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ikcik
-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诗文如下: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文翻译: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
赏析: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 阿啵呲嘚
-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跟清代徐锡麟的《出塞》相改编而成的句子,并不是真正的古诗。
拓展知识
1、“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原型是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的句子。
松江徐氏女咏《岳墓》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随园诗话》
2、“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原型是《出塞》里的句子。
《出塞》
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3、勘误:并不是《已亥杂诗》的句子
有部分人生搬硬套,说是龚自珍的句子,实际上原句并没有这两句话。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真颛
-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我近一年的时间了~~~~
去年教五年级语文。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前,要求孩子们回家预习,提出问题:查找“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
参考书上是这样解答的:“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为求更确切的答案,如,龚自珍的诗到底是如何写的?前段时间已经就这个问题上网查找过资料,遍寻答案,并不统一。总的来说,不外乎两种答案:
其一:“青山处处埋忠骨”好象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其二:此诗出自西乡隆盛,原诗为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另附毛泽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1909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另有百度双飞客博客就此问题答曰:
从网上可以搜到:
版本1“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
版本2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之一 有误传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版本3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
版本4 人间处处有青山,何须马革裹尸还
版本5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
版本6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
其实这首诗不是中国人写的,只是一首徘句、要叫诗也能免强哦!
那么,到底原版是怎样的哩?看官请了:
一些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事情,原来它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读《毛泽东传》,里面讲到:一九一○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写的诗多了,当时也没在意“改写”两个字。后来去查《毛泽东诗词全集》,发现了“改写”的诗《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震憾啊,震憾啊!原来改的竟然是西乡隆盛(西乡隆盛(1828-1877)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和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并称为“维新三杰”)的诗!真是很难把西乡隆盛跟老毛联系起来。以为老毛只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那西乡的原诗到底是什么?上网搜了一下,找到了西乡的原作,结果又把我震憾了!西乡的原作: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太熟悉了,初中的语文课本就学过了,印象深刻啊,这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请示毛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毛主席说出的一句诗。原来不是毛主席的原创,也不是引自中国古人的(我还记得课本中的注释只是提到“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伏波将军马援),竟然是西乡隆盛的诗!在这样的情况下,脱口而出西乡的诗,可见这句诗以及西乡在老毛心目中的地位。看来西乡隆盛是毛泽东少年时崇拜的偶像是无疑了的。
由此我想到,近代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不说日文学得比中文还好的周氏兄弟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留日生,连“土包子”老毛都是哈日的,没想到啊!看来这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啊。
借这首诗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的诗词文化哦:
由于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大家都说日本是一个肤浅的民族,其实不然。具我所了解的最早的成熟的日本诗歌是出现在大约公元500--600年之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一个悠久而厚实的民族哦!
村上喜代子有一首诗介绍给大家:
为何又为何,
然后复然后。
儿童询问间,
黄叶落悠悠。
稻叶京子也有一首诗介绍给大家:
花儿如雨纷纷落,
触景生情几万千。
生平长篇宏论语,
不敌心中未吐言。
(PS:另说改自我国古代一位名叫月性的和尚的<题壁诗> 原诗为: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若不成死不还; 埋骨何期坟墓地, 人间到处有青山。)
还有,我已经遍查龚自珍的315首《已亥杂诗》,却没有找到教参上说的这首诗。就此问题,有些迷惑了。希望有识之士予以指点!在这里先谢谢您了!
- 人类地板流精华
-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此诗出自西乡隆盛,原诗为: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本诗改编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僧人月性的诗——《锵东游题壁二首》之其二。以下为原诗:
其一
二十七年云水身,又寻师友向三津。儿乌反哺应无日,忍别北堂垂白亲。
其二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拓展资料:
西乡隆盛
(さいごう たかもり、Saigō Takamori、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原名西乡隆永,隆盛是其父的名字。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
- 苏州马小云
-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诗文如下: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文翻译: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
赏析: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为求更确切的答案,如,龚自珍的诗到底是如何写的?前段时间已经就这个问题上网查找过资料,遍寻答案,并不统一。总的来说,不外乎两种答案:
其一:“青山处处埋忠骨”好象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其二:此诗出自西乡隆盛,原诗为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另附毛泽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1909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另有百度双飞客博客就此问题答曰:
从网上可以搜到:
版本1“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
版本2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之一 有误传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版本3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
版本4 人间处处有青山,何须马革裹尸还
版本5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幸铸佞臣
版本6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毛泽东
其实这首诗不是中国人写的,只是一首徘句、要叫诗也能免强哦!
那么,到底原版是怎样的哩?看官请了:
一些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事情,原来它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读《毛泽东传》,里面讲到:一九一○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写的诗多了,当时也没在意“改写”两个字。后来去查《毛泽东诗词全集》,发现了“改写”的诗《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震憾啊,震憾啊!原来改的竟然是西乡隆盛(西乡隆盛(1828-1877)是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和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并称为“维新三杰”)的诗!真是很难把西乡隆盛跟老毛联系起来。以为老毛只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那西乡的原诗到底是什么?上网搜了一下,找到了西乡的原作,结果又把我震憾了!西乡的原作: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太熟悉了,初中的语文课本就学过了,印象深刻啊,这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请示毛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毛主席说出的一句诗。原来不是毛主席的原创,也不是引自中国古人的(我还记得课本中的注释只是提到“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伏波将军马援),竟然是西乡隆盛的诗!在这样的情况下,脱口而出西乡的诗,可见这句诗以及西乡在老毛心目中的地位。看来西乡隆盛是毛泽东少年时崇拜的偶像是无疑了的。
由此我想到,近代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不说日文学得比中文还好的周氏兄弟为代表的各种各样的留日生,连“土包子”老毛都是哈日的,没想到啊!看来这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啊。
借这首诗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的诗词文化哦:
由于对日本鬼子的仇恨,大家都说日本是一个肤浅的民族,其实不然。具我所了解的最早的成熟的日本诗歌是出现在大约公元500--600年之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一个悠久而厚实的民族哦!
