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投
-
10000以内的共1229个质数,如下图所示:
质数又称素数。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自身外,不能整除其他自然数的数叫做质数;否则称为合数。
1、如果 为合数,因为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分解为几个素数的积。
而N和N+1的最大公约数是1,所以不可能被p1,p2,……,pn整除,所以该合数分解得到的素因数肯定不在假设的素数集合中。因此无论该数是素数还是合数,都意味着在假设的有限个素数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素数。所以原先的假设不成立。也就是说,素数有无穷多个。
2、其他数学家给出了一些不同的证明。欧拉利用黎曼函数证明了全部素数的倒数之和是发散的,恩斯特·库默的证明更为简洁,哈里·弗斯滕伯格则用拓扑学加以证明。
扩展资料:
质数的数目计算
尽管整个素数是无穷的,仍然有人会问“100,000以下有多少个素数?”,“一个随机的100位数多大可能是素数?”。素数定理可以回答此问题。
1、在一个大于1的数a和它的2倍之间(即区间(a, 2a]中)必存在至少一个素数。
2、存在任意长度的素数等差数列。
3、一个偶数可以写成两个合数之和,其中每一个合数都最多只有9个质因数。(挪威数学家布朗,1920年)
4、一个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质数加上一个合成数,其中合数的因子个数有上界。(瑞尼,1948年)
5、一个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质数加上一个最多由5个因子所组成的合成数。后来,有人简称这结果为 (1 + 5)(中国潘承洞,1968年)
6、一个充分大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加上一个最多由2个质因子所组成的合成数。简称为 (1 + 2)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质数
素数定理是什么 素数定理的定义
1、素数定理(prime number theorem)是素数分布理论的中心定理。 2、关于素数个数问题的一个命题:设x≥1,以π(x)表示不超过x的素数的个数,当x→∞时,π(x)~Li(x)或π(x)~x/ln(x)。(Li(x)为对数积分)。2023-05-23 21:41:011
素数定理是什么?
质数又称素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没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换句话说,只有两个正因数(1和自己)的自然数即为素数。比1大但不是素数的数称为合数。1和0既非素数也非合数。合数是由若干个质数相乘而得到的。所以,质数是合数的基础,没有质数就没有合数。这也说明了前面所提到的质数在数论中有着重要地位。历史上曾将1也包含在质数之内,但后来为了算术基本定理,最终1被数学家排除在质数之外,而从高等代数的角度来看,1是乘法单位元,也不能算在质数之内,并且,所有的合数都可由若干个质数相乘而得到。2023-05-23 21:41:082
素数定理是什么?
定理描述素数素数的大致分布情况.素数的出现规律一直困惑著数学家.一个个地看,素数在正整数中的出现没有什么规律.可是总体地看,素数的个数竟然有规可循.对正实数x,定义π(x)为不大于x的素数个数.数学家找到了一些函数来估计π(x)的增长.以下是第一个这样的估计.:pi(x)approxfrac 其中ln x为x的自然对数.上式的意思是当x趋近∞,π(x) 和x/ln x的比趋近1(注:该结果为高斯所发现).但这不表示它们的数值随着x增大而接近.下面是对π(x)更好的估计::pi(x)= (x) + O left(x e^ ight),当 x 趋近∞.其中 (x) = int_2^x frac,而关系式右边第二项是误差估计,详见大O符号.下表比较了π(x),x/ln x和Li(x):x π(x) π(x) - x/ln(x) Li(x) - π(x) x/π(x)2023-05-23 21:41:161
素数定理-欧几里得算法-乘法逆元
素数定理给出的是估计素数个数的方法: 设π(x)是小于x的素数的个数,则 π(x)≈x/lnx eg: 64位二进制表示的素数的个数为 (1)欧拉定理 提及欧拉定理,需要先引出欧拉函数的定义: 欧拉函数Φ(n)是定义在正整数上的函数,Φ(n)的值等于序列0,1,2,3,…,n-1中与n互素的数的个数 欧拉函数的性质: (1)m的素数时,有Φ(m)=m-1 (2)m=pq,且p和q均是素数时,有Φ(m)=Φ(p)Φ(q)=(p-1)(q-1) (3)若m和n互素,则Φ(m×n)=Φ(m)×Φ(n) (4)若p是一个素数,则Φ(p^e)=p^e-p^(e-1) (5) 由欧拉函数可以延伸出欧拉定理的内容: 欧拉定理: 对于任何互素的两个整数a和n,有 1(mod n) 如果n=p是素数,则有 1(mod p) 显然欧拉定理可以看成是费马定理的推广形式。 欧拉定理可以用来简化幂的模运算 Eg: 求 的后三位数字 解: (mod 1000)的结果 有 (mod 1000) (2)费马定理 如果p是素数,a是正整数,且gcd(a,p)=1,那么 1(mod p) 另一种形式: 如果p是素数,a是任意正整数,则对gcd(a,p)=1,有 (mod p) (3)二次探测定理 如果p是一个素数,且0<x<p,则方程 1(mod p)的解为 x = -1、p-1。 即如果符合 1(mod p),那么p很有可能是素数,但是仍不能肯定p就是素数。 (1)Wilson定理 对于给定的正整数n,判断n是一个素数的充要条件是 -1(mod n)。 虽然是充要条件,且Wilson的定理有很高的的理论介质。因为带有阶乘,在检测的时候计算量大,不适合检测较大素数的检测。 (2)米勒-拉宾算法 米勒-拉宾算法是一个多项式算法,能以接近概率1保证判断结果的正确性。 Miller-Rabin(n) 把n-1写成 ,其中m是一个奇数 选取随机整数a,使得 (mod n) If (mod n) Return (‘n是素数") End For i=0到k-1 If b≡-1(mod n) Return (‘n是素数") Else b=b^2(mod n) End End Return(‘n是合数") 欧几里得算法描述: 两个整数用a,b表示,商用q表示,余数用r表示 Step1 取a,b较大者为a,较小者为b Step2 做除法,计算并保留余数r=mod(a,b) Step3 将原来的除数改做被除数,余数作为除数a=b,b=r 重复Step1和Step2直到r=0,返回b 乘法逆元的定义: 假设gcd(a,n)=1,则存在整数s,使得 (mod n),即s是a(mod n)的乘法逆元素。 关于ax+by=d 设a和b是两个正整数(至少有一个非零),d=gcd(a,b),则存在整数x和y使得ax+by=d成立,如果a、b互素,那 么存在整数x和y使得ax+by=1成立,此时可以求出ax≡1(mod b)中的x,即为逆元。 扩展欧几里得算法: 构造两个数列: Eg: 求28mod75的乘法逆元(a=75,b=28) gcd(28,75)=1 所以存在逆元 75=2×28+19 28=1×19+9 19=2×9+1 9=9×1+0 3×78+(-8)×28=1 所以28mod75的乘法逆元为-8 中国剩余定理完整版 Eg: 已知下列同余方程组,求解x 第一步:求M M=2×3×5×7=210 第二步:求 第三步:求 1(mod )(i=1,2,...,k) 第四步: (mod M) (105×1×1+70×1×2+42×3×3+30×4×5)(mod 210) 173(mod 210)2023-05-23 21:41:231
关于素数的数论定理
基本概念:素数又称质数,是指在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因数的自然数。 唯一分解定理:一个数n肯定能被分解成 n=p1^a1 * p2^a2 . . .*pn^an(p是素因子,a是素因子的个数) 因为一个数肯定是由合数和质数构成的,合数又可以分解成质数和合数,最后递归下去就会变成质数的乘积最后化成了质数相乘的形式2023-05-23 21:41:291
素数定理的介绍
定理描述素数的比较准确的分布情况。素数的出现规律一直困惑著数学家。一个个地看,素数在正整数中的出现没有什么规律。可是总体地看,素数的个数竟然有规可循。对正实数x,定义π(x)为不大于x的素数个数。数学家找到了一些函数来估计π(x)的增长。其中有二个公式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是高斯公式,另一个是黎曼公式,素数分布定理是以黎曼公式为中心,以高斯公式为上限的正态分布,这是经过大量大数计算和统计所得出的经验定理,也可以称为素数正态分布定理猜想,有待数学家在数学上给出严格的证明。2023-05-23 21:41:361
素数到底是什么,有哪些和素数有关的数学猜想呢?
