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dim
-
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只”是表示限于某个范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出自毛泽东《矛盾论·矛盾的特殊性》:“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意思是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或比喻目光短浅。
犯了形而上学错误,因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是关于世界本原即世界是什么的认识,题干未讲世界的本原和本质问题,故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没有直接联系,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关于“世界状态怎么样”的观点,其分歧有三点,其中有一点就是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2、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的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只看到部分,没从整体着眼。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
形而上学的分支
本体论——探究客观存在以外的、一切现象之外的所谓终极实在。比如,本体论可以研究一个任意物体在任意世界的性质会怎么样。
认识论—— 探讨知识的本质、起源和范围的一个哲学分支。
古代宇宙论——探究宇宙的生成、变化,时空结构等问题。古代宇宙论早已经被现代宇宙论取代。
玄学——用非科学手段来臆测生命的起源、进化和本质,以及生命与宇宙、终极实在之间的关系。比如,常说的“天人合一”就属于这种探讨的范畴。
- 黑桃花
-
选D
一叶障目的下一句
不见泰山。解释:原指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出处: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毛泽东《论持久战》。2、这句歇后语来源于《笑林》。 不见泰山。 解释: 原指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 出处: 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毛泽东《论持久战》 2、这句歇后语来源于《笑林》。 故事: 楚国有个穷书生,在家闲居时,读了《淮南子》,看见上面记载:“得到了螳螂捕蝉时遮蔽自己的树叶,可以用来隐身。”于是,他就到树下仰着头寻找这种叶子。他看见一只螳螂正躲在一片叶子后面伺机捕蝉,就去采摘这片叶子。 忽然叶子落到了树下,和树下原有的落叶混在一起,分辨不清了,他只好扫了几斗落叶带回家里,然后一片一片地拿起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的妻子:“你看得见我吗?”他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后来见他整天这样问就厌烦了,随口谎骗他说:“看不见了。” 这个人心中暗自高兴,拿着这片树叶到集市上去了。他当着人家的面,就偷人家的东西,被官吏捕获送到了县衙里。县官受理这一案件,让他先从头到尾把事情的经过说一遍,县官听后大笑起来,把这个书生放了。2023-06-26 19:54:381
一叶障目下一句是什么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2023-06-26 19:55:074
一叶障目的下一句是什么?
不见泰山2023-06-26 19:55:404
一叶障目下一句是啥
一叶障目下一句是不见泰山。原指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论持久战》,这句歇后语、来源于《笑林》。2023-06-26 19:55:561
一叶障目的下一句
“一叶障目”的下一句是“不见泰山”。意思是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的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从前,有个楚国人看到书中写有“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找到那2023-06-26 19:56:032
一叶障目下一句是什么?
一叶障目的下一句是不见泰山。2023-06-26 19:56:1213
歇后语一叶障目的下一句是什么
不见森林2023-06-26 19:56:462
一叶障目的下一句歇后语是什么
就是这样的2023-06-26 19:57:043
一叶障目,下一句?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2023-06-26 19:57:125
一叶障日的下一句是什么?
不见泰山2023-06-26 19:57:384
请写出下面词语的下半句.一叶障目、城门失火、取之不尽、千里之堤、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2023-06-26 19:57:451
“一叶目障”下一句是什么?
不见泰山。是“一叶障目”而不是“一叶目障”。〝一叶障目〞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yī yè zhàng mù,释义:叶,树叶;障,屏障;目,眼睛。意为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借以形容看不到事物的全貌,用以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拼音】:【yī yè zhàng mù】。【释义】: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结构】:主谓式。【相近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反义词】:“明察秋毫”、“洞若观火”。造句:1、你们不能一叶障目,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此人初出茅庐自以为是,仅观眼前方圆,可谓一叶障目,不知世态。3、在处理重要的人或事时,我们千万不能一叶障目,必须要多方面考虑!2023-06-26 19:57:521
文言文《一叶障目》的翻译
1. 古文《一叶障目》的翻译 楚国有个人非常贫苦,读了《淮南方》,知道螳螂捕捉知了时用一片树叶把自己遮蔽起来,就可以隐形,使知了看不到自己。 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朝上,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结果树叶掉落在地上,而树下原先有许多树叶,再也分不清哪一片树叶是他想用来隐形的。 于是他扫了好几斗树叶回去,一片一片地拿来遮蔽自己,还不时地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妻子开头总是说:“看得见。”被他打扰了一整天,已经厌烦极了,丈夫仍然纠缠不休,妻子就干脆哄骗他说:“看不见了。” 这个人嘿嘿地笑了起来,显得异常高兴他还着这片树叶跑到街上去,当着别人的面偷东西,给官吏抓着送到县衙门去了。县官审问他,他便把此事的始末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 县官听了大笑不止,没治罪就把他放了。 2. 一叶障目 文言文翻译 一、翻译: 楚国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他读了《淮南子》,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在捕蝉时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他十分高兴,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蝉时用来遮蔽自己的树叶。偶然发现了,就伸手摘下来。 不料失手,那片树叶竟飘落地下。树下原本就有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辨认。于是,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收了足足有几斗回家。 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树叶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 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后来,折腾了一整天,妻子于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烦,便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人一听心里暗暗大喜,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跑到街上去。 到了闹市,他举着树叶,旁若无人,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押送县衙。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 县官听了大笑不止,没治罪就把他放了。 二、魏·邯郸淳《一叶障目》原文: 楚人居贫的日子,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 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片文章选自三国魏·邯郸淳撰的《笑林》,本文讲述了楚国人因为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的故事。故事警示世人要看清事物的全貌,还不能盲目轻信、盲目崇拜,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和验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予以看待。 《笑林》为古笑话集,三国魏邯郸淳撰。三卷。所记都是俳谐的故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笑话专书。原书已佚,今存二十余则。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本较完备。 作者简介 邯郸淳,字子叔,颖川(今河南禹县人)。邯郸淳博学多才,擅长书法,他所编《笑林》共三卷,都是一些嘲讽愚庸的笑语故事,其中一些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此书已亡佚,现仅存29则。后世的一些笑话书,都受《笑林》一书的影响。 3. 