村上喜代子有一首诗介绍给大家:
为何又为何,
然后复然后。
儿童询问间,
黄叶落悠悠。
稻叶京子也有一首诗介绍给大家:
花儿如雨纷纷落,
触景生情几万千。
生平长篇宏论语,
不敌心中未吐言。
- tt白
-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诗文如下: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文翻译: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
赏析: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 mlhxueli
-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诗文如下: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文翻译: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
赏析: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 wpBeta
-
2019-09-06
问问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诗文如下: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文翻译: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
赏析: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 拌三丝
-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诗文如下: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文翻译: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
赏析: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 余辉
-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诗文如下: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文翻译: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
赏析: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 Jm-R
-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诗文如下: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文翻译: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
赏析:
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 铁血嘟嘟
-
·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诗文如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白话文翻译: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花不是无情之物,落在泥土里成了绿肥,还可以哺育花。赏析: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原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全文
3610139
妙酒LV.202020-03-09
- LuckySXyd
-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自汉朝刘媛
后来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之一》
诗是这样说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瑞瑞爱吃桃
-
其一百零一
美人才调信纵横,我亦当筳拜盛名。一笑劝君输一著,非将此骨媚公卿。
其一百零二
网罗文献吾倦矣,选色谈空结习存。江淮狂生知我者,绿笺百字铭其言。(读某人与友人书,即书其后。)
其一百零三
梨园爨本募谁修,亦是风花一代愁。我替尊前深惋惜,文人珠玉女儿喉。(元人百种,临川四种,悉遭伶师窜改,昆曲俚鄙极矣,酒座中有徵歌者,予辄挠阻。)
其一百零四
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处士卑。一事平生无齮龁,但开风气不为师。(予平生不蓄门弟子。)
其一百零五
生还重喜酹金焦,江上骚魂亦可招。隔岸故人如未死,清樽读曲是明朝。
其一百零六
西来白浪打旌旗,万舶安危总未知。寄语瞿塘滩上贾,收帆好趁顺风时。
其一百零七
少年揽辔澄清意,倦矣应怜缩手时。今日不挥闲涕泪,渡江只怨别蛾眉。
其一百零八
六月十五别甘泉,是夕丹徒风打船。风定月出半江白,江上女郎眠未眠?
其一百零九
四海流传百轴刊,皤皤国老尚神完。谈经忘却三公贵,只作先秦伏胜看。(重见予告大学士阮公于扬州。)
其一百一
蜀冈一老抱哀弦,阅尽词场意惘然。绝似琵琶天宝后,江南重遇李龟年。(重晤秦敦夫编修恩复。)
其一百一十一
家公旧治我曾游,只晓梅村与凤洲。收拾遗闻浩无涘,东南一部小阳秋。(太仓邵子显辑《太仓先哲丛书》八帙,起南宋,迄乾隆中,使予序之。)
其一百一十二
七里虹桥腐草腥,歌钟词赋两漂零。不随天市为消长,文字光芒聚德星。(时上元兰君、太仓邵君,为扬州广文,魏默深舍人、陈静庵博士侨扬州,又晤秦玉笙、谢梦渔、刘楚桢、刘孟瞻四孝廉,杨季子都尉。)
其一百一十三
公子有德宜置诸,有德公子毋忘诸。我方乞籴忽诵此,箴铭磊落肝脾虚。
其一百一十四
诗人瓶水与谟觞,郁怒清深两擅场。如此高材胜高第,头衔追赠薄三唐。(郁怒横逸,舒铁云瓶水斋之诗也;清深渊雅,彭甘亭小谟觞馆之诗也。两君死皆一纪矣。)
其一百一十五
荷衣说艺斗心兵,前辈须眉照座清。收拾遗闻归一派,百年终恃小门生。(少时所交多苍老,于乾隆庚辰榜过从最亲厚,次则嘉庆己未,多谈艺之士。两科皆大兴朱文正为总裁官。)
其一百一十六
中年才子耽丝竹,俭岁高人厌薜萝。两种情怀俱可谅,阳秋贬笔未宜多。
其一百一十七
姬姜古妆不如市,赵女轻盈蹑锐屣。侯王宗庙求元妃,徽音岂在纤厥趾?(偶感。)
其一百一十八
麟趾袅蹄式可寻,何须番舶献其琛?汉家平准书难续,且仿齐梁铸饼金。(近世行用番钱,以为携挟便也,不知中国自有饼金,见《南史·褚彦回传》,又见韩偓诗。)
其一百一十九
作赋曾闻纸贵夸,谁令此纸遍京华?不行官钞行私钞,名目何人饷史家?
