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离苦得乐是什么意思

2023-07-06 08:19:21
TAG:
人类地板流精华

问题一:离苦得乐是什么意思 离苦得乐,往生净土

如果怀有贪念、嗔念、痴念,则会越过越痛苦;反之,减少或断掉贪、嗔、痴,则是快乐的,当人被贪念、嗔念、痴念所牵引,则“现实”苦海无边;当人断掉贪、嗔、痴,则“现实”快乐无边。

无所得故,才能觉悟;觉悟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常乐。

问题二:什么是佛教中的离苦得乐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人有八种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再幸福的人,都无法离开这八种苦。这是对人讲的。

佛教认为,六道其实都是苦。三恶道就不用说了,地狱,苦无间断,饿鬼,每天饿着肚,饿的感觉其实是很可怕的。没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是不了解的。经历过六三年自然灾害的人感受最深。而畜生身不由己,看看那些待宰的动物和流浪的动物就明白苦不苦,即使是天堂,日日享乐,临终也有大恐怖。这就是六道是苦。

离苦得乐,就是脱离六道,得到涅之乐。这要修行才能达到这种理想状态。最起码要到阿罗汉的程度,才能脱离六道。

还有一种方便之法,就是求生极乐净土。一般方法是自己修行,而求生净土,也就是净土法门,是借佛力的加被和自己的信愿行往生极乐,在极乐世界继续修行直至成佛。

另有一种解释,是从理上讲的,就是说,我们身上的贪心、嗔恨心和愚痴心,是我们痛苦的根源,这是苦,而去除贪嗔痴,就当下得到快乐。这是离苦得乐的另一种含义。

问题三:离苦得乐的含义 佛教教我们离苦得乐,就是让我们放下不必要的执着,念想;乐就是乐,是内心的平静与快乐,只要体会到了这点,内心是快乐的,没有烦恼,就无需再去理会佛教的乐是什么了,这就是去掉了你寻求“乐”的字面含义的执念。

问题四:离苦得乐 往生净土这句话应该用在哪 这个一般是回向文里的

问题五:怎样学佛才能离苦得乐 学佛是学着离苦得乐,必须真正的清楚苦在哪里?乐在哪里?如果你稀里糊涂那就不是学佛。我们的苦在哪里?由于我们的个人知见时时在起作用,也就是错误的想法经常的现前,遇到什么事不信因果就很苦,前生的因,今生的果报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看到果报不看因,在果报上研究来研究去,所以很苦。 由于我们著相,活的很累,由于我们分别活的很累,由于我们处处有求,求不得苦,世尊讲的人生八苦,是讲的总概要,实际人生处处皆是苦,因为人生很暂短,弹指一挥间,转眼就到老年,老年就到晚年,如果不知道积健康的因,就会眼花、耳聋、腰疼、腿疼,业障现前的时候苦不堪言,苦就是由错误的思想生出了种种的苦,学佛以后明白了,从这些错误的思想当中解脱出来,回归到佛菩萨的教诲中,你就得到乐,处处攀缘的人很苦,命中没有偏偏想法设法不折手段去求,所以活的很苦。 由于过去生中伤害了很多的众生,形成了业力病,我们今生佛缘成熟,刚念佛就想马上好,不好就怀疑夹杂,说佛菩萨不慈悲,所以有求心非常苦。 主要根源来自于著相,从相上生出种种分别,从分别变成种种执著,执著变成顽固性的在思想中生出了一定模式概念,用这种错误的模式概念去看问题一切都错,知见错了,就生出了苦,没有把修行的根本落实在实处。 在哪里起修?不是在道场大家在一起大家共同念佛诵诵经,就是修行了。功夫都在日常生活中,每当遇到骗你的、批评你的、谤你的人和事的时候,你能不能认账认命,生出感恩心,这叫真功夫,这叫修行。 修行就是到那些人我是非当中去修清净心,在那些逆境中去修定力,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处处攀缘苦,一转念随缘了,随缘自在。有很多普遍存在着心外求法,到外面去超拔,到外面去观观,让哪个法师加持加持,天天到佛像前去求佛菩萨加持,心外求法皆是行邪道。 真正的修行逆境顺境一样,人多人少一样,再精典点说干什么都用在刀刃上,学佛要抓住根本修,不管你做什么事都增长愿力,花钱也要花在刀刃上,花钱能让众生觉悟,这叫真正的大布施。 学佛绝不是凑热闹充样子,明理是真正的,现在学佛的居士们都普遍存在着不明理,缺少讲法的法师,急需要人们一看就懂的书籍,实际一句话就是不明白,明白了谁不想往好修,你看哪个居士心都非常的诚,哪个居士都很慈悲,就是用错地方了,动不动就想“我得静静的念几天佛去了,”那叫修行吗?平常一点功夫没有,大家凑在一起一念,那只是一点点清净而已。 我们平常与众生不搞对立,随缘不变,处处愿力相续,你就不用多少人凑在一起打佛七,你自己就已经打佛七了,你自己已经证得一心不乱了,自然而然就消灾免难了,自然而然就延长寿命了,家庭中处处攀缘,不信因果,管这个怨那个,你想想,你打那个佛七能起到什么作用? 每一天必须让道心增长,并不是我佛号也忘了,愿力也忘了,那叫什么学佛?你业障一现前,正好玩那,那不就完了吗?再说有什么好玩的?人生这么暂短,为众生愿力相续还来不及呢,总也不能因为一时的玩,丧失了以后永久的快乐,生生世世受苦,值得吗? 修行是看不见的,并不是你认为的那种精进,就是精进,那都是一种假象,关键是内在正确想法的相续,这才叫真修行。我们要保护好心灵道场这颗清净心,管人是地狱,看不惯就说,跟你成佛有关系吗?总看众生的过错,心里怎么能清净? 时间就是生命,平常如果愿力不够,不知道什么时间返业,到时候就退转,不是觉得现在念佛挺清净的,那只不过是一时的一种现象而已,基本功看看怎么样,一定要时刻保护好我们好不容易增长起来的愿力心,绝对不能退转,时时让我们的菩提心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开花。 如果这样修,每天都在增长你的德行,德行起来了,我们的心情就会好。凡是有德行的人,没有一个心情不好的......>>

问题六:早闻佛法 ‖离苦得乐‖ 往生净土〃是什么意思? 祈愿 众生合家历代父母师长,六亲眷属,一切怨亲债主,四生六道,无主孤魂,一切有缘无缘众生,解释怨结,消除业障,皆蒙阿弥陀佛 加持,断七支恶,灭七遮罪,除七慢障,离七秽行,咸出苦轮,俱生乐国,共睹须弥毫相,同瞻法界藏身。

问题七:佛教 离苦得乐应该怎样理解 人生不是苦,就是乐。

离了苦,便就是乐。反过来就是没有乐,自然就是苦。

问题八:悲心济世 离苦得乐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以一颗慈悲之心渡济众生 便能逃离苦海 得到快乐