文言文翻译 一叶障目 一叶障目u0625 原文: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 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 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若见我不 "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 ,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u0624 译文: 楚国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u0625 他读了《淮南子》,得知螳螂捕蝉时,掩蔽过的树叶,可以用来隐没人身,便真的去寻找. 他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居然发现一片隐蔽着螳螂的树叶,就伸手摘下来.不料失手,那 片树叶竟飘落地下,和许多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辨认.于是,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 收了足足有几斗.u0625 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 "开始 ,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后来,因为折腾了一整天,妻子疲倦不堪,很不耐烦,便哄他 说:"看不见了.."u0625 这人一听大喜,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闹市,他举着树叶,旁苦无 人,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扭送县衙.u0624 4. 【跪求古文《一叶障目》原文及译文 原文:夫耳之主,目之主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声译文:耳朵是管听的,眼睛是管看的.一片树叶遮住眼睛,就会连泰山也看不见;两粒豆子塞住耳朵,就会连雷声也听不见.出处 《欧冠子·天则》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常用来比喻某人被眼前极其细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和本质.这来源于古书“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句.后人解释此语时,以三国时期邯郸淳写的《笑林》最为有趣.他讲“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笑话说,楚地住着个穷书生,想发歪门邪道之财.书生记得读书时读过螳螂捕蝉故事,那螳螂藏在树叶后,一举成功.于是他去找荫蔽螳螂的树叶.他真的发现一片螳螂藏于后的树叶,连忙摘下来,却不小心滑了手,那片树叶掉在一堆落叶当中了.书生将所有树叶装进箩筐之中,带回家一片片挡住自己眼睛做试验,并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开始时妻子如实回答看得见,但是这穷书生不厌其烦地拿一箩筐树叶试验,妻子突骗他道:“这片叶子荫蔽住你了,我看不见了.”穷书生如获至宝,认为这就是那片藏螳螂的神叶.他带着那片树叶,跑到集市上挡住眼睛便拿商贩的货品.当然,立即被商人将他抓住交官了.县官一听案情,早笑得前仰后合,觉得书生蠢钝迂腐到幼稚可笑!骂他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狠揍一顿,把他赶回家去.笑话毕竟是笑话,不过,以夸张的笑话比喻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类似举措,讽刺不看整体,以偏盖全却非常合宜.。 5. 跪求古文《一叶障目》原文及译文 原文:夫耳之主,目之主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声 译文:耳朵是管听的,眼睛是管看的。一片树叶遮住眼睛,就会连泰山也看不见;两粒豆子塞住耳朵,就会连雷声也听不见。 出处 《欧冠子·天则》 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常用来比喻某人被眼前极其细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和本质。这来源于古书“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句。 后人解释此语时,以三国时期邯郸淳写的《笑林》最为有趣。他讲“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笑话说,楚地住着个穷书生,想发歪门邪道之财。书生记得读书时读过螳螂捕蝉故事,那螳螂藏在树叶后,一举成功。 于是他去找荫蔽螳螂的树叶。他真的发现一片螳螂藏于后的树叶,连忙摘下来,却不小心滑了手,那片树叶掉在一堆落叶当中了。书生将所有树叶装进箩筐之中,带回家一片片挡住自己眼睛做试验,并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开始时妻子如实回答看得见,但是这穷书生不厌其烦地拿一箩筐树叶试验,妻子突骗他道:“这片叶子荫蔽住你了,我看不见了。”穷书生如获至宝,认为这就是那片藏螳螂的神叶。他带着那片树叶,跑到集市上挡住眼睛便拿商贩的货品。当然,立即被商人将他抓住交官了。县官一听案情,早笑得前仰后合,觉得书生蠢钝迂腐到幼稚可笑!骂他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狠揍一顿,把他赶回家去。 笑话毕竟是笑话,不过,以夸张的笑话比喻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类似举措,讽刺不看整体,以偏盖全却非常合宜。 6. 一叶障目文言文 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给云:“不见。”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楚国有个人非常贫苦,读了《淮南方》,知道螳螂捕捉知了时用一片树叶把自己遮蔽起来,就可以隐形,使知了看不到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朝上,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结果树叶掉落在地上,而树下原先有许多树叶,再也分不清哪一片树叶是他想用来隐形的。于是他扫了好几斗树叶回去,一片一片地拿来遮蔽自己,还不时地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妻子开头总是说:“看得见。”被他打扰了一整天,已经厌烦极了,丈夫仍然纠缠不休,妻子就干脆哄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个人嘿嘿地笑了起来,显得异常高兴他还着这片树叶跑到街上去,当着别人的面偷东西,给官吏抓着送到县衙门去了。县官审问他,他便把此事的始末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县官听了大笑不止,没治罪就把他放了。 。。。 【说明】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书呆子,同时也讽刺那些干坏事的人——他们总以为有什么高明手法可以把不光彩的事遮挡起来,其实,纸是包不住火的。 百度文库版本:!!! 一叶障目 楚人居贫, 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 妻始时恒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云:“不见。”嘿mò然大喜,赍jī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yì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古时候,楚地有个穷苦的读书人,读《淮南子》这部书时,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看到这里,书生呆呆地想:要是我能得到那片树叶,该有多好.我用树叶遮住自己,想要什么只管到集市上去拿,再也不会过这苦日子了.想到这里,他扔下书就往树林跑去,想找那种螳螂藏身的树叶.他抬着头,一棵树一棵树地找过去,脖子都酸了,也没找到那种叶子.忽然,他看见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树叶的背后.他高兴极了,赶紧爬上树,准备采那片叶子.可巧,一阵风吹过来,树叶纷纷飘落,他要采的那片叶子也落到地上.究竟哪片树叶是螳螂藏身的那片,他怎么也分不清.好不容易找到的宝贝树叶总不能不要呀!它准在这堆树叶里.书生脱下衣服,把地上的树叶都包了回去.回去之后,他一片一片地拿起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能看见我吗?”起初,他妻子老老实实告诉他,:”看得见.”后来,见他没完没了地问,不耐烦了,说:”别问了,看不见了.”他高兴地跳起来,大声喊道:”宝贝可找到了!宝贝可找到了!”说完,拔腿就往市场跑.市场可真热闹,什么东西都有.书生满心欢喜,一只手拿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另一只手去偷人家的东西,结果,给人当场抓获,被扭送到县衙门.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说:”我找到了一片能隐身的树叶,用它遮住自己的眼睛,什么人都看不到我,这才去拿人家的东西.不知怎么搞的,这片树叶失灵了,我给别人看见就被逮住了.” 县官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训斥了一顿就把他释放了.2023-06-26 19:58:061
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下一句是什么
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森林都看不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读音:[ yī yè zhàng mù ],[ bù jiàn sēn lín ]释义: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出处:毛泽东《矛盾论·矛盾的特殊性》:“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叶,不看见森林。”扩展资料近义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读音:[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释义:也说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出处:《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白话译文: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两颗豆子塞住耳朵,连惊雷都听不见了。2023-06-26 19:58:131
一叶蔽目的下一句是什么?
