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题菊花黄巢是在语文书的第几册?

2023-07-06 08:25:32
左迁

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黄巢的诗意

谋反称帝
2023-07-05 22:01:295

黄巢的菊花诗

黄巢的菊花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作品译文: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题菊花》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创作的一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三。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作者简介: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西南)人,出生于盐商家庭,富有财产,本人也从事贩卖私盐的活动。他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也爱读书,参加过进士考试,不中。黄巢不满于唐王朝的腐朽政治,875年响应王仙芝的起义,在冤句率众起义,即黄巢起义。王仙芝被杀后,黄巢继续战斗,号冲天大将军,深得人民群众拥护,880年攻陷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起义失败后,黄巢在泰山虎狼谷拔剑自刎。
2023-07-05 22:02:281

黄巢的菊花诗有几首?内容是什么?

链接第一次违规修改完可申请解封。发邮件到:moment@tencent.com,说明被封链接及修改情况,第二次封禁12小时,第三次封禁一天,第四次及以上封禁一周。之后若未修改完成不予解封。
2023-07-05 22:03:013

黄巢咏菊诗赏析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一首咏菊喻志诗,题为《不第后赋菊》,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黄巢咏菊诗赏析   黄巢,山东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世代贩盐,家资富足,善击剑骑射,通文墨,以雄辩名着一时。他善武能文,赴试不第,对唐朝黑暗统治极为不满。《不第后赋菊》这首诗,表达了他藐视封建统治者,要举行农民起义的志愿与决心,设想将来有那么一天,他要带着身披黄金盔甲的战士攻入长安,推翻唐朝的反动统治。   “待到秋来九月八”。 九月初八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前一天,古人有重阳登高赏菊的习俗。作者此处不用九月九而用九月八,是为了诗歌的押韵。   “我花开后百花杀”。我花,指菊花,比喻农民起义军。百花杀,意为百花凋谢,比喻唐朝统治阶级灭亡。   “冲天香阵透长安”。冲天香阵,意为菊花香气冲天,比喻起义军浩浩荡荡,正气凛然弥漫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多黄色,一语双关,隐喻长安城为身披黄金盔甲的起义军所占领。   唐朝末年,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苛捐杂税繁多,连年战火不断,民不聊生。唐僖宗李儇声色犬马,不理朝政,专好斗鸡打球。有一日,唐僖宗心血来潮,让四个御用闲人打球,说道谁能得胜,即授为节度使,结果其中有一人得胜,果然被任命为节度使。唐廷朝政日非,天下人心思乱。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以贩盐为业的王仙芝,率山东、河南农民几千人在长垣揭竿造反,黄巢亦与群从八人募众数千人起兵响应王仙芝,攻克河南十五州,啸聚兵马数万。   公元878年,王仙芝战死沙场,仙芝残部投归黄巢,推黄巢为王,号称冲天大将军,各地群雄并起,从黄巢造反者难计其数。   公元880年,黄巢兵马攻占洛阳,公元881年渡江攻破潼关,进入唐都长安。唐僖宗李儇避驾成都,黄巢自号大齐皇帝改元金统,杀唐朝宗室在长安者无遗类。   《全唐诗》共收黄巢诗三首,除了其中的《自题诗》为后人所作外,还有一首《题菊花》也是黄巢的咏菊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在《题菊花》这首诗中,以青帝自居,表达了自己改天换地的伟大胸襟。晚秋时节,风声飒飒,寒风中的菊花,蕊寒香冷,连蝴蝶都难得一见,孤芳只有自赏,倘若黄巢能当个司春之神,他一定会让菊花与桃花在同一时间开放。   黄巢咏菊诗赏析黄巢率数十万兵马南征北讨,其势浩大。兵马入城,焚官衙,杀墨吏,但对读书人却是格外开恩。因当时军中流传民谣:“逢儒则肉,师必覆。”被俘士民凡自称儒者,巢兵皆释之不问。兵过福州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家,巢将下令:“此乃儒家,灭炬勿焚。”   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瓦解了唐朝的反动统治,但起义军没有加强已夺取政权的巩固。唐僖宗纠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等藩镇势力反扑,李克用进军渭桥,与黄巢大战,黄巢战败焚宫室被迫撤出长安,公元884年,黄巢在泰山附近兵败自杀。
2023-07-05 22:03:081

黄巢写菊花的诗

黄巢写菊花的诗如下:1.《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2.《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3.《自题像》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2023-07-05 22:03:151

黄巢的菊花诗的诗意

1、诗意《题菊花》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创作的一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三。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2、全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3、注释在秋天飒飒的西风中院内开满了菊花。蝴蝶早已随夏日远去,蕊寒香冷的菊花只能在秋风里孤芳自赏。如果有一天我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那么一定要让这美丽多姿的菊花同桃花一样开在春天里。4、创作背景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记载:“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巢之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里说这首诗作于黄巢五岁时,不可信。此诗当作于黄巢年青时,发动起义之前。
2023-07-05 22:03:401

黄巢的《菊花》翻译

不知道。 不知道。 不知道 不知道
2023-07-05 22:03:484

题菊诗 (唐.黄巢) 意思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2023-07-05 22:03:583

《咏菊》黄巢诗句赏析

1. 关于黄巢的诗句 关于黄巢的诗句 1. 关于黄巢的诗句有哪些 1、《菊花》 年代: 唐 作者: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题菊花》 年代: 唐 作者: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3、《不第后赋菊》 年代: 唐 作者: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4、《自题像》 年代: 唐 作者: 黄巢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1、黄巢(820~884年), 唐曹州(山东曹县)人。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沉重。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由于他的人格魅力和过人胆识,最终取代王仙芝而成为这场大起义的总领袖。由他领导的这场大起义摧毁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社会的僵死局面。为社会由分裂向统一过渡准备了条件,从而推动了历史继续向前发展。 2、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菊花》诗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2. 黄巢的诗句只有两首 一、《题菊花》作者:唐代黄巢1、原文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2、翻译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 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二、《不第后赋菊》作者:唐代黄巢1、原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翻译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扩展资料:鉴赏:1、《题菊花》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 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2、《不第后赋菊》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2023-07-05 22:04:131

黄巢的《菊花》诗词的意思是什么?