素数也叫质数,指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再有其他因数的自然数,比如2、3、5、7、11、13……。和素数有关的数学猜想有哥德巴赫猜想 、孪生素数猜想 。2023-05-23 21:41:504
质数(素数),检测素数的N种方法
质数(Prime number)又称素数, 质数是大于 而且只能被 和自身整除的自然数。大于 的自然数如果不是素数,就称为合数(Composite number)。 算术基本定理最早由欧几里得证明, 是表示任何合数都可以不断分解成素数的组合,如 可以分解为 两个素数,欧几里得发现把这些素数因子的次方相乘可以得到原来的数字 ,而且这种分解为素数乘积的方式是唯一的。素数因子分解就像是一个锁,而且只有一把开锁的钥匙,这也是现代密码学的基础。 素数定理描述素数在自然数中分布的渐进情况,就是小于 中素数的个数随着 的增大素数的密度就越来越小。当 越来越大时它的图像就越来越接近 。所以一个数字内素数的数量 约等于 ,当 越大时误差越小。所以比如要生成 大小的素数序列,使用这个方法的话就要提高反推出来上界 的大小。 那么怎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素数?这也是很多面试题里面问到的。一种简单的方法是试除法。 比如判断 是不是素数,可以让 除以 到 之间的整数,如果可以除尽则表示是合数否则是质数。 但是可以发现大于 偶数都不是质数,因为它们可以被 整除,所以这可以减少迭代次数。 还有没有更快的方法?有,就是迭代到 ,因为一个数字分解为两个因子,其中必然有一个小于或等于 ,不然两个都大于 它们相乘就大于 了。 试除法还能不能更快?根据算术基本定理任何合数最终都可以分解为素数的组合,所以只用除小于 的素数就行了。 筛选法(sieve of Eratosthenes)可以给出小于 的素数序列,比如要生成 内的素数序列,首先可以生成2到100间数字表,然后将列表第一个没被标记的数字标记为素数然后将数字表中它的倍数标记为合数,然后不断重复这个步骤。 对于给定 只需要遍历到 ,剩下的就都是素数了。 对于不指定 的大小可以这么写。 虽然一般判断是不是素数用 试除法 就行了,但是当要判断一个大数是不是素数时,也还是太慢了。 费马小定理 是欧拉定理的一个特殊情况,它是说一个正整数 的 质数 次方减 可以被 次方整除。用公式表示可以为 。 但是也不能完全正确,比如 但是 ,所以可以随机生成多个 来测试,这样就可以降低将出错概率。2023-05-23 21:42:481
关于一个素数定理的证明
因为gcd(a,n)=1可以推出a^(phi(n)-1) = 1 (mod n) 【费马小定理的一般形式,证明可以考虑一个mod n的完全剩余系】然后由定理2的条件知道phi(n)不能是1到n-2,所以只能是phi(n)=n-1。(定理2条件中是否应该是小于等于n-1?也可以证明除了n=4以外不可能phi(n)=n-2。)所以由定理1,n是素数。2023-05-23 21:42:551
关于素数的定理有那些
http://mathematicsman.blogchina.com/2023-05-23 21:43:045
如何用一个新的初等方法证明素数定理
关于素数的哪一个定理?2023-05-23 21:43:312
质数的概念及相关知识
1概念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正因数的自然数,叫质数(Prime Number)。(如:由2÷1=2,2÷2=1,可知2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2这两个约数,所以2就是质数。与之相对立的是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还有其它因数的数,叫合数。”如:4÷1=4,4÷2=2,4÷4=1,很显然,4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4这两个因数以外,还有因数2,所以4是合数。)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在100内共有25个质数。 注:(1)2和3是所有素数中唯一两个连着的数。 (2)2是唯一一个为偶数(双数)的质数。[1] 质数的平方数只有三个因数. 素数定理 素数定理描述素数的大致分布情况。 素数的出现规律一直困惑著数学家。一个个地看,素数在正整数中的出现没有什么规律。可是总体地看,素数的个数竟然有规可循。对正实数x,定义π(x)为不大于x的素数个数。数学家找到了一些函数来估计π(x)的增长。以下是第一个这样的估计。 π(x)≈x/ln x 其中ln x为x的自然对数。上式的意思是当x趋近∞,π(x) 和x/ln x的比趋 近1(注:该结果为高斯所发现)。但这不表示它们的数值随着x增大而接近。 下面是对π(x)更好的估计: π(x)=Li (x) + O (x e^(-(ln x)^(1/2)/15),当 x 趋近∞。 其中 Li(x) = ∫(dt/ln x2,x),而关系式右边第二项是误差估计。 素数定理可以给出第n个素数p(n)的渐近估计:p(n)~n/ln n. 它也给出从整数中抽到素数的概率。从不大于n的自然数随机选一个,它是素数的概率大约是1/ln n。 这定理的式子於1798年法国数学家勒让德提出。1896年法国数学家哈达玛(Jacques Hadamard)和比利时数学家普森(Charles Jean de la Vallée-Poussin)先後独立给出证明。证明用到了复分析,尤其是黎曼ζ函数。 因为黎曼ζ函数与π(x)关系密切,关于黎曼ζ函数的黎曼猜想对数论很重要。一旦猜想获证,便能大大改进素数定理误差的估计。1901年瑞典数学家Helge von Koch证明出,假设黎曼猜想成立,以上关系式误差项的估计可改进为 :π(x)=Li (x) + O (x^(1/2) ln x) 至於大O项的常数则还未知道。 素数定理有些初等证明只需用数论的方法。第一个初等证明于1949年由匈牙利数学家保罗·艾狄胥(“爱尔多斯”,或“爱尔多希”)和挪威数学家阿特利·西尔伯格合作得出。 在此之前一些数学家不相信能找出不需借助艰深数学的初等证明。像英国数学家哈代便说过素数定理必须以复分析证明,显出定理结果的「深度」。他认为只用到实数不足以解决某些问题,必须引进复数来解决。这是凭感觉说出来的,觉得一些方法比别的更高等也更厉害,而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动摇了这论调。Selberg-艾狄胥的证明正好表示,看似初等的组合数学,威力也可以很大。 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虽然该初等证明只用到初等的办法,其难度甚至要比用到复分析的证明远为困难。 