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邦问答 / 问答 / 问答详情

唐太宗身边有名的谏臣

2023-08-10 10:15:57
苏州马小云

萧瑀

  陈叔达

  封德彝

  宇文士及

  高士廉

  房玄龄

  长孙无忌

  杜淹

  杜如晦

  李靖

  王珪

  魏征

  温彦博

  戴胄

  侯君集

  杨师道

  刘洎

  岑文本

  李世绩

  张亮

  马周  褚遂良

  许敬宗

  高季辅

  张行成

  崔仁师

豆豆staR

当然是魏征了。这是最有名的一个。

hi投

魏征啊 很有名气的

LuckySXyd

魏征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最著名的谏臣是___,曾进谏二百多次。

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贞观年间,名相、名将辈出,朝廷上下,直言进谏,蔚然成风. 故答案为: 魏征.
2023-08-09 01:23:011

唐太宗时期最为著名的谏臣为如的

答案是魏征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臣,也是当时朝廷的重要政治顾问。他多次勇敢地谏责唐太宗的一些政策,并以其独特的政治见解、睿智的分析及严谨的文字,受到唐太宗的推崇和赏识。如的的谏诤让唐太宗的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变化,这也为唐太宗的政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的还著有《训俭示范》、《政论》等多篇重要论文,其中不仅提出了诸多政治思想,还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和分析,对后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2023-08-09 01:23:081

唐太宗时,敢于直言进谏的著名大臣是 A.房玄龄 B.杜如晦 C.姚崇 D.魏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他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如:任用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人称“房谋杜断”。还有最著名的敢于直言进谏大臣魏征。故选D项。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魏征是历史有名的谏臣,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痛惋惜,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魏征猝逝,遂失一镜矣!”并亲书墓碑,下诏陪葬昭陵。
2023-08-09 01:23:151

唐太宗统治时期敢言直谏大臣是谁?

魏征。。。
2023-08-09 01:23:235

唐太宗最著名的谏臣是谁

....weizheng
2023-08-09 01:23:3812

唐太宗任富于谋略的( )和善断大事的( )做宰相,人称( )。这时期著名的谏臣是( )。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2023-08-09 01:24:016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餗臣是谁

魏征最著名的谏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又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2023-08-09 01:24:161

唐太宗的谏臣是谁防梅杜断指是谁?

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2023-08-09 01:24:254

唐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的著名大臣是哪一位?

是魏征 ,他的名气相当的大,而且也非常的有才能,性格也非常的正直。
2023-08-09 01:24:425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贞观之治因为他消除了诸侯割据势力,朝中厉行节约,民间休养生息,以至于国泰民安,史称贞观之治
2023-08-09 01:25:482

唐太宗时期,先后进谏200多次,以敢言直谏著称的是哪位大臣?

那就是魏征了!!!
2023-08-09 01:25:565

魏征是唐朝最著名的谏工工臣。当时皇帝是谁他开创了哪一盛世局面?

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2023-08-09 01:26:1513

除魏征外,你还知道哪些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

房玄龄啊
2023-08-09 01:26:586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谁?

没有意外的话是魏徵。
2023-08-09 01:27:1310

唐代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魏征,唐朝贞观时名相 字玄成,唐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直不阿、敢于进谏闻名,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有才干的谏臣。对于“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巩固起了重要的作用。   贞观十七年之痒,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2023-08-09 01:27:361

唐太宗时除了魏征著名的谏臣有哪些

大业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包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5] 大业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袭击仓城被李密击败,王世充转攻洛口,又被李密击败。魏徵却对长史郑颋说:“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兵将也死伤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得不到赏赐。还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与敌人相持,待到敌人粮尽而退时,率军追击,这才是取胜之道。洛阳没有了粮食,王世充无计可施就会与我军决战,这时我们却不跟他交战。”郑颋对魏徵的话不以为然,说这是老生常谈的。魏徵说了一句:“这是奇谋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谈呢。”拂袖离去。,魏征
2023-08-09 01:27:441

