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境漫步
-
《经籍、寓言故事·宝瓶》原文与赏析
有人常供养天。其人贫穷,四方乞求供养,经十二年,求索富贵。人心既志,天愍此人,自现其身而问之曰:“汝求何等?”“我求富贵。欲令心之所愿,一切皆得。”天与一器,名曰: “德瓶”,而语之言: “君所愿者,悉从此瓶出。”其人得以随意所欲,无不得。得如意已,具作好舍,象、马、车乘,七宝具足。供给宾客,事事无乏。客问之言: “汝先贫穷,今日云何得如此富?”答言:“我得天瓶。天瓶中出此种种物,故富如是。”客言:“出瓶见视其所出物。”即为出瓶。瓶中引出种种诸物。其人骄逸,捉瓶起舞。执之不固,失手破瓶,一切诸物,俱时灭去。
此篇选自 《众经撰杂譬喻》,一作《众经撰杂譬喻经》,旧题 “《比丘道略集》,姚秦·鸠摩罗什译”,是一部从各种佛经中辑出的譬喻 (包括寓言) 选集。
这种譬喻选集的形式在 “十二部经” 中——佛经体例的十二种类别中属于 “譬喻”四部 (因缘、譬喻、本事、本生) 之一,是佛教文学的精华部分。除此而外,较有名的还有鲁迅早年出资刻印并著文介绍过的南齐·求那毗地译的《百喻经》,三国吴·康僧会译的 《旧杂譬喻经》晋·法矩、法立共译的 《法句譬喻经》及姚秦·竺佛念译的 《出曜经》等。这些经中的许多譬喻故事都曾在我国广为流传,在民间有较大的影响。
佛经的这种写作形式,在文学上的价值很高,表现了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使人感到新鲜、生动。这些譬喻的故事被用来概括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以后的中国文学有较大的影响。而它们本身所产生的直接效果,一方面,由于本身的生动性,很符合了传教的需要; 再一方面,它们所表现的义经虽还有些浅俗粗糙,有时或者还不符合佛教义学的根本精神,但却易于被一般民众所接受。与那些佛教义学的繁琐抽象的思辩相比,自然拥有更多的读者。
佛教宣传 “修持得福”。修持有好多种,“乐善好施”为其一,更具体的,本文所说的供天祭神就是最通行的做法。修持能够得福,富贵寿考,甚至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这很符合一般群众的心理,所以对神佛供养之风习在民间颇为盛行。但是,供天祭神,必专诚一心,否则终究前功尽弃。如本篇的主人公,开始能“人心既志”,所以得到了应有的“福报”,但是终为骄逸之心所挠,得意忘形,结果是瓶破物失,又一无所有。
整个故事所隐喻的思想是: 修持佛道,定要专心诚志,不能有一点 “贡高我慢”之心,否则难以如愿。若从更进一层的意思分析,仅为得富贵而供养天神是一种不彻底的修持方法,不足为取。佛教宣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这是佛家的 “四法印”。其中的 “漏”就是烦恼。佛教认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 “我”,或为 “我所有”,这叫做惑,惑使人烦恼。烦恼的种类很多。贪欲、嗔恨、痴愚是三毒。加上傲慢、犹疑、恶见为六根本烦恼。由于烦恼而造种种业。业就是行为、言语、思想的活动。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天人,或为人,或为地狱、鬼、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烦恼,又造业,又生身心,这样的生死轮回,没有休歇。而生死轮回是苦的。以人生而论,生、老、病、死、与所爱者分离、与所怨者相聚、所求却不得,五取蕴等都是苦,所谓 “人生八苦”,而佛说世间有无量的苦。和 “有漏皆苦”相反的是“涅槃寂静”。涅槃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这是佛教所宣传的修行佛道者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智慧福德圆满成就,永恒寂静无苦安乐。这就是 “离苦得乐”。
本篇主人公供天祭神的目的只是 “求索富贵”,这正是 “贪欲”的一种表现。一旦有富贵就又生骄逸之心。实际上根本不是真正修持佛法,而是在烦恼的圈子里愈陷愈深,所以,根本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福报,更谈不上到达“涅槃寂静”的境界。这是作者真正的目的,对那些只为现实利益而修持,仍跳不出“三世轮回”者的一种绝妙的讽刺。
本篇所用的是记事体裁。它的主要风格是形象逼真生动。如写到主人公为求富贵,“四方乞求供养,经十二年”,那种非常虔诚祭神的样子已经出现在读者面前。而最后有了富贵,却又忍不住原来的骄逸之心,在此,作者只用了“捉瓶起舞”四个字,就把那人的那种得意忘形、忘乎所以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与前恰是绝妙的对照。
佛典的叙事经常有想象奇妙、情节曲折的特色。佛典喜欢创造稀奇的境界,也善于创造稀奇的境界。佛典想象力的丰富是惊人的,它自由自在地驰骋,引导读者走入优美、富丽、新奇、幻化的世界。而佛典叙事的内容又常常是繁衍复沓的,曲折多变的,显得有情趣,有波澜,很能吸引人。但“宝瓶”一篇以及其它一些寓言小故事却与此不同,它的笔调是平实简练的。它通过“供养”、“得瓶”、“出瓶”、“瓶破”四件事的叙述,明白、准确、概括地道出了作者的意旨。这种平实、简练、朴实、通俗的风格对以后白话文学是有一定影响的。
有漏皆苦的漏是什么意思
漏”就是烦恼2023-08-14 22:20:142
佛的四句话
阿弥陀佛!《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楞严经u2022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看破放心,自在随缘至心念佛,阿弥陀佛忆佛念佛,必定见佛往生极乐,速圆佛果2023-08-14 22:20:522
三昧的佛教用语
三昧是佛教用语,来自于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三三昧(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称为三昧。”,在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教对于三昧的定义并不完全相同。梵音samā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沉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念佛三昧有二种:一、一心观佛之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此二者即观想念佛),或一心称佛名(称名念佛),修行法,谓之念佛三昧。是因行之念佛三昧也。二、为此三种之因行所成,如心入禅定,或佛身现前,或法身实相。谓之念佛三昧。是果成之念佛三昧也。因行之念佛三昧谓之‘修",果成之念佛三昧谓之‘发得"。观无量寿经曰:‘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又曰:‘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念佛三昧经七曰:‘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是故非声闻缘觉二乘境界。"智度论七曰:‘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三昧】(梵samādhi,巴samādhi,藏tin%-n%e-h!dsin)指禅定境界。系修行者之心定于一处而不散乱之状态。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定、等持、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等。三昧即心定于一处,故称定;远离惛沈、掉举而保持平等的心,故称等持;正受所观之法,故称正受;调整散乱的心使正直,故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的依处,故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言息虑凝心。此一将心集中于专一对象的精神作用,可分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精神集中能力(生得定),一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后得定)。前者乃前世业力的结果,后者由修行而得。心到达三昧的状态时,起正智慧,进而与所观境冥合,分明了知,而悟得真理,甚至于直接感见圣境,此称三昧发得,或称发定。可知,三昧是证悟(正见)的必须阶段。然而对此三昧,各宗看法不一。俱舍宗以之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列为五别境之一。而此二宗均以之为心所之一,认为心为此心所所摄持,故能住于一境,然而经部则认为心于一境相续而转,名三摩地;《成实论》主张三昧与心无异,即二者皆不许另有心所存在。在旧译经典中,往往将三摩地(samādhi,三昧、等持)、三摩钵衣(samāpatti,等至、正定现前)、三摩呬多(samāhita,等引、胜定)混而为一,皆译为三昧。实则其中唯三摩地是三昧。且据有部的说法,三摩地通有心定、散定,三摩钵底及三摩呬多则通有心、无心,而不通于散定。此三摩地一语,并非佛教固有的用语,在佛教兴起时代的印度已广被使用,瑜伽派视之为解脱的方法,置于瑜伽八支中的第一支。后来佛教也采用此语,纳入佛法体系中。三摩地、解脱、禅及三摩钵底等词,皆指心相续转于一境的状态,但其义略有小别。《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云(大正26·82c)︰‘禅者,四禅。定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等皆名为定。解脱者,八解脱。三昧者,除诸禅解脱,余定尽名三昧。有人言,三解脱门及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名为三昧。有人言,定小三昧大,是故一切诸佛菩萨所得定皆名三昧。"除上述外,《大智度论》卷二十八也谓三昧有两种︰(1)声闻法中之三昧,即空三昧、无愿三昧、无作三昧;(2)摩诃衍法中之三昧,即有觉有观、无觉有观及无觉无观之三昧。其次在三重三昧中,又有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作无作三昧等。综合以上二论所说,狭义之三昧乃指空等之三三昧,广义则指四禅及其他诸定。在原始佛教中,如《阿含》等经典所说的三摩地大抵是四禅八定、空无相无愿及有觉有观等的三昧。大乘经典中则出无数种三昧,如《法华经》卷一出无量义处三昧,旧译《华严经》卷六出华严三昧,《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五出海印三昧,《超日明三昧经》卷上举出十一种三昧,《大品般若经》卷三及卷五举首楞严、宝印等百八三昧等等。而以说三昧为主要内容的三昧经典亦多,如《般舟三昧经》、《慧印三昧经》、《自誓三昧经》、《佛印三昧经》、《念佛三昧经》、《金刚三昧经》等。此外,天台宗立有四种三昧的修行,依《摩诃止观》卷二(上)所载,有︰常坐、常行、半行半坐及非行非坐四种,而修四种三昧的道场称为四三昧院。◎附︰欧阳渐〈支那内学院院训释〉(三昧)参禅贵在死心,学佛要先肯死。肯死云者︰决定一往而已。是故三归乃曰归命,八念修于死想。若不如是,任尔六度万行,如意随心,三藏十二部,悬河舌辩,而一隙掯于幽隐,知见必留世间。则千仞之堤溃于一蚁,星星之火势至焚天。若不如是,安能难行苦行,大作功德。舍身饲虎,割肉称鹰,求得法而断臂,求弘法而抉明,皆不能办。为悦群情,伣伣伈伈,世无拔俗,大丈夫雄。若能如是,则独往独来,纵横上下,世无险巇魔难,径路虽绝,而风云可通。若能如是,则何玄不证,一乘毕竟空,涅盘一切智智,斯可问津。堂奥之基也,木之本,水之源也,乌可忽也。既植基本,禅乃可谈。曰三十七菩提分三昧,曰三三昧,曰金刚三昧,曰一行三昧。为唯识唯智及涅盘学修是四三昧。若论禅定,百千亿万无不俱修。菩提分三昧者︰菩提是宗,其总猝难。方便修分,有三十七事。曰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为解脱分最初修事。曰五根、五力,为抉择分事。曰七觉分,为见道分事。曰八正道,为修道分事。如是菩提分能总得菩提,其基则在四念处。四事推之至极,则如来事矣。此无著中边义也。龙树亦言︰三十七菩提分法至涅盘城,其根本在四念处也。《涅盘》亦云︰我说梵行是三十七助道之法,离三十七品不得三乘果,不证菩提,不见佛性。修集三十七品入大涅盘常乐我净。四念处者︰通言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也。盖有漏生死身,非常乐我净,而无常苦无我不净也。无漏法身,即其无常苦,无我不净,而得常乐我净也。小乘身处不净五相,生处种子自性自相究竟,而详于九想观。小乘受处有漏皆苦,无漏不苦,心不着故,虽然无常,不生忧悲苦恼故,道谛摄故,不离三三昧十六圣行故。小乘心处过未心无,现心去疾不觉受乐,生灭如幻,念念不停无有住时,不得实相。小乘法处法识是心相,非神我相,心则颠倒,颠倒计我,何以不他身中启我。小乘四念处,有性有共有缘,如千难品中详。小乘四念处三界俱有,其三十七品初禅都具,未到除喜,二禅除行,中间三四除喜与行,无色除喜行语业命,有顶除七觉分八正道分,欲界亦然,此声闻观也。摩诃衍身观者︰观内身为行厕,缘成身车,识牛牵旋,是身无坚无常,相不可得,不觉无知,如墙壁瓦石,菩萨观知是身非我身,非他身,不自在,是身身相空,妄缘所生,是身假有,业缘所属,是身不合散来去生灭依猗,循身观无我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缘合所生,缘亦无相,是为观于实相。摩诃衍受观者︰观内受无来去,但妄想生属先业缘,不在三世,观知诸受不合散生灭入不生门,不生故无相,无相故不生,如是知已系心缘中,心不受着亦不依止,入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摩诃衍心观者︰观内心三相无实,不在三世,不在内外中间,妄缘合生,外缘内想,强名为心。相不可得,无相无住。无生者,无使生者。无合散三际形对,无我无常无实。性不生灭,是静,客尘相著名不净。智者观生灭不实不分垢净,而得清净不为尘染。摩诃衍法观者︰法不在内外中间,不在三世,妄缘合生无实无主,相不可得。无合无散如空如幻,性净不污,以无所有故,心心所乃虚诳故,法非一异缘生无性,是为实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无愿故不见法生灭。入无生法忍门,此菩萨观也。更有大乘观法。《大萨遮尼干子经》︰四念处有二义,初义如般若。二义者,观身念处是净义边,我今因不净身故得净法功德身,得一切众生乐见身。作是观已,能净二行。一者无常,二者常。观一切众生身毕竟成就诸佛法身,以有法身得平等心无分别心,不起诸漏。观受念处,众生受苦而起悲心,众生受乐而起慈心,不苦不乐而起舍心。观心念处,观于自身菩提之性不忘不失,正念不乱,如自性相,众生亦尔。如自心空,众生亦尔。如自心平等,众生亦尔。观法念处,不着常见,不着断见,行中道见,以法眼观,不着不失。三三昧者︰经言︰菩萨以空无我行相摄心一趣,名空三昧。以寂灭相摄心一趣,名无相三昧。以苦无常行相摄心一趣,名无愿三昧。