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kbok
-
1. 小学文言文大全(有题目,译文,简短)最佳答案
《杨氏之子》 选自人教版语文书五年级下册10课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伯牙绝弦》 选自人教版语文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课文: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课文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伯牙心中的想法,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初中要学文言文,如果从小接触,打好基础以后会学的很好很轻松。
2. 小升初最爱考的文言文阅读字词和古诗
教学内容:古诗文阅读 课前小测:
一、古诗词填空。
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咏鹅》唐·骆宾王
2、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 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古朗月行》唐·李白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北宋·王安石
5、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6、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四时田园杂兴》南宋·范成大
7、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唐·王翰
8、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唐·李白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北宋·苏轼
10、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唐·李商隐 1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塞下曲》唐·卢纶 1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唐·刘禹锡
1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1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唐·杜牧
1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唐·韩翃
16、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
3. 中小学所有文言文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 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
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
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
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
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
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
4.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古文阅读
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 注释 ]【逐走】竞跑,赛跑。逐,追赶。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足】够。
【北】向北。 【大泽】大湖。
【至】到达。 【道】中途,半路。
【弃】遗弃。 【邓林】桃林。
【夸父追日(成语)】比喻决心大或不自量力。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①,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②!天帝使我长百兽③,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④。子以我为不信⑤,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⑥?”虎以为然⑦,故遂与之行⑧。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⑨,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 [ 注释 ] ①求——搜求,寻找。 ②无敢——不敢。
③长(zhǎng)——首领。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
④逆——违反。命——命令,意志。
⑤不信——不老实,说假话。 ⑥走——跑,逃走。
⑦然——对的。 ⑧遂——于是,就。
⑨畏——害怕。 [ 译文 ]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 寓意 ] 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坠--落。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
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物,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
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与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爱莲说》就是“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fán: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①/出淤泥而不②,濯③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直:挺立),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①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②染:沾染(污秽)。
③濯(zhuó):洗涤。 ④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⑤妖:美丽而不庄重。 ⑥通:贯通;通透。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蔓:。
5. 小升初的语文,诗歌鉴赏怎么讲
二、阅读理解(40分)1、诗歌赏析答题格式:内容结构+ 修辞+炼字+表现手法+创作风格+思想感情1)炼字——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诗眼等2)表现手法——象征、用典、想象联想、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借物喻人、直抒胸臆、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等3)创作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等4)思想情感——四类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残暴 ;反映离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这是朋友原创整理的中考复习冲刺攻略小升初也要考诗歌鉴赏?只能说你们那地方还真先进了。
6. 急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1-5)1.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⑧值:当。
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2.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 【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⑤使:让。引:拉。
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
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
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
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
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
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
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时。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3.次非杀蛟 【原文】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
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回,归。
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
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
⑦尝:曾经。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
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
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
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
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在; ②反:同“返”,回,归; ③全:保全; ④复:又。 2.翻译: 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译文:你曾经见过两条蛟缠住了木船,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译文: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答: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
其人弗能应也是什么原因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既卖盾又卖矛的楚国人无法解释他话里的矛盾。世界上不可能同时存在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与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如果用楚国人的矛去刺他的盾,他自卖自夸的谎言就会不攻而破。“其人弗能应也”的出处“其人弗能应也”出自《矛与盾》,原文如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2023-07-06 15:18:291
自相矛盾文言文中其人弗能应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2023-07-06 15:18:375
自相矛盾中"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弗能应也的原因是自己说的话,前后抵触了2023-07-06 15:19:1514
自相矛盾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自相矛盾其人弗能应也出自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难一》中的《矛与盾》,自相矛盾其人弗能应也,说的是一个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后边跟的一句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为原因,说的是矛与盾不可能同时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矛与盾》讲述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2023-07-06 15:19:511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其人弗能应也”是出自《论语·公冶长》中的一句话。原文是“子曰:‘其人弗能应也,其车则不至。”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能明白自己在做什么,那么他不可能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在这句话中,“其人”指的是对方,意思是他不理解、不能明白问题的本质,无法给出恰当的回答。而“应”则指的是对问题给出适当的答案或反应。如果一个人不能应对问题,他的“车则不至”,即无法达到目的地。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思考和理解问题,就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注重思考和理解,只有理解了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023-07-06 15:19:591
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您问的是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吧?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根据查询高三网显示,“其人弗能应”的原因: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意思是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出自《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2023-07-06 15:20:261
其人弗能应也是什么原因?
