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初中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

2023-06-30 08:47:44
TAG: 语文 初中
CarieVinne

初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初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人教、新东方)合集。适合各阶段学生日常辅导,中考冲刺,技能提升的学习。

此后故乡只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精华长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编辑本段种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5、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6、名词作状语 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墨然殇

种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5、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6、名词作状语

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tt白

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

一、 看拼音,写词语。

bào fā qiāng diào yī kào zhēn zhuó tuǒ tiē bì ràng

( ) ( ) ( ) ( ) ( ) ( )

huǎng rán dà wù dāng chū chā dào jiā jìng pín hán

( ) ( ) ( ) ( )

二、 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避让( ) A、射开 B、防止C、排除、消除

2、妥贴( ) A、妥当 B、齐备、停当C、退避,退让

3、簇拥( ) A、聚集 B、聚集成的团或堆C、量词

4、斟酌( ) A、斟(酒),饮(酒)B、酒饭C、考虑

三、 选词填写。

1、居然 忽然

真没想到你( )会做出这种事来。

老师正在上课,( )窗外飞进一只小鸟。

2、诚恳 诚实

他有着乡间小伙子的健壮与( )。

他( )地表示接受我们的批评。

3、可惜 可贵

很( )你最后一次射击没有打中。

最( )的是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4、夸耀 夸奖

李小伟为班级做了一件好事,受到老师的( )。

徐明正在津津乐道地( )着自己的小制作呢!

四、 按一定的顺序,把下面的词语重新排列。

教师节 儿童节 国庆节 元旦 中秋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衣机 自动洗衣机 海尔全自动洗衣机 家用电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 世界 江苏 南通市 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堂姐 祖父 伯父 弟弟 叔 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改成“把字句”“被字句”。

1、小军打坏了玻璃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算出了这道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 )带点土腔,看戏的人( )听得很过瘾。

2、( )有人门没有闩,( )不能莽撞推门。

3、( )是自己的书,( )可以在书里的空白处记下生字的读音和意思。

4、( )字典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不少问题,( )我们称它为“无声的老师。

七、 修改病句。

1、在教室里专心听教师讲课。 2、陆游是位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诗人。

3、哈尔滨的冬天令人神往。 4、妈妈买了苹果、梨子、桔子和水果。

八、 活用成语。

1、他读书时( ),并注意投入情感。

2、没有客人来参与我们的活动,我们纯粹是( )

3、乡戏是农村( )的娱乐形式。

4、老师也是人,( )样样都有。

meira

到书店买一本《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不要初中的,要高中的。什么都有的啦,而且这里面的知识有权威性。相信我,没错的。

人类地板流精华

名词作动词--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函,解释为用匣子装,本意是匣子。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等。《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 1、晋 军 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2、若 亡 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3、邻之 厚 ,君之 薄 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4、越国以 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5、 朝 济而 夕 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6、既 东 封 郑,又欲肆其 西 封 。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7、与郑人 盟 (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8、因人之力而 敝 之 (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9、共其 乏 困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10、阙秦以 利 晋 (使动用法.使.....获利) 11、且 贰 于楚也 (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12、 夜 缒而出 (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13、烛之武 退 秦师 (使动用法,使……退却) 14、既东封郑,又欲 肆 其西封 (名词作状语) (形容词作动词, 扩张,延伸) 15、君亦无所 害 (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16、且君尝为晋君 赐 矣 (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17、若不 阙 秦 (使动用法,使……减少)
2023-06-29 14:39:191

烛之武退秦师的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的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等。例如,若不阙秦,阙是使动用法,使……减少。 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2.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3.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名词做动词,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7.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8.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9.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11.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 12.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13.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烛之武退秦师背景 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晋国和楚国大战于城濮,结果楚国大败,晋国的霸业完成。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面见秦穆公,劝他退兵。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表现出处处为秦国利益着想的样子,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此文即是记叙了这一历史事件。
2023-06-29 14:39:281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话用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话用:⑴晋军函陵;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⑶邻之厚,君之薄也;⑷越国以鄙远;⑸朝济而夕设版焉;等等。 词类活用 ⑴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⑸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扩张,延伸) ⒂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⒄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 课文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先秦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023-06-29 14:39:371

烛之武退秦师的词类活用

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在东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在西边)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若不阙秦(quē使动用法,使……减少)10.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u201eu201e获利。)11.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12.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13.越国以鄙远(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找的很辛苦,望采纳哦!)
2023-06-29 14:39:482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词类活用

(1)退:使动,使……撤退(2)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动,使……成为边界(3)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4)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乏的东西(5)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地(6)阙:使动,侵损,削减;利:使动,使……获利(7)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夕:名词作状语,在傍晚(8)亡:使动,使……灭亡(9)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厚,增加;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薄,削弱
2023-06-29 14:39:571

烛之武退秦师中词类活用有什么?

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在东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在西边)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若不阙秦(quē使动用法,使……减少)10.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u201eu201e获利。)11.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12.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13.越国以鄙远(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找的很辛苦,望采纳哦!)
2023-06-29 14:40:061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有些重点字词需要学生理解,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知识点   【晋军函陵】   一般“军”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驻军   【越国以鄙远】   一般“远”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名词:远地、远方   【且贰于楚也】   一般“贰”是数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若不阙秦】   一般“阙”是动词,在此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u2026u2026削减   【夜缒而出】   一般“缒”是名词,作动词谓语“缒”的状语:“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一般“济”“夕”是名词,在此分别作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   【烛之武退秦师】   一般“退”是动词。在此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u2026u2026退却   【既东封郑】   一般“封”是名词,在此是名词的使用动用法:使u2026u2026成为边界   【阙秦以利晋】   一般“利”是名词,在此是名词的使用动用法:使u2026u2026得利   【唯君图之】   一般“图”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计划,考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一般“东”“西”是名词,在此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在西边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一般“赐”是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恩惠,好处   【共其乏困】
2023-06-29 14:40:141

烛之武退秦师的词类活用

越过以<鄙远(名词作动词,把……作为边邑)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数次作动词,从属二主)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使动用法,使……亡)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兵)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动用法,使……减少)即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
2023-06-29 14:40:243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

望采纳,刚给你拍的
2023-06-29 14:40:352

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中所有词类活用(什么用做什么)特殊句式(省略,判断,宾语后置什么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2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4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5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6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7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9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10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11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12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动词,扩大边界)   14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16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
2023-06-29 14:40:511