黄巢所作《菊花》的意思是: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原文:《菊花》唐代: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赏析: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第二句写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第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2023-07-05 22:04:361

《题菊花》(黄巢)诗篇全文翻译

题菊花 黄巢 系列:关于描写花的古诗词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    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得蝴蝶也不敢来,将来我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 赏析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著幽冷细微的芳香,不像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像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 *** 的想像,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像,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2023-07-05 22:04:581

黄巢 菊花诗的鉴赏

唐朝未年黄巢写了首《题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蝴蝶也不敢来,将来他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可想而知也就是当上皇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 黄巢在这诗句中,梦想着自己能够成为掌管春天的仙神,可以使菊花与其他花都开在春天,不会受到冷落。唐乾符二年,黄巢跟着王仙芝起义。王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他死后,黄巢也称“冲天均平大将军”,想着能够均平富除恶邪。黄巢率军攻破唐王朝东都洛阳和京城长安时,秋毫无犯,是颇得人心的。据《旧唐书·黄巢传》所载:“既一朝有变,天下离心,巢之起也,人士从而附之”、“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这些记叙了黄巢军队同情和救济穷人情景。黄巢的大将尚让在安抚市民就指出,说黄王同李家皇帝的根本区别是一爱百姓,一害百姓。黄巢的部下路上争先恐后地向周围的穷苦人民抛送钱财。 但是,当黄巢率大军攻克长安,来到唐王朝皇宫,登上太极殿,看到数千名宫女一齐下跪迎拜,口呼“黄王万岁”的时候,他已忘记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了,他仰天大笑着说:“今日之事殆天意欤!” 他当上了皇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加号“承天广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又封自己的妻子曹氏为“皇后”,并且学唐王朝的传统制度,登上大明宫的丹凤门向众人宣布赦令,得意洋洋地说他当皇帝是早有预兆的:“唐帝知朕起义,改元广明,以文字言之,唐已无天分矣:唐去丑口而安黄,天意令黄在唐下,乃黄家日月也。”他也学了耍弄一些天命预兆的文字把戏,用来说明天意要到他黄巢当皇了。 既然已经握权在手,黄巢的“fair”蒙面布也就很快揭了下来。 《旧唐书·黄巢传》记载,黄巢恨坊市百姓迎王师,而导致自己军队不利,乃下令屠城,把成年男人杀了个个干净,血流成河。 当年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的黄巢,关于菊花还写了首诗《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或许这个才是真正的黄巢。
2023-07-05 22:05:272

菊花古诗内容作者黄巢

 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023-07-05 22:05:352

黄巢菊花的写作背景

<题 菊 花> 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青年黄巢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第而归。他亲眼目睹了科举制度的腐败,考场的黑暗,决心有朝一日彻底改变唐王朝黑暗的社会现实。这就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023-07-05 22:05:441

黄巢《题菊花》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   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得蝴蝶也不敢来,将来我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   赏析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 *** 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2023-07-05 22:05:551