声闻定多常观空门,菩萨慧多常观无愿,如来则定慧平等常观无相。又一相无相为空,无实成转灭入诸法相为无相,无作无能入诸行相为无愿。经言︰依此三门能摄一切殊胜善法,离此三门所应修学殊胜善法不得生长。能学如是三解脱门,亦能学真如法界三科、四谛、六波罗蜜、无量无边一切佛法。以三三昧总摄一切妙善法故。龙树亦言︰唯佛一切智智能达诸法实相,而菩萨以三三昧门得实相慧亦无所不通。三三昧是实法,四念处是方便。行者自三十七品至涅盘城从三三昧入涅盘门。夫无生法忍,必先以柔顺忍而乃无弊,习定趋势然也。六波罗蜜,般若主也,而必导以五度。三三昧般若也,而必导以三十七品。三十七品亦般若也,而必助以诸禅定法。龙树有言︰入三三昧有二种观。一者得解观,二者实观。实观者是三十七品。以实观难得,次第说得解观。欲界心散乱,当依上界禅定、四梵、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中,试心如御试马,曲折随意,然后入阵。得解观中,心相柔软,易得实观,用是实观得入三涅盘门。一者空门,观法我空,缘生无作者无受者。二者无相门,无有实法,但有其相,而男女相一异相皆不可得。三者无作,既知无相都无所作。(中略)定不独生,力不独作,三昧如王,慧如大臣,君臣共营,行乃得成。空有二行,曰空无我。无相四行,尽灭妙离。无作十行,无常苦集,因缘生道,正与迹到。是三门于四禅未至中间及三无色皆无漏性故,或系为有漏不系无漏故。初在欲界,成就其行在色无色。若摩诃衍三三昧者,则不同小。小空生慢,学无相门灭取空相。于无相中复生戏论,学无作门,不起三业不求三界生身。大则三三昧是一法门,以行因缘说有三种。法空名空,空中不取相,是时空转名无相。无相中不应作为,无相转名无作。不得一时入城三门,直入事办不须二门,通途更塞由他门入。小空缘苦谛摄五蕴,无相缘一法谓数缘尽,无作缘三谛摄五蕴。大则通缘诸法实相,以是三昧观诸世间,即是涅盘。佛或一时说于一门,或说三门。见多说空缘生无性,无性故空,空故见灭。爱说无作,法无常苦,从因缘生,见已厌爱,即得入道。爱见等者为说无相,男女等相无故断爱,一异等相无故断见。菩萨遍学知一切道,故说三门。《分别瑜伽论》︰修瑜伽法不离三三昧。有教授二颂,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义想灭除为空门,所取非有为无相门,能取非有为无作门。《分别瑜伽》既不得来,修三三昧从《般若》说。又《大乘经庄严论》说五现观伽他,如《摄论》引。金刚三昧者,最后最上三昧也。念处为初,金刚为终,三昧乃全。夫祸患生于七识,非三昧不能屏除。四惑相应,无明住地,有覆无记,日夜思量,起执计我,七识性也。唯识家言︰金刚道后,执种尽净,二障伏断,至此乃圆。唯智家言︰安住如幻五取蕴中,了知实相修金刚定,住此定中,除如来定一切三昧具能入住,然一切界都无所得,超诸声闻证入菩萨正性离生。涅盘家言︰修大涅盘得金刚三昧。譬如金刚,坚实无比,所拟之处,无不碎坏,而是金刚无有损折。无常无实,破散一切诸法,虽行六度,不见有一众生。譬如金刚,宝中最胜,摧伏难伏,一切三昧悉来归属。譬如金刚,净见无碍,生灭出没,如坐四衢观诸众生去来坐卧。譬如金刚,摧破烦恼,终不生念我能坏结。譬如金刚,于一念中,变佛无量,断沙界惑,一色现多,一音解普。是则研穷三学,金刚三昧,为毁破七识而来。或阻七不扰,或安八不随,或寂灭而静,乃知金刚三昧为穷源究委之大定也。得此三昧,近佛乃能,随顺趣向,亦凡夫法。但知空门方便可修,不必定证实相也。无著《金刚论》︰如画金刚形,初后阔,中则狭,是般若。中狭者,谓净心地。初后阔者,谓信行地,如来地也。《般若经》︰行引修学,初以般若力破蕴令空,入寂相后出住六情,还念寂相知一切空,地前行慧如金刚初阔也。不可说有无,言语道断,初地引慧如金刚中狭也。入甚深禅,又以般若破禅与禅缘,二地或七地以去,修慧如金刚后阔也。初中后三皆从事摧破,学一切法而学无相,除遣一切是学无相,不住有想是学除遣,是为能破。成实家言︰金刚三昧,实唯一空。般若家言︰金刚三昧,唯是实相。以一实相,遇法遇行,无不摧破。则修金刚三昧也已。一行三昧者,菩提非智,烦恼非惑,而实相同。四谛非以谛证,非以智证,而平等得。第一义谛分别都空,一相无相是为定相。尘尘沙界,都现太平,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不将迎于一法,亦不远离于一法也。于此有疑。金刚三昧,破坏于一切,一行三昧,收容于一切,岂非相反,何可相成?然无疑也,皆无想也。说此无想法,是诸法除遣,即此无想法,亦诸法不背。但能无想,兀兀腾腾,不着一念,瀑流恒转,掯不相随,则破坏与收容,无相妨碍欤。于此又疑︰四念处定为无常苦与无我空,而一相定则常乐我净,岂非相反何可相成?然无疑也,皆实相也。有漏实相无常苦无我空也,无漏实相常乐我净也。一相实相非常非无常,非凡外常,非声闻无常也。解脱对治是谓非常,般若实相非常非无常,法身中道一切是常。三德一时,云何相反而不相成。是之谓一行三昧也已。复次,龙树有言︰小乘修定以定为近门,大乘反以戒慧为其近门。盖言修定不可执定于定也。数息观、不净观者,最初修习,佛常为教,佛弟子舍利弗等亦以接群。龙树有言︰是二定者,诚甘露法门也。无著《六门教授习定论》,举止舍亦至要也。2023-08-14 22:21:041
一些关于佛学浅显的看法,可能很愚昧,但还是希望得到解答
众生皆苦依佛的观点而言,总的归纳,苦有三种: 第一种,为苦苦。 佛经当中关于苦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能感觉到痛苦;一旦消失,就会感到幸福的感觉。 比如说,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就会觉得痛苦;只要身体康复,就会感到幸福,所以,病痛就属于苦苦。 为什么要说两个苦字呢?这说明,这种苦是非常强烈的。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所有的生命公认为是痛苦,都不愿意接受的,很明显的痛苦感受,就是苦苦。苦苦主要是在三恶趣,在人道与天道也有苦苦,比如,人间的生、老、病、死等八种根本痛苦,就属于苦苦的范畴。 第二种,为变苦。 佛经当中关于变苦的定义,就是存在之时感觉不到是痛苦,但在它停止的时候,就会感觉到痛苦的感受。 变苦主要是在人道和天道。此处所说的天道,主要是指欲界的天道。 比如说,欲界的天人一般都身体健康,寿命很长,生活环境、生活条件也十分优越,还有一些神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觉得很幸福,但在这些所谓的“幸福”停止的时候,就会导致明显而不堪忍受的痛苦。要知道,其中前面的幸福感和后面的巨大痛苦是有着一定关系的。 为什么呢? 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 一个自来就过着穷苦日子的人,即使遇到痛苦,也不会觉得有多么难以承受,因为他已经过惯了苦日子; 然而, 对一个从小到大都很顺利、很幸福的人来说,如果猛然间遇到同样的困难,让他从此以后去过与前者一样的苦日子,即使这种痛苦是一样的,但他们双方的主观感受却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所感受到的痛苦要比前者大得多。 为何对待同样的痛苦,却会有不同的感受呢? 就是因为后者已经养成了过好日子的习惯,所以一下子遇到痛苦,就会很不适应。 正因为如此,所以释迦牟尼佛认为,前面的幸福,也是一种痛苦。 既然如此,是不是在人的感受当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快乐呢? 《俱舍论》当中讲过,佛并不否认存在有漏的快乐感受,但这些快乐,只是与苦苦比较而言的相对快乐,所以既是快乐,也是痛苦。 为什么既是快乐,也是痛苦呢? 从苦苦的角度而言,变苦就是快乐,比如,健康与生病比较起来,健康就是快乐,但从变苦的角度来说,它就是痛苦,因为一旦失去了健康,就会感觉到痛苦。 凡夫所认为的幸福快乐,也是一种临时性的短暂无常之法,由于会导致以后的痛苦,因而也是一种痛苦。 世间人想得都很简单,认为只要不是苦苦,只要当时觉得幸福,就算不上是痛苦; 然而,佛陀却考虑得很周到、很全面,他告诉我们,只要是有漏的,即便是快乐的感受,也属于痛苦。 最后一种,是行苦。 此处所说的“行”,与“诸行无常”当中的“行”是一个意思,即指所有因缘而生、有因有果的法。所有的“行”,都是痛苦的。 佛经当中关于行苦的定义是:无论它存在还是消失,都不会觉得痛苦,但却会引发其他的痛苦,因而称之为行苦。 佛教既说有漏皆苦,同时又承认暂时的幸福,二者之间有没有矛盾呢? 并不矛盾,因为痛苦是绝对的,幸福却是相对的。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二)摘自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阿弥陀佛!2023-08-14 22:21:292
佛教的四法印是什么,四依四不依是什么
四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四依四不依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2023-08-14 22:21:372
有漏的快乐
曾经,写过一段时间的感恩日记。从想不起有什么感恩的事情到慢慢逼迫写几件,写十件,到一发不可收拾地感恩。 每天感恩的事情很多。除了对人对事,还有对阳光空气温度也都感恩。 那段时间,觉得自己是个很富足的人,感觉什么都拥有。 对于喜欢抱怨的人来说,写写感恩日记,不妨是个有效的方便方法。能够慢慢训练自己的关注焦点从收纳脏点到发现美好。 但是,后来我没有坚持下去。隐隐约约感觉有点不对劲。后来,发现那些快乐是有漏的快乐,归根结底还是痛苦。 当时,虽然当时写的时候很快乐,但是当回过头来看时,感觉当时的快乐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反而还是现在痛苦的引爆点。 打个比方,生孩子吧。这是公认的都很快乐的事情。感恩日记可以这么写,感恩这么可爱的小孩来到我身边。 结果,后来慢慢发展。有的事情让大家来磨合呢。吃喝拉撒。半夜喂奶。婆媳关系。产后抑郁激素。隔代教育矛盾。等等。现在想起来头都大。还有小孩子慢慢长大,经常变化。有时候是个小恶魔,一点都不可爱。 有漏皆苦。 佛陀从苦,空,无常,无我等入手,教导大家修习四念住。 也是的,不经历过深入骨子里的痛苦,不发现那些有漏的快乐是痛苦之因,哪里会去寻求解脱之道呢?2023-08-14 22:21:441
佛学(教)中诸受皆苦是什么意思/解释
因为佛教认为我们娑婆众生哪怕受的福都是有漏的。什么叫做有漏。就说你有钱,是好事情吧,你怕贼惦记,怕强盗绑票。有的吃,是好事情吧,结果吃出了高血压高血脂。有儿子是好事情吧,但是养儿一百岁 长忧九十九.......中国人一句老话,福祸相依,没有人能单纯的享受幸福,因为每个人都有贪嗔痴慢疑五毒,造成我们的心不清净,有很多的是非人我。所以我们一直在受苦2023-08-14 22:21:541
有漏皆苦的漏是什么意思
漏”就是烦恼。烦恼的种类极多。贪(贪欲)、嗔(嗔恨)、痴(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第)是三毒,再加上慢(傲慢)、疑(犹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断见等),组成六根本烦恼。由于烦恼造种种业。 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2023-08-14 22:22:384
“有漏皆苦”的意
“漏”就是。>佛教生不明白一切法生,常我的道理,而在常的法上受追求,在我的法上著“我”,或“我所有”,叫做惑,惑使人,所以又叫做。多,欲、嗔嗔恨、不知常我之理等等叫做是三毒,加上慢傲慢、疑疑、不正的解,如常、等六根本。由於而造Kamma,就是行身、言口、思想意的活。和引生未或天人,或人,或地、鬼、畜生的身心;於是又起,又造,又生身心,的生死回Samsāra,有休歇。而生死回是苦的。以人生而,一般地有八苦:生苦在胎出胎苦、老苦、病苦、死苦、苦所的分、怨憎苦所怨憎的聚、所求不得苦、五取苦五取即五,取就是,人的色受想行以因而生,又能生,所以叫取。五那流,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之,佛世有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的,也不是造物主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的。上面所因惑而造,因而有生死苦,就是佛教苦的起解,全面分析起有“十二起”。2023-08-14 22:22:501
佛学词典怎么解译“有漏”
有漏佛学大词典佛学大辞典(一)梵语sa^srava。为"无漏"之对称。漏,梵语a^srava,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有漏、无漏之法,在修行之因、果当中,具有极重要之地位。有漏之异称有多种,据俱舍论卷一所举,即取蕴、有诤、苦、集、世间、见处、三有等。此外,尚有有染、有染污、有覆、尘垢等异称。另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举出六种有漏,即:漏自性、漏相属、漏所缚、漏所随、漏随顺、漏种类。[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二、俱舍论卷二、顺正理论卷一、卷四十九、俱舍论光记卷一、卷二、俱舍论宝疏卷一、卷二](参阅"六漏"1299、"有漏法"2453、"有漏无漏"2455)(二)为三漏之一,四漏之一。乃"欲漏"、"无明漏"之对称。据俱舍论卷二十载,于色、无色二界之六十二种烦恼中,除十种痴烦恼(无明)外,其余之五十二种烦恼,皆称为有漏。[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参阅"三漏"646)2023-08-14 22:23:081
有漏的基本信息
(一)梵语sa^srava。为‘无漏"之对称。漏,梵语a^srava,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有漏、无漏之法,在修行之因、果当中,具有极重要之地位。有漏之异称有多种,据俱舍论卷一所举,即取蕴、有诤、苦、集、世间、见处、三有等。此外,尚有有染、有染污、有覆、尘垢等异称。另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举出六种有漏,即:漏自性、漏相属、漏所缚、漏所随、漏随顺、漏种类。[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二、俱舍论卷二、顺正理论卷一、卷四十九、俱舍论光记卷一、卷二、俱舍论宝疏卷一、卷二](参阅‘六漏"1299、‘有漏法"2453、‘有漏无漏"2455)(二)为三漏之一,四漏之一。乃‘欲漏"、‘无明漏"之对称。据俱舍论卷二十载,于色、无色二界之六十二种烦恼中,除十种痴烦恼(无明)外,其余之五十二种烦恼,皆称为有漏。[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参阅‘三漏"646) 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而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2023-08-14 22:23:251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每句的含义是什么?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三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诸行无常是说世间一切事物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化,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2023-08-14 22:24:094