唐太宗时期以直言敢谏著称,去世后被唐太宗感叹“失去一面镜子”的一代贤臣是

魏徵(魏征) ........
2023-08-09 01:27:535

唐太宗时先后进谏二百多次的名臣是(  ) A. 魏征 B. 姚崇 C. 房玄龄 D. 狄仁杰

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贞观年间,名相、名将辈出,朝廷上下,直言进谏,蔚然成风.故唐太宗时先后进谏二百多次的名臣是魏征. 故选A.
2023-08-09 01:28:441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谁

http://baike.baidu.com/view/36412.html?wtp=tt
2023-08-09 01:28:5311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 ] A.房玄龄 B.魏征 C.张玄素 D.杜如

B
2023-08-09 01:29:151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 ] A.房玄龄 B.杜如晦 &nbs...

C
2023-08-09 01:29:221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谁?

魏征
2023-08-09 01:29:3011

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的大臣是 :( ) A.姚崇 B.房玄龄 C.魏征 D.杜如

C 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史实。唐太宗统治时期,魏征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的大臣,故选C。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汉族,唐巨鹿人(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人,又说河北晋州市或河北馆陶市)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每进切谏,虽几次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2023-08-09 01:29:521

除魏征外,你还知道哪些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

萧瑀  陈叔达  封德彝   宇文士及  高士廉  房玄龄  长孙无忌  杜淹  杜如晦  李靖  王珪  魏征  温彦博  戴胄  侯君集  杨师道  刘洎  岑文本  李世绩  张亮  马周  褚遂良  许敬宗  高季辅  张行成  崔仁师
2023-08-09 01:29:591

唐代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魏征,唐朝贞观时名相 字玄成,唐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直不阿、敢于进谏闻名,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有才干的谏臣。对于“贞观之治”的形成和巩固起了重要的作用。 贞观十七年之痒,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2023-08-09 01:30:061

唐太宗时期最著名的谏臣,被唐太宗称为“镜子”的是

魏征
2023-08-09 01:30:143

被唐太宗誉为镜子的著名谏臣是谁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器重,魏征被唐太宗比作一面“知得失”的镜子.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太宗时期的名臣,被称作“房谋杜断”,姚崇是唐玄宗时期的大臣. 故选D.
2023-08-09 01:30:231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和---,人称“房谋杜断”;敢于直言的----,是最著名的谏臣。

唐朝宰相房玄龄;谋:计谋;杜:唐朝杜如晦;断:决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佳话。比喻能人合作,天作之合。
2023-08-09 01:30:411

唐太宗感叹"遂亡一镜"的名臣是?

正是大臣魏征
2023-08-09 01:30:482

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的是谁

魏征,是他的一位谏议大夫!
2023-08-09 01:30:572

历史上敢于进谏的大臣

魏征
2023-08-09 01:31:084

贞观之治时有名的谏臣是谁

魏征
2023-08-09 01:31:242

唐太宗四大柬臣是那几位?

魏征、王珪、马周、孙伏伽、褚遂良几位都是著名谏臣。
2023-08-09 01:31:301

唐太宗感叹遂亡一镜的名臣是

魏征
2023-08-09 01:31:385

图2是哪位皇帝当时最著名的谏臣是谁?

皇帝:唐太宗 谏臣:魏征
2023-08-09 01:31:521

唐朝除了魏征还有哪些敢于直言进谏的谏臣

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长孙无忌...........
2023-08-09 01:32:0110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誉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 [

D
2023-08-09 01:32:251

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和他们直言进谏的小故事

魏征
2023-08-09 01:32:431

求贞观年间有名的人物事迹和详细资料,尤其是唐太宗有关的人物 多谢

唐太宗李世民的丞相,魏忠,唐太宗还推出中枢省,和尚书省”改革民政
2023-08-09 01:32:512

唐太宗当朝时为什么会昌盛?