烛之武退秦师总结,一词多意,古今异议,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通假字1.失其所与,不知。 智 =明智2.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高兴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供 = 供给提供4 无能为也已 矣 =了5. 何厌之有 餍=满足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古:出使的人 今:出门所带的物品。2. 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 今:请客的主人。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 今:正式场合尊称一般人的妻子。4.亦(去)之:古:离开 今:前往词类活用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驻军 名—动)2.与郑人(盟 ) (结盟 名—动)3. (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晨,在晚上,名词作状语)4.(夜)缒而出 (在夜里,在晚上,名词作状语)5.既(东)(封)郑 (在东边,名作状;以…….为边界,意动用法) 6.阙秦以(利)晋 (使…得利 ,使动用法)7.越国以(鄙)(远) (以….为边邑 ,意动用法;远方的国家,形---名) 8. 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 形---动)9.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形---名)10.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动—名)倒装句:1. 何厌之有? ——有何厌? 译:有什么满足呢?(宾语前置) 2. 以其无理于晋。——以其于晋无理。 译:因为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晋文公。 (状语后置) 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译: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状语后置) 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 (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 (宾语)敢以(之)烦执事 (宾语)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介词)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 (表目的“来”,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目的“来”,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2、其①以其无礼于晋 (它,指郑国,代词)②君知其难也  (那样,代词)③吾其还也 (还是,表希望或商量语气,副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兼词,在此)
2023-06-29 14:41:272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同义复用,偏义复用,词类活用有哪些

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á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⑧陪:增加 ⑨赐:恩惠 ⑽阙:侵损,损害 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15.因:依靠 16:敝:损害 17:知:通智1.秦军氾南:氾,fán; 2.佚之狐:佚,yì,音同“易”; 3.夜缒而出:缒,zhuì,音同“缀”; 4.君之薄也:薄,báo,音同“雹”;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音同“围”; 6.共其乏困:共,gōng,音同“公”;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音同“围”; 8.夫晋:夫,fú,音同“服”; 9.阙秦: quē ;(也有标注 juě) 10.秦伯说:说,yuè,音同“悦”,高兴。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qǐ,音同“起”;逢,páng,音同“旁”;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音同“服”;微,没有。 13.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音同“智”。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 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⑴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指郑国) ⑸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⒁肆其西封 (形容词作动词, 扩张,延伸) ⒂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6.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增加)
2023-06-29 14:42:141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 ⑴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⑸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作状语) (形容词作动词, 扩张,延伸) ⒂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⒄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
2023-06-29 14:42:221

烛之武退秦师的虚词 ,实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2023-06-29 14:42:341

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及古今异义词

烛之武退秦师 词类活用   ⑴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⑸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数词作动词,扩张,延伸,封:动词作名词,边界)   ⒂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⒃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 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6)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2023-06-29 14:42:441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特殊语法现象及正确译文

其以其无理于晋 代词,郑国君知其难也 代词,那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吾其还也 祈使语气,还是以以其无理于晋 因为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来,越国以鄙远 连词,来以乱易整 用,介词
2023-06-29 14:42:543

求《烛之武退秦师》的句法(判断句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省略句)词法(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建议买本参考书
2023-06-29 14:43:063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字词

文字读音 1.秦军氾南:氾,fán; 2.佚之狐:佚,yì,音同“易”; 3.夜缒而出:缒,zhuì,音同“缀”; 4.君之薄也:薄,bo,音同“博”;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音同“围”; 6.共其乏困:共,gōng,音同“公”;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音同“围”; 8.夫晋:夫,fú,音同“服”; 9.阙秦: quē ;(也有标注 juě) 10.秦伯说:说,yuè,音同“悦”,高兴。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qǐ,音同“起”;逢,páng,音同“旁”;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音同“服”;微,没有。 13.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音同“智”。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国以鄙远” 【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 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 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承接,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词类活用 ⑴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指郑国) ⑸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⒁肆其西封 (形容词作动词, 扩张,延伸) ⒂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通假字 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6.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增加)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6)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文言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状语后置 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2.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省略句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4.(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5.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6.(烛之武)许之 省略句 7.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8.邻之厚,君之薄也 判断句 9.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10.(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 11.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 应为“有何厌”;译文:晋国,哪会有满足的时候呢? 12.阙秦以利(于)晋 省略句 13.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 14.若亡郑有益于君 状语后置 应为“于君有益”
2023-06-29 14:43:162

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实词 古今异义 通假字 虚词 和句式总结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u2022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u2022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u2022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u2022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u2022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 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例:动力其微骇然已解 ③衰败 国势衰微。例:死秦孝公以来周氏甚微。 ④卑贱 (例:《史记u2022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7辞① 口实(例:愈加其罪何患无辞。)② 文辞(例:而 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③ 借口(例:君子疾 曰:欲之而心为之辞.)④ 命令(例:今者来辞代罪。)⑤ 一种(例:归去来兮辞。)⑥ (例:辞曰:臣之壮也。)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 的)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年---行李之往来 ⑥烛之武 (介于性命之间的助词)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指郑国)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⑧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⑨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⑩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11.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③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⑥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增加) ⑦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⑥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官职;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状语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语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⑥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⑧(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 ⑨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 ⑩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2023-06-29 14:43:271

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其】、【若】、【夫】的一词多义

字音  ⒈秦军氾南:氾,fán;   ⒉佚之狐:佚,yì;   ⒊夜缒而出:缒,zhuì;   ⒋君之薄也:薄, bó;   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   ⒍共其乏困:共,gōng;   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   ⒏夫晋:夫,fú(译为‘那,表示 远指 的指示代词");   ⒐阙秦:quē ;(也有标注 jué,高中教材上标为quē);   ⒑秦伯说:‘说"通‘悦",yuè;   ⒒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杞,qǐ,逢,páng;   ⒓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   ⒔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 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轻视,看不起。(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jue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   ⑤jué 阙疑, 解除疑惑。(多闻阙疑)   5、微   ①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7、辞   ①推辞。 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告辞。 例:停数日,辞去   ③言辞。 例:词甚畅达 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⑥以乱易整(用)   ⑦阙秦以利晋(用来)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在那里)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越国以鄙远”)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结构助词“的”)   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在……的时候)   ⑧子犯请击之(代词,秦军)   ⑨ 缀耕之垄上(动词,到) 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2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3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4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7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8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9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10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11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1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13若不阙秦(quē使动用法,使……减少)   14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15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16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通假字  ⒈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⒉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⒊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⒋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⒌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⑥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 文言句式  省略句   ⒈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⒉(烛之武)辞曰   ⒊(烛之武)许之   ⒋敢以(之)烦执事   ⒌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⒍(晋)许君焦、瑕   ⒎阙秦以利(于)晋   判断句   ⒈是寡人之过也   ⒉邻之厚,君之薄也   ⒊以乱易整,不武   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5失其所与,不知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⒉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言于:对……说   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宾语前置   ⒈夫晋,何厌之有? 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   所字结构   ⒈失其所与,不知 所字结构(所字后接动词,相当于一个名词)   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情况下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如“所见所闻”,意即“所见到的事情(东西)所听到的事情(东西)”,“终日之所学”中“所学”意即所学到的东西。
2023-06-29 14:43:361

