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有的古诗句和成语可以互为解释,请你根据下列诗句的意思各写出一个含相同道理或意境的成语。

2023-08-11 08:56:07
hi投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高瞻远瞩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唯我独尊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死而后已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小心翼翼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行我素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岿然不动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情难自禁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春意盎然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气冲霄汉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舍身取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人生苦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峰回路转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明日黄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而弥坚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情深意重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波澜壮阔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百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自得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百花齐放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润物无声

豆豆staR

有的古诗句和成语可以互为解释,请你根据下列诗句的意思各写出一个含相同道理或意境的成语: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高远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居高临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鞠躬尽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红杏出墙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春色盎然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日薄西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浪淘风簸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百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局者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怡然自乐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百花争艳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默默无闻

北有云溪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高远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居高临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鞠躬尽瘁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同舟共济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傲然挺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坚韧不拔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红杏出墙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春意盎然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落千丈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宁死不屈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日薄西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峰回路转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云。 流水似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宝刀未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逆之交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浪淘风簸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百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局者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怡然自乐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百花争艳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默默无闻

铁血嘟嘟

子夜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韵义】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

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

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

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

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

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Ntou12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默默无闻

wpBeta

只会一点,且不确定啊!和楼主讨论一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局者迷

LuckySXyd

不知道

CarieVinne

哈哈哈宝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打一四字成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023-08-11 03:21:59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打一成语

一叶障目,这个成语估计可以用来形容。
2023-08-11 03:22:43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当局者迷。
2023-08-11 03:22:59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成语怎么表示?

成语是:当局者迷。”当局者迷“的读音:dāng jú zhě mí释义:糊涂,迷惑。指当事人反而糊涂。造句:我们要牢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古语。常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旁观者未必都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最好听听第三者的意见。人物都是当局者清,旁观者迷的。正所谓当局者迷,林沫语看的清清楚楚。当局者迷,你对笑面虎的情意有多深我还是看得出的。当局者迷,该抓住的时候可一定要抓住啊!当局者迷,清风道人几个师兄弟看出了其中端倪。感情的事儿不好说,当局者迷。 1
2023-08-11 03:23:13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含有哪些成语

  1、不识庐山真面目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解释】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结构】复句式成语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不识事物的本质  【例句】革命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长江滚滚来,~! ◎郭小川《万里长江横渡》诗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dāng jú zhě mí,páng guān zhě qīng  【解释】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出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结构】复句式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例句】谁怪着你呢,实在说的不错,倒是没有人说过的话!可见“~。”(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三回)
2023-08-11 03:23:281

不识庐山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打一成语

【谜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打一成语)【谜底】旁观者清【解释】反面会意:不在山中,在山一旁才能看清。为什么不用当局者迷呢?因为谜法要求谜底的字词要与谜面对应。“当局者”与谜面“身在此山中”不对应,故不能扣合。
2023-08-11 03:23:36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出这句诗的成语)

1.面 2.白 3.明 4.远
2023-08-11 03:23:455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是什么成语直接回答

【答案】旁观者清【解释】反面会意:不在山中,在山一旁才能看清。为什么不用当局者迷呢?因为谜法要求谜底的字词要与谜面对应。“当局者”与谜面“身在此山中”不对应,故不能扣合。
2023-08-11 03:24:141

与不识庐山真面日,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相近的成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023-08-11 03:24:23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i缘身在此山打成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023-08-11 03:24:30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打一成语

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023-08-11 03:24:38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这两句诗意思相同的一个四字词语是什么

比喻 认不清事物的 真相 和本质。 成语出处: 宋·苏轼《 题西林壁 》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在此 山中。” 成语例句: 革命 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 长江 滚滚 来, 不识庐山真面目 ! ◎郭小川《 万里 长江横渡》诗 繁体写法: 不识庐山真靣目 注音: ㄅㄨˋ ㄕㄧˊ ㄌㄨˊ ㄕㄢ ㄓㄣ ㄇㄧㄢˋ ㄇㄨˋ 成语语法: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不识事物的本质 成语故事: 庐山因周武王时期高人匡俗结庐而居而得名,它三面临江,山势十分雄伟,山清水秀,风景奇丽。它临江靠水,山上烟雾缥缈,人们很难看清它的真实面貌。苏轼写《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fail to see what lushan really looks like--fail to see the real appearance of person or a thing
2023-08-11 03:24:50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句包含的成语是什么