唐太宗登位以后,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隋亡为鉴,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情和民意,紧紧地团结周围的文武大臣,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不过分奴役和压迫农民;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功臣良将;重视科举取士,选拔统治人才;革除弊政,励精图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不断改进统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之为“贞观之治”。 虚心纳谏,聆听忠告,乐于规劝,这是“贞观之治”在政治上的一个突出特征。唐太宗求谏时态度诚恳,方法多样。对的,则加以褒奖;错的,也不以委罪。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纷纭复杂的各种意见,他判明是非,分清曲直,择其善者而从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平时,魏征对唐太宗的谬误,常常能当面批驳,毫不示弱。有时激怒了唐太宗,弄得唐太宗面红耳赤,非常难堪。但魏征仍据理力争,继续规劝,直至皇帝口服心服,方才罢休。魏征逝世以后,唐太宗悲痛欲绝,说“我丧失一面镜子了!” 知人以心,信人以贤,用人以才,待人以礼,广罗天下各种人才,这就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又一个鲜明的特征,同时也是唐太宗被后人界定为贤明君主的重要标志。唐太宗坚决反对以人际关系和血缘亲情为标尺来选拔人才。他注意从新人、疏人,甚至敌对营垒中选用许多杰出的文官武将。著名的政治家,忠于职守的当朝重臣魏征,就是他从敌对的政治集团中选拔出来以后加以重用的。 “贞观之治”的第三个特征是唐太宗和他统治集团里的重要成员,一般都能节制开销,收敛私欲,精简机构,减少赋役,反对奢侈,杜绝贿赂,尽一切可能减轻人民负担。 正是因为拥有了这样的年代才有了玄奘的西行基础! 【统治者思想】 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统治者措施】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赋税;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统治者故事】 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却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统治者人品】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中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 【统治者与臣下故事】 有一次,魏征进谏,言辞激烈,伤了唐太宗的面子。唐太宗回到后宫,大为恼火,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为此却向唐太宗祝贺道:“今天魏征能直言不讳,正说明遇上了明主,我自当祝贺。”唐太宗不觉转怒为喜,厚待魏征如初。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2023-08-09 01:32:592

贞观元年,唐太宗听从了哪位大臣的建议?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其对为本。”yrr327 LV122013-03-03(1)材料体现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是如何形成的?(2)唐太宗是如何实践他的治国思想的?结果如何?(3)唐太宗的言行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重要启示?
2023-08-09 01:33:095

