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斯特兰
-
卷一
记游
记过合浦 逸人游浙东
记承天寺夜游
游沙湖
记游松江
游白水书付过
记游庐山
记游松风亭
儋耳夜书
忆王子立
黎(左“禾”右上“业”去“一”右下“蒙”去“艹”)
记刘原父语
怀古
广武叹
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
修养
养生说
论雨井水
论修养帖寄子由
导引语
录赵贫子语
养生难在去欲
阳丹诀
阴丹诀
乐天烧丹
赠张鹗
记三养
谢鲁元翰寄(日耎)肚饼
辟谷说
记服绢
记养黄中
疾病
子瞻患赤眼
治眼齿
庞安常耳聩
梦寐
记梦参寥茶诗
记梦赋诗
记子由梦
记子由梦塔
梦中作祭春牛文
梦中论左传
梦中作靴铭
记梦
梦南轩
措大吃饭
题李岩老
学问
记六一语
命分
退之平生多得谤誉
马梦得同岁
人生有定分
送别
别子开
昙秀相别
别王子直
别石塔
别姜君
别文甫子辩
卷二
祭祀
八蜡三代之戏礼
记朝斗
兵略
匈奴全兵
八阵图
时事
唐村老人言
记告讦事
官职
记讲筵
禁同省往来
记盛度诰词
张平叔制词
致仕
请广陵
买田求归
贺下不贺上
隐逸
书杨朴事
白云居士
佛教
读坛经
改观音呪
诵经帖
诵金刚经帖
僧伽何国人
袁宏论佛说
道释
赠邵道士
书李若之事
记苏佛儿语
记道人戏语
陆道士能诗
朱氏子出家
寿禅师放生
僧正兼州博士
卓契顺祥话
僧文荤食名
本秀非浮图之福
付僧惠诚游吴中代书十二
异事上
王烈石髓
记道人问真
记刘梦得有诗记罗浮山
记罗浮异境
东坡升仙
黄仆射
冲退处士
臞仙帖
记鬼
李氏子再生说冥闲事
道士张易简
辨附语
三老语
桃花悟道
尔朱道士炼朱砂丹
卷三
异事下
朱炎学禅
故南华长老重辨师逸事
家中弃儿吸蟾气
石普见奴为祟
陈昱被冥吏误追
记异
猪母佛
王翊梦鹿剖桃核而得雄黄
徐则不传晋王广道
先夫人不许发藏
太白山旧封公爵
记范蜀公遗事
记张憨子
记女仙
池鱼踊起
孙抃见异人
修身历
技术
医生
论医和语
记与欧公语
参寥求医
王元龙治大风方
延年术
单骧孙兆
僧相欧阳公
记真君签
信道智法说
记筮卦
费孝先卦影
记天心正法呪
辨五星聚东井
四民
论贫士
梁贾说
梁工说
女妾
贾氏五不可
贾婆婆荐昌朝
石崇家婢
贼盗
盗不劫秀才酒
梁上君子
夷狄
曹玮语王鬷元昊为中国患
高丽
高丽公案
卷四
古迹
铁墓厄台
黄州隋永安郡
汉讲堂
记樊山
赤壁洞穴
玉石
辨真玉
红丝石
井河
筒井用水鞴法
汴河斗门
卜居
太行卜居
范蜀公呼我卜邻
合江楼下戏
名西阁
亭堂
临皋闲题
名容安亭
陈氏草堂
登春台〔一〕
雪堂问潘邠老
人物
尧舜之事
论汉高祖羹颉侯事
武帝踞而见卫青
元帝诏与论语孝经小异
跋李主词〔二〕
真宗仁宗之信任
孔子诛少正卯
戏书颜回事
辨荀卿言青出於蓝
颜蠋巧於安贫
张仪欺楚商於地
赵尧设计代周昌
黄霸以鹖为神爵
王嘉轻减法律事见梁统传
李邦直言周瑜
勃逊之〔三〕
刘聪吴中高士二事
郄超出与恒温密谋书以解父
论桓范陈宫
绿温峤问郭文语
刘伯伦
房琯陈涛斜事
张华鹪鹩赋
王济王恺
王夷甫
卫瓘欲废晋惠帝
裴頠对武帝
刘凝之沈麟士
柳宗元敢为诞妄
卷五
论古
武王非圣人
周东迁失计
秦拙取楚
秦废封建
论子胥种蠡
论鲁三桓
司马迁二大罪
论范增
游土失职之祸
赵高李斯
摄主
隐公不幸
七德八戒
跋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及翻译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及翻译如下: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翻译: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赏析这篇文作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是苏轼贬官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时所作。苏轼年五十九岁,风烛残年,政治上失意,兄弟同窜,家属离散,病骨支离。这篇游记,全文不过一百四十字左右,却把白水山一带主要的景观和这些景观的特色都逼真地写了出来,还记了一整天的游览过程,写出了游人的情趣,十分精练喜人,由此可以看出苏东坡文字技巧的娴熟高明。2023-07-03 07:04:402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及翻译
宋代苏轼的《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及翻译如下: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注释1、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宋哲宗的年号。2、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3、白水:东北白水山,一名白水岩,在今广东增城东。由于山巅有瀑布如白练,所以叫白水山。4、汤池:即汤泉。5、殆:(dài)大概,差不多。6、熟:使动用法。使......成熟。7、循:沿着。8、少北:稍向北。2023-07-03 07:05:101
游白水书付过作者是谁
宋代苏轼的《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及翻译如下: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注释1、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宋哲宗的年号。2、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3、白水:东北白水山,一名白水岩,在今广东增城东。由于山巅有瀑布如白练,所以叫白水山。4、汤池:即汤泉。5、殆:(dài)大概,差不多。6、熟:使动用法。使......成熟。7、循:沿着。8、少北:稍向北。2023-07-03 07:05:261
游白水书付过翻译原文及翻译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及翻译如下: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翻译: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赏析这篇文作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是苏轼贬官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时所作。苏轼年五十九岁,风烛残年,政治上失意,兄弟同窜,家属离散,病骨支离。这篇游记,全文不过一百四十字左右,却把白水山一带主要的景观和这些景观的特色都逼真地写了出来,还记了一整天的游览过程,写出了游人的情趣,十分精练喜人,由此可以看出苏东坡文字技巧的娴熟高明。2023-07-03 07:05:441
游白水书付过
《游白水书[1]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2]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3]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5]可熟物。循[6]山而东,少北[7],有悬水[8]百仞。山八九折[9],折处辄[10]为潭,深者缒石[11]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2],可喜可畏。山悬[13]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4],观山烧火,甚[15]俯仰。度[16]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17]中流,掬[18]弄珠璧[19]。 到家二鼓[20],复与过饮酒,食余甘[21]煮菜。顾[22]影颓然,不复甚寐[23]。书[24]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 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团练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州)。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达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写了这篇短文。漫笔记录,可见当地风光,也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貌。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书:写,书写。这个“书”的含义和文中的“书以付过”中的“书”含义相同。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循:沿 [7]少北:稍向北。 [8]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9]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10]“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1]辄:就 [12]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3]水崖:水边。 [14]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5]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6]度:越过 [17]击汰(tài):击水。汰,水波。 [18]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9]珠壁 :此指倒影在水中的月亮。 [20]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21]余甘:即橄榄,也叫油柑,食用。 [22]顾:回头看。 [23]寐:睡觉,休息。 [24]书:写下。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在半山腰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影着的月亮。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2023-07-03 07:05:591
游白水书付过翻译赏析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zhuì)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jū)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⑾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食余甘煮菜 ②顾影颓然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2分)①吃②回头看 2.(2分)A(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 3.(3分)(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每以小句1分) 4.(3分)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意思相近即可。若只答出其中的一点得2分) 二: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殆:大概(2)循:顺,沿(3)度:越过(4)顾:回头看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11.上文中“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 答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 12.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一百丈。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的月亮。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赏析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材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都写到了。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 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2023-07-03 07:06:051
文言文小石潭记游白水书付过