黄巢《不第后赋菊》扩展阅读

  《不第后赋菊》 - 作品信息   【名称】《不第后赋菊》   【别名】《菊花》   【年代】晚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言绝句   《不第后赋菊》 - 诗词正文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1],   我花开后百花杀[2]。   冲天香阵[3]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4]。   《不第后赋菊》 - 词语注释   《不第后赋菊》   (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2)、杀:凋谢。   (3)、香阵:阵阵香气。   (4)、黄金甲:金黄色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   《不第后赋菊》 - 诗词译文   只等呵,直等到秋高气爽,人们迎来了重阳佳节,菊花(我的种族)啊,要盛开怒放,看百花凋谢,消散了芬芳。菊(我种族)的香气向云天直冲,弥漫在整个长安城中。秋菊(我的种族)在这里栽遍;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一队队黄金铠甲的战士,都是京城胜利的英雄)!   《不第后赋菊》 - 诗词讲解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重阳,是菊花的节日。   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   第四句写色。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不第后赋菊》 - 诗词赏析   《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唐末诗人林宽有诗云:“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此话不假。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这样一个马上打天下,笔下写壮志的“解诗”英雄。他的两首咏菊诗作脍炙人口,千古流传,骨子里蕴含一种改天换地、再造乾坤的豪情壮志,是典型的借菊抒情,托菊言志的“造反诗”。下面稍作剖析。   第一首《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此诗咏菊,一反文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落落寡合之传统,赋予菊花以顶风傲寒,战天斗地之精神,读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秋风瑟瑟,万木凋零,满院菊花沐寒挺立,迎风怒放,其香幽冷,其艳生辉。尽管开不逢时,缺蜂少蝶,颇有几分冷落凄清,可是菊花幽香冷艳不减分毫,铮铮傲骨不少分寸。也许百花逢春是大鸣大放,浓香竞发,蜂飞蝶舞,满眼春光,可是菊花却高昂头颅,笑傲风霜,清香劲发,冷艳逼人,表现出一股坚如磐石,硬如钢铁的不屈精神。实际上这是隐喻农民起义军意志坚定,作风顽强,信念不倒,具有一种挑战权贵,敢做敢为的战斗精神。   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浪漫幻想,颇能见出诗人的豪情壮志。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开放,共享春光。这种 *** 想象集中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诗中的菊花,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寒而放的顽强生命力,又为他们的环境命运鸣抱不平,立志要战天斗地,改变劳苦大众的悲苦命运,让他们翻身解放,共享美好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还体现了作者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桃花可以沐浴春光,吐艳争辉,菊花却独立寒秋,蕊寒香冷,这实在是上天极大的不公平。另外,“他年我若为青帝”尽管是一种假设,一种想象,一种幻想,可是却表现出诗人不屈从命运的摆布,不甘心当牛做马,发誓要当家作主,主宰自我的豪情;实际上也是农发起义领袖要推翻旧政权,为大众谋幸福的理想写照。当然其间也可看出诗人一往无前,抗争到底,乃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战斗精神。全诗出语豪壮,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不第后赋菊》菊花   第二首是《菊花》,又题《不第后赋菊》,大概是黄巢科举落第后的泄愤之作。全诗这样写:“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痛快杀敌,喜迎胜利的 *** 。首句“待”字力重千钧,意味深长,诗人热烈等待的是一个天翻地覆、扭转乾坤的特殊日子,而且这个日子的到来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一样指日可待,并非虚无缥缈,遥不可及。次句“杀”字,极富暗示性,容易使人生发联想。诗人将“我花”之含苞怒放与“百花”之凋零破败并置对比,显示人民力量战胜统治王朝的辉煌前景。“杀”字提醒我们,“我花”(人民力量)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百花”(统治集团)弃甲拽兵,落荒而逃。这场新旧力量的较量“杀”得敌人丧魂落魄,一败涂地,极大地助长了“我花”穷追猛打,克敌制胜的信心和威力。   诗歌三、四两句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京都长安,菊花满地,金光闪闪;浓香四溢,直冲云天;花团锦簇,彩绣辉煌。这简直就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诗人这样写,一改菊花幽独淡雅的高士风采,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战天斗地的动态美。用“冲”字写香气,有迎寒而上、香远溢清之韵致;用“阵”字写香气,有浓香阵阵,浸透长安之氛围;用黄金盔甲喻菊花,有色香兼备,神韵活现的风姿。而且,这些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农民起义军攻志略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实际上,诗人也正是借开满京城,占尽秋光的菊花来渲染起义军大获全胜,笑逐颜开的喜悦。全诗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对起义必胜的坚定信念和美好憧憬。   两首咏菊诗,尽管写作切入的角度及表现手法各有侧重,但充盈诗中的豪情壮志和意气风神却是相同的。黄巢要造反,要推翻旧政权,要做命运的大英雄,时代的弄潮儿,他没有直抒胸臆,直诉心声,而是通过写菊状花来传情言志,这种言此意彼,含蓄蕴藉的笔法的确是这两首诗歌被推为上乘之作的主要原因。当然,黄巢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他的胸襟气度和政治抱负,注定与一般封建文人不一样,这也是他笔下的菊花如此生机勃发,富于斗争精神的原因之一。诗的第一句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正是人们登高饮酒、欣赏菊花的大好日子。第二句描写了菊花的威力。“杀”的意思是凋谢。菊花一开百花就凋谢了,形成鲜明的对照。第三句表现了菊花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天在封建社会里是至高无上的,就连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而且充满长安。第四句描写了满城菊花怒放的壮丽场景,菊花就像都披上了黄金铠甲,烈火一般燃遍了长安。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当农民起义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就如同“百花”一样凋零;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正像这满城菊花一样,金光闪耀、豪气冲天。   《不第后赋菊》 - 作者简介   黄巢   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西南)人,出生于盐商家庭,富有财产,本人也从事贩卖私盐的活动。他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也爱读书,参加过进士考试,不中。黄巢不满于唐王朝的腐朽政治,875年响应王仙芝的起义,在冤句率众起义。王仙芝被杀后,黄巢继续战斗,号冲天大将军,深得人民群众拥护,880年攻陷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起义失败后,黄巢为叛徒所杀。   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1] zhl201607
2023-07-05 22:06:021

黄巢的诗,写菊花的

不第后赋菊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023-07-05 22:06:081

唐代诗人黄巢的菊花描写是秋天的景色吗?

黄巢的描写“菊花”的诗句bai有有两首。《菊花》待到秋du来九月八zhi,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dao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冤句人。举进士不第,广明作乱,破京都。后灭于泰山狼虎谷。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 ,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兵围广州。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黄巢一共有三首诗,还有一首《自题像》。
2023-07-05 22:06:173

敢笑黄巢不丈夫(黄巢不第后赋菊)