算术基本定理 任何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N,都可以唯一分解成有限个质数的乘积 N=(P_1^a1)*(P_2^a2)......(P_n^an) , 这里P_1<P_2<...<P_n是质数,其诸方幂 ai 是正整数。 这样的分解称为N 的标准分解式。 算术基本定理的内容由两部分构成:分解的存在性、分解的唯一性(即若不考虑排列的顺序,正整数分解为素数乘积的方式是唯一的)。 算术基本定理是初等数论中一个基本的定理,也是许多其他定理的逻辑支撑点和出发点。 此定理可推广至更一般的交换代数和代数数论。高斯证明复整数环Z[i]也有唯一分解定理。它也诱导了诸如唯一分解整环,欧几里得整环等等概念。 更一般的还有戴德金理想分解定理。 费马数 被称为“17世纪最伟大的法国数学家”的费马,也研究过质数的性质。他发现,设Fn=2^(2^n)+1,则当n分别等于0、1、2、3、4时,Fn分别给出3、5、17、257、65,537,都是质数,由于F5太大(F5=4,294,967,297),他没有再往下检测就直接猜测:对于一切自然数,Fn都是质数。这便是费马数。费马死后67年,25岁的瑞士数学家欧拉证明:F5=641×6,700,417是一个合数。 以后的Fn值,数学家再也没有找到哪个Fn值是质数,全部都是合数。由于平方开得较大,因而能够证明的也很少。现在数学家们取得Fn的最大值为:n=1,495,其位数多达10^10584位,当然它尽管非常之大,但也不是个质数。 高斯已经证明,一个正多边形能用直尺和圆规作出当且仅当边数为质数的Fn或若干个为质数的Fn的乘积。 梅森素数 17世纪还有位法国数学家叫梅森,他曾经做过一个猜想:当2^p-1 中的p是质数时,2^p-1是质数。他验算出:当p=2、3、5、7、17、19时,所得代数式的值都是质数,后来,欧拉证明p=31时,2^p-1是质数。 p=2,3,5,7时,2^p-1都是素数,但p=11时,所得2,047=23×89却不是素数。 梅森去世250年后,美国数学家科勒证明,2^67-1=193,707,721×761,838,257,287,是一个合数。这是第九个梅森数。20世纪,人们先后证明:第10个梅森数是质数,第11个梅森数是合数。质数排列得杂乱无章,也给人们寻找质数规律造成了困难。 目前最大的已知质数是梅森质数2^57,885,161-1。迄今为止,人类仅发现48个梅森质数。由于这种质数珍奇而迷人,它被人们称为“数学珍宝”。[2] 中国数学家和语言学家周海中根据已知的梅森质数及其排列,巧妙地运用联系观察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于1992年正式提出了梅森素质分布的猜想(即周氏猜测)。[3] 素数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是数列的一种。在等差数列中,任何相邻两项的差相等。该差值称为公差。类似7、37、67、97、107、137、167、197。这样由素数组成的数列叫做等差素数数列。2004年,格林和陶哲轩证明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等差数列。2004年4月18日,两人宣布:他们证明了“存在任意长度的素数等差数列”,也就是说,对于任意值K,存在K个成等差级数的素数。例如 K=3,有素数序列3, 5, 7 (每两个差2)……K=10,有素数序列 199, 409, 619, 829, 1039, 1249, 1459, 1669, 1879, 2089 (每两个差210)[4]。 定理 在一个大于1的数a和它的2倍之间(即区间(a, 2a]中)必存在一个素数。 存在任意长度的素数等差数列。(格林和陶哲轩,2004年) 一个偶数可以写成两个数字之和,其中每一个数字都最多祇有9个质因数。(挪威数学家布朗,1920年) 一个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质数 p 加上一个合成数 c ,其中 c 的因子个数有上界。(瑞尼,1948年) 一个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质数加上一个最多由5个因子所组成的合成数。后来,有人简称这结果为 (1 + 5) (中国潘承洞,1968年) 一个充分大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加上一个最多由2个质因子所组成的合成数。简称为 (1 + 2) (中国陈景润)[1]2023-05-23 21:43:391
如何算出一个数的所有质数
1、找到这个数字的平方根m=√m2、找到不大于m的所有质数。3、在一张自然数表上划掉所有质数的整数倍(质数本身不划掉)4、把1划掉。5、没有划掉的数字就是质数。例如,我们要找到100以内的所有质数,只需要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1、计算100的平方根,是10。2、10以内的质数有2、3、5、73、划掉2、3、5、7的整数倍。首先划掉2的倍数,如4、6、8…、98、100,然后划掉3的倍数,如6、9、12、15、…、99,重复的就不需要再划掉了。然后划掉5的倍数,7的倍数。4、最后划掉1。扩展资料质数与黎曼猜想我们之前谈到:质数与黎曼猜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896年,法国科学院举行比赛:征稿证明黎曼定理。两位年轻的数学家阿达马和德·拉·瓦莱布桑获得了这一殊荣。实际上这两位数学家并没有证明黎曼猜想,只是获得了一点进展,但是这一点进展就一举证明了欧拉和勒让德的猜想,把素数猜想变成了素数定理。黎曼猜想的威力可见一斑。1901年,瑞典数学家科赫证明:如果黎曼猜想被证实,那么素数定理中的误差项c大约是√xln(x)的量级。即便黎曼猜想被证实,人们也只是在质数规律探索的过程中更近了一步,距离真正破解质数的规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质数就是宇宙留给人类的密码。2023-05-23 21:43:471
堆叠素数论的素数定理
