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萦
-
佛教传进中国内地,是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对传进的具体时间,说法很多,学术界一般认为,汉哀帝元寿无年(公元前 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当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此说源于《三国志》裴松注所引鱼豢的《魏略·西戎传》: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回复立(豆)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问、比丘、晨门,皆弟子号。
大月氏于公元前130年左右迁入大夏地区,其时大夏已信奉佛教。至公元前1世纪末,大月氏受大夏佛教文化影响,接受了佛教信仰,从而辗转传进中国内地,是完全可能的。
在佛教界,则普遍把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求法,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此说最早见于《四十二章经序》和《牟子理惑论》。《理惑论》说:
“昔汉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遣使者张骞、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于大月支写佛经四十二章,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明帝存时,预修造寿陵,陵日显节,亦于其上作佛图像。时国丰民宁,远夷慕义,学者由此而兹。《四十二章经序》所记与此大同小异,但都未说明感梦求法的确切年代。袁宏《后汉纪》及范晔《后汉书》等正史,亦未记其年月。后来则有水平七年(《老子化胡经》)、十年(《历代三宝记》、《佛祖统纪》)、三年(《汉法本内传》)、十一年(陶弘景《帝王年谱》)等多种说法。至梁《高僧传》,更称汉明帝于永平中遣蔡情等往“天竺”求法,并请得摄摩腾、竺法兰来洛阳,译《四十二章经》,建白马寺。于是佛、法、僧完备,标志着佛教在汉地真正的开端。
但是,这类记载不仅神话成分居多,内容也相互矛盾。事实上,《后汉书·楚王英传》记,永平八年,佛教在皇家贵族层己有相当的知名度,不必由汉明帝始感梦求法。
此外,还有汉武帝时传入说。《魏书·释老志》记,汉武帝元狩年间,霍去病讨匈奴,获休屠王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此说原出南朝宋王俭托名班固撰之《汉武帝故事》,国内学者一般持否定态度,但海外有些学者认为可信。
总之,根据信史胸记载,佛教传入汉地,当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它是通过内地与西域长期交通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结果。
从两汉之际到东汉末年,约200多年,是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它经历了一个反复、曲折的变态过程,终于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上定居下来。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王莽托古改制,不但没有缓和阶级对立,反而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西汉王朝最终为刘秀的东汉王朝所取代。在意识形态上,董仲舒草创的谶纬神学,由于国家实行五经取士,处处需用图谶论证皇权的合理性,以致经学与妖言,儒士与方士搅混不清。王莽改制用图谶,刘秀取国也用图谶,图谶成了两汉的官方神学,既是文人做官的门径,也是巩固政权或夺取政权的舆论工具。史载第一个接受《浮屠经》的是汉哀帝时攻读《五经》的“博士弟子”,同当时的这种风气是相适应的。
《后汉书》关于楚王英奉佛的记载,有助于了解佛教在这 种大背景下的具体情况。
楚王英是汉明帝的异母兄弟,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王,二十八年(52年)就国。《后汉书》本传记:“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永平八年(65年),“诏令天下死罪皆入缣赎。英遣郎中令奉黄缣白纨三十匹诣相国曰:讬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明帝将此诏书传示各封国中傅,明显含有表彰和推广的意思。后来刘英广泛交结方士,“作金龟玉鹤,刻文字以为符瑞”遂以“招聚奸猾,造作图书”,企图谋逆罪被废,次年,在丹阳自杀。
结交宾朋(多是方士),造作图谶,起码在光武诸王中是很流行的。像济南王康、阜陵王延、广陵王荆等都是。但他们制造的图谶,已不再作为“儒术”,而是当作黄老的道术;早先侧重附会《五经》,也转向了“祠祭祝诅”。楚王英对“浮屠”的“斋戒祭祀”,是这种活动的重要方面。由此可见,佛教在中国内地是作为谶纬方术的一种发端的。
汉明帝对于楚王英一案的追究很严,株连“自京师亲戚诸侯州郡豪桀及考案吏,阿附相陷,坐死徙者以千数”。诸侯王作谶纬方术,直接成了大逆不道的罪状。自此以后近百年中,史籍不再有关佛教在中土传播的记载,显然,也是这次株连的结果。
自和帝(89—105)开始,东汉王朝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外戚、宦官和士族官僚三大统治集团的长期斗争,至桓、灵之世(147—189)达到顶点,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184),东汉皇权陷于全面崩溃。佛教在这种形势下,有了新的抬头。
但作为东汉官学内容之一的天人感应,包括图书谶纬、星宿神灵、灾异瑞祥,始终没有中断过,皇室对方术的依赖也有增无已。汉章帝(76—88)继明帝即位,赐东平宪王苍“以秘书、列仙图、道术秘方”。神仙术已为皇家独享,所以也当作最高的奖赏。到了汉桓帝,更有了明显的发展。他继续楚王英的故伎,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或言“饰华林而考濯龙之宫,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其目的,一在“求福祥”,“致太平”,一在“凌云”而成仙。佛教进一步被王室视作崇拜的对象。
然而,佛教自身在这个时候已有了义理上的内容。延熹九年(166),襄楷疏言:“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又说,“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这是早期佛教禁欲主义的标准教义,在传说为明帝时译出的《四十二章经》中,有很集中的反映。
《四十二章经》是译经还是经抄或汉地所撰,以及它成于什么年代,近代学者有很不相同的意见。但它的部分内容,在襄楷疏中已有概略地表现,则没有疑问。此经从“辞亲出家为道”始,始终贯彻禁欲和仁慈两条主线,与襄楷的主张全合。其中言“树下一宿,慎不再矣”,与襄楷所说“浮屠不三宿桑下”,都是佛教头陀行者(苦行游方者)的主张;又言天神献玉女于佛,佛以为“革囊众秽”,襄楷疏中也有完全相似的说法。因此,汉桓帝时重新出现的佛教,已经具有了出家游方和禁欲仁慈的重要教义。但在形式上,与道教的结合比同五经谶纬的结合更加紧密。襄楷本人是奉行于吉“神书”
的,此“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即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的原本《太平清领书》。襄楷引用佛教的上述教义,主要在于论证“兴国广嗣”的正确之道。他特别提到当时的传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把产生于古印度的佛教说成是中国老子教化夷狄的产物。这意味着佛教处于依附道教的地位。
桓灵之世,经过两次党锢(166—176)和震撼全国的黄巾起义,接踵而来的就是董卓之乱,军阀混战。连年战火,灾疫横生,人民处在死亡线上,痛苦、无望的阴影,笼罩社会各个阶层。这在社会思潮上,引起了重大变化。首先,两汉神学化了的纲常名教,即独尊的儒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汉桓帝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就是对儒术失去信心的表现;黄巾起义奉《太平清领书》为经典,张鲁的五斗米道用《老子》作教材,广大的农民唾弃了官颁的《五经》;在官僚和士大夫层,名教礼法或者成了腐朽虚伪的粉饰品,或者为有才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轻蔑。两汉正统的文化思想已经丧失了权威地位,社会酝酿和流行着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其中不少可以与佛教产生共鸣。所谓“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以“形”为劳,以“生”为苦之类的悲观厌世情绪,以及由避祸为主而引生的不问是非的政治冷淡主义和出世主义等,更是便于佛教滋长的温床。
此外,与图谶方术同时兴盛的精灵鬼神、巫祝妖妄等迷信,也空前泛滥,为佛教信仰在下层民众中的流传提供了条件,加上统治阶级运用政治和经济手段的诱胁,在汉末的某些地区,使佛教有了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三国志》和《后汉书》均载,丹阳(安徽宣城)窄融督管广陵(江苏扬州)、下邳(江苏宿迁西北)、彭城运槽,利用手中掌握的粮食,起大浮屠寺,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又以信佛免役作号召,招致人户五千余,“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者且万人”。
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的二百年中,佛教从上层走向下层,由少数人进入多数人,其在全国的流布,以洛阳、彭城、广陵为中心,旁及颖川、南阳、临淮(即下邳)、豫章、会稽,直到广州、交州,呈自北向南发展的形势。
- tt白
-
楼上的 刘松 纯属胡说!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名字叫悉达多;是印度人.