其一百二
促柱危弦太觉孤,琴边倦眼眄平芜。香兰自判前因误,生不当门也被锄。
其一百二十一
荒青无缝种交加,月费牛溲定几车?只是场师消遣法,不求秋实不看花。(所僦寓有治圃者,戏赠。)
其一百二十二
六朝古黛梦中横,无福秦淮放棹行。想见钟山两才子,词锋落月互纵横。(欲如江宁,不果,亦不得马湘帆户部、冯晋渔比部两同年消息。)
其一百二十三
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
其一百二十四
残客津梁握手欷,多君郑重问乌衣。故家自怨风流歇,肯骂无情燕子飞。(重晤段君果行、沈君锡东于逆旅,执手言怀。两君,家大人旧宾客也。)
其一百二十五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词万数。道士乞撰青词。)
其一百二十六
不容儿辈妄谈兵,镇物何妨一矫情。别有狂言谢时望,东山妓即是苍生。
其一百二十七
汉代神仙玉作堂,六朝文苑李男香。过江子弟倾风采,放学归来祀卫郎。
其一百二十八
黄河女直徙南东,我道神功胜禹功。安用迂儒谈故道,犁然天地划民风。(渡黄河而南,天异色,地异气,民异情。)
其一百二十九
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雠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舟中读陶潜,诗三首。)
其一百三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其一百三十一
陶潜磊落性情温,冥报因他一饭恩。颇觉少陵诗吻薄,但言朝叩富儿门。
其一百三十二
江左晨星一炬存,鱼龙光怪百千吞。迢迢望气中原夜,又有湛卢剑倚门。(江阴见李申耆丈、蒋丹棱茂才。丹棱,申耆之门人也。)
其一百三十三
过江籍甚颜光禄,又作山中老树看。赖是元龙楼百尺,雄谈夜半斗牛寒。(陈登之别驾座上,重晤盛午洲光禄。)
其一百三十四
五十一人忽少三,我闻陨涕江之南。箧中都有旧墨迹,从此袭以玫瑰函。(闻都中狄广宣侍御、苏宾嵎吏部、夏一卿吏部三同年忽然同逝。)
其一百三十五
偶赋淩云偶倦飞,偶然闲慕遂初衣。偶逢锦瑟佳人问,便说寻春为汝归。
其一百三十六
万卷书生飒爽来,梦中喜极故人回。湖山旷劫三吴地,何日重生此霸才?(梦顾千里有作。忆己丑岁与君书,订五年相见,君报书云:“敢不忍死以待。”予竟爽约。君以甲午春死矣。)
其一百三十七
故人有子尚饘粥,抱君等身大著作。刘向而后此大宗,岂同陈晁竞目录。(千里著《思过斋笔记》,校定六籍、百家,諟其文字,且生陈、晁后七百载,目录方驾陈晁,亦足豪矣。嗣君守父书,京师传闻误也。)
其一百三十八
今日闲愁为洞庭,茶花凝想吐芳馨。山人生死无消息,梦断查湾一角青。(拟寻洞庭山旧游,不果,亦不得叶山人昶消息。)
其一百三十九
玉立长身宋广文,长州重到忽思君。遥怜屈贾英灵地,朴学奇才张一军。(奉怀宋于庭丈作。于庭投老得楚南一令,“奇才朴学”,二十年前目君语,今无以易也。)
其一百四
太湖七十溇为墟,三泖圆斜各有初。耻与蛟龙竟升斗,一编聊献郏侨书。(陈吴中水利策于同年裕鲁山布政。郏侨,郏亶之子,南宋人,父子皆著三吴水利书。)
其一百四十一
铁师讲经门径仄,铁师念佛颇得力。似师毕竟胜狂禅,师今迟我莲花国。(江铁君沅是予学佛第一导师,先予归一年逝矣。千劫无以酬德,祝其疾生净土。)
其一百四十二
少年哀艳杂雄奇,暮气颓唐不自知。哭过支硎山下路,重抄梅冶一奁诗。(舅氏段右白,葬支硎山,平生诗晚年自涂乙尽。予尚抱其《梅冶轩集》一卷。)
其一百四十三
温良阿者泪涟涟,能说吾家六十年。见面恍疑悲母在,报恩祝乳后昆贤。(金媪者,尝保抱予者也。重见于吴中,年八十有七。阿者,出《礼记·内则》,今本误为可者。悲母,出《本生心地观经》。)
其一百四十四
天教梼杌降家门,骨肉荆榛不可论。赖是本支调护力,若敖不馁怙深恩。(到秀水县重见七叔父作。)
其一百四十五
径山一疏吼寰中,野烧苍凉吊达公。何处复求龙象力,金光明照浙西东。(明紫柏大师刻《大藏》,版在径山,康熙中,由径山迁嘉兴之楞严寺。今什不存四矣。求天台宗各书印本,亦无所得。)
其一百四十六
有明像法披猖后,荷担如来两尊宿。龙树马鸣齐现身,我闻大地狮子吼。(拜紫柏、藕益两大师像。)
其一百四十七
道场馣馤雨花天,长水宗风在目前。一任拣机参活句,莫将文字换狂禅。(示楞严讲主逸云。讲主新刻明人《楞严宗通》一书,故云。)
其一百四十八
一脉灵长四叶貂,谈经门祚郁岧峣。儒林几见传苗裔?此福高邮冠本朝。(访嘉兴太守王子仁。子仁,文肃公曾孙,石臞孙,吾师文简公子。)
其一百四十九
只将愧汗湿莱衣,悔极堂堂岁月违。世事沧桑心事定,此生一跌莫全非。(于七月初九日到杭州,家大人时年七十有三,倚门望久矣。)
其一百五
里门风俗尚敦庞,年少争为齿德降。桑梓温恭名教始,天涯何处不家江?(家大人扶杖出游,里少年皆起立。)
其一百五十一
小别湖山劫外天,生还如证第三禅。台宗悟后无来去,人道苍茫十四年。
其一百五十二
浙东虽秀太清孱,北地雄奇或犷顽。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
其一百五十三
亲朋岁月各萧闲,情话缠绵礼数删。洗尽东华尘土否?一秋十日九湖山。
其一百五十四
高秋那得吴虹生,乘轺西子湖边行。一丘一壑我前导,重话京华送我情。(时已知浙中两使者消息,非吴虹生也。祝其他日使车莅止耳。)
其一百五十五
除却虹生忆黄子,曝衣忽见黄罗衫。文章风谊细评度,岭南何减江之南?(谓蓉石比部。)
其一百五十六
家住钱塘四百春,匪将门阀傲江滨。一州典故闲徵遍,撰杖观涛得几人?(八月十八日侍家大人观潮。)
其一百五十七
问我清游何日最,木樨风外等秋潮。忽有故人心上过,乃是虹生与子潇。(吴虹生及固始蒋子潇孝廉也。)
其一百五十八
灵鹫高华夜吐云,山凹指点旧家坟。千秋名教吾谁愧?愧读羲之誓墓文。(表弟吴鹫云,先世丙舍在灵鹫下,绘图乞一诗,时予不至先慈殡宫十四年矣。)
其一百五十九
乡国论文集古欢,幽人三五薜萝看。从知阆苑桃花色,不及溪松耐岁寒。(晤曹葛民籀、徐问蘧楙、王雅台熊吉、陈觉庵春晓诸君。)
其一百六
眼前石屋著书象,三世十方齐现身。各搦著书一枝笔,各有洞天石屋春。(葛民以画象乞题,为说假观偈。)
其一百六十一
如何从假入空法,君亦莫问我莫答。若有自性互不成,互不成者谁佛刹。(为西湖僧讲《华严》一品竟,又说此偈。)
其一百六十二
振绮堂中万轴书,乾嘉九野有谁如。季方玉粹元方死,握手城东问蠹鱼。(汪小米舍人死矣,见其哲弟又村员外。)
其一百六十三
与吾同祖砚北者,仁愿如兄壮岁亡。从此与谁谈古处,马婆巷外立斜阳。(吊从兄竹楼。)
其一百六十四
醰醰诸老惬瞻衣,父齿随行亦未稀。各有清名闻海内,春来各自典朝衣。(时乡先辈在籍,科目、年齿与家大人颉颃者五人:姚亮甫、陈坚木两侍郎,张云巢鹾使,张静轩、胡书农两学士。)
其一百六十五
我言送客非佛事,师言不送非佛智。双照送是不送是,金光大地乔松寺。(重见慈风法师于乔松庵。叩以台宗疑义,聋不答。送予至山门,予辞,师正色曰:是佛法。)
其一百六十六
震旦狂禅沸不支,一灯慧命续如丝。灵山未歇宗风歇,已过庞家日眚时。(钱△庵居士死矣,得其晚年所著《宗泛》二卷。)(按:△,作者原注如此。)
其一百六十七
曩向真州订古文,飞龙滂熹折纷纭。经生家法从来异,拓本模糊且饷君。(在京师,阮芸台师属为齐侯中垒二壶释文。兹吾师觅六舟僧手拓精本,分寄徐问蘧,属别释一通。因柬问蘧。)
其一百六十八
闭门三日了何事,题图祝寿谀人诗。双文单笔记序偈,笔秃幸趁酒热时。
其一百六十九
磨之道义拯之难,赏我出处好我书。史公副墨问谁氏,屈指首寄虬髯吴。(欲以全集一分寄虹生,未写竟。)
其一百七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其一百七十一
猰貐猰貐厉牙齿,求覆我祖十世祀。我请于帝诅于鬼,亚驼巫阳莅鸡豕。
其一百七十二
书梦亚驼告有意,明年三月猰貐死。大神羹枭殄枭子,焚香敬慰少昊氏。
其一百七十三
碧涧重来荐一毛,杉楠喜比往时高。故人地下仍相护,驱逐狐狸赖尔曹。(吊朱大发、洪士华。二人为先祖守茔者也。先母殡宫在先祖侧,地名花园埂也。)
其一百七十四
志乘英灵琐屑求,岂其落笔定阳秋。百年子姓殷勤意,忍说挑镫为应酬。(乞留墨数行为异日相思之资者,填委牖户。唯撰次先世事行,属为家传、墓表,则详审为之,多存稿者。)
其一百七十五
琼林何不积缗钱,物自低昂人自便。我与徐公筹到此,朱提山竭亦无权。(近日银贵,有司苦之,古人粟红贯朽,是公库不必接纳镪也。予持论如此。徐铁孙大令荣论与予合。)
其一百七十六
俎脍飞沈竹肉喧,侍郎十日敞清樽。东南不可无斯乐,儒笔亲题第四园。(过严小农侍郎富春山馆,觞咏旬日。其地为明金尚书别墅,杭人犹称金衙庄。予品题天下名园,金衙庄居第四。)
其一百七十七
藏书藏帖两高人,目录流传四十年。师友凋徂心力倦,羽陵一记亦荆榛。(吊赵晋斋魏、何梦华元锡两处士。两君为予諟正《金石墨本纪》者也。)
其一百七十八
儿谈梵夹婢谈兵,消息都防父老惊。赖是摇鞭吟好句,流传乡里只诗名。(到家之日,早有传诵予出都留别诗者,时有“诗先人到”之谣。)
其一百七十九
吴郎与我不相识,我识吴郎拂画看。此外若容添一语,含元殿里觅长安。(从妹粤生与予昔别时才髫龄,今已寡矣。妹婿吴郎,予固未尝识面也。粤生以其遗像乞题,因说是偈。)
其一百八
科名掌故百年知,海岛畴人奉大师。如此奇才终一令,蠹鱼零落我归时。(吊黎见山同年应南。见山顺德人,官平阳令,卒于杭州。)
其一百八十一
惠逆同门复同薮,谋臧不臧视朋友。我兹怦然谋乃心,君已砉然脱诸口。(陈硕甫秀才奂,为予规画北行事,明白犀利,足徵良友之爱。)
其一百八十二
秋风张翰计蹉跎,红豆年年掷逝波。误我归期知几许,蟾圆十一度无多。(以下十有六首,杭州有所追悼而作。)