其人弗能应也原因是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不能被戳破的盾与无坚不摧的矛,不能同时存在于世间。2023-07-06 15:20:331
自相矛盾中的楚人为什么会“弗能应也”?
弗能应也”的原因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无法攻破的盾和无坚不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界上.)2023-07-06 15:20:432
弗能应也的原因
问题一:楚人为什么“弗能应也”?(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语出《韩非子u30fb说难一》,原文如下: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之。”以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问题二:自相矛盾中"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当年我也是一个很羞涩的男生。如今高三了。基本变了好多。作为一个女生,我觉得必要的矜持是必须有的。你以后会明白所谓关系好未必一定是真友谊。我建议你选择与自己性格不同的人多交往。或者多看看书。比如三毛的书。你会体会到很多。但千万不可以为了活泼丢失自己。很多时候你的文静是你的优点。你的内向也是许多男生喜欢的地方哦! 问题三:其人弗能应也中的"弗”是啥意思? “也”是助词,大致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弗”表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能” “其人弗能应也”意思就是“那个人不能回答了”说得更通顺些就是“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望采纳2023-07-06 15:20:511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写这个人的思维过程出现了什么错误?
他如果回答自己的矛可以陷盾,则证明之前说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是假的;如果回答自己的矛不可以陷盾,则证明之前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是假的。所以无论他怎么回答,都会露出破绽,都不能自圆其说。2023-07-06 15:21:001
其人弗能应也的意思是什么 其人弗能应也的意思
1、“其人弗能应也”的意思是: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2、出处: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 难一》中的《矛与盾》,“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翻译: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2023-07-06 15:21:181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2023-07-06 15:21:432
其人弗能应也的成语?
⑴ 其人弗能应也 应字的意思 主要还是需要根据语境,弗是不得意思,应可能是回应,回答 ⑵ 其人弗能应也,应是什么意思 意思: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出处:《矛与盾》 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其人弗能应也的成语扩展阅读 成语: 自相矛盾[ zì xiāng máo dùn ]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 处:《韩非子·难一》 例句:他刚才说的话自相矛盾,肯定是在说谎。 作者: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⑶ 古文其人弗能应也用现在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无言以对 拼音:wú yán yǐ ì 解释:完全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语言来反驳。言:语言。 反义词:反唇相讥 近义词:哑口无言 ⑷ 其人弗能应也可以换成什么成语 应该是:无言以对 ⑸ 形容那个人“弗能应”的样子的成语 “弗能应也”出自韩非子的《矛与盾》,成语应该是:自相矛盾 ⑹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回答自己的矛可以陷盾,则证明之前说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是假的;如果回答自己的矛不可以陷盾,则证明之前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是假的。所以无论他怎么回答,都会露出破绽,都不能自圆其说。 出处:先秦韩非的《矛与盾》。 全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6)其人弗能应也的成语扩展阅读 韩非的思想 韩非主张以法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订法律以外,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使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气。(出处 《韩子·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韩非的法家思想最伟大的实践者是秦始皇,秦国的教育制度,便为法家思想。以法为教是秦代施行政策,加强思想法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 法教是与礼教相对立的。在秦未统一六国时,秦孝公就同商鞅、甘龙、杜挚三大夫讨论 正法之本,商鞅掌握秦国政权后,便强调以法制取代礼治。所谓 知者作法 而 贤者更礼(《商君书·更法》)。他还写了奏书,陈述 明主忠民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 (《商君书·慎法》)。 ⑺ 其人弗能应也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用成语 概括出来,这个人为什有类似的事情吗 酒囊饭袋 [ jiǔ náng fàn dài ] 【解释】:囊:口袋。只会吃喝,不会做事。讥讽无能的人。 【出自】:汉·王充《论衡·别通》:“饱食快饮,虑深求卧,腹为饭坑,肠为酒囊。” ⑻ 其人弗能应也的意思 弗能应:不能回答。 其人弗能应也:这个人不能回答了。 ⑼ 其人弗能应也可以换成什么成语 哑口无言,无言以对,目瞪口呆,洋相百出,无地自容,面红耳赤,瞪目结舌,呆若木鸡。 ⑽ 其人弗能应也,能用哪一个成语来代替 无言以对 拼音:wú yán yǐ ì 解释:完全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语言来反驳。也有被某些脑残问题问的哑口无言的意思。2023-07-06 15:21:491
楚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出自哪里
韩非(约前280-前233) 新郑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课后习题答案:一、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誉:称赞。弗:不能。立:存在。二、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那人卖矛和盾的时候,夸大其词,只顾吹嘘,没有考虑盾和矛在作战时是相互对抗的武器,不可能同时存在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以至于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三、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2023-07-06 15:21:561
其人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的原因是什么,将这句话用一个词语表示?