不见泰山2023-06-26 19:58:223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下一句是什么?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不谋一世者,并不可谋一时”的意思是:不能够看透全局来谋划事务的,便没有谋取(治理)一个地区的才智;不能从长远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是不能够筹划好眼前的事的。寓意眼光长远,不应只指顾眼前的蝇头小利。说的是大局观,全局意识。"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 出自陈澹然[清]的《寤言二*迁都建藩议》。扩展资料:“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讲的是“全局”和“一域”的关系,其实就是大局和小局的关系。“一域”要服从“全局”,“小局”要服从大局。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局部,只看到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利益,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域”蔽眼,不见全局,不但要影响大局,就是小局也必然搞不好。反之,只有从战略的、宏观的、全局的角度看问题,才能有一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势和胸怀,也才能打开视野,扩展胸襟,从更大更广的时空范围寻找和把握大的机遇,谋全局者,一域一隅才能因势而上,赢得发展。“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讲的是“万世”与“一时”,也就是长远和眼前的关系。我们讲发展,讲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就是“万世”,就是长远。我们讲政绩,也要讲“万世”,讲全面,讲长远,既要看眼前的经济指标,又要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环境指标;既要看当前的发展速度,又要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看“后劲”;既要经得起现在的考核,又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总之要谋“万世”,讲长远,而不能只谋“一时”,只顾眼前。事实上,不谋“万世”,竭泽而渔者,眼前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只有着眼长远,才能发展当前。2023-06-26 19:58:291
一日不见下一句是什么一叶障目是什么功夫不克下一句是什么宁为欲碎下一句是什?
一日不见下一句是如隔三秋,一叶障目不是功夫,而是一句成语,宁为玉碎,下一句不为瓦全2023-06-26 19:58:361
一叶障目出自哪里?
螳螂伺蝉 螳螂为了捕蝉 自障叶, 用树叶遮挡掩护 可以隐形 让蝉看不到自己。这句话出自《楚人隐形》,是一篇幽默讽刺的文章。原文为: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⑤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译文: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子》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片树叶,来摘取它。这片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片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得见我不?”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对叶进入集市,当着面拿取人家的货物。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启示:楚人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还是一个贪婪,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讽刺了:利欲熏心,想不劳而获,自欺欺人的蠢人。成语:楚人隐形中楚人是十分愚蠢的,贪婪的,用成语概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2023-06-26 19:58:431
一叶障目的成语原文
原文一: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大喜。遂于树下仰望,欲觅螳螂伺蝉自障叶。偶见之,即缘而摘之,然不慎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具分辨,乃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竟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楚人嘿然大喜,明日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而诣官。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原文二: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大喜。遂于树下仰望,欲觅螳螂伺蝉自障叶。偶见之,即缘而摘之,然不慎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具分辨,乃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竟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楚人嘿然大喜,明日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而诣官。2023-06-26 19:59:061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一典故出自哪里?
成语资料 【发 音】yī yè zhàng mù,bú jiàn tài shān 【解 释】: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近义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用 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成语出处 《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成语示例 1 你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2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切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 成语典故 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子》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片树叶,来摘取它。这片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片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面拿取人家的货物。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审问他,听他说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后大笑起来,笑他只是个书呆子罢了。于是县令把他放了,没有治罪。 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原指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 【原文】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同“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2023-06-26 19:59:282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句话证明了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一片叶子挡住了眼睛,眼睛就看不见后面的泰山了.这是因为叶子挡住了来自泰山的光线,之所以能挡住就是因为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路灯下人在地上留下长长的影子也能表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故答案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是沿直线传播.2023-06-26 19:59:351
下列名言的下一句是什么
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4.山无厌高,( 水不厌深)。 待解决 [ 标签:下列名言 ] 匿名 2012-06-18 15:53 有: 1.一叶障目,()。 2.梅须逊雪三分白,()。 3.(),谁持彩练当空舞。 4.山无厌高,()。 5.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 师之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7、愿乘风破万里浪 甘面壁读十年书。 8、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9、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1、有雪无梅不经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1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13、鸟语对花香,盛夏对寒冬采纳哦2023-06-26 19:59:421
一叶障目的寓意和道理是什么?
一叶障目的寓意和道理,如下:告诉我们楚人居贫而不能守志,心生邪念、利令智昏,因而做出自欺欺人的事。一叶障目的寓意:讽刺了利欲熏心,想不劳而获,自欺欺人、轻信妄说的人。要看清事物的全貌,还不能盲目轻信、盲目崇拜,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和验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予以看待。楚国的书生天真地认为只要一片叶子就可以隐身,但他不明白叶子只遮住了他自己的眼睛。盲目地相信他人,做事根本不经过头脑的思考是愚蠢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一叶障目的事情比比皆是。许多人对待事情往往只注重表面和局部,他们自以为得到了正确的认识,却不知自己看到的离真相还差很远。为避免因没能全面认识而产生的偏差或错误,应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去思考,去分析,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而做出错误的决定。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全貌,引申为被细小的东西、事物所困惑,忽视掉其他大的重要东西和事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原文:楚人居贫的日子,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2023-06-26 19:59:491
一叶障目,只手遮天,可笑世人看不穿。 盲目崇拜,甘心受骗,趋炎附势齐奉献!这
金钱。不忘初心2023-06-26 20:00:4912
一叶蔽目得连舍木逐未末还是以偏概全?
你也闭幕,当然就是背着闭着眼睛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看见。被蒙蔽了看不到事情的真相。2023-06-26 20:01:2410
看上句,填下句。(古诗)
长一智满招损,谦受益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023-06-26 20:01:543
什么什么障目?