其一百八十三
拊心消息过江淮,红泪淋浪避客揩。千古知言汉武帝,人难再得始为佳。
其一百八十四
小楼青对凤凰山,山影低徊黛影间。今日当窗一奁镜,空王来证鬓丝斑。
其一百八十五
娇小温柔播六亲,兰姨琼姊各沾巾。九泉肯受狂生誉,艺是针神貌洛神。
其一百八十六
阿娘重见话遗徽,病骨前秋盼我归。欲寄无因今补赠,汗巾钞袋枕头衣。
其一百八十七
云英未嫁损华年,心绪曾凭阿母传。偿得三生幽怨否,许侬亲对玉棺眠。
其一百八十八
杭州风俗闹兰盆,绿蜡金炉梵唱繁。我说天台三字偈,胜娘膜拜礼沙门。
其一百八十九
残绒堆积绣窗闲,慧婢商量赠指环。但乞崔徽遗像去,重摹一帧供秋山。
其一百九
昔年诗卷驻精魂,强续狂游拭涕痕。拉得藕花衫子婢,篮舆仍出涌金门。
其一百九十一
蟠夔小印镂珊瑚,小字高华出汉书。原是狂生漫题赠,六朝碑例合镌无。
其一百九十二
花神祠与水仙祠,欲订源流愧未知。但向西泠添石刻,骈文撰出女郎碑。
其一百九十三
小婢口齿蛮复蛮,秋衫红泪潸复潸。眉痕约略弯复弯,婢如夫人难复难。
其一百九十四
女儿魂魄完复完,湖山秀气还复还。炉香瓶卉残复残,他生重见艰复艰。
其一百九十五
天将何福予蛾眉,生死湖山全盛时。冰雪无痕灵气杳,女仙不赋降坛诗。
其一百九十六
一十三度溪花红,一百八下西溪钟。卿家沧桑卿命短,渠侬不关关我侬。
其一百九十七
一百八下西溪钟,一十三度溪花红。是恩是怨无性相,冥祥记里魂朦胧。
其一百九十八
草创江东署羽陵,异书奇石小崚嶒。十年松竹谁留守,南渡飞扬是中兴。(复墅。)
其一百九十九
野冬修竹欲连天,苦费西邻买笋钱。此是商鞅垦土令,不同凿空误开边。(拓墅。)
- FinCloud
-
春山处处理忠骨原句是青山有幸埋忠骨,但这不是诗,这是秦桧跪像背后岳飞墓阙上的楹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写此地以能埋岳飞而感到有幸;
下联「白铁无辜铸佞臣」写岳飞坟前以白铁铸造的秦桧夫妇像, 不骂二人而写白铁之无辜, 因二人而日夜为人所唾骂。
此对联为清朝徐姓女子所写,具体历史上没有记载。
而"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出塞,原诗是《出塞》
清 · 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所以这两句不是己亥杂诗,只是拼凑在一起的一句话而已U0001f60a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
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的尸身是否要归葬在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2023-06-29 09:07:344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
课文先写沃克医生给刘伯承检查眼睛伤势,发现这个“邮局职员”是个军人;接着写沃克给刘伯承做手术,刘伯承拒绝用麻药。最后写手术后沃克对刘伯承的钦佩。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并通过人物对话、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课文写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描写人物时,重点却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的变化,开始沃克是“冷冷”的,当发现伤情后,闪现出“惊疑的神情”,“目光柔和了”。病人拒用麻醉剂时,沃克“眉毛扬了起来”表示不理解,他听了病人一番话后,“再一次愣住了”。手术后,当病人说出刀数的时候,沃克“惊呆”且“大声嚷道”,“脸上浮出慈祥的神情”。当他知道病人是刘伯承时,沃克“肃然起敬”。沃克医生的这些变化,都是由刘伯承引起的。课文这样写,是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品质。2023-06-29 09:07:509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释义及全诗内容是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处】出自清代龚自珍《乙亥杂诗之一》。【释义】世界很大,处处都埋着忠义之士的遗体,倒不必考虑用马革(古代战场革命者的遗体包裹之物:马皮)将遗体运回国。【原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023-06-29 09:08:201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首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023-06-29 09:08:311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出自哪一首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青山处处埋忠骨”没有出处,“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徐锡麟的《出塞》。【作品简介】《出塞》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徐锡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一九零六年春。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的风格,具有豪迈雄浑的特色。描写将士的边塞生活。这首诗通过拟写出征者的豪壮心情,表达了作者坚强的战斗决心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原文】出塞[ 清 ] 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注释】①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③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古人有云:“沙场烽火连胡月。”④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在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作品鉴赏】“拼将热血洒疆场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后世评价】杨慎曰: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李中溪侍御尝问余,余曰:扬子云赋“欃枪为闉,明月为堠”,此诗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所赖飞将御边而已,虽然,亦异乎守在四夷之世矣。李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王昌龄)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问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四)于鳞选唐七言绝句,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以语人,多不服。于鳞意,止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王世懋《艺圃撷馀》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亦云: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瑕疵,储光曦、崔国辅其次者。至若“秦时明月汉时关”,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施补华:“秦时明月”一首,“黄河远上”一首,“天山雪后”一首,皆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也。(《岘庸说诗》)黄牧邨:” 秦时 明月汉时关"七字天造地设, 诂训不得, 只此一句, 意已尽, 下句乃申明之。大意谓秦筑长城,汉亦戍守,关山明月,同此悲凉;万里征人,迄无还日。庶几边将得人,边氛稍靖;然岂易言,是则此关此月。【作者简介】徐锡麟(1873年12月17日 -1907年7月7日),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府山阴东浦镇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教师,后升副监督。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的活动。回国后先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同年冬赴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1906年归国,赴安徽任武备学堂副总办、安徽巡警学堂会办。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次日慷慨就义。2023-06-29 09:08:58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全诗?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0 112023-06-29 09:09:324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挽歌裹尸还的意思是青山连绵处处都埋着忠义之士的遗体,何须一定要用马革裹着尸体返回家乡呢?2023-06-29 09:09:513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