1. 古文《游白水书付过》翻译 《游白水[1]书付过》 绍圣元年[2]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3]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5]可熟物。 循[22]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9],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10]止。雪溅雷怒[11],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12]也。 暮归倒行[13],观山烧火,甚[14]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15]中流,掬[16]弄珠璧[17]。 到家二鼓[18],复与过饮酒,食馀甘[19]煮菜,顾[20]影颓然,不复甚寐。书[21]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辄:就 [8]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9]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10]“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1]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2]水崖:水边。 [13]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4]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5]击汰(tài):击水。汰,水波。 [16]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7]珠壁 :此指倒影在水中的月亮。 [18]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19]馀甘:即橄榄。 [20]顾:回头。 [21]书:写下。 [22]循:沿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就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 殆:大概 循:顺,沿 度:越过 顾:回头看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上文中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好在哪里? 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 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 2. 游白水书付过的翻译 【原文】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东坡翁。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在半山腰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 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 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 东坡记。 3. 语文题:初二课外文言文《游白水书付过》的翻译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中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4. 求苏轼的《游白水书付过》的翻译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的月亮.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5. 游白水书付过 阅读答案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表达方式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和抒情。简洁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游白水[1]书付过 [宋]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题解】 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6. 游白水书付过的译文 游白水[1] [宋]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1]水际:水边。 [12]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3]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4]击汰(dāi):击水。汰,水波。 [15]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6]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17]馀甘:即橄榄。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把。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中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作者与题解】 作者已见前《石钟山记》简介。 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州)。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达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写了这篇短文。漫笔记录,可见当地风光,也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貌。2023-07-03 07:06:121
游白书付过文言文翻译
1. 游白书水付过文言文翻译 游白书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扬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鞠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1]水际:水边。 [12]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3]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4]击汰(dāi):击水。汰,水波。 [15]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6]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17]馀甘:即橄榄。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字词: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2. 游白水书付过翻译 【原文】 《游白水书付过》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就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 下面是一些相关的题目,仅供参考. 1.殆:大概 循:顺,沿 度:越过 顾:回头看 2.翻译: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3.上文中“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好在哪里? 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 4.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 3. 古文《游白水书付过》翻译 苏轼《游白水[1]书付过》绍圣元年[2]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3]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5]可熟物。循[6]山而东,少北[7],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9]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 水崖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11]也。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13]。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14]中流,掬[15]弄珠璧[16]。到家,二鼓[17],复与过饮酒,食馀甘[18]煮菜。 顾[19]影颓然,不复甚寐。书[20]以付过。 东坡翁。(选自《东坡志林》卷一)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 《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海贰奋荷莪沽烽泰甫骏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4]汤池:即汤泉。 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5]殆:大概,恐怕。 [6]循:沿[7]少北:稍向北。[7]辄:就[8]悬水:瀑布。 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9]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10]“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4. 苏轼的《游白水书付过》的全文翻译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 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的月亮。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5. 语文题:初二课外文言文《游白水书付过》的翻译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中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6. 游白书水付过文言文翻译 游白书过苏轼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洛于扬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鞠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 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1]水际:水边。 [12]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3]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4]击汰(dāi):击水。汰,水波。 [15]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6]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17]馀甘:即橄榄。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 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 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字词: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 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 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7. 语文题:初二课外文言文《游白水书付过》的翻译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 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 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中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8. 游白水书付过的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把。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 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 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中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作者与题解】 作者已见前《石钟山记》简介。 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州)。 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达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写了这篇短文。漫笔记录,可见当地风光,也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貌。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 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1]水际:水边。 [12]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3]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4]击汰(dāi):击水。汰,水波。 [15]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6]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17]馀甘:即橄榄。 9. 游白水书付过全文翻译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有一百丈的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佛的痕迹吧。 傍晚回去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山中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经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喝醉了酒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赞同的请给赞谢谢2023-07-03 07:06:211