问题九:怎么样才能做到境随心转,令众生离苦得乐? 论哪个宗派,最终极的目标就是一念,宗门叫“明心见性”,净土叫“一心不乱”,一念就是一心,你要是证得一心你就成佛。 地狱是幻化的,没有造地狱的罪,你决定找不到地狱。地狱在哪里?没有。你造这个罪业,这境界就会现前。佛讲“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心想生”, 佛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我们要能真懂得了,听而无听,无听而听,那才真能契入境界,我们的难关有说有听,都落在意识里,丝毫不能执著,才叫无听而听,听了没有?听了,听了绝对不执著,听了若无其事,你才能懂得这个意思,才能契入事实真相。还要想东想西,想经典也不行,都叫不老实,都落在妄想、分别、执著里。 你有真心想生西方,有真正的愿望去见阿弥陀佛,弥陀的光明威神就加持你,你心专一了,不再想五欲六尘的享受,物质诱惑动不了你的心,五蕴魔就消了,三身佛就现了。 真正想做克己的功夫,从不打妄想做起,从不说话做起,决定有效果,多说一句话不如少说一句话,少说一句话不如不说话。心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觉,这叫道心。凡夫不晓得事实真相,意见就一大堆。诸佛如来在一起,千年、万年、无量劫,没有一句话好说。 一部经、一句佛号,其他统统都放下,一心专注,三年不说话,秘诀,一定开悟!念佛人要是一心专注,三年不起一个妄念,会得定,定起用就是开悟,利根人一年就成功,慢的三年,最慢九年。九年不说话,心完全定下来了,得念佛三昧。古德说的是经验之谈,我们用功天天读经、念佛,天天杂心闲话,自己所修的功夫不多,这杂心闲话把功夫破坏掉了。你一面修,一面破坏,所以不能成就。喜欢批评人、说别人过失,这叫有漏,所修的功德全都漏光了。 一天到晚,张家长李家短,讲是非人我,天天批评人,天天意见多多。不念佛,就造口业。你学佛,念经、拜佛,修那一点点功德,全在口里漏掉了,自己功德没了,福德也消掉了。累积下来的是无量无边的罪业。如果有意无意障碍佛法,造的罪业更重了。 不见世间过,你修的是功德。你还见世间过,对一切法还有妄想、分别、执著,你所修的全是福德边事。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你修的点点滴滴都是功德。功德能帮你得定开慧,帮你明心见性、了生死、出三界。福德最大的只是人天福报。 “若能转境,则同如来”。修学佛法最高的目标就在此地。智慧开了之后,世间一切吉凶祸福,你都清楚、明了,就不会疑惑了。不需要趋吉避凶。为什么?你能转境,可以转凶为吉,转祸为福。有这个能力,与世人完全不同。 “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攀缘就是新殃,随缘就不造。心离不开攀缘,心被境界牵着走,做不了主宰,随缘就做得了主,不被境界牵着走。 “境随心转”,山河大地,居住环境随心转,这叫风水。你心善,你住的环境风水就变好,心不善,你住几个月就变坏,“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是念头,心是自性,自性能现相,真心现相,妄心在那里起变化。 人为灾难消除,自然灾害自然转变了。为什么?依报随着正报转。人心善,能够善良,心好、行好,那个地理环境就转好了,风水就转好了,“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众生有福,环境就转变,就变成福地;众生没福,原来是好环境、好风水,他一住没两三年风水就变坏了。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佛菩萨是境随自己心转,凡夫才是心随境转。心是主,境是心变现的。 在修行道路上,魔障是决定不能避免。魔障从哪里来的?就是过去今生跟人结不善的缘,不善的缘起障碍。如果我们以清净心、善心来对待,这些恶缘都变成善缘了。为什么?境随心转。你要能转境界,不要被境界转了。 境随心转,你认为除我之外,一切众生,全是诸佛如来变化度我的。善人、恶人;顺境、逆境,都是佛变现的,让我历事练心,练“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佛教讲有漏皆苦,"有漏"是什么意思

漏是烦恼的意思,有流失、漏泄之意。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的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一切世间之事体,尽为有漏法。
2023-07-05 15:59:333

有漏皆苦是什意思?

“漏”就是。 生不明白一切法生、常我的道理,在常的法上追求,在我的法上著“我”,或“我所有”,叫“惑”。“惑”使人,所以又叫做。 的多。(欲)、嗔(嗔恨)、(不知常我之理等第)是三毒,再加上慢(傲慢)、疑(疑)、(不正的解如常、等),成六根本。由於造。 中文名有漏皆苦 “漏”注 (Karma)就是行(身)、言(口)、思想(意)的活。 和引生未或人,或地、鬼、畜生的身心,於是又起,又造,又生身心,生死回有休歇。而生死回是苦的。以人生而,一般地有八苦:生苦(出生之苦)、老苦、病苦、死苦、苦(所分之苦)、怨憎苦(所怨憎的聚之苦)、所求不得苦、五取苦。世有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的,也不是造物主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的。 注:五取即五,取就是,人地色、受、想、行、因而生,又能生,所以叫取。五那流,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 俱二十二卷三:唯受一分,是苦自。所余非。如何可言有漏行,皆是苦谛?曰:苦由三苦合;如所一切,可意非可意。余有漏行法。曰:有三苦性。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苦性。有漏行,如其所,此三苦性合故;皆是苦谛,亦有失。此中可意有漏行法,苦合,故名苦。非可意有漏行法,苦苦合,故名苦。除此所余有漏行法,行苦合,故名苦。何可意非可意余?等三受。如其次第,由三受力,令受等有漏行,得可意等名。所以者何?若受,由成苦性。如契言:受,生,住,苦。若苦受,由成苦性。如契言:苦受,生苦,住苦。不苦不受,由行成苦性。造故。如契言:若非常;即是苦。如受,受行,亦然。 FROM:【《法相典》朱芾煌】 >  
2023-07-05 15:59:401

有漏接苦的漏什么意思

有漏皆苦 “漏”就是烦恼。 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
2023-07-05 15:59:482

有漏皆苦的漏是什么意思

漏”就是烦恼。佛家认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
2023-07-05 16:00:382

佛教有漏皆若什么意思?

有漏皆苦是思想的问题,也是身体的问题,就是胡思乱想,胡作非为。比如男精气神漏掉了,就是苦。
2023-07-05 16:00:461

佛法里说:诸漏皆苦.请问,这个苦该怎么解

这个苦是指三界轮回的苦。
2023-07-05 16:00:553

为什么说「诸漏皆苦」

漏"就是烦恼。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欲望就像一个满是孔的的篮子,希望得到的皆如流水,水总是漏下,而篮子又执着于装满。因此,人生总是在得与失之间来回摇摆,佛看众生,众生皆苦,只因众生不明而又执着,许多活着时痛苦地追求的无比重要的东西,在死去后却一文不值,无论得到什么,成就什么,,,灭后全是虚妄。。
2023-07-05 16:01:031

诸行无常 诸漏皆苦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只有这三句是出自释迦摩尼佛,是三法印,这是真正佛教的根本,所有正法的必备条件,只有符合这三点的才是正法PS:随意修改佛祖教诲的行为是大罪过!
2023-07-05 16:01:137

佛教中的苦谛 怨憎会 爱别离 求不得 五取蕴各是什么意思?

顶,楼上的说的非常好。问题太大。要说的细了,那就可以分别写本书咯。
2023-07-05 16:01:297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寂灭为乐

1、诸行无常:众生只要活着,就有色受想行识五蕴。其中,“行蕴”是指众生的种种行为。这些行为虽然也能修集种种福报,但也是终归坏灭,没有一样是恒常不灭的。 当然,众生会在每次死亡之后有新的色身不断出生,可是,一样是生灭不息。就这样无量世生生死死,承受种种苦报(八苦)。 2、诸法无我: 一切法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坏的我。我可以看到和听到知识,这是出生和死亡的法则。如果有人认为这种有意识的头脑可以进入下一个世界,那就是一个不符合事实的持不同政见者。(能去到下一世的,是永远没有觉知性的真心。外道的“神我”“梵我”“灵魂”等等,是虚妄说,不可能常住不坏乃至去到下一世)。 3、有漏皆苦: 众生的种种行为都是有漏的,都不能真正积累下来,就像“竹篮打水”。财富、名声、地位、眷属,乃至于美貌、智慧等等一切。凡是因行为而得到的果报(可能是善报、好报),都不能恒常。因此,在暂时拥有的同时,这件事本身就是“苦”(无常皆苦)。 所以说:有漏之法所得,皆是苦(八苦中的“行苦”)。如果有人以为:修人天善法得到富贵等等就不是苦。那就是不符合事实的邪见。 4、寂灭为乐: 把“滚滚红尘”的“堪忍世界”对我们造成的“烦恼”去除,就是极乐世界了。 诸法无我”中对“我”的理解:“我执”有两种: 一者、人我执; 二者、法我执。 “人我执”既是执著世间有一个众生为我,事实上五蕴身心以外并没有东西,但我们认为有一个人--我; 也既是执著身、心以外,不是身,不是心的我,称为“人我执”;此外,我们对“法”也有执著,认为它有自性,比如说,我们执著天地之间有太阳、天空和地面,这就是所谓的“法执”。 而我们执著五蕴的身心(法)是实有法,故称之为“法我执”;“我执”造成我们认为世间有我,故我不可得,本来没有。
2023-07-05 16:02:051

