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投
-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题目】寄兴 (宋 戴复古)
【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题目】雪梅 (宋 卢梅坡)
【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题目】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 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题目】感怀 (明 杨基)
【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于自己。
【题目】赤壁 (唐 杜牧)
【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题目】蚁 (唐 元稹)
【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题目】读《陈蕃传》 (宋 杨万里)
【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题目】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诗词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和发展,促成质变。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展变化。“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变得衰老。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题目】小松 (唐 杜荀鹤)
【诗词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哲理】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小草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而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陪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长创造条件,那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许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作者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
【题目】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诗词原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
五、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题目】放言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朝真暮伪何人辩,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哲理】诗中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世事变化之快,真真假假,什么人年能分辨得清楚,而古往今来哪件事又不是如此?人们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辨别其真伪;并以种种贴切的比喻说明,人们通过分析比较,是可以辨别真伪,认识事物的本质的。
【题目】论诗绝句之二 (清 赵翼)
【诗词原文】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哲理】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题目】咏史 (唐 高适)
【诗词原文】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哲理】诗的前两句,肯定了须贾的怜寒念旧之情,后两句借题发挥,讽刺须贾仅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也是对仅以外表、衣帽取人的一种讽刺。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事物的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因为须贾的认识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和饿程度,因而不可能给以重视和委以重任。对万事万物的认识都是这样的。
【题目】诗一首(杨虎城)
【诗词原文】西北山高水又水,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哲理】诗前两句表达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后两句富于哲理,发人深思,从“黄河后浪推前浪”的现象,上升为社会在发展、世事在变迁,事物在变化的哲理性认识,蕴涵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理性思考,因而得出了抓住机遇、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人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诗中所表达的立志、拼搏、进取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题目】古瓦砚 (宋 欧阳修)
【诗词原文】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顽。
【哲理】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有用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是具体而复杂的,不仅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某种物品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小,又是有条件的、可变的。如诗中所说,如果用来“发墨”,瓦砚的价值是金玉之贵也无法取代的。一个人对社会有没有价值,或价值的大小,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无论是做工、务农、从军,还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都能够从某一特定的方面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题目】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诗词原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哲理】在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具有多么重要的导向作用。正是这种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价值观,决定了周恩来革命的人生道路。
八、实践论
【题目】《西施》(罗隐)
【诗词原文】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吴国人都认为吴国灭亡的原因是由于吴王好女色,根源在于西施,这是一种传统观念,是一种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哲理】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的现象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方面要占有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诗人通过深入思考,分析吴国灭亡的本质,得出吴国的灭亡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爱女色,越国的灭亡又该怪罪于谁呢?
【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诗词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
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人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这好是非常必要的。并且,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必只读圣贤书”,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他的认识始终“觉浅”;只有通过“躬行”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NerveM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
2.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4.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
6.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7.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
9.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
1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11.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12.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13.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14.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15.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6.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7.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18.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19.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2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21.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22.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25.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26.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27.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8.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
2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3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3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3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34.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3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36.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3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
38.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明.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3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http://cache.baidu.com/c?word=%B9%D8%D3%DA%3B%D5%DC%C0%ED%3B%B5%C4%3B%B9%C5%CA%AB%3B%C3%FB%BE%E4&url=http%3A//newblog%2Esohu%2Ecom/members/tianya7131/1751204%2Ehtml&b=1&a=0&user=baidu
再也不做站长了
-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
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
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
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明.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商隐《无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善士六合
-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7、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0、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14、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15.王之焕《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6. 苏轼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7.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8.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9. 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1. 王安石《等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2. 朱熹《春日》: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3.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4. 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5.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Ntou123
-
【题目】诗一首(杨虎城)
【诗词原文】西北山高水又水,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哲理】诗前两句表达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后两句富于哲理,发人深思,从“黄河后浪推前浪”的现象,上升为社会在发展、世事在变迁,事物在变化的哲理性认识,蕴涵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理性思考,因而得出了抓住机遇、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人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诗中所表达的立志、拼搏、进取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题目】古瓦砚 (宋 欧阳修)
【诗词原文】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顽。
【哲理】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有用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是具体而复杂的,不仅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某种物品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小,又是有条件的、可变的。如诗中所说,如果用来“发墨”,瓦砚的价值是金玉之贵也无法取代的。一个人对社会有没有价值,或价值的大小,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无论是做工、务农、从军,还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都能够从某一特定的方面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题目】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诗词原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哲理】在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具有多么重要的导向作用。正是这种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价值观,决定了周恩来革命的人生道路。
八、实践论
【题目】《西施》(罗隐)
【诗词原文】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吴国人都认为吴国灭亡的原因是由于吴王好女色,根源在于西施,这是一种传统观念,是一种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哲理】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的现象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方面要占有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诗人通过深入思考,分析吴国灭亡的本质,得出吴国的灭亡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爱女色,越国的灭亡又该怪罪于谁呢?