“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徐锡麟的《出塞》,全诗为“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但“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改自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不是一首诗。“青山处处埋忠骨”和“何须马革裹尸”出自两个不同的地方。“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改自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通常用以教育人要做忠贞之士。 “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徐锡麟的《出塞》,全诗为“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意思是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2023-06-29 09:10:09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意思: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本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125首《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部编本),五年级下册(沪教版)收录,以及五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收录,七年级下册(2017版)还有一首《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败,洋溢着爱国热情。2023-06-29 09:10:16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是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原选段: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扩展资料:写作背景《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二十七课。本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主席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毛泽东的矛盾心理。2023-06-29 09:10:25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是否要归葬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何妨。2023-06-29 09:10:511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译:古时候出征在外的将士们,英勇阵亡之后,青山连绵,依山傍水的宝地,哪里都是可以掩埋中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再用马皮包裹送回家乡呢?2023-06-29 09:11:138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全诗内容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道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他乡又有何妨。是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之一中的一名句忠骨是忠臣的遗骸,何须是为什么要,马革裹尸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其实根据历史学家考证,龚自珍根本就没有写过这首诗词很多人说是出自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原诗是这样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而且《已亥杂诗》所有315首都未曾出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还有日本的西乡隆盛写过以下这首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总的一句,这首诗不是龚自珍写的2023-06-29 09:11:35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青山处处都可以埋葬忠诚的尸骨,哪里需要将尸骨用马革包裹,才送还回乡。2023-06-29 09:11:432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
我体会到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2023-06-29 09:11:503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
英勇阵亡,青山连棉,哪里不是埋战士的地方?何必运回家乡安葬?2023-06-29 09:11:5815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全诗是
全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选自龚自珍《己亥杂诗》。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ān)。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有《定庵全集》。创作背景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作品鉴赏《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2023-06-29 09:12:332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解析:青山到处都埋葬着忠诚的战士的尸骨,又何必要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运回家乡呢?2023-06-29 09:12:429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这连绵的青山处处都是好地方,处处都可以用来埋葬忠勇壮士们的遗骸,何必要再去用马革包裹遗体送回故乡呢!这两句话的出处是近代革命家徐锡麟创作的《出塞》这首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句主要表现了出征者即便面临为国捐躯的情形,也仍旧觉得死得其所,为国家奋不顾身,根本不考虑身后事的无畏与伟大。这两句话充分地体现着满腔报国之心的豪迈英雄气概。 如同这两句一样,表达热切、无畏的爱国之心的诗句还有,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谭嗣同在《狱中题壁》中写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2023-06-29 09:13:26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谁写的,全诗是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苹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清朝 已亥杂诗中的一首。2023-06-29 09:13:479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上一句是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龚自珍《乙亥杂诗之一》。诗句的意思是:世界很大,处处都埋着忠义之士的遗体,倒不必考虑用马革(古代战场革命者的遗体包裹之物:马皮)将遗体运回国。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另外,毛主席在爱子牺牲后,也曾经用这句话来激励广大解放军战士.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若解决了你的问题,请采纳一下,谢谢2023-06-29 09:14:12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什么意思?