诸行无常,诸漏皆苦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对自己马上要经历的状态有一种假想,哪怕这个假想很愉快,但也会形成一种障碍。这种障碍令我们发现,如果别人给出的条件与自己内在的期许不一样的时候,哪怕只是顺序上的不一样,我们都会被这个情绪绑架。还有很多人,特别急着获得别人的认同。他们觉得,自己做了这件事情,就应该获得这样的认同。越是想象力丰富的人,越是容易被自己对未来的展望所绑架,只要别人给出来的未来稍微与自己的想象不同,就不停地抱怨。“抱怨”的本意就是后来事情的发展或者别人的反应,与你的期许不同。但别人并不知道你的期许,于是这样就产生了“怨”这种情绪。 我们都可能是“朝三暮四”的人。曾经有位先生说过:“怨乃百病之源,也是百苦之源,一切烦恼,皆从怨来。”当我们看到这句话,其实应该很清楚,是你的就都是你的,不是你的也就都不是你的。 你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宇宙世界来看,就是这样,关键是不要被自己先前预设的那种情绪所绑架。而且这个愤怒和后来的喜悦,其实都只不过是情绪的假想。 “诸行无常,诸漏皆苦”,一切情绪,都是苦的根源。
2023-07-05 16:02:121

诸行无常,有漏皆苦—红楼梦

提起笔却不知从哪里开始写。红楼梦的内容太宏大了,此时我脑子里好像站满了书里的人,正叫嚣着向我倾诉他们的故事。 我读红楼梦好像是在大学,那时无忧无虑,倒是自命不凡,觉得空有一身抱负无处施展。初中时懵懵懂懂,高中时又闷头高考,到了大学原以为就终于获得自由进入新世界了,没想到却进入了另一种压抑迷茫。 当时觉得所谓青春就是一个大圈套,因为好像全世界都在赞美青春,羡慕年轻人可以挥霍时光,可只有真的身处青春的人才知道它是多么苍白,多么索然无味。 红楼梦对于我,也是一个华美的梦啊。贾府的荣华富贵,大观园的秀丽隽美,少男少女的情窦初开,还有黛玉的孤芳自赏。那时的一首葬花吟,我也不知跟着陪了多少眼泪。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葬花吟是对于易逝年华的绝唱,是一首青春的挽歌。你看那些花肆意又烂漫地开着,也不知为谁而开。即使下一秒就会飘落到泥土里,也依然无所顾忌,好像要在一瞬间把所有的热情,所有的生命都释放出来,丝毫不留余地。 这不就是我们的青春么,刚刚结束了混沌无知的年纪,开始了解世间的华美和诱惑,也渐渐懂了人生的幻灭。 因为没有真实地接触生活的艰难,所以无论快乐或是悲伤都是带着些幻想的,是不切实际的。也正是这样的年纪,承载了生命中的感性,脆弱和不计后果。 谁来告诉他们这样的时光不会长久呢,谁来告诉他们,早晚有一天,他们也会变成颤颤巍巍的老人?然而他们不闻不见,他们只知道天大地大,他们只知道把花瓣尽情地挥洒满天。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才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为什么看见花的飞舞就会联想到自己呢? 后来,华美的梦碎了,书里的许多人物却越发清晰起来。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元春应是古代女子能想象到的最好归宿了吧。生于官宦人家,从小锦衣玉食,嫁给当朝皇帝,被封为贵妃。可是她在省亲那天头一件事却是与母亲抱头痛哭。 荣华富贵又怎样?锦衣玉食又如何?皇宫,那是个最见不得人的地方。虽受人艳羡,却是每一天都过得提心吊胆。 其实那些削尖了脑袋往皇宫里钻的人也都心知肚明,这是一个九死一生的去处,可能是平步青云,也可能进了无底深渊。求而不得的自然是苦,求而得的也未尝就快乐了。 有一回王熙凤梦见秦可卿,急着问她如何经营能让贾府永保无虞,秦可卿说她太糊涂,自古都是物极必反。皇朝极盛之后必然走向衰落,家族再兴盛也总有势头过了的时候。得空时在祖坟边置一些房产留个退路,在富贵时要尽早为以后贫穷做打算。 那时王熙凤大概十七八岁年纪,一手打理贾府的财政,管理着两百多号人。这是多么惊人的才干,诺大的宁国府,由一个小姑娘打理。 当时可能只有王熙凤心里清楚,贾府已经开始入不敷出了,她需要变卖一些家当做补贴,也不时放一些高利贷,表面还要维护家族的风光。 贾府从里面开始溃烂,哪是她一个人可以力挽狂澜的?历史上那么多王朝更迭,所有人都叫喊着千秋万代,又有谁真的能永保无虞了?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贾府一昔崩塌,王熙凤也未能幸免于难。她的女儿巧姐却与板儿成亲,保全了小命。这板儿正是刘姥姥的孙子,那时刘姥姥去贾府打秋风,王熙凤曾接济过她一些银子。如今反过来板儿倒救了巧姐一命。 应当确是有因缘果报在冥冥中安排人的命运吧。 诸行无常,有漏皆苦。佛教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 我们活在世间的一切行为,种种情绪,以及色,受,想,行,识的所有感官和意识的活动,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而这快乐都不是恒常不变的,若我们执着于追求这样的快乐,最终只会让自己更痛苦。 太虚幻境里时常会出现一个警幻仙姑,警告你一切都是梦幻。权利,财富,情爱,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可是知道归知道,执着归执着。 青埂峰的那块石头既已动了凡心,是一定要亲自去经历一番的,而灵河边的绛珠草也注定要为宝玉流一世眼泪来了却这段缘分了。 这就是人世间的修行吧,无论是什么样的道理,总要自己去亲身经历过,顿悟出来才行的。前世结了什么缘分,也总要亲自去了结掉。 红楼一梦,是对人生的观照。芸芸众生,有谁能逃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好,我是桃源野鹤。 我是一个喜欢中国文化的素食者,没事儿发发书评随笔,也会发几篇小说。 欢迎来到我的桃花源。 文章导航: 一、【书评】没事儿读本书 1、 诸行无常,有漏皆苦——红楼梦 2、 黑暗岁月里的黄金时代——黄金时代 3、 十七岁的紫水潭——红拂夜奔 4、 那是他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元曲三百首 5、 武侠小说映射现实人性——陈墨评金庸之人性 6、 柏拉图哲学 7、 读点心理学,练个铁布衫——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 8、 人生必看修行书——西游记 二、【素食小说】清逸录 1、 清逸录之一 豆豆的花式吃法 2、 清逸录之二 渔樵引渡 3、 清逸录之三 飞刀魏双 三、杂文 1、 黑土地老房子的故事 2、 百态的众生,追寻的刘子骥——暗恋桃花源 3、 【小故事】莫璃 4、 潘粤明自己画的美图 四、诗词 1、 【诗画故乡|天净沙二首】 2、 莫欺英雄命短 3、 遗憾
2023-07-05 16:02:181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寂灭为乐是什么意思?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告诉你一切不要执着,一切不执着的境界名寂灭为乐。或者说不起心不动念名不生,不生自寂,不生本寂!人生在世,事事无非炼心,心安即当下自在,心不安继续历练,大浪淘沙,洗尽铅华!
2023-07-05 16:02:283

