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如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的楚国之国王马殷,尽管于907年建国,仍旧于927年(天成二年)接受中原王朝后唐册封为“楚王”。 周朝初期,由于灭商以及东征的胜利,周统治者开始分封诸侯。受封的主要为同姓子弟,不过也有异姓功臣。利用册封,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叫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诸侯国。诸侯有权管理封地内的居民,有权将自己的封地以及居民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叫他们作诸侯的卿大夫。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应该定期进行朝贡,还应该随时准备率领自己的武士和军队,接受周天子的调遣。分封制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是周朝社会的基本结构。秦朝以后虽然主要实行的是郡县制,不过,分封制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2023-07-11 11:58:131
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
传说中圣王的後裔和商的遗基本民以及立功的将士,让他们在地方作“诸侯”,分区管理,辅佐周王,被封的“诸侯”在“封国”内继续分封,通过这种逐级分封,下级对上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 “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的原始含义;古文献中之“封建”即“分封制”。 “分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即相当于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即现代意义上的联邦的基础。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后的氏族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春秋时期,随著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後,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後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努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同姓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後分封七个异姓王。称帝後,又分封同姓子弟九王,使後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斗争,延续了很长的时间。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中国历史上自三国开始直至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各个时期国家行政区划管理上不同程度实行了“分封制”,但分封不是主体;各个朝代政权稳定以后,封国与侯国实际成了行政区划体系之一,或形式上分封;即使存在军阀割据政权,大多数情况下,要领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如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的楚国之国王马殷,尽管于907年建国,仍旧于927年(天成二年)接受中原王朝後唐册封为“楚王”。 周朝初期,由于灭商以及东征的胜利,周统治者开始分封诸侯。受封的主要为同姓子弟,不过也有异姓功臣。利用册封,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叫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诸侯国。诸侯有权管理封地内的居民,有权将自己的封地以及居民分封给自己的亲族,叫他们作诸侯的卿大夫。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应该定期进行朝贡,还应该随时准备率领自己的武士和军队,接受周天子的调遣。而且,再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分封制形成了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制度,是周朝社会的基本结构。秦朝以后虽然主要实行的是郡县制,不过,分封制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2023-07-11 11:58:2211
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有哪些
(1)内容:周王把土地、臣民授予亲戚、功臣等,称为“授民授疆土”,封他们为诸侯,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受封的诸侯必须接受周王的领导,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诸侯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2)作用:通过分封制,西周把政权和族权结合起来,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的继承权,建立起严格的等级从属关系。经过逐步分封,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规律。2023-07-11 11:58:472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分封制的内容:1、周天子将土地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天子。2、被分封诸侯的义务:服从,纳贡,提供军赋力役。3、被分封诸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分封制的作用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2、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3、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4、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5、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2023-07-11 11:58:531
西周分封制的核心?
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分封的核心是分配土地。2023-07-11 11:59:071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作用分别是什么
目的:保证王室的强大,拱卫王室;对各诸侯国有效控制,加强统治。内容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作用: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2.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3.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4.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2023-07-11 11:59:281
分封制的内容及其目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意义)?
一:分封制 (一)前提.武王伐纣,西周建立. (二)目的:巩固周的统治,以藩屏周. (三)内容:1.周天子将土地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天子 2.被分封诸侯的义务:服从,纳贡,提供军赋力役. 3被分封诸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 (四).主要封国: 主要王族:燕 鲁 功臣:齐 先代贵族:宋 (五)作用:1:起初起到加强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周享国800年) 2:后期:诸侯争霸,王权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2023-07-11 11:59:361
周朝居然能有八百年最长国运,你知道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分封制内容: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封于各地,还有先朝贵族成为诸侯 特点:1.臣属关系明确2.层层分封,确立等级秩序,宗法制内容:由血缘亲疏形成了宗法等级,由嫡长子继承最高权力 特点: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西周分封制: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跟随周王作战。西周宗法制:宗法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其主要精神为“嫡长子继承制”。周王朝的王位明确规定只传嫡长子。扩展资料: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周武王消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为了巩固政权又推行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制度,有力的巩固了周王朝统治。分封制:为了控制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周王便大规模地以封地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西周的国家宗法制:一般而言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其主要内容是嫡长继承制宗法。周礼制度:周礼是表示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井田制度:井田制度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周2023-07-11 11:59:421
西周的国家制度是怎样的?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辅佐与同盟)分封,其前提是承认周王的统治,或古帝王之后。在分封中,授民授疆土是分封的核心内容. 宗法制是西周统治者创立的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上下尊卑贵贱秩序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配秩序的原则。 宗法制的基本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周王为周族之王,自称天子,奉祀周族的始祖,称"大宗",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分封为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其本国则是大宗。诸侯也由嫡长子继位,其余庶子和庶兄弟大多被分封为卿或大夫,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则为"大宗",其职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其"大宗"、"小宗"的关系与上同。世袭的嫡长子即是宗子,地位最尊。如此层层分封,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大宗、小宗的宗法关系,同时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也纳入宗法关系。于是,在全体贵族内部,举国上下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由血缘亲疏不同的众诸侯国竞相拱卫的等级森严的体制,使政权不但得到族权而且得到神权的配合。"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也是周礼的根本原则。 按照血统远近以区别亲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为一种维系贵族间关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现,则是周代的事情。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这一制度依靠自然形成的血缘亲疏关系以划定贵族的等级地位,从而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在宗法制度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称为宗子,又称宗主,为族人共尊。宗子有祭祀祖先的权利。若宗子有故而不能致祭,那么庶子才可代为祭祀。和大宗相对应的是小宗。在一般情况下,周天子以嫡长子继统,众庶子封为诸侯,历代的周天子为大宗,这些诸侯就是小宗。诸侯亦以嫡长子继位,众庶子封为大夫,这些大夫为小宗,而诸侯则为其大宗。大夫也以嫡长子继位,为大宗;众庶子为士,即小宗。在宗法系统里,诸侯和大夫实具有大宗与小宗双重身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宗和小宗的区别与贵族等级里的层层封建是完全合拍的。如果说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那么,宗法制则以注入了特定内容、贯彻了崭新原则的宗族传统观念使这个等级秩序得到稳固。文献和彝铭记载中屡有“宗周”的记载,《诗经·公刘》说:“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从宗法系统看,周天子乃是地位最高的宗子。周初,宗法制首先在周天子和诸侯间实施,以后逐渐及于中、小贵族,以至士与庶民之间,具有了普遍性质。2023-07-11 12:00:002