若用π(n)表示不超过n的素数的个数.当n→+ 时, =+ .人们可以发现:顺着自然数的序列,越往后素数的密度 π(n)/ n就变得越小7.1.2 陈氏定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1742年)每个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每个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进展数学家哈代和李特尔伍德(英国,1923年)在广义黎曼猜想正确的前提下,有条件地证明了每个充分大的奇数都是三个奇素数之和以及几乎所有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维诺格拉多夫(1937年),无条件地证明了奇数哥德巴赫猜想,即每个充分大的奇数都是三个奇素数之和布朗(挪威1919年)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两个素因子个数均不超过9的整数之和(记为9 + 9,记号k + l表示大偶数分解为不超过k个奇素数的积与不超过l个奇素数的积之和,下同)布赫夕塔布的4 + 4(1940),瑞尼的l+c (c为一不确定大数)(1948)和库恩的a+b (a+b≤6)(1954);王元的2+3(1957)和潘承洞的1+5(1962),到1965年,欧洲数学家邦别里等三人差不多同时证明了1 + 3;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宣布证明了1+2(1973年发表详细证明)陈景润(1933~1996)简介图7.1华罗庚(右)与陈景润(左)7.1.3费马最后定理费马猜想:对每个正整数n≥3,方程xn + yn = zn均没有正整数解(x, y, z).费马本人利用无限下降法证明了n=4时,费马猜想成立.1825年年仅20岁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和年过七旬的法国数学家勒让德各自独立地证明了n = 5的情形,1839年法国数学家拉梅证明了n = 7的情形.欧拉的整数分解的定理:由a + b 形式的数所形成的数系(记为 ,a,b为任意整数)中,有唯一因子分解定理成立,即每一个整数都可唯一地分解为这个数系中数的乘积.后来才知道,对形如 的数系,唯一因子分解定理并不总是成立的,例如在数系 中,6 = 3×2 =(1+ )(1- ),就有两种分解方式.事实上,能保证唯一因子分解定理成立的数系 只有9种德国的数学家库默尔(1810~1893)利用理想数的概念,证明了对于 100以内的所有素数,都能使费马猜想成立.志村-韦伊―谷山猜想――费马猜想的等价命题怀尔斯的论文模曲线和费马最后定理 (1994年)――费马猜想终于成为定理,被称为费马大定理或费马最后定理7.1.4 让我们教猜想吧费马猜想是只会下金蛋的鹅1966年菲尔兹奖获得者,英国数学家阿蒂亚(1929~)认为:与其它自然科学的情况一样,数学中的一些发现也要经过几个阶段才能实现,而形式证明只是最后一步.最初阶段在于鉴别出一些重要的事实,将它们排列成具体含义的模式,并由此提炼出看起来很有道理的定律或公式.接着,人们用新的经验事实来检验这种公式.只是到了此时,数学家们才开始考虑证明问题.1958年菲尔兹奖获得者,突变理论的创立者,法国数学家托姆用半开玩笑的态度说:严格性是一个拉丁名词.我们会想起僵死(rigormorits),即僵化的尸体.我要把数学分为以下的三类:第一,以婴儿摇篮为标记.这是"活的数学"允许改变,澄清,完成证明,反对,反驳.第二,以十字架为标记.这是坟墓上的十字架.作者声明它已完全严格,具有不朽的正确性.这类工作将构成"坟墓数学".第三,以教堂为标记.这是外部的权威,由高级教士组成,判断哪些工作已成为"坟墓数学".推测数学家的成功范例之一是印度数学家拉马努金(1887~1920)波利亚认为,在数学教育中,证明与猜想,这两类推理即论证的与合情的都必须教给学生,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为重要.因此,波利亚强烈的呼吁:让我们教猜想吧!2023-05-23 21:43:541
质数是什么意思?
质数(prime number)又称素数,有无限个。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换句话说就是该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的因数;否则称为合数。根据算术基本定理,每一个比1大的整数,要么本身是一个质数,要么可以写成一系列质数的乘积;而且如果不考虑这些质数在乘积中的顺序,那么写出来的形式是唯一的。最小的质数是2。扩展资料:黎曼猜想是黎曼在 1859 年提出的。在证明素数定理的过程中,黎曼提出了一个论断:Zeta函数的零点都在直线Res(s) = 1/2上。他在作了一番努力而未能证明后便放弃了,因为这对他证明素数定理影响不大。但这一问题仍然未能解决,甚至于比此假设简单的猜想也未能获证。而函数论和解析数论中的很多问题都依赖于黎曼假设。在代数数论中的广义黎曼假设更是影响深远。若能证明黎曼假设,则可带动许多问题的解决。质数表记忆口诀1、儿歌记忆法(二、三、五、七 和 十一) (十三后面是十七) (十九、二三、二十九) (三一、三七、四十一) (四三、四七、五十三) (五九、六一、六十七) (七一、七三、七十九) (八三、八九、九十七)2、口诀记忆法二,三,五,七,一十一; 一三,一九,一十七; 二三,二九,三十七; 三一,四一,四十七; 四三,五三,五十九; 六一,七一,六十七; 七三,八三,八十九; 再加七九,九十七; 25个质数不能少; 百以内质数心中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质数2023-05-23 21:44:171
孪生素数猜想被谁证明
孪生素数猜想被张益唐证明。孪生素数就是指相差2的素数对,例如3和5,5和7,11和13…。这个猜想正式由希尔伯特在190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报告上第8个问题中提出,可以这样描述:存在无穷多个素数p,使得p + 2是素数。素数对(p, p + 2)称为孪生素数。在1849年,阿尔方·德·波利尼亚克提出了一般的猜想:对所有自然数k,存在无穷多个素数对(p, p + 2k)。k = 1的情况就是孪生素数猜想。基本介绍孪生素数猜想是数论中的著名未解决问题。这个猜想产生已久;在数学家希尔伯特在190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著名报告中,它位列23个“希尔伯特问题”中的第8个问题,可以被描述为“存在无穷多个素数p,并且对每个p而言,有p+2这个数也是素数”。孪生素数即相差2的一对素数。例如3和5 ,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素数。素数定理说明了素数在趋于无穷大时变得稀少的趋势。而孪生素数,与素数一样,也有相同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比素数更为明显。由于孪生素数猜想的高知名度以及它与哥德巴赫猜想的联系,因此不断有学术共同体外的数学爱好者试图证明它。有些人声称已经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然而,尚未出现能够通过专业数学工作者审视的证明。1849年,波利尼亚克(Alphonse de Polignac)提出了更一般的猜想:对所有自然数k,存在无穷多个素数对 (p, p + 2k)。k = 1的情况就是孪生素数猜想。素数对 (p, p + 2)称为孪生素数。数学家们相信这个猜想是成立的。2013年5月,张益唐的论文《素数间的有界距离》在《数学年刊》上发表,破解了困扰数学界长达一个半世纪的难题,证明了孪生素猜想的弱化形势,即发现存在无穷多差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这是第一次有人证明存在无穷多组间距小于定值的素数对。2023-05-23 21:44:291