敢笑黄巢不丈夫是水浒传中宋江再浔阳楼上题的一首诗。名字叫做《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说的是自己从小就攻读经史,大了后又精通权谋之术,你们当官的会的我宋江也都会,我宋江的本事一点也不必那些当官的差。“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但是时运不济,混了半天不过一个小吏,好比虎落平阳,忍气吞声。“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则是进一步的感叹自己目前的潦倒,想我宋江这么一个经世之才,竟然成了囚犯被发配到江州。老天实在是对我宋江不公啊。“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这两句的意思是,再这样下去,我就豁出去上梁山了,既然官府不给出路,老天又对我宋江不公,我宋江就自己来找回公道,定要叫这浔阳江血雨腥风一番。“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说的是我人虽然在吴地,但心却在山东,飘零江湖真是蹉跎岁月,早知如此不如就在梁山就落草了。“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要是我宋江上了梁山,哪天如果实现了我的凌云壮志,凭我宋江的驾驭能力,黄巢又算得了什么。?扩展资料:宋江题反诗的故事:宋江在琵琶亭与众人喝酒,回到牢城营就发生了腹泻,病的还很厉害。戴宗、李逵、张顺得知消息,纷纷来探视,让宋江好好养病。宋江安静修养了十来天,宋江感觉差不多好利索了。宋江些想朋友了,就进城找戴宗喝酒,结果找戴总不见人,找李逵也不见影,找张顺也没找到。宋江一个人就出了城们来到浔阳江边。朋友找不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因此闷闷不乐,沿着江边就走到一座酒楼前,宋江抬头一看牌匾是“浔阳楼”,只见门前红柱子上左边写着世间无比酒,右边写着天下有名楼。浔阳楼有很名气,宋江在郓城县时就听说过,今天到了哪能错过,宋江上了酒楼找了个靠江边的雅间坐下,点了酒菜自斟自饮。宋江想的挺好,一个人喝点小酒,看看风情多美。可是真喝上了发现不是那码事,要不说心烦不能喝酒呢,宋江本来一个人就郁闷,自己再一喝酒也没人说话,自己就胡思乱想,这一想宋江就苦闷起来:人这一辈子过的可真快,自己现在都三十多岁了,也不小了,俗话说三十而立,自己立了没有!是,自己曾经在郓城县混的不赖,江湖上也有一号,但是自己到现在混到什么地步呢,什么也没有,功不成,名不就,自己远在他乡不说还反倒成了罪犯,尽忠尽孝都做不到,宋江你真是失败啊。想到这里宋江禁不止潸然泪下。宋江是个文化人,趁着酒劲就填了一首词《西江月》,提笔刷刷点点,一气哈成就把这首词写在雅间的墙上了。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宋江很满意自己的文采,趁着酒劲又添了四句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写完还落了款自己的名字郓城宋江题。正是这后四句就差点要了宋江的命。宋江题完诗,酒也不喝了离开了浔阳楼。宋江刚走,浔阳楼来了一个人,无为军的通判黄文炳,黄通判。通判是个什么官呢,这个官是宋朝创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做大控制不了,属于州郡的副职,具有监察的职能,地方政务处理需要通判联署才生效。通判黄文炳今天没事,自己也出来溜达,无意中就到了浔阳楼。黄文炳是个文官无意中看到了宋江题的诗,就上前准备欣赏一下。黄文炳开始还赞赏作者的文采,等读完仔细一琢磨,黄文炳就感觉这诗宣扬的是造反思想,这不是危机朝廷吗?这是谁写的呢?于是叫来服务员一问,服务员说:“不认识,但是脸上有刺字,应该是是牢城营的罪犯。”黄文炳一看落款是郓城宋江,心里有底了。于是就把诗抄了下来,告诉服务员,这首诗要保存好,不能毁了。自己立即就找来知府蔡知府。黄文炳见了蔡知府随意问:“你家老爷子太师最近来信没。”蔡知府说“前几天来了一封信。”黄文炳问不知现在京城有什么动向。蔡知府说家父来信叮嘱我说司天监夜观天象有天罡星到我这辖区来,如有不法人员作乱,立即镇压。京城的街头有童谣: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家父叮嘱我提高警惕。黄文炳说,太师提醒的有道理,知府大人,你来看,就递给蔡知府自己抄的诗。蔡知府一看就说这是反诗,你哪里来的?黄文炳就向蔡知府解释了事件经过。并对宋江的四句诗进行了深刻解读。蔡知府大惊,取来牢城营犯人花名册一查果真有郓城县宋江,立即吩咐戴宗马上抓人。戴宗一听大惊,趁集合的机会,自己先做法,施展神通找到宋江问明情况,宋江一听戴宗来意脑袋也大了,没有办法二人研究让宋江装疯。戴宗带领差官到牢城营捉拿宋江,到牢城营找到宋江,宋江疯了。众差官纷纷表示,这不是那我们打叉吗,疯子属于精神病抓什么啊?戴宗正好借机说大家说的对。于是戴宗回报蔡知府。宋江是个疯子。最终宋江装疯卖傻躲过了惩罚。黄巢《不第后赋菊》不第后赋菊朝代:唐朝作者: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第后赋菊赏析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菊花》黄巢古诗诗意: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出自:《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原文:不第后赋菊唐代: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赏析:第一句“待到秋来九月八”,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是写自己已经迫不及待,希望革命风雨早日来临。第二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在说“春桃秋菊”的自然交替规律,展现了菊花傲霜独自开的顽强生命力,另方面也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就等着灭亡吧。第三句“冲天香阵透长安”,“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无所不至。以此来形容革命军是一个强大的、有组织的军团。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尽”二字,写出菊花夺魁之时,金菊盛开整个长安的盛况。此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披甲胄,手擎长剑,带领革命军,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背后故事:黄巢起义874年,全国各地发生水旱灾,麦才半收,秋稼几无。唐王朝用兵不息,赋税又多,百姓流殍。于是濮阳的私盐贩子王仙芝,聚众数千人,揭竿而起。875年六月,黄巢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数月之间,义军达到数万人。之后在中原地区不断的攻打各个城市:河南禹县、汝州市、河南邓州市、陕县、陕西潼关、原阳。河南鹤壁、河南唐河、湖北京山、湖北沔阳、湖北随县、河南信阳、河南潢川、湖北安陆、湖北黄冈等地,所过之处大肆烧杀抢掠,路上几乎没有活人。人数也迅速发展到30万人。不久,唐僖宗招降王仙芝,封他为“左神策军押牙”,王仙芝欲放弃斗争,但黄巢恨朝廷没有赏赐自己,于是责骂王仙芝,义军也强烈反对,于是继续起义。877年,王仙芝在攻打洪州时候,兵败被杀。黄巢被推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878年,黄巢巢攻打叶城、阳翟,欲进攻东都受阻。879年挺进岭南。由于他采用避实就虚的战术,880年攻占了潭州,九月攻占洛阳。十一月进攻长安,十二月,登基称帝,进入太清宫。但黄巢观念狭隘,缺乏经济政策,靠破城后洗劫屠杀百姓获得经济来源,没有稳定的支撑,当重兵围攻长安之时,只好弃城而走,最后连连兵败。884年黄巢与唐军“殊死战,其众殆尽”,其外甥林言见大势已去,“惧追至并命”,于是便乘机杀了黄巢及其兄弟妻子。黄巢从子黄皓在进攻湖南时,也为当地土豪邓进思所伏杀。至此唐末农民起义结束。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加速了唐朝灭亡和潘镇割据局势,之后便迎来了五代十国时期。他年我若为青帝“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从字面上直译为“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一种平等和自强的思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创作的《题菊花》。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扩展资料:【原文】《题菊花》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白话译文】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飒飒:形容风声。蕊:花心。青帝: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题菊花他日若遂凌云志这首诗出自《水浒传》中宋江于江边“浔阳楼”所题“反诗”,作者为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原文】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译文】我人虽然在吴地服刑,但心却在山东,飘零江湖常常感叹蹉跎岁月。如果以后我实现了我的凌云壮志,我可以嘲笑黄巢的行为不是大丈夫所为!注: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反贼,而宋江还有一片忠义之心,这也是其后来受招安的思想基础。宋江题反诗的故事:宋江在琵琶亭与众人喝酒,回到牢城营就发生了腹泻,病的还很厉害。戴宗、李逵、张顺得知消息,纷纷来探视,让宋江好好养病。宋江安静修养了十来天,宋江感觉差不多好利索了。宋江些想朋友了,就进城找戴宗喝酒,结果找戴总不见人,找李逵也不见影,找张顺也没找到。宋江一个人就出了城们来到浔阳江边。朋友找不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因此闷闷不乐,沿着江边就走到一座酒楼前,宋江抬头一看牌匾是“浔阳楼”,只见门前红柱子上左边写着世间无比酒,右边写着天下有名楼。浔阳楼有很名气,宋江在郓城县时就听说过,今天到了哪能错过,宋江上了酒楼找了个靠江边的雅间坐下,点了酒菜自斟自饮。
2023-07-05 22:06:361