“其人弗能应也”意思是”这个人不能回答了”,原因是他说过的话自相矛盾,自己打了自己的脸,这就是“矛盾”一词的由来。2023-07-06 15:22:151
《自相矛盾中》的“其人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
其人,就是那个人,弗能就是不能,应就是回应,回答,连起来就是那个人不能回答2023-07-06 15:22:321
文言文自相矛盾中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他自己说过的话自相矛盾,别人用他说过的话反问他,他拿不出合理的解释来。2023-07-06 15:22:391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有的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他不能回答。2023-07-06 15:22:452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2023-07-06 15:23:031
自相矛盾中卖兵器的人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
“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无法攻破的盾和无坚不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界上。)2023-07-06 15:23:123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是怎样的用一个1门四字词来回答?
哑口无言。 意思是;说不出话 说不出话来。2023-07-06 15:23:211
自相矛盾中的楚人为什么会“弗能应也”
因为他意识到自己讲的的是不可能成立的.2023-07-06 15:23:282
课文自相矛盾中的其人弗能应也是什么意思,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
春节过年不送礼,要送就送白金2023-07-06 15:23:3812
其人弗能应也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那个人便答不上话。2023-07-06 15:24:2413
其人弗能应解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用词语概括出来,这个人为什么?弗能应也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其弗人应也可以用词语概成哑口无言,难堪。生活中指一个人太得意忘形,把话说过头了。2023-07-06 15:25:042
其人弗能应也的意思是什么其人弗能应也的意思
1、“其人弗能应也”的意思是: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2、出处: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难一》中的《矛与盾》,“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3、翻译: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2023-07-06 15:25:111
其人弗能应也这句话拂能应也的意思可以用()概括出来这个人为什么弗能应也?
哑口无言,世上没有绝对化的东西。2023-07-06 15:25:325
自相矛盾这则寓言的古文中那个楚国人为什么“佛能应也”?
因为这就是一个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他答不上来啊。2023-07-06 15:25:514
自相矛盾 文言文翻译
自相矛盾文言文翻译原文及注释如下: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1、楚人:楚国人。2、鬻:出售。3、誉之:夸耀(他的)盾。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4、吾:我。5、坚:坚硬。6、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7、利:锋利。8、无不:没有。9、或:有人。10、弗:不。2023-07-06 15:26:002
在文言文之一的《自相矛盾》一文中,楚人听了别人的质问为什么“弗能应也”?
