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拌三丝
-
在孙子兵法看来用兵打仗要战胜敌人作为行动的目的,但是战胜敌人具有上、中、下三策: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战争,攻取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灭敌国而不是靠久战,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全胜,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方法。 还是这一句,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出兵就让就让敌人投降.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
并非是指计谋,我个人感觉更多的是靠一种气势、风度,让对手自叹弗如。2023-07-08 15:56:1114
不战而屈人之兵什么意思啊?
意思是: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出处】《孙子兵法·谋攻篇》——春秋·孙武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译文】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扩展资料1、《孙子兵法·谋攻篇》创作背景《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阐述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的道理。2、《孙子兵法·谋攻篇》作者介绍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2023-07-08 15:56:441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
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释义编辑释义:不通过双方军队兵刃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1]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之一。战争本身是损人伤己的事,军事威胁、经济手段等都更有利于本国,当今大多数国家遇到纠纷也很少直接诉诸武力的。此通常为全局上的大的谋略(当然也可以在具体战争中使用)。概述编辑本经:不战而屈人之兵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解:屈:低头,降服 兵:军队,军事力量。译文:孙子说:衡量战争取胜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敌国完整无损的降服于我为上策,而攻破敌国使其残缺受损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军(12500人为一军)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军,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旅(500人为一旅)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旅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卒(100人为一卒)官兵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卒兵众就差一等了;能使敌人一伍(5人为一伍)士卒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伍士卒就差一等了。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是高明之中的最高明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以韩信的典故为名的成语。刘邦曾经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韩信:“最多十万。”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从实战中加深了对韩信的认识,经常同韩信探讨带兵打仗策略,同时评论诸位将军带兵能力。一次刘邦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曰:“臣多多益善耳”(《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段对答说汉王问:“以你之见,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你最多带十万。”汉王又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韩信答:“我多多益善,”即越多越好。后来人们把这个典故归纳成“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机关算尽, 想占点便宜,结果弄巧成拙,鸡飞蛋打。 这个谙语出自《三国演义》。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火烧赤壁 之后,刘备占据了荆州。孙权和周瑜认为荆州应该归东吴,决定夺回荆州。这时, 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去世。周瑜假意把孙权 的妹妹孙尚香许给刘备,让他到东吴提 亲。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计谋,并将计就 计,答应了这门亲事。到了东吴之后,大 肆宣扬,弄得东吴上上下下都知道孙权的 妹妹许给了刘备。刘备讨得乔国老和吴国 太的欢心。吴国太真的做主把女儿嫁给刘 备。孙权是孝子,只好顺着母亲。成亲之后,刘备和孙夫人不辞而别。 周瑜马上派人追赶,诸葛亮知道周瑜要来 追赶,沿途设下埋伏,使周瑜损失很多兵 士。诸葛亮让兵士高喊:“周郎妙计安天 下,赔了夫人又折兵!”2023-07-08 15:57:001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
百度一下2023-07-08 15:57:114
兵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通过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我的意志。2023-07-08 15:57:462
不战而屈人之兵前后句怎么说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解:屈:短缺,不足 兵:军队,军事力量。2023-07-08 15:57:571
不战而屈人之兵什么意思?
说白了就是能吓死你就省的我动手了。2023-07-08 15:58:132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是?