黄巢的菊花诗的诗意

黄巢一生写了三首咏菊花的诗作,代表了他人生的三个不同时期。第一首: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词是少年黄巢写的,最后一句表现了黄巢只想远大,如果有一天我当了青帝,我就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开。简直是霸气外露啊;第二首: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那首了,那是黄巢贡献长安后,豪气冲天,看着满城的黄巾军,一时志得意满啊,觉得天下尽在我手;第三首: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这首表现了英雄暮年,无人问津的潦倒。
2023-07-05 22:06:441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写的是什么花?急用!

菊花出自唐代诗人黄巢的《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2023-07-05 22:06:521

黄巢写的菊花这首诗的意思

黄巢写菊有两首。一、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此诗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二、 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此诗体现了黄巢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不流于粗豪,含蕴深刻。
2023-07-05 22:07:071

黄巢为何独爱菊花。

大家都知道,菊花是国画里的“四君子”之一,也是中国的传统名花。自从晋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成了孤标傲世,清高脱俗的代名词,历代咏菊的墨客骚人层出不穷,但是,许多篇章不是故作矜持的造作,就是无病呻吟的絮语。最近读了黄巢的一首《题菊花》,令人耳目一新。诗中的内容如下: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菊花是对春风桃李不屑一顾的,而在黄巢笔下,菊花美丽,芬芳,却因生于寒秋,而人群难赏,蜂蝶少顾,于是它为自己的处境鸣不平,菊与桃原本都是百花之一,为什么桃花开在温暖的春日,而菊花却独立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大的不公平。于是,黄巢立下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决心,颇有些“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味道。 诗中的菊花,不仅劲节,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更是踌躇满志,豪气干云,有着落落大方的风采。当然,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黄巢本为农民起义的领导人,这首诗中所表达的可以说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这豪壮的振臂一呼,使多少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之所以出了那么多文学价值高,思想价值低的作品,就是因为有人总为文字而文字,而黄巢,是以真心去诉说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不会被前人的评论一叶障目,才能有如此豁达的创作精神与创新精神,这实在难能可贵。 当然,这么说,并不代表说菊花不淡泊高雅,或与黄巢见解不同就是错。我们人人都在说“开拓创新”,现代社会需要人人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但是,黄巢咏菊至少能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不论在文化方面,艺术方面,甚至科技方面,有了真诚,我们的创新行动才有了坚如磐石的根基。 摘自 http://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08-07/20/content_54839.htm
2023-07-05 22:07:171

黄巢《咏菊》一诗的寓意是什么?

要推翻唐朝,自己当皇帝
2023-07-05 22:08:106

求黄巢的《菊花》及其详细赏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3ad400100bek7.html
2023-07-05 22:08:503

菊花中能出现作者黄巢雄心壮阔的诗句是?

黄巢有两首菊花诗,分别是《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其中突出作者雄心壮阔的诗句有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023-07-05 22:09:181

黄巢《咏菊》赞美了菊花的什么品格?

我花开时百花杀!
2023-07-05 22:10:273

黄巢菊花的写作背景

<题菊花>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青年黄巢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第而归。他亲眼目睹了科举制度的腐败,考场的黑暗,决心有朝一日彻底改变唐王朝黑暗的社会现实。这就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023-07-05 22:10:351

黄巢《题菊花》咏菊花诗赏析

《菊花·题菊花》咏菊花诗鉴赏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据宋人张端义《贵耳集》载:“巢五岁时侍其翁与父为菊花诗,翁未就,巢信口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父怪,欲击之。翁曰,可令再赋,巢应声云云”。全唐诗也采纳了这一说法。对此诗为巢五岁所作未提出疑问。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菊花迎风霜而开的傲世绝俗的精神。“飒飒”二字用得好,点明了秋天里已是“无边落木萧萧下”,唯独菊花在凄凉的秋风里满院开放。一个“满”字写出了秋菊之盛。唐诗人郑谷有首咏菊诗说道:“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诗中也用了一个“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丛丛秀菊的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赋予菊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而黄诗笔下的菊花因为开在寒冷的季节里而“蕊寒香冷蝶难来”,则更显出斗霜耐寒的气质。 千百年来,从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菊花一直受着众多人们的爱怜。但那些吟咏大多是从菊的孤高气质着眼的,很少有人提及菊之花姿容貌,认为美艳的花景是属于春天的。但黄诗却不同,先咏其高标,而后他认为,如若菊花也开在春天里或许就能与桃李争艳,惹得蜂绕蝶舞。因而想象自己一旦将来做了青帝(司春之神),定教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里开放。这充满浪漫主义的想象,使这首诗光彩倍增,迥然不同于他人的咏菊诗,出现了全新的意境。 但有人却说黄巢之所以说菊花满院栽,是因为他是个起义领袖,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是当时社会上千万处于底层人民的化身,诗里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对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因为据《全唐诗》可知,此诗是巢五岁时所作,即便不是,这首诗也不会作于他参加科举之后。那时的黄巢怎么能代表广大民众的意志呢? 我们不能将这首少年黄巢所作的诗,与他后来的起义之举硬拉在一起,从而把他看成一个自发成熟的少年革命者而损害了他的形象。 我们说这首诗好,是因为它不伤感,不凄怨,具有浪漫色彩。读来令人爽气顿生,仿佛看到了少年黄巢在借菊抒性,踌躇满志地伫立在丛菊之中。
2023-07-05 22:10:421