语文文言文游白水书付过翻译
1. 语文题:初二课外文言文《游白水书付过》的翻译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中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2. 语文题:初二课外文言文《游白水书付过》的翻译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 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 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中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3. 古文《游白水书付过》翻译 《游白水[1]书付过》 绍圣元年[2]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3]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5]可熟物。 循[22]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9],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10]止。雪溅雷怒[11],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12]也。 暮归倒行[13],观山烧火,甚[14]俯仰,度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15]中流,掬[16]弄珠璧[17]。 到家二鼓[18],复与过饮酒,食馀甘[19]煮菜,顾[20]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21]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辄:就 [8]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 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9]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10]“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1]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2]水崖:水海贰奋荷莪沽烽泰甫骏边。 [13]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4]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5]击汰(tài):击水。汰,水波。 [16]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7]珠壁 :此指倒影在水中的月亮。 [18]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19]馀甘:即橄榄。 [20]顾:回头。 [21]书:写下。 [22]循:沿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就有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 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 殆:大概 循:顺,沿 度:越过 顾:回头看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上文中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 你觉得好在哪里? 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 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 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 参考资料:SOSO百科。 4. 游白水书付过翻译 【原文】 《游白水书付过》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就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 下面是一些相关的题目,仅供参考. 1.殆:大概 循:顺,沿 度:越过 顾:回头看 2.翻译: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3.上文中“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好在哪里? 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 4.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 5. 游白水书付过的翻译 【原文】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东坡翁。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 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在半山腰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 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 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 东坡记。 6. 游白水书付过翻译 《游白水书付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采。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翻译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们)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月下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拓展资料 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游白水书付过 7. 求苏轼的《游白水书付过》的翻译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的月亮.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8. 游白水书付过翻译 《游白水书付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采。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翻译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 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 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们)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月下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拓展资料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十月到惠州。 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 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 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2023-07-03 07:06:341
古文《游白水书付过》翻译
《游白水[1]书付过》 绍圣元年[2]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3]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5]可熟物. 循[22]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9],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10]止.雪溅雷怒[11],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12]也. 暮归倒行[13],观山烧火,甚[14]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15]中流,掬[16]弄珠璧[17]. 到家二鼓[18],复与过饮酒,食馀甘[19]煮菜,顾[20]影颓然,不复甚寐.书[21]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辄:就 [8]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9]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10]“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1]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2]水崖:水边. [13]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4]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5]击汰(tài):击水.汰,水波. [16]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7]珠壁 :此指倒影在水中的月亮. [18]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19]馀甘:即橄榄. [20]顾:回头. [21]书:写下. [22]循:沿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就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 殆:大概 循:顺,沿 度:越过 顾:回头看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上文中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好在哪里? 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 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2023-07-03 07:06:541
游白水书付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游白水书付过》一文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的心境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描述了作者与小儿子泡温泉与游览佛迹院的经历,表现了诗人虽然身处逆境却游兴不减的闲情逸致以及乐观的心态。 《游白水书付过》的全文 《游白水书付过》 宋代: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 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2023-07-03 07:07:021
苏轼的《游白水书付过》的全文翻译