因为他意识到自己讲的的是不可能成立的.2023-07-06 15:26:181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什么意思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意思是: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出处: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的《矛与盾》,“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023-07-06 15:26:2814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的故事2023-07-06 15:27:0511
誉之曰什么又誉其矛曰什么或曰什么其人弗能应也
互相抵触的二者不可同时对立,相互矛盾2023-07-06 15:27:351
矛与盾文言文翻译阅读答案
1. 《矛与盾》文言文加译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注释 1、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口骹式等。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誉:夸耀。 4、曰:说,谈。 5、吾:我的。 6、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7、或:有人。 8、以:用。 9、子:您,对人的尊称。 10、何如:怎么样。 11、应:回答。 12、利:锋利,锐利。 13、其:这里指那个卖矛和盾的人。 14、弗:不。 弗能:不能。 15、之:语气助词。 16、鬻:(yù):卖。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 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中心思想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2. 《矛与盾》文言文的解释 矛与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去。”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说:“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么样?”这个人被问得没话可说了。 中心思想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作者介绍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3. 矛与盾(文言文)的译文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义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 “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 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 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韩非子·难势》 矛与盾》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一个人,眼看着自己脚上的鞋子从鞋帮到鞋底都已破旧,于是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 这个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长短尺寸,随手将小绳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门了。 一路上,他紧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来到集市。集市上热闹极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摆满了柜台。这个郑国人径直走到鞋铺前,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郑国人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他左挑右选,最后选中了一双自己觉得满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绳被搁在家里忘记带来。于是他放下鞋子赶紧回家去。他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忙忙赶往集市。尽管他快跑慢跑,还是花了差不多两个时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阳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他来到鞋铺,鞋铺也打烊了。他鞋没买成,低头瞧瞧自己脚上,原先那个鞋窟窿现在更大了。他十分沮丧。 有几个人围过来,知道情况后问他:“买鞋时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的。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人的脑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样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观实际,自以为是的人不也像这个揣着鞋尺码去替自己买鞋的人一样愚蠢可笑吗? 4. 求《矛与盾》和《郑人买履》文言文的译文 《矛与盾》的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去.”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什么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么样?”这个人被问得没话可说了. 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郑人买履》 译文: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却忘了带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经选好了一双鞋,想比比大小,发现量好尺寸的绳子忘记带来了,于是又急忙赶回家去取.等他带着绳子跑回来时,集市已散,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别人知道后对他说:“为什么不用你自己的脚试一试呢?”他固执地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5. 矛与盾(文言文)的译文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义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 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 “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 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 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韩非子·难势》 矛与盾》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 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一个人,眼看着自己脚上的鞋子从鞋帮到鞋底都已破旧,于是准备到集市上去买一双新的。 这个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绳量好了自己脚的长短尺寸,随手将小绳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门了。 一路上,他紧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来到集市。集市上热闹极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摆满了柜台。 这个郑国人径直走到鞋铺前,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鞋子。郑国人让掌柜的拿了几双鞋,他左挑右选,最后选中了一双自己觉得满意的鞋子。 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绳被搁在家里忘记带来。于是他放下鞋子赶紧回家去。 他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忙忙赶往集市。尽管他快跑慢跑,还是花了差不多两个时辰。 等他到了集市,太阳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贩都收了摊,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 他来到鞋铺,鞋铺也打烊了。他鞋没买成,低头瞧瞧自己脚上,原先那个鞋窟窿现在更大了。 他十分沮丧。 有几个人围过来,知道情况后问他:“买鞋时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那可不成,量的尺码才可靠,我的脚是不可靠的。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人的脑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样死板。 而那些不尊重客观实际,自以为是的人不也像这个揣着鞋尺码去替自己买鞋的人一样愚蠢可笑吗?。2023-07-06 15:27:421
攻子之盾’’其人弗能应也.” 是什么意思
这不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故事吗?出自《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翻译:楚国有人卖盾牌和长矛,夸奖盾牌说:“我的盾牌十分坚硬,没有什么东西能击破它”,有又夸奖自己的长矛:“我的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什么东西是击不破的”。有人说道“用你的长矛攻击的盾牌,会发生什么?”,卖东西的人无法回答他的问题。2023-07-06 15:27:491