唐朝谏臣魏征有多富?腰缠万贯良田几千公顷!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唐代谏臣魏征对唐太宗的提醒,也是对自己要求。魏征一生节俭,生活清贫,宅无正寝,素褥布被,他没有妻妾成群而独善夫人,他没有花天酒地而独爱醋芹,他的妻子裴氏曾用征平生俭素评价自己的老公,可见魏征的日常生活是极为俭朴的。他这样做,是真没钱还是假装穷?翻开历史让人发现,作为朝廷重臣,魏征除了工资性高收入外,工资外的隐性收入也是相当惊人的。 进谏也能拿外快?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唐代很多高官都有润笔费之类的外快收入,魏征与众不同,他的工资外收入则大多靠自己进谏的硬功夫,击中唐太宗的要害,得到皇帝的欣赏,在收获政治荣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实惠。从《资治通鉴》、新旧《唐书》、《贞观政要》、《魏郑公谏录》等可靠的历史资料中发现,魏征前前后后得到的赏赐有十余次,少则百匹绢,多则得钱四十万、绢四百匹,林林总总,掐指算来,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眼红的数字。 魏征进谏尝到的第一份甜头,是劝说唐太宗停止征招未成年男人当兵。武德九年(626年),右仆射封德彝上奏要征招未满十八的壮男当兵,太宗同意。敕令传出,魏征固执己见加以反对,不肯签署。太宗大怒,将他召进宫中责备道:中男中魁梧壮实的,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征以征点兵员、怀疑使诈、失信于民为由,制止唐太宗征点中男做兵员,为此得到一只金瓮。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岭南部落首领冯盎、谈殿互相争斗,很久没有入朝。各地方州府前后十几次奏称冯盎谋反,太宗命令大举讨伐。魏征分析了岭南的地形、气候及形势后,认为冯盎反叛尚未成形,不宜兴师动众,建议太宗派使臣前往安抚,避免兵戎相见。十月,太宗派人持旌节往岭南慰问冯盎,冯盎则让他的儿子冯智戴随着使臣返回朝廷。太宗说:魏征让我派遣一个使者,岭南就得以安定,胜过十万大军的作用,不能不加赏。于是赐给魏征绢帛五百匹。 贞观二年(公元629年),有人告发右丞魏征偏袒他的亲属,(太宗派御吏大夫温彦博查问,结果查无实据。此次事件中,魏征向唐太宗灌输了君臣一体论,要求之间应彼此竭诚相待。魏征说,很荣幸能为陛下做事,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问:忠、良有什么区别吗?魏征回答道:后稷、契、皋陶,君臣齐心合力,共享荣耀,这就是所说的良臣。龙逄、比干犯颜直谏,身死国亡,这就是所说的忠臣。太宗听后十分高兴,赐给绢五百匹。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侍御史权万纪与李仁发因告发别人而得到太宗宠幸,诸位大臣多次被迁怒。魏征劝谏道:权万纪等小人,不识治国大体,以告发别人当做直言,以进谗言当做忠诚。陛下并非不知道他们使人无法忍受,只是取其讲话无所忌讳,想以此警策众大臣,然而权万纪等人挟皇恩依仗权势,使其阴谋得逞,凡所弹劾,均非真有罪。陛下既然不能标举善行以激励风俗,怎么能亲奸邪以损害自己的威信呢!太宗默不作声,赐给魏征绢五百匹。后来,权万纪等人奸状自行暴露,均获惩罚。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是魏征的一个丰收之年。这一年,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太宗以公主是皇后亲生,特别疼爱,敕令陪送比皇姑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以汉明帝分封皇子采邑时,不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为例,劝说太宗长乐公主的陪送不能高于长公主。太宗觉得有理,进宫中告知皇后,文德皇后闻之,大喜,派宦官去魏征家中,赏赐给钱二十万,四百匹绢。 