这里是解决问题的地方。请真诚
2023-08-11 03:25:03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以换成什么成语

当局者迷[dāng jú zhě mí] 【解释】:迷:糊涂,迷惑.指当事人反而糊涂. 【出自】:宋·辛弃疾《恋绣衾·无题》:“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 【示例】:希望我们大家互相勉励……~,旁观者清,我们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关于工作与学习五》 【语法】:主谓式;作主语、宾语;指当事人糊涂
2023-08-11 03:25:191

与不识庐山真面日,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相近的成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眼不识泰山。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2023-08-11 03:25:29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联想到什么成语

尊敬的联想用户您好!建议您通过其他渠道寻找答案。希望以上答案能解决您的问题。期待您满意的评价,感谢您对联想的支持,祝您生活愉快!
2023-08-11 03:25:495

根据诗句名言内容提炼成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局者迷:【基本解释】:迷:糊涂,迷惑。指当事人反而糊涂【拼音读法】:dāng jú zhě mí【使用举例】: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关于工作与学习五》:“希望我们大家互相勉励……~,旁观者清,我们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反义词组】:旁观者清【使用方法】:主谓式;作主语、宾语;指当事人糊涂【成语出处】:宋·辛弃疾《恋绣衾·无题》:“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
2023-08-11 03:26:051

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包含哲理一致的成语或名句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023-08-11 03:26:392

不识什么真面目只什么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023-08-11 03:26:48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语

如坐云雾rúzuòyúnwù【解释】象坐在云里雾里。比喻头脑糊涂,不能辨析事理。【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及有凶吉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结构】动宾式成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近义词】如堕烟海
2023-08-11 03:26:54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俗语是什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023-08-11 03:27:155

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相近的俗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023-08-11 03:27:495

横看成岭,远看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什么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的地貌形态,峰岭交错,起起伏伏,后两句具有生活哲学真谛,为什么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置身庐山之中,无法看清庐山全貌。只有跳出庐山,以一个更高的视角才能看清庐山全貌。生活中,我们因置身某些事情之中,而当局者迷,只有跳出此局,站在更高的格局上,才能理清思路,观清全局。
2023-08-11 03:28:04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语

五里雾中。
2023-08-11 03:28:113

不识庐山真面目对应的成语

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2023-08-11 03:28:19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成语 你知道吗

1、这个成语是:旁观者清。 2、原因是: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人身处在庐山之中。而在山一旁才能看清真实面目。对同一事物,局外人由于冷静、客观,比当事人看得清楚和全面。 3、这句诗语出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023-08-11 03:28:37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成语 你知道吗

1、这个成语是:旁观者清。 2、原因是: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人身处在庐山之中。而在山一旁才能看清真实面目。对同一事物,局外人由于冷静、客观,比当事人看得清楚和全面。 3、这句诗语出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023-08-11 03:28:43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用什么四字成语表示

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成语表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成语表示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出处: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 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打一四字成语 【谜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打一成语) 【谜底】旁观者清 【解释】反面会意:不在山中,在山一旁才能看清。 【语出】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当局者迷。 (1)拼音 dāng jú zhě mí,páng guān zhě qīng。 (2)解释 当局者:下棋的人;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各方面因素考虑得太多,反而迷惑,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3)用法 用 法: 主谓式;作主语、宾语;指当事人糊涂 。 (4)反义词 旁观者清。 扩展资料 成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形容由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尚不全面,故不识事物其真正本质;微画雕《不识庐山真面目》取苏轼《题西林壁》诗意,用图像化方式来刻画出从正面、侧面;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所以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要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4. 不识庐山真面目成语 只有关于“庐山真面目”的成语: 【词语】:庐山面目 【注音】:lú shān miàn mù 【释义】: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词语】:庐山真面 【注音】:lú shān zhēn miàn 【释义】: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词语】:庐山真面目 【注音】: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释义】: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2023-08-11 03:28:51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打一成语