语文作业本 1殆:也许 循:顺,沿 度:越过 顾:回头看 2.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3.上文中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好在哪里?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 4.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023-07-03 07:07:104
游白水书付过 阅读答案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表达方式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和抒情。简洁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游白水[1]书付过 [宋]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注释】[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5]殆:大概,恐怕。[6]少北:稍向北。[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题解】 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2023-07-03 07:07:171
苏轼的《游白水书付过》译文
KGF2023-07-03 07:07:275
古文《游白水书付过》翻译
苏轼 《游白水[1]书付过》 绍圣元年[2]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3]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5]可熟物。循[6]山而东,少北[7],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9]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崖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11]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13]。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14]中流,掬[15]弄珠璧[16]。 到家,二鼓[17],复与过饮酒,食馀甘[18]煮菜。顾[19]影颓然,不复甚寐。书[20]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卷一)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循:沿 [7]少北:稍向北。 [7]辄:就 [8]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9]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10]“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1]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2]水崖:水边。 [13]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4]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5]度:越过 [16]击汰(tài):击水。汰,水波。 [17]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8]珠壁 :此指倒影在水中的月亮。 [19]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20]馀甘:即橄榄。 [21]顾:回头。 [22]书:写下。 [23]缒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 [24]寐:睡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就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在半山腰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2023-07-03 07:07:582
《游白水书付过》的翻译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023-07-03 07:08:052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作者由白水山见到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分别有?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igrave;):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题解】 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及翻译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2023-07-03 07:08:121
游白水书付过中的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这8个字写的是瀑布的奇观,这样写好在哪里
(1)殆:差不多,大概.(2)循:沿着.(3)度:越过.(4)顾:回头看.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答:山边的山石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11.上文中“雪溅雷怒,可喜可畏”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这样写好在哪里? 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 12.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023-07-03 07:08:291
游白水书付过翻译 译文怎么说
1、翻译: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2、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3、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们)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4、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月下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2023-07-03 07:08:351
在《游白水书付过》一文中,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东坡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023-07-03 07:08:432
游白水书付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很不错,很有用,谢谢2023-07-03 07:08:587
游白水书付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州)。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达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写了这篇短文。漫笔记录,可见当地风光,也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貌。2023-07-03 07:09:212
请问文言文 游白水书付过 中的其源怎么解释 折处,什么意思?
把所有的译文都给你: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的月亮。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其中:其源指温泉的源头。折处,水的转弯处。2023-07-03 07:09:281
游白水书付过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州)。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达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写了这篇短文。漫笔记录,可见当地风光,也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貌。 采纳哦,谢谢2023-07-03 07:09:341
求苏轼的《游白水书付过》的翻译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的月亮.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023-07-03 07:09:411
游白水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及翻译详解
1、原文: 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山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2、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矣。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①,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3、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就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在半山腰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 4、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2023-07-03 07:09:471
文言文记游白水岩答案
1. 苏轼《记游白水岩》的翻译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就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在半山腰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编辑本段]题目练习 殆:大概 循:顺,沿 度:越过 顾:回头看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上文中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你觉得好在哪里? 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 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0分)游白水书付过①苏轼绍圣元年 小题1:①吃②回头看 小题2:A(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 小题3:(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每以小句1分) 小题4: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意思相近即可。若只答出其中的一点得2分)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顾”字的释义,常考。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为”字含义的掌握,“折处辄为潭”中的“为”可解释为:动词,是。选项中的“为”字分别解释为“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故选A,要求学生还应掌握,其、之、以等字的具体释义。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赏析能力,仔细阅读文段,读出字里行间中蕴含的情感,写出即可。 3. 语文题:初二课外文言文《游白水书付过》的翻译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中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4. 游白水书付过 阅读答案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表达方式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和抒情。简洁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游白水[1]书付过 [宋]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题解】 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2023-07-03 07:09:541
游白水书付过中 书以付过的以的意思?