这一年,唐太宗驾幸九成宫,设宴招待亲近的大臣,长孙无忌说:魏征过去侍奉隐太子,我见到他们就像见到仇敌一样,想不到今天能在一起参加宴会。太宗说:魏征过去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能为侍奉的主子尽心出力,这是很值得称道的。我能够提拔重用他,自比古人应无愧色!魏征常常不顾情面恳切劝谏,不许我做错事,所以我器重他。魏征再拜说:陛下引导我提意见,我才敢提意见。如果陛下不接受我的意见,我又怎么敢去犯龙鳞、触忌讳。太宗龙心大悦,赏赐每人十五万钱。贞观十三年五月,魏征乘太宗诏五品以上官上封事之机,全面总结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上奏太宗,这就是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疏中列举了太宗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不克终十渐,批评了太宗的骄满情绪,再次提醒他慎终如始。太宗看完奏疏后,欣然接纳,并对他说:朕今闻过矣,愿改之,以终善道。有违此言,当何施颜面与公相见哉!方以所上疏,列为屏障,庶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遂赐黄金十斤、马二匹。 除了进谏之外,魏征下半盘棋也能轻易得到不薄的好处。文德皇后所生公主月满时,太宗宴群臣于丹霄殿,命魏征赌围棋。魏征以臣无可赌之物为由予以拒绝,太宗则以朕知君有物,不须致辞强行让魏征下赌。说:朕知君大有忠正,君若胜,朕与君物;君若不如,莫亏今日。于是开始下棋,才走数十子,太宗曰:君已胜矣!赐尚乘马一匹,并金装鞍辔勒,赐绢千匹。 另一份隐性收入——编书写作 另外,魏征通过编书作文,也得到一些辛苦钱,这也算是他的另一份隐性收入了。他缮写戴氏礼并为注解,得物一千匹。为《隋史》作序论,为《梁》、《陈》、《齐》各为总论,史成,加左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赐物二千段。赐物二千段究竟是多少?按照唐制规定,凡赐物十段,则约率而给之,绢三匹,布三端,绵四屯。折算起来,二千段合绢600匹、布600端、绵800屯。按唐代常年绢布比价折合,2。3端布当绢2匹,布600端相当于绢520匹。绵折半算,800屯也合绢400匹。二千段大约合1500匹绢。 据不完全统计,魏征得到的赏赐中,至少有3900匹绢,加之赐物折合的约1500匹绢,仅绢一项,魏征总共得奖大约5600匹,贞观五、六年一匹绢得粟十余石,他得到的奖励相当于粟56000石,是当时二品官112年的工资收入。另外的奖励中,十斤的金差不多是1000两银子,相当于一百万钱,加之得到的现钱三十五万,一共是一百三十五万,说魏征腰缠万贯,一点不为过。贞观四年 米(斗)3——4钱,其奖金可买米337500斗,也就是33750石,相当于当时二品官67年的工资。 其他的杂物都不算,仅此两项,魏征得到的奖励相当于当时二品官179年的工资收入。他活了64岁,就是从生到死都是二品官,其奖励也相当于二品官的近三份工资。如此一算,怎么说魏征都不像一个清穷之人,怎么看他都是一个大富翁。从史料记载看,魏征没有拒绝过太宗的赏赐,也没有做过什么公益事业。他的家庭支出也很简单,除了养活一妻四子外,似乎没有太多开支,而家庭开支,他的工资收入是完全可以承担得起的。那么,魏征有钱为何不敢放手花呢? 魏征跟随太宗走入官场,干的大多是咬人的活儿,着实也得罪了一批被咬的人,有人举报魏征偏袒亲属就是最好一例。如果在经济上再出风头,必定成为群起而攻的对象,这也许是魏征低调消费的主要原因吧。另外,魏征的老婆裴氏是有名的贤内助,生活上精打细算,从严要求,魏征有钱不是不敢花,而是花了怕老婆不愿意。如此巨额的奖金,究竟到哪里去的?唯一的猜测只有一个:压在他家素褥布被的某一角。 不管怎么说,魏征得到丰厚奖励不是通过贪污所得,凭的是自己的硬工夫,他即便是一个大富翁,也是无可厚非的。太宗对他的这些奖励,倒对现实中如何对待敢谏的人提供了借鉴的依据。如果现在也有人像魏征一样敢于同歪门邪道作斗争,给他发一个两吨重的大奖牌,相信公众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2023-08-09 01:33:231