《孙子兵法》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战而屈人之兵,需要的是一种战斗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但不战而屈人之兵需要的更多是智谋,有时甚至是一种忍让精神。 不战有两层含义:暗战与软战。 其实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很阴险的一招。因为当你战斗的时候,把武器一一列出,对方很清楚。而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有句俗语说得好,死了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此乃不战而被人屈也。在军事术语中这或许叫做突袭,就是趁人不备捅人一刀,有时还要跟着发丧。这是我们需要防的。2023-07-08 15:58:302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
这是古文,典型的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型语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就是屈人之兵不战也。也就是说,用强悍的手段,使其屈服,以后再也不敢言战。这才是孙子兵法的上策。要打就打疼,打残,一劳永逸,给对方造成永久的伤害,让他没能力也没胆子言战!2023-07-08 15:58:552
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来自于《孙子兵法》中的“兵势篇”:“夫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撤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句话的含义是,善于打仗的人要以战争形势和自己的实力为基础,利用篡改形势、挑拨敌人内部关系、使敌人不知所措等一系列措施来达到不战而胜利的效果。善于利用技巧和内部因素,而不是吸引人们争斗和交战使得兵物过度浪费,实现战争胜利的最终目的。这也是“兵不厌诈”、充分发挥智慧的战争思想的表现。总之,孙子的这句话表明了指挥者在进行战争时,应根据敌情胜态,善于利用智力和技巧,尽量轻武装战斗,以达到最终目标。2023-07-08 15:59:022
不战而屈人之兵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出处:《孙子兵法·谋攻篇》选段: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译文: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扩展资料:孙子认为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不用直接交战,夺取敌人的城邑不用强攻,攻破敌人的国家而不须旷日持久,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遭损失而胜利却可以完满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实现全胜战略的最好形式。这一原则并非否定战争的作用,而是在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的前提下,争取用政治和外交等手段取得战争所要达到的结局。作为用兵之道,兵不血刃而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确实是最理想的。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多。所以孙子强调在这一理想不能实现时,还是要诉诸武力,进行战争。2023-07-08 15:59:472
“不战而屈人之兵”选自哪篇文章?全文是什么?
《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通过非暴力的政治战、经济战、外交战、心理战等而威加于敌,使对方屈从于己.战:兵刃相见的军事斗争.屈:屈从,屈服.2023-07-08 16:00:011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通过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我的意志。2023-07-08 16:00:102
不战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出处】《孙子兵法·谋攻篇》——春秋·孙武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译文】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扩展资料1、《孙子兵法·谋攻篇》创作背景《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阐述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的道理。2、《孙子兵法·谋攻篇》作者介绍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2023-07-08 16:00:391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什么意思?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意思是:不通过双方兵器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这是最好的上策。2023-07-08 16:00:552
不战而屈人之兵什么意思?
意思是:身为将帅者,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为了攻城,修造望楼车、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积攻城的土丘,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这时,将帅们已焦躁忿怒异常了,驱赶着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城,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不能攻下,这便是攻城的灾害啊!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用野战交兵的办法,夺取敌城不用蚁附攻城的办法,消灭敌国而不采用长久用兵的办法。一定本着不诉诸兵刃就使敌完整地屈服的原则争横天下,做到军队不受挫而胜利可全得,这便是谋攻的原则。根据用兵规律,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小股兵力如果顽固硬拼,就会被强大的对方俘获。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强盛;辅佐有疏漏,国家必然衰弱。君主对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个方面: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他们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他们后退,这叫束缚、羁縻军队;不懂军中事务却干涉军中行政管理,那么,军士就会迷惑。不知军中权谋之变而参与军队指挥,那么将士就会疑虑。如果三军将士既迷惑又疑虑,诸侯乘机起而攻之的灾难就到来了。这就叫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预测胜负有五条: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胜;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胜;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胜 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胜 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胜。这五条就是预知胜负的途径。因此,可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对方而了解自己的,胜负各半;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扩展资料:注释全国:全,完整、完全,这里作动词,指完全地占有。全国:指完整地占有别国的领土。全军:军,春秋时期的军队编制,每军为12500人。旅: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旅为500人卒: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旅为100人。伍: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伍5人。上兵伐谋:上,上等最好的。兵,指用兵方法。伐,攻击。谋,计谋。修橹:修,建造。橹,一种用藤草制成的大盾牌;一种用桃木制成四周用牛皮遮蔽的大型攻城战车。蚁附:蚁,蚂蚁。附,依附。久:这里指旷日持久的战争。必以全争于天下:这里指的是对敌国的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胜利。顿,通“钝”,疲惫、挫折。谋攻:用计谋进行攻伐。十则围之:十,这里指的是十倍。围,包围。倍则分之:分,分开。少则能逃之:少,指我方兵力的数量比敌军少。小敌之坚:坚,坚固,引申为硬拼。大敌之擒:战争中兵力强大的一方。国之辅:国,这里指国君。縻军:縻,羁縻。指束缚军队的行动。三军之政:三军,指我国古代作战设置的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亦可泛指军队。政,是指政务。惑,困惑。识众寡之用:识,了解。众多。寡,寡少。识众寡之用,了解用众多的兵力或者用人数少的兵力的各种战法。上下同欲:君主或统帅和下级军官有相同的欲望。虞:料想,这里引申为牵制,掣肘。知胜之道:能预测胜利的方法。殆:危险。2023-07-08 16:01:113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
“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指不用出兵,就能使对方放下武器、放弃抵抗。所讲的仁义之师,实际上不只是道义上的强大,更多的是军事量的强大,使对方望而生畏,强者为尊。如何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第一,从实际的条件而言,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从实际的力量而言,敌我力量对比的话,我军在数量上要多于敌军。在使敌人在心理上产生畏惧的基础上。要有充分经济基础,完善的国防力量。否则,自己国小民微,无兵可战,自保尚不足,何谈什么“屈人之兵”呢?第二,外交手段非常重要。军事上可以“不战”,但在军事以外的外交领域里一定得有激烈的交锋了。外交为战争之眼目,在外交中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是综合敌我双方进行全面比较的手段。第三,在政治上取得优势,正义的战争,自然“得道多助”,占领政治高度,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必然保证。如果是非正义战争,无法得到人民的支持,会被舆论批判,会被以正义的名义讨伐。总之,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不费一兵一卒而取得胜利.2023-07-08 16:01:261
不战而屈人之兵,什么意思呀?