智圆法师《四法印——有漏皆苦》讲记节选……

以前对贪著世间的过患认识不清楚,总认为贪一点世间欲乐只是有点过患,但也不太严重。实际上,就像极小的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一样,哪怕极微小的一念贪著心,最终都会把自己推入漫长惨烈的苦难之中。 这就看出,解脱道的重点是对治贪,也就是对治十二缘起中的爱取这两支。有爱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截断生死就要在二六时中严防欲贪、色贪、无色贪生起。 学佛是办生死大事,不是因为在佛教中感觉很好,来求一个暂时的安慰。这是办生死大事,比世间任何事都重要。不管出家在家,都要心出家。决定要放下世间,对世间不起任何一点贪著、羡慕、希求,即使有一万个王位、一亿个美女、一亿美钞放在面前都不想要,完全以出离心摄持,贯注到解脱道的修行上。 想求解脱就要放下世间贪著,这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在家居士身出不了家,心里也要清楚世间纯苦无乐,暂时的生活、工作只是随缘做一做。一生最重大的事就是要从轮回解脱。 1、念念在轮回 一般人对轮回、对三界的苦性没有抉择清楚,还抱着三界的东西不想放。一方面觉得生死流转不好,另一方面又觉得这里面还是有好东西,比如车子、房子等就是好东西。 他认为轮回是死后的事,实际上,轮回就是现在的这刹那。 轮回是刹那刹那结蕴相续。如果一天二十四小时沉陷在烦恼和业当中不能自拔,那这一天就全部在轮回,造成的是无尽苦难的结蕴相续。另一方面,眼前显现的身心世界、五欲六尘也全是惑业的显现,全是轮回的苦法。一般人实际上对轮回并不懂,他心里的轮回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 真正考问他:你认定身体是轮回的苦法吗?你认为贪是无边生死的业因吗?如果真的认定,为什么还在自身这样的苦法上百般装饰、百般贪爱?又可以问他:你真的认定五欲乐受是苦法吗?真的认定贪著五欲会感无边生死吗? 如果真的认定,为什么还对五欲贪著不舍,连稍微降低一点都不愿意?这样考察就知道,他说的出离轮回是好听的空话,落到自身上就不认为是轮回,也根本不想出离。 其实,凡夫刹那刹那都在轮回中。工作中的分分秒秒在轮回,居家生活的分分秒秒在轮回,逛超市、进餐馆,吃饭过程中的分分秒秒也都在轮回,这样昼夜不息地轮回,还浑然不知,还说:“我是修解脱道的!我要出轮回。”明明是入轮回,还说在出轮回,不是自欺欺人吗? 这一生做人,下一生升天,再下一生做鬼,像这样在六道里轮转,是粗分的轮回;从细分上看,是念念在轮回。在吃饭、工作、逛超市、看电视、打游戏等等的一切时中,分分秒秒都在轮回,都绑在三苦上。这是非常可怕的,这上面不警觉、不护住自心,绝大多数时间都被贪嗔痴等种种烦恼占据,在无明中相续不断地集生死业因,造成无穷生死。 所以,要常常警觉:“我在干什么?”要呵责自己:“为什么要看电视?听音乐?打游戏?聊天?逛街?我这是在生死流转啊!” 如果能看清现在就陷溺在轮回中,提得起苦想,生得起畏惧,有人拉你去看演唱会,你还会去吗?你一想:我去干什么,去音乐厅就是落入三苦,就是在轮回。听两小时音乐,实际是增长千千万万个生死业因,这样畏惧生死,就不敢散乱。其他看电视、看电影、吃喝玩乐、旅游、闲聊等等,都是一样的道理,绝不能放逸其中。 十二缘起里讲,只要积聚了爱取这两支,就一定取生死,种一个种子就取一次生死。像唱歌跳舞、吃喝玩乐、看电视电影等等,增长多少爱取、增长多少生死。世间人认为那是乐的,知苦的人知道这纯粹是苦,根本不会去做、不会去看。 2、时时求出离 佛在《修行道地经》中说:“我见自己从无量劫来往返生死,其间的尸骨堆积起来,超过须弥山,脑髓涂在地上,可以涂遍三千大千世界,流过的血多于古今以来从天降下的雨水。要想免除这样的生死过患,就应当昼夜精进,求无为涅槃法。”所以,真心办道的人要时时修解脱道,以求了脱生死。 结合修净土来说,就会想:这一生幸亏遇到阿弥陀佛的大愿船,我一定要尽此一生,永超生死,如果这一次不上这条解脱船,就要万劫生死,绝不能错过这次机会。他看到一个方向是无尽生死,另一个方向是即生解脱,无量安乐,因此就一心放在解脱道上修行。其他一切世间作为都是障碍,什么参加社交活动、名利财色、享受五欲等等,都是解脱最大的魔障,让自己生生世世遭殃的就是这些事。 作为净业行人,最需要迫切地、一门精进地求生净土。在抉择好了三界都是苦性、自己刹那刹那都在生死中之后,就要立定志向,誓出生死。要有紧迫心,如救头燃,不是泛泛悠悠,东念一句,西念一句,抱着侥幸到临终时有阿弥陀佛来接引。 截流大师有个比喻:从前有人被关在千尺深的没有水的枯井里,他受了野狐狸的口诀,眼睛盯着井上的磨孔,一心观想从孔里出去。久而久之,孔不加大,身不加小,任运飞出。这个人困在井里,死路一条,幸亏有个小孔,又有办法飞出去,他的全副精神都集中在小孔上,最后心就从那里飞出。修净土就像这样,自己现在落在轮回的井里,幸好有一线希望,就是有极乐世界、有弥陀悲愿,必须一心专注在西方,专注在阿弥陀佛,到心力专精、与佛相应时,就从轮回中超出。 又比如一个人坐死牢,他会想尽方法从牢里逃出。只要有机会就在墙脚边上挖土,看守不在旁边或者别人在睡觉的时候,他就拼命在那里挖。这样一有机会就挖,最后挖到监狱外面,就逃脱出去。求解脱就像这样。 平常没有紧迫的求解脱心,临终时就很难说。人生大多数时间都在贪嗔痴中度过,求解脱心很微弱,念佛也泛泛悠悠。到临终时念佛心提不起,被恶业、病苦缠住,就万分危险。所以,不能把解脱的希望放在临终,生前就要时刻求出离,求往生,不松懈地修法。 3、远离尘缘 要如救头燃般地办道,一下班就闭门谢客,精进闻思修,尽量少参与世间活动,尽量不结世间的染缘,不追求吃穿享受。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就应当知足,不要又想搞台新电脑、又想装个新房子、又想看部新影片、又想逛个时装店,或者天天花几小时给臭皮囊化妆。智者深知大义在哪里,不应当还像从前那样被无乐纯苦的东西迷惑,造无意义的生死业。 思维三苦,生起出离的意乐,还要懂得保护它,不让它丧失,如果沾染的世缘过多,苦想、求解脱意乐又会失去。一旦失去,解脱道的根本就被切断。比如去看一场电影,很多非理作意就出来,生起贪著,当时就破坏掉你的道心。因此,初学者远离尘缘最为重要。头陀行是解脱行者的行为规范,那些三衣一钵、穿粪扫衣、次第乞食等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事相,贯穿其中的理就是要远离对世间的贪著,放下世间一切欲乐。 世俗人没有世间是苦的见,反认为有乐可求,所以全力以赴地寻求世间的财富、名声、权势、男女。这和解脱道的做法完全是相反的。一个是拼命往轮回里钻,另一个是全力要从轮回里出来。常人认为世间是乐,他的行为就是求取;修道人认为世间是苦,行为上就是远离。一般人想我要有好的五欲多快乐,我一定要赚到很多钱,为此他一心往赚钱的道上去奔。修道人认为这是生死、是苦,一点都不沾染。 有的人知道有来世,他就求来世更长久的世间乐,于是勤修布施等福业,想在来世得大富贵或者升天享乐。又有人认为欲界的乐没意思,他求定生乐受或舍受,于是入深山,远离外在欲尘扰乱,修禅定,求生色界、无色界。深明苦谛的人见到这一切也都没有远离苦,因此也丝毫不求。 解脱道行者的心态就像《七童女因缘论》所说:“破萨迦耶见,一切恶见母,何时我不乐,三有诸受用?”这些话非常关键。他由于对四谛有认识,就只在解脱道上祈愿。不是求欲乐、定乐、或舍受,而是求断萨迦耶见,从有漏世间中出离。 4、学法是治生死病 大家学了行苦,知道自己识田中有那么多烦恼种子、苦种子,这些种子将来一个个都会成熟,变现种种难忍的苦。因此这一生的的重点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先伏住烦恼,之后断烦恼种子、苦种子,截断结蕴相续。其它所有的世间法都毫无意义,只是增长自己的罪苦,增加烦恼种子和苦种子,不能再搞了! 不管在家、出家,应该做的就是这一件事。无论你修不修都存在这个三苦的问题,不管它,它也照样起作用。就像身体长了肿瘤,不管它就没有事吗?就不发作吗?就不致人于死地吗?与其放着不管,不如现在有方法时赶紧去修,而且这是有希望对治的,因此一定要往解脱道上走。不能听完之后,还不付诸行动。学了苦谛,就要在自身上做个改变。 佛教的闻法不是看看影视娱乐,不要认为这只是听一听,听过就算了,听完了必须去思维、修习。这里不是周末论坛,而是“重症患者”诊治中心。现在对你说放下世间法,能放下的就尽量放下,一心治生死病。你不治生死病,最后就只有轮回。 大家来学法,都是很幸运的。很多人没意识到讲的内容跟他的人生大有关系,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多严重的生死大苦。这个机遇很难得,很多人没机会来这里听,更不用说能解决生死问题。能闻到出世间的法,应当万分庆幸才对!自行化他,无非佛道,故是行一。此四句是颂行一。未来诸佛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时,其本誓愿,亦如过去佛一样立誓:「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如是自行化他,令凡有机会闻法的人,共同证得此一乘佛道。感恩您给我服务的机会。感恩您的布施!感谢您与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质,吉祥如意!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佛遗教经》 “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佛遗教经》
2023-07-05 16:02:461