魏征是唐太宗的什么人

百度百科
2023-08-09 01:33:3111

魏征被称为什么臣

诤臣
2023-08-09 01:33:579

学习帮助

贞观之治
2023-08-09 01:34:282

我国历史上有几位很有名的所谓“死谏、直谏”的谏臣而且又能活到老死的?????

魏征
2023-08-09 01:34:408

魏征一生经历简介 魏征是怎么死的? 魏征与李世民求答案

魏征与李世民 2013-01-15 16:05:31 来源:商都文化 Tag: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臣,因为能够勇于指出唐太宗李世民的错误而著名。魏征他是怎么从太子李建成的帐下,投靠李世民的?魏征他的一生,都经历了哪些事情?魏征是怎么死的? 魏征一生经历介绍: 魏征,字玄成,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郑国公。魏征 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后入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而也就是从此之后,魏征与李世民发生了一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一, 初识魏征,才高胆大。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后,虽然没有马上继承皇位,但已是天下大权在握,继位是迟早的事,对于如何治理天下,李世民心中并没有底,他也明白治理天下,光靠和他一起打江山的秦王府旧人是不行的,李世民就把目光投向他的前政敌魏征,那可是一个极历害的敌人啊。李世民早期,就听魏征的两位前上司李密和窦建德说起过魏征,李密认为自己没有听从魏征的十策是失败的原因之一,而窦建德则认为魏征是治国的千古奇才,只是运气总不佳,当年被自己俘虏过来,并不真心为自己效力,不为攻唐设一谋,却心怀天下苍生,上了一条屯田植垦的方法,收到相当好的效果,粮食的增多,活人无数,使当时山东河北成了乱世中国的一方乐土,世外桃源。李世民又想起自己当年化了九牛二虎之力,在折损了一员大将的情况下,才算是击溃了山东刘黑闼,可是不久刘黑 闼又反了。 后来魏征说服李建成挂帅出征,李建成听从魏征用攻心术,以柔克刚,几乎没打什么大仗 ,就彻底收服了山东河北,造成了太子李建成能文又能武的好形像,更可怕的是李建成在征战山东过程中,结识了罗艺,李援等强援,太子地位更加巩固,李世民也算是见识魏征的能耐,相当是给自己上了一课,看来自己和房杜等手下光是迷信武力是行不通的,还得如魏征一般会用文治,李世民其后又和有魏征相助的大哥明争暗斗几个回合,也没占到便宜,自己的谋士房杜还被赶出秦王府,逼得自己不得不铤而走险,发动玄武门流血政变,这才成功的,但在法统和道德上,自己是输得干干净净,如不在治国上做出成绩来,那么自己和隋炀帝又有什 么区别呢,李世民暗下决心,起用能人魏征,干出一番成绩来。二, 魏征吹牛,三年大治。 其时李世民已是实权在握的皇太子,便任命魏征为詹事主簿,这是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原就是掩人耳目,用来过渡的,果然不到一个月,就升魏征为谏议大夫,不久世民继位,马上就迫不及待发布了一个诏令,规定宰相政事堂和御前议事,一定要谏议大夫参与才可,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须知以前谏议大夫的权限也仅是在朝堂上发发谏议,而如今谏议大夫却如同宰相一般,参与机密,有了议事权发言权,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提升魏征的权限,因为新任谏议大夫就只有魏征,有一天,世民和朝中大臣商议如何治国,以封仆射为代表的关陇军功贵族迷信武力,认为大乱之后,短时间国难治好,主张严刑峻法,威服天下,就是如秦始皇,隋炀帝那样,魏征认为国家大乱后容易治理,就像给饥饿的人容易准备食物一样是不难的,主张偃武修文,并吹牛说像我这样人来治理国家,就像发出声音便立即有回响一样,一年就可见成效,三年可大治,世民见魏征对治国如此有信心,也认同魏征的政见,再加上魏征有实际上治河北山东的成功政绩经验(在窦建德处),世民更坚定了要魏征为相治国的决心,02 三、贞观元年至三年,位卑权重,事实宰相。 说实话,世民也想一步到位任命魏征为相,可是不行,魏征就在谏议大夫任上,就有不少自己的老部下说怪话,他们认为自己帮世民卖命夺皇帝位,结果却是先太子李建成的手下魏征他们得好处,说是马打江山牛上殿,李世民不得不对老部下们解释,说魏征是真正有才能的人,治国须要靠他,并利用自己的威望和权力压服了他们,这些都不算什么,重要的是自己亲信大臣如长孙无忌等人也对魏征上升持不同看法,长孙无忌甚至直说魏征以前可是我们的敌人,现在跟他一起同桌吃饭,我觉得很别扭,这就不能不让李世民慎重地安排魏征的职务了,故唐太宗在贞观元年只任命魏征为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在尚书省中官列第五,前头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左丞,由于李世民任过尚书令,此官职从此后就不再授人,左丞空缺,那么魏征的上头还是有左右仆射,左仆射是房玄龄,右仆射是杜如晦,魏征还是没法放开手脚工作,怎么办呢,会用人的唐太宗终于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 一天,唐太宗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说“你们怎么这么长时间都没有给我推荐人才了,”房封二人说“尚书省事忙,没时间”。