灵性财商课后分享
此次灵性财商给我的触动很大,也有很多触动的点。1.原来我们存在的世界有三个层次,可感的世界,可知的世界和灵性的世界。而金钱既属于可感的物质世界,也属于可知的理性世界,同时也属于精神的灵性世界,他是三位一体的,所以金钱是高尚的。 我爱金钱,金钱就会爱我!鄙视金钱并不高尚,而是一种缺乏智慧和修养的表现,鄙视金钱的人,并不是鄙视钱,而是缺根弦。我爱金钱,金钱爱我!2.原来花钱的智慧,要比赚钱的价值高得多。 闲置的房子如果不能发挥他的价值,他就好像深宫里的怨妇,会作妖。同理,家里闲置的物品等,如果不能发挥他价值的,他也会作妖!我也准备大清扫,要么送给别人,要么拿出来用。 会花钱的人能把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钱就喜欢他,所以,我要更多的让钱发挥他的价值,让钱宝宝更喜欢我。 钱宝宝是来成就我的,我也是来成就钱宝宝的。3.物力难抵人力,人力难抵神力,神力难抵愿力,愿力难抵业力,业力难抵定力。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再大的神通也抵不过业力。所以,我要坚定的走在清种消业的道路上,让我越来越定静!4.因为我没有非工资性收入,所以,我要建立管道收入。因为我没有安全感,所以我要赚更多的钱==崔弗的传爱逻辑。 罗伯特.清琦于2019年破产,就是因为他自己有匮乏感,他的理论给人播下了匮乏的种子,他就会收获匮乏。所以,发现自己有匮乏感时,要立即警觉,回归。因为富足吸引富足,匮乏吸引匮乏。 我要多种富足的种子。我是富足的,我是圆满的,我是幸福的,我是自在的,我是爱本身,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创造的,我对一切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一切都在我之内。求不得苦,“求”表明没有,表明匮乏,求就有漏,有漏皆苦。何时无求何时有,不要“求”,我们本来就有,只需要“唤醒”!所有的创业者,他们之所以创业成功,是因为他们背后有一个富足感,他们不害怕失败,他们敢担责!“木桶理论”虽然一定程度能反应一定问题,但不能有漏,有漏就会有匮乏。所以,秦皇汉武也会有失败,后代也会落亡。 所以,我们在补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查漏。之所以叫查漏补缺,是先查漏再补缺。5.感觉好离目标更近,感觉好本身就是目标。当我处在富足感中,钱是会来找我的。 所以,一切有利于富足感的事,咱就干,不利于富足感的事,咱就不干。 所以,我们不要挣钱,而是要唤醒富足感。6.立命之基:行善。做什么事都要从不起妄念开始,修身养性,去恶扬善,人的命都没有一定的,都可以自己造。 聪明的人很多,但道德上不肯去修,事业上不肯用功去做的人更多。 所以,我命由我不由天,从现在开始每天花时间精力在用功修心上,断恶念就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善,因为世界都是我的念头创造的。 改过之法:如果一个人要远离灾祸,在没想到如何做善事前,先要把自己的过失改掉。(查漏) 改过三要素:(1)发知耻心。不知羞耻为何物的人是禽兽。所以,一旦我有羞耻感,就警觉回归,哪里不对了,就有动力来做反省。(2)发敬畏心 人要犯一点点过失,天地鬼神都是知道的。就算你掩盖得了行为,你也掩盖不了“恶”的能量。所以,我认识到了“举头三尺有神明”是真实不虚的,不要带着侥幸心理,所种下的因,必定会有果报。要多种善因。如果种了恶因,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灯除尽千年暗。所以,对于过往的过错,我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有无使贪嗔痴,从心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3)发勇猛心。积善之方:心地光明,神鬼敬。 遇到急事,也是逆来顺受,从不怨天尤人。我们只做一个管道。(看到自己很多的时候对外界的呈现都是抗拒的,不接纳的,也是抱怨的,发脾气的状态,有很多的嗔恨,认为自己的受害者,其实自己只是那个负责传递任何无所谓“好和坏”的管道,而我把那个受害者当真了。所以,没有什么受害者,我是管道,我是一个圆满的存在。看到这一点,对自己是谁又有了一份清晰的认识。) 对于财富,也是一样,我只做一个财富的通道,当我了悟这个真相的时候,我不去抓取财富,也不抗拒财富,我让我这个财富的通道打开,财富自然在我之内源源不断的流淌。 我不是为了得到财富,而是做接收财富和传递财富的通道,我不去追求幸福,而是做接收幸福和传递幸福的管道,我不去追求健康,而是做接收健康和传递健康的通道……财富在我之内,幸福在我之内,健康在我之内,财富,幸福,健康也在向我这个敞开的管道源源不断的涌来,同时,我经由我,也源源不断的流经到世界,宇宙……突然感觉财富,幸福,健康不是我,也不属于我,我只是那个被他们充满的管道!所以,我要让我接收到的宇宙的财富,幸福,健康更多的传播出去,我越多的传播出去,财富,幸福,健康,智慧……就会越多的流经我……这种感觉太美妙了,我第一次感受到。2023-08-14 22:25:101
阿弥陀佛!请问“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漏皆苦,涅盘寂静.”用英语怎么说?
all acts are transient essential universal truths contain no ego-self all desires is suffering nirvana is tranquility2023-08-14 22:25:211
佛教的三法印指什么?
北传,不认为有任何东西可以有所谓的不生灭性。任何能知所知的,都是符合三相(苦,空,无我)的。并不存在一个失却的本心,遗失的真性。清净道论点石成金等。(金刚亥母)南传,是认为有一个超越一切有为法的“自性本心”,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凌然超越于分别法的一种最高形式的存在。(本初坲)阿含七事修多罗,原始小乘等。加入破无明(贪嗔痴因)转异,俱生无明转俱生智。"无我"越修越大,无尽的毒与隐痛(伪三藏)。佛教小乘是四法印:无常苦空无我。四果到阿罗诃。2023-08-14 22:25:302
佛家四句经典是什么???(第一句是诸常无行)
诸行无常 诸漏皆苦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这四句话,是佛教小乘解脱道的真谛;是世间法上最终极的道理:世俗谛。在娑婆世界,佛教的修行有两条道路:小乘解脱道(声闻菩提)和大乘佛菩提道(无上菩提)。这是因为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度,因此为不同根器的众生宣说两种道路。如果在诸佛净土,因为众生心性调柔,福德深厚,根器猛利,所以就只有后一种:佛菩提道。诸行无常:众生只要活着,就有色受想行识五蕴。其中,“行蕴”是指众生的种种行为。这些行为虽然也能修集种种福报,但也是终归坏灭,没有一样是恒常不灭的。当然,众生会在每次死亡之后有新的色身不断出生,可是,一样是生灭不息。就这样无量世生生死死,承受种种苦报(八苦)。诸漏皆苦:众生的种种行为都是有漏的,都不能真正积累下来,就像“竹篮打水”。财富、名声、地位、眷属,乃至于美貌、智慧等等一切。凡是因行为而得到的果报(可能是善报、好报),都不能恒常。因此,在暂时拥有的同时,这件事本身就是“苦”(无常皆苦)。所以说:有漏之法所得,皆是苦(八苦中的“行苦”)。如果有人以为:修人天善法得到富贵等等就不是苦。那就是不符合事实的邪见。诸法无我:一切法中,没有一个真实不坏的我。这个我,本身就是业报所致,能见闻觉知的我,本身就是生灭法。如果有人以为这个能知能觉的意识心能够去到下一世,就是不符合事实的邪见。(能去到下一世的,是永远没有觉知性的真心。外道的“神我”“梵我”“灵魂”等等,是虚妄说,不可能常住不坏乃至去到下一世)。涅盘寂静:确认了一切法虚妄不实,就知道了如何才能停止无量世生死不息:灭尽一切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时候,就再也不会有来世。这样也就灭尽了一切苦。这就是涅盘寂静。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一般人以为:死了就是解脱。可是,如果没有修成解脱道,没有成为阿罗汉。那么无论怎样的死,都必定会有下一世。不可能解脱生死。而且,下一世所受果报,完全是因过去世、现在世所造作恶业而显现,往往难以忍受(比如下坠三恶道)。所以,涅盘才是真正的“死”。因为断灭了一切法,不会再有来世的一切苦了。所以叫“灭度”。凡是以为觉知心能住于涅盘中,以为阿罗汉能知自己住于涅盘,那就还是生死,不是涅盘。那么,涅盘是不是真正的断灭呢?佛说:涅盘中有“本际”不灭。因此,解脱道并非断灭论2023-08-14 22:26:371
一个漏字,几多愁思
最近在练笔 《更漏子》 。对“ 漏 ”字极其不感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情况下,它都不是好字,无论 什么漏了、漏了什么 都绝非受人喜欢。查一下字典,你会发现,和它配在一起组成的词也大多贬义,比如:泄漏、遗漏、疏漏、错漏、脱漏;漏风、漏水、漏洞、漏网等等,不一而足且不甚养眼悦心。 而“ 更漏 ”,都知道这与时间有关,可是漏壶呢?(哎呀,漏壶,是不是尿壶之意啊?要么是漏勺之类的东西?)总觉得不是个雅意雅词!诗人们应该与之相离相远才是。没想到,在百度里浏览学习时,我发现这个不受我待见的 漏 字竟然很受诗人文人们偏爱,且都表达着相思相望的绵长深情。先看一下诗词吾爱app上给“漏”字列出的一长串词条吧,排在前两个的解释如下: 唐 牟融 《送客之杭》诗: “ 风清听漏惊乡梦, 灯下闻歌乱别愁。”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 “ 夜半的宫漏, 一点一滴, 像扯不断的丝那样长 。” 《汉书u2027董贤传》: “二岁余, 贤 传漏 在殿下。” ( 传漏 即奏时刻。) 唐 黄滔 《贻张蠙同年》诗: “ 驱车先五漏, 把菊后重阳 。” 清 沈覆 《浮生六记u2027闺房记乐》: “ 正话间, 漏已三滴 。” 以上这两个意思正是诗人们偏爱“漏”字的原因所在。赏读一下 大师们的漏字诗,便可一目了然。在这里罗列的有点多,首首精彩,大家有选择地看吧,不过,不要错过最最后的那一首《红豆曲》啊!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漏声透入碧窗纱 , 人静秋千影半斜。 沉麝不烧金鸭冷, 淡云笼月照梨花。 金炉香烬漏声残 , 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 月移花影上栏杆。紫菊初生朱槿坠。 月好风清,渐有中秋意。 更漏乍长天似水 。 银屏展尽遥山翠。 绣幕卷波香引穗。 急管繁弦,共庆人间瑞。 满酌玉杯萦舞袂。 南春祝寿千千岁。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断频欹枕 ,起坐不能平。u2003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 漏声长。 梨叶疏红蝉韵歇。 银汉风高,玉管声凄切。 枕簟乍凉铜漏咽。 谁教社燕轻离别。 草际蛩吟珠露结。 宿酒醒来,不记归时节。 多少衷肠犹未说。 朱帘一夜朦胧月。月皎惊乌栖不定。 更漏将残, 轳辘牵金井。 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执手霜风吹鬓影。 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楼上阑干横斗柄。 露寒人远鸡相应。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 玉漏莫相催 。漏长知夜久 ,梦薄觉衣轻。 曙月侵霜白,寒星度水明。 遥空一雁过,邻屋数鸡鸣。 著论吾宁敢,徐徐待老成。夜深人悄漏声残 。 秋色满江干。 寒烟野塘横渡,谁写画图间。 风沥沥,月弯弯。 坐更阑。 宝鼎香烬,银汉星稀,蝶梦飞还。漏钟仍夜浅 ,时节欲秋分。 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 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漏鼓声频欲四更 ,野航灯火对愁明。 城头楚语惊乡梦,船尾吴歌动客情。 漠漠水云听雁度,潇潇风雨自鸡鸣。 离群远道何嗟及,未必江湖老此生。朋友们,有没有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这“ 漏 ”字原来是一个饱含情思、诗意和淡淡忧伤的美妙词汇? 别急,经典的是下面这个呢。 滴不尽 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 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 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 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 玉粒金莼噎满喉 照不见 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 捱不明的更漏 呀 恰便似 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绿水悠悠 绿水悠悠自小身体孱弱,又早年丧母丧父的黛玉,寄人篱下的孤寂和苦痛,伴着这相思苦楚,被这“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忍卒读。附文:汉字漏的含义 1.(形声。从水,屚声。本义: 漏壶 的简称。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用铜制成。)同本义 [water clock] 漏尽钟鸣,箭驰风追。 ――《马稚暨妻张氏墓志》 漏,以铜受水,刻节。 ――《说文》。按:这就是 铜壶滴漏 的“漏”。 晷漏 肃唱。――《文选·左思·魏都赋》 漏刻, 谓以筒受水,刻节,昼夜百刻也。――《华严经音义下引文字集略》 又如:漏下(漏刻的水面已经下落); 漏永更长(比喻深夜) ; 漏尽钟鸣(黎明时分);漏夜(深夜) ;漏板(古代报更用的铜板);漏刻(古计时器) 2. 孔隙,孔穴;漏洞 [leak] 禹耳参漏。――《淮南子·修务》 又如:漏目(漏洞);漏眼(漏洞,毛病);漏窗⒈物体从孔隙透过或滴下:~水。~油。~气。⒉泄露:泄~。走~风声。 ⒊遗落:遗~。挂一~万。2023-08-14 22:27:091
有人说佛学思想极端
南无阿弥陀佛2023-08-14 22:27:193
坲教五漏是什么意思