诸事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盘寂静的后一句

诸事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盘寂静的后一句是诸行无常、诸漏皆苦。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这四句佛陀宣说的话,称为四法印。
2023-07-05 16:02:531

人生无常,有漏皆苦

2月25 人生无常,有漏皆苦。说起这句话。是不是会觉得非常的消极呀?为什么要想人生很苦呢?苦中作乐不好吗?享受人生不好吗? 可是有时候细细品味一下。仿佛这才是最积极的一种观念。难道家里着火了?不想办法逃出去。反而想着,在里面玩玩火,才是一种积极嘛。难道得病了?比如,得了盲肠炎,不想着去治病,反而想着吃点儿止疼药,减轻一点痛苦是积极吗?难道得了皮肤病不想着去从根上去除,而是挠挠痒痒就是一种快乐吗,或者拧的更疼,消除这种痒就是一种快乐吗?人生确实就是无常啊!屋里着火了就得承认!这才是最大的积极! 无常定有损,有损即非乐。爱人的心说变就变。每一个人的心都像天空中的云一样变幻莫测。每件事也都是那么跌宕跌宕起伏。就连我买的基金都是起起伏伏。他确实就是这样啊。当我真的承认人生就是这样的时候。反而可能要以一颗更加平淡的心去对待生活。少了一些对抗,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积极呢?
2023-07-05 16:03:001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这是世俗谛。”什么意思?

就是知空悟空,能到这个境地已经很了不起了。知一切行/法/相都是空,娑婆世界苦难感同身受,内心得到轻安寂静。说的是通过世间经历感悟出来的,是渐修的一个过程。但还不完全明白,有空就对应有一个不空,只有当空与不空同归于寂,才是真正的明白人,即见相当下见性,性相一如,这样才算得是开悟。对应的胜义谛是顿悟法,胜义谛来看,无法可修,亦无渐次,当下就是,本自具足,心生万法,莫向外求。
2023-07-05 16:03:061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诸漏皆苦 涅盘寂静

要真正做到,依法行事,甚难!甚难!要有真实收获,更是甚难!甚难!
2023-07-05 16:03:1710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什么意思啊

如果无法理解五蕴皆空,就无法理解前两句。理解了空性,就会有不自在不自主产生的
2023-07-05 16:03:554

集谛是导致苦谛的原因,包括业和惑

集谛是导致苦谛的原因,包括业和惑:正确。五蕴盛苦:构成人的身体的有 色(肉体)、受(感受)、想(知觉)、行(意志、欲望)、识(结果)。苦谛(Dukkha):根据对现实的深刻观察,佛总结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谓“苦谛”。说明世间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谓有漏皆苦。根据南传佛教中的《长部》描述,佛陀把“苦”分为十一种:生、老、死、愁、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最后概括的说“五取蕴即苦”。生,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诞生、出生、入胎、再生,还有五蕴中的显现,还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感受、获得的内容等,都为“生”。生是许多苦的基础。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年老、衰老、牙齿损坏、头发变白、皮肤变质、六根的成熟等各种现象。由于有情的衰老,死亡已进一步的迫近,由衰老所带来的种种苦痛也将生起。死,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死亡、灭亡、五蕴的分离等。愁,是指由于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忧愁、哀愁、悲伤等。因为其身心苦受由自行而生,又被称为苦苦。悲,是指因为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哭泣、悲欢、悲哀、悲痛等。苦,是指身体的疼痛和疾病不适等。忧,是指心身的不愉快。恼,是指不幸或苦法所引起的生气、憔悴、绝望等。怨憎会,是指对不喜欢的、不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与那些意图不好、无意、不安分的人异同交往聚会而产生的怨憎。爱别离,是指对喜欢的、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对希望有利、有益的、快乐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亲戚,却不能和他们在一起、交往、聚会而产生的痛苦。
2023-07-05 16:04:201

佛教苦谛理解

佛法中四谛的苦,不是指人生活中的各种境遇,而是指人在经受这些境遇时,心的变化,也即是说,苦,是自己心的感受,是苦恼,而不是苦难。所以万法唯心,一切苦的感受,其根源还是需要从自己的心思、行为(包括言语)中去寻找和认识。但是仅仅认识并不足以使我们忘记或放下苦恼,还需要明白这些感受是如何产生、如何变化、如何发展,所以需要依据不同的宗教理解或哲学理解来说明,而佛法,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佛法认为,苦的根源是无明,是不理智的思维,而这种无明思维是各种心的妄想和执著,而各种妄想和执著实际是欲望的不能满足,因此,是欲望的过度造成我们的苦恼。佛法的目的,是通过欲望的止息来达到心的安定。这个止息不是心思的停止,不是心思的断绝,而是达到平衡后不做妄想,止是妄念的止,息是妄念的息。
2023-07-05 16:04:406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有漏皆苦,何解?
2023-07-05 16:04:565

缘起法佛法讲的“无常,苦,无我”怎样理解

诸法无常:一切法皆是因缘而生,必定是因缘而灭,故说无常。有漏皆苦:有漏即是有为法,有为法即是无常法,无常法便不会恒常,终有失去。长期陪伴的亲友终有离别,辛勤积攒的财宝终究无法留到后世,就连这个身体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失去,身体是有为法,是有漏法,所以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所有的法中,毕竟没有我的自性。你说你在吃饭,哪个是你?明明是你的嘴在吃饭,难道嘴是你吗?你的身体是有眼法,耳法,鼻法,舌法,身法,意法组成。眼是你吗?还是耳朵是你?究竟哪个是你?我这是简要回答你。你若欲详细了解,就百度搜索“四念处”
2023-07-05 16:05:121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涅槃寂静

“涅槃寂静”和“有漏皆苦”相反。涅槃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也就是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十二缘起是根据“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道理,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则是根据“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道理。老死忧悲苦恼,既是由于生缘,消灭生缘则生死忧悲苦恼灭;消灭爱、取、有缘,则生死苦灭。这样推上去直到最后,消灭无明缘则苦果之因“行”灭。无明灭、行灭、识灭,乃至生老死灭,就是涅槃。更明确的来说: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明转成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理,这就是涅槃,也叫做“现法涅槃”。涅槃Nibbāna的意义是圆寂,就是说:智慧福德圆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不能以经验上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我前面说过可以把涅槃解释为逝世,其实释迦牟尼三十岁的时候,便已经证得涅槃而成佛,不过当时他的肉体还是过去惑、业之果的剩余,所以称为“有余涅槃”。直到他八十岁逝世,方是入“无余涅槃”。涅槃寂静,涅槃,译为圆寂,译亦为灭。大乘义章云:“梵语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  众生以我执之故,起惑造业,因业受报,所以我执是生死流传的根本。若无我执,则惑业不起,当下能正觉诸法实相,一切即是寂静的涅盘。  涅槃是从无常,无我的观察中,深悟法性寂灭,而获得的解脱。由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可知宇宙人生的现象,并无任何固定的实体存在,只是刹那生灭的连续状态。无常是空,无我也是空,因此,释尊的根本思想,就是以空为根据而有的缘起观。三法印也是以空为基础的。
2023-07-05 16:05:221