非常好,谢谢你。祝你早生贵子。2023-06-29 09:14:217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什么呢?这句话到底是谁写的呢? 网上有许多文章都指出这两句是龚自珍的《已亥杂诗》,也有的人说是毛泽东、周恩来所写,那么这两句诗到底是谁写的呢?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先来解释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 战士在外出征阵亡埋在连绵不绝的青山 何须马革裹尸还 哪里不是可以埋葬占忠勇之士的地方呢?不用一定要返回家乡去埋葬。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明了战士要以四海为家,以祖国的荣誉而去壮丽牺牲,为了GJ和荣誉至死不渝,整个身心都教给祖国,至于生死问题,即便是战死在他乡也不妨,可以说是对于祖国跑抛头颅、洒热血的一种伟大志愿。 那么,这两句诗到底是谁的写的呢?其实,这一点还是没有定论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是龚自珍写的,那么,天下文章都是可以借鉴和用典的,因此要说最开始的创作者,其实可以说是苏轼和陆游。 苏轼在《赠李兕彦威秀才》中一句誓将马革裹尸还,肯学班超苦儿女。就是这个意思,陆游的《醉中出西门偶得》中一句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也是这个意思,而后毛泽东还有黄治峰所写的诗中虽然也有相同的意思但但当属借鉴了。2023-06-29 09:14:47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为: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出处: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白话释义: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向东从此辞官策马奔赴天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2023-06-29 09:14:54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意思和全诗。 满意采纳?
西乡隆盛的诗: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2023-06-29 09:15:0412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为: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出处: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白话释义: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向东从此辞官策马奔赴天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扩展资料:《己亥杂诗》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组诗运用多种手法,艺术风格多样,既有雄奇又有哀艳。2023-06-29 09:15:29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
百度知道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写回答146全诗: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龚自珍朝代:清代出处:《已亥杂诗之一》释义:将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培育着明年的花。扩展资料:“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亥杂2023-06-29 09:15:47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源自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故事。马援《后汉书.马援传》记载他年过花甲之际,仍向光武帝请求出征交趾,面对皇帝担其不能安享晚年之忧时,大义凛然地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意大丈夫战死沙场上,死得其所,不安老死于户牖之下。不过要讲原诗,应该脱胎于清末徐锡麟,他所创作的七言绝句《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而非通常所说的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徐锡麟毕竟这样慷慨一句与"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既不合意又不押韵。至于最终成句者,则是毛主席。当年他作为热血青年,从韶山冲走出时,为其有牺牲多壮志,而立下的豪迈誓言。青年毛泽东而后当毛岸英牺牲后,对于是否要把儿子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时,毛主席忍住悲痛,以这一句诗作答∶"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充分显示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从此为国人所悉知了。2023-06-29 09:15:54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意思和全诗。 满意采纳?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为: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出自《青山处处埋忠骨》,这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2023-06-29 09:16:282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谁之口?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跟清代徐锡麟的《出塞》相改编而成的句子,并不是真正的古诗。拓展知识1、“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原型是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的句子。松江徐氏女咏《岳墓》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随园诗话》2、“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原型是《出塞》里的句子。《出塞》清·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3、勘误:并不是《已亥杂诗》的句子有部分人生搬硬套,说是龚自珍的句子,实际上原句并没有这两句话。《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023-06-29 09:16:35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意思和全诗。 满意采纳?