烛之武退秦师

历史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畏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文章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随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自然了。背景材料  史记有关记载二十二年,晋公子圉闻晋君病,曰:“梁,我母家也,而秦灭之。我兄弟多,即君百岁 后,秦必留我,而晋轻,亦更立他子。”子圉乃亡归晋。二十三年,晋惠公卒,子圉立 为君。秦怨圉亡去,乃迎晋公子重耳于楚,而妻以子圉妻。重耳初谢,后乃受。穆公益 礼厚遇之。二十四年春,秦使人靠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于是使人送重耳。二 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 其秋,周襄王弟带 以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穆公将兵助晋文公入襄 王,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三十年,穆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 穆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穆公乃罢兵 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 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穆公问蹇叔、百里奚,对曰:“径数 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穆 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奚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 将兵。行日,百里奚、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 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 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于肴阨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 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 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 滑,晋之边邑也。 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 滑。”遂墨衰绖,发兵遮秦兵于肴,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 文公夫人,秦女也,为秦三囚将请曰:“穆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愿令此三人归,令 我君得自快烹之。”晋君许之,归秦三将。三将至,穆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孤 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耻,毋怠。”遂复三人官秩 如故,愈益厚之。 三十四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编辑本段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烛之武智退秦师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郑伯。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 (然而)惠公在早上渡过黄河回国,在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的局面)取代联合一致(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离开了郑国。关于“秦伯说”的解释  “秦伯说“的“说”,一般都注为“同‘悦”,喜悦,高兴”。“悦”是对的;但把“悦”解释为“喜悦、高兴”就欠妥了。“悦”有“喜悦”和“悦服”两个义项。细揣“秦伯说”的文意:秦伯听了烛之武的话后,虽有“喜悦”之情,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意见,应解为“悦服”。《尔雅·释诂》:①“悦,乐也。”②“悦,服也。”郭璞注:“谓喜而服从。”“喜而服从”就是“悦服”。  从逻辑上推理,如果“说”为“高兴”的意向话,那么郑国签订了盟约就是高兴的结果,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所以“秦伯说”的翻译应是“秦伯(听后) 心悦诚服”。编辑本段文章语法字音  1.秦军氾南:氾,fán;  2.佚之狐:佚,yì;  3.夜缒而出:缒,zhuì;  4.君之薄也:薄, bó;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  6.共其乏困:共,gōng;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  8.夫晋:夫,fú(也有译为“发语词”,放在句子前面,不翻译);  9.阙秦: quē ;(也有标注 jué,高中教材上标为que);  10.秦伯说:‘说"通‘悦",yuè;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qǐ,逢,páng;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  13.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 【注】:本文的鄙用作动词, 把....作为边邑。)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jue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⑤jué 阙疑, 解除疑惑 (多闻阙疑)  5、微  ① 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  7、焉  ①何,为什么。(本文:“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哪里。(本文“将焉取之”)  ③语气助词,如“啊”(本文“子亦有不利焉”)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⑥以乱易整(用)  ⑦阙秦以利晋(用来)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4、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在那里)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因人之力而敝之(结构助词“的”)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2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4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5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6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7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9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10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11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12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动词,扩大边界)  14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16若不阙秦(jué 使动用法,使……减少)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5.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知足,满足)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泛指接待宴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⑤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⑥共其乏困(乏困,古义:指缺乏的东西。今义:指精神或身体劳累)编辑本段文言句式省略句  1.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省略句  2.(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3.(烛之武)许之 省略句  4.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6.(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  7.阙秦以利(于)晋 省略句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2.邻之厚,君之薄也 判断句  3.以乱易整,不武 判断句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应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状语后置句。言于:对……说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宾语前置  1.夫晋,何厌之有? 即“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译文:晋国,哪会有满足的时候呢?所字结构  1.失其所与,不知 所字结构(所字后接动词,相当于一个名词)编辑本段文章分析概述  《烛之武退秦师》见《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前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这次战争,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这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段解  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  写烛之武临危受命。他在郑伯一番诚意和透彻的分析下,抛开个人感伤和利益,承担起关系国生死存亡的重任,体现烛之武的深明大义。  本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分四个层次:一是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二是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三是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四是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 地图(1张) 本段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文章特殊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严密,前后照应。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为了扩大自己霸主的威势,征服异己,再加上晋文公与郑有个人恩怨。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秦毫无关系。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这就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他们之间并不是无隙可乘,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圆满。  二、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烛之武退秦师》虽然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它写得波澜起伏,毫不呆板。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秦君,没想到引起了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了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烛之武在说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子转而紧张起来。最后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风波,终于平息。这样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紧扣读者的心弦,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说理透辟,善于辞令。这篇文章,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这个主题本身,决定了它必须着意描绘人物语言,使辞令引人入胜。从这点来说,它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散文作品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1)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2)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  2.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  (1)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也被迫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整篇故事结构是完整而严谨的。  (2)波澜迭起,曲折有致。秦晋两军夹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关键时刻,佚之狐力荐善于辞令的烛之武,并断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此为一波。但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却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显然,烛之武对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有看法,对自己过去所受到的排挤也是愤懑不平的。此时,郑伯赶紧认错:“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并指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深明大义,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不计私怨,捐弃前嫌,毅然应命。这寥寥几笔,给行文平添了一层波澜。烛之武利用黑夜,秘密出城会见秦伯,并说服了秦伯,秦伯答应退兵。晋大夫子犯主张袭击秦军,形势又紧张起来了,故事出现了第三折。最后,晋文公分析了形势,认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也撤了兵。至此,郑终于转危为安。  3.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  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1)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写作特点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2023-06-29 14:43:571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被动句状语后置

噗。。。。。。《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2008-01-28 18:53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矣) 2、共其乏困(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4、失其所与,不知(智) 5、何厌之有(餍) 6、若不阙秦(缺) 二、古今异义(古/今) 1、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2、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 5、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6、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 7、亦去之(离开、距离/到达) 8、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二)名词作状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2、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3、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三)动词作名词 1、君亦无所害(害处)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四)形容词作名词 1、臣之壮也(壮年) 2、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3、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五)形容词作动词 1、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2、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六)一般动词的使动 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四、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烛之武)许之(主语)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二)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 5、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三)判断句 1、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2、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四)固定句 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 2、夫晋,何厌之有?(….怎么….) 宾前
2023-06-29 14:44:071

《烛之武退秦师》,“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中“危”是动词还是状语?