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的和.怎么证明
哥德巴赫的问题可以推论出以下两个命题,只要证明以下两个命题,即证明了猜想: (a) 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6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证明的偶数哥猜公式内涵了下界大于一 . 命r(N)为将偶数表为两个素数之和的表示个数,1978年,陈景润证明了: r(N)≤《7.8∏{(p-1)/(p-2)}∏{1-1/{(p-1)^2}}{N/(LnN)^2}. 其中:第一个级数,参数的分子大于分母,得值为(大于一的分数).第二个级数的极限值为0.66...,其2倍数也大于一.N/(lnN)约为N数包含的素数的个数:其中,(lnN)为N的自然对数,可转换为2{ln(√N)}.由于N/(LnN)^2=(1/4){(√N)/Ln(√N)}^2~(1/4){π(√N)}^2. 其中的参数,依据素数定理;(√N)/Ln(√N)~π(√N)~N数的平方根数内素数个数. 陈景润证明的公式等效于{(大于一的数)·(N数的平方根数内素数个数的平方数/4)},只要偶数的平方根数内素数个数的平方数大于4,偶数哥猜就有大于一的解. 即:大于第2个素数的平方数的偶数,其偶数哥猜解数大于一. 命r(N)为将偶数表为两个素数之和的表示个数,数学家采用的求解公式:r(N)≈2∏{(p-1)/(p-2)}∏{1-1/(p-1)^2}{N/(LnN)^2}.已知:∏{(p-1)/(p-2)}≥1.2∏{1-1/(p-1)^2}>1.32.N/(LnN)^2={[(√N)/Ln(√N)]^2}/4,[(√N)/Ln(√N)]≈偶数的平方根数内素数个数, 即:偶数大于内含2个素数的数的平方数时,偶数哥猜求解公式≈大于一的数的连乘积,公式的解大于一. 数论书上介绍的哥德巴赫猜想求解公式,设r(N)为将偶数N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的表示法个数,有:r(N)≈2∏[(p-1)/(p-2)]∏[1-1/(P-1)^2]N/(lnN)^2,数学家已求出2∏[(p-1)/(p-2)]∏[1-1/(P-1)^2]≥1.32.数论书上介绍的素数个数求解方法,设π(N)为N内素数的个数,有两种求解公式:π(N)≈N/lnN.π(N)≈N∏[(P-1)/P],知:1/lnN≈∏[(P-1)/P],P参数是不大于N的平方根数的素数,∏[f(P)]表示各个[P参数运算项]的连乘积.N∏[(P-1)/P]=(√N)∏[(P-1)/P](√N)=(√N){(1/2)(2/3)(4/5)(6/7)(10/11)...[(P`-1)/P`][√N/1]}=(√N){(2/2)(4/3)(6/5)(6/7)...[(√N)/P`]},得到的解大于√N.由于:(√N)∏[(p-1)/P]=(√N){(1/2)(2/3)(4/5)(6/7)(10/11)...[(P`-1)/P`]}={(2/2)(4/3)(6/5)(6/7)...[(√N)/P`]},得到的解大于一.于是就确定了:N/(lnN)^2≈{(√N)∏[(P-1)/P]}的平方数,得到的解是比(大于一的数)还大的数.数论书上介绍的哥德巴赫猜想求解公式的解是比(大于一的数)还大的数.(公式(√N)∏[(P-1)/p]中的P的取值不是求N平方根数内的素数个数公式的p的取值,两公式差一个系数.) 数学家采用的求解“将奇数表为三个素数之和的表示个数”的公式:命T(N)为奇数表为三个素数之和的表示个数, T(N)~(1/2)∏{1-1/(P-1)^2}∏{1+1/(P-1)^3}{(N^2)/(lnN)^3},前一级数的参数是P整除N .后一级数的参数是P非整除N, 由∏{{1+1/(P-1)^3}/{1-1/(P-1)^2}}=∏{1+[1/[(P-1)(P-2)]},原式转换条件,变换为下式:T(N)~(1/2)∏[1-1/(P-1)^2]∏{1+1/[(P-2)(P-1)]}{(N^2)/[(lnN)^3]}.前一级数参数成为全种类,已知趋近值(0.66..),后一级数只增不减.公式等效于[(0.66..)/2](>1的分数)(N/LnN)(N数的平方根数内素数个数的平方数/4),它等效于(>0.33..)(N数内素数个数)(N数的平方根数内素数个数的平方数)/4, 得2023-05-23 21:44:561
质数怎么记
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共25个100以内质数口诀二三五七和十一,十三后面是十七,还有十九别忘记,二三九, 三一七,四一,四三,四十七,五三九, 六一七,七一,七三,七十九,八三,八九,九十七.2023-05-23 21:45:055
1是质数还是合数
1不是质数。质数(prime number)又称素数,有无限个。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换句话说就是该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的因数;否则称为合数。根据算术基本定理,每一个比1大的整数,要么本身是一个质数,要么可以写成一系列质数的乘积;而且如果不考虑这些质数在乘积中的顺序,那么写出来的形式是唯一的。最小的质数是2。拓展内容:目前为止,人们未找到一个公式可求出所有质数。2016年1月,发现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质数,长达2233万位,如果用普通字号将它打印出来长度将超过65公里。尽管整个素数是无穷的,仍然有人会问“100,000以下有多少个素数?”,“一个随机的100位数多大可能是素数?”。素数定理可以回答此问题。2023-05-23 21:45:202
“三素数定理”是怎么产生的?