文殊师利:男身具七宝,女身有五漏。 何名七宝?一有志气之宝,到处游行无畏;二有主为之宝,行事善掌权衡;三有成家之宝,善能生财立业;四有安身之宝,善能辅君养亲;五有圣智之宝,善能决断是非;六有安邦之宝,举措上下皆从;七有定性之宝,善能亲贤袭圣,是名男子七宝之身。 何名五漏?一漏不能为身主;二漏不能为家主;三漏不能为人主;四漏不能为物主;五漏不能为圣主,是名女人五漏之体。 如来性是丈夫法 一般认为佛教中轻视女性的论点,常引小乘经的“五障思想”,也就是说女性是”五漏之身”。什么是五障?五漏呢? 就是女人一不能成梵王,二不能成帝释,三不能成魔王,四不能成转圣王,五不能成佛道。 为什么?因为: 一、梵王是净行,而女人多染。 二、帝释是少欲,而女人多欲。 三、魔王是坚强,而女人懦弱。 四、轮王是大仁,而女人善妒。 五、佛是万德圆满,而女人烦恼具足。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五障或五漏不是指身相的,而是精神的障碍,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烦恼也不是女人所专有,男人也多得是。如果从精神观点看,有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烦恼具足性格的男子都算“五障之身”,而女人能超越这些习气,就成为“丈夫”了。 从法身而不从肉体来分男女,是佛陀对男女真实的见解,在《涅盘经》里,佛陀说: “如来性是丈夫法故,若有众生,不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男儿身,我说此辈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女儿身,我说此人是男子。” 在《大毗婆沙沦》一四五章中,佛陀双手捧着大生主的骨对比丘们说: “汝等谛听,一切女人其性多轻薄、多嫉妒、多诌媚、多悭念,只有大生主虽是女人,却能脱离女人一切过失,作丈夫事,得丈夫所得,我谓此辈为丈夫。” 一个人具有女人的身体,但能除去精神的弱点,走向成佛的伟大事业,就是男子!而一个人虽然有丈夫相,如果落入精神的弱点,不能走向菩提之道,此辈是女人! 须臾之间,龙女成佛 对于五障之身的破除,在三部最伟大的大乘以典《妙法莲华经》、《楞严经》、《华严经》中都有动人的开演。 在《法华经》的《提婆达多品》里,文殊师利菩萨对智积菩萨说道,他在海中龙宫,常宣说妙法莲华经。 智积菩萨就说:“这部经甚深微妙,可以说是经典中的实物,世所稀有,龙宫的众生有没有精进这部经而快速成佛的呢?” 文殊说:“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但是,智积菩萨不相信龙女可以在须臾之间成就菩提。 这时,龙女忽然现身向佛顶礼,说了一首偈:“深达罪福相,遍照于十方,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天人所戴仰,龙神咸恭敬,一切众生类,无不宗奉者。又闻成菩提,唯佛当证知,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 在一边的佛弟子舍利弗对龙女说:“汝谓不久得无上道,是事难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这个观点正是我们前面提过的小乘一般观点,龙女听了就取出一颗宝珠,价值无比,她把宝珠献给佛陀,佛陀接受了。龙女说问智积菩萨和舍利弗说:“我献宝珠而世尊纳受,这件事快不快?” “非常快!”智积菩萨与舍利弗回答。2023-08-14 22:27:381
佛说你看到的生未必是生,你看到的灭也未必是灭,那么为什么佛好强调人间感情
不懂这些2023-08-14 22:27:515
女人五漏之体是指什么
一漏不能为身主,二漏不能为家主,,三漏不能为人主,四漏不能为物主,五漏不能为圣主,是名女人五漏之体。2023-08-14 22:28:092
没有你对我的那种感觉什么意思?
你可能是喜欢对方的,而对方对你可能喜欢不起来,我感觉就是这个意思。也就是对方没有看上你,直接说很伤人,间接说就是这个意思。2023-08-14 22:28:182
遂漏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古文中遂是什么意思 大多是 于是、就的意思 问题二:不善外露是什么意思? “善行”即德心、德性与德行的结合表现。“善行无辙迹”,是说行真善、大善的人,从来都是在无心无欲,不留名,不图报,在别人不知不晓的情况下,做了大善事,却不留丝毫痕迹。 天下之事,有善与不善;天下之德,有隐有显,有有形与无形。道的体性特点,体现于人身上就是德,显态为之德,隐态为之道。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无形的,无迹象可睹,无端倪可察。它是内在的,含蓄的,是无意的自然流露。上德以无心为德,下德以有意为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正如《清静经》所云:“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这种德行与德的本义甚远。 德有四种境界:真德、玄德、阴德、显德。真德即上德,是道性与佛性的完美体现,是一种自然无为的真常之德,没有后天主观意识雕琢的痕迹,是德与道的完美自然结合。玄德也是一种最符合道性的表现,是通过高级全息生命体在隐态作功,而作用于显态世界的一种真善,此类善无表象踪迹可寻,符合自然之道。阴德是一种德心与德行的结合,施恩不图报,行善不留名,此种德行虽不完美,但它却是步入玄德的阶梯。显德者,也是心与德行的结合,由于有显的特点,易被人知晓而获得物质或口头感谢,使德性能量场出现等价交换,不能形成德性能量的积累。真德是空心无心的体现;玄德是明德的体现;阴德和显德都是心中尚有尘浊,尚有辙迹的表现。 很多人行善图报,而且希望现报,此乃执德、无德的表现。有心行善不为德。有心行善好比车行有辙,人行留迹,皆是过而不化之痕。世人行善,多是用心刻意去行,唯恐人不知,或欲图人回报,心中仍有私,所以不能以物付物,事过仍念念不忘。行善积德者并非无报,其报在天,其报在道,报之于无形也。待到调神境界时,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就会逐步知晓。 圣人行道,不下堂,不出门,便能德行天下,毫无辙迹。圣人之德行,非辙痕足迹之类有为之善可比拟。因圣人与万物浑化而相忘,不界篱墙,不分人我。事当行则行,时可行则行。圣人行大善之于天下,无声无息,无踪无影,天下人受其善德之恩,而不知其名,不知其行。圣人行大善,皆是不行之行,无心之行,合于自然。故山海不能挡,鬼神不能测;不知其始,不知其终。此即“善行无辙迹”之义。 【善言无瑕谪(zhé),】 “瑕”,音xiá,玉石上的赤色斑点。“谪”,即过失。“善言无瑕谪”,是说真正的善言,不会有毛病缺点,像无瑕疵(cī)的白玉那样洁白透亮,人人都会喜欢。 这里所说的“善言无瑕谪”,是指有道的圣人,处事接物,言行举止,皆能因时顺理,自然而然。圣人之言,当言则言,言之合道,言之有益,言之有理,言之善时,所以其言毫无瑕谪。世俗间人的言语,有许多是违背天道之理的无稽之说。凡是无理之言,污语恶言,是非妄言,碎语闲言,恶语怨言,颠语狂言等,皆是不善之言,皆是有过可谪之言。惟圣人非道不言,非理不说,言不轻发,言出谨慎,言语平和,言如珠玉,虽言而无弊可谪,可作世人之楷模。圣人之言,言简而意深,辞约而理尽,其言可遍播天下,但无怨无恶,人皆信而行之,此即是“无瑕谪”之善言。 修真人应知,即使是与人为善之言,说话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讲究语言艺术,审时度势,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循循善诱,使之在善言中得到善的启发,而更加为善。即使对有缺点错误的人,也要以鼓励为主,在帮助树立信心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先辈们认为:“责善要切忌尽言”。“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即是帮助别人的“责善”之言,也要根据其人的具体情况,“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责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峭直,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 助人为善......>> 问题三:六漏 六神通 是什么意思? 【六漏】 [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漏即失也。落也。谓因烦恼惑业。漏落三界生死也。(三界者。欲界。 *** 。无 *** 也。)一漏自性谓六根对于六尘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诸惑。由惑造显。遂招三界生死。是则惑自性业。为有漏之因。是名漏自性。(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六通:梵语s!ad! abhijn~a^h!。即:(一)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二)天眼通,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无有障碍。(三)天耳通,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及世间种种之音声。(四)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五)宿命通,又作宿住通,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六)漏尽通,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不受三界生死,而得漏尽神通之力。 问题四:遂成枯落的枯字是什么意思 〈形〉 (形声。从木,古声。本义:枯槁,草木干枯) 同本义 枯,槁木也。――《说文》 草木蚤枯。――《礼记u30fb月令》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草枯鹰眼疾。――唐u30fb 王维《观猎》 载燥荻枯柴。――《资治通鉴》 菀枯顷刻。――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八月禾未枯。――宋u30fb 沈括《梦溪笔谈》 又如:枯荣(草木的繁荣与凋零。后指盛衰;也指干涸,干竭);枯凋(枯槁凋零);枯索(草木枯萎全无生机);枯梧(枯萎的梧桐;泛指枯木。喻卑小的职位);枯鱼(干鱼;鱼干;比喻处于困境的人);枯腊(枯干的肉,指尸体) 弃市暴死 捶笞膑脚,斩断枯磔。――《荀子u30fb正论》。杨注:“枯,弃市暴尸也。” 又如:枯磔(古代的两种重刑。枯,指弃市暴死;磔,指车裂) 〈形〉 干涸 江河之水,驰涌滑漏,席地长远,无枯竭之流,本源盛矣。――《论衡u30fb效力》 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u30fb劝学》 山林川泽之数。――《周礼u30fb天官u30fb司书》。注:“山林川泽童枯则不税。”。疏:“山林不茂为童、川泽无水为枯。” 又如:枯池(干涸的池塘);枯渴(干渴);枯鱼之肆(比喻身在穷途) 空 过其枯城,或蘖青青。――《太玄差》。范望注:“枯,虚也。” 又如:枯守(空守);枯城(荒废的旧城);枯煎(空受熬煎) 干 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外子u30fb外物》 又如:枯窘(枯竭贫乏);枯泪(泪已哭尽);枯灭(消灭尽) 干瘦;憔悴 开若枯骸,心若死灰。――《庄子u30fb知北游》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记u30fb屈原列传》 又如:枯悴(憔悴);枯黧(憔悴黧黑);枯黯(憔悴而灰暗);枯羸(憔悴羸弱)枯毁(瘦弱,毁损) 乏味,无趣 。如:枯住(枯燥乏味地居住);枯禅(佛教徒指 *** 参禅。又指闲坐,闲聊) 〈名〉 枯朽的树木 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国语u30fb晋语二》 肉已烂尽的骸骨 泽及骨。――《吕氏春秋》。高诱注:“骨有肉曰,无曰枯。” 油科作物果籽榨油后剩余的渣滓 。如:茶枯;菜枯 问题五:逐露仙人珠落掌,别风楼观雪生檐。是什么意思? 应是兔,狗和兔是六合只所以我认为是狗。 问题六:君子如竹,争风逐露,却心中有节啥意思 比喻君子做事虽然也有功利之心,但是心中却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做人的底线,不能违背的. 问题七:君子如竹,争风逐露,却心中有节。什么意思 名利场中称雄争霸的人应当象竹子一样,君子坦荡荡,正直,有节气,有风骨。(争风逐露,指名利场,并非指女子争风吃醋什么的。) 问题八:但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但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的翻译是:But some social problems are gradually exposed 问题九:疏漏 什么意思 shū lòu 疏漏 亦作“漏”。 1.粗略错漏;疏忽缺失。《南齐书u30fb王晏传》:“ 晏 每以漏被上呵责,连称疾久之。”《旧唐书u30fb李淳风传》:“今灵台候仪,是 魏 代遗范,观其制度,疏漏实多。” 明 宋濂 《进<元史>表》:“况往牒舛之已甚,而他书参考之无凭,虽竭忠勤,难逃漏。” 茅盾 《夜半偶记》:“偶然想起,率尔命笔,疏漏必多,聊供当事者参考而已。” 2.轻率,不谨严。《法苑珠林》卷八引 晋 干宝 《搜神记》:“后人怪问,漏泄其事; 玉女 遂便求去,云:‘我,神人也。虽与君交,不愿人见;而君性漏。"” 3.破漏,破敝。 宋 苏轼 《乞降度牒修北岳庙状》:“自 熙宁 间,因守臣 薛向 奏请,止曾完葺正殿,自馀诸殿及廊庑门宇墙垣,久已漏破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u30fb人事一》:“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 士衡 所得缣帛藉船底。”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三折:“这庙如此疏漏,不待倒也,如之奈何?” 4.泄露;走漏。《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我和你日间演习,必致疏漏,不是耍处。”粤剧《搜书院》第四场:“只怕仁兄不会走壁飞檐,难入镇台府上,又防万一疏漏,那时反误小姑娘。” 5.引申为脱逃。 清 林则徐 《谕准通行三板仍将丹商扣留》:“该 李 、副将等,务必认真查验,毋任含混疏漏,致干重咎外,合行谕饬。” 问题十:逐露仙人珠落掌 别风楼观雪生檐。是什么意思或代表什么生肖 逐露仙人指的汉代的金铜仙人,古语指其露于野,承甘露,见金铜仙人辞汉歌2023-08-14 22:28:371
佛教中的八苦,六苦,五苦,三苦是什么含义
六苦指的是:无定苦、无餍足苦、数数舍身苦、数数受生苦、数数高下变易苦、无友伴苦!2023-08-14 22:28:468
涅盘寂静是什么意思 请详细说说 谢谢
个人见解涅是不生,盘是不灭,寂是清净,静是不动,涅盘寂静,总的说来就是不生不灭,清净本然!2023-08-14 22:29:275
前任已经有新欢了,还回来给我道歉,说当时不懂事,现在已经回不去了,什么意思?