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年代,学术界中无定论,一般认为是在秦汉初年间.
- 小白
-
历代三宝记第一,唐朝法琳之破邪论说:「秦始皇时,有外国沙门释利防等18贤者,赉佛经来化始皇。始皇不信,遂将防等囚禁。」此事在道安及朱士行汉经录中均有提及。对照史记第六,秦始皇本纪33年记事中,有「禁不得祠」,一般译为禁止祭拜出现在西方的慧星。如果把「佛陀」的音译「浮图」、「浮屠」、「复豆」、「不得」用汉音、唐音(近似今日闽南语音)读出,似可译为禁止崇奉西方「佛陀」的信仰。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达摩!不是释迦摩尼!创始人怎么会把教传到国外呢!
- wpBeta
-
佛教传进中国内地,是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对传进的具体时间,说法很多,学术界一般认为,汉哀帝元寿无年(公元前 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当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此说源于《三国志》裴松注所引鱼豢的《魏略·西戎传》:达摩
- 再也不做站长了
-
唐僧
- Ntou123
-
达摩
- 肖振
-
张知识了!
- 铁血嘟嘟
-
是唐玄奘,西天取经的!!!
- 善士六合
-
释迦摩尼
- kikcik
-
达摩祖师一苇渡江
- 豆豆staR
-
然确是达摩祖师!
- u投在线
-
释迦摩尼
不过他是中国的!
错了 错了
记错了!
达摩,是印度人.
- 拌三丝
-
释迦摩尼??????????????好象不是吧????
佛教是他建立的,但不是他传到中国来的!!!!!!!!
是达摩吧!!!!!!
- Chen
-
达摩,达摩法师啊!
小时侯没看过电影嘛??推一个巨大无比的"手推车".在车上面盖着一个木头房子,里面应该都是经书吧!!而且武功特棒!!
呵呵~~~虽说有点戏说的成分,但是还是说明了问题的~
“浮屠不三宿桑下,恐日久生情”的下句是什么?
其实这是一个佛经里的词句,意思是:僧人不在同一个桑树下休息多夜,害怕日久生情。其中的三是虚指,代指多次。因为佛家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可欲,不可恋,不可求。也有另一种说法是: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也。我说的还不通俗啊,好吧,也许你的朋友不想和你或者其他某个人待在一起了,害怕和别人或者你有什么感情之类的纠葛,就是这样。2023-07-05 09:57:152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浮屠不三宿桑下,四不共勉。什么意思?
【原文】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译文】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语出 《论语.子罕》这里孔子说的"知者不惑"的"知",也等于佛学中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 "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 "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 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慧并存的。后一句意思:僧人不在同一棵桑树下连宿三个夜晚,不然则会因时日既久而心生留恋情意。2023-07-05 09:57:221
朋友说:浮屠不三宿桑下,恐日久生情!是什么意思啊?
日久生情则有私,有私则不足以广度众生。唯无物、无我、无私,故能大公而及众生之私。 ——字面意思不用解释,透过字面体悟出背后的意蕴和逻辑才有意义。2023-07-05 09:57:316
什么叫“浮屠不三宿桑下”?
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也。其意思是说:僧人不得在同一棵桑树下连宿三个夜晚,否则会因为时日既久而生情意成其牵挂。2023-07-05 09:57:451
佛曰:浮屠不三宿桑下者,不欲久生恩爱也。什么意思?
楼上那个说得很对,不过三字解释得太实了些2023-07-05 09:57:543
“三宿空桑”是什么意思?
古人有句诗: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意即:僧人不得在同一棵桑树下连宿三个夜晚,否则会因时日既久而生情意成其牵挂。引申为,同样地方不要连续依止。2023-07-05 09:58:031
桑间三宿的诗词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桑间三宿的诗词典故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典源出处 《后汉书·襄楷列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 释义用法 僧人不在一棵桑树下睡三宿,以免时间一久,对桑树产生爱惜之情。后以此典指对世间 事物的顾恋,未能脱去凡心。 用典形式 【三宿恋】 宋·苏轼:“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金·元好问:“结习尚余三宿恋,残年多负半生闲。” 【桑下恋】 清黄鷟来:“欲假岩中居,冀息桑下恋。” 【桑下宿】 清·黄遵宪:“平生烟霞心,奈此桑下宿。”清·黄鷟来:“两月已过桑下宿,能无依恋碧溪隈。” 【三宿空桑】 清·丘逢甲:“三宿空桑吾不厌,春灯山寺话神州。” 【连宵桑下】 清·赵执信:“未免违他慈氏戒,连宵桑下苦低徊。” 【空桑三宿】 清·龚自珍:“百年綦辙低徊遍,忍作空桑三宿看。” 【恋林中桑】 明·高启:“萧然瓶锡随经囊,留宿肯恋林中桑。” 【桑下一宿】 清·钱谦益:“军持漉囊在何许,桑下一宿吾所惭。” 【桑间三宿】 宋·陆游:“桑间戒三宿,坚坐岂渠乐。” 【山下成三宿】 宋·辛弃疾:“君家玉雪花如屋,未应山下成三宿。” 【浮屠不宿桑】 清·归庄:“已看高士难逃竹,也识浮屠不宿桑。” 【欲宿愧桑门】 宋·王安石:“难忘旧时处,欲宿愧桑门。” 《后汉书·襄楷列传》内容简介 《后汉书:中华经典普及文库》是由南朝宋范晔所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所记史事,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囊括了东汉一朝195年的历史。《后汉书》撷取众家之长,有条不紊地叙述了东汉一朝的兴亡大势,作为“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本书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为底本,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另外,为了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本书删除了原点校本中的李贤注与刘昭注,并删除了校勘记。同时,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可以说,本书是方便现代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便捷的白文普及本。2023-07-05 09:58:091
佛祖不三宿桑下后半句是什么?
只不想心生留念2023-07-05 09:58:253
我有个网友叫→桑下浮屠←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
“桑下浮屠”,表达出了贵友矛盾的心理。浮屠,僧人的代称。桑下浮屠,有所眷恋的僧人。 附典故:浮屠不三宿桑下 僧人不在同一棵桑树下连宿三个夜晚,不然则会因时日既久而心生留恋情意。 《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佛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后汉书》卷三十《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唐李贤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后引申为留恋不舍之意。 东汉延熹九年(166)襄楷上书桓帝时就曾引用此经云:“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所谓“不三宿桑下”,源于此经“树下一宿”。 《后汉书·蔡楷传》云:“闻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此道(佛教)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2023-07-05 09:58:331
三宿恋的解释
三宿恋的解释佛教语。《后汉书·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 李贤 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后因以“三宿恋”指对 世俗 的爱恋之情。 宋 苏轼 《别黄州》诗:“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 金 元好问 《望崧少》诗 之一 :“结习尚馀三宿恋,残年多负半生闲。” 清 姚鼐 《答孙补山中丞见怀》诗之二:“我欲更除三宿恋,就公新治乞《坛经》。” 词语分解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 部曲 。三国( 中国 朝代名)。 表示 多次 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部首 :一。2023-07-05 09:58:571
"三宿桑下天亦老" 麻烦知道的人帮我解释一下什么意思?