什么障目成语 一叶障目 一什么障目啊 一叶障目 一叶目障下一句是什么? 一叶障目,不见天日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成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常用来比喻某人被眼前极其细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和本质。这来源于古书“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句。 后人解释此语时,以三国时期邯郸淳写的《笑林》最为有趣。他讲“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笑话说,楚地住着个穷书生,想发歪门邪道之财。书生记得读书时读过螳螂捕蝉故事,那螳螂藏在树叶后,一举成功。 于是他去找廕庇螳螂的树叶。他真的发现一片螳螂藏于后的树叶,连忙摘下来,却不小心滑了手,那片树叶掉在一堆落叶当中了。书生将所有树叶装进箩筐之中,带回家一片片挡住自己眼睛做试验,并问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开始时妻子如实回答看得见,但是这穷书生不厌其烦地拿一箩筐树叶试验,妻子突骗他道:“这片叶子廕庇住你了,我看不见了。”穷书生如获至宝,认为这就是那片藏螳螂的神叶。他带着那片树叶,跑到集市上挡住眼睛便拿商贩的货品。当然,立即被商人将他抓住交官了。县官一听案情,早笑得前仰后合,觉得书生蠢钝迂腐到幼稚可笑!骂他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狠揍一顿,把他赶回家去。 笑话毕竟是笑话,不过,以夸张的笑话比喻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类似举措,讽刺不看整体,以偏盖全却非常合宜。 什么是内障目暗 内障,病证名。见处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证治准绳·杂病》认为:内障“皆有翳在黑睛内遮瞳子而然。”指主要发生于瞳神及眼内各组织的疾病。 目暗,即目暗不明,也就是眼暗,证名。系指眼目昏暗的证候。见《千金翼方》卷十一。又名眼闇,也即目昏。 两个名词都是眼部疾病的医学名词。 词语什么什么障目 一叶障目 一叶障目的障是什么意思 障的意思就是 阻隔,遮挡 的意思, 一叶障目也叫“一叶蔽目”后常跟“不见泰山”来用,全句的意思是: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亲,有其他题目请另外发问,此问题有疑问,请追问,,以上都是本人自己纯手工做的,有错误,请指出。我是诚心的想帮你,若满意请请点击在下答案旁的"好评",,互相探讨,答题不易,互相理解,请不要随意给差评,谢谢 一叶障目是什么意思? 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成语,什么障目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释义]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语出] 《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一什么障目成语 一叶障目 [yī yè zhàng mù] 基本释义 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出 处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成语接龙 目食耳视 视为儿戏 戏彩娱亲 亲密无间 间不容砺 砺世磨钝 钝学累功 功高盖世世济其美 美男破老 老迈龙钟 钟鸣漏尽 尽力而为 为仁不富 富室大家 家常便饭饭囊衣架 架谎凿空 空谷跫音 音容笑貌 貌离神合 合情合理 理不忘乱 乱世英雄雄文大手 手舞足蹈 蹈赴汤火 火尽灰冷 冷若冰霜 霜凋夏绿 绿林大盗 盗亦有道 成语一什么障目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出 处 《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例 句 你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2023-06-26 20:02:121
一夫当夫,万夫莫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八个字的成语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智:智慧,见识。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不要求立功,只希望没有错误。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指对佛教、道教如不阻塞,儒家学说就不能推行。现比喻不破除旧的、坏的东西,新的、好的东西就建立不起来。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喻指是非颠倒,真伪混淆。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指办不好事情,反而把事情弄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旧指成功了就是合法的,失败了就是非法的。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兴:兴致,兴趣。趁着兴致来到,结果很扫兴的回去。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 蚯蚓虽小,但它把堤岸穿透了,就能把整个城市淹没。比喻不注意小的事故,就会引起大祸。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重足:双脚并拢;侧目:斜着眼睛。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眼红:激怒的样子。仇敌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势孤力单,容易受人欺负;从多气壮,别人不敢欺侮。 澹泊明志,宁静致远 澹泊:不追求名利;宁静:心情平静沉着。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可有所作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意是宗教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益:更加;势:权势。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 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骥:良马。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世间的虚伪狡诈才能鉴别贤才。比喻经过长久的磨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兴隆,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形容刻苦自勉。 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原是一些店铺招揽生意的用语,向顾客表明他没分店,只能在他这一家店里买到某种商品。泛指某种事物只有他那儿有,别处都没有。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两只凶恶的老虎争斗起来,其中必有一只受伤。比喻敌对双方实力都很强,激烈斗争的结果,必有一方吃亏。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方:方术,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聚在一起,各种事物因种类不同而区分开。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质分门别类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阻止;甚:超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比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竭:使……干涸;渔:打鱼。烧毁森林捕捉野兽,排干湖水去捕捉鱼。比喻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风高:风非常大。月黑:指黑夜。趁风大放火,趁黑夜杀人。形容盗匪趁机作案的行径。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佛是金妆,人是衣妆 指佛靠金子装点,人靠衣饰打扮。比喻人内里不足,要靠外表。 福不重至,祸必重来 福不会接连而来,祸灾却会接踵而至。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手腕被腹蛇咬伤,便立即截断,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紧要关头,必须下决心当机立断。也比喻牺牲局部,照顾全局。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对于人或事不从全面看,只是抓住一点就攻击。多指有偏见的批评。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 关:函谷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民风好文,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民风好武,多出将帅。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比喻纵容助长坏人坏事,到头来自己受害。 归师勿掩,穷寇勿追 掩:乘人不备进行袭击。不能袭击撤退的军队,也不能追杀走投无路的敌人。指特定情况下要防止敌人拼死反击,以免不测的牺牲。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涸:使水干枯;泽:聚水的洼地;焚:烧毁。把池水戽干来捕鱼,将林地烧毁来打猎。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即:就,立刻;挥:挥手。叫他来就来,叫他走就走。形容统治阶级对下属或奴才的任意使唤。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比喻众多子女之中,一定有一个超群出众的人。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把土堆起来可以成山,把水蓄起来可以成海。比喻积少成多。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失:错过。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敝帚:破扫帚。享:供奉。自家的破扫帚被认为价值千金。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有时用于自谦。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封建礼教认为,女子出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奸同鬼蜮,行若狐鼠 奸诈象鬼蜮,狡猾象狐鼠。比喻人恶劣到极点。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见到时不拿过来,以后再想要就更难办了。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忪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江山好改,秉性难移 旧时俗语。强调人要改变习性是非常困难的。