连词,表承接,应该是的2023-07-03 07:10:142
《游白水书付过》和《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1]》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3],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4],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3]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4]馀甘:即橄榄.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划一处) 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义. 顾影颓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面各项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浴于汤池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投以骨 C.①循山而东 ②而戍死者故十六七 D.①不得其所止 ②其如土石何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5.甲、乙两文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感情却不同,请你说说甲乙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2.顾:回头看 但;只 3.A 4.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5.甲、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 评分意见:主要意思对即可.2023-07-03 07:10:231
游白水书付过苏轼阅读答案有悬水百仞悬水什么意思?
[8]悬水:悬于山的泉水,大则谓瀑布。郦道元《三峡》中“悬泉瀑布,飞漱其间。”2023-07-03 07:10:291
《游白水书付过》中"甚俯仰,度数谷"中的度什么意思
度过的意思2023-07-03 07:10:373
游白水苏轼
原文绍圣六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有一百丈的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瀑布泻入潭里溅起的水花)像雪在飞,(水声)像雷鸣,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佛的痕迹吧。傍晚回去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我从不同角度)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翻过了几座山,到了江边,此时山中月亮出来,我们在江中心划船,用双手捧着碧玉般的月影。回到家已经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喝醉了酒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苏过,东坡记。2023-07-03 07:10:451
山烧的读音山烧的读音是什么
山烧的读音是:shānshāo。山烧的拼音是:shānshāo。注音是:ㄕㄢㄕㄠ。结构是:山(独体结构)烧(左右结构)。山烧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犹山火。山中草木焚烧而燃起的火。二、引证解释⒈犹山火。山中草木焚烧而燃起的火。引唐贾岛《酬胡遇》诗:“移居见山烧,买树带巢乌。”宋苏轼《东坡志林·游白水书付过》:“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三、网络解释山烧山烧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shānshāo,是指山火。山中草木焚烧而燃起的火。关于山烧的诗词《双调望江南·西山烧香曲》《古意·燕山烧营火照云》关于山烧的诗句移居见山烧自把博山烧暮春入山烧黄白关于山烧的成语放火烧山烧犀观火惹火烧身忿火中烧烧眉之急怒火中烧火烧眉毛汤烧火热冷庙烧香关于山烧的词语烧犀观火怒火中烧放火烧山烧高香忿火中烧妒火中烧惹火烧身烧眉之急汤烧火热覆酱烧薪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山烧的详细信息2023-07-03 07:11:111
文言文游意思
1. 游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意思 yóu ①在水上漂浮。《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游玩。《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③出游;游历。《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 ④交往。《鸿门宴》:“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又】特指请教学问。《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⑤游说。《冯谖客孟尝君》:“西游于梁。” 【辨】游,游。凡有关水中活动,一般只用“游”,不可以用“游”;而有关陆上活动的,“游”与“游”可以通用。 【游食】吃闲饭。 【游子】离家外出的人。 jingrui haining 2. 文言文《游神女峰》翻译 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参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世上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直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人们议论说太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但是巫山十二峰,不能都看得见.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适合仙人、神女停驻.祝史(记载祭祀的书)说:“每八月十五夜月明的时候,有弹琴吹笛的音乐,在峰顶飘荡,山里的猿都鸣叫,到清晨才慢慢停止.”祠庙的后面,山的半山腰有个石坛,平坦宽敞.传说:夏禹会见神女,在这里向她颁发符书.在石坛上观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般.这天,天空晴朗,四周看天空无云,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也是很觉得奇怪啊.。 3. 精卫填海文言文中的少女和游和溺是什么意思 少女 小女儿 游 游泳 溺 溺水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4. 文言文翻译 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写成就(被)人们传诵。 