多此一举。告诉他不要让他再来影响你的心情影响你的生活。2023-08-14 22:29:4513
叫一声佛祖,回头无岸。跪一人为师,生死无关。
”悟空,即日起,你我师徒缘分已尽,你,走吧。“ 大漠之上,黄沙漫天,玄奘的衣襟随风高高扬起。他紧闭双目,双手合十,对跪在面前的孙悟空说道。 “师父!师父!徒儿究竟做错何事?让你如此决绝!”悟空猛然抬头,眉心紧锁,满眼焦灼,急的不知如何是好。 “不必多言。”玄奘面无神情,转身往大漠前方走去,白龙马轻轻吁上一声,似与悟空告别,也低头随着玄奘而去。 “师父!”孙悟空不甘心的一步窜上前去,紧紧抓住玄奘的衣角。 玄奘轻叹一口气,他深知悟空脾性,从不善罢甘休,若要他放手,唯有念得紧箍咒。 咒声响起,悟空即刻头痛欲裂,心神俱乱,生不如死,纵然他心中有千百种不愿,但拽着玄奘的手却是越来越松,直到最后双手抱头,在地上来回翻滚,咬牙看着玄奘渐行渐远。 他怎么也不明白,昨日还一如往常的玄奘为何今日无缘无故要与他断绝师徒关系。 风起云涌,黄浪滚滚,玄奘的身影慢慢消失在大漠之中。 老和尚禅坐树下。 5~6岁小和尚蹑手蹑脚的靠近,他僧袍有些大,卷起的袖口和裤腿有些乱了,大抵不会是个安分的孩童。 果然,小和尚一把攥住老和尚雪白的长须。 老和尚痛呼一声睁开了眼,满脸慈爱的看着跌坐在怀中的小儿:“江流儿呀。” “师傅,你在坐禅嘛?” 老和尚摇头,“在做梦。” “做梦是什么?” “梦是凡心。做梦就是问心。” “诸行无常,诸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说法时,祥云四起,地涌金莲。 佛闭口时,异象皆消,天地同寂。 醒来的金蝉,目光灼灼的看着佛祖,一脸的兴奋:“世尊,我做了个梦!”,浑然没有在意看着自己的漫天菩萨、诸天、金刚、阿罗汉。 菩萨恍若未闻,诸天惊疑,金刚怒目,阿罗汉私语。 “汝凡心未尽,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贬汝真灵,重修秉持。”佛大手一翻,当头扣下。 五行山压下,那猴儿只剩一个脑袋留在外头,毫毛一根根炸起,头上血管凸显,一双眼睛似要喷出火来,现出獠牙大声吼着:“我不服!” 猴儿面目狰狞,满是愤怒和不甘。 “阿弥陀佛。”玄奘轻呼一声佛号。天竺越近,梦越发多了,梦里有他,有金蝉,还有猴儿,原先梦里只有过去,而如今。 昨夜的梦中,猴儿跪在世尊面前,任世尊取下头上金箍,抚着额顶毛发,双目平静宛如一滩死水,“汝归于释教,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为斗战胜佛。” 普度众生,普度众生。便是将众生度尽,都成了佛,皆成了空,从此世间再无“我”么。 玄奘捞起一把黄沙,看着滚烫的沙子自掌心滑落,“不嗔不怒,不争不辩,不贪不坏,不急不躁,又与汝何异。” “阿弥陀佛。”,玄奘站起身子,一路向西。 九九八十一难,仍未走完。 自己若再遇见妖魔,又会如何? 玄奘反复念着佛号。白日漫长,总伴随着滚滚黄沙。如果悟空回来相救,一切终究还是跳不出轮回。 他颂起不动明王咒,如果说修行真的能破除一切魔障,他这一路,又为什么一直仰仗着那一根铁棒?明明这铁棒,最是身外之物。 他叹了口气,结手印而坐,但元神守一之时,合眼依稀竟见那猢狲一路打将过来,打得天崩地裂,诸鬼逃窜,最后撇开金箍棒,嘶声嚎啕:“师父!师父!我连你一世,都护不得!” 玄奘睁开眼。幻象消失了。他垂首看远处被黄沙掩埋的地平线,似乎平静的戈壁之上,已起了异响。有什么东西正在逼近。 明明已然顿悟成佛之法,却无法静寂。玄奘喟然叹息,盘膝坐在滚烫的沙地上,开始结大手印法。 诸法无我,诸法无我。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悟空要伤心,也是一时之事。此时不走,便再也走不脱了。要逼凡心未死之人成佛,才是大业障。 往东走,一步一个脚印。 没有使那筋斗云的法儿,只因这一路走来还真有些不习惯飞了 更不习惯的是少了个秃驴在自己耳边猢狲长猴子短,色啊空啊自在菠萝什么的 想到此处,行者先是悚然,随后暗自恼怒,那泼秃不识好歹,自己怎还离不得他了? 自己为他取经,献了多少殷勤劳苦,岂料他不念半点情谊,说翻脸便翻脸,真是…真是… 行者一个人在心里“真是”了半天,一咬牙一跺脚:这天王玉帝都识得我,九曜星官尚惧我,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要让我个情面,怎就这和尚如此轻我贱我?不行,我非要回去与他辩个明白! 念至此,行者抓耳挠腮了一阵,一个筋斗云上天,转瞬间径转西路,寻唐僧去了。 可顺路往前,只见的龙马驻在原地,行李担在马身,却不见和尚影子。 行者慌了,一把抓住龙马顶鬃,问道;师父呢?!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玄奘缓缓睁开双眼,轻叹一声“悟空你终是不懂!”一切本是自己的劫数,正所谓命数,岂非你一个小小的猴头可以改变,那所有的苦难,你所有的艰辛只是在渡你自己的劫。只是你看不出罢了,保护我也只是给你一个相信自己的幌子。 十世修行,珈蓝护体,金蝉子转世,这一切的一切又岂用你来保护,当初的你是一个自我横行,独立天地的先行者,不尊规则,不从命运,秩序瞬间被你打破,如此下去天下岂不大乱,纵使将你压于山下五百年你也不曾改变,终是无奈,佛祖才出此策,将我降于凡间,用师徒之情,人间大义将你束缚,普渡了你也就是普渡了众生。并非所有人都可以无视规则,并非所有生命都可以突破命运,接受命运也是人间一种理性的妥协,而你的出现却让这种妥协瞬间有了破烂之势。 一切皆是幻象,是迷惑你的楚门世界。纵然这是为师的命数和责任,为师也不愿看到你从一单纯,勇敢虽然鲁莽却直率的热血激流变成温吞吞毫无活力的世俗主义者,毕竟为师也是从那走过来的。纵有不坏之体长生之命又能如何?只希望为师屡次故意被妖怪打劫可以让你明白为师的良苦用心。 玄奘轻轻叹了一口气, 世界若非如我愿,何不大闹天地间。 平天大圣嘴里念着“世界若非如我意,何不大闹天地间”,抬头望着对面的金蝉子。 “大师,希望我们这次能够使老七,摆脱桎梏” “命中注定,谈何容易。若不是当初贫僧转世之前留下这一丝神念,恐怕此行我们一点机会都没有,西方那位不是那么容易欺瞒的,瞒人先瞒己,贫僧这转世之苦也该是时候结束了” “大师,我始终不明白,您一佛徒为何会帮我们” “一日为师,终生为师。西方那位,或许除了境界,早已不堪为佛,我佛家真经已经成为了洗脑真经了,我佛家要的不是奴隶,而是佛家弟子,真正的佛家弟子” “大师,那个‘你"……” 这时候,从外面来了个猕猴,说“大哥,大师,计划目前很完美。老七已经上钩,去花果山找假猴王去了” “牛魔王,我那转世,就留他一命吧,猕猴王,接下来就靠你了”金蝉子说道 “大师,我们七兄弟,情同手足,不可不救。” 开始吧,逆佛改命 “你是谁” “吾乃齐天大圣,你是谁” “放屁,我才是” —————————— 真真假假 假假真真 佛亦不佛 仙亦不仙 唯有本心 方存仙佛 地藏王菩萨,观音菩萨,都不辨明我与这妖孽孰真孰假。直闹到了如来那里,才辨明真假。俺毫不留情,一棒将那妖孽打死。刚欲转身离去,忽听如来开口:“悟空,我欲予汝一情,事成之后我定会除去你头上金箍,你看如何呀?” “如来,你休要拿俺老孙寻开心,你拿出当年镇压我的法力都足以平了这方天地,不去不去!”俺一摆手,拒绝到。 如来依旧是哪个平静的毫无波澜的笑容:“天地之间,唯有你才能平定这番大劫难,罢了罢了,快去寻你师傅去吧。” 来到凡间,便去寻师傅,想这凡夫俗子,若是没了俺老孙,如何到的了西天。 可寻了好久,竟半分人影都没寻到。 “莫不是师傅不等我,取经去了?”但这想法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天空之中异象吸引。行者做甚考虑,一筋斗便来到天庭。 西方,灵山,极乐。 悟空闻得如来所言,只觉寻了谛听,问了菩萨,到得此时总算正了身份,心中高兴,正待翻个跟头。忽听如来道:“猕猴还不现出原型。” 悟空见到对面那个假货露出诡谲笑容,刚要怒骂,一个大钵盖天而来,悟空一声暴喝,纵身而起,却未能脱,还是被压了下去。 如来正待宣了佛号,了了因果。突然面色有动,一时竟不著一言。未多时,迦叶惊呼一声:“不好,妖魔入了灵山。” “师父,弟子来了。”玄奘进了大殿。 佛主无言,灵山无等,无量量劫不变颜色,竟有苦气。 “众生辗转,皆因无明。金蝉子,你在我座下已历万万劫数,千苦万难,终可解脱。八十一难,恒河一沙,如我所见,不过刹那。你何以不明,佛法无量,五蕴皆空,方可度一切苦厄。诸法空相,方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主不能渡我。” “你却要渡那猢狲。” 玄奘道一声:“我佛慈悲!”却是无喜无怒,行色皆空。 随玄奘而来的诸多妖圣齐声聒噪起来,灵山欲墨。 佛主宣:“无量。” 一时间,漫天尽呈金光,五色迷尘,万相成空。佛陀散,菩萨幻。众妖魔,诸鬼怪,顿时失了所见,乱了心神,千般法术,万般变化,竟统统不得施展,手中兵刃掉落,浑身豪气成泡影。 空澄迷蒙,有一声开了混沌鸡子。 “不外如是,我闻唯一。” 金光消弭,众生渐有了神志,若大梦初醒,如醍醐灌顶。 正在此时,金钵之下传来一声虚弱猴音:“师父。” 玄奘叹应:“哎!” 有云,如来有情,悟空见弱。金蝉宣法,我佛无量。 “世尊,我不想这世间皆如我佛。”金蝉子缓缓的说出一句话,不悲不喜。 “那依你之见,这芸芸众生应如何?” “佛,也是芸芸众生的一种,七情六欲,本就是芸芸众生的根本,虽我佛家道是七情六欲是人间苦难的本愿,却没了这七情六欲,人间又怎能是人间。我轮回十次,经历人间生老病死。我才领悟到,七情六欲,断不了。就连世尊您,也没逃出一个欲字。”金蝉子双手合十,徐徐道来。 佛祖笑了,金刚菩萨,百般佛陀都未曾见过佛祖这般模样。笑罢,佛祖问到:“那我,何欲只有啊?” “想让芸芸众生皆如我佛。”金蝉子依旧不卑不亢,低头念着发号,全然不在乎头顶袭来如来的一掌。 起手,落下,三界皆悲。 一掌,打碎了金钵,也打碎了金蝉子的神魂,只留一具空荡荡的肉身。 刚刚逃出生天的行者看见了眼前的一切,他悲痛,哀嚎,可金蝉子,已经从三界之中消逝。 “将金蝉子扔下灵山。”佛祖依旧不卑不亢,仿佛只是捏死一只蝼蚁一般。 此时金蝉子只留一丝残念,细声说道:“悟空,为师想再看看你……” 行者不顾前来拦路的诸佛,一棍,两棍……已经记不得。只打的天崩地裂,诸鬼逃窜。一路砍杀来到了金蝉子面前,扔掉金箍棒,抱起师傅,撕声嚎啕:“师傅!师傅!我说好护你前去西天,可就连着一世,都护不得!” “悟空,不要悲哀,这就是师傅的命。”金蝉子满脸慈爱,抚摸着悟空的脸。 “不要挂念为师,师傅去了。”这是金蝉子在世的最后一句话。 五百年后 一座客栈,说书人对着满座看官侃侃而谈: “五百年前,只见灵山之上金光四起,那齐天大圣只一棒便打崩了半座灵山。面对漫天神佛毫不惧怕,只打他三天三夜,从此,齐天大圣与灵山,便消失在这三界之间。” 下面看官听的是震惊非常,却无人注意到一个身影慢慢站起,走出客栈,消失在茫茫人海。 那灵山,如今也成为了一堆碎石。其中有一型似眼泪的透明石头,其中孕育着一名男婴。受日经月华,终有一日破石而出,自号金蝉子。2023-08-14 22:30:121
徐州莲华漏铭苏轼文言文翻译