瑞瑞爱吃桃
-
朱熹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拌三丝
-
首先,我认为 1楼 快乐博士生 所找的内容十分好!!见: http://cache.baidu.com/c?word=%B9%D8%D3%DA%3B%D5%DC%C0%ED%3B%B5%C4%3B%B9%C5%CA%AB%3B%C3%FB%BE%E4&url=http%3A//newblog%2Esohu%2Ecom/members/tianya7131/1751204%2Ehtml&b=1&a=0&user=baidu
其次,我推荐阁下看一下:
http://www.nsbbs.net/Show.asp?BoardID=24&ID=919&TB=1&page=1
是《菜根谭—为人处事大全》的文章资料,我觉得这些很不错,发人深省,能领悟到不少东西,我自己也打印下来看了。
-------------------------------------------------------
一、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译文】
一个刚踏入社会的人阅历很浅,所以沾染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机会也较少;一个饱经世事的人,经历的事情多了,城府也随着加深。所以君子与其处事圆滑,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些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注解】
抱朴:保持纯真朴实的本性。《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涉世:经历世事。《晋书·孔衍传》说:“博学不及衍,涉世声誉过之。”点染:此处是指一个人沾上不良社会习气,有沾污之意。机械:原指巧妙器物,此处比喻人的城府。
练达:指对世事能圆滑通达。
朴鲁:朴实、粗鲁,此处指憨厚,老实。
曲谨:拘泥小节谨慎求全。
疏狂:放荡不羁,不拘细节。白居易诗:“疏狂属年少。”
【评语】
对刚刚跨进社会的人来说,存在一个怎样适应社会的问题,因为处世的经验还很短浅,还没被浮世的恶习所感染,即使已经感染也不太深,这种人自然还能保留纯洁天真的本性。而经历了人间种种浪涛,历尽了人间艰难险阻的人,经验积累比较多,相应地城府也就比较深。社会是一所大学校,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涉世深的人由成功和失败中积累的经验,帮助人们应酬着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经验百好有坏,汲取教训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得到负效应。有的人却从消极的、不好的方面去积累经验,品格便逐渐发生质的变化。这种人往往心存险诈任何坏事都敢作。从这个角度来讲,君子遇事不要只求练达,应特别注重抱朴守拙的忠厚作风。太讲究练达和圆通,就会失去本性,变成一个老奸巨滑不受人欢迎的人。如此反而不如保持一切都不加修饰的纯朴面目。练达、曲谨与朴鲁、疏狂都是相对的、在一味追求金钱权力并为此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情况下,多些真情,多些真诚,多些朴实,多些洒脱是很可贵的。
-------------------------------------------------------
二、污泥不染知巧不用
势利纷华,不近冬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译文】
权利和财富使人眼花而乞求,不接近这些的人就清白,接近了而不受其污染那就更清白;权谋诡诈,不知道者算高明,知道了却不使用就更高明了。
【注解】
势利:指权势和利欲,《汉书·张耳陈余传》说,“势利之交、古人羞之。”
智械机巧:运用心计权谋。
【评语】
有的人遇到有利可图的事,就削尖脑袋往里钻,贪一点便宜;而在有钱有权有势的人周围,天天都有趋炎附势的人聚集一堂,由于都是怀着一个贪字有求而来,所以以利益为驱动的组合不可能有人间真情,出现“富居深山有远亲,贫在闹市无人问”,即所谓世态炎凉是不足为奇的。为了保持人格的高尚不应为个人利益去争逐。还要看到,智械机巧是从智慧和才干中锻炼而来,假如为了自身利益就去施展权谋术数反而不如那些不懂得智械机巧憨厚的人显得高尚。尤其是有机会把握权力,掌握金钱,却依然保持高洁,不因权力而贪污,不因金钱而堕落,是非常可贵的。即所谓“富贵不能淫”。权势名利是现实生活中必然遇到的,有人格、有原则的人才可能出污泥而不染;也正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格,才耻于机巧权谋的运用,而视权势如浮云。
meira
-
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豆豆staR
-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hen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铁血嘟嘟
-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该句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2023-07-08 00:03:59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2023-07-08 00:04:18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什么道理
比起道理,似乎更喜欢结果“吾日三省吾身”不识、不清都源于自身,能明白自身不足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清晰美好2023-07-08 00:04:341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它告诉我们的道理: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该事物。出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出自于宋朝诗人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全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古诗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庐山自己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法:要想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跳出事外,以旁观者的角度,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023-07-08 00:05:51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蕴含的哲理:1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2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补充:题西林壁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西林:即庐山西林寺。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翻译: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2023-07-08 00:06:02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什么哲理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2023-07-08 00:06:125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023-07-08 00:06:38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眼光要放长远2023-07-08 00:06:487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1、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3、原文:《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4、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2023-07-08 00:07:32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温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请问我们的缺点自己根本。别人就可能发。2023-07-08 00:07:5310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什么道理-俗语
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2023-07-08 00:08:206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我们要多方面多角度的看待一个事或物。2023-07-08 00:08:508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023-07-08 00:09:311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什么哲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023-07-08 00:10:03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有什么道理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观察事物如果不是处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外,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2、这两句话出自:宋苏轼《题西林壁》。 3、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2023-07-08 00:10:16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暗含的哲理是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暗含的哲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2023-07-08 00:10:23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44儿童团拖拖拖拖拖饿2023-07-08 00:10:315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表现了什么
诗人从各个角度观察、欣赏庐山,都能得到不同的结果与审美感受。针对这种现象,诗人思考其中所蕴含的道理。无法看清庐山整体真实“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之中。诗人将自己亲游庐山的经历,与人生阅历相结合,借此说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问题应从整体全方位关照的道理。这一哲理,不是通过层层的推理或者是大段的议论分析得来,而是从自然景物、现实生活中悟得,深入浅出,因此更为生动、易懂。理从景出,理自现实生活中来,因此前两句的写景与后两句的写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寓意深刻,却无丝毫突兀生硬之感,一切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这正是此诗的艺术特点。2023-07-08 00:11:15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使我明白了什么?