山宿桑下本是佛教中的一个故事。当年佛祖规定,浮屠不三宿桑下,因为害怕和尚在一棵桑树下连住三宿,会产生留恋之情而影响修行。2023-07-05 09:59:241
老子化胡为佛是怎么回事?
《老子化胡经》,西晋惠帝时(公元290─306),天师道祭酒王浮每与沙门帛远争邪正,遂造作《化胡经》一卷,记述老子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教胡人为佛教之事,「以谤佛法」。後陆续增广改编为十卷,成为道教徒攻击佛教的依据之一,借此提高道教地位於佛教之上。由此引起了道佛之间的激烈冲突,唐高宗、中宗都曾下令禁止。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下令焚毁《道藏》伪经,第一种即为《化胡经》,从此亡佚,故明《正统道藏》不存。清末敦煌发现此书唐写本残卷,有的作《老子西升化胡经》(伯2007),有的作《太上灵宝老子化胡妙经》(斯2081),系同书异名。今英、法等国所藏敦煌《化胡经》残卷,当系十卷本,非王浮原书。 《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罽宾国、大夏国、高附国、天竺国皆并属大月氏。临儿国,浮屠经(佛经)云其国王生浮屠(Buddha)。浮屠,太子也,父曰屑头邪(Suddhodana),母云莫邪(Maya)。浮屠身服色黄,发青如青丝,乳青毛,蛉赤如铜。始莫邪梦白象而孕,及生,从母左胁出,生而有结,堕地能行七步。此国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间、比丘、晨门,皆弟子号也。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 另《后汉书》载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 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发掘出土了佛骨舍利多枚。有人认为这些舍利明显不是来源于同一个体,提示历史上(释迦牟尼)佛可能不止一位,这或许可与《三国志 魏书》“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的说法相验证。2023-07-05 09:59:341
化胡为佛的历史记载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罽宾国、大夏国、高附国、天竺国皆并属大月氏。临儿国,浮屠经(佛经)云其国王生浮屠(Buddha)。浮屠,太子也,父曰屑头邪(Suddhodana),母云莫邪(Maya)。浮屠身服色黄,发青如青丝,乳青毛,蛉赤如铜。始莫邪梦白象而孕,及生,从母左胁出,生而有结,堕地能行七步。此国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间、比丘、晨门,皆弟子号也。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后汉书襄楷传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齐书顾欢传云:‘欢着论曰:道经云:老子入关,之天竺维卫国。国王夫人,名曰净妙。老子因其画寝,乘日精,入净妙口中。后年四月八日夜半时,剖左腋而生,坠地即行七步。于是佛道兴焉。2023-07-05 09:59:421
怎么理解:佛陀讲世时,三次不同桑下宿
这是当年佛祖规定,浮屠不三宿桑下,防止外出的弟子在一棵桑树下连住三宿,产生留恋之情,影响修行。2023-07-05 09:59:541
化胡为佛是什么意思?
化胡为佛是从老子化胡延伸出来的。老子化胡为佛是指中国的老子出函谷关,到西域(包括天竺)对西域人、天竺人等外国胡人实行教化的事件。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曾经担任过当时宫廷图书馆管理员,非常博学。看到国家开始衰落,老子就辞去职务去了西方。他经过边界时,当地的一个官员尹喜请求他写点东西,于是他就写了关于道德的文章,赠给那位官员尹喜。这就是老子留下的世界名著《道德经》,也是后来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传说老子活了200多岁,后来出函谷关去印度、西域等外国教化胡人去了。2600多年前,老子离开洛阳,出函谷关向西,之后再也无人知晓其下落。《史记》笼统地说他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传说他在那里变成了释迦牟尼佛,建立了佛教,并开始对印度人实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从历史的角度看,这只是当年佛教从印度西来,在文化上极度自信的中国人却很少有人相信,印度西来的佛教徒为了更好的让中国人接受佛教,佛教在中国传教时自己说出“老子化胡”的事件,道教徒也认为是事实,后道教徒撰写《老子化胡经》,成为双方认可的事件。扩展资料:老子化胡为佛历史记载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_宾国、大夏国、高附国、天竺国皆并属大月氏。临儿国,浮屠经(佛经)云其国王生浮屠(Buddha)。浮屠,太子也,父曰屑头邪(Suddhodana),母云莫邪(Maya)。浮屠身服色黄,发青如青丝,乳青毛,蛉赤如铜。始莫邪梦白象而孕,及生,从母左胁出,生而有结,堕地能行七步。此国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间、比丘、晨门,皆弟子号也。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后汉书襄楷传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齐书顾欢传云:欢着论曰:道经云:老子入关,之天竺维卫国。国王夫人,名曰净妙。老子因其画寝,乘日精,入净妙口中。后年四月八日夜半时,剖左腋而生,坠地即行七步。于是佛道兴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化胡2023-07-05 10:00:011
谁能帮我把它翻译成简体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2023-07-05 10:00:182
空桑三宿什么意思?
空桑这里指僧人。佛教有出家人不三宿桑下,以免妄生依恋之说,见《四十二章经》。佛教语。《后汉书·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 李贤 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后因以“三宿恋”指对世俗的爱恋之情。2023-07-05 10:00:251
信仰道教和佛教的网友们,你们承认老子西出函谷关化胡为佛吗?说说理由。
那都是没有根据的传说,2023-07-05 10:00:453
关于喜悦憧憬的诗句
1.表达有美好祝愿未来美好憧憬的诗句或成语 诗句 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二首》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阮阅《诗话总龟前集》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三首》 5.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辛弃疾——《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成语 1. 心想事成 "心想事成"一词为成语,意指"心里想到的,都能成功"。该词多用于祝福语,是中性词 2.一帆风顺 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3.满怀憧憬 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 4..踌躇满志 从容自得,心意满足。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5.心驰神往 整个心思都奔向那里。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 6.步步高升 表示距离很短;高升:往上升。指职位不断上升。 拓展资料 成语造句: 1.蛇年元宵圆又圆,祝你心想事成好梦圆,幸福美满家团圆,工作顺利事业圆,招财进宝运气圆,快乐相伴日子圆,健康平安生活圆。 2.愿你从此步步青云直上,一帆风顺。 3.带着依恋送走银鼠,满怀憧憬迎来金牛。 4.这欢快的歌声,让我们心驰神往,忘掉了一切。 2.描写“向往简单、快乐”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向往简单、快乐”的诗句有: 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____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2.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____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____王安石《梅花 / 梅》 5.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____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6.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____卢仝《有所思》 7.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____陆凯《赠范晔诗》 8.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____王冕《白梅》 9.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____卢梅坡《雪梅·其二》 10.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11.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____杜耒《寒夜》 12.零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13.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____吴文英《浣溪沙·题李中斋舟中梅屏》 14.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____曹组《蓦山溪·梅》 15.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____唐寅《把酒对月歌》 16.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____王庭筠《绝句·竹影和诗瘦》 3.描写“向往简单、快乐”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向往简单、快乐”的诗句有: 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____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2.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____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____王安石《梅花 / 梅》 5.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____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6.