1. 《徐州莲花漏铭》苏轼怎么翻译 苏轼调任徐州。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 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 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板。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2. 苏轼在徐州莲华漏铭有怎样的为官之道 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同年秋,到徐州不足半年的苏轼,就遇到了百年不见的黄河决口。面对汹涌而至的滔滔洪水,他没有丝毫copy的退缩,亲自指挥民众筑堤护城,他“结庐城上”,亲荷畚箕,三过家门而不入。在他的率领下,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终使全城人免为鱼鳖,百姓欢声雷动,朝廷颁赐重奖。徐州这座故黄河边上的古老城市,历史上遭遇洪灾达200余次,无数次城毁屋塌,居民遭受灭顶之灾,惟独他以太守的身份率军民抗洪于城下。知 苏轼在徐州除了捍水抗旱、劝农耕桑等成就外,其首次成功地开发煤田,更是他在徐州建树的名垂千秋的历史功绩。徐州蕴藏丰富煤炭,但历来无人知晓,苏轼到任后,便不失时机地派人寻矿,终于在徐州西南五十里的白土镇发现了储量丰道富的煤田。他在历史上第一次歌颂徐州人民开采煤矿的壮丽诗篇《石炭并引》中写道:“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3. 徐州莲华漏铭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什么相似之处 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说之辞。一般为后人所接受的解释为,原文中先列举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愤图强的浓厚悲剧意识。 4. 苏轼的《三槐堂铭》及译文 苏轼《三槐堂铭并叙》 原文: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而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所传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杆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券,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筅盗窃案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们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是以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志。既相真守,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参考译文: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包申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曰: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啊!” 5. 《三槐堂铭》苏轼译文 参考译文: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包申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曰: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啊!” 6. 莲苏轼的翻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参考书》(2003年12月第3版)是这样解释的: 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 于是我们未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 莲农随即攀折担中的荷花,剥出蓬内莲子, 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 首先,“抵”有两种意思,一是“抵达,到”,参考书就是采用这个解释;二是“相当,能代替”。笔者认为应采用第二种解释。“未抵”是“不能代替,比不上”。“未抵西湖泛野航”意思是比不上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这样采摘的莲子就不是莲农担中的,而是西湖中的。这样,就和后文莲子带有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更相符。 其次,“旋折荷花剥莲子”,参考书认为“旋”(xuán)意思是“立即,随即”,写出了卖莲子的莲农动作迅速敏捷,表现诗人济南市求购莲子的心情急切。但“旋”(xuàn)还有一种解释———“临时(做)”。笔者认为此句可以理解为诗人临时攀折荷花剥出莲子。 第三,从实际情况出发,莲子成熟,荷花也即将凋谢或已经凋谢。莲农卖莲子一般带着莲蓬,连荷花荷茎一起带着卖似乎不合情理。 最后,诗人买莲子和去西湖泛舟似乎并没有冲突之处。诗人完全可以买了莲子再去泛舟西湖。一边品尝新鲜的莲子,一边在西湖泛舟玩赏,应该更有诗情画意,更有乡野之趣。 如上所述,笔者认为这首诗应该理解为: 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 比不上我们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 临时攀折荷花,剥出莲蓬内的莲子, 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 7. 天石砚铭 苏轼 翻译 宋代诗人苏轼的《天石砚铭》翻译: 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 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 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 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431353262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 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 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 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原文: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 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笥,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抓到监狱,贬至黄州,先父送与他方砚不知丢到什么地方去了。 几年后的一天,他突然在书架上看到这方砚,苏轼大喜过望,连忙将两个儿子叫来,告诉他们这方砚的故事,也告诉他们爷爷的那番话语。从一方砚台引出道德文章的话题,可见苏洵、苏轼对子女的教育真是用心良苦。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代表作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2023-08-14 22:30:301
玉漏铜壶什么意思啊
“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 上元夜 作者: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 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崔液组诗《上元夜》七绝,共六首。描写当时京城长安元宵赏灯的繁华景象。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神龙(唐中宗年号)之际,京城正月望日(即十五),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喧阗,人不得顾。王、主之家,马上作乐,以相竞夸。 文士皆赋诗一章,以记其事。作者数百人,唯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苏、郭之作皆五律)、殿中侍御史崔液为绝唱。”这是崔液所作赏灯诗六首中的第一首。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 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 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 帮你黏贴过来的希望对你有用哦。http://iask.sina.com.cn/b/13114552.html2023-08-14 22:30:403
佛教中的“四圣谛”与苦,集,灭,道”是什么概念
苦是现在感受到的,是果;集是苦的原因,因缘聚合;灭是相信苦是可以消灭掉的,是有解脱办法的;道是达到“灭”,达到究竟快乐的彼岸所采用的方法,称之为道。2023-08-14 22:31:092
五受阴苦是什么意思
五受阴苦是什么意思 五受阴苦是什么意思,五受阴苦是佛家的说法,指的是佛学中的八苦中的其中几苦,阴是隐藏起来的意思,就是说受到的几苦自己影藏和掩盖起来了,下面我们一起具体来看看五受阴苦是什么意思 五受阴苦是什么意思1 “阴”字 是“遮盖的意思。有五种事情(五种事情,就是色、受、想、行、识五种),遮盖了人的本性,可以使得人的心里头迷迷惑惑,造出各种的业来。所以那五种事情,就叫他“五阴”。因为有了这种五阴,那贪、瞋、痴的心,就着牢在这个五阴上头,像火碰着了干柴一样,就会烈烈烘烘的烧起来,所以叫做“五阴炽盛”。这“炽盛”两个字,本来是“火势旺得厉害”的解释。这“炽盛”两个字,本来是“火势旺得厉害”的解释。现在借这“炽盛”两个字来,譬喻这五阴的。并且譬喻这五阴的"迷惑人,容易得很,像干柴容易着火一样。 阴是新译,新译就是玄奘大师的翻译,是针对南北朝鸠摩罗什大师等的翻译来说的,阴就是原来的蕴,所谓五阴就是五蕴的意思,不过玄奘大师用阴还含有一个遮蔽让凡夫我等不能见性的意思在里面。 蕴就是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五种,这五种就概括了一切存在了,也就是物质,感受,思想,行为(迁流变化),识别机制。 仔细的分析这五种都是需要条件具备才能够产生的,所以蕴,阴就是聚集(因缘条件和合)的意思,条件满足才能形成的意思。 五阴炽热苦是前面的生,老,病,死,怨嗔会,爱别离等的基础,没有条件满足何来生,老,病,死,怨嗔会,爱别离?所以凡夫妄执导致五蕴聚集,又五蕴导致七苦,三灾,八难等等没有止息,所以无阴炽热是苦。 五受阴苦是什么意思2 五受是什么意思 吾人的心识领纳外境时所产生的五种感受,即忧受、喜受、苦受、乐受、舍受。 五受 [出析玄记] 受者领纳也。谓六根之识。领受六尘之境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一忧受谓心于违情之境。而受煎逼之忧。是名忧受。二喜受谓心于顺情之境。而受忻悦之喜。是名喜受。三苦受谓身于违情之境。而受逼迫之苦。是名苦受。四乐受谓身于顺情之境。而受安逸之乐。是名乐受。五舍受谓心于不违不顺之境。而受无苦无乐无憎无爱之舍。是名舍受。 五盛阴苦∶经作五阴盛苦,新译作略说五取蕴苦(sam!ks!epen!a pan~copa^da^naskandha-d.)。‘五盛阴"与‘五取蕴"只是译语的差异,upa^da^na有盛、取、受等义,故旧译作五受阴,略称五阴、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取、盛、蕴等都是烦恼的异名。盖五蕴生自烦恼,也常生烦恼,故五盛阴苦又称五阴苦。《四谛经》即用此略名。《大毗婆沙论》卷八十七则称作‘略说一切五取蕴苦",并谓前七苦皆是有漏身所摄,故名。然古师以此‘五盛阴苦"具五阴炽盛之义,将‘盛"看作形容词,或解作‘贮蓄、容受"之义,与新译家之说不同。即《大乘义章》卷二所云(‘五盛阴者,五阴炽盛,名五盛阴。阴盛是苦,就体立称,是故名为五盛阴苦。亦盛者,盛受之义。五阴之中,盛前七苦,是故名为五盛阴苦,若正应言五阴盛苦。"2023-08-14 22:31:151
苦谛什么意思?作何解释?
梵语 duha-satya,巴利语 dukkha-sacca。四谛之一。又称苦圣谛(梵 duhārya-saty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在婆沙诸论中谓,此有漏诸果中,或生乐,或生非苦非乐(未必所生皆苦);此即说一切有部之诸师以乐受为实有,而以苦多乐少为苦谛之义;然经部则谓,诸蕴中全无乐受可言。成实论卷六行苦品第七十九(大三二u2027二八二中):「此三受皆苦谛摄,若实是乐,苦谛云何摄?又苦为真实,乐相虚妄。何以知之?以观苦心能断诸结,非乐心也,故知皆苦。」此即主张三界皆苦之说。2023-08-14 22:31:221
请问佛界七苦中的(怨憎会,爱别难,求不得)分别指什么?
不自在之义2023-08-14 22:31:304
suppose的用法?