百度查找一下把。
2023-06-29 14:44:184

高三文言文词类活用

1.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第一册 1、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烛》 2、越国以鄙远 《烛》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烛》 5、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 6、共其乏困 《烛》 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 8、闻寡人之耳者 《邹》 9、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 10、则修文德以来之 《季》 11、既来之,则安之 《季》 1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 1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 1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 15、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寡》 16、谨庠序之教 《寡》 17、树之以桑《寡》 18、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过》 19、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过》 20、内立法度,务耕织 《过》 2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 22、履至尊而制六合 《过》 23、却匈奴七百余里 《过》 2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过》 2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 2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过》 27、会盟而谋弱秦 《过》 28、沛公欲王关中 《鸿》 29、吾得兄事之 《鸿》 30、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 31、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 3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鸿》 33、此其志不在小 《鸿》 34、籍吏民,封府库 《鸿》 第二册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 2、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 3、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 4、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 5、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谏》 6、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谏》 7、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谏》 8、襟三江而带五湖 《腾》 9、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腾》 10、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腾》 11、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腾》 12、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腾》 13、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腾》 14、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腾》 15、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腾》 1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 17、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六》 18、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六》 1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六》 20、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六》 2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六》 22、李牧连却之 《六》 23、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六》 2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 2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 2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游》 27、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 28、火尚足以明也 《游》 2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 30、则其至又加少矣 《游》 3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 32、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项》 33、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 34、雨泽下注 《项》 3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项》 36、去今之墓而葬焉 《五》 37、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五》 38、缇骑按剑而前 《五》 39、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五》 40、不能容于远近 《五》 41、亦以明死生之大 《五》 42、抶而仆之 《五》 43、安能屈豪杰之流 《五》 44、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 第三册 1、屈心而抑志兮 《离》 2、步余马于兰皋兮 《离》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离》 4、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 5、足以荣汝身 《孔》 6、留待作遗施 《孔》 7、昼夜勤作息 《孔》 8、栗深林兮惊层巅 《梦》 9、云青青兮欲雨 《梦》 10、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梦》 11、樯橹灰飞烟灭 《念》 12、大江东去 《念》 13、则以刘病日笃 《陈》 14、谨拜表以闻 《陈》 1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 16、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赤》 17、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赤》 18、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赤》 19、侣鱼虾而友糜鹿 《赤》 第四、五册 1、岁征民间《促》 2、试使斗而才 《促》 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促》 4、成以其小,劣之 《促》 5、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促》 6、益奇之 《促》 7、成然之《促》 8、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庄》 9、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庄》 附: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结构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经常搭配在一块使用,形成基本固定的格式,表达基本固定的意思,现总结部分如下: 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 5、如何、若何、奈何。 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 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6、所以。 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例如: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 吾知所以拒子矣。 7、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 何以伐为?《论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8、得无……乎,得无……耶,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例如: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有多小种(高三要学会的)什么是名词 主要有6种: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 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5、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6、名词作状语 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3.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 1 羞:以……为羞,意动 2 小:认为……小,意动 3 奇:以……为奇,意动 4 智:认为……聪明,意动 5 毒:认为……有毒,意动 6 乐:以……为乐,意动 二 1 ①代词,译为“他” ②结构助词,译为“这” 郯子之徒:郯子这一类人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④音节助词,不译 ⑤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 ①代词,译为“他的” ②代词,译为“他们” ③副词,译为“难道” ④副词,译为“大概” ⑤代词,可译为“那些” 4.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 使动用发:动词的使动用发,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使动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动用法。 使……称王。 2.欲辟土地,朝秦楚。 《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4.足以荣汝身。 《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2 2.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耻,以……为耻。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说》耻,以……为耻。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师说》耻,以……为耻。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 6.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 三.动词活用为为动词 1.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 《离骚》死,为……而死。 2.而世不能与死节者比。 《报任安书》为……而死。 3.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 四.名词活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用作动词:游水)《劝学》 2.或师焉(“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 3.族秦者秦也(“族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 4.义不赂秦(“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六国论》 5.由山以上(“上”用作动词;上走)《游褒禅山记》 6.晋军函陵,秦军泛南。《烛之武退师》军,驻扎。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师》鄙,把……当作边邑。 8.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师》盟,结盟。 9.鸷鸟之不群兮。《离骚》群,合群。 10.则耻师焉。《师说》师,学习。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习。 用为使动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用做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用作使动。 “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4.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 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6.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活,使动用法。使……活。 7.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从,使……跟从。 8.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逃跑。 (三)形容词活用作使动 1.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3.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意动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师,以……为老师。 5. 高中文言文的虚词实词和词类活用用背吗 文言文占据高考语文阅读部分的半壁江山,与现代文阅读平分秋色,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广和不断深入,对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将会逐步加大.文言文的阅读较之现代文有一定难度,也是同学们失分最多的部分,同学之间也容易拉开差距,因此,许多高中同学在文言文复习方面存在困惑.对此,建议大家要熟悉考点.《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的考察是这样表述的:“能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识别常见的文言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能默写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名句.”解释常见文言词语所谓常见的文言词语,就是在我们课文中常出现的文言词语,所谓“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主要是指实词.现在上海存在H、S、新教材三种版本,但不管哪种版本,传统经典的篇目总在必选之列,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识别常见文言句式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比较高.同学们可以根据各种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所谓拉网式复习),又识别和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句式.用汉语翻译文言句这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考生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一般要看分数的设置,判断几个给分点,一般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几个重点实词必须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几个特殊语法现象,必须通过翻译体现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无数,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能默写文言名篇高考一般是五句中任选其中四句,4分.课内课外兼顾.散文、诗词兼顾.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就目前而言,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一定要注意不能出现多字、漏字、改字的现象,一定不能出现错别字,要知道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同学扎实积累的态度.。 6. 高考文言文词类活用 使动用发:动词的使动用发,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一.使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使动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动用法。使……称王。 2.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朝,使……朝见。 3.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鸿门宴》王,使……做大王。 4.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2 2.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师,以……为老师。 (二)形容词活用为意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柬》美,认为……美丽。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耻,以……为耻。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耻,以……为耻。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师说》耻,以……为耻。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借鉴)《阿房宫赋》 6.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认为……奇怪。 三.动词活用为为动词 1.伏清白以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离骚》死,为……而死。 2.而世不能与死节者比。《报任安书》为……而死。 3.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 四.名词活用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用作动词:游水)《劝学》 2.或师焉(“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师说》 3.族秦者秦也(“族秦”,用作动词:灭族,杀死合族的人)《阿房宫赋》 4.义不赂秦(“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六国论》 5.由山以上(“上”用作动词;上走)《游褒禅山记》 6.晋军函陵,秦军泛南。《烛之武退师》军,驻扎。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师》鄙,把……当作边邑。 8.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师》盟,结盟。 9.鸷鸟之不群兮。《离骚》群,合群。 10.则耻师焉。《师说》师,学习。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师,学习。 用为使动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用做使动词:使蛟龙腾空,使凤凰飞起)《滕王阁序》 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滕王阁序》 3.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用作使动。“使……受屈”,“使……逃匿”)《滕王阁序》 4.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击退)《六国论》 5.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师》亡,使……灭亡。 6.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动用法。使……活。 7.乘犊车,从吏卒。《赤壁之战》从,使……跟从。 8.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走,使……逃跑。 (三)形容词活用作使动 1.危士臣,构怨于诸侯。《齐桓晋文之事》危,使……危险。 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报任安书》辱,使……受辱。 3.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孔雀东南飞》荣,使……荣耀。 二.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意动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师,以……为老师
2023-06-29 14:44:261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特殊句式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特殊句式如下:(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  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佚之狐言于郑。(三)省略句 : 1、省主语:①(晋惠公)许君焦、瑕;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④(烛之武)许之;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宾语:①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四、词类活用(例句):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2023-06-29 14:44:341