不要在寺庙里漏福造业

有漏皆苦,只要生在轮回里,不管你用任何方式生存,所作所为大部分都是苦难的源头。人们有意无意间,不善的业力造得数不胜数,即使是来到昌列寺这么神圣的地方,我还一再又一再地告诫弟子,这里是修行的地方,一定要管住自己的身体、嘴巴和大脑,很多人还是根本就管不住。 不要在寺庙里漏福造业 大部分人对身体基本上能管住,大脑呢?绝对没管住。嘴管住没有?有不少人在大殿里骂人、发牢骚,对师兄姐怒目恶口相向……嘴巴也很难管住。本来你在红尘里造业的机会已经够多了,还要千里迢迢跑到圣地来造业,你不觉得自己是在无明播种进入地狱的种子吗?这就叫「漏」。 我拿一杯纯净甘甜的水给你喝,如果你在里面放了几滴毒药,那你还怎么喝?很多人现在的做法就像这样,非要把好事变成坏事。如果你好不容易来到寺庙,得到珍贵的修行良机,不仅没能精进闻思修佛法,反而增长了贪婪、嗔恨、邪见、傲慢、妒忌和疑心病,这真是一种极大的愚昧! 来到昌列寺,寺庙用大众辛苦赚来并欢喜供养的钱,为大家筹备了很好的素食,很多人说不吃就不吃,说不爱吃就不吃。我看到不少弟子,一边剩饭一边买泡面等其它食物吃。来到寺庙为了自利利他闻思修佛法,你当然属于大乘佛教徒团队成员之一,每天浪费那么多食物,这是万万不可以的,这是有漏的福报。 本来你到这里是积德行善的,也知道寺庙会为你准备食物,你也不是因为自身的原因不想吃,比如身体不舒服,发愿过午不食等等,而是因为你的欲望、喜好,不吃、不想吃,想吃别的,那就叫故意浪费。因为你并没有告诉厨房自己不想吃这里的饭菜,人家做了,你却不吃,这样的浪费是很大的罪业,是绝对不可以的。大家都不是小孩子了,要知道那些义工、厨师们为了准备你们的饭菜,有的人整个手都已经破掉,起了血泡。如果你无视他们无私的付出,无视他们辛劳的血汗,无视他们充满爱心的饭菜,无视他们因你们的浪费流下的眼泪,那就太不像话了,这不应该是一个佛教徒能做出的事情。 千万不要觉得,给寺庙供养一些钱,就能把你的浪费给补回来,钱财是你个人的没有错,但是福报是大家共有的,你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力,更没有必要去浪费大众在寺庙一分一毫的福报。这就叫有漏的福报,不能做! 能来昌列寺修行,是来积德行善的,好吃不好吃要尽量地学会享受。我可以告诉你们,这里的条件已经够好了,全藏区修行的地方有很多,你们可以去看看,其他地方都在吃什么,虽然比起内地的生活,这边不算有多好,但比起其他的修行地,这里的环境已属难得,你们要懂得珍惜。 福报,是能用完的,如果你不去珍惜,有漏的福报随时随地都可能消失。当你的福报消失以后,你再叫苦连天也没用。当你没了福报,就会忍饥挨饿,缺少钱财;你在寺庙曾经不尊重其他师兄弟姐妹,伤害到别人,报应也会成熟在你自己身上,当你受苦的时候,哭哭啼啼去忏悔已经来不及了。 有漏皆苦,在修行圣地造业的罪恶更重,佛弟子一定要引以为戒,善护念自己的身口意。如果你不是源自内心发菩提心去猛烈发露忏悔,为了利益天下所有一切苦难众生积德行善做功德回向,你曾做过大功德又怎么样?发一次脾气就全部烧掉了。 要种满山的树不容易,昌列寺从山下到山上总共种了四十几万棵树,花了十几年时间才长成现在这样大的绿树,但是,烧掉它们,只要一根火柴就可以了。 功德要做,如果你不能发菩提心做功德回向,不将福报储存起来,你的贪婪、嗔恨、妒忌、傲慢、疑心随时随地可以帮你烧掉有漏的福报,烧的还不是一点点,是无始以来你曾做的所有功德,全会给你烧得乾乾净净。所以,你们要想想,自己到底哪来这么大火气?非要对金刚师兄弟姐妹怒目相向,而且不是为了修行,不是为了佛法,不是为了我们的制度,仅仅是为了你个人的喜好和面子,这种一定要猛烈忏悔啊!
2023-07-05 16:05:291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什么意思?请佛教高手来渡我。

一旦明白了世事无常,那所有发生的事都是正常。
2023-07-05 16:05:5015

众生皆苦,一个人在苦的环境变恶?

依佛的观点而言,总的归纳,苦有三种:第一种,为苦苦。佛经当中关于苦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能感觉到痛苦;一旦消失,就会感到幸福的感觉。比如说,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就会觉得痛苦;只要身体康复,就会感到幸福,所以,病痛就属于苦苦。为什么要说两个苦字呢?这说明,这种苦是非常强烈的。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所有的生命公认为是痛苦,都不愿意接受的,很明显的痛苦感受,就是苦苦。苦苦主要是在三恶趣,在人道与天道也有苦苦,比如,人间的生、老、病、死等八种根本痛苦,就属于苦苦的范畴。第二种,为变苦。佛经当中关于变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感觉不到是痛苦,但在它停止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痛苦的感受。变苦主要是在人道和天道。此处所说的天道,主要是指欲界的天道。比如说,欲界的天人一般都身体健康,寿命很长,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也十分优越,还有一些神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觉得很幸福,但在这些所谓的“幸福”停止的时候,就会导致明显而不堪忍受的痛苦。要知道,其中前面的幸福感和后面的巨大痛苦是有着一定关系的。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一个自来就过着穷苦日子的人,即使遇到痛苦,也不会觉得有多么难以承受,因为他已经过惯了苦日子;然而,对一个从小到大都很顺利、很幸福的人来说,如果猛然间遇到同样的困难,让他从此以后去过与前者一样的苦日子,即使这种痛苦是一样的,但他们双方的主观感受却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所感受到的痛苦要比前者大得多。为何对待同样的痛苦,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呢?就是因为后者已经养成了过好日子的习惯,所以一下子遇到痛苦,就会很不适应。正因为如此,所以释迦牟尼佛认为,前面的幸福,也是一种痛苦。既然如此,是不是在人的感受当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快乐呢?《俱舍论》当中讲过,佛并不否认存在有漏的快乐感受,但这些快乐,只是与苦苦比较而言的相对快乐,所以既是快乐,也是痛苦。为什么既是快乐,也是痛苦呢?从苦苦的角度而言,变苦就是快乐,比如,健康与生病比较起来,健康就是快乐,但从变苦的角度来说,它就是痛苦,因为一旦失去了健康,就会感觉到痛苦。凡夫所认为的幸福快乐,也是一种临时性的短暂无常之法,由于会导致以后的痛苦,因而也是一种痛苦。世间人想得都很简单,认为只要不是苦苦,只要当时觉得幸福,就算不上是痛苦;然而,佛陀却考虑得很周到、很全面,他告诉我们,只要是有漏的,即便是快乐的感受,也属于痛苦。最后一种,是行苦。此处所说的“行”,与“诸行无常”当中的“行”是一个意思,即指所有因缘而生、有因有果的法。所有的“行”,都是痛苦的。佛经当中关于行苦的定义是:无论它存在还是消失,都不会觉得痛苦,但却会引发其他的痛苦,因而称之为行苦。佛教既说有漏皆苦,同时又承认暂时的幸福,二者之间有没有矛盾呢?并不矛盾,因为痛苦是绝对的,幸福却是相对的。——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二)摘自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回答完毕,谢谢观赏。
2023-07-05 16:06:131

我前次看见了一个叫 五蕴炽盛苦的可佛家7苦里没这个啊 问下这个五蕴炽盛苦是什么意思啊?

是第八苦。
2023-07-05 16:06:346

阿弥陀佛!请问“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涅盘寂静。”用英语怎么说?谢谢!

all acts are transientessential universal truths contain no ego-self all desires is suffering nirvana is tranquility
2023-07-05 16:06:532

“众生皆苦,我是草莓味”是什么意思?