事实上应该是不需要战争j就可以打败对方的2023-07-08 16:01:361
“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何正确理解与运用?
《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中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2023-07-08 16:01:431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
不用打就赢了2023-07-08 16:02:201
什么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不需开战就可使他人的军队服输。即通过强大的军事威慑力,使敌人在权衡得失后失去开战的信心和勇气,从而达到己方预期的结果【即获益与战争效果等同】,例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北平方式,就是其中的典型,这是军事斗争领域的最高境界。有一点需要说明:就是如果开战争对方一定输得最惨,而不战可以将损失减到最少【但不可能避免损失或无损失】,因为有一方获得战果【即得到收益】,则必然有一方损失,这是零和游戏不可能是双赢结果。2023-07-08 16:02:272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
1、不战而屈人之兵,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出自《 孙子兵法· 谋攻》, 2、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2023-07-08 16:02:341
谋上伐兵,其次伐娇,不战而屈人之兵.怎样理解?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最次伐兵,最下攻城。 用兵的最上等策略,是用计谋去挫折对方,使对方屈服。其次是在外交上击败对方(如离间其同盟,使之孤立)。再其次是直接与敌交战。最下策就是攻城,非到不得已时才采取 整段话的核心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的用意在明显不过了:既然战争是最终极的手段,所以尽量应当避免。但是由于冲突无法避免,就应该考虑退而求其次的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指通过非战争方式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屈人之兵:使敌人屈服)2023-07-08 16:02:501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谁提出来的
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释义释义:不通过双方军队兵刃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1]“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之一。战争本身是损人伤己的事,军事威胁、经济手段等都更有利于本国,当今大多数国家遇到纠纷也很少直接诉诸武力的。此通常为全局上的大的谋略(当然也可以在具体战争中使用)。出处语出《谋攻》篇:“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它是孙武战争“全胜”观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追求不战而胜的战略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产生于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面对诸侯争霸、战争频仍的局面,一些诸侯国从争取与国的目的出发,联合中小诸侯,造成政治或战略上的优势,用避免直接交战的方式迫使敌国退让或屈服。《孙子》一书对此做了全面论述,并将非直接交战作为谋求战略全胜的最高目标。《孙子》之后,历代兵家对这一思想做了多方面阐发。《六韬》说:“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六韬u30fb龙韬u30fb军势》),并提出“全胜不斗,大兵无创”(《六韬u30fb武韬u30fb发启》)的主张。后世兵家将这一观点发展为“不战而胜”的思想,主张通过政治、外交等多种手段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丰富了这一思想所包含的内容。基本内容是:①以“全胜”为达成战争目的的最高目标。《孙子》认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孙子u30fb谋攻》)也就是说,武力并非是实现预定目标的唯一途径,最好的方法是采用非暴力手段达成预期目的,而条件是要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不战而胜为“全”,战而胜之为“破”,无论国、军、旅、卒、伍,“全”是第一位的,“破”是必要的辅助手段。在力量对比上要“以镒称铢”,形成绝对优势,使敌慑于巨大的威力而屈服,这才是上策。②以伐谋、伐交为达成目的的重要手段。《孙子》说,要以“全”争于天下,做到兵不顿而利可全,法在谋攻。谋攻的上策是破坏敌人的计谋,通过外交手段争取有利的态势,提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同前)的主张。把伐兵、攻城作为下策和不得已的选择。同时,伐谋、伐交、伐兵并不是相互孤立的,“伐谋者,攻敌之心,使不能谋也;伐交者,绝敌之援,使不能合也;伐兵者,合刃于立尸之场,不得已而用之也”(《武经总要u30fb制度三u30fb叙战上》)。通过伐谋、伐交、伐兵,使三者环环相扣,最终才能造成有利于己的局面。不战而屈人之兵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伐谋、伐交斗争,用全胜计谋争胜于天下的思想。它是《孙子》用兵之道的理想追求和最高境界,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大贡献,在中国和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23-07-08 16:02:573