朱元璋的《咏菊花》和黄巢的《不第后赋菊》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二者都是有写菊花的,都是表达了对菊花自己的独特看法。
2023-07-05 22:10:5210

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作者: 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县)人,举进士不第,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乾符二年(875)领导农民起义。广明元年(880)在长安建大齐国,登皇帝位,年号金统,四年后战败,不屈自杀。后灭于泰山狼虎谷。诗三首。 注释: 题解:自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名句出,文人墨客常借赞咏菊花之孤标傲世,表现自己的清高绝俗;而黄巢写菊花不落窠臼,别开生面,推出全新的境界。 飒飒:风声,多指秋风声。 犹言:他年我若当上皇帝,定将改天换地。 青帝:春神,掌管百花之神。《尚书纬》:“春为东帝,又为青帝。” 赏析: 这是黄巢在起义前写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表达了农民起义领袖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唐末诗人林宽有诗云:“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黄巢正是能“解诗”的英雄之一。
2023-07-05 22:12:011

黄巢题菊花原文剖析,黄巢是怎么创作出《咏菊》的?

黄巢题菊花 《题菊花》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创作的一首诗,此诗记录在《全唐诗》中。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通过对菊花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想要主宰社会的伟大抱负。下面让我们对这首诗进行比较完整地赏析。 黄巢画像 诗的第一句是写菊花在萧萧的秋风中尽情开放但又变得摇摇欲坠。西风点明了节气,来引出下面一句诗。说菊花栽而不是说菊花开,为了避免与诗最后一句重叠,同时栽又有一种傲然挺立的感觉。第一句写菊花在寒风中迎着风霜竞相开放,这种在许多诗人咏菊的诗中都能见到。但是满院又区别于其他的诗人,许多描写菊花孤傲的性格的句子基本都脱离不了孤这个词语,但是作者却用了满院,因为在作者眼中菊花是代表劳苦的大众的形象。 第二句是写了菊花开放但是没有蝴蝶前来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菊花在寒冷的季节开放,虽然有花香,但是因为气候的缘故,不像在春天开放的百花,因此蝴蝶也很难前来。这句话表现了他为菊花的开放季节不适宜也感到可惜和不平。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前面感情的升华,揭示了命运的不公,作者幻想自己有朝一日做了春帝,就让菊花与桃花一样在春天开放。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思想,也同时表达了他的宏伟抱负。 黄巢 咏菊 《咏菊》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科举失意后所创作的一首诗,也是他现在流传最广的一首诗。这首诗歌中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用菊花高贵的品格来衬托出农民起义军的伟大的人格。 黄巢画像 第一句中九月八是指重阳节的前一天,但是时间还未来到,诗人就写诗盼望它的到来。待到这两个词语具有激进、迸发的感觉。诗人在诗中没有写九月九而是写九月八,这不仅仅只是为了简单的押韵,而是透露出诗人迫不及待的心情,呼唤起义的快点来临。第二句的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透露出菊花的傲然挺立与百花的凋零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菊花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暗示着等到农民起义军的到来,唐朝肯定会像百花一样凋谢。第三句与第四句体现了诗人对革命的美好憧憬。第三句中的冲天体现了菊花的非凡的气势,香阵又体现出菊花的香味并不只有一朵有香味,是全部菊花的香气,凸显了群众的力量。第四句中的满字和尽字体现了菊花夺得天下人赏识的情景,菊花在长安城盛开,整个长安城被菊花所弥漫,也寓意着农民的革命推翻了旧统治,成为了新的主宰的美好愿望。 菊花向来都是诗人比较喜欢描写的一种植物,黄巢通过对菊花的顽强坚韧、刚劲雄迈的气格的描写来衬托出自己气冲霄汉的英雄人物形象。
2023-07-05 22:12:101

黄巢《题菊花》赏析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题菊花》; 【作者】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大概意思,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共同在春天盛开;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诗,诗的第一句【飒飒西风满院栽】,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了节令,【满院】说明很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的感觉,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那样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摘菊花的幽芳了;再往后看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纵观全诗,诗人想表达的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 ,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2023-07-05 22:12:171

黄巢《不第后赋菊》咏菊花诗赏析

《菊花·不第后赋菊》咏菊花诗鉴赏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全唐诗》仅存黄巢诗三首。其中两首皆咏菊花。看来百花中唯菊花独得黄巢垂青。 每年农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天,有登高赏菊的习惯,佩茱萸囊以避邪,饮菊花酒以长寿,并插菊花与鬓上。久而久之,这一天也就自然成了菊花节(作者写九月八是为了押韵)。这个节日里自当是菊花开的最火热最美的时候。其景象甚为壮丽。 从写作背景上看,这首诗是黄巢名落孙山后所赋。诗人以此述怀,把菊花亲切地称为“我”花,以菊自拟,表明了作者爱菊之甚,以至到了通其精神的地步。元稹的《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写的是诗人看到一丛丛菊花绕房屋开放,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家。更因菊花后凋而倍受喜爱。而黄巢立意更深,把菊花当成了劲节之士的化身。但这非创自于黄巢,远自屈原就曾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离骚》)。以饮兰露餐菊花象征自己品质高洁;陶渊明爱菊之甚,人所尽知。唐诗人郑谷也有“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的诗句,皆赞美菊花的品质。黄进一步把自己同菊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借菊花高标,抒自己胸怀。许多人落第后是哀伤颓丧的。黄巢却不然,在他看来,挫折是暂时的,不妨等待。“待到秋来九月八”,整个长安城里百花凋落,只有那金甲般的菊花到处盛开。散发着阵阵浓郁的香气,浸透全城,弥漫云天。自己也会象菊花一样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表明了他的远大抱负,具有黄巢这个轰轰烈烈人物的鲜明个性。 这首诗,借物言志,志气之宏大,辞彩之壮伟,意气之充沛,使许多咏菊诗都显得纤弱。
2023-07-05 22:12:261

王巢的菊花表达了王巢怎样的志向?