25岁的前苏联数学家什尼列尔曼(1905~1938),创造了“正密率法”,首先把朗道所说的“C个”确定为不大于80万。C的结果年代获得结果的数学家20081935前苏联罗曼诺夫(1907~?)711936德国或加拿大海尔布隆(1908~1975)、德国朗道、德国西尔克671937意大利雷西201950美国夏彼罗、美国瓦尔加(1922~)181956中国尹文霖(1928~1985)此外,在1937年,前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1891~1983)用改进了哈代和李特尔伍德等在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圆法”,和他本人独创的“三角和估计法”,基本上完全证明了“三素数猜想”,使它成为“三素数定理”。这里提到的哈代(1877~1947)和李特尔伍德(1885~1977),都是英国数学家。2023-05-23 21:45:331
关于素数
素数 素数,又称质数,是只有两个正因数(1和自己)的自然数。 比1大但不是素数的数称之为合数,而1和0既非素数也非合数。素数的属性称为素性,素数在数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于素数 最小的素数是2,而最大的素数并不存在,这一点欧几里德已在其《几何原本》中证明。 围绕素数存在很多的数学问题、数学猜想、数学定理,较为著名的有孪生素数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等。 素数序列的开头是这样: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101,103,107,109,113。 在抽象代数的一个分支-环论中,素元素有特殊的含义,在这个含义下,任何素数的加法的逆转也是素数。换句话说,将整数Z的集合看成是一个环,-7是一个素元素。不管怎样,数学领域内,提到素数通常是指正素数。 算术基本定理说明每个正整数都可以写成素数的乘积,因此素数也被称为自然数的“建筑的基石”。 素数的数目 素数是无穷多的,对这个论断,现在所已知的最古老的检验方法是欧几里德在他的几何原本中提出来的。他的检验方法可以简单地总结如下:取有限个数的素数,因为要做自变量我们假设全部的素数都存在,将这些素数相乘然后加1,得到的数是不会被这些素数中的任何一个整除的,因为无论除哪个总会余1。因此这个数要么本身就是个素数,要么存在不在这个有限集合内的约数。因此我们开始用的集合不包含所有的素数。 别的数学家也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证明。欧拉证明了全部素数的倒数和发散到无穷的。恩斯特·库默的证明尤其简洁,Furstenberg用一般拓扑证明。 尽管整个素数是无穷的,仍然有人会问“100000以下有多少个素数?”,“一个随机的100位数多大可能是素数?”。素数定理可以此问题。 寻找素数 寻找在给定限度内的素数排列,埃拉托斯特尼筛法法是个很好的方法。然而在实际中,我们往往是想知道一个给定数是否是素数,而不是生成一个素数排列。进而,知道答案是很高的概率就是已经很满意的了,用素性测试迅速地检查一个给定数(例如,有几千位数的长度)是否是素数是可能的。典型的方法是随机选取一个数,然后围绕着这个数和可能的素数N检查一些方程式。几个整数后,它宣布这个数是明显的和数或者可能是素数。这种方法是不完美的,一些测试,不论是否选取一个随机数都有可能将一些合数判断成可能的素数,这就引出了另一种数伪素数。 目前最大的已知素数是2^-1(此数字位长度是7,816,230),它是在2005年2月18日由GIMPS计划发现。这计划也在2004年5月15日发现了第二大的已知素数2^-1(此数字位长度是7,235,733)。 数学家一直努力找寻产生素数的公式,但截至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函数或是多项式可以正确产生所有的素数。历史上有许多试验的例子:17世纪初法国数学家梅森(Mersenne)在他的一个著作当中讨论了这样一种我们现在称之为梅森素数的素数,Mp=2^p-1,本来以为只要p是一个素数,n=2^-1就会是一个素数,这在p=3,p=5,p=7都是正确的,但是p=11时 2^-1=2047=23 imes 89就不是素数了。 检验素数 检查一个正整数N是否为素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试除法,将该数N用小于等于sqrt的所有素数去试除,若均无法整除,则N为素数。 未解之谜 - 哥德巴赫猜想:是否每个大於2的双数均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 孪生素数猜想:孪生素数就是差为2的素数对,例如11和13。是否存在无穷多的孪生素数? - 斐波那契数列是否存在无穷多的素数? - 是否存在无穷多梅森素数? - 在n^2与(n+1)^2之间每隔n就有一个素数? - 是否存在无穷个形式如n^2+1的素数? - 黎曼猜想 - 是否存在不定长的素数算术级数? 素数的应用 素数近来被利用在密码学上,所谓的公钥就是将想要传递的信息在编码时加入素数,编码之后传送给收信人,任何人收到此信息后,若没有此收信人所拥有的密钥,则解密的过程中(实为寻找素数的过程),将会因为找素数的过程(分解质因数)过久而无法解读信息。2023-05-23 21:45:401
1是不是质数?
1不是质数。质数又称素数。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自身外,不能整除其他自然数的数叫做质数;否则称为合数。质数的定义中明确指出了一个前提条件,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1不属于这个范围,所以1不是质数。质数的个数是无穷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有一个经典的证明。它使用了证明常用的方法∶反证法。历史上,曾经将1也包含在质数之内,但后来为了算术基本定理,最终1被数学家排除在质数之外,而从高等代数的角度来看,1是乘法单位元,也不能算在质数之内,并且,所有的合数都可由若干个质数相乘而得到。尽管整个素数是无穷的,仍然有人会问“100,000以下有多少个素数?”,“一个随机的100位数多大可能是素数?”。素数定理可以回答此问题。1、在一个大于1的数a和它的2倍之间(即区间(a, 2a]中)必存在至少一个素数。2、存在任意长度的素数等差数列。3、一个偶数可以写成两个合数之和,其中每一个合数都最多只有9个质因数。(挪威数学家布朗,1920年)。4、一个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质数加上一个合成数,其中合数的因子个数有上界。(瑞尼,1948年)。5、一个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质数加上一个最多由5个因子所组成的合成数。后来,有人简称这结果为 (1 + 5)(中国潘承洞,1968年)。6、一个充分大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加上一个最多由2个质因子所组成的合成数。简称为 (1 + 2)。2023-05-23 21:45:471
质数的定义是什么?
一、质数是什么 1、 质数(prime number)又称素数,有无限个。质数定义为在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因数。 2、 质数又称素数。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叫做质数;否则称为合数。 3、 质数就是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再也没有整数能被它整除的数.比如:2..3.5.7.11.13.17.19.23.39.31………………………… 4、 历史上,曾经将1也包含在质数之内,但后来为了算术基本定理,最终1被数学家排除在质数之外,而从高等代数的角度来看,1是乘法单位元,也不能算在质数之内,并且,所有的合数都可由若干个质数相乘而得到。 二、数目计算 1、 尽管整个素数是无穷的,仍然有人会问“100,000以下有多少个素数?”,“一个随机的100位数多大可能是素数?”。素数定理可以回答此问题。 2、 在一个大于1的数a和它的2倍之间(即区间(a, 2a]中)必存在至少一个素数。 3、 存在任意长度的素数等差数列。 4、 一个偶数可以写成两个合数之和,其中每一个合数都最多只有9个质因数。(挪威数学家布朗,1920年) 5、 一个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质数加上一个合成数,其中合数的因子个数有上界。(瑞尼,1948年) 6、 一个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质数加上一个最多由5个因子所组成的合成数。后来,有人简称这结果为 (1 5)(中国潘承洞,1968年) 7、 一个充分大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加上一个最多由2个质因子所组成的合成数。简称为 (1 2) 三、性质 质数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 1、 质数p的约数只有两个:1和p。 2、 初等数学基本定理:任一大于1的自然数,要么本身是质数,要么可以分解为几个质数之积,且这种分解是唯一的。 3、 质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4、 质数的个数公式 是不减函数。 5、 若n为正整数,在 到 之间至少有一个质数。 6、 若n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在n到 之间至少有一个质数。 7、 若质数p为不超过n( )的最大质数,则 。 8、 所有大于10的质数中,个位数只有1,3,7,9。2023-05-23 21:46:111
陈景润是如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要具体过程,求详细点
陈景润并没有证明岀哥德巴赫猜想。 说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是一个信息误读2023-05-23 21:46:193
什么是质数?和素数?
质数(又称为素数) .就是在所有比1大的整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别的约数,这种整数叫做质数或素数。还可以说成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2.素数是这样的整数,它除了能表示为它自己和1的乘积以外,不能表示为任 和的乘积2023-05-23 21:46:286
自然数中素数之间的关系式:(pi-1)!/pi! 是唯一的永恒的正确吗?