孙子不战屈人之兵何意?孙子哪36计如何灵活应用
《孙子兵法》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战而屈人之兵,需要的是一种战斗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但不战而屈人之兵需要的更多是智谋,有时甚至是一种忍让精神。 不战有两层含义:暗战与软战。 其实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很阴险的一招。因为当你战斗的时候,把武器一一列出,对方很清楚。而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有句俗语说得好,死了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此乃不战而被人屈也。在军事术语中这或许叫做突袭,就是趁人不备捅人一刀,有时还要跟着发丧。这是我们需要防的。 应用,都是各朝代的著名历史事件, http://www.njmuseum.com/zh/book/zzbj/shanshiniu/36ji.html 第一计 瞒天过海 本指光天化日之下不让天知道就过了大海。形容极大的欺骗和谎言,什么样的欺骗手段都使得出来。 第二计 围魏救赵 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第三计 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指作战时不首先出击,养精蓄锐,以对付从远道来的疲劳的敌人。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 第六计 声东击西 指表面上声言要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第七计 无中生有 本指本来没有却硬说有。现形容凭空捏造 第八计 暗度陈仓 后多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多指男女私通达)。 第九计 隔岸观火 隔着河看对岸的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予援救而在一旁看热闹。 第十计 笑里藏刀 比喻外表和气而内心阴险。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原指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用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顺手就牵了羊。比喻不费劲,乘机便得到的。现多指乘机拿走人家东西的偷窃行为。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打动草惊动了藏在草里的蛇。后用以指做事不周密,行动不谨慎,而使对方有所觉察。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死亡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比喻为了便于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要捉住他,故意先放开他。比喻为了进一步的控制,先故意放松一步。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这是谦虚的话。 第十八计 擒贼先擒王 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从锅底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 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身。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关起门来捉进入屋内的盗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秦国用以并吞六国,统一全国的外交策略。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借题发挥,指着这个骂那个。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上楼以后拿掉梯子。借指与人密谈。也用以比喻怂恿人,使人上当。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比喻将本求利,别人收获。语出《荡寇志》。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本是客人却用主人的口气说话。后指在一定的场合下采取主动措施,以声势压倒别人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以美女诱人的计策。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原指使敌人的间谍为我所用,或使敌人获取假情报而有利于我的计策。后指用计谋离间敌人引起内讧。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故意毁伤身体以骗取对方信任,从而进行反间的计谋。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本为元杂剧名。剧本写汉末董卓专权,王允设计,先许嫁美女貂蝉与吕布,后又献给董卓,以离间二人,致使吕布杀死董卓。后用以指一个接一个相互关联的计策。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指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谢谢采纳采纳哦2023-07-08 16:03:061
攻心为上,攻城次之,不战而屈任之兵,善之善者也的翻译
你这句的意思是:对待敌人,攻心是上策,攻打城池次之,不发动干戈,而又能降服敌人,才是高明中的最高明。《孙子兵书》原句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2023-07-08 16:03:141
历史上有哪些"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故事?