唐太宗就顺水推舟地说“那尚书省的事就让魏征干吧,大事才报知你们吧”,房玄龄心领神会,原来唐太宗早先问过房玄龄,魏征这人怎么样,房玄龄说,魏征先后跟过李密,窦建德,李建成,这些人都失败了,看来魏征才能不怎么样,唐太宗却说,你错了,他们正是没有听魏征的才失败的,房玄龄何等聪明,从那时就知道唐太宗要重用魏征,自然放手让魏征单干,房玄龄和杜如晦只是着手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就这样唐太宗轻描淡写,轻松地架空了左右仆射,授权给了魏征,就这样,魏征以尚书省原第五官尚书右丞的身份,而实际上总摄尚书省事务,负实际上的总责,掌管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贞观元年就有了事实上的行政权,又有谏议大夫的议事发言权,成了唐贞观朝初期事实上的宰相,那么朝局形成了表面上由房杜主政,事实上由魏征挑大梁的局面,魏征在李世民阵营里面资历浅,以前有的只是跟世民做对的资历,所以就算世民现在再倚重他,那也只能先委曲他了, 四、政绩卓著,功成名就,魏征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期家贫,曾为道士,云游四方,深知民间疾苦,如今有了行政权,自是如鱼得水,虽然贞观元年天下大灾,魏征采取积措施,安抚百姓,与民休息,薄赋轻徭 , 兴修水利,鼓励开荒生产,魏征做得得心应手,就连魏征从没接触的刑部积案,魏征也处理得妥妥当当,并恰当地修改了死刑的刑律,到贞观四年初,所谓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就出现了,魏征没有吹牛,真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们丰收,斗米三四钱,国力大增,又消灭了突厥,其余各部首脑也自带武器来京师为唐太宗宿卫,世民很高兴,大宴群臣,在宴会上说“贞观天下之治,皆魏征之力“,并明确肯定:“现在颉利被擒获,他的部落头领带着武器来宫中宿卫,他的民众穿上唐人的服装,这都是魏征的功劳。我没有用错人啊”。值得注意,世民即不说是位高房玄龄等人的功劳,也不说是带兵击破突厥,而出将入相李靖的功劳,只说是实际上治国魏征的功劳,这很能说明问题,是对魏征事实宰相政绩的最好肯定。 五、贞观三年至六年,实至名归,进位宰相。 贞观三年,魏征升任秘书监,参预朝政,秘书监只是一个部门首脑,只主持一个部门的事务,参预朝政则是相职,宰相“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事无不统,”掌管的是全局,参预朝政是受皇帝特别赏识而点名成为宰相的一种职位,唐代宰相,是一个集体班子,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是当然的宰相,此外,以其它职务加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知某某事的都是宰相,那么当年就有五大宰相同朝执政,他们分别是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王圭,和魏征,在这一时期,魏征一心为公,宰相的政事堂会议上,也是魏征发言最多,提出的治国建议和点子最多,李靖和房玄龄基本上是金口难开,杜如晦贞观四年初就挂了,唐太宗在治国上最信服魏征,常和魏征在皇宫内密谈治国大计,如是魏征点头认可了的事情,那就错不了了,魏征成了他的主心骨。故魏征发挥的作用也最大。六、贞观六年至十年,位居中枢,权倾朝野。 贞观六年魏征升任门下省长官侍中,掌管机要,参议国政,并负责审察诏令,签署章奏,中书起草的诏令,只有门下审议通过后,才能交尚书执行,否则就不能公布施行,权力很大,尤其是魏征任侍中期间,由于太宗对魏征的倚重,门下省权力大大加强,隐然成为帝国权力的核心,魏征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首相,魏征上和太宗商定国家大计方针,下协调尚书省中书省关系,无论是给尚书省的诏令。还是尚书省六部上来的章奏,魏征都有权审驳,后才交皇帝御阅,或交尚书省执行,太宗甚至给了魏征副暑皇帝诏令的权力,成了帝国最后的把关者,可以说,在当时宰相中侍中的权力是最大的,是所谓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魏征那时在朝廷中权倾朝野,炙手可热,风头连房玄龄也被盖过,老房心有不甘,竟以宰相之尊 去干度支郎(相当现在的财务会计出纳)的工作,是一种职务上的自贬 行为,想以此发泄不满,无声抗议被冷落,不料却被太宗指责为大事不会管,专管小事,马上开了他的相位,不久又觉得不妥,又恢复了他的相位,后又这样罢相了几次,可见对老房的失望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之下,世民对魏征终生信任,恩遇日隆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七、贞观十年至十七年,魏征太上侍中,元老宰相。 魏征是怎么死的? 死因,病死。以下是详细介绍: 贞观十年,魏征因眼疚而自请罢相,世民不肯,说“我是一个富矿,你是最高明的工匠,你虽然有病,但也没有衰老”魏征坚持罢相,世民只好同意,加魏征为特进(优待元老重臣的散官),知门下事。从这以后知某某事也成了宰相的一种,世民虽然认命了新的侍中,但门下省的重要事情仍须魏征处理,俨然成了太上待中,宰相待中之上的元老宰相,只是具体小事不大管了,国家大事照常执管,依然为帝国掌舵护航直到贞观十七年去世。 欢迎光临木柳书屋
2023-08-09 01:35:061