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____卢仝《有所思》 7.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____陆凯《赠范晔诗》 8.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____王冕《白梅》 9.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____卢梅坡《雪梅·其二》 10.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11.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____杜耒《寒夜》 12.零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13.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 ____吴文英《浣溪沙·题李中斋舟中梅屏》 14.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____曹组《蓦山溪·梅》 15.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 ____唐寅《把酒对月歌》 16.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____王庭筠《绝句·竹影和诗瘦》。 4.形容“向往安静快乐的生活”的诗句有哪些 一.《长安寓居寄赠贾岛》 年代: 唐 作者: 马戴 岁暮见华发,平生志半空。 孤云不我弃,归隐与谁同。 枉道紫宸谒,妨栽丹桂丛。 何如随野鹿,栖止石岩中。 二.《留别西河刘少府》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秋发已种种,所为竟无成。闲倾鲁壶酒,笑对刘公荣。 谓我是方朔,人间落岁星。白衣千万乘,何事去天庭。 君亦不得意,高歌羡鸿冥。世人若醯鸡,安可识梅生。 虽为刀笔吏,缅怀在赤城。余亦如流萍,随波乐休明。 自有两少妾,双骑骏马行。东山春酒绿,归隐谢浮名。 三.《水调歌头·便作阳关别》 年代: 宋 作者: 吴潜 便作阳关别,烟雨暗孤汀。浮屠三宿桑下,犹自不忘情。何况情钟我辈,聚散匆匆草草,真个是云萍。上下四方客,后会渺难凭。 顾诸公,皆衮衮,喜通津。老夫从此归隐,耕钓了余生。若见江南苍鸟可,更遇江东黄耳,莫惜寄音声。强阁儿女泪,有酒且频倾。 四.《意难忘·魏紫姚黄》 年代: 宋 作者: 赵必? 魏紫姚黄。属吟翁管领,曾醉春觞。盟寒钗凤股,灰冷宝猊香。前事远,此心凉。去也棹沧浪。把年时、芳情付与,鸳颈交相。灯前吊影成双。叹星星丝鬓,老矣潘郎。愁偏欺客枕,样不入时妆。尘面目,铁心肠。归隐又何妨。小滩头、曲竿直钓,谁识严光。 五.《浪淘沙 元夕遇雨次俞紫芝韵》 年代: 元 作者: 凌云翰 雨打上元灯。无处邀朋。何如窗下且瞢腾。漫忆牙旗穿夜市,铁马春冰。歌舞有人曾。倦与争能。越罗裁服换吴绫。尽道先生归隐也,乌帽乌 六.《水调歌头 式古堂书画题跋卷二十》 年代: 元 作者: 徐逊 盘马万山顶,弹禽群木中。追思年少行乐,减尽旧豪雄。三十六峰青矗,三百六滩碧逝,归路杳重重。拱手问仙伯,谪宦岂天公。奉慈亲,携稚子,访琳宫。太虚点雪高处,万虑一杯融。但得挈家归隐,何用举家拨宅,鸡犬亦升空。长啸下山去,脚底响松风。 七.《水龙吟 送闵道录醮玉隆竣事归东湖》 年代: 元 作者: 朱思本 几年南北声名,有纯孝子骞苗裔。逃儒自爱,*间天赋,神仙标致。归隐东湖,醉游南浦,满襟清气。想当时、宦海风波浩荡,从前错,如今是。追念父师恩重,恨年华、暗随流水。锦帷夜醮,黄坛春静,绿章封事。香雾空蒙,步虚嘹亮,孝通天地。玉皇优诏答功勤,寿甲子,三千岁。 八.《客边 其四》 年代: 元 作者: 王冕 不学养生术,且为归隐谋。 青山犹昨日,白发不禁狄。 适兴须村酿,忘机狎海鸥。 夜来何所事?欲上仲宣楼。 九.《开岁颇思江湖游适》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健笔当年赋远游,即今局促但堪羞。 虽为月下孤舟客,未醉天涯七泽秋。 丹熟竟当金换骨,客来从笑雪蒙头。 龙泉本约同归隐,肯为春耕欲换牛? 十.《思蜀》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玉食峨嵋栮,金齑丙穴鱼。 常思晚秋醉,未与故人疏。 白发当归隐,青山可结庐。 梅花消息动,怅望雪消初。 5.描写人们对和平幸福冲满憧憬的诗句或名言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bai歌》 白话译文: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2、可怜万国关山道,年年战骨多du秋草。——唐代·张籍《关山月》 白话译文:可叹那万里长的关山山道上,年年战事留下的尸骨比秋天的枯草还要多。 3、以道佐人主者,不可兵强于天下zhi。——春秋战国·李耳《道德经·以道佐主》 白话译文:依照道的原则来辅佐君主的人,不靠兵威在天下逞强。 4、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春秋战国·李耳《道德经·以道佐主》 白话译文:军队所dao停驻的地方,田地里必然会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定有凶荒的年岁。 5、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唐代·李白《关山月》 白话译文: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内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山月 (张籍诗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以道佐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山月 (李白诗作) 6.描写人们对和平幸福冲满憧憬的诗句或名言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bai歌》白话译文: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2、可怜万国关山道,年年战骨多du秋草。——唐代·张籍《关山月》白话译文:可叹那万里长的关山山道上,年年战事留下的尸骨比秋天的枯草还要多。 3、以道佐人主者,不可兵强于天下zhi。——春秋战国·李耳《道德经·以道佐主》白话译文:依照道的原则来辅佐君主的人,不靠兵威在天下逞强。 4、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春秋战国·李耳《道德经·以道佐主》白话译文:军队所dao停驻的地方,田地里必然会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定有凶荒的年岁。 5、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唐代·李白《关山月》白话译文: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内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山月 (张籍诗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以道佐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山月 (李白诗作)。2023-07-05 10:00:581
浮屠不三宿桑下,恐日久生恩爱也.这句话啥意思?谁能帮我翻译?
僧人不在同一棵桑树下连宿三个夜晚,不然则会因时日既久而心生留恋情意. 桑下恋:《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佛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后汉书》卷三十《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唐李贤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后引申为留恋不舍之意.此指人之常情.苏轼《别黄州》:“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 东汉延熹九年(166)襄楷上书桓帝时就曾引用此经云:“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所谓“不三宿桑下”,源于此经“树下一宿”;“革囊盛血”乃引此经“革囊众秽”.此后,三国时《法句经序》、东晋郗景兴的《奉法要》亦曾引此经. .《后汉书·蔡楷传》云:“闻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此道(佛教)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2023-07-05 10:01:051
浮屠不三宿桑下,恐日久生恩爱也。这句话啥意思?谁能帮我翻译?
僧人不在同一棵桑树下连宿三个夜晚,不然则会因时日既久而心生留恋情意。 桑下恋:《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佛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后汉书》卷三十《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唐李贤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后引申为留恋不舍之意。此指人之常情。苏轼《别黄州》:“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 东汉延熹九年(166)襄楷上书桓帝时就曾引用此经云:“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所谓“不三宿桑下”,源于此经“树下一宿”;“革囊盛血”乃引此经“革囊众秽”。此后,三国时《法句经序》、东晋郗景兴的《奉法要》亦曾引此经。 。《后汉书·蔡楷传》云:“闻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此道(佛教)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2023-07-05 10:01:121
浮屠不三宿桑下,恐日久生情是什么意思
僧人不在同一棵桑树下连宿三个夜晚,不然则会因时日既久而心生留恋情意。桑下恋:《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佛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后汉书》卷三十《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唐李贤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后引申为留恋不舍之意。此指人之常情。苏轼《别黄州》:“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东汉延熹九年(166)襄楷上书桓帝时就曾引用此经云:“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所谓“不三宿桑下”,源于此经“树下一宿”;“革囊盛血”乃引此经“革囊众秽”。此后,三国时《法句经序》、东晋郗景兴的《奉法要》亦曾引此经。《后汉书·蔡楷传》云:“闻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此道(佛教)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望采纳2023-07-05 10:02:021
浮屠不三宿桑下,恐日久生情是什么意思?