在这方面首屈一指的当属东汉名将班超。当时世界四大强国之一的贵霜率领7万大军进犯西域,被班超不费一兵一卒降服,被迫和汉朝议和。班超一方面派人袭击其后勤,一方面派遣小股部队埋伏在贵霜通往龟兹的道路上,班超料到贵霜补给匮乏,肯定会去龟兹要补给,因此事先布好埋伏。在贵霜使者到达时将其全部杀死,切断了贵霜最后一丝希望。由于补给断绝,又攻不下班超的城池,贵霜军队人虽多却百无一用,现在还面临被饿死渴死的命运。副王谢随即派人求和,希望班超能放他们一条生路。这次巨大的危机,就这样被班超解决了。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2023-07-08 16:03:221
上兵伐谋的原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2023-07-08 16:03:412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著名战例?
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记2023-07-08 16:04:022
将不战而屈之兵置于战略理论最顶端的是谁?
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于战略理论最顶端的。我认为历史上的代表人物就当属诸葛亮了。2023-07-08 16:04:122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
春秋时期不是指丕的意思2023-07-08 16:04:394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的含义是什么
孙子谋攻篇的一句,历来被引用。用孙子谋攻里的另外一句能更好地体现该句的含义。即“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孙子处在春秋时代,古称春秋五霸,其实是诸侯众多。百战百胜固然好,难免损害即有的战争实力,为敌所趁。不要简单地依赖战斗、交战,你死我活的决战而是在战争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如谋略取胜等等,从战略角度考虑,使用各种手段,保全甚至扩大即有的军事实力,不至于一场战争而使国家陷入被动甚至亡国,战争也要算账,要以谋求战争实利为主。 例如吴越争霸,吴国开始战无不胜,取得一连串的军事胜利,联络诸侯和晋、齐争霸黄池,越国通过一系列手段,削弱吴国,借机偷袭,吴国灭。 例如孙膑的围魏救赵,就是借魏国攻击赵国之机,通过攻打魏国,调动魏军,使其在攻赵折损军力的情况下,疲师回就,中计军没。2023-07-08 16:04:461
屈人之兵不战而胜什么意思
指不胜屈的解释形容 数量很多,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 明 沉德符 《野获编· 礼部 一·国初荫叙》 :“今任宦子孙,富豪者多纵荡丧身;而贫弱者或衣食不给;其小有才者至窜入匪类以辱先人。以余 所见 ,指不胜屈。” 清 袁枚 《 随园 诗话补遗》 卷六:“凡古人用 双字 者,如 依依 、 潺潺 、 悠悠 、匆匆之类,指不胜屈。” 孙中山 《自传》 :“同时国内外出版物为 革命 之鼓吹者,指不胜屈,人心士气,於以丕变。”亦作“ 指不胜偻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吴喆》 :“奇遇之多,指不胜偻,若今日所昵,未数数觏也。” 词语分解 指的解释 指 ǐ 手伸出的支体(脚趾亦作“脚指”):手指。巨指(大拇指)。指甲。指纹。指印。屈指可数。 量词,一个手指的宽度:下了三指雨。 (手指或物体尖端)对着,向着:指着。指画。指南针。指手画脚。 点明,告 屈的解释 屈 ū 使弯曲,与“伸” 相对 :屈曲(?)。屈折。屈膝。屈伸(弯曲和伸直,引申为失意和 得意 )。首屈一指。卑躬屈膝。 低头,降服: 屈服 。屈从。 威武 不屈 。 冤枉 ,叫人不痛快:冤屈。 委屈 。屈辱。屈才。2023-07-08 16:04:531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是谁说的
这段话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2023-07-08 16:04:592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战?
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 孙子兵法· 谋攻》,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扩展资料孙子说:衡量战争取胜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敌国完整无损的降服于我为上策,而攻破敌国使其残缺受损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军(12500人为一军)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军,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旅(500人为一旅)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旅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卒(100人为一卒)官兵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卒兵众就差一等了;能使敌人一伍(5人为一伍)士卒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伍士卒就差一等了。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是高明之中的最高明的。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战而屈人之兵2023-07-08 16:05:061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
不用战争的形式降服对手,利用劝降,谈判,恫吓,围而不攻等形式把对方拿下。2023-07-08 16:05:192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含义是什么?