马革裹尸,是出自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典故。马援征讨安南(即今越南)叛乱,遂立征南关而返。2023-06-29 09:17:093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赏析
全诗: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龚自珍朝代:清代出处:《已亥杂诗之一》释义:将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培育着明年的花。扩展资料:“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还有一种说法,根据历史学家考证,龚自珍根本就没有写过这首诗词很多人说是出自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原诗是这样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而且《已亥杂诗》所有315首都未曾出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还有日本的西乡隆盛写过以下这首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2023-06-29 09:17:25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是哪里?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裏尸还的意思为: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扩展资料写作背景: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庵。汉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1792年8月22日(清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初五),龚自珍出生于浙江仁和(今杭州)东城马坡巷一个世代官宦的家庭。祖父龚禔身,与同胞兄弟龚敬身同为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龚敬身曾任吏部员外郎,后任云南楚雄知府,为官清廉,在当地颇有政声。龚自珍的父亲龚丽正,幼年过继给龚敬身为子,是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龚自珍家人非但为官显赫,且都极有文学修养,包括他的母亲段驯在内,都著有诗集、文集传世。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龚自珍,很难不受到熏陶。龚自珍自幼受母亲教育,好读诗文。从8岁起学习研究《经史》、《大学》。12岁从外祖父段玉裁学《说文》。他搜辑科名掌故;以经说字、以字说经;考古今官制;为目录学、金石学等。同时,在文学上,也显示了创作的才华。13岁,作《知觉辨》;15岁,诗集编年;1810年(嘉庆十五年),倚声填词,应顺天乡试,由监生中式副榜第28名。1813年(嘉庆十八年)4月,龚自珍再应顺天乡试,又名落孙山,7月,妻子因误诊卒于徽州府署。1814年(嘉庆十九年),从徽州护送妻子的棺柩回到杭州,存放在湖西的茅家埠。著四篇《明良论》,第一次明快地表露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对君权专制进行抨击。令外祖父段玉裁阅后又惊又喜,他欣然加墨批点,认为他的论述正中当今政治要害,是别具一格的见解。后回徽州后参与父亲主持的《徽州府志》重修工作。1815年(嘉庆二十年),续娶安庆知府何裕均侄孙女何吉云。祖父病逝后与家人回杭州守孝。两年后返京,租住北京法源寺南。2023-06-29 09:17:32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诗句出处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出自部编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这连绵的青山处处都是好地方,处处都可以用来埋葬忠勇壮士们的遗骸,何必要再去用马革包裹遗体送回故乡呢。这两句主要表现了出征者即便面临为国捐躯的情形,也仍旧觉得死得其所,为国家奋不顾身,根本不考虑身后事的无畏与伟大。相关诗句:其中“青山处处埋忠骨“出自杭州岳飞墓前石柱上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朝诗人徐锡麟的《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归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哪会想将来战死后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2023-06-29 09:17:48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谁写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的作者是:龚自珍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字璱人,号定庵。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清 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扩展资料:《已亥杂诗》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的痛心疾首,言语之间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计堪危,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己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运用多种手法写景抒情。2023-06-29 09:18:03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
读《 *** 传》,里面讲到:一九一○年秋天, *** 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11,"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和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是哪个正确?还是都不正确?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好像是已亥杂诗之五里的,而"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又好像不是龚自珍写的 正确答案到底是哪个呀?!2023-06-29 09:18:11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是谁写给谁的?
毛主席写给彭德怀元帅。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元帅请示毛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毛主席说出这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青山处处埋忠骨”出自秦桧跪像背后岳飞墓阙上的楹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写此地以能埋岳飞而感到有幸; 下联「白铁无辜铸佞臣」写岳飞坟前以白铁铸造的秦桧夫妇像, 不骂二人而写白铁之无辜, 因二人而日夜为人所唾骂。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潜负其 尸,葬于北山之麓,宋孝宗即位后,以礼改葬于此。陵园入口处有“精忠柏亭”,亭北侧墙上,为冯玉祥书写 的石刻题词“民族英雄”。进墓园门,两侧是碑廊,陈列历代石碑125块。北廊是岳飞诗词、奏札等手迹; 南廊是历代名人凭吊题咏、岳庙几次重建的碑记。现在的岳飞墓阙是1979年整修时按南宋建筑风格设计的 ,墓道两旁陈列的石虎、石羊、石马和石翁仲,是明代的遗物。墓阙下有四个铁铸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 ,即陷害岳飞的泰桧、王氏、张俊、万俟呙四人。跪像背后墓阙上有楹云:“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出塞》清代: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赏析: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2023-06-29 09:18:19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个诗句?