谁帮我全面总结一下高一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这两课的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 和特殊句式啊?

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同“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何厌之有。 厌,同“餍”,满足。阙秦以利晋 阙,同“缺”,损害。秦伯说 说,同“悦”。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明智。(烛之武退秦师)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凌辱。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请辞决矣 决,通“诀”,诀别。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卒起不意 卒,通“猝”,cù,仓促,突然。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荆轲刺秦王)就这么多吧~~
2023-06-29 14:45:173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中的亡的词类活用是什么?

使。。。灭亡
2023-06-29 14:45:272

哪有烛之武退秦师的词类活用,

⑴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指郑国) ⑸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 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⒁肆其西封 (形容词作动词, 扩张,延伸) ⒂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这个更全 望采纳
2023-06-29 14:45:562

烛之武退秦师 教案

http://wenku.baidu.com/search?word=%D6%F2%D6%AE%CE%E4%CD%CB%C7%D8%CA%A6+%BD%CC%B0%B8&lm=0&od=0教案什么的在百度文库最好搜到了
2023-06-29 14:46:163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实词,虚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判断句的总结(前三段)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 ◎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④秦伯说 (说,通“悦”)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2023-06-29 14:46:231

古文的词类活用有谁能帮我列举一下啊!最好找几个例子~ 帮个忙~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名词用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邻之厚,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例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4、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②项伯杀人,臣活之.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4.1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例如:不及物动词类: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孟子犯孀酉隆罚》)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4.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4.3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例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犯孀酉隆罚》)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 5、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5.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例如: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5.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例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2023-06-29 14:46:311

词类活用有哪几种活用

种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驻军,作动词用   ②规则:名词后紧接代词或所处名词,介宾短语。名词活用做动词   今王鼓乐于此。 鼓乐:击鼓奏乐   ③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名词活用做动词   云霏霏兮欲雨。 雨:下雨   ④名词前用“而”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做动词   扣舷而歌之。 歌:唱歌   衣冠而见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解释为变雄厚、变薄弱,做动词用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②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   [简析]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②的“四”“六”)或以数量为比喻的(如例①的“二三”,“使……反反复复”)变化。4、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例: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1)动词的使动用法:   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例如:   不及物动词类:   ①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④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例如:   ①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沸》)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①: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5、意动用法:  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例如:   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匪的选罚》)   2)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例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②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魏禧《大铁锥传》)   6、名词作状语   1)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一定活用作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表示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2023-06-29 14:46:391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翻译书上有
2023-06-29 14:46:482

必修三文言文通假字

1. 人教高一必修3《劝学》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 【通假字】 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词类活用】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 用心一也:一,数词做动词,专一。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词参,验、检查。今义为“加入”。 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 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 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 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 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状语后置句: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水为之而寒于水。 2. 可以给我高中语文必修3的文言文注解吗 4.烛之武退秦师晋伯、秦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1)晋侯:晋文公。 秦伯:秦穆公。(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以,因为。(3)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驻扎。 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5)泛(fán)南:泛水的南面,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译文:(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并且亲近楚国对晋国有二心。(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水的南面。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6)佚之狐:郑国大夫。(7)若:假如。 (8)辞:推辞。(9)已:通“矣”。 译文:(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0)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11)陪:增加 。(12)行李:出使的人。 原写作“行吏”,后习惯写作“行李”。(13)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 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这句话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的事。 (14)朝济而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15)厌:满足。(16)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17)肆欲西封:往西扩大边界。意思是晋国灭了郑国以后,必将灭秦。 (18)阙:侵损,削减译文: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19)因:依靠。 (20)敝:损害。(21)知:通“智”,明智、聪明。 (22)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23)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译文: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文字读音 1.秦军泛南:泛,fán; 2.佚之狐:佚,yì,音同“易”; 3.夜缒而出:缒,zhuì,音同“缀”; 4.君之薄也:薄,薄(báo,音同“雹”);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音同“围”; 6.共其乏困:共,gōng,音同“公”;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音同“围”; 8.夫晋:夫,fú,音同“服”(也有译为“发语词”); 9.阙秦: quē ;(也有标注 jué); 10.秦伯说:说,yuè,音同“悦”,高兴。 ;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qǐ,音同“起”;逢,páng,音同“旁”;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音同“服”;微,没有。; 13.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音同“智”。 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 (例。 3. 急求: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编辑本段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 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 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 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编辑本段段解 ·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四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五~七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过。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 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 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10.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1.王无罪【岁】。 4. 急求: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编辑本段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编辑本段段解 ·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四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五~七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 4:【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不过.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 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0.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 5. 人教版语文必修1,2 "3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 杜甫《岁宴行》) 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jué侵损,削减。 (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语气词,还是,表商量) 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 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2023-06-29 14:46:591