我走过许多地方,看过许多人的脸庞,但我心中那个地方,始终是雾蒙蒙的一片。师父说在她没遇见那个人之前,也有过一段孤独漫长的时光,但遇见了那个人之后,觉得之前的一切都值得。我不太能理解师父的意思,大概因为我还没有遇到我生命里的那个人吧。我想我找到了你。虽然,无法触摸,不能交谈,但你让我灰蒙蒙的心变得明亮。你笑,感觉整个世界都在笑;你皱眉,感觉刚开的花朵都即将凋零。海子说“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心爱的人一起走在街上”,嗯,我来这人间,晒过太阳,遇见了心尖上的你,不一起走在街上,但也很是欢喜。众生皆苦,唯你是草莓味。
2023-07-05 16:07:019

为什么说众生皆苦

从根本上的三苦——苦苦【苦上加苦】、坏苦【就是所谓的乐,是终将逝去不能永恒的】、行苦,或者支分的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人有五阴(色受想行识)而诸苦炽盛,亦指有漏的五蕴之苦】。可以看到,没有一个是不苦的,平时如果观察世人也看得到,体力劳动为主思想单纯的,身体受苦;脑力为主的,烦恼炽盛。人人都很苦,整个世界都是这样的。所谓——胜者为意苦,劣者为身苦,即由此二苦,日日坏世间。
2023-07-05 16:07:252

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烦恼啊??

人的本能之中有欲望这东西。当自己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之中,遇到了阻碍,无法越过去。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但又想去满足,产生的急躁心态。这便是烦恼。如果自己能超越这曾阻碍,自己便会满足了欲望或者放弃了对欲望的追求,烦恼就会消失。因此,对烦恼的定义,也许是想满足什么,却满足不了,而产生的心态。如果能做到,平淡对待。也许烦恼就会少很多。知足者长乐。追求的欲望越多,烦恼越多。
2023-07-05 16:07:3315

众生皆苦,你是草莓味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除了你以外,我谁也不爱;或我偏偏喜欢你一个。所有人都是苦的,而你是甜甜的草莓味。"众生虽苦"出处:出自《古剑奇谭2》,原作者:乐无异 。你是草莓味是后来人们添加上去的。扩展资料:草莓:草莓,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茎低于叶或近相等,密被开展黄色柔毛。叶三出,小叶具短柄,质地较厚,倒卵形或菱形,上面深绿色,几无毛,下面淡白绿色,疏生毛,沿脉较密;叶柄密被开展黄色柔毛。聚伞花序,花序下面具一短柄的小叶;花两性;萼片卵形,比副萼片稍长;花瓣白色,近圆形或倒卵椭圆形。聚合果大,宿存萼片直立,紧贴于果实;瘦果尖卵形,光滑。花期4-5月,果期6-7月。原产南美,中国各地及欧洲等地广为栽培。草莓营养价值高,含有多种营养物质 ,且有保健功效。 草莓花呈聚伞花序,有花5-15朵,花序下面具一短柄的小叶;花两性,直径1.5-2厘米;萼片卵形,比副萼片稍长,副萼片椭圆披针形,全缘,稀深2裂,果时扩大;花瓣白色,近圆形或倒卵椭圆形,基部具不显的爪;雄蕊20枚,不等长;雌蕊极多。
2023-07-05 16:07:5811

佛法如何看待人生苦

人生苦是正常的,不苦就不会成为人了。不过人的苦,相对于其他更低级的生命来说要更少一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2023-07-05 16:09:143

佛说的 众生皆苦 是什么意思

佛就是佛,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佛的境界不会有苦.
2023-07-05 16:09:2415

人人皆是被迫降世?点解做人咁苦?点解做人无奈?点解做人咁烦?

更新1: 降世=从妈妈个肚降落于世 人人皆是被迫降世? 被自己过去所作的因果业力所迫。 点解做人咁苦? 三界无乐如入厕无香 三苦八苦 有漏皆苦 世间是苦海 有身是祸源 智者住于不生。 点解做人无奈? 因果业力控制了自己的祸福吉凶。 点解做人咁烦? 对抗命运 面对逆境 诵经念咒禅定 守五戒十善 做勇猛金刚 命运自主。 我所知由妈妈生出来 仨世书吾死都要生存 参考: 儒家思想5000年 An article to share... The Success Story (in English) theypi/articles?title=The-Success-Story&id=83 Regards 这是出世。只有耶稣才是降世。让上帝来答你的问题。。。 耶25:8 所以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因为你们没有听从我的话, 耶25:7 然而你们没有听从我,竟以手所做的惹我发怒,陷害自己。这是耶和华说的。 耶26:13 现在要改正你们的行动作为,听从耶和华你们上帝的话,他就必后悔,不将所说的灾祸降与你们。 帖后1:8 要报应那不认识上帝和那不听从我主耶稣福音的人。 参考: Bible 人人皆是被迫降世?设防玩游戏咪冇得廹罗. 点解做人咁苦?唔辛苦点得世间财. 点解做人无奈?无奈又无奈都要去做嫁. 点解做人咁烦?唔烦点会有头痛噃.
2023-07-05 16:09:561

以苦为乐什么意思?

有漏皆苦。如虫吃屎很恶心,人见饭有屎绝不会吃,色界天人见人吃饭又何尝不是呢。无色天人见有身皆苦,如被绑住,阿罗汉见无色界天人如少水鱼,如火宅,菩萨见阿罗汉如深坑,佛见菩萨如梦中痴人,如小孩游戏。
2023-07-05 16:10:032

有漏皆苦的漏是什么意思

是烦恼的意思,属佛教用语 俱舍论二十二卷三页云:唯受一分,是苦自体。所余并非。如何可言诸有漏行,皆是苦谛?颂曰:苦由三苦合;如所应一切,可意非可意。余有漏行法。论曰:有三苦性。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坏苦性。诸有漏行,如其所应,与此三种苦性合故;皆是苦谛,亦无有失。此中可意有漏行法,与坏苦合,故名为苦。诸非可意有漏行法,与苦苦合,故名为苦。除此所余有漏行法,与行苦合,故名为苦。何谓为可意非可意余?谓乐等三受。如其次第,由三受力,令顺乐受等诸有漏行,得可意等名。所以者何?若诸乐受,由坏成苦性。如契经言:诸乐受,生时乐,住时乐,坏时苦。若诸苦受,由体成苦性。如契经言:诸苦受,生时苦,住时苦。不苦不乐受,由行成苦性。众缘造故。如契经言:若非常;即是苦。如受,顺受诸行,亦然
2023-07-05 16:10:242

佛教讲有漏皆苦,"有漏"是什么意思

漏是烦恼的意思,有流失、漏泄之意。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的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一切世间之事体,尽为有漏法。
2023-07-05 16:10:371

有漏皆苦中的“漏”意思为?

漏”就是烦恼。
2023-07-05 16:10:442

有漏皆苦的漏是什么意思

漏就是烦恼 。俱舍论二十二卷三页云:唯受一分,是苦自体。所余并非。如何可言诸有漏行,皆是苦谛?颂曰:苦由三苦合;如所应一切,可意非可意。余有漏行法。论曰:有三苦性。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坏苦性。诸有漏行,如其所应,与此三种苦性合故;皆是苦谛,亦无有失。此中可意有漏行法,与坏苦合,故名为苦。诸非可意有漏行法,与苦苦合,故名为苦。除此所余有漏行法,与行苦合,故名为苦。何谓为可意非可意余?谓乐等三受。如其次第,由三受力,令顺乐受等诸有漏行,得可意等名。所以者何?若诸乐受,由坏成苦性。如契经言:诸乐受,生时乐,住时乐,坏时苦。若诸苦受,由体成苦性。如契经言:诸苦受,生时苦,住时苦。不苦不乐受,由行成苦性。众缘造故。如契经言:若非常;即是苦。如受,顺受诸行,亦然。
2023-07-05 16:10:531

有漏皆苦什么意思?

人净!
2023-07-05 16:11:026

诸漏皆苦是什么意思?