西周分封制和守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为: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相当于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即现代意义上的联邦的基础.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后的氏族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 其特点为:共主或国王分封土地,诸侯拥有土地收益权,诸侯拥有世袭继承权,诸侯有义务向周王室进贡. 在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国土面积过大,导致管理极为困难.而分封制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得各地政权稳固,文化经济在当时得以充分发展.然而伴随时代的发展,分封制的种种弊端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因此有了春秋战国,最后秦统一华夏,分封制最终一步一步离开了历史的舞台……2023-07-11 12:00:161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义务和作用各是什么?
一、目的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二、内容古代皇帝或国王分封诸侯的制度。被封诸侯有自己的领地,在诸侯领地内皇帝或国王并没有直接的权力。“分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社会制度,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即相当于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即现代意义上的联邦的基础。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后的氏族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三、义务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鲁,燕,晋是周王姬姓封国。四、作用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2、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3、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4、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5、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扩展资料:一、积极影响: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二、消极影响:1、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2、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通过这种“分封制”周天子与诸侯关系是一层接一层的。三、特点1、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容易形成割据势力。2、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亲族是主体。3、分布区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同姓亲族分布在战略要地和富庶地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周分封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分封制2023-07-11 12:00:361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实质是()
D.巩固奴隶制国家2023-07-11 12:00:464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作用:以保证周王朝这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2023-07-11 12:01:025
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1.目的: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扩大王朝的统治版图。2.内容: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3.影响:⑴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 ⑵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⑶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⑷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2023-07-11 12:02:051
西周实行了哪些制度?其实质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分封制;根据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分封制的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2023-07-11 12:02:154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些历史书上都有吧2023-07-11 12:02:399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为: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相当于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即现代意义上的联邦的基础.周王是共主性质的(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禹为最后的氏族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 其特点为:共主或国王分封土地,诸侯拥有土地收益权,诸侯拥有世袭继承权,诸侯有义务向周王室进贡. 在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相对落后,国土面积过大,导致管理极为困难.而分封制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使得各地政权稳固,文化经济在当时得以充分发展.然而伴随时代的发展,分封制的种种弊端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因此有了春秋战国,最后秦统一华夏,分封制最终一步一步离开了历史的舞台……2023-07-11 12:02:561
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天子将土地分封王族大臣贵族建立诸侯国,服从中央管理,纳贡和提供军赋兵役,可世袭。自主建立统治机构和军队。特点以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023-07-11 12:03:067
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
分封制的内容:1、周天子将土地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周天子。2、被分封诸侯的义务:服从,纳贡,提供军赋力役。3、被分封诸侯有权在诸侯国内实行再分封。在诸侯国内可设官员,建立武装,征赋役。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分封制的作用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2、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等。3、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4、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5、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2023-07-11 12:03:301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内容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1.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2.内容: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他们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是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各自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其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和分封制,便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组成的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3.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通过分封,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以及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2023-07-11 12:03:474
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
为了更好地玩手机2023-07-11 12:03:584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内容:周王将子弟、功臣和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影响: ①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了周朝的疆域 ②后来随实力变化,诸侯国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 * 宗法制? 内容: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相互之间形成相对的大小宗关系,各等级地位由嫡长子继承。? 影响: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其内涵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和观念中2023-07-11 12:0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