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足赤:足金,纯金。没有纯而又纯的金子。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错误。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外面象金象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举如鸿毛,取如拾遗 举一根羽毛,拾一件东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费气力。 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壅:堵塞。细小的水流如果不堵塞,终将汇合成为大江大河。比喻对细小或刚刚萌芽的问题不加注意或纠正,就会酿成大的问题。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比喻一言为定,决不翻诲。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比喻自己所在的地方有什么条件,就依靠什么条件生活。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比喻害人的东西,大家一致痛恨。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志向远大的英雄。已:停止,衰减。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裂冠毁冕,拔本塞源 冕:古代王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本:树根。原比喻诸侯背弃礼法,侵犯天子的直接领地。后用作臣下推翻国君,夺取王位的代称。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在路上遇见欺负人的事情,就挺身而出帮助受害的一方。旧时为人们所称道的一种侠义行为。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比喻这一方面有情,那一方面无意(多指男女恋爱)。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形容略一思考,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比喻公开的攻击容易躲避,暗地里的攻击难以防备。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旧谚。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牛后:牛的肛门。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棋高一着,缚手缚脚 本指棋艺,后比喻技术高人一头,对方就无法施展本领。 千部一腔,千人一面 比喻都是老一套,没有变化(多指创作)。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注意会造成大乱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指走远道处在无处落脚的境地。也比喻处境尴尬或生活无依靠。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 前人失脚,后人把滑 比喻吸取人家失败的教训,小心谨慎,免得再失事。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形:指身体;吊:慰问。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竭:尽,完。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练武的人应该经常练,唱歌的人应该经常唱。比喻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指合情合理的事,大家想法都会相同。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旧时俗语。意思是为了追求金钱,连生命都可以不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日计不足,岁计有余 每天算下来没有多少,一年算下来就很多了。比喻积少成多。也比喻凡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有很大收获。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容膝之安,一肉之味 形容生活条件并不好。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泛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象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比喻两头没有着落。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形容无路可走的窘迫处境。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 守如处女,出如脱兔 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比喻在平时要想到可能发生的困难和危险。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顺:顺从;昌:昌盛;逆:违背;亡:灭亡。顺从我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我的就叫你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 说一是一,说二是二 说怎样就怎样,不能更改。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比喻重大事件彼此相互影响。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比喻被动应付,对问题不作根本彻底的解决。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写了一大篇文章,但没有接触到主题。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学习书法没学好,学习剑术也没学到手。指学习一无所成。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 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 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形容懒惰成性,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人。 一不压众,百不随一 少数敌不过多数。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佛家称生为“出世”,死为“涅槃”。指死去活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意思是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多指地位崇高权势显赫的大臣。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疾:急速,猛烈。比喻一个人或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办事。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用瞪眼回击瞪眼,用牙齿咬人对付牙齿咬人。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鹬蚌持争,渔翁得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意思是摆好阵势以后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但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指高超的指挥作战的艺术。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知道的就说,要说就毫无保留。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比喻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体或全部。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中河失舟,一壶千金 比喻东西虽然轻微,用得到的时候便十分珍贵。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什么,收什么。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指要杀人见血、动手拼命。红刀子:带血的刀子。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涅:黑土。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 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 败事有余,成事不足 指非但办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坏。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指局外人对事物观察得周详慎密,当事人则往往会迷惑糊涂。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兵来将迎,水来土堰 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兵器藏进武库,军马放入华山。指天下太平。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不进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担风险就不可能取得成果。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规:圆规;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诸:之于的合音;传:传布流传;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后来志趣相投的人。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差:相差;毫厘:很小的计量单位;谬:同“缪”。开始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指用重金悬赏,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见:显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指幸运事不会连续到来,祸事却会接踵而至。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攻:攻打;克:攻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公修公德,婆修婆德 指修德属个人,不得兼代。 韩信用兵,多多益办 比喻越多越好。同“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丝毫不为个人利益着想,一心一意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表示自己是个硬汉,对别人毫无隐瞒。 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指说错了话要惹祸,吃错了东西要生病。后多以强调言语必须谨慎。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指家财富有的人常自珍爱,不自蹈险地。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人的本性的改变,比江山的变迁还要难。形容人的本性难以改变。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进攻和退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指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量体:用尺量身材的大小长短。裁:裁剪。比喻根据具体情况办事。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教语。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来的不怀善意,有善意的不会来。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魔:恶鬼;道:道行,道法。比喻正义始终压倒邪恶。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 无天于上,无地于下 原指军将临战奋不顾身。 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2023-06-26 20:02:251