黄巢《菊花》诗虽然也是写菊花,但含意与格调与传统咏唱“菊花”诗大不相同,是完全带有颠覆性的,寄托了自己改天换日的远大理想和雄心壮志。满意请采纳啦~谢谢~
2023-07-05 22:12:392

黄巢之《咏菊》全诗?

《不第后赋菊》(咏菊)唐 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拓展资料:1、释义: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2、赏析: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3、创作背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抱负,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4、诗人介绍: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 ,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2023-07-05 22:13:008

菊花黄巢的古诗是什么?

《不第后赋菊》黄巢〔唐代〕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翻译: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赏析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起义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2023-07-05 22:13:161

菊花黄巢的诗意

菊花黄巢的诗意 《菊花》 作者:黄巢 原文: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1、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2、黄金甲:指金黄色的菊花。 诗意: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 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 阵阵香气弥漫长安, 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 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赏析: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上首更雄伟、豪迈,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气格刚劲雄迈,不同凡响,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千古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这些石破天惊、走雷挟电的诗句,像一簇簇闪动着反抗精神的火焰,闪烁在历代反抗权威者的民众心中。 菊花元稹的诗意 菊花元稹的诗意 《菊花》 作者:元稹 原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sh):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l):篱笆。 6、日渐斜(xi):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 7、尽:完。 8、更(gng):再。 诗意: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 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 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题菊花 黄巢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译文及注释】 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得蝴蝶也不敢来,将来我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 【赏析】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还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文人学士表达自己胸襟抱负的各种豪言壮语都相形失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元稹 菊花 《菊花》 作者:元稹 原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陶家:陶,指东晋陶渊明。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 看起来好似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 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 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2023-07-05 22:13:291

黄巢的《菊花》这首诗的翻译?

不第后赋菊【作者】黄巢 【朝代】唐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 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 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兵围广州。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从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2023-07-05 22:13:371

七言绝句《菊花》(黄巢)的赏析

后写成了尽
2023-07-05 22:13:5410

黄巢的菊花诗的诗意

黄巢一生写了三首咏菊花的诗作,代表了他人生的三个不同时期。第一首: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词是少年黄巢写的,最后一句表现了黄巢只想远大,如果有一天我当了青帝,我就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开。简直是霸气外露啊;第二首:就是满城尽带黄金甲那首了,那是黄巢贡献长安后,豪气冲天,看着满城的黄巾军,一时志得意满啊,觉得天下尽在我手;第三首: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这首表现了英雄暮年,无人问津的潦倒。
2023-07-05 22:15:232

求黄巢的《菊花》诗词的意思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栽!
2023-07-05 22:15:336

求黄巢的两首咏菊诗

菊花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又题作: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题菊花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2023-07-05 22:15:502

黄巢菊花诗的鉴赏有哪些?

  唐朝未年黄巢写了首《题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蝴蝶也不敢来,将来他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可想而知也就是当上皇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  黄巢在这诗句中,梦想着自己能够成为掌管春天的仙神,可以使菊花与其他花都开在春天,不会受到冷落。唐乾符二年,黄巢跟着王仙芝起义。王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他死后,黄巢也称“冲天均平大将军”,想着能够均平富除恶邪。黄巢率军攻破唐王朝东都洛阳和京城长安时,秋毫无犯,是颇得人心的。据《旧唐书·黄巢传》所载:“既一朝有变,天下离心,巢之起也,人士从而附之”、“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这些记叙了黄巢军队同情和救济穷人情景。黄巢的大将尚让在安抚市民就指出,说黄王同李家皇帝的根本区别是一爱百姓,一害百姓。黄巢的部下路上争先恐后地向周围的穷苦人民抛送钱财。  但是,当黄巢率大军攻克长安,来到唐王朝皇宫,登上太极殿,看到数千名宫女一齐下跪迎拜,口呼“黄王万岁”的时候,他已忘记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了,他仰天大笑着说:“今日之事殆天意欤!”  他当上了皇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加号“承天广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又封自己的妻子曹氏为“皇后”,并且学唐王朝的传统制度,登上大明宫的丹凤门向众人宣布赦令,得意洋洋地说他当皇帝是早有预兆的:“唐帝知朕起义,改元广明,以文字言之,唐已无天分矣:唐去丑口而安黄,天意令黄在唐下,乃黄家日月也。”他也学了耍弄一些天命预兆的文字把戏,用来说明天意要到他黄巢当皇了。  既然已经握权在手,黄巢的“fair”蒙面布也就很快揭了下来。  《旧唐书·黄巢传》记载,黄巢恨坊市百姓迎王师,而导致自己军队不利,乃下令屠城,把成年男人杀了个个干净,血流成河。  当年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的黄巢,关于菊花还写了首诗《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或许这个才是真正的黄巢。
2023-07-05 22:16:001

黄巢 《咏菊》,求赏析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一首咏菊喻志诗,题为《不第后赋菊》,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黄巢,山东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世代贩盐,家资富足,善击剑骑射,通文墨,以雄辩名著一时。他善武能文,赴试不第,对唐朝黑暗统治极为不满。《不第后赋菊》这首诗,表达了他藐视封建统治者,要举行农民起义的志愿与决心,设想将来有那么一天,他要带着身披黄金盔甲的战士攻入长安,推翻唐朝的反动统治。“待到秋来九月八”。 九月初八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前一天,古人有重阳登高赏菊的习俗。作者此处不用九月九而用九月八,是为了诗歌的押韵。“我花开后百花杀”。我花,指菊花,比喻农民起义军。百花杀,意为百花凋谢,比喻唐朝统治阶级灭亡。“冲天香阵透长安”。冲天香阵,意为菊花香气冲天,比喻起义军浩浩荡荡,正气凛然弥漫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多黄色,一语双关,隐喻长安城为身披黄金盔甲的起义军所占领。
2023-07-05 22:16:092