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有哪些?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5.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例:晋军函陵。(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衣冠而见之。(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使……下)  《李济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做宾客)  《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动词的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例:吾射不亦精乎?(射箭的技术)《卖油翁》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部队,伏兵)  《曹刿论战》2.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例:外连衡而斗诸侯。(使……斗)《过秦论》例:晋侯饮赵盾酒。(使赵盾饮酒)《左传·晋灵公不君》【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例: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嘉宾)  《滕王阁序》例: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  《赤壁之战》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例: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感到热、感到凉)  《两小儿辩日》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威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使动词。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泊船瓜州》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桃花源记》【数词的活用】作为实词的数词在古汉语中活用作动词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来说,数词直接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例: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统一)  《史记·秦本纪》
2023-06-29 14:47:112

祁奚荐贤词类活用

一、 文选 (一)《左传》:郑伯可段于鄢 齐桓公伐楚 烛之武退秦师 晋灵公不君 齐晋鞌之战 楚归晋知茔 祁奚荐贤 子产不毁乡校 (二)《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赵威后问齐使 江乙对荆宣王 (三)《礼记》:大同 复习要求: 1、 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2、 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3、 齐桓公伐楚 祁奚荐贤 大同 要求能够背诵(即默写) 二、 通论 (一)汉字 1、什么是“六书”?它是如何分类的?象形自与指事自如何区分?形声自与会意字如何区分?前四书与后两书如何区分? 2、举例说明什么是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三者如何相区分? 3、《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作者是谁?什么时代的人?此书共收字多少? 4、《说文解字》是怎样解说一个字的?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二)汉语中的词 5、可以将汉语的词按照哪些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6、 举例说明什么叫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 7、 举例说明单纯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8、 举例说明合成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9、 举例说明如何区分古汉语中的同义词? 10、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代词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11、 在王力的语法系统中,“者”、“所”属于什么词?它们与一般代词有何不同之处? 12、 如何区分“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13、 什么是谦称和尊称?古书中有哪些常见的谦称和尊称? (三)词类活用知识 14、什么叫词类活用?主要有哪几类词存在着词类活用现象? 14、 什么叫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与动词的一般用法有什么不同? 15、 什么叫名词的使动用法? 16、 什么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7、 什么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18、 什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19、 什么叫名词直接作状语?怎样区分名词是作主语还是作状语? 20、 名词作状语又可细分为哪四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四)诗词格律知识 21、 三、 名词解释 2、 韵例 2、交韵 3、句中韵 4、韵部 5上古韵部表 6、双声 7、叠韵 8、五音、 七音 9、上古音、中古音 10、连绵词 11、古音通假 12、本字 13、叶韵说 14、毛传 15、十三经 16、传、笺、疏、正义 17、集注、集解 18、曰、为、谓之;19、谓 20、貌 21、犹 22、之言、之为言; 23、读为、读曰 24、读若、读如 25、衍文、脱文 26、句读 27、通假 28、稽古 29、引经 30、割裂 31、迂回 32、委婉 33、古诗 34、平仄 35、入声字 塞音韵尾 36、押韵、首句入韵 37、出句、对句 38、颔联、颈联 39、粘对、失粘、失对40、犯孤平 41、拗句、拗救 42、三平调 43、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 44、合掌对、同字对 45、一韵到底、出韵 46、诗韵、平水韵 47、词调、词牌、词谱 48、小令、双调、三叠、四叠 49、一字豆50、重头、换头 考试题型:1、填空;2、名词解释3、句中词义解释;4、阅读古注回答问题; 5、修辞与文体知识;6、诗词格律;7、通假字识别;8、古文白文标点翻译 古代汉语第二学期复习提纲 一、 文选 (一)《诗经》:关雎 桃夭 芣苡 静女 柏舟 七月 (二)《楚辞》:哀郢 渔父 (三)《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至713页第二自然段) (四)《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五)汉文:论积贮疏 报孙会宗书 陈情表 (六)唐文:答李翊书 复习要求: 1、 《诗经》前五篇要求能背诵、默写; 2、 所有文章要能逐句翻译、并能解释句中的重点词、文中的重点句; 3、 识别其中的通假现象,即指出通假字并写出对应的本字. (七)唐诗宋词: 1、背诵《练习题》21页指定的21首诗并用所学知识判定它们是否是格律诗?如果是格律诗,则进一步考察其中是否含有拗救现象?属于何种拗救? 2、 熟读《练习题》21页指定的首10词.同时对比格律诗与词之间在平仄、押韵、对仗三方面有哪些差异. 二、 通论 (一)《诗经》用韵 1、《诗经》的韵脚分布有哪几种情况?①句尾韵和变相句尾韵——句中韵;②每章中有一韵到底和换韵;③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和交韵. 2、研究《诗经》押韵的意义——建立《诗经》韵部系统,从而建立上古韵部表.即得知在上古哪些字之间是可以互相押韵的. 3、批判以朱熹为代表的“叶韵说”的错误——详见教材542页. (二)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1、 观察古书中的两个字之间是否存在着双声或叠韵的关系时,为什么不能以现代汉语的读音为根据? 2、 教材540页的上古韵部表是怎样归纳出来的?它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什么是对转、旁转? 3、 上古汉语时期有多少个声母?中古的声母又有多少个?对这些声母是按什么标准来进一步分类的?上古的声母与中古的声母有什么主要差异?什么叫“古无轻唇音”? 4、 你会使用第二册附录三、附录四吗?有无更简捷的办法或更方便的工具书? 5、 什么是连绵词?确定连绵词的标准是什么?连绵词的两个音节之间在语音方面有什么特点?在字形上又有什么特点? 6、 什么叫古音通假? 7、 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古文中的通假与“六书”中的假借有什么不同? 8、 通假字与古今字有什么不同? 9、 了解教材548—550页所列举的“假借字”:唯、麋、惠、归、直、由、曾、辩、輮、矢、慝、具、舟、时、鼌,以及教材文选中所出现的通假字及对应的本字. 10 通过教材551页所举例来了解认识古音通假的重要意义. (三)古书的注解 1、 为什么在汉代产生了对古书的注释?为什么到唐代又产生了新的注解? 2、 儒家代表作《十三经注疏》都分别是什么时代的哪些人作的注和疏?是什么时代的什么人将它们编辑在一起的? 3、 教材613页的《毛诗诂训传》的一页的书影 *** 体现了哪几位学者的劳动?他们分别是什么时代的人?如何把他们的注文逐一区分开来? 4、 注解的形式主要有哪些?①释词;②串讲;③通释全章大意. 5、 注解的内容主要有哪些?①注明典故出处;②指明词语出处;③分段并诠释每段大意;④阐明哲学思想. 6、 古注中的注音方式先后有什么不同?“如字”是什么意思? 7、 《史记》、《汉书》、《文选》、《三国志》等主要有哪些古代注本? 8、 清代学者在注解方面有何贡献?有哪些代表性注本?《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古书疑义举例》、《经籍篹诂》等著作是何人所著?属于什么性质的书? (四)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 1、 曹丕关于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的说法是什么? 2、 试运用姚鼐的十三大类分类法将教材一、二、三册的文章及《练习题》32页之文归类. 3、 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姚氏分类法“有的名同而异实”“有的作品可能跨类”. 4、 从用韵的角度观察,辞赋、颂赞、箴铭、碑志、哀祭这五类有何特殊之处? (五)古书的句读 1、 造成古书断句错误的原因主要有哪三方面?联系教材所举例深入理解. 2、 以《练习题》29页——31页三段古注为例练习对古文进行断句. (六)古汉语的修辞 1、 教材为什么只列举了8种修辞格?是否其它辞格在古汉语中不存在? 2、 举例说明什么是稽古?什么是引经?二者有什么不同? 3、 从教材以外的古文中找到例句来理解8种“代称”是如何运用的. 4、 为什么说话要迂回?什么情况下说话需要委婉?迂回与委婉有什么不同? (七)诗词格律 1、古诗可以按照是否有格律分为哪两类? 2、格律诗又可细分为哪几类? 3、律诗共有几联?每联各叫什么? 4、律诗对平仄的要求是什么?五律和七律各有哪几种平仄格式? 5、什么叫四声?中古的四声与现代的四声有些什么样的对应关系?确定唐诗中每个字的平仄的标准是什么?是否以现代的四声为标准? 6、确定一个汉字在中古时期是属于哪一个声调,可以用哪些方法? 7、现代人创作格律诗时关于平仄和押韵的准则是什么? 8、律诗每一联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平仄要求是什么?是否是绝对的? 9、律诗相邻两联之间的平仄要求是什么? 10、俗语说律诗平仄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话全对吗?为什么?在哪些情况下不能“不论”?又在什么情况下即使是四(六)字的平仄也允许变化? 11、什么叫犯孤平?是不是任何律句中只要只有一个平声字就叫犯孤平?犯了孤平后如何才能挽救回来? 12、什么叫拗救?拗救共有哪几种类型? 13、律诗在押韵方面有哪些要求? 14、什么是诗韵?它别称又叫什么?共有多少个韵?其中平声韵又有多少个? 15、律诗关于对仗有哪些要求? 16、律诗与绝句是什么关系?绝句在平仄、押韵、对仗方面与律诗相比有何异同? 17、什么叫三平调?怎样才能避免三平调? 18、什么叫首句入韵?什么叫出韵、失粘、失对? 19、什么叫同字对、合掌对、流水对、工对、宽对、借对? 20、什么是词?它还有哪些别称?它与音乐有什么关系? 21、什么词调、词牌、词谱?词牌在填词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22、词可以按照哪些不同角度来分类? 23、什么叫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换头、重头、三叠、四叠? 24、词与律诗相比,在平仄、押韵、对仗三方面各有哪些异同? 25、“东”与“冬”在律诗中不能用于同一首诗的韵脚,在词中却可用来互相押韵,为何? 26、如果词中上句比下句多一个字,有无可能构成一个对仗形式?如何构成? 27、什么叫一字豆?它一般是什么词、什么声调的字?一般出现在句中什么位置上? 三、 名词解释 1、 韵例 2、交韵 3、句中韵 4、韵部 5上古韵部表 6、双声 7、叠韵 8、五音、 七音 9、上古音、中古音 10、连绵词 11、古音通假 12、本字 13、叶韵说 14、毛传 15、十三经 16、传、笺、疏、正义 17、集注、集解 18、曰、为、谓之;19、谓 20、貌 21、犹 22、之言、之为言; 23、读为、读曰 24、读若、读如 25、衍文、脱文 26、句读 27、通假 28、稽古 29、引经 30、割裂 31、迂回 32、委婉 33、古诗 34、平仄 35、入声字 塞音韵尾 36、押韵、首句入韵 37、出句、对句 38、颔联、颈联 39、粘对、失粘、失对40、犯孤平 41、拗句、拗救 42、三平调 43、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 44、合掌对、同字对 45、一韵到底、出韵 46、诗韵、平水韵 47、词调、词牌、词谱 48、小令、双调、三叠、四叠 49、一字豆50、重头、换头 考试题型:1、填空;2、名词解释3、句中词义解释;4、阅读古注回答问题; 5、 修辞与文体知识;6、诗词格律;7、通假字识别;8、古文白文标点翻译
2023-06-29 14:47:261