suppose表示假设,例句:suppose I tell you I have a feeling that I shall live not very long.(出自电影《茶花女》),suppose表示假设,如果的意思2023-08-14 22:33:274
suppose最详细的用法大全
suppose 一词的用法很灵活,在高考中常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这里对 suppose 的用法进行归纳总结。 1. suppose 意为“认为,猜测”,后常接“宾语+宾语补足语”形式。 ① suppose sb./sth. to have done 的结构。 They supposed the paper to have been lost during the war. 他们认为那个文件在战争期间丢失了。 The police arrested him because he was supposed to have killed the lady. 警察逮捕了他,认为他杀死了那位女士。 ② suppose sb./sth. (to be) +形容词 / 介词短语的结构。 Everyone supposes him (to be) poor, but he is really quite wealthy. 大家都认为他很穷,实际上很很阔。 She was supposed to be an excellent student in our school. 她被认为是我校优秀的学生。 ③ suppose + it +形容词 / 名词+ to do 的结构。 I suppose it my duty to help those in poverty. 我认为帮助那些处于贫困中的人是我的义务。 2. suppose 可用于“ be supposed +不定式”的结构。 ① be supposed to do sth. = should do sth. 意为“应该 / 理应做某事”,表示被期望或被要求(按规则、惯例)做某事。 We are supposed to help each other. 我们理应互相帮助。(要求) You are supposed to hand in your papers before class is over. 希望你下课前交卷子。(期望) ② be not supposed to do sth. 常用来表示不允许或禁止做某事,表示委婉的禁止。 Students are not supposed to play football in the classroom. 学生不允许在教室里踢足球。 ③ be supposed to have done = should have done = ought to have done 表示“过去本该做某事但实际上未做”。 The train is supposed to have arrived an hour ago. 火车应该在 1 小时前到达。 3. suppose 可用过去完成时表示“未曾实现的愿望”。 We had supposed that we would be able to see more of Shanghai, but time didn"t permit. 我们本打算能多看看上海,但时间却不允许了。 注意:与 suppose 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 hope, think, expect, mean, want, intend, plan (一些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等。 4. suppose 可用于“ suppose + that (从句)”句型。 What makes you suppose (that) I"m against it? 你根据什么认为我反对这件事? It was generally supposed that it would not happen again. 一般认为此事不会再发生。 5. 由 suppose 引导的宾语从句,如果主句的主语是第一人称 I 或 we ,并且主句谓语是一般现在时态,从句的否定一般要转移到主句上来,其反意疑问句一般与宾语从句一致。 I don"t suppose for a minute that he"ll agree. 我认为他决不同意。 We don"t suppose they will say sorry to her, will they? 我们认为他们不会对她说对不起,是吧? 注意:与 suppose 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 think, believe, imagine, expect 等。 6. suppose 可用于简略答语中,用 so 代替一个肯定的宾语从句;用 not 代替一个否定的宾语从句。 — Do you suppose he"ll fail to catch the train? —你认为他会错过火车吗? — I suppose so./ I suppose not. (= I don"t suppose so. ) —我想会的。 / 我想不会。 注意:与 suppose 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 think, believe, expect, imagine 等。但应注意 hope 和 be afraid 则不同于以上的用法。 — Will he win the game? — Yes, I hope so./No, I hope not. (不能用 I don"t hope so. ) 7. suppose 可用于插入语中。 ① do you suppose 用作插入语,用来征询对方对某事的看法,常放在疑问词的后面,并且句子要用陈述语序。 What do you suppose made her so angry? 你认为什么事使她如此生气? When do you suppose we shall begin our class? 你认为我们什么时候开始上课? 注意:与 suppose 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 believe, expect, think, imagine, guess 等。 ② I suppose 也可用作插入语,表示说话者的态度或看法,常用于句中或句末。 You don"t mind my smoking, I suppose? 我想你不会介意我抽烟吧? She"ll be there today, I suppose. 我想她今天能到那儿去。 8. suppose ( = supposing) 可引导条件状语从句,意为“如果,假如”。 Suppose ( = Supposing) he is absent, what shall we do? 假如他缺席,我们怎么办? 注意:如果想表示“即使”,应用 supposing 而不用 suppose 。 Supposing you miss him, he is not likely to miss you. 即使你碰不到他,他也可能碰到你。 注意: suppose 或 supposing 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应用一般现在时代替将来时。 9. suppose 用来表示建议,常用在祈使句中,意为“u2026u2026怎么样”。 Suppose we go to the seaside for the weekend. 我们去海边度周末怎么样? [练习] 1. I don"t suppose anyone will volunteer, _____________? A. do I B. don"t I C. will they D. won"t they 2. Suppose he _________ the truth, how shall we deal with him? A. won"t tell B. didn"t tell C. doesn"t tell D. hadn"t told 3. I suppose ___________. Which one is wrong? A. your daughter very beautiful B. your daughter to be very beautiful C. that your daughter is very beautiful D. your daughter"s being very beautiful 4. The professor also mentioned an article __________ by Lu Xun. A. supposed to have been written B. supposed to be writing C. supposing to have been written D. supposing to be written 5. — You ___________ part in the party in time. — Sorry, I was delayed by the accident. A. are supposed to take B. have supposed to take C. are supposed to have taken D. supposed to take 6. He was supposed ___________ a college graduate but he knew nothing of history. A. to be B. being C. to have been D. having been 7. If you go to Xi"an, you"ll find the places there more magnificent than commonly ________. A. supposing B. supposed C. to suppose D. suppose Keys: CCDACAB2023-08-14 22:33:481
suppose的用法和短语
suppose的用法和短语如下:用法:1.suppose not:不存在,不可能,不可能发生。 例如:I suppose not. 我想不会吧。2.suppose so:可能,大概,也许。3.suppose it were:假设它是(发生的)。 例如:Suppose it were possible. 假设这是可能发生的。短语搭配:suppose not 假设不 ; 假如不 ; 正在翻译。suppose reasonably 理所当然地认为。suppose unsuspectingly 毫无疑问地设想。suppose falsely 错误地认为。Suppose clause 假设。suppose hopefully 抱有幻想地认为。generally suppose 一般地猜想。Birkhoff suppose 毕尔猜想。isomorph suppose 同构假定。双语例句:1.Well, yes. I suppose so.哦,是的。我认为是这样。2.Which one do you suppose we should choose?你认为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3.I suppose not!我也不认为!2023-08-14 22:33:551
suppose 用法
suppose的基本意思是“猜想;以为;假定”,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不止于此,其用法如下: 1. suppose + that 从句,表示“猜测;假定”。 如: I suppose that you are right. 我想你是对的。 You can suppose that A equals B. 你可以假定A等于B。 Many people suppose him to be over 50. 许多人认为他已经50多岁了。 Suppose we go for a swim. (= Let"s go for a swim.) 让我们去游泳吧。 be supposed to 的用法 用法一: be supposed to... 其中to是动词不定式符号,不是介词,其后要跟动词原形。当be supposed to... 的主语是“人” 时,意为“应该…… ”;“被期望……”,它可以用来表示劝告、建议、义务、责任等,相当于情态动词should。如: Everyone is supposed to wear a seat-belt in the car. 每个人在汽车里都应该系安全带。 Teachers are supposed to treat all the students alike. 老师应该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 用法二:当be supposed to... 的主语是“物”时,它表示“本应;本该”,用于表示“某事本应该发生而没有发生”。如: The new laws are supposed to prevent crime. 这些新法令本应该起到防止犯罪的作用。 The train was supposed to arrive half an hour ago. 火车本应在半小时之前到达。 用法三: be supposed to后面接“have You are supposed to have handed in your homework by now. 现在你应该已经把作业交上来了。 He is supposed to have arrived an hour ago. 他应该一小时前就到了。 用法四: be supposed to... 的否定结构为be not supposed to...,它常用于口语中,意为“不被许可;不应当”。如: She was not supposed to be angry about that. 她本不该为那件事而生气的。 You are not supposed to smoke on the bus. 你不应该在公共汽车上吸烟。 suppose的其他用法: 1.suppose +that 引导的宾语从句“假设,猜想,以为”。例如: Let"s suppose that you had a million dollars,how would you spend it? 假如你有一百万美元,你怎么花呢? I suppose that she"ll be there today. 我想她今天能到那里。 I had supposed he had died years ago. 我原以为他几年前就去世了。 2. 当suppose +that 引导的宾从变为否定句时,否定应前移,有此种用法的词有think,believe, guess(猜想)等。例如: I suppose that she will come to your party. → I don"t suppose that she will come to your party. 我猜她不会来参加你的晚会。 I suppose that he will agree with you. → I suppose that he will agree with you. 3. 在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时,常用“I suppose so/ I don"t suppose so”。 --- Will he be back this weekend? 他周末会回来吗? --- Yes, I suppose so. 我想他会回来。2023-08-14 22:34:141
suppose的用法和例句
1、suppose 意为“认为,猜测”,后常接“宾语+宾语补足语”形式。suppose sb./sth. to have done 的结构。例如:They supposed the paper to have been lost during the war. 他们认为那个文件在战争期间丢失了。The police arrested him because he was supposed to have killed the lady. 警察逮捕了他,认为他杀死了那位女士。2、suppose 可用于“ be supposed +不定式”的结构。be supposed to do sth. = should do sth. 意为“应该 / 理应做某事”,表示被期望或被要求(按规则、惯例)做某事。例如:We are supposed to help each other. 我们理应互相帮助。(要求)You are supposed to hand in your papers before class is over. 希望你下课前交卷子。(期望)3、suppose 可用过去完成时表示“未曾实现的愿望”。例如:We had supposed that we would be able to see more of Shanghai, but time didn"t permit. 我们本打算能多看看上海,但时间却不允许了。注意:与 suppose 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 hope, think, expect, mean, want, intend, plan (一些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等。4、suppose 可用于“ suppose + that (从句)”句型。例如:What makes you suppose (that) I"m against it? 你根据什么认为我反对这件事?It was generally supposed that it would not happen again. 一般认为此事不会再发生。5、suppose 可用于简略答语中,用 so 代替一个肯定的宾语从句;用 not 代替一个否定的宾语从句。Do you suppose he"ll fail to catch the train?你认为他会错过火车吗?I suppose so./ I suppose not. (= I don"t suppose so. )我想会的。 / 我想不会。注意:与 suppose 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 think, believe, expect, imagine 等。但应注意 hope 和 be afraid 则不同于以上的用法。2023-08-14 22:34:281
suppose的用法和例句
suppose的用法:suppose是及物动词,可接名词、代词或that/wh-从句(可用于虚拟式)作宾语。suppose作准许解释时,常用于被动结构或否定结构,后接动词不定式。例句:Suppose we take a later train。 扩展资料 suppose的例句:I thought we were supposed to be living in a democracy(我还以为我们应该是生活在一个民主国家里);This is the opinion of the supposed experts(这是所谓专家的看法)。2023-08-14 22:35:041
suppose的用法总结
suppose的用法总结如下:1、suppose用作连词引导条件状语从句时,它必须置于主句之前,但supposing用作连词引导 条件状语从句时,则可置于主句之前,也可以置于主句之后。如:We"d love to come and see you on Saturday, supposing I don"t have to work that day.我想星期六来看你,假若那天我不上班的话。2、suppose本来是动词,可用作连词,引导条件状语从句,其意为“假若”“如果”等;此时主句通常为疑问句。如:Suppose you were given a chance to study in America, would you accept?假如给你一个到美国学习的机会,你会接受吗?3、suppose + that 从句,表示“猜测;假定”。如:I suppose that you are right.我想你是对的。4、suppose +名词 / 代词 + to be...,表示“认为……是……”。如:Many people suppose him to be over 50.许多人认为他已经50多岁了。5、suppose用于祈使句中,表示“让……”。如:Suppose we go for a swim.(= Let"s go for a swim) 让我们去游泳吧。2023-08-14 22:35:101
SuPpose的用法
had been supposed to和was supposed to主要是时态方面的区别,前者为过去完成时,后者为一般过去时。另外,前者有时还可表示“本来应该”,相当于was supposed to have done。关于suppose的用法,本人在金盾出版社出版的《英语常用词多用途词典》上查到了以下用法,本来是摘录下来自己和的,现与你分享:1. 其后习惯上不接带疑问词的宾语从句,遇此情况,将疑问词移到主句句首:Where do you suppose he has gone? 你估计他去哪里了呢? Who do you suppose has stolen the money? 你认为是谁偷了这钱呢?2. 其后通常不直接跟不定式作宾语,遇此情况可改为宾语从句,如:通常不说:He supposed to have left his umbrella in the bus. 可改为:He supposed that he had left his umbrella in the bus. 他以为把雨伞忘在公共汽车上了。3. 后接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时,不定式通常为to be。如:I supposed him to be about forty.=I supposed that he was about forty. 我估计他大约40岁。若是to be之外的其他动词,则通常为完成式或进行式。如:He was supposed to have left for home. 大家以为已动身回家了。4. 有时可用于引导条件状语从句,相当于连词if,但此时与之相对应的主句通常(但不绝对)为疑问句。如:Suppose he doesn"t agree, what shall we do? 假如他不同意,那怎么办? 这样用的suppose有时还可用于虚拟语气。如:Suppose you were given a chance to study in America, would you accept? 假如给你一个到美国学习的机会,你会接受吗? 5. be supposed to do sth为习语,表示“应该(理应)做某事”。如:They are supposed to arrive before dark. 他们应该在天黑 前到。Everybody knows, but nobody is supposed to know. 本来谁也 不该知道这事,但人人都知道了。注:其中的不定式有时可能是进行式或完成式。如:He"s supposed to be doing his homework at home now. 他现在应该在家里做作业。He is not supposed to have left the hospital so soon. 他本不该这么早就出院的。另外,现在分词形式的supposing可用作conj.,表示“假如”,如:Supposing he does not come, shall we go without him? 如果他不来,是不是不带他去? /Supposing he can"t come, who will do the work? 如果他不来,谁来干这工作? 这样用的supposing与if用法相似,用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但与之相对应的主句通常(但不绝对)为疑问句。有时还可用于虚拟语气。如:Supposing there was a war, what would you do? 假如发生战争,你怎么办? Supposing you fell in love with your boss, what would you do? 假定你爱上了你的老板,你会怎么办? 注:suppose也有类似用法:Suppose [Supposing] we miss the train, what shall we do? 假如我们误了火车,我们将怎么办?2023-08-14 22:35:391
suppose的用法
1想, 设想, 猜测; 认为, 以为;I suppose you are right.2[和given, provided 通用]假定;Let"s suppose (that) the news is true.3包含, 意味着; 必须有, 以...为必需条件;4[用于祈使语气]让, ...如何, ...怎么样;(=if)[口]如果Suppose your father saw you now, what would you say? 及物动词 vt. [W]1.猜想,以为[Y][+(that)][O2][O8]I suppose he is still in town. 我想他还在城里。2.期望;认为必须,认为应该[H][O2][O8]You"re not supposed to take the books out of the room. 这些书不能拿出屋去。3.必须以...为前提Every effect supposes a cause. 任何事的产生都必然有其原因。4.(用于祈使语气)让...[+(that)]Suppose we set out at six. 我们六点动身吧。5.假定[+(that)][O2]Suppose the car should break down again. 假定汽车又出毛病了。2023-08-14 22:36:002
均方差和方差的关系公式
均方差就是标准差。方差和标准差都是对一组(一维)数据进行统计的,反映的是一维数组的离散程度;而协方差是对2维数据进行的,反映的是2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 标准差和均值的量纲(单位)是一致的,在描述一个波动范围时标准差比方差更方便。方差可以看成是协方差的一种特殊情况,即2组数据完全相同。协方差只表示线性相关的方向,取值正无穷到负无穷。2023-08-14 22:19:521
方差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023-08-14 22:19:003
离差平方和是什么?