素数分布是数论中最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因为每个合数都可以表示为素数的和,当然,最近的理论是陈景润的1+2 也就是说大合数可以表示成两个素数的乘积加上一个素数。黎曼猜想可以说是关于素数的超级无敌没有任何争议的最终猜想,如果它被证明,绝对是前无古人的,哥德巴赫猜想被称为明珠,那黎曼猜想就是太阳。你说的这个式子不太准确,黎曼也是在研究它的时候提出的黎曼猜想。关于不超过x的素数pai(x),这个问题已经证明了,具体的你可以百度百科 素数定理2023-05-23 21:47:011
想问一下e等于多大?
e来源于与“亿”同音,是指在网络语言中有时用E表示亿;另一个表达意思是e还代表ie,代表的是互联网,代表着高科技,代表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例如1E即1亿(100,000,000)。由于字母E与“亿”同音,因此在网络语言中有时用E表示亿,例如1E即1亿(100,000,000)。2023-05-23 21:47:072
素数定理的素数定理
下面是对π(x)更好的估计:, 其中. 而关系式右边第二项是误差估计,详见大O符号。 下表比较了π(x),x/ln x和Li(x): x π(x) π(x) - x/ln(x) Li(x) - π(x) x/π(x)(如图所示)素数定理可以给出第n个素数p(n)的渐近估计:它也给出从整数中抽到素数的概率。从不大于n的自然数随机选一个,它是素数的概率大约是1/ln n。 这定理的式子於1798年法国数学家勒让德提出。1896年法国数学家哈达玛(JacquesHadamard)和比利时数学家普森(Charles Jean de la Vallée-Poussin)先後独立给出证明。证明用到了复分析,尤其是黎曼ζ函数。 因为黎曼ζ函数与π(x)关系密切,关于黎曼ζ函数的黎曼猜想对数论很重要。一旦猜想获证,便能大大改进素数定理误差的估计。1901年瑞典数学家Helge von Koch证明出,下式与黎曼猜想等价:至于大O项的常数则还未知道。 在1948年, 塞尔伯格和保罗·埃尔德什首次给出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2023-05-23 21:47:351
素数公式的简介
素数定理描述素数的大致分布情况。素数的出现规律一直困惑著数学家。一个个地看,素数在正整数中的出现没有什么规律。可是总体地看,素数的个数竟然有规可循。对正实数x,定义π(x)为不大于x的素数个数。数学家找到了一些函数来估计π(x)的增长。以下是第一个这样的估计。 π(x)≈x/ln x 其中ln x为x的自然对数。上式的意思是当x趋近∞,π(x) 和x/ln x的比趋 近1(注:该结果为高斯所发现)。但这不表示它们的数值随着x增大而接近。 下面是对π(x)更好的估计: π(x)=Li (x) + O (x e^(-(ln x)^(1/2)/15),当 x 趋近∞。 其中 Li(x) = ∫(dt/ln x2,x),而关系式右边第二项是误差估计,详见大O符号。 下表比较了π(x),x/ln x和Li(x): x π(x) π(x) - x/ln(x) Li(x) - π(x) x/π(x)素数定理可以给出第n个素数p(n)的渐近估计: :p(n)~n/ln n. 它也给出从整数中抽到素数的概率。从不大于n的自然数随机选一个,它是素数的概率大约是1/ln n。 这定理的式子於1798年法国数学家勒让德提出。1896年法国数学家哈达玛(JacquesHadamard)和比利时数学家普森(Charles Jean de la Vallée-Poussin)先後独立给出证明。证明用到了复分析,尤其是黎曼ζ函数。 因为黎曼ζ函数与π(x)关系密切,关于黎曼ζ函数的黎曼猜想对数论很重要。一旦猜想获证,便能大大改进素数定理误差的估计。1901年瑞典数学家Helge von Koch证明出,假设黎曼猜想成立,以上关系式误差项的估计可改进为 :π(x)=Li (x) + O (x^(1/2) ln x) 至於大O项的常数则还未知道。2023-05-23 21:47:461
质数公式的素数定理
定理描述素数素数的大致分布情况。 素数的出现规律一直困惑著数学家。一个个地看,素数在正整数中的出现没有什么规律。可是总体地看,素数的个数竟然有规可循。对正实数x,定义π(x)为不大于x的素数个数。数学家找到了一些函数来估计π(x)的增长。以下是第一个这样的估计。 π(x)≈x/ln x 其中ln x为x的自然对数。上式的意思是当x趋近∞,π(x) 和x/ln x的比趋 近1(注:该结果为高斯所发现)。但这不表示它们的数值随着x增大而接近。 下面是对π(x)更好的估计: π(x)=Li (x) + O (x e^(-(ln x)^(1/2)/15),当 x 趋近∞。 其中 Li(x) = ∫(dt/ln x2,x),而关系式右边第二项是误差估计,详见大O符号。 下表比较了π(x),x/ln x和Li(x): x π(x) π(x) - x/ln(x) Li(x) - π(x) x/π(x)素数定理可以给出第n个素数p(n)的渐近估计: :p(n)~n/ln n. 它也给出从整数中抽到素数的概率。从不大于n的自然数随机选一个,它是素数的概率大约是1/ln n。 这定理的式子於1798年法国数学家勒让德提出。1896年法国数学家哈达玛(Jacques Hadamard)和比利时数学家普森(Charles Jean de la Vallée-Poussin)先後独立给出证明。证明用到了复分析,尤其是黎曼ζ函数。 因为黎曼ζ函数与π(x)关系密切,关于黎曼ζ函数的黎曼猜想对数论很重要。一旦猜想获证,便能大大改进素数定理误差的估计。1901年瑞典数学家Helge von Koch证明出,假设黎曼猜想成立,以上关系式误差项的估计可改进为 :π(x)=Li (x) + O (x^(1/2) ln x) 至於大O项的常数则还未知道。2023-05-23 21:47:591
判断素数的公式介绍
素数定理描述素数的大致分布情况。素数定理可以给出第n个素数p(n)的渐近估计:它也给出从整数中抽到素数的概率。从不大于n的自然数随机选一个,它是素数的概率大约是1/ln n。 这定理的式子于1798年法国数学家勒让德提出。1896年法国数学家哈达玛(JacquesHadamard)和比利时数学家普森(Charles Jean de la Vallée-Poussin)先后独立给出证明。证明用到了复分析,尤其是黎曼函数。对正实数x,定义π(x)为素数计数函数,亦即不大于x的素数个数。数学家找到了一些函数来估计π(x)的增长。以下是第一个这样的估计。其中ln x为x的自然对数。上式的意思是当""x""趋近∞,π(x)与x/ln x的比值趋近1。但这不表示它们的数值随著x增大而接近。下面是对π(x)更好的估计:, 其中. 而关系式右边第二项是误差估计,详见大O符号。 下表比较了π(x),x/lnx和Li(x)因为黎曼ζ函数与π(x)关系密切,关于黎曼ζ函数的黎曼猜想对数论很重要。一旦猜想获证,便能大大改进素数定理误差的估计。1901年瑞典数学家Helge von Koch证明出,下式与黎曼猜想等价:至於大O项的常数则还未知道。在1948年,塞尔伯格和保罗·埃尔德什首次给出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素数定理有些初等证明只需用数论的方法。第一个初等证明於1949年由匈牙利数学家保罗·艾狄胥(“爱尔多斯”,或“爱尔多希”)和挪威数学家阿特利·西尔伯格合作得出。 在此之前一些数学家不相信能找出不需借助艰深数学的初等证明。像英国数学家哈代便说过素数定理必须以复分析证明,显出定理结果的「深度」。他认为只用到实数不足以解决某些问题,必须引进复数来解决。这是凭感觉说出来的,觉得一些方法比别的更高等也更厉害,而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动摇了这论调。Selberg-艾狄胥的证明正好表示,看似初等的组合数学,威力也可以很大。 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虽然该初等证明只用到初等的办法,其难度甚至要比用到复分析的证明远为困难。2023-05-23 21:48:131
素数是什么意思
质数(又称为素数) 1.就是在所有比1大的整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别的因数,这种整数叫做质数。还可以说成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2.素数是这样的整数,它除了能表示为它自己和1的乘积以外,不能表示为任何其它两个整数的乘积。例如,15=3*5,所以15不是素数;2023-05-23 21:48:263
他的素数定理公式是什么?