高三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高三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一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 (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高三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二   一、重点词语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己(为:做)   2、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3、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4、将焉取之(焉:哪里)   5、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何)   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   二、本文出现的通假字   1、今老矣,无为也已(已:矣)   2、共其乏困(共:供)   3、秦伯说(说: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智)   三、一词多义   1、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如)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2、说: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3、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别)   不辞劳苦(推托)   4、鄙: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见识少,眼光短)   5、微: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不是,没有)   6、之:辍耕之垄上(走,往)   子犯请击之(他,代秦师)   是寡人之过也(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   四、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作动,驻扎)   2、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是边邑)   3、既东封郑(东:名作状,向东)   4、夜缒而出(夜:名作状,在夜里)   5、若不阙秦(阙:使动,使……减少,削减,侵损)   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作动,增加;薄:形作动,削弱)   五、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今: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古:出使的人;今:外出时带的日常用品)   六、特殊句式   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2、以其无礼于晋(介宾 短语 后置)   3、晋军函陵(省略句)   4、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七、重点句翻译   1、是寡人之过也   译:这是我的过错啊。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矣。   译: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这是很难的。   3、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使邻国增加土地呢?   4、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互相往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是没有什么损害的。   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使秦国土地减少而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高三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三   一.一词多义   之①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②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③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④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 独立性)⑥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④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⑤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④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②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③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二.通假字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③秦伯说(同悦)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3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 (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 (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 (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 (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 (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通“供”,供给)   3、秦伯说 (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 (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3、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削减)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5、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用法,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五、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 以其无礼于晋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 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 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三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相关 文章 : 1.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2.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梳理 3. 高中语文必修1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4.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归纳 5.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6. 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知识点总结 7.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点 8. 高一下册《项脊轩志》知识点汇总 9. 语文教师《烛之武退秦师》解读:神奇的郑国商人 10.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2023-06-29 14:47:331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词类活用有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作状语,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等。例如,君亦无所害,害是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2.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3.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名词做动词,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7.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8.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9.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向东;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11.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 12.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13.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作者左丘明简介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姜姓,左氏,名明,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父姜子牙二十一世孙,鲁国太史丘成之子。 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推行儒家思想,反映人民的利益要求。孔子、司马迁尊为“君子”。
2023-06-29 14:47:521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词类活用