僧人不在同一棵桑树下连宿三个夜晚,不然则会因时日既久而心生留恋情意。 桑下恋:《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佛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后汉书》卷三十《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唐李贤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后引申为留恋不舍之意。此指人之常情。苏轼《别黄州》:“桑下岂无三宿恋,樽前聊与一身归。” 东汉延熹九年(166)襄楷上书桓帝时就曾引用此经云:“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所谓“不三宿桑下”,源于此经“树下一宿”;“革囊盛血”乃引此经“革囊众秽”。此后,三国时《法句经序》、东晋郗景兴的《奉法要》亦曾引此经。 《后汉书·蔡楷传》云:“闻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此道(佛教)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2023-07-05 10:02:131
桑下三宿什么意思啊?
在佛陀时代,出家人是乞食托钵,居无定所的。因为印度是热带,所以出家一般夜里,都是在树下休息的。但是因为人都有依赖心理,习惯于执著,所以为了避免对住所的执著,一般出家人不能在同一棵树下连续休息三天,这就是“浮屠不三宿桑下”。2023-07-05 10:02:202
“三宿空桑”是什么意思?
古人有句诗: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意即:僧人不得在同一棵桑树下连宿三个夜晚,否则会因时日既久而生情意成其牵挂。此语非佛经中所云,而是出自《后汉书》卷三O 下《襄楷传》。2023-07-05 10:02:291
桑下三宿什么意思啊?
原句应该是浮屠不三宿桑下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也。其意思是说:僧人不得在同一棵桑树下连宿三个夜晚,否则会因为时日既久而生情意成其牵挂.2023-07-05 10:02:382
我有个网友叫→桑下浮屠←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
“桑下浮屠”,表达出了贵友矛盾的心理。浮屠,僧人的代称。桑下浮屠,有所眷恋的僧人。 附典故:浮屠不三宿桑下 僧人不在同一棵桑树下连宿三个夜晚,不然则会因时日既久而心生留恋情意。 《佛说四十二章经》:“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佛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不再矣。”《后汉书》卷三十《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唐李贤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后引申为留恋不舍之意。 东汉延熹九年(166)襄楷上书桓帝时就曾引用此经云:“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所谓“不三宿桑下”,源于此经“树下一宿”。 《后汉书·蔡楷传》云:“闻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此道(佛教)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2023-07-05 10:02:581
《全宋词》吴渊(19)
谒金门(和韵赋茶) 汤怕老,缓煮龙芽凤草。七碗徐徐撑腹了。卢家诗兴渺。 君岂荆溪路杳,我已泾川梦绕。酒兴茶酣人语悄。莫教鸡聒晓。 谒金门 休怨老,更替北邙荒草。勘破人生都已了。江湖归兴渺。 盘谷深深杳杳,曲水弯弯绕绕。啼鸟空山山更悄。钟昏钟又晓。 水调歌头(开庆己未秋社维舟逸老堂口占) 倚舵秋江浒,明日征帆轻。从头点检身世,百事已圆成。及第曾攀龙首,仕宦曾居鸱阁,衣锦更光荣。若又不知止,天道恐亏盈。 借称呼,遮俗眼,便归耕。但余心愿,朝暮香火告神明。一愿君王万寿,次愿干戈永息,三愿岁丰登。四愿老安乐,疾病免相萦。 水调歌头(奉别诸同官) 便作阳关别,烟雨暗孤汀。浮屠三宿桑下,犹自不忘情。何况情钟我辈,聚散匆匆草草,真个是云萍。上下四方客,后会渺难凭。 顾诸公,皆衮衮,喜通津。老夫从此归隐,耕钓了余生。若见江南苍鸟可,更遇江东黄耳,莫惜寄音声。强阁儿女泪,有酒且频倾。 贺新郎(和惠检阅惜别) 晚打西江渡。便抬头、严城鼓角,乱烟深处。无限珠玑双手接,颇觉奚囊暴富。强载月、空舟回去。劝子不须忧百草,四周维、自著灵鳌柱。互今古,只如许。 杭州直北还乡路。想山中、猿呼鹿啸,鹭翔鸥舞。尽道翁归真个也,只怕颜容非故。愿从此、耕云钓雨。盘谷幽深空谷杳,但书来、时寄相思句。千里外,镇延伫。2023-07-05 10:03:041
"浮屠不三宿桑下"中浮屠的意思是?
梵语,塔的意思2023-07-05 10:03:112
桑下三宿什么意思啊?
最早应是佛经有云: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也。其意思是说:僧人不得在同一棵桑树下连宿三个夜晚,否则会因为时日既久而生情意成其牵挂。 后来文天祥有诗:桑下住三宿,应者犹迟留。 更有:罗汉不三宿空桑,只怕留情,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引晓穿朱户。 所以“桑下三日不眠”可不可以理解成:人是感情的动物,哪怕在桑树下住三宿,都会对桑树产生感情。2023-07-05 10:03:201
三宿什么意思
三宿的解释(1).进爵三次。《书·顾命》:“王三宿,三祭,三咤。” 孔 传:“礼成於三,故酌者实 三爵 於王,王三进爵,三祭酒。三奠爵。” 孔颖达 疏:“三宿,谓三进爵,从立处三进至神所也。”《陈书·沉文阿传》:“三宿三咤,上宗曰飨,斯盖祭傧 受福 ,宁谓贺酒邪!” (2).犹言三日;三夜。谓 时间 较久。《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 昼 ,是何濡滞也?” 赵岐 注:“留於 昼 三日,怪其淹久。” 唐 白居易 《答微之咏怀见寄》诗:“分袂二年劳梦寐,并牀三宿话 平生 。”佛教有出 家人 不三宿桑下,以免妄生依恋之说,见《四 十二 章经》。《后汉书·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 李贤 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 参见 “ 三宿恋 ”。 词语分解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 部曲 。三国( 中国 朝代名)。 表示 多次 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部首 :一; 宿的解释 宿 ù 住,过夜,夜里睡觉:住宿。留宿。露宿。宿舍(?)。宿营。 年老的, 长久 从事 某种 工作的:宿将( 经验 丰富 的老将)。 宿儒 。 名宿 。 平素,素有的:宿愿。宿志。宿疾。宿敌。宿心。 隔夜的,隔年的:宿雨(2023-07-05 10:03:271
“三宿恋”出自那里,什么典故,什么含义
【三宿恋】《后汉书·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思爱,精之至也.”李贤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O喻指对人或事物有眷恋之心.清姚鼐《答孙补山中丞见怀》:“我欲更除三宿恋,就公新治乞坛经.”另参见植物部·木本“桑下三宿”、九流部·宗教“浮屠三宿”、人事部·睡梦“三宿梦"2023-07-05 10:03:352
不三树桑下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 不三宿桑下吧,也就是不在一颗树下住三宿。不然则会因时日既久而心生留恋2023-07-05 10:03:422
三宿什么意思
三宿的解释 (1).进爵三次。《书·顾命》:“王三宿,三祭,三咤。” 孔 传:“礼成於三,故酌者实 三爵 於王,王三进爵,三祭酒。三奠爵。” 孔颖达 疏:“三宿,谓三进爵,从立处三进至神所也。”《陈书·沉文阿传》:“三宿三咤,上宗曰飨,斯盖祭傧 受福 ,宁谓贺酒邪!” (2).犹言三日;三夜。谓 时间 较久。《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 昼 ,是何濡滞也?” 赵岐 注:“留於 昼 三日,怪其淹久。” 唐 白居易 《答微之咏怀见寄》诗:“分袂二年劳梦寐,并牀三宿话 平生 。”佛教有出 家人 不三宿桑下,以免妄生依恋之说,见《四 十二 章经》。《后汉书·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 李贤 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 参见 “ 三宿恋 ”。 词语分解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 部曲 。三国( 中国 朝代名)。 表示 多次 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部首 :一; 宿的解释 宿 ù 住,过夜,夜里睡觉:住宿。留宿。露宿。宿舍(?)。宿营。 年老的, 长久 从事 某种 工作的:宿将( 经验 丰富 的老将)。 宿儒 。 名宿 。 平素,素有的:宿愿。宿志。宿疾。宿敌。宿心。 隔夜的,隔年的:宿雨(2023-07-05 10:03:491
三宿空桑是什么意思?