《题菊花·黄巢》原文与赏析

黄巢 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少有文才,且特喜菊花。据《贵耳集》载:巢五岁时,侍其翁与父为菊花诗,翁未就,巢信口曰: “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翁与父大为惊异。现黄巢诗仅存三首,其中有两首为吟菊诗。其诗中的比兴、寄托,与一般人迥异其趣,较早写的《题菊花》尤体现了他远大的抱负和豪迈的气概。 诗的起句描绘了在飒飒的西风中,栽满庭院的菊花迎风盛开。他笔下的菊花毫无隐逸者讴歌的孤芳自赏、遗世独立的意味;而是满院开放、同存共荣,一起与萧索的秋风抗争。然而毕竟时已深秋,寒风阵阵,菊花已“蕊寒香冷”。纵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无法招来殷勤的彩蝶绕丛翻飞,驱走秋日一花独放的寂寞。春天,桃李满园,蜂争蝶闹,得意非凡,菊花竟不能分享半点,天道是何等地不公! 面对菊花所受的冷遇,历代文人多赞菊之高洁、绝俗,以示自己也将保持高尚的节操,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这其实是他们找不到改变现实的途径而采取的自我封闭的态度,虽然也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毕竟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这首《题菊花》诗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 *** 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而这种胸襟、抱负的抒发由于通过比兴的手法形象地表达出来,所以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时,曾提出“均贫富、等贵贱”的政治口号。这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在这首《题菊花》中得到艺术的显现。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穷年忧黎元”的儒士用诗文来讽喻时政,以求“致君尧舜上”;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骚客则“虚步蹑太清”,力求超脱。他们由于世界观的局限,也不可能以“犯上作乱”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改变不公平世道的问题。而黄巢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就与他们完全不同。这首《题菊花》,也可说是他的诗化的政治宣言,显示了英雄的豪迈本色,堪称古今独步的咏菊佳作。
2023-07-05 22:16:281

黄巢咏菊的译文

这是译文:Chrysanthemum SongRustling in the west wind, you fill the yard,But your freezing scent lures few butterflies.One day, I"ll let you bloom with peach blossoms,If I grow up to be god of the skies.- Huang Chao (? – 884, Tang Dynasty)这是字面翻译:rustle rustle west wind fill yard plantstamen cold fragrance freezing butterfly difficult comefuture year I if become sky goddeclare let peach blossom one place bloom
2023-07-05 22:16:382

黄巢《菊花》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原文]《菊花》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赏析]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押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2023-07-05 22:16:461

菊花古诗内容作者黄巢

不第后赋菊(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注释]:[1]九月八:古代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2]杀:凋谢。[3]香阵:阵阵香气。[4]黄金甲:金黄色的铠甲,此指菊花的颜色。[讲解]: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考试不第后,却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怀抱。"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在唐代特别盛行,比黄巢早140多年的孟浩然不是曾经与朋友约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用了“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百花的凋零与菊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据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你看,“我花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极大。重阳,是菊花的节日。诗的三、四两句描写重阳节的景象。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天,在封建社会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就连作为人间最高统治者的封建帝王,也只能称为“天子”。他父天母地,是奉上天之命来管理万民的。但菊花的香气却可以“冲天”;不仅“冲天”,还能充塞京城长安。一个“冲”、一个“透”,表现了菊花、从而也体现了诗人那种藐视天地的雄伟气魄。第四句写色。如果第三句是传菊花的“神”,那么,第四句则是写菊花的“形”。“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2023-07-05 22:16:541

黄巢两首关于菊花的诗句

1. 黄巢菊花的诗句 黄巢的描写“菊花”的诗句有有两首。 1. 《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1.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冤句人。举进士不第,广明作乱,破京都。后灭于泰山狼虎谷。 2.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 ,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3. 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兵围广州。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4.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5. 黄巢一共有三首诗,还有一首《自题像》。 6. 《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 2. 求黄巢的两首咏菊诗 题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释】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 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 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 “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 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 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 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 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统观全诗,寓意是比较明显的。 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 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又题作: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 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 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 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 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 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 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 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 3. 黄巢的菊花诗有几首 黄巢的菊花诗有两首。分别为: 1、《不第后赋菊》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题菊花》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拓展资料 一、《不第后赋菊》 1、译文: 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2、赏析: 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花而写不出国魂者,皆下品。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笔势刚劲,格调雄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诸如“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对后世许多有志之士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3、创作背景: 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二、《题菊花》 1、译文: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2、赏析: 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形象化表述。 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就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样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3、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黄巢年青时,发动起义之前。 三、作者: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4. 黄巢的诗句只有两首 一、《题菊花》作者:唐代黄巢1、原文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2、翻译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园菊花瑟瑟飘摇。 花蕊花香充满寒意,蝴蝶蜜蜂难以到来。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二、《不第后赋菊》作者:唐代黄巢1、原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翻译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扩展资料:鉴赏:1、《题菊花》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力图主宰社会的豪迈思想。其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展开了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大胆想象:一旦自己成为青帝(春神)就要让菊花与桃花在大好春光中开放,让菊花也同样享受到蕊暖香浓蜂蝶绕丛的欢乐。 这种对不公正“天道”的大胆否定和对理想中的美好世界的热烈憧憬,集中地反映出诗人超越封建文人价值观念的远见卓识和勇于掌握、改变自身命运的雄伟胆略。2、《不第后赋菊》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5. 秋朝野望 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逗起下句;“满院”极言其多。 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 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 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劲节,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象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竞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 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与孤孑不偶。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 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三、四两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环境的寒冷和菊花命运的不公平。 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古往今来,确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 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出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金黄甲。 黄巢,生卒年不详。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 私盐贩出身。富有资财,自幼读书,才思敏捷。 青年的时候,喜欢击剑骑射,且深通文墨。他曾几次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都落第。 他以《 不第后赋菊》为题,写过一首咏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那种决心通过武装起义,推翻唐朝反动统治,建立劳动人民自己政权的豪迈气概和必胜信念。后来,他被起义军推为领袖,号“冲天大将军”“义军百万都统”,带领 60 万大军攻破长安,树起“ 大齐农民政权”的旗帜,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远大理想。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 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 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 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 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 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 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 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 “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
2023-07-05 22:1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