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2023-07-08 00:11:33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两句说明的道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2023-07-08 00:11:48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感情中运用表达什么意思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2、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3、出处: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以庐山自喻,写自己有才却不被重用,在深山过着隐逸生活,不亦乐乎!表达作者从悲观到乐观的心情!而且也表达了很无奈的心情。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2023-07-08 00:12:01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可以用俗语概括为什么
家里塔布出来OK来了我目前下雨天欧缇丽流量监控器夸奖怕卡了2023-07-08 00:12:1610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什么?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考查知识点:诗词鉴赏诗词作者简介、重点词语与译文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各不同:各不相同。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2023-07-08 00:12:53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说说你的理解。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的道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2023-07-08 00:13:091
题西林壁,诗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什么,什么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2023-07-08 00:13:18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现作者的什么精神
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2023-07-08 00:13:36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反映的哲理有哪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反映出的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出自《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全文如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拓展资料:创作背景题西林壁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2023-07-08 00:14:001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精神吗?2023-07-08 00:14:13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不同,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告诉我们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2023-07-08 00:14:45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是什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023-07-08 00:14:54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什么道理?
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2023-07-08 00:15:36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谁说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侧看则峰峦起伏。从远处和近处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2023-07-08 00:15:43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我们不要囿于成见,看待事物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要全面地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只有摆脱主观成见,尝试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事物、了解事物,才能对一个事物有较为完整、准确的认识。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全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宋代诗人苏轼《题西林壁》,原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启迪人们——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2023-07-08 00:16:34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往往不如局外人视角全面,看得更加清晰;要想知道事物的全局面貌,就应该摆脱主观成见,通过全面观察来得出结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出处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题西林壁》,原诗如下: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题西林壁》的赏析《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2023-07-08 00:17:08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2023-07-08 00:17:186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它告诉我们的道理: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该事物。出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出自于宋朝诗人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全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古诗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庐山自己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法:要想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跳出事外,以旁观者的角度,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023-07-08 00:17:321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人站的角度不同看的东西也不同!2023-07-08 00:17:57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体现了哲理是什么?
苏轼的《题西林壁》诗中写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扩展资料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2023-07-08 00:18:051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注释:①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②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全诗原文: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023-07-08 00:18:24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有何深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2023-07-08 00:18:38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了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看待事物如果置身其中的话,是很难看得清楚,只有抽身而出,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的话就比较明白!2023-07-08 00:18:55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我们不要囿于成见,看待事物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要全面地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只有摆脱主观成见,尝试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事物、了解事物,才能对一个事物有较为完整、准确的认识。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全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宋代诗人苏轼《题西林壁》,原诗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启迪人们——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2023-07-08 00:19:23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是什么?
它告诉我们的道理: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该事物。出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出自于宋朝诗人苏轼笔下的《题西林壁》。全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古诗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庐山自己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法:要想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跳出事外,以旁观者的角度,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023-07-08 00:19:29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体现了什么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往往不如局外人视角全面,看得更加清晰;要想知道事物的全局面貌,就应该摆脱主观成见,通过全面观察来得出结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出处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题西林壁》,原诗如下:宋代: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题西林壁》的赏析《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2023-07-08 00:19:52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增高鞋垫更丰富粉粉的方法短发2023-07-08 00:20:101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是不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志在深山,不知深山的真正面目。2023-07-08 00:22:00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是什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023-07-08 00:22:11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Q要吃饭吃饭吃2023-07-08 00:22:569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蕴含着什么道理?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道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1、《题西林壁》全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3、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2023-07-08 00:23:44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所蕴涵的道理,来解释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
等你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你才知道还是家里好2023-07-08 00:2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