“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指不用出兵,就能使对方放下武器、放弃抵抗。所讲的仁义之师,实际上不只是道义上的强大,更多的是军事量的强大,使对方望而生畏,强者为尊。如何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第一,从实际的条件而言,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从实际的力量而言,敌我力量对比的话,我军在数量上要多于敌军。在使敌人在心理上产生畏惧的基础上。要有充分经济基础,完善的国防力量。否则,自己国小民微,无兵可战,自保尚不足,何谈什么“屈人之兵”呢? 第二,外交手段非常重要。军事上可以“不战”,但在军事以外的外交领域里一定得有激烈的交锋了。外交为战争之眼目,在外交中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是综合敌我双方进行全面比较的手段。第三,在政治上取得优势,正义的战争,自然“得道多助”,占领政治高度,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必然保证。如果是非正义战争,无法得到人民的支持,会被舆论批判,会被以正义的名义讨伐。 总之,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不费一兵一卒而取得胜利.2023-07-08 16:05:262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含义
1、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 孙子兵法· 谋攻》,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 2、孙子说:衡量战争取胜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敌国完整无损的降服于我为上策,而攻破敌国使其残缺受损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军(12500人为一军)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军,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旅(500人为一旅)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旅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卒(100人为一卒)官兵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卒兵众就差一等了;能使敌人一伍(5人为一伍)士卒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伍士卒就差一等了。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是高明之中的最高明的。2023-07-08 16:05:441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解释是什么?
不通过交战就使敌人屈服。2023-07-08 16:05:512
不战而屈人之兵出处是哪里?
意思是:身为将帅者,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为了攻城,修造望楼车、车,准备各种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积攻城的土丘,又需三个月才能完成。这时,将帅们已焦躁忿怒异常了,驱赶着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城,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不能攻下,这便是攻城的灾害啊!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不用野战交兵的办法,夺取敌城不用蚁附攻城的办法,消灭敌国而不采用长久用兵的办法。一定本着不诉诸兵刃就使敌完整地屈服的原则争横天下,做到军队不受挫而胜利可全得,这便是谋攻的原则。根据用兵规律,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小股兵力如果顽固硬拼,就会被强大的对方俘获。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强盛;辅佐有疏漏,国家必然衰弱。君主对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个方面: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他们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他们后退,这叫束缚、羁縻军队;不懂军中事务却干涉军中行政管理,那么,军士就会迷惑。不知军中权谋之变而参与军队指挥,那么将士就会疑虑。如果三军将士既迷惑又疑虑,诸侯乘机起而攻之的灾难就到来了。这就叫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预测胜负有五条: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胜;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胜;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胜 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胜 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牵制的,胜。这五条就是预知胜负的途径。因此,可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对方而了解自己的,胜负各半;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扩展资料:注释全国:全,完整、完全,这里作动词,指完全地占有。全国:指完整地占有别国的领土。全军:军,春秋时期的军队编制,每军为12500人。旅: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旅为500人卒: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旅为100人。伍:春秋时期军队的编制,每伍5人。上兵伐谋:上,上等最好的。兵,指用兵方法。伐,攻击。谋,计谋。修橹:修,建造。橹,一种用藤草制成的大盾牌;一种用桃木制成四周用牛皮遮蔽的大型攻城战车。蚁附:蚁,蚂蚁。附,依附。久:这里指旷日持久的战争。必以全争于天下:这里指的是对敌国的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胜利。顿,通“钝”,疲惫、挫折。谋攻:用计谋进行攻伐。十则围之:十,这里指的是十倍。围,包围。倍则分之:分,分开。少则能逃之:少,指我方兵力的数量比敌军少。小敌之坚:坚,坚固,引申为硬拼。大敌之擒:战争中兵力强大的一方。国之辅:国,这里指国君。縻军:縻,羁縻。指束缚军队的行动。三军之政:三军,指我国古代作战设置的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亦可泛指军队。政,是指政务。惑,困惑。识众寡之用:识,了解。众多。寡,寡少。识众寡之用,了解用众多的兵力或者用人数少的兵力的各种战法。上下同欲:君主或统帅和下级军官有相同的欲望。虞:料想,这里引申为牵制,掣肘。知胜之道:能预测胜利的方法。殆:危险。2023-07-08 16:05:592
不战而屈人之兵什么意思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孙子兵法·谋攻篇 春秋末年 孙武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2023-07-08 16:06:171