其人弗能应也的弗什么意思
其人弗能应也的弗是不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难一》中的《矛与盾》,“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常用来讽刺那些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人或现象。《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2023-07-06 15:27:561
其人弗能应也是什么原因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既卖盾又卖矛的楚国人无法解释他话里的矛盾。世界上不可能同时存在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与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如果用楚国人的矛去刺他的盾,他自卖自夸的谎言就会不攻而破。 “其人弗能应也”的出处 “其人弗能应也”出自《矛与盾》,原文如下: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2023-07-06 15:28:221
其人弗能应也是什么原因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文
1、“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既卖盾又卖矛的楚国人无法解释他话里的矛盾。世界上不可能同时存在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与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如果用楚国人的矛去刺他的盾,他自卖自夸的谎言就会不攻而破。 2、其人弗能应也”的出处 “其人弗能应也”出自《矛与盾》,原文如下: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023-07-06 15:28:321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原文回答
原因是那个人无法把不会破的盾和什么都可以刺破的矛它们不能同时存在2023-07-06 15:28:432
自相矛盾中"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自己把“矛”和“盾”的功力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自相矛盾》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5课的一篇课文。一、原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二、译文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扩展资料《自相矛盾》赏析和启示:《自相矛盾》通过讲述楚人卖盾和矛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能通过语言描写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明白课文寓意,懂得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自相矛盾的道理。后人用“自相矛盾”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2023-07-06 15:28:521
其人弗能应也 原因
【典故】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出处】《韩非子·难势》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释读】“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2023-07-06 15:29:284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回答自己的矛可以陷盾,则证明之前说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是假的;如果回答自己的矛不可以陷盾,则证明之前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是假的。所以无论他怎么回答,都会露出破绽,都不能自圆其说。出处:先秦韩非的《矛与盾》。全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扩展资料韩非的思想韩非主张以法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订法律以外,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使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气。(出处 《韩子·五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韩非的法家思想最伟大的实践者是秦始皇,秦国的教育制度,便为法家思想。以法为教是秦代施行政策,加强思想法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法教是与礼教相对立的。在秦未统一六国时,秦孝公就同商鞅、甘龙、杜挚三大夫讨论 正法之本,商鞅掌握秦国政权后,便强调以法制取代礼治。所谓 知者作法 而 贤者更礼(《商君书·更法》)。他还写了奏书,陈述 明主忠民产于今世,而散领其国者,不可以须臾忘于法 (《商君书·慎法》)。2023-07-06 15:29:491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他用他的矛去刺他的盾,如果它的矛刺破了盾,就证明盾不够坚固,如果没有刺破盾,那么就证明矛不够锋利。2023-07-06 15:30:1113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023-07-06 15:31:378
自相矛盾中的楚人为什么会“弗能应也”?
弗能应也”的原因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无法攻破的盾和无坚不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界上.)2023-07-06 15:32:222
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1、如果回答自己的矛可以陷盾,则证明之前说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是假的;如果回答自己的矛不可以陷盾,则证明之前说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是假的。所以无论他怎么回答,都会露出破绽,都不能自圆其说。其人弗能应也出自先秦韩非 的《矛与盾》。 2、全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4、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2023-07-06 15:32:451
其人弗能应也的意思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1、“其人弗能应也”: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2、出处: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 难一》中的《矛与盾》,“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翻译: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2023-07-06 15:32:551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回答)
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可以用瞠目结舌来说吧2023-07-06 15:33:192
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问题一:其人弗能应也中的"弗”是啥意思? “也”是助词,大致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弗”表否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能” “其人弗能应也”意思就是“那个人不能回答了”说得更通顺些就是“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望采纳 问题二:自相矛盾中"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当年我也是一个很羞涩的男生。如今高三了。基本变了好多。作为一个女生,我觉得必要的矜持是必须有的。你以后会明白所谓关系好未必一定是真友谊。我建议你选择与自己性格不同的人多交往。或者多看看书。比如三毛的书。你会体会到很多。但千万不可以为了活泼丢失自己。很多时候你的文静是你的优点。你的内向也是许多男生喜欢的地方哦! 问题三:自相矛盾中其人弗能应也中应的意思 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第1558页【应】?[动]答应?:喊他不~。第1563页【应】?回答:答~│呼~。 所以“其人弗能应也”的“应”解释成“回答”较好。 问题四:其人弗能应也,应是什么意思? 其人,就是那个人,弗能就是不能,应就是回应,回答, 连起来就是那个人不能回答2023-07-06 15:33:271
其人弗能应也的意思 其人弗能应也的意思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其人弗能应也”: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2、出处: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 难一》中的《矛与盾》,“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翻译: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2023-07-06 15:33: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