欲望就像一个满是孔的的篮子,希望得到的皆如流水,水总是漏下,而篮子又执着于装满.因此,人生总是在得与失之间来回摇摆,佛看众生,众生皆苦,只因众生不明而又执着,许多活着时痛苦地追求的无比重要的东西,在死去后却一文不值,无论得到什么,成就什么,灭后全是虚妄.哪怕是国家大事,天下大事.正所谓:“古往今来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023-07-05 16:11:162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寂灭为乐是什么意思?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告诉你一切不要执着,一切不执着的境界名寂灭为乐。或者说不起心不动念名不生,不生自寂,不生本寂!人生在世,事事无非炼心,心安即当下自在,心不安继续历练,大浪淘沙,洗尽铅华!
2023-07-05 16:11:263

苦谛的基本信息

五蕴盛苦:构成人的身体的有 色(肉体)、受(感受)、想(知觉)、行(意志、欲望)、识(结果)。苦谛(Dukkha):根据对现实的深刻观察,佛总结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谓“苦谛”。说明世间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谓有漏皆苦。根据南传佛教中的《长部》描述,佛陀把“苦”分为十一种:生、老、死、愁、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最后概括的说“五取蕴即苦”。生,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诞生、出生、入胎、再生,还有五蕴中的显现,还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所感受、获得的内容等,都为“生”。生是许多苦的基础。老,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年老、衰老、牙齿损坏、头发变白、皮肤变质、六根的成熟等各种现象。由于有情的衰老,死亡已进一步的迫近,由衰老所带来的种种苦痛也将生起。死,是指六道中的各种生命的死亡、灭亡、五蕴的分离等。愁,是指由于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忧愁、哀愁、悲伤等。因为其身心苦受由自行而生,又被称为苦苦。悲,是指因为任何不幸和苦法而引起的哭泣、悲欢、悲哀、悲痛等。苦,是指身体的疼痛和疾病不适等。忧,是指心身的不愉快。恼,是指不幸或苦法所引起的生气、憔悴、绝望等。怨憎会,是指对不喜欢的、不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与那些意图不好、无意、不安分的人异同交往聚会而产生的怨憎。爱别离,是指对喜欢的、可爱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对希望有利、有益的、快乐的、安分的人,家人、朋友或亲戚,却不能和他们在一起、交往、聚会而产生的痛苦。所求不得,是指六道中的众生,对于以上的各种苦而生的诉求,希望它们不要来到、却无法实现,从此而生的痛苦。佛陀把以上这些苦归纳为“五取蕴即苦”,即指这些苦是因为五取蕴而生的。这五法称为“取蕴”,组成了执取的目标。这五取蕴的共相就是“无常、苦、无我
2023-07-05 16:11:441

如何更好的理解佛教中的苦谛

苦谛是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四谛"说中之一,根据对现实的深刻观察,佛总结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谓"苦谛"。说明世间有情悉皆是苦,即所谓有漏皆苦。详细介绍苦谛--生命的现象呈现著迁流变化的情形,叫做"诸行无常"。因为无常,所以没有一件事物不会毁坏,也没有永远的欢乐,当我们拥有的事物毁坏时,当欢乐远离悲伤来临时,自因沮丧、失望而痛苦,所以"无常故苦",若依照苦的性质来分类,它表现在人生上的可分八类:1.生苦。生由无明业相而来,纯大苦聚集,是为了承受应受的果报而生,因此生即是苦。人间的生,从受胎开始,在母腹中窄隘不净,犹如处身地狱。出胎以后,有冷风、热风吹身,有雷、电、雨、雪袭身,有贫贱富贵、相貌全缺、美丑的分别。另外,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爱取有诸事,种种的七情六欲由是而生,懊丧悔恨,缠绵身心,使人痛苦难堪。2.老苦。从少年至壮年,从壮年至老年,气力逐渐衰羸,形色逐渐枯丑,动止不宁,精神不振,甚至饱受他人的嫌厌,视为生活中的绊脚石。孤独、饥寒、踽踽而行,心中的苦岂是身强力壮的人所能体会?3.病苦。因为业障临身,或四大不调,造成身心诸般不适,终日辗转病榻,忽冷忽热,时痛时昏,人间地狱莫此为甚。4.死苦。将死之人,便有无始劫来的业相现前,在那一刹时,令人生起大怖畏。死后,缥缥缈缈投生他处,转驴胎、堕马腹,或化作饿鬼,食入成火,或进入地狱,受无尽的刑。5.爱别离苦。所喜爱的人事物,因消失、毁灭或离开,朝暮思恋,使得身心交瘁。6.怨憎会苦。所嫌怨的人事物,因相遇而愤懑不已,咬牙切齿,常思仇报。7.求不得苦。爱乐某事某物,极力求之不可得,受失意丧志的苦。8.五阴炽盛苦。前面七苦,都由七情六欲所生,由情欲的执持,表现在身心方面,为色、受、想、行、识五阴的显现,是苦的总内容。这种种的苦,像一条无形的锁练,紧紧的缠绕著身心,令人烦恼、无助、陷入无法自拔的痛苦深渊。
2023-07-05 16:12:001

佛教为什么说“人生是苦”

每个人都苦,失去会苦大家都懂,但得到也只是短暂的甜,很快便变成包袱,还是苦。而且欲望越大越苦。我个人觉得要轻松快乐一些只能有一个办法:活在当下。不知各位意见如何?请赐教。
2023-07-05 16:12:082

大涅磐和般涅磐有区别吗?怎么解释?

般涅槃:佛教术语,译为入灭。常略曰涅盘。(参见:涅盘)。俱舍光记二十三曰:“梵云般涅盘。般,此云圆。涅盘,此云寂。”。涅槃是常,即“不生、不长的非缘生法”,不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无条件的存在。涅槃是乐,即由于此处无诸苦。涅槃无我,就是指涅槃不为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里面没有涅槃,在涅槃里也没有我。“入灭”、“般涅槃”、“取涅槃”不能理解为进入了某个被称为涅槃的地方或境界。涅槃并无来、去、进、出这些概念。也就是说,离开了生老病死的苦,中文也常常翻译成灭度、圆寂,就是指智慧和福德都达到了圆满的成就,达到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寂静、安乐状态,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涅磐也分为有余涅磐和无余涅磐,烦恼与肉身完全灭尽之状态,称作无余依涅盘,或称无余涅盘。反之,如果还有烦恼或者肉身留存,则称为有余涅磐。 究竟,佛学大词典的解释是:梵语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盘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盘。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胜鬘经一乘章、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十住毗婆沙论卷三〕涅盘是修证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证结果;佛法中一共有四种涅盘可为修行人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盘、有余依涅盘、无余依涅盘,以及无住处涅盘.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证有余依涅盘与无余依涅盘,不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盘与无住处大涅盘.小乘修行者由断我见后,修行断除我执,能够证得的最高境界名为阿罗汉境界.此境界是指灭尽七转识,唯余第八识.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尚存,因为还有五蕴色身存在于人间,尚要承受风吹雨打、严寒日晒等等人间的微苦,因此所证境界称为“有余依涅盘”;成为阿罗汉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死亡,因为抛弃五蕴色身的缘故,所入境界则称为“无余依涅盘”.然而不论是有余依涅盘或是无余依涅盘,阿罗汉都因为消灭自我的缘故,实际上再没有此阿罗汉存在[6].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盘,只有修证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证得.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称为菩萨.在整个成佛之道的修证过程中,凡夫从发起愿意成佛的菩提心时,一直到将来能够成佛,总共须要经历五十二个阶位不同层次的修证阶段,历时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在这整个过程中,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够于证得第一十七阶位时,亲证“本来自性清净而有染污涅盘”,能够得知清凉寂静,烦恼不现,众苦永寂之中道真实境界.一般来说,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于第四十一阶位时,亲证“有余依涅盘”;于第四十八阶位时,亲证“无余依涅盘”.菩萨于证得第五十二阶位时,亲证“无住处涅盘”.菩萨以有大智慧故,断离烦恼障、所知障,不住于生死迷惑的世间.由于怀有大慈悲,积极救护众生,因此也不住于涅盘,独自享受安乐.迷惑染污的世间固然不住着,常乐我净的涅盘也不住着,因此名为无住处涅盘.得四智圆明,完全了知第八识真如的所有体性与功德力,具有无边法力,能够随意利益救度十方一切有缘众生.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不走小乘佛法的修行人所行法门;换句话说,小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入灭,得少为足,出于三界,无有度众的慈悲心;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成佛,无边法力,常住三界,具大慈悲广度众生,以是不论在智慧、能力、悲心、福德,与功德,各种方面来看,阿罗汉的修证远不及菩萨的修证结果.
2023-07-05 16:12:403

人世间最令人痛苦心酸和不堪的情缘与爱情非情人情莫属吗?

我觉得这个就是要看你自己现在处于什么年龄,如果就是该比较年轻,那么确实爱情就是让人头疼的事情因为年轻的心里肯定就是对于爱情有向往。
2023-07-05 16:12:484

名词解释,四法印

佛法学习人生还是需要些智慧的点我名字,再点空间,上面有个三慧禅房的链接,就都有了。 阿弥陀佛
2023-07-05 16:1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