每次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一整天都(为)此高兴,经常这样。一天与欧阳棐谈论文章 涉及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你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世上的俯甫碘晃鄢浩碉彤冬廓人(都)不会(说道)我了。 崇宁、大观年间,海外的诗很流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这时候 朝廷即使曾经禁止海外诗,赏赐的钱增加到80万,但是禁得更严密 传送更多,经常凭借海外诗多相互夸赞。 读书人不能诵读东坡的诗,就自己觉得神气委靡,但有的人却说东坡的诗没韵律。 5. 把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 游凤凰山 试译如下: 游凤凰山 【原文】 凤凰山是小山,不是山谷;是小山,不是高峰;是小山,有小花小草的小山。山里,水是清澈的,风是质朴的,蜿蜒的山路。顺着这条蜿蜒的小路,便感受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美丽,山和人以融为一体,那隐隐约约的不知是鸟的歌喉,还是心中的那一份婉转。不知不绝,最喜欢的那段风景已经落下。山有雄壮的风采,山也有朴素的品格。我想,凤凰山水甲天下。 【译文】 凤凰山者,乃小山也,非谷也;乃小山也,非高峰也;乃小山也,有小卉细草之小山也。山中之水则清也,风则朴也,路则蜿蜒也。缘此路之蜿蜒,则思及“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之美也。山人以为一体,彼隐隐者不知其鸟之啭鸣,其心之婉转也。不知不觉,彼象之至爱者已下矣。山有壮采,亦有素品也。吾谓凤凰山水甲天下也。 6. 游白书水付过文言文翻译 游白书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洛于扬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悬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鞠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1]水际:水边。 [12]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3]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4]击汰(dāi):击水。汰,水波。 [15]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6]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17]馀甘:即橄榄。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字词: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7. 文言文翻译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翻译: 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象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2023-07-03 07:11:201
萧索文言文翻译
1. 文言文翻译 明代有个姓宋的人,为了选择墓地,来到安徽歙县的一个深山中。 黄昏,风雨将要袭来,他见山岩下有个洞,便钻进去暂避。听到洞内有人说道:“这里面有鬼,您不要进来。” 宋某问道:“那你为什么进来?”答道:“我就是鬼呀。”宋要求和他见面,鬼答道:“如果和您见面。 那么您的阳气和我的阴气便会相斗,您必定会忽寒忽热地不舒服。不如您烧起堆火来自卫,我们远远地隔开座位交谈吧。” 宋某问道:“您必定是有墓地的,为什么会住在这里?”答道:“我在明朝神宗时做知县,因为厌恶官宦互相侵夺财产地位,为求升官而互相倾轧的行为,于是弃官回家了。我死后向阎罗请求,不要再轮回到人间。 于是便按我来世应享的官职和俸禄的标准,改任为阴间的官。没想到阴间的互相争夺倾轧,也和人世一样,于是我又弃官回到墓里。 我的坟墓处在许多鬼魂的墓穴之间,他们往来嘈杂,弄得我不胜其烦,不得已避居到这里。这里虽然凄风苦雨,寂寞冷落得使人难受,但是和宦海风波、人世道路上的陷阱相比,我就如生活在天堂里一样了。 在这空山里寂寞度日,我都忘掉了岁月。和群鬼相隔绝,不知有多少年了,和人相隔绝,则更不知有多少年了。 自己庆幸解脱了种种因果的缠绕,潜心于寻找大自然的奥秘,想不到又接触了人的踪迹,明天我应该立即迁居。您也无须做武陵渔人,再访寻桃花源了。” 说完,不再对答。宋某问他的姓名,也不答。 宋某带有笔砚,于是蘸满墨汁,写了“鬼隐”两个大字在洞口,便回家了。 2. 文言文翻译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字词: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1]水际:水边。 [12]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3]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4]击汰(dāi):击水。汰,水波。 [15]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6]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17]馀甘:即橄榄。 3. 魏征文言文翻译 然而,别看魏征状貌不逾中人,却有胆有略,善回人主之意。魏征是一片赤胆忠心,况且总是言之在理,因而,大都是太宗皇帝“霁威”改容,瞿然向魏征赔不是:“吾已悔之。” 一次,魏征从外面回来,看到太宗皇帝车驾齐备,像是要出门,见到魏征,突然又下命令将车马驱回。魏征不解,问道:“听人说陛下要驾幸南山,外面都己严装待命,却突然不去了,这是为什么?” 太宗皇帝笑着说: “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还有一次,太宗皇帝得到一只特别好的鹞鹰,非常喜欢,在朝廷上把它架在胳膊上,逗着它玩儿。正玩得高兴的时候,远远望见魏征走来,急忙把鹞鹰揣在怀里藏了起来。魏征奏起事来,没完没了,说个不停,太宗皇帝也不敢动。等魏征告辞后,急从怀中掏出鹞鹰,结果早给憋死了。 4. 寒号鸟文言文 翻译 原文: 五台山有鸟,名曰寒号虫,四足,肉翅,不能飞。 其粪即“五灵脂”。 当盛暑时,毛羽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 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若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另一版本: 五台山有鸟,名曰寒号虫。 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 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鷇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译文: 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名叫寒号鸟,它有四只脚,翅膀肉很多,不会飞,它的粪便是“五灵脂”。