一叶蔽日的下句是什么!! (急)~~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前面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面的或根本的问题。2023-06-26 20:02:342
荫下小蕾含苞绽,翡翠锦囊枝头罥。 万紫千红初来到,一叶障目春不见。什么意思?
谁给你发的?2023-06-26 20:02:412
根据上句,填写下句,使其成为一句完整的谚语
只欠东风不见泰山始于足下铁棒磨成针老大徒伤悲2023-06-26 20:02:516
荫下小蕾含苞绽,翡翠锦囊枝头罥。 万紫千红初来到,一叶障目春不见。什么意思?
一叶障目春不见,那就是看不到了2023-06-26 20:03:062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是老师给的评语吗,写文章的时候确实要把握住中心思想,平时多积累一些素材,这样就有东西可写了,不然生拼硬凑,就会给人感觉就会风马牛不相及。2023-06-26 20:03:142
一叶障目的古文意思?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文言文翻译 有个过著贫穷生活的楚国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螳螂窥伺蝉时使自己隐身的那枚树叶,来摘取它。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种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妻子)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内心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县官当堂审问,楚人自己诉说事件从头到尾的经过,县官大笑起来,释放了他,没有治罪。2023-06-26 20:03:211
一叶障目是哪首诗
一叶障目曾经,你明亮的两扇窗户仰望高山、蓝天、白云吸纳日、月、星光之精华汇聚成一双东方的火眼金睛注目地球。审视世界五千年东方日出之地的光芒在你眼里闪烁出神秘的风景漂流的鱼群从大西洋游来跃入你的眼帘,畅游进你的心海探秘你五千年神秘的海底世界不记得什么时候你发红的窗户盯上白花花的银子窗玻璃镀上了一层又一层的银粉镜子里是你西装革履的笑容还有你身后堆积如山的铜板你守着粪土一样的金钱在镜子里独自陶醉,憧憬明天你看不到红楼梦繁华背后的败落你看不到所罗门昌盛极致的腐朽你看不到巴比伦王国瞬间的倾覆一叶障目 ,yī yè zhàng mù【释义】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结构】主谓式【相近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反义词】明察秋毫、洞若观火[1]【谜语】自(谜底:一叶障目)【押韵词】仁浆义粟、分身无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铁打铜铸、必由之路、闭门塞户、杅穿皮蠹、犬牙差互、宁可清贫,不可浊富、任人摆布。成语原文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大喜,遂于树下仰望,欲觅螳螂伺蝉自障叶。偶见之,即缘而摘之,然不慎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乃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楚人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而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原文翻译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大喜,遂于树下仰望,欲觅螳螂伺蝉自障叶。偶见之,即缘而摘之,然不慎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乃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楚人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而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楚国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他读了《淮南子》,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在捕蝉时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他十分高兴,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蝉时用来遮蔽自己的树叶。偶然发现了,就伸手摘下来。不料失手,那片树叶竟飘落数下。树下原本就有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辨认。于是,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收了足足有几斗回家。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树叶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后来,折腾了一整天,妻子于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烦,便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人一听心里暗暗大喜,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闹市,他举着树叶,旁若无人,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押送县衙。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 县官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训斥了一顿就把他释放了,并没有惩治他。2023-06-26 20:03:302
一叶障目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接下来就由我带来一叶障目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叶障目的成语故事 篇1 一叶障目 【注音】yī yè zhàng mù 【出处】《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解释】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近义词】以偏概全、不见泰山、掩耳盗铃、管中窥豹 【反义词】洞若观火 【年代】古代 【例句】在处理重要的人或事时,我们千万不能一叶障目,必须要多方面考虑! 一叶障目的成语故事 很久以前,楚国有个书生,一天,他从书中得知,螳螂捕蝉时遮蔽自己的身体的那片叶子,有隐身的功效。书生放下书,暗暗窃喜:哈哈,如果我能找到这么一片树叶,岂不是能够拥有隐身之术? 于是,书生放下手中的书,来到郊外的树林里,找啊找,找了好久,终于在一棵大树下,看见一只螳螂躲在叶子后面,正准备捕蝉。书生顾不得礼仪体统,脱下鞋子哼哧哼哧地爬上了大树。 嗬,所有的叶子都是一个模样,书生也分不清楚,哪片才是螳螂遮蔽身体的叶子了。情急之下,书生把整个枝头的叶子都摘了下来,然后背起叶子,哼着小曲儿回家了。 一到家,书生就迫不及待地把妻子拉进房间,拿出一片叶子挡在眼前,问妻子:“夫人,你能看见我吗?”妻子不明白缘由,老实地点点头说:“能看到。”书生扔掉这片叶子,又拿出另外一片挡在眼前,问:“夫人,你能看见我吗?” 他们试了一片又一片,最后,妻子不耐烦了,把眼一斜,说了句“看不见”就离开了。书生大喜,把树叶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喃喃地说道:“太好啦,太好啦,我终于可以拥有隐身之术啦!” 书生来到集市,一个老农正在路边叫卖:“卖梨啦,又香又甜的脆梨,大家快来买啊!”书生一瞧,那梨又大又水灵,顿时馋得直咽口水。可是一摸口袋,一文钱也没带,这可如何是好呢? 忽然,书生一拍脑门,说道:“哎呀,我怎么把这么重要的宝贝给忘了呢?”说完,便掏出那片宝贝叶子,挡在自己眼前,大摇大摆地来到老农的摊前,伸手拿了一个梨扭头就走。 谁知,刚迈出一步,书生就被老农一把抓住,“好大胆的贼人,竟然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书生一脸茫然地说:“我有隐身之术,你是看不见我的,你是看不见我的…”老农可没功夫听他解释,将他送上了公堂。 书生跪在公堂上,羞愧地说:“我从书上看到的,谁如果拥有螳螂捕蝉时遮身的叶子,别人就看不见他。”县官听了哈哈大笑:“你啊,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叶障目的成语故事 篇2 鸵鸟是一种体型巨大的鸟,生于非洲。它空有“鸟”名,却不会飞翔,只能仗着自己的双腿奔跑。据说当它遇到危险避无可避、逃无可逃之时,就会把头埋在地下,仿佛眼不见为净,眼不见则险不存。我想,这种鸟要是生在中国,倒是可以省去在地下挖坑的功夫了,不过是睁眼不见,古人早告诉我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片小小的叶子就足够了。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语出扫叶山堂《百子全书》第五册载春秋`楚`鹖冠子《鹖冠子`卷上`天则》:“昔者有道之取政,非于耳目也。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道开而否,未之闻也。见遗不掇,非人情也。”鹖冠子,是周朝时的楚国人,因他隐居山中常以鹖的羽毛作为冠饰,因而得名。《汉书`艺文志》中有其篇。上面引文是讲“圣人之政,恃道不恃耳目”时讲的,意思是说,过去圣贤对待是非,不是仰仗耳闻目睹。如果一片树叶遮住了眼睛,连泰山那样的"大山也看不见,两个豆子塞住了耳朵,使打雷那么大的声响也听不进去。懂得了“道”而又感滞塞那是没有的。见到丢失而不拾取也不合人情。“道开而否”,是指眼前虽有云雾,不能碍视;耳边虽有雷鸣,不能乱听。这样虽居于草野之隅,也不会受到滞碍。 东汉`邯郸淳撰《笑林》中,讲一个楚人读《淮南子》,见有“得螳螂例蝉自障叶可以隐形”之说,便去寻找这种树叶放在自己眼上去偷东西。《晋书》卷九十二《顾恺之列传》载,画家顾恺之相信蝉栖树叶能隐身的说法,他朋友桓玄便同他开玩笑,送他一片树叶,说放眼上能自蔽,顾恺之信以为真,把片叶珍藏起来。