  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词类活用,欢迎阅读与收藏。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词类活用1   ⑴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⑸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扩张,延伸)   ⒂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⒄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词类活用2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2023-06-29 14:48:001

烛之武退秦师的词类活用

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在东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在西边)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若不阙秦(quē使动用法,使……减少)10.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u201eu201e获利。)11.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12.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13.越国以鄙远(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找的很辛苦,望采纳哦!)
2023-06-29 14:48:092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和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3、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4、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5、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7、与郑人盟 (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 (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9、共其乏困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10、阙秦以利晋 (使动用法.使.....获利) 11、且贰于楚也 (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12、夜缒而出 (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13、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退却) 1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作状语) (形容词作动词, 扩张,延伸) 15、君亦无所害 (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1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17、若不阙秦 (使动用法,使……减少) 通假字u2002u2002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u2002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023-06-29 14:48:161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词类活用有哪些?

⑴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⑸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作状语) (形容词作动词, 扩张,延伸)  ⒂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⒄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
2023-06-29 14:48:241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词类活用有哪些

⑴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⑸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作状语) (形容词作动词, 扩张,延伸)  ⒂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⒄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
2023-06-29 14:48:321

烛之武退秦师的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  一般“远”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名词:远地、远方【且贰于楚也】  一般“贰”是数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若不阙秦】  一般“阙”是动词,在此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削减【夜缒而出】  一般“缒”是名词,作动词谓语“缒”的状语:“在晚上”、“当晚”【朝济而夕设版焉】  一般“济”“夕”是名词,在此分别作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烛之武退秦师】  一般“退”是动词。在此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既东封郑】  一般“封”是名词,在此是名词的使用动用法:使……成为边界【阙秦以利晋】  一般“利”是名词,在此是名词的使用动用法:使……得利【唯君图之】  一般“图”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计划,考虑【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一般“东”“西”是名词,在此活用为状语:在东边;在西边【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一般“赐”是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恩惠,好处【共其乏困】  一般“乏困”是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2023-06-29 14:48:411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词类活用   ⑴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指郑国)   ⑸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作状语) (形容词作动词, 扩张,延伸)   ⒂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   ⒄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旧五代史·王审知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门山县吏隐堂记(王若虚)阅读答案附翻译 萧颖士风节(容斋随笔)阅读答案附翻译 戴高帽(俞樾)阅读答案附翻译 北齐书·卢文伟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北史·魏收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旧五代史·李愚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资治通鉴·唐纪九(选节)阅读答案附翻译 归氏二贤传(归有光)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蒲宗盂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魏书·杨大眼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侯蒙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阅读答案附赏析 三国志·朱桓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史· 李显忠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南史·顾越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陈书·任忠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新唐书·魏知古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2023-06-29 14:49:011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词类活用 臣之壮也

厚,薄:形容词做动词,变厚变薄。之:取独,不译
2023-06-29 14:49:093

烛之武退秦师相关的词类活用

阙秦以利晋(使…得利)名词作动词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名词作状语唯君图之(计划,考虑)名词作动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动词作名词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臣之壮也(壮年)形容词作名词
2023-06-29 14:49:441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同义复用,偏义复用,词类活用有哪些

百度百科那里有,既然你不愿意看那里,我就复制给你看吧注释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á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⑧陪:增加   ⑨赐:恩惠   ⑽阙:侵损,损害   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15.因:依靠   16:敝:损害   17:知:通智1.秦军氾南:氾,fán;    2.佚之狐:佚,yì,音同“易”;   3.夜缒而出:缒,zhuì,音同“缀”;   4.君之薄也:薄,báo,音同“雹”;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音同“围”;   6.共其乏困:共,gōng,音同“公”;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音同“围”;   8.夫晋:夫,fú,音同“服”;   9.阙秦: quē ;(也有标注 juě)   10.秦伯说:说,yuè,音同“悦”,高兴。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qǐ,音同“起”;逢,páng,音同“旁”;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音同“服”;微,没有。   13.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音同“智”。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 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⑴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指郑国)   ⑸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⒁肆其西封 (形容词作动词, 扩张,延伸)   ⒂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6.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增加)
2023-06-29 14:49:511

烛之武退秦师相关的词类活用

阙秦以利晋(使…得利)名词作动词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名词作状语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名词作动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动词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臣之壮也(壮年) 形容词作名词
2023-06-29 14:50:001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同义复用,偏义复用,词类活用有哪些

百度百科那里有,既然你不愿意看那里,我就复制给你看吧注释   ①晋侯:晋文公。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氾(fá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⑧陪:增加   ⑨赐:恩惠   ⑽阙:侵损,损害   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15.因:依靠   16:敝:损害   17:知:通智1.秦军氾南:氾,fán;    2.佚之狐:佚,yì,音同“易”;   3.夜缒而出:缒,zhuì,音同“缀”;   4.君之薄也:薄,báo,音同“雹”;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音同“围”;   6.共其乏困:共,gōng,音同“公”;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音同“围”;   8.夫晋:夫,fú,音同“服”;   9.阙秦: quē ;(也有标注 juě)   10.秦伯说:说,yuè,音同“悦”,高兴。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qǐ,音同“起”;逢,páng,音同“旁”;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音同“服”;微,没有。   13.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音同“智”。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故秦、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 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⑴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指郑国)   ⑸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数词活用做动词,从属二主)   ⑿夜缒而出(名词做状语;在夜晚)   ⒀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⒁肆其西封 (形容词作动词, 扩张,延伸)   ⒂君亦无所害(动词用作名词,害处)   ⒃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1.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秦伯说 (说,通“悦”,赞同,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4.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5.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6.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增加)
2023-06-29 14:5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