小学生的作业难不难?看这个小学五年级语文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首诗,就是难题。如果你认为不难,不是你能。而是你做题不过脑子。“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看到这样的诗句,很多人是不是感到很熟悉的样子?但真要查找这两句的出处,还真是一个很大的麻烦。更为重要的是,一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句诗,有关出处的说法,可以查找到很多混乱的信息,其中有明显的错话,竟然还是出自老师对学生的教学内容。老师对学生的教学内容,如果有明显的硬伤,而且又是常识性的错误,就不能不说一说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现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在课文的最后,有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应该是课文中的“点晴之笔”。本来,课本上还只是要求学生说说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但不少老师在讲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时,就明确地给出了此诗句的出处,而且常常也要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填写这两句诗出自哪个朝代哪个诗人的哪一首诗。查看网络上的一些老师发布的教案,还有一些老师的课件,最常见的说法,是出自《己亥杂诗》之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个说法,流传最广。也是最让人感慨的事。为什么这样明显错误的说法,竟然能够广为流传?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并不是什么孤僻的诗集。特别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又是名句,为人们所熟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己亥杂诗》其五,全诗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首诗,可是选进了初中语文课本啊,而且是要求背诵默写的。那么,怎么就有这样多的老师言之凿凿地向小学生传授,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出自《己亥杂诗》,这明显就是将龚自珍的诗句“割头移植”啊。老师在备课时,在讲课时,就没有回想一下自己读初中时背过的诗句?是老师已经对自己读过的初中语文已经毫无记忆了?还是老师在备课讲课时根本就是人云亦云已经到了不会动一下自己脑筋的地步了?如果老师在备课讲课时,稍微动一下脑筋,就能感觉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四句诗硬凑到一起,明显不押韵啊。这“骨、还、物、花”四个字,读的时候,能读出诗的韵律来么?硬要说这是龚自珍写的诗,那龚自珍怕是要从坟墓里爬出来跟老师说道说道了,棺材板都压不住的节奏。如果,还有读者不服气,硬是要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诗还”,不妨读一遍《己亥杂诗》,共315首,网上很容易找到,看看到底有没有这两句诗?人们喜欢遇事上网查找,其实网络信息杂乱得很,又有多少人愿意认真查找,或者说,又有多少人懂得如何上网查找有效信息?2023-06-29 09:18:45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前两句或者后连句是什么?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2023-06-29 09:18:5710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
全诗: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龚自珍朝代:清代出处:《已亥杂诗之一》释义:将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培育着明年的花。扩展资料:“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还有一种说法,根据历史学家考证,龚自珍根本就没有写过这首诗词很多人说是出自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原诗是这样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而且《已亥杂诗》所有315首都未曾出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还有日本的西乡隆盛写过以下这首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2023-06-29 09:19:41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释义及全诗内容是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词语解释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殉职:因公务而牺牲.原封不动:比喻像原样一样,一点儿也没有改变.破格:打破既定规格的约束.眷恋:(对自己喜欢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永别:永远分别.《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原文平平安安:指没有事故,没有危险,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自我安慰:自己安顿抚慰自己.黯然:感伤沮丧的样子.狂轰滥炸:疯狂地轰炸.不分目标,胡乱的轰炸.意愿:愿望、心愿.青山处处埋忠骨整体把握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2023-06-29 09:19:513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
百度知道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写回答146全诗: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龚自珍朝代:清代出处:《已亥杂诗之一》释义:将士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泥土,培育着明年的花。扩展资料:“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亥杂2023-06-29 09:20:08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全诗。
革命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牺牲后是否把遗体运回家乡安葬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又有何妨呢?2023-06-29 09:21:093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龚自珍《乙亥杂诗之一》。诗句的意思是:世界很大,处处都埋着忠义之士的遗体,倒不必考虑用马革(古代战场革命者的遗体包裹之物:马皮)将遗体运回国。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另外,毛主席在爱子牺牲后,也曾经用这句话来激励广大解放军战士.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若解决了你的问题,请采纳一下,谢谢2023-06-29 09:21:20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是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2023-06-29 09:21:26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什么意思?
诗句的意百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2023-06-29 09:21:435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
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这是毛泽东主席的亲生儿子毛岸英同志不幸在朝鲜站场牺牲,彭德怀元帅请示毛泽东主席是否要把毛岸英尸体运回国内安葬,毛泽东主席说出的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2023-06-29 09:22:1613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出自哪首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不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青山处处埋忠骨”没有出处,“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徐锡麟的《出塞》。【作品简介】《出塞》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徐锡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一九零六年春。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的风格,具有豪迈雄浑的特色。描写将士的边塞生活。这首诗通过拟写出征者的豪壮心情,表达了作者坚强的战斗决心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原文】出塞[ 清 ] 徐锡麟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译文】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注释】①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③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古人有云:“沙场烽火连胡月。”④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在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作品鉴赏】“拼将热血洒疆场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统治者杀到关外。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清政府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政府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后世评价】杨慎曰:此诗可入神品。”秦时明月“四字,横空盘硬语也,人所难解。李中溪侍御尝问余,余曰:扬子云赋“欃枪为闉,明月为堠”,此诗借用其字,而用意深矣。盖言秦时虽远征,而未设关,但在明月之地,犹有行役不逾时之意。汉则设关而戍守之,征人无有还期矣,所赖飞将御边而已,虽然,亦异乎守在四夷之世矣。李于鳞言唐人绝句当以此压卷,余始不信,以少伯(王昌龄)集中有极工妙者。既而思之,若落意解,当别有所取。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问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四)于鳞选唐七言绝句,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以语人,多不服。于鳞意,止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王世懋《艺圃撷馀》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亦云:七言绝句,唯王江宁能无瑕疵,储光曦、崔国辅其次者。至若“秦时明月汉时关”,句非不炼,格非不高,但可作律诗起句,施之小诗,未免有头重之病。施补华:“秦时明月”一首,“黄河远上”一首,“天山雪后”一首,皆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也。(《岘庸说诗》)黄牧邨:” 秦时 明月汉时关"七字天造地设, 诂训不得, 只此一句, 意已尽, 下句乃申明之。大意谓秦筑长城,汉亦戍守,关山明月,同此悲凉;万里征人,迄无还日。庶几边将得人,边氛稍靖;然岂易言,是则此关此月。【作者简介】徐锡麟(1873年12月17日 -1907年7月7日),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府山阴东浦镇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教师,后升副监督。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的活动。回国后先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同年冬赴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1906年归国,赴安徽任武备学堂副总办、安徽巡警学堂会办。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次日慷慨就义。2023-06-29 09:23:08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上一句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道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他乡又有何妨。是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之一中的一名句忠骨是忠臣的遗骸,何须是为什么要,马革裹尸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其实根据历史学家考证,龚自珍根本就没有写过这首诗词很多人说是出自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实原诗是这样的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而且《已亥杂诗》所有315首都未曾出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一句.“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还有日本的西乡隆盛写过以下这首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总的一句,这首诗不是龚自珍写的2023-06-29 09:23:581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总共就只有这两句,“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尾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岳飞墓前的墓联。岳飞墓门的下边有四个铁铸的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即陷害岳飞的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四人。跪像的背后墓门上有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反映了人民对抗金英雄的景仰和对卖国贼的憎恨。2023-06-29 09:2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