古人有句诗: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意即:僧人不得在同一棵桑树下连宿三个夜晚,否则会因时日既久而生情意成其牵挂。此语非佛经中所云,而是出自《后汉书》卷三O 下《襄楷传》。2023-07-05 10:04:042
三宿的解释
三宿的解释(1).进爵三次。《书·顾命》:“王三宿,三祭,三咤。” 孔 传:“礼成於三,故酌者实 三爵 於王,王三进爵,三祭酒。三奠爵。” 孔颖达 疏:“三宿,谓三进爵,从立处三进至神所也。”《陈书·沉文阿传》:“三宿三咤,上宗曰飨,斯盖祭傧 受福 ,宁谓贺酒邪!” (2).犹言三日;三夜。谓 时间 较久。《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 昼 ,是何濡滞也?” 赵岐 注:“留於 昼 三日,怪其淹久。” 唐 白居易 《答微之咏怀见寄》诗:“分袂二年劳梦寐,并牀三宿话 平生 。”佛教有出 家人 不三宿桑下,以免妄生依恋之说,见《四 十二 章经》。《后汉书·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 李贤 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 参见 “ 三宿恋 ”。 词语分解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 部曲 。三国( 中国 朝代名)。 表示 多次 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部首 :一; 宿的解释 宿 ù 住,过夜,夜里睡觉:住宿。留宿。露宿。宿舍(?)。宿营。 年老的, 长久 从事 某种 工作的:宿将( 经验 丰富 的老将)。 宿儒 。 名宿 。 平素,素有的:宿愿。宿志。宿疾。宿敌。宿心。 隔夜的,隔年的:宿雨(2023-07-05 10:04:231
桑下三日不眠 是什么意思?
参考资料是“桑”的解说~有一条解释为:又如:桑麻(农事;农村;农民);用猜得应该解释为:农民工作辛苦之意?2023-07-05 10:04:383
佛教的传入和教道的兴起
净额敦资专刊资载2023-07-05 10:04:451
谁知道佛教是谁传到中国的
佛教传进中国内地,是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对传进的具体时间,说法很多,学术界一般认为,汉哀帝元寿无年(公元前 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当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此说源于《三国志》裴松注所引鱼豢的《魏略·西戎传》: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回复立(豆)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问、比丘、晨门,皆弟子号。 大月氏于公元前130年左右迁入大夏地区,其时大夏已信奉佛教。至公元前1世纪末,大月氏受大夏佛教文化影响,接受了佛教信仰,从而辗转传进中国内地,是完全可能的。 在佛教界,则普遍把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求法,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此说最早见于《四十二章经序》和《牟子理惑论》。《理惑论》说: “昔汉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遣使者张骞、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于大月支写佛经四十二章,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明帝存时,预修造寿陵,陵日显节,亦于其上作佛图像。时国丰民宁,远夷慕义,学者由此而兹。《四十二章经序》所记与此大同小异,但都未说明感梦求法的确切年代。袁宏《后汉纪》及范晔《后汉书》等正史,亦未记其年月。后来则有水平七年(《老子化胡经》)、十年(《历代三宝记》、《佛祖统纪》)、三年(《汉法本内传》)、十一年(陶弘景《帝王年谱》)等多种说法。至梁《高僧传》,更称汉明帝于永平中遣蔡情等往“天竺”求法,并请得摄摩腾、竺法兰来洛阳,译《四十二章经》,建白马寺。于是佛、法、僧完备,标志着佛教在汉地真正的开端。 但是,这类记载不仅神话成分居多,内容也相互矛盾。事实上,《后汉书·楚王英传》记,永平八年,佛教在皇家贵族层己有相当的知名度,不必由汉明帝始感梦求法。 此外,还有汉武帝时传入说。《魏书·释老志》记,汉武帝元狩年间,霍去病讨匈奴,获休屠王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此说原出南朝宋王俭托名班固撰之《汉武帝故事》,国内学者一般持否定态度,但海外有些学者认为可信。 总之,根据信史胸记载,佛教传入汉地,当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它是通过内地与西域长期交通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结果。 从两汉之际到东汉末年,约200多年,是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它经历了一个反复、曲折的变态过程,终于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上定居下来。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王莽托古改制,不但没有缓和阶级对立,反而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西汉王朝最终为刘秀的东汉王朝所取代。在意识形态上,董仲舒草创的谶纬神学,由于国家实行五经取士,处处需用图谶论证皇权的合理性,以致经学与妖言,儒士与方士搅混不清。王莽改制用图谶,刘秀取国也用图谶,图谶成了两汉的官方神学,既是文人做官的门径,也是巩固政权或夺取政权的舆论工具。史载第一个接受《浮屠经》的是汉哀帝时攻读《五经》的“博士弟子”,同当时的这种风气是相适应的。 《后汉书》关于楚王英奉佛的记载,有助于了解佛教在这 种大背景下的具体情况。 楚王英是汉明帝的异母兄弟,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王,二十八年(52年)就国。《后汉书》本传记:“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永平八年(65年),“诏令天下死罪皆入缣赎。英遣郎中令奉黄缣白纨三十匹诣相国曰:讬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明帝将此诏书传示各封国中傅,明显含有表彰和推广的意思。后来刘英广泛交结方士,“作金龟玉鹤,刻文字以为符瑞”遂以“招聚奸猾,造作图书”,企图谋逆罪被废,次年,在丹阳自杀。 结交宾朋(多是方士),造作图谶,起码在光武诸王中是很流行的。像济南王康、阜陵王延、广陵王荆等都是。但他们制造的图谶,已不再作为“儒术”,而是当作黄老的道术;早先侧重附会《五经》,也转向了“祠祭祝诅”。楚王英对“浮屠”的“斋戒祭祀”,是这种活动的重要方面。由此可见,佛教在中国内地是作为谶纬方术的一种发端的。 汉明帝对于楚王英一案的追究很严,株连“自京师亲戚诸侯州郡豪桀及考案吏,阿附相陷,坐死徙者以千数”。诸侯王作谶纬方术,直接成了大逆不道的罪状。自此以后近百年中,史籍不再有关佛教在中土传播的记载,显然,也是这次株连的结果。 自和帝(89—105)开始,东汉王朝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外戚、宦官和士族官僚三大统治集团的长期斗争,至桓、灵之世(147—189)达到顶点,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184),东汉皇权陷于全面崩溃。佛教在这种形势下,有了新的抬头。 但作为东汉官学内容之一的天人感应,包括图书谶纬、星宿神灵、灾异瑞祥,始终没有中断过,皇室对方术的依赖也有增无已。汉章帝(76—88)继明帝即位,赐东平宪王苍“以秘书、列仙图、道术秘方”。神仙术已为皇家独享,所以也当作最高的奖赏。到了汉桓帝,更有了明显的发展。他继续楚王英的故伎,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或言“饰华林而考濯龙之宫,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其目的,一在“求福祥”,“致太平”,一在“凌云”而成仙。佛教进一步被王室视作崇拜的对象。 然而,佛教自身在这个时候已有了义理上的内容。延熹九年(166),襄楷疏言:“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又说,“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这是早期佛教禁欲主义的标准教义,在传说为明帝时译出的《四十二章经》中,有很集中的反映。 《四十二章经》是译经还是经抄或汉地所撰,以及它成于什么年代,近代学者有很不相同的意见。但它的部分内容,在襄楷疏中已有概略地表现,则没有疑问。此经从“辞亲出家为道”始,始终贯彻禁欲和仁慈两条主线,与襄楷的主张全合。其中言“树下一宿,慎不再矣”,与襄楷所说“浮屠不三宿桑下”,都是佛教头陀行者(苦行游方者)的主张;又言天神献玉女于佛,佛以为“革囊众秽”,襄楷疏中也有完全相似的说法。因此,汉桓帝时重新出现的佛教,已经具有了出家游方和禁欲仁慈的重要教义。但在形式上,与道教的结合比同五经谶纬的结合更加紧密。