明`赵南星《笑赞》也载有相似故事。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用以讽刺被眼前细小事物所蒙蔽和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面的或根本的问题。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六章:“只是我同他略谈数语,也看出他正像一般读书人一样,看事半明半暗;有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其实这个成语包含的物理学知识很是清晰明了,便是光的性质之一: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障碍物大小一定时,障碍物挡住的范围还与人到障碍物的距离有关,离障碍物越近,挡住的范围就越大。若接近眼睛时,一叶之大小便可挡住全部视线。 说起来,在传统中国物理学诸多学科当中,光学是得到突出发展的学科之一。古人对光本身有过内容丰富的探讨,形成了一定的学说。 首先,在对光本性的认识上,中国古人深受元气学说的影响,他们认为气是万物本原,光当然也不例外。光不但生于气,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气,是一种由光源发出的特殊的气。在中国,很早就有人提出光是气的思想起源。春秋时医者就曾提出:“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晦、明是光的不同表现形式,差别在于光的强弱不同。到了西汉,《淮南子`原道训》又进一步提出:“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其子为光,其孙为水。”光生于元气,不等于它本身即为气。 那么,光究竟是什么呢?《淮南子`天文训》载:“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这里所谓的“天道”、“地道”,是指物所遵循的不同规律,圆、方则指物的性质,例如火在地上即有,它便循“天道”,曰圆;水无定形,但其性质曰“方”,循“地道”。“明者”指光源,它向外发光,是为“吐气”,亦曰“外景”;“幽者”指可以反光的物体,比如水,它能接受外光,反射成像,看上去如同物在其内,故此叫“含气”,又名“内景”。“外景”指发光,“内景”指反光,其区别在于“吐气”与“含气”的不同。既然发光、反光都离不开气,那么《淮南子》毫无疑问是把光作为一种特殊的“气”来对待的。 认为光是一种气,南宋学者蔡元定曾用这一认识解释月亮发光。问:“月本无光,受日而有光?”季通云:“日在地中,月行天上,所以光者,以日气从地四旁周围空处迸出,故月受其光。” 可见,在对光本源问题的认识上,中国古人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光是光源发出的一种特殊的气。不过,明末清初的方以智曾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波动学说。方以智道:“气凝为形,发为光声,犹有未凝形之空气与之摩荡嘘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声之用,常溢于其余。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按方以智的看法,“空皆气所实也”,“气”弥漫整个空间,内部毫无间隙,这样,倘一处受激,必致处处牵动,“摩荡嘘吸”、“互相转应”,有如投石水上,石激水荡,连环不断,将波纹一层一层向外传播开去。光就是这样由光源向外传播的。 方以智把光和声相提并论,认为两者以同样的方式发生传播。就其论述而言,应是一种朴素的波动学说,可以名之为气光波动说。 其次,关于光的传播问题,古人也有不少研究。战国时期《墨经》记载过一个小孔成像实验,并给予分析和解释:“景到(倒),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这段文字表明小孔成的是倒像,其原因是在小孔处光线交叉的地方有一“端”,成像的大小与这交点的位置无关。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已经认识到光是沿直线行进的。同时,这个实验还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光是有速度的。《经说下》在解释该实验时提出:“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中国科技大学已故钱临照院士对此条做了精辟阐释,并特别论述了其中“射”字的含义,说:“我于此实验叙述原文得一‘射"字焉……射之一字含义凡三,一曰直,二曰疾,三曰自近及远。于以推墨翟之所以知光亦有三焉。一为光之直线进行,二为光有甚大之速度,三为光发自光体而及于他处。”唐代甘子布作《光赋》也提到:“从盈空而不积,虽骏奔其如静。”这说明古人认为光不但有速度,而且速度很快。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物体在空中飞动时,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物体飞动的方向一致。然后在纸窗开一小孔,使窗外飞动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沈括用光的直进的道理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东则影西,西则影东。”墨家对本影、半影也作了解释;与此相连,墨家还根据物光源相对位置的变化,以及物与光源本身大小的比较来讨论影的大小及其变化。影子戏便是基于这些认识而产生的。 晋朝葛洪说:“日月不能光于曲穴。”又说:“震雷不能细其音以协金石之和,日月不能私其耀以就曲照之惠。”北宋张载说:“火日外光,能直而施。”这些,谈的都是光行直线。 另一方面,让学界始料未及的是,我国古人也有光行曲线思想。虽然古人的这一思想大都隐藏在其天文论述之中,而不大受人关注。但无论如何,这一思想确实存在。例如,晋朝杜预在解释日环食时,即曾说过:“日月同会,月奄日,故日食……日光轮存而中食者,相奄密,故日光溢出。”根据古人的认识,日月等大,若日食起因于月亮对日光的遮蔽(月奄日),那么依据光行直线原理,就不可能发生环食,只能发生全食或者偏食。杜预的解释,显然意味着光可弯曲行进,“溢出”二字也表明了这一点。杜预解释的是日食,而后秦姜岌则运用光行曲线思想解释月食: 难者又云:“日yào星月,明乃生焉,然则月望之日,夜半之时,日在地下,月在地上,其间隔地,日光何由得照月?虚安得常在日冲?”对曰:“日之yào也,不以幽而不至,不以行而不及,赫烈照于四极之中,而光yào焕乎宇宙之内。循天而yào星月,犹火之循炎而升,及其光yào,无不周矣,惟冲不照,名曰虚。举日及天体,犹满面之贲鼓矣。日之光炎,在地之上,因碍地不得直照而散,故薄天而照则远,在地之上散而直照则近。以斯言之,则日光应yào星月,有何碍哉!” 虚是古人解释月食的专用名词。在这段话中,人们向姜岌发难,说月望之时,日月被地相隔,日光怎能照到月亮?日照不及,月怎能生光?姜岌回答说,日光像火,火在一般情况下向上直升,若遇物阻挡,则热流沿物面上升。同样,在没有大地阻隔时,日光向四外直射而散,若遇地阻隔,则沿天球曲面绕过大地向日的对冲传播,唯有正对冲之处不能照及,于是形成虚。姜岌是浑天家,按浑天学派的观点,天是一个球体,光沿着天球的内表面传播,当然走的是曲线。 到了宋代,朱熹又用光行曲线解释月中阴影,认为月中阴影是地受日光照射而在月上的投影。他说:“月体常圆无阙,但常受日光为明。初三四,是日在下照,月在西边明,人在这边望,只见在弦光。十五六,则日在地下,其光由地四边而射出,月被其光而明,月中是地影……盖日以其光加月之魄,中间地是一块实底物事,故光照不透,而有此黑晕也。” 根据古人的认识,日月远小于地,若光行直线,则日光照耀大地所形成的阴影,必然要大于地本身,所以,它不可能被缩小投影到月面上。要保持朱熹说法的成立,就必须认为日光是绕地沿曲线传播的。 中国古代光行曲线思想,到方以智时形成了明确的理论。方以智提出一个概念,叫光肥影瘦,其含义为:光在传播过程中,会绕到障碍物的后面,使得光亮区变大,阴影区缩小。这一概念与其气光波动说是一致的:光的传播方式既然与声相同,它在行进过程中,若遇物体阻挡,当然也像声一样,要向阻挡物后面绕去。他说:“物为形碍,其影易尽,声与光常溢于物之数,声不可见矣,光可见测,而测不准也。” 方以智的学生揭暄对方以智的光肥影瘦学说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日之为光者,火也。火气恒散,天圆体,散之不得,则必循天而转,以合于对极。中亦抱地而转,以合于前冲,若水流包砥而后合也。余尝于日没时,观其影射气中,自西cuó东,抱地若环桥,始知其影非直行,能随物曲附,不可以直线取也……光肥影瘦固然,光小于物,光亦肥,仍不可以直线取也。” 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是对传统光行曲线理论的总结,后半部分则是对光肥影瘦概念的进一步说明。揭暄指出,光肥影瘦是普遍现象,在光源小于障碍物的情况下,该现象仍然存在。 为了验证“光肥影瘦”学说,方以智还做了小孔成像实验。他记述道:“尝以纸徵之。刺一小孔,使日穿照一石,恰如其分也。手渐移而高,光渐大于石矣;刺四、五穴,就地照之,四五各为光影也;手渐移而高,光合为一,而四五穴之影,不可复得矣。光常肥而影瘦也。” 方以智认为,光线透过小孔形成的亮区很快融合为一,证明光肥影瘦之说是正确的。实际上,造成“四五穴之影,不可复得”的原因很多,很难说是否“光肥影瘦”所致。方以智的实验是否证实了他的光肥影瘦学说,可姑且不论,但他努力用实验证实自己的理论,这种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这也表明在他的思想里,光确实是可以沿曲线传播的。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说的是光线直线传播;殊不知这也有前提,若介质不匀,光也是可以曲线向前的。相对论之后,超光速的虫洞,时间机器的幻想,宇宙坍塌的奇点……这时候再想经典物理的光,倒真的算是一叶障目了。 一叶障目的成语故事 篇3 词目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发音 yī yè zhàng mù,bù jiàn tài shān 释义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出处 《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示例 你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成语故事】 古时候,楚地有个穷苦的读书人,读《淮南子》这部书时,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 看到这里,书生呆呆地想:要是我能得到那片树叶,该有多好。我用树叶遮住自己,想要什么只管到集市上去拿,再也不会过这苦日子了。想到这里,他扔下书就往树林跑去,想找那种螳螂藏身的树叶。他抬着头,一棵树一棵树地找过去,边脖子都酸了,也没找到那些种叶子。 忽然,他看见一只螳螂躲在一片树叶的背后。他高兴极了,赶紧爬上树,准备采那片叶子。可巧,一阵风吹过来,树叶纷纷飘落,他要采的那片叶子也落到地上。究竟哪片树叶是螳螂藏身的那片,他怎么她分不清。好不容易找到的宝贝树叶总不能不要呀!它准在这堆树叶里。书生脱下衣服,把地上的树叶都包了回去。回去之后,他一片一片地拿起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能看见我吗?”起初,他妻子老老实实告诉他,:“看得见。”后来,见他没完没了地问,不耐烦了,说:“别问了,看不见了。”他高兴地跳起来,大声喊道:“宝贝可找到了!宝贝可找到了!”说完,拔腿就往市场跑。市场可真热闹,什么东西都有。书生满心欢喜,一只手拿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另一只手去人偷人家的东西,结果,给人当场抓获,被扭送到县衙门。 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说:“我找到了一片能隐身的树叶,用它遮住自己的眼睛,什么都看不到,这才去拿人家的东西。不知怎么搞的,这片树叶失灵了,我给别人看见就被逮住了。” 县官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训斥了一顿就把他释放了。2023-06-26 20:03:391
“一叶障目”的下一句是什么?