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战略理论。从实际的条件而言,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从实际的力量而言,敌我力量对比的话,我军在数量上要多于敌军;从实行的手段而言,一是伐谋,一是伐交;从实行的范围而言,既适用于孙子当时的春秋末年的诸侯国与城池,也适用于当今世界;从实行的目的而言,孙子强调的是“全胜”,即“必以全策争于天下”。“安国全军之道”是孙子所认为的至高无上的战略原则。 第一, 以“威加于敌”作为达到目标的心理战术。《九地篇》:“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由此可见,“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心理学上的威慑,使敌人在心理上产生畏惧作为基础的。 第二, 以优势的实力和充分的迎战准备作为全胜的物质基础。《形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从前善于打仗的人,先造成不可胜的形势,来等待敌人有可以胜的机会。《九变篇》:“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所以备御外敌的法则,不要把希望放在敌人不会来犯的可能上,而要我们做好准备足以备御才是可靠的;也不要把希望放在敌人不会发动进攻的可能上来,而要我们充分做好防御,使敌人无隙可乘才是可靠的。这一点是我方全胜的物质基础,首先要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才有可能去“屈人之兵”。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待之,才有可能实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否则,自己国小民微,无兵可战,自保尚不足,何谈什么“屈人之兵”呢? 第三, 以非军事手段的“伐谋”、“伐交”作为达到全胜的有效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不战”,指的是军事斗争的不战,而在军事以外的领域里则可达到激战的程度。其中最为激烈的当属外交了,外交为军政之眼目,军政为外交之后盾,外交详审,军政修明则可全胜。这里的“谋”、“交”即为达成全胜目标的各种手段,也是“知彼”的各种方法,是综合敌我双方进行全面比较的手段。第四,以周全的“修道保法”措施作为达到全胜目标的可靠保证。《形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敌。”善于用兵的人,既修明治道又确保法纪,所以才能作出制胜的策略来啊。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太多了,最常见的就是分化对手,激化对方内部矛盾制造内乱也好,扶植其中一股势力也好,通过种种手段引诱对方做出错误的决定也好,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谋攻抵消对方的优势.也可以通过暗杀,谗言等手段保证对方的优秀人才被排挤打压或者是彻底从肉体上消灭,要保证对方的主事者不能太聪明. 也可以通过示弱,夸大第三方势力的威胁等手段来起到保证自己置身事外,坐收渔利的效果.说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我觉得子贡出使是相当经典的例子.仅靠语言说服就做到了弱齐,破吴,疆越,兴晋,存鲁的结果.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达到某一目的,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最聪明的就是不费一兵一卒,从而取得胜利.2023-07-08 16:06:352
“不战而屈人之兵”究竟是啥意思?
字面意思就很清楚了.不用打仗.就能让他国臣服.2023-07-08 16:06:464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是什么
本经:不战而屈人之兵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解:屈:短缺,不足 兵:军队,军事力量 译文: 孙子说:衡量战争取胜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敌国完整无损的降服于我为上策,而攻破敌国使其残缺受损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军(12500人为一军)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军,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旅(500人为一旅)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旅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卒(100人为一卒)官兵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卒兵众就差一等了;能使敌人一伍(5人为一伍)士卒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伍士卒就差一等了。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是高明之中的最高明的。2023-07-08 16:07:141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是什么?
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释义编辑释义:不通过双方军队兵刃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1]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之一。战争本身是损人伤己的事,军事威胁、经济手段等都更有利于本国,当今大多数国家遇到纠纷也很少直接诉诸武力的。此通常为全局上的大的谋略(当然也可以在具体战争中使用)。概述编辑本经:不战而屈人之兵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解:屈:低头,降服 兵:军队,军事力量。译文:孙子说:衡量战争取胜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敌国完整无损的降服于我为上策,而攻破敌国使其残缺受损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军(12500人为一军)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军,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旅(500人为一旅)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旅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卒(100人为一卒)官兵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卒兵众就差一等了;能使敌人一伍(5人为一伍)士卒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伍士卒就差一等了。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是高明之中的最高明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以韩信的典故为名的成语。刘邦曾经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韩信:“最多十万。”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从实战中加深了对韩信的认识,经常同韩信探讨带兵打仗策略,同时评论诸位将军带兵能力。一次刘邦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曰:“臣多多益善耳”(《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段对答说汉王问:“以你之见,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你最多带十万。”汉王又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韩信答:“我多多益善,”即越多越好。后来人们把这个典故归纳成“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机关算尽, 想占点便宜,结果弄巧成拙,鸡飞蛋打。 这个谙语出自《三国演义》。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火烧赤壁 之后,刘备占据了荆州。孙权和周瑜认为荆州应该归东吴,决定夺回荆州。这时, 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去世。周瑜假意把孙权 的妹妹孙尚香许给刘备,让他到东吴提 亲。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计谋,并将计就 计,答应了这门亲事。到了东吴之后,大 肆宣扬,弄得东吴上上下下都知道孙权的 妹妹许给了刘备。刘备讨得乔国老和吴国 太的欢心。吴国太真的做主把女儿嫁给刘 备。孙权是孝子,只好顺着母亲。成亲之后,刘备和孙夫人不辞而别。 周瑜马上派人追赶,诸葛亮知道周瑜要来 追赶,沿途设下埋伏,使周瑜损失很多兵 士。诸葛亮让兵士高喊:“周郎妙计安天 下,赔了夫人又折兵!”2023-07-08 16:07:221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哪个典故中的成语?