是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中文环境中又常称均方差,是离均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用σ表示。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标准差未必相同。公式:1、如是总体(即估算总体方差),根号内除以n(对应excel函数:STDEVP);2、如是抽样(即估算样本方差),根号内除以(n-1)(对应excel函数:STDEV);3、因为我们大量接触的是样本,所以普遍使用根号内除以(n-1)。扩展资料:标准差和离散度关系: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离散程度最常用的一种量化形式,是表示精确度的重要指标。说起标准差首先得搞清楚它出现的目的。我们使用方法去检测它,但检测方法总是有误差的,所以检测值并不是其真实值。检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距就是评价检测方法最有决定性的指标。但是真实值是多少,不得而知。因此怎样量化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就成了难题。这也是临床工作质控的目的:保证每批实验结果的准确可靠。虽然样本的真实值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是每个样本总是会有一个真实值的,不管它究竟是多少。可以想象,一个好的检测方法,其检测值应该很紧密的分散在真实值周围。如果不紧密,与真实值的距离就会大,准确性当然也就不好了,不可能想象离散度大的方法,会测出准确的结果。因此,离散度是评价方法的好坏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指标。一组数据怎样去评价和量化它的离散度,有很多种方法:极差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即最大值-最小值(也就是极差)来评价一组数据的离散度。这一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比如比赛中去掉最高最低分就是极差的具体应用。离均差平方和由于误差的不可控性,因此只由两个数据来评判一组数据是不科学的。所以人们在要求更高的领域不使用极差来评判。其实,离散度就是数据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因此将数据与均值之差(我们叫它离均差)加起来就能反映出一个准确的离散程度。和越大离散度也就越大。但是由于偶然误差是成正态分布的,离均差有正有负,对于大样本离均差的代数和为零的。为了避免正负问题,在数学有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取绝对值,也就是常说的离均差绝对值之和。而为了避免符号问题,数学上最常用的是另一种方法--平方,这样就都成了非负数。因此,离均差的平方和成了评价离散度一个指标。方差由于离均差的平方和与样本个数有关,只能反映相同样本的离散度,而实际工作中做比较很难做到相同的样本,因此为了消除样本个数的影响,增加可比性,将离均差的平方和求平均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方差成了评价离散度的较好指标。样本量越大越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而算术平均值却完全忽略了这个问题,对此统计学上早有考虑,在统计学中样本的均差多是除以自由度(n-1),它的意思是样本能自由选择的程度。当选到只剩一个时,它不可能再有自由了,所以自由度是n-1。标准差意义由于方差是数据的平方,与检测值本身相差太大,人们难以直观的衡量,所以常用方差开根号换算回来这就是我们要说的标准差。在统计学中样本的均差多是除以自由度(n-1),它是意思是样本能自由选择的程度。当选到只剩一个时,它不可能再有自由了,所以自由度是n-1。变异系数标准差能很客观准确的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但是对于不同的项目,或同一项目不同的样本,标准差就缺乏可比性了,因此对于方法学评价来说又引入了变异系数CV。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常常同时做为参考的依据。在直觉上,如果数值的中心以平均值来考虑,则标准差为统计分布之一“自然”的测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概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标准差2023-08-14 22:18:362
什么是均方差?
什么叫均方差?怎么计算均方差? 设X是一个随机变量,若E{[X-E(X)]^2}存在,则称E{[X-E(X)]^2}为X的方差,记为D(X)或DX。即D(X)=E{[X-E(X)]^2},而σ(X)=D(X)^0.5(与X有相同的量纲)称为标准差或均方差。 由方差的定义可以得到以下常用计算公式: D(X)=E(X^2)-[E(X)]^2 方差的几个重要性质(设一下各个方差均存在哗。(1)设c是常数,则D(c)=0。 (2)设X是随机变量,c是常数,则有D(cX)=(c^2)D(X)。 (3)设X,Y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则D(X+Y)=D(X)+D(Y)。 (4)D(X)=0的充分必要条件是X以概率为1取常数值c,即P{X=c}=1,其中E(X)=c。 什么叫标准差?标准差的计算公式? 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分别减去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相加起来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就是该组数据的方差,方差再开平方即为标准差.如数据1、2、3、4、5平均数为3,则方差的计算公式为:[(1-3) ^ 2+(2-3) ^ 2+(3-3) ^ 2+(4-3) ^ 2+(5-3) ^ 2]÷ 5 什么是方差? 样本中各数据与样本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叫做样本方差;样本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样本标准差。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都是衡量一个样本波动大小的量,样本方差或样本标准差越大,样本数据的波动就越大。 数学上一般用E{[X-E(X)]^2}来度量随机变量X与其均值E(X)的偏离程度,称为X的方差。 定义 设X是一个随机变量,若E{[X-E(X)]^2}存在,则称E{[X-E(X)]^2}为X的方差,记为D(X)或DX。即D(X)=E{[X-E(X)]^2},而σ(X)=D(X)^供.5(与X有相同的量纲)称为标准差或均方差。 由方差的定义可以得到以下常用计算公式: D(X)=E(X^2)-[E(X)]^2 S^2=[(x1-x拔)2+(x2-x拔)^2+(x3-x拔)^2+…+(xn-x拔)^2]/n 方差的几个重要性质(设一下各个方差均存在)。 (1)设c是常数,则D(c)=0。 (2)设X是随机变量,c是常数,则有D(cX)=(c^2)D(X)。 (3)设X,Y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则D(X+Y)=D(X)+D(Y)。 (4)D(X)=0的充分必要条件是X以概率为1取常数值c,即P{X=c}=1,其中E(X)=c。 方差,标准差的概念是什么?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离均差)的平均数,它是离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因此,标准差也是一种平均数 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标准差未必相同。 例如,A、B两组各有6位学生参加同一次语文测验,A组的分数为95、85、75、65、55、45,B组的分数为73、72、71、69、68、67。这两组的平均数都是70,但A组的标准差为17.08分,B组的标准差为2.16分,说明A组学生之间的差距要比B组学生之间的差距大得多。 标准差也被称为标准偏差,或者实验标准差。 关于这个函数在EXCEL中的STDEVP函数有详细描述,EXCEL中文版里面就是用的“标准偏差”字样。但我国的中文教材等通常还是使用的是“标准差”。 公式如图。 P.S. 在EXCEL中STDEVP函数就是下面评论所说的另外一种标准差,也就是总体标准差。在繁体中文的一些地方可能叫做“母体标准差” 因弧有两个定义,用在不同的场合: 如是总体,标准差公式根号内除以n, 如是样本,标准差公式根号内除以(n-1), 因为我们大量接触的是样本,所以普遍使用根号内除以(n-1), 方差和均方差的概念是什么,有区别吗 样本中各数据与样本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叫做样本方差;样本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样本标准差.样本方差和样本标准差都是衡量一个样本波动大小的量,样本方差或样本标准差越大,样本数据的波动就越大. 数学上一般用E{[X-E(X)]^2}来度量随机变量X与其均值E(X)的偏离程度,称为X的方差. 定义 设X是一个随机变量,若E{[X-E(X)]^2}存在,则称E{[X-E(X)]^2}为X的方差,记为D(X)或DX.即D(X)=E{[X-E(X)]^2},而σ(X)=D(X)^0.5(与X有相同的量纲)称为标准差或均方差. 由方差的定义可以得到以下常用计算公式: D(X)=E(X^2)-[E(X)]^2 方差的几个重要性质(设一下各个方差均存在). (1)设c是常数,则D(c)=0. (2)设X是随机变量,c是常数,则有D(cX)=(c^2)D(X). (3)设X,Y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则D(X+Y)=D(X)+D(Y). (4)D(X)=0的充分必要条件是X以概率为1取常数值c,即P{X=c}=1,其中E(X)=c. 标准差是什么? 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标准差未必相同。 例如,A、B两组各有6位学生参加同一次语文测验,A组的分数为95、85、75、65、55、45,B组的分数为73、72、71、69、68、67。这两组的平均数都是70,但A组的标准差为17.08分,B组的标准差为2.16分,说明A组学生之间的差距要比B组学生之间的差距大得多。 标准差也被称为标准偏差,或者实验标准差。 关于这个函数在EXCEL中的STDEVP函数有详细描述,EXCEL中文版里面就是用的“标准偏差”字样。但我国的中文教材等通常还是使用的是“标准差”。 P.S. 在EXCEL中STDEVP函数就是下面评论所说的另外一种标准差,也就是总体标准差。在繁体中文的一些地方可能叫做“母体标准差” 因为有两个定义,用在不同的场合: 如是总体,标准差公式根号内除以n, 如是样本,标准差公式根号内除以(n-1), 因为我们大量接触的是样本,所以普遍使用根号内除以(n-1), 外汇术语: 标准差指统计上用于衡量一组数值中某一数值与其平均值差异程度的指标。标准差被用来评估价格可能的变化或波动程度。标准差越大,价格波动的范围就越广,股票等金融工具表现的波动就越大。 阐述及应用 简单来说,标准差是一组数值自平均值分散开来的程度的一种测量观念。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分的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一个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例如,两组数的 *** {0, 5, 9, 14} 和 {5, 6, 8, 9} 其平均值都是 7 ,但第二个 *** 具有较小的标准差。 标准差可以当作不确定性的一种测量。例如在物理科学中,做重复性测量时,测量数值 *** 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测量的精确度。当要决定测量值是否符合预测值,测量值的标准差占有决定性重要角色:如果测量平均值与预测值相差太远(同时与标准差数值做比较),则认为测量值与预测值互相矛盾。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如果测量值都落在一定数值范围之外,可以合理推论预测值是否正确。 标准差应用于投资上,可作为量度回报稳定性的指标。标准差数值越大,代表回报远离过去平均数值,回报较不稳定故风险越高。相反,标准差数值越细,代表回报较为稳定,风险亦较小。 样本标准差 在真实世界中,除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找到一个总体的真实的标准差是不现实的。大多数情况下,总体标准差是通过随机抽取一定量的样本并计算样本标准差估计的。2023-08-14 22:18:101
方差公式是什么?
S^2=[(x1-x拔)^2+(x2-x拔)^2+(x3-x拔)^2+…+(xn-x拔)^2]/ns^2就是方差2023-08-14 22:17:2014
标准方差计算公式是什么?
计算公式如下:1、方差公式:2、标准方差公式(1):3、标准方差公式(2):例如两人的5次测验成绩如下:X:50,100,100,60,50,平均值E(X)=72;Y:73,70,75,72,70平均值E(Y)=72。平均成绩相同,但X不稳定,对平均值的偏离大。方差描述随机变量对于数学期望的偏离程度。单个偏离是消除符号影响方差即偏离平方的均值,记为E(X):直接计算公式分离散型和连续型。推导另一种计算公式得到:“方差等于各个数据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的平均数”。其中,分别为离散型和连续型计算公式。称为标准差或均方差,方差描述波动程度。方差的概念:方差是在概率论和统计方差衡量随机变量或一组数据时离散程度的度量。概率论中方差用来度量随机变量和其数学期望(即均值)之间的偏离程度。统计中的方差(样本方差)是每个样本值与全体样本值的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值的平均数。在许多实际问题中,研究方差即偏离程度有着重要意义。方差是衡量源数据和期望值相差的度量值。2023-08-14 22:16:531
股票,期望收益率,方差,均方差的计算公式
股票的计算公式:购买价=买入价×数量(股数)+佣金+过户费成本价=购买价÷数量一、期望收益率的计算方式:第一种方法的期望收益值为:100*1/2+0*1/2=50(但实际去做可能是50也可能是100,也可能是0,不一定等于50);第二种方法,则收益值肯定为50。二、方差计算方法:设一组数据x1,x2,x3……xn中,各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拔)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1-x拔)2,(x2-x拔)2……(xn-x拔)2,那么我们用他们的平均数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三、均差的计算方法:设一组数据x1,x2,x3……xn中,各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x(拔)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1-x拔)2,(x2-x拔)2……(xn-x拔)2,那么我们用他们的平均数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2023-08-14 22:16:291
股票,期望收益率,方差,均方差的计算公式
1、期望收益率计算公式:HPR=(期末价格-期初价格+现金股息)/期初价格例:A股票过去三年的收益率为3%、5%、4%,B股票在下一年有30%的概率收益率为10%,40%的概率收益率为5%,另30%的概率收益率为8%。计算A、B两只股票下一年的预期收益率。解:A股票的预期收益率=(3%+5%+4%)/3u2002=4%u2002B股票的预期收益率u2002=10%×30%+5%×40%+8%×30%=7.4%2、在统计描述中,方差用来计算每一个变量(观察值)与总体均数之间的差异。为避免出现离均差总和为零,离均差平方和受样本含量的影响,统计学采用平均离均差平方和来描述变量的变异程度。扩展资料:1、协方差计算公式例:Xi1.11.93,Yi5.010.414.6解:E(X)=(1.1+1.9+3)/3=2E(Y)=(5.0+10.4+14.6)/3=10E(XY)=(1.1×5.0+1.9×10.4+3×14.6)/3=23.02Cov(X,Y)=E(XY)-E(X)E(Y)=23.02-2×10=3.022、相关系数计算公式解:由上面的解题可求X、Y的相关系数为r(X,Y)=Cov(X,Y)/(σxσy)=3.02/(0.77×3.93)=0.997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期望收益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协方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方差2023-08-14 22:1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