襄楷本人是奉行于吉“神书” 的,此“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即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的原本《太平清领书》。襄楷引用佛教的上述教义,主要在于论证“兴国广嗣”的正确之道。他特别提到当时的传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把产生于古印度的佛教说成是中国老子教化夷狄的产物。这意味着佛教处于依附道教的地位。 桓灵之世,经过两次党锢(166—176)和震撼全国的黄巾起义,接踵而来的就是董卓之乱,军阀混战。连年战火,灾疫横生,人民处在死亡线上,痛苦、无望的阴影,笼罩社会各个阶层。这在社会思潮上,引起了重大变化。首先,两汉神学化了的纲常名教,即独尊的儒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汉桓帝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就是对儒术失去信心的表现;黄巾起义奉《太平清领书》为经典,张鲁的五斗米道用《老子》作教材,广大的农民唾弃了官颁的《五经》;在官僚和士大夫层,名教礼法或者成了腐朽虚伪的粉饰品,或者为有才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轻蔑。两汉正统的文化思想已经丧失了权威地位,社会酝酿和流行着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其中不少可以与佛教产生共鸣。所谓“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以“形”为劳,以“生”为苦之类的悲观厌世情绪,以及由避祸为主而引生的不问是非的政治冷淡主义和出世主义等,更是便于佛教滋长的温床。 此外,与图谶方术同时兴盛的精灵鬼神、巫祝妖妄等迷信,也空前泛滥,为佛教信仰在下层民众中的流传提供了条件,加上统治阶级运用政治和经济手段的诱胁,在汉末的某些地区,使佛教有了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三国志》和《后汉书》均载,丹阳(安徽宣城)窄融督管广陵(江苏扬州)、下邳(江苏宿迁西北)、彭城运槽,利用手中掌握的粮食,起大浮屠寺,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又以信佛免役作号召,招致人户五千余,“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者且万人”。 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的二百年中,佛教从上层走向下层,由少数人进入多数人,其在全国的流布,以洛阳、彭城、广陵为中心,旁及颖川、南阳、临淮(即下邳)、豫章、会稽,直到广州、交州,呈自北向南发展的形势。参考资料:任继愈《中国佛教史》·一、佛救向中国内地的传播2023-07-05 10:04:521
宿恋什么意思
是三宿恋吧……【三宿恋】《后汉书·襄楷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思爱,精之至也。”李贤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经三宿便即移去,示无爱恋之心也。”O喻指对人或事物有眷恋之心。清姚鼐《答孙补山中丞见怀》:“我欲更除三宿恋,就公新治乞坛经。”另参见植物部·木本“桑下三宿”、九流部·宗教“浮屠三宿”、人事部·睡梦“三宿梦"/2023-07-05 10:04:591
恐因愤激之久的恐是什么意思
在于它对我们而言……2023-07-05 10:05:083
佛教什么时候传到中国??
佛教传进中国内地,是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对传进的具体时间,说法很多,学术界一般认为,汉哀帝元寿无年(公元前 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当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此说源于《三国志》裴松注所引鱼豢的《魏略·西戎传》: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回复立(豆)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问、比丘、晨门,皆弟子号。 大月氏于公元前130年左右迁入大夏地区,其时大夏已信奉佛教。至公元前1世纪末,大月氏受大夏佛教文化影响,接受了佛教信仰,从而辗转传进中国内地,是完全可能的。 在佛教界,则普遍把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求法,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此说最早见于《四十二章经序》和《牟子理惑论》。《理惑论》说: “昔汉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遣使者张骞、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于大月支写佛经四十二章,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明帝存时,预修造寿陵,陵日显节,亦于其上作佛图像。时国丰民宁,远夷慕义,学者由此而兹。《四十二章经序》所记与此大同小异,但都未说明感梦求法的确切年代。袁宏《后汉纪》及范晔《后汉书》等正史,亦未记其年月。后来则有水平七年(《老子化胡经》)、十年(《历代三宝记》、《佛祖统纪》)、三年(《汉法本内传》)、十一年(陶弘景《帝王年谱》)等多种说法。至梁《高僧传》,更称汉明帝于永平中遣蔡情等往“天竺”求法,并请得摄摩腾、竺法兰来洛阳,译《四十二章经》,建白马寺。于是佛、法、僧完备,标志着佛教在汉地真正的开端。 但是,这类记载不仅神话成分居多,内容也相互矛盾。事实上,《后汉书·楚王英传》记,永平八年,佛教在皇家贵族层己有相当的知名度,不必由汉明帝始感梦求法。 此外,还有汉武帝时传入说。《魏书·释老志》记,汉武帝元狩年间,霍去病讨匈奴,获休屠王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此则佛道流通之渐也。”此说原出南朝宋王俭托名班固撰之《汉武帝故事》,国内学者一般持否定态度,但海外有些学者认为可信。 总之,根据信史胸记载,佛教传入汉地,当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它是通过内地与西域长期交通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结果。 从两汉之际到东汉末年,约200多年,是佛教在中国的初传时期。它经历了一个反复、曲折的变态过程,终于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上定居下来。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王莽托古改制,不但没有缓和阶级对立,反而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西汉王朝最终为刘秀的东汉王朝所取代。在意识形态上,董仲舒草创的谶纬神学,由于国家实行五经取士,处处需用图谶论证皇权的合理性,以致经学与妖言,儒士与方士搅混不清。王莽改制用图谶,刘秀取国也用图谶,图谶成了两汉的官方神学,既是文人做官的门径,也是巩固政权或夺取政权的舆论工具。史载第一个接受《浮屠经》的是汉哀帝时攻读《五经》的“博士弟子”,同当时的这种风气是相适应的。 《后汉书》关于楚王英奉佛的记载,有助于了解佛教在这 种大背景下的具体情况。 楚王英是汉明帝的异母兄弟,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王,二十八年(52年)就国。《后汉书》本传记:“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永平八年(65年),“诏令天下死罪皆入缣赎。英遣郎中令奉黄缣白纨三十匹诣相国曰:讬在蕃辅,过恶累积,欢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赎愆罪。国相以闻。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明帝将此诏书传示各封国中傅,明显含有表彰和推广的意思。后来刘英广泛交结方士,“作金龟玉鹤,刻文字以为符瑞”遂以“招聚奸猾,造作图书”,企图谋逆罪被废,次年,在丹阳自杀。 结交宾朋(多是方士),造作图谶,起码在光武诸王中是很流行的。像济南王康、阜陵王延、广陵王荆等都是。但他们制造的图谶,已不再作为“儒术”,而是当作黄老的道术;早先侧重附会《五经》,也转向了“祠祭祝诅”。楚王英对“浮屠”的“斋戒祭祀”,是这种活动的重要方面。由此可见,佛教在中国内地是作为谶纬方术的一种发端的。 汉明帝对于楚王英一案的追究很严,株连“自京师亲戚诸侯州郡豪桀及考案吏,阿附相陷,坐死徙者以千数”。诸侯王作谶纬方术,直接成了大逆不道的罪状。自此以后近百年中,史籍不再有关佛教在中土传播的记载,显然,也是这次株连的结果。 自和帝(89—105)开始,东汉王朝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外戚、宦官和士族官僚三大统治集团的长期斗争,至桓、灵之世(147—189)达到顶点,最终导致了黄巾起义(184),东汉皇权陷于全面崩溃。佛教在这种形势下,有了新的抬头。 但作为东汉官学内容之一的天人感应,包括图书谶纬、星宿神灵、灾异瑞祥,始终没有中断过,皇室对方术的依赖也有增无已。汉章帝(76—88)继明帝即位,赐东平宪王苍“以秘书、列仙图、道术秘方”。神仙术已为皇家独享,所以也当作最高的奖赏。到了汉桓帝,更有了明显的发展。