一叶障木,不见泰山。2023-06-26 20:03:594
一叶障目的下一句
1、下一句是不见泰山。叶障目,不见泰山意思是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的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2、成语出处:《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示例: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2023-06-26 20:04:171
一叶障目的下一句 是不见泰山
1、下一句是不见泰山。叶障目,不见泰山意思是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的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2、成语出处:《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示例: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2023-06-26 20:04:251
一叶障目的下一句 一叶障目的下一句是什么
“一叶障目”的下一句是“不见泰山”。意思是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的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故事内容为:从前,有个楚国人看到书中写有“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蝉时用来遮蔽自己的树叶。在摘树叶时不小心掉落,与其他树叶混在了一起。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抱回家,并轮番拿树叶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后来,妻子疲倦不堪了,便骗他说:“看不见了!”于是,他跑到街上举着树叶,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差吏当场抓住了。2023-06-26 20:04:321
一叶障目的下一句是啥,一叶障目的意思解释
1.一叶障目下一句是不见泰山。 2.意思是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 3.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的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4.这篇讽刺性的寓言,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丑角一样的形象,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让我们发笑,引起我们思索。 5.人要想看见物体,就要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 6.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当有叶片挡住光线时,就是泰山那样大的物体射出的光线,也不会射入人眼,人也就看不见叶片以外的物体了。 7.本故事告诉我们楚人居贫而不能守志,心生邪念、利令智昏,因而做出自欺欺人的事。 8.意义:讽刺了,利欲熏心,想不劳而获,自欺欺人、轻信妄说的人。 9.成语:楚人隐形中楚人是十分愚蠢的人,贪婪的人,用成语概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2023-06-26 20:04:391
一叶目障下一句是什么?
不见泰山2023-06-26 20:04:489
一叶闭目不见泰山下一句
两耳塞豆,不闻雷霆2023-06-26 20:05:132
上联:一叶障目,不识泰山。下联是什么?
上联:一叶障目不识泰山下联:闭门造车难知流水上联:一叶障目不识泰山下联:闭门造车方知丈人上联:一叶障目不识泰山下联:闭门造车难寻岳父上联:一叶障目不识泰山下联:尽收眼底难寻岳父2023-06-26 20:05:211
不见泰山的上句和下句是什么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声2023-06-26 20:05:294
一叶闭目不见泰山下一句
《鹖冠子·天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成语示例 》 1 你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2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切不可“~”,这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解释: 原指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情的全局、主流及本质。 出处: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毛泽东《论持久战》 这句歇后语、来源于《笑林》。一叶障目的下一句是不见泰山。 一 故事 楚国有个穷书生,在家闲居时,读了《淮南子》,看见上面记载:“得到了螳螂捕蝉时遮蔽自己的树叶,可以用来隐身。” 于是,他就到树下仰着头寻找这种叶子。他看见一只螳螂正躲在一片叶子后面伺机捕蝉,就去采摘这片叶子。忽然叶子落到了树下,和树下原有的落叶混在一起,分辨不清了,他只好扫了几斗落叶带回家里,然后一片一片地拿起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的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他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后来见他整天这样问就厌烦了,随口谎骗他说:“看不见了。” 这个人心中暗自高兴,拿着这片树叶到集市上去了。他当着人家的面,就偷人家的东西,被官吏捕获送到了县衙里。 县官受理这一案件,让他先从头到尾把事情的经过说一遍,县官听后大笑起来,把这个书生放了。 寓意 这句歇后语比喻被眼前的细小事物蒙蔽,看不见事物的全貌、主流和本质。 一叶障目的下一句 成语示例 ◎你们不能一叶障目,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否定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此人初出茅庐自以为是,仅观眼前方圆,可谓一叶障目,不知世态。 ◎在处理重要的人或事时,我们千万不能一叶障目,必须要多方面考虑!2023-06-26 20:05:381
求奈何一叶障目这句话的出处?上一句是什么?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释义“障”,即蔽.比喻被眼前细小的事物所蒙蔽,而看不到事物的真实情况以及主流和本质. 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 一天,他正在看书,忽然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呀!” 从这天起,他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知了时藏身的叶子.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螳螂隐身在一片树叶下捕捉知了,他兴奋极了,猛一下扑上去摘下那片叶子,可是,他太激动了,一不小心那叶子掉在地上,与满地的落叶混在一起.他呆了一会,拿来一 只簸箕,把地上的落叶全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去.回到家里他想:“怎样从这么多叶子中拣出可以隐身的叶子呢? 他决心一片一片试验.于是,他举起一片树叶,问他的妻子说:“你能看得见我吗?”“看得见.”他妻子回答.“你能看得见吗?”他又举起一片树叶说.“看得见.”妻子耐心地回答. 他一次次地问,妻子一次次得回答.到后来,他妻子厌烦了,随口答道:“看不见啦!” 书呆子一听乐坏了.他拿了树叶,来到街上,用树叶挡住自己,当着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里东西就走.店主惊奇极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县官觉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便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书呆子说了原委,县官不由哈哈大笑,把他放回了家. 出处 《欧冠子·天则》 .出自于宋代晏殊《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意为对春花的凋落感到没有办法.形容留恋春景而又无法挽留的心情,后来泛指怀念已经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怅心情.有意思相近的词无可奈何、百般无奈.2023-06-26 20:06:001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古文的意思注释断句解析?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解释: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的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2023-06-26 20:06:081
一叶障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一叶障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大喜,遂于树下仰望,欲觅螳螂伺蝉自障叶。偶见之,即缘而摘之,然不慎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乃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楚人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而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译文:楚国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他读了《淮南子》,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在捕蝉时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他十分高兴,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蝉时用来遮蔽自己的树叶。偶然发现了,就伸手摘下来。不料失手,那片树叶竟飘落地下。树下原本就有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辨认。于是,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收了足足有几斗回家。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树叶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后来,折腾了一整天,妻子于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烦,便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人一听心里暗暗大喜,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闹市,他举着树叶,旁若无人,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押送县衙。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 县官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训斥了一顿就把他释放了,并没有惩治他。2023-06-26 20:06:151
一叶木障 后半句是什么
不见泰山。2023-06-26 20:06: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