旁观者清。解释:不在山中,在山一旁才能看清。对同一事物,局外人由于冷静、客观,比当事人看得清楚和全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处: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扩展资料作品鉴赏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2023-08-11 03:28:58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猜成语

旁观者清 ..........
2023-08-11 03:29:143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含有哪些成语

1、不识庐山真面目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解释】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结构】复句式成语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不识事物的本质  【例句】革命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长江滚滚来,~! ◎郭小川《万里长江横渡》诗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dāng jú zhě mí,páng guān zhě qīng  【解释】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出处】《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结构】复句式  【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例句】谁怪着你呢,实在说的不错,倒是没有人说过的话!可见“~。”(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三回)
2023-08-11 03:29:221

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与此诗句意思相同的一个四字词语是什么?

当局者迷。比喻当事人身在局中,看不清事情的全貌。
2023-08-11 03:29:3310

不识庐山真面目四字词语?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2023-08-11 03:30:24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成语

  1、这个成语是:旁观者清。   2、原因是: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人身处在庐山之中。而在山一旁才能看清真实面目。对同一事物,局外人由于冷静、客观,比当事人看得清楚和全面。   3、这句诗语出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023-08-11 03:30:331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成语?

你好,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个意思的成语就是当局者迷。当局者迷。
2023-08-11 03:30:401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什么意思

身在事中,没法清楚地看清事情的真相
2023-08-11 03:30:505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猜成语

旁观者清
2023-08-11 03:31:152

不识庐山真头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打一成语)

【谜面】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打一成语)【谜底】旁观者清【解释】反面会意:不在山中,在山一旁才能看清。为什么不用当局者迷呢?因为谜法要求谜底的字词要与谜面对应。“当局者”与谜面“身在此山中”不对应,故不能扣合。 参考百度
2023-08-11 03:31:341

疯狂看图猜成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答案

谜底是:当局者迷
2023-08-11 03:31:432

成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打

当局者迷[读音][dāng jú zhě mí] [解释]迷:糊涂,迷惑。指当事人反而糊涂。[出处]宋·辛弃疾《恋绣衾·无题》:“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反义]旁观者清
2023-08-11 03:31:50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意

注释西林,即庐山西林寺。缘:因为。 此山:指的是庐山。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2023-08-11 03:32:002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下一句是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下一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2023-08-11 03:32:098

将下列诗句与相应的成语用线连起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谜底】旁观者清【解释】反面会意:不在山中,在山一旁才能看清。为什么不用当局者迷呢?因为谜法要求谜底的字词要与谜面对应。“当局者”与谜面“身在此山中”不对应,故不能扣合。
2023-08-11 03:32:421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作者,朝代,全诗是什么?

SH 请哦度v刹较好的五个uvy大家YWIEUSFKDH额度
2023-08-11 03:32:511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联想到什么成语

尊敬的联想用户您好!建议您通过其他渠道寻找答案。希望以上答案能解决您的问题。期待您满意的评价,感谢您对联想的支持,祝您生活愉快!
2023-08-11 03:33:195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以换成什么成语

当局者迷[dāng jú zhě mí]【解释】:迷:糊涂,迷惑。指当事人反而糊涂。【出自】:宋·辛弃疾《恋绣衾·无题》:“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示例】:希望我们大家互相勉励……~,旁观者清,我们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关于工作与学习五》【语法】:主谓式;作主语、宾语;指当事人糊涂
2023-08-11 03:33:35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填写成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023-08-11 03:33:551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作者、朝代、全诗是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从侧面看。(3)各不同:不相同。(4)识:认识;清楚。(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6)缘:同“原”,因为;由于。(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2、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3、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4、作品简介《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2023-08-11 03:34:03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人想起一句俗语是什么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023-08-11 03:34:207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什么意思

  成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形容由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尚不全面,故不识事物其真正本质;微画雕《不识庐山真面目》取苏轼《题西林壁》诗意,用图像化方式来刻画出从正面、侧面;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我自己身在庐山之中。所以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要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2023-08-11 03:3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