一代名相魏征,为什么结局不尽人意?

因为君王之心不可测,老年的李世民他的猜忌心非常重,刚愎自用,听人揭发魏征曾经有谋反的行为,就砸坏了他的墓碑。
2023-08-09 01:35:265

唐朝的魏征是不是忠臣?

当然是忠诚了
2023-08-09 01:36:4414

魏征向李世民强力推荐两位人才,后来两人都反了,魏征坟头遭了殃

魏征是唐太宗年间的著名谏臣,他本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 *** 和秦王党摩擦激烈之时,魏征曾经建议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将李世民杀掉,可是李建成优柔寡断,不愿背上杀弟的罪名,结果被李世民得手,发动玄武门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等人被一网打尽,李建成死后,魏征被抓,李世民质问他为何要离间我们兄弟二人,魏征没有唯唯诺诺,反而理直气壮的说:太子如果当年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日的祸端了,李世民见魏征颇有骨气且忠心侍主,于是便赦免了魏征。 公元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征为尚书左丞,李世民登上帝位之后立志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于是便多次召见魏征请魏征提出建议,魏征也是个直性子,对李世民的过失毫不掩饰,有些建议甚至言辞比较激烈,但是没想到李世民一一采纳,这让魏征感动不已,魏征的归顺安抚了 *** 的人心,很多跟随太子的旧党因此臣服于李世民,因此太子李建成被杀之后,几乎没有造成大型的兵变,公元629年,魏征被选为秘书监,开始参与朝政,从此魏征便在直言进谏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他多次犯言直谏,甚至不顾及自己的性命,李世民有时也颇为烦恼,甚至有点怕见魏征。 贞观十六年,皇太子李承乾不学无术,品行不端使得李世民对太子有点反感,而对魏王李泰的宠爱则一天天增加,于是朝廷上的文武百官都有些疑惑和议论,一时之间一些流言蜚语传向宫外,李世民听到后怕惹出事端,于是便派魏征辅佐太子,杜绝天下谣言,魏征知道太子之位不会太长久,于是便称卧病在床,无法担此重任,可是李世民心意已决,对魏征说:“汉朝的太子以四老为辅佐,我现在依靠您,也是这个道理。知道您患病,你卧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魏征生前一直在向李世民推荐侯君集和杜正伦,说他们有宰相之才,可以提拔任用,可让魏征没想到的是后来这两个人竟然拥立太子,企图谋反,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死,侯君集、杜正伦谋反后,对魏征也十分不信任了,怀疑魏征也是太子一党,李世民越想越气,于是便派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以示惩戒,晚年的李世民因为亲信大将造反,身边又缺乏魏征这种直言进谏的人才,走向了下坡路,而魏征幸亏死的早,否则因为侯君集、杜正伦一案也必然遭受牵连,可以说是非常幸运的躲过一劫。
2023-08-09 01:3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