当夏天时,它的羽毛的花纹与色彩绚烂,就自己说道:“凤凰不如我!”等到了冬末严寒的时候,它的羽毛脱落了,像刚出壳的幼雏,就自己说:“得过且过。” 5. 古文翻译;;残荷风扶起,银虹云舞低,琼楼梦好忆,何夕烟雨人.请大 首先应该指出你把这首词记错了,最后两句应该是“琼楼梦好忆何夕,烟雨人独立” 要解释的很到位,那要太高水准了,只能说说大概的一种意象,以及字面上所要表达的情境吧。我试试咯,准不准,那就没办法了。一个残字,写出了萧索的意味来。残荷,夏末将完,那个热情如火,青葱岁月的季节已经到了尾声。银虹是什么,这个具体的说不来。银色的长虹,也许是舞蹈时的水袖,也许是天上的星河,或者其他。云舞,也就是翩翩起舞了。一个“起”,一个“低”,表现了一种起起伏伏的状态,可以是人一生的际遇,可以是描写心情的起伏,事情的转机等等,看这诗之前描写的背景了。琼楼梦好,明显是指美梦,回忆往昔。“何”字,也体现了那种追忆不可得的惆怅。烟雨人独立,还是很萧索的画面。整首诗都在表现这种彼时往事不可追,此刻孑然一身的低沉情绪。 6. 文言文翻译 1.打捞铁牛 原文: 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 翻译: 宋代河中府有一座浮桥,用八头铁铸的牛来固定着它,一头铁牛将近几万斤重。 宋英宗治平年间,洪水暴涨把浮桥冲断,牵动铁牛沉没到河底,广泛征集能够打捞出铁牛的人。真定有个名叫怀丙的和尚,用两只大船填满土石使船沉入水底,把铁牛用绳子绑在两只大船之间的横木上,借助水的浮力将铁牛吊起,慢慢地去掉船上的土石,船浮出水面,铁牛被打捞出来。 转运使张焘把这件事汇报给朝廷,皇上赐给怀丙和尚一件紫衣。 2.杨布打狗 原文: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翻译: 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遇到了大雨,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了。他家的狗不知道,迎上去向他汪汪地叫了起来。 杨布十分恼火,要去打狗。杨朱说:“你不要打狗,你自己也会这样的。 倘若你的狗出去时是一身白而回来时却变成了一身黑,那你难道不同样觉得奇怪吗” 3.有盲子道涸溪 原文: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矣。 过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长号。 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 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翻译: 有个瞎子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桥栏,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认为(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 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瞎子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 过了很久,力气(渐渐)消失了,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这么久呢?” 4.今者臣来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 翻译: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 "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 "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 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以上这个故事现在概括为成语:南辕北辙 5.铁杵磨针 原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翻译: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妇人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明白了她的意思,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2023-07-03 07:11:261
《游白水书付过》阅读训练及译文
《游白水书付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经历,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接下来就由我带来《游白水书付过》阅读训练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题解】 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游白水书付过》阅读答案及翻译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鼓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1.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其源殆可熟物: (2)循山而东: (3)折处辄为潭: (4)顾影颓然: (5)不复甚寐: (6)书以付过: 2.翻译句子:山悬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3.请写出作者与其幼子苏过出游的时间和地点以及到家的时间。 时间: 地点: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潭中水? 5.作者为什么会“不复甚寐。书以付过”?2023-07-03 07:11:511
游白水书付过译文 | 注释 | 赏析
游白水书付过 [宋代]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 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赏析 此篇与《记游松风亭》作于同时同地。这是一篇写得非常优美的游记,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经历,表达了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此文叙次井然,寥寥数语,描景物如画,详略得当,情景交融。 文章开篇简洁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后即展开具体的描写。首先写白天游览所见,主要写了温泉、悬瀑和佛迹三景,描写时抓住了三景各自的特色。 写温泉,着眼于水温之高:“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因为二人均在其中洗过澡,故体会甚为真切。 创作背景2023-07-03 07:11:581
苏东坡的《游白水书付过》中的两个比喻是什么?
雪溅、雷怒: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2023-07-03 07:12:051
在苏轼的游白水书付过,食余甘煮菜的食是什么意思?