是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2023-07-08 16:07:293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出处:《孙子兵法·谋攻篇》选段: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译文: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扩展资料:孙子认为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不用直接交战,夺取敌人的城邑不用强攻,攻破敌人的国家而不须旷日持久,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遭损失而胜利却可以完满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实现全胜战略的最好形式。这一原则并非否定战争的作用,而是在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的前提下,争取用政治和外交等手段取得战争所要达到的结局。作为用兵之道,兵不血刃而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确实是最理想的。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多。所以孙子强调在这一理想不能实现时,还是要诉诸武力,进行战争。2023-07-08 16:07:371
不战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
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释义编辑释义:不通过双方军队兵刃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1]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之一。战争本身是损人伤己的事,军事威胁、经济手段等都更有利于本国,当今大多数国家遇到纠纷也很少直接诉诸武力的。此通常为全局上的大的谋略(当然也可以在具体战争中使用)。概述编辑本经:不战而屈人之兵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解:屈:低头,降服 兵:军队,军事力量。译文:孙子说:衡量战争取胜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敌国完整无损的降服于我为上策,而攻破敌国使其残缺受损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军(12500人为一军)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军,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旅(500人为一旅)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旅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卒(100人为一卒)官兵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卒兵众就差一等了;能使敌人一伍(5人为一伍)士卒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伍士卒就差一等了。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是高明之中的最高明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以韩信的典故为名的成语。刘邦曾经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韩信:“最多十万。”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从实战中加深了对韩信的认识,经常同韩信探讨带兵打仗策略,同时评论诸位将军带兵能力。一次刘邦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曰:“臣多多益善耳”(《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段对答说汉王问:“以你之见,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你最多带十万。”汉王又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韩信答:“我多多益善,”即越多越好。后来人们把这个典故归纳成“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机关算尽, 想占点便宜,结果弄巧成拙,鸡飞蛋打。 这个谙语出自《三国演义》。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火烧赤壁 之后,刘备占据了荆州。孙权和周瑜认为荆州应该归东吴,决定夺回荆州。这时, 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去世。周瑜假意把孙权 的妹妹孙尚香许给刘备,让他到东吴提 亲。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计谋,并将计就 计,答应了这门亲事。到了东吴之后,大 肆宣扬,弄得东吴上上下下都知道孙权的 妹妹许给了刘备。刘备讨得乔国老和吴国 太的欢心。吴国太真的做主把女儿嫁给刘 备。孙权是孝子,只好顺着母亲。成亲之后,刘备和孙夫人不辞而别。 周瑜马上派人追赶,诸葛亮知道周瑜要来 追赶,沿途设下埋伏,使周瑜损失很多兵 士。诸葛亮让兵士高喊:“周郎妙计安天 下,赔了夫人又折兵!”2023-07-08 16:08:061
不站而屈人之兵,不言而夺人之心.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言而夺人之心;意思就是说不用打仗就能使对方兵马归降于自己,不用讲大道理(鼓吹)就能使人心偏向于自己。2023-07-08 16:08:311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出自哪里?
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释义:不通过双方军队兵刃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拓展资料:孙子兵法·谋攻篇《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作者简介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2023-07-08 16:09: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