他继续楚王英的故伎,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或言“饰华林而考濯龙之宫,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其目的,一在“求福祥”,“致太平”,一在“凌云”而成仙。佛教进一步被王室视作崇拜的对象。 然而,佛教自身在这个时候已有了义理上的内容。延熹九年(166),襄楷疏言:“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又说,“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这是早期佛教禁欲主义的标准教义,在传说为明帝时译出的《四十二章经》中,有很集中的反映。 《四十二章经》是译经还是经抄或汉地所撰,以及它成于什么年代,近代学者有很不相同的意见。但它的部分内容,在襄楷疏中已有概略地表现,则没有疑问。此经从“辞亲出家为道”始,始终贯彻禁欲和仁慈两条主线,与襄楷的主张全合。其中言“树下一宿,慎不再矣”,与襄楷所说“浮屠不三宿桑下”,都是佛教头陀行者(苦行游方者)的主张;又言天神献玉女于佛,佛以为“革囊众秽”,襄楷疏中也有完全相似的说法。因此,汉桓帝时重新出现的佛教,已经具有了出家游方和禁欲仁慈的重要教义。但在形式上,与道教的结合比同五经谶纬的结合更加紧密。襄楷本人是奉行于吉“神书” 的,此“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即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的原本《太平清领书》。襄楷引用佛教的上述教义,主要在于论证“兴国广嗣”的正确之道。他特别提到当时的传说:“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把产生于古印度的佛教说成是中国老子教化夷狄的产物。这意味着佛教处于依附道教的地位。 桓灵之世,经过两次党锢(166—176)和震撼全国的黄巾起义,接踵而来的就是董卓之乱,军阀混战。连年战火,灾疫横生,人民处在死亡线上,痛苦、无望的阴影,笼罩社会各个阶层。这在社会思潮上,引起了重大变化。首先,两汉神学化了的纲常名教,即独尊的儒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汉桓帝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就是对儒术失去信心的表现;黄巾起义奉《太平清领书》为经典,张鲁的五斗米道用《老子》作教材,广大的农民唾弃了官颁的《五经》;在官僚和士大夫层,名教礼法或者成了腐朽虚伪的粉饰品,或者为有才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所轻蔑。两汉正统的文化思想已经丧失了权威地位,社会酝酿和流行着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其中不少可以与佛教产生共鸣。所谓“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以“形”为劳,以“生”为苦之类的悲观厌世情绪,以及由避祸为主而引生的不问是非的政治冷淡主义和出世主义等,更是便于佛教滋长的温床。 此外,与图谶方术同时兴盛的精灵鬼神、巫祝妖妄等迷信,也空前泛滥,为佛教信仰在下层民众中的流传提供了条件,加上统治阶级运用政治和经济手段的诱胁,在汉末的某些地区,使佛教有了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三国志》和《后汉书》均载,丹阳(安徽宣城)窄融督管广陵(江苏扬州)、下邳(江苏宿迁西北)、彭城运槽,利用手中掌握的粮食,起大浮屠寺,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又以信佛免役作号召,招致人户五千余,“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者且万人”。 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的二百年中,佛教从上层走向下层,由少数人进入多数人,其在全国的流布,以洛阳、彭城、广陵为中心,旁及颖川、南阳、临淮(即下邳)、豫章、会稽,直到广州、交州,呈自北向南发展的形势。2023-07-05 10:05:171
定滑轮与动滑轮一般都出现在什么地方,起到什么作用?
建筑工地上的塔吊见过吗?滑轮组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还可以省力。2023-07-05 10:05:423
为什么使用动滑轮时拉力的作用线与阻力平行时最省力
1、动滑轮不总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与动力(拉力)的方向有关。2、如图,F2为阻力,方向竖直向下;F1为动力,作用点为A点,方向竖直向上。根据力臂的定义,可得:l1=2R;l2=R。此时,动力臂为阻力臂的2倍。3、倘若改变动力的方向,如图F4,作用点为C点,根据力臂的定义,容易看出:动力臂l4的大小,l4=R;4、倘若改变动力的方向,如图F3,作用点为B点,根据力臂的定义,容易看出:动力臂l3的大小,R<l3<2R;5、倘若改变动力的方向,如图F5,根据力臂的定义,容易看出:动力臂l5的大小,R<l5<2R。因此,对于动滑轮来说,改变动力的方向,力臂改变,动滑轮不总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只有当动力作用线与阻力作用线平行时,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二倍;而当动力作用线与阻力作用线不平行时,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值小于2。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2023-07-05 10:05:521
100毫克等于多少克 100毫克是几克
1、100毫克(mg)=0.1克(g)。 2、克,为质量单位,符号g。一克是18×14074481个C-12原子的质量。一克的重量大约相当一立方厘米水在室温中的重量。 3、1g =1000mg,1mg=1000μg,1μg=1000ng,1ng=1000pg。2023-07-05 10:06:001
动滑轮中间那根受力吗
动滑轮中间那根受力。动滑轮受力的绳主要是中间的和两侧。动滑轮可以看做是一个省力杠杆,O为杠杆的支点,滑轮的轴是阻力的作用点。2023-07-05 10:06:061
关于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DA——定滑轮只能改变力的方向,不能省力B——就一个动滑轮而言,可以省一半的力,与半径大小无关C——任何机械都不可能既省力又省距离,省力必定费距离,省距离必定费力D——正确2023-07-05 10:05:222
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装的简单滑轮有什么样的作用
定滑轮的主要作用是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力的大小.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装的装置可以用一半的力站在地板上把一个物体拉向上方.2023-07-05 10:05:131
100毫克是多少两?
100毫克是0.002两,100毫克mg=0.1克g。克为质量单位,符号g。MG毫克是一种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的百万分之一,克的千分之一。毫克当量(mEq)表示某物质和1mg氢的化学活性或化合力相当的量。更多关于100毫克是多少两,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46e32c1615840152.html?zd查看更多内容2023-07-05 10:05:051
试做探讨各种滑轮作用的实验,并写出实验目的、器材、步骤和结论。____
【分析】 探讨滑轮的作用,既包括定滑轮,动滑轮,也包括滑轮组。要分别对它们进行测量,然后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1、 实验目的:探讨滑轮作用。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定滑轮、动滑轮、细绳。 实验步骤: (1)如图甲所示,先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挂钩码,再通过定滑轮拉钩码,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总结定滑轮的作用。 (2)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通过动滑轮来拉钩码,观察弹簧测力计读数与钩码重有什么关系。归纳动滑轮的作用。 (3)如图丙所示,按两种情况组装滑轮组,在绳子末端用弹簧测力计拉着,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重有什么关系。归纳出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实验结论: (1)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2)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点评】 本题要注意后两种滑轮组的组装方法,这是不太容易想到的。只有通过数目不同的绳子吊物体,才能得出结论(3)。2023-07-05 10:0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