食,就是吃的意思 顾影颓然的顾,就是回头看的意思 这两句的意思是:吃着橄榄菜,回头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到很消极.2023-07-03 07:12:111
《游白水书付过》作者为什么会 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州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2023-07-03 07:12:213
文言文有白水书付过的答案及翻译
1. 古文《游白水书付过》翻译 《游白水[1]书付过》 绍圣元年[2]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3]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5]可熟物。 循[22]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9],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10]止。雪溅雷怒[11],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12]也。 暮归倒行[13],观山烧火,甚[14]俯仰,度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15]中流,掬[16]弄珠璧[17]。 到家二鼓[18],复与过饮酒,食馀甘[19]煮菜,顾[20]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21]以付过。东坡翁。 (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 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辄:就 [8]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 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9]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10]“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1]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2]水崖:水海贰奋荷莪沽烽泰甫骏边。 [13]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4]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5]击汰(tài):击水。汰,水波。 [16]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7]珠壁 :此指倒影在水中的月亮。 [18]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19]馀甘:即橄榄。 [20]顾:回头。 [21]书:写下。 [22]循:沿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就有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 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 殆:大概 循:顺,沿 度:越过 顾:回头看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上文中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这八个字写瀑布的奇观。 你觉得好在哪里? 写瀑布的奇观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写到了。 上文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 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表达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 参考资料:SOSO百科。 2. 语文题:初二课外文言文《游白水书付过》的翻译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中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3. 语文题:初二课外文言文《游白水书付过》的翻译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 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 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中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4. 游白水书付过 阅读答案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表达方式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和抒情。简洁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游白水[1]书付过 [宋]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题解】 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5. 游白水书付过的翻译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在半山腰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影着的月亮。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疑问 请在线交谈 祝你天天开心 心想事成 O(∩_∩)O 。 6. 游白水书付过的翻译 [编辑本段]译文 殆:也许 循:顺,沿 度:越过 顾:回头看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就有潭。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 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7. 游白水书付过 的全文翻译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把。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中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8. 游白水书付过的译文 游白水[1] [宋]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大概,恐怕。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张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则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10]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1]水际:水边。 [12]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 [13]甚:厉害。俛仰:即俯仰,指弯身抬头,形容一上一下时的样子。 [14]击汰(dāi):击水。汰,水波。 [15]掬(jū):用双手捧取。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 [16]二鼓:二更;古代击鼓报时。 [17]馀甘:即橄榄。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把。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中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作者与题解】 作者已见前《石钟山记》简介。 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州)。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达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写了这篇短文。漫笔记录,可见当地风光,也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貌。 9. 游白水书付过的翻译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在半山腰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 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影着的月亮。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疑问 请在线交谈 祝你天天开心 心想事成 O(∩_∩)O 。2023-07-03 07:12:301
《游白水书付过》中的“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写的是瀑布的奇观,这样写好在哪里?
“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2023-07-03 07:12:414
文言文翻译《湖白水书付过》
《游白水书付过》是苏轼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表达了东坡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的月亮。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2023-07-03 07:12:471
文言文中“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壁”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们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壁”出自苏轼的《游白水书付过》,讲的是苏轼与自己的小儿子一天的经历,表现了她的闲情逸致,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原文为: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采。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题目中提到的这句中,“掬弄珠璧”的动作描写生动,情景交融,月白水清之景与作者赏景的喜悦之情交融其中。2023-07-03 07:12:551
在《游白水书付过》中,苏轼为什么会感到“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百度《苏轼游白水书付过》有你需要的详细答案。2023-07-03 07:13:133
求苏轼的《游白水》···
《游白水书付过》《原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采。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股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2023-07-03 07:13:212
游白水书付过 (1)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游踪,找出文中表时间的词语。 (2)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023-07-03 07:13:295
游白水翻译和赏析
游白水书付过 [宋]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翻译】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鼓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赏析】 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2023-07-03 07:13:421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是什么意思?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出处:《游白水书付过》作品简介:《游白水书付过》是 苏轼描述自己和小儿子苏过泡温泉和游览佛迹院的一天,表达了 东坡清素的闲情逸致,以及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作背景:作者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情绪。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以 宁远军团练副使的虚衔,安置在惠州(今广东惠州)。绍圣元年(1094)十月初,到达惠州;十二日即游白水山,写了这篇短文。漫笔记录,可见当地风光,也表达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品鉴赏:本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材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作者着力描绘百仞悬瀑只用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八个字,就把瀑布的形态、色彩、声势以及自己的感受都写到了。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 。 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2023-07-03 07:13:501
山烧的解释
山烧的解释犹山火。山中草木焚烧而燃起的火。 唐 贾岛 《酬胡遇》诗:“移居见山烧,买树带巢乌。” 宋 苏轼 《东坡志林·游白水书付过》:“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词语分解 山的解释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山崖。 山峦 。 山川 。山路。山头。山明水秀。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 紧张 气氛 )。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 形容 大声:山响 烧的解释 烧 (烧) ā 使 东西 着火:焚烧。燃烧。烧灼。烧毁。 用火或发热的东西使物品受热起变化:烧水。烧饭。烧砖。烧焊。烧蓝。烧料。 一种烹饪方法:烧茄子。烧鸡。 体温增高:发烧。退烧。 经烘烤制成的饼:烧饼2023-07-03 07:14: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