一个正整数a大于或等于3有且仅有1和a本身两个数因子时,a就是奇素数,表为:3≤a<=>1×1=p,这个素数定理是符合法则的。2023-05-23 21:48:492
求 素数定理 初等证明
证 由素数定理知 Mn+12(√Mn-1) (1)π(Mn)=--------------- 由中华素数定理的定义域知maxAm=√Mn-1 Am 设在区间[Mn,2Mn]含有的素数差是dn 则只须证明 (2)dn=π(2Mn)-π(Mn)≥1 [2,2n] n=1,2,3,,,+∞ 定理得证 2Mn+12(√2Mn-1) Mn+12(√Mn-1)因为dn={[---------------]-[ ---------------]} √2Mn-1 √Mn-1 (√2Mn+1)(√2Mn-1)+12(√2Mn-1)+1 (√Mn+1)(√Mn-1)+12(√Mn-1)+1 ={[---------------------------------]-[-------------------------------] √2Mn-1 √Mn-1 =√2Mn+12-√Mn-12 =√2Mn-√Mn =(√2-1)√Mn因此 当Mn≥6时 dn≥1 当n=1时,Mn=2n=2,2Mn=2×2=4在[2,4]之间有素数3 当n=2时,Mn=2n=4,2Mn=8 在[4,8]之间有素数5,7 定理证毕.当Mn→∞,[π(2Mn)-π(Mn)]→∞ limdn=lim[(√2-1)√Mn]→∞ Mn→∞ Mn→∞欢迎批评指教!2023-05-23 21:48:571
素数定理在()被证明出来。
素数定理在()被证明出来。 A.1894年B.1895年C.1896年D.1893年正确答案:C2023-05-23 21:49:201
什么是素数,素数有哪些特点?
质数又称素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质数是与合数相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构成了数论当中最基础的定义之一。基于质数定义的基础之上而建立的问题有很多世界级的难题,如哥德巴赫猜想等。截至2012年6月底,质数尚未完全找到通项公式。 质数的无穷性的证明 质数的个数是无穷的。最经典的证明由欧几里得证得,在他的《几何原本》中就有记载。它使用了现在证明常用的方法:反证法。具体的证明如下: ●假设质数只有有限的n个,从小到大依次排列为p1,p2,……,pn,设 N = p1 × p2 × …… × pn,那么,N+1是素数或者不是素数。 ●如果N+1为素数,则N+1要大于p1,p2,……,pn,所以它不在那些假设的素数集合中。 ●如果N+1为合数,因为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分解为几个素数的积;而N和N+1的最大公约数是1,所以N+1不可能被p1,p2,……,pn整除,所以该合数分解得到的素因数肯定不在假设的素数集合中。 ●因此无论该数是素数还是合数,都意味着在假设的有限个素数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素数。 ●对任何有限个素数的集合来说,用上述的方法永远可以得到有一个素数不在假设的素数集合中的结论。 ●所以原先的假设不成立。也就是说,素数有无穷多个。 其他数学家也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证明。欧拉利用黎曼ζ函数证明了全部素数的倒数之和是发散的,恩斯特·库默的证明更为简洁,Hillel Furstenberg则用拓扑学加以了证明。 对于一定范围内的素数数目的计算 尽管整个素数是无穷的,仍然有人会问“100000以下有多少个素数?”,“一个随机的100位数多大可能是素数?”。素数定理可以回答此问题。 编辑本段著名问题哥德巴赫猜想 在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亦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推出任一大于7的奇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的猜想。后者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若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则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也会是对的。弱哥德巴赫猜想尚未完全解决,但1937年时前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已经证明充分大的奇质数都能写成三个质数的和,也称为“哥德巴赫-维诺格拉朵夫定理”或“三素数定理”,数学家认为弱哥德巴赫猜想已基本解决。 黎曼猜想 黎曼猜想是关于黎曼ζ函数ζ(s)的零点分布的猜想,由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1826--1866)于1859年提出。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列出23个数学问题.其中第8问题中便有黎曼假设。素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并没有简单的规律。黎曼发现素数出现的频率与黎曼ζ函数紧密相关。黎曼猜想提出:黎曼ζ函数ζ(s)非平凡零点(在此情况下是指s不为-2、-4、-6等点的值)的实数部份是1/2。即所有非平凡零点都应该位于直线1/2 + ti(“临界线”(critical line))上。t为一实数,而i为虚数的基本单位。至今尚无人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关于黎曼猜想的合理证明。 在黎曼猜想的研究中,数学家们把复平面上 Re(s)=1/2 的直线称为 critical line。 运用这一术语,黎曼猜想也可以表述为:黎曼ζ 函数的所有非平凡零点都位于 critical line 上。 黎曼猜想是黎曼在 1859 年提出的。在证明素数定理的过程中,黎曼提出了一个论断:Zeta函数的零点都在直线Res(s) = 1/2上。他在作了一番努力而未能证明后便放弃了,因为这对他证明素数定理影响不大。但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未能解决,甚至于比此假设简单的猜想也未能获证。而函数论和解析数论中的很多问题都依赖于黎曼假设。在代数数论中的广义黎曼假设更是影响深远。若能证明黎曼假设,则可带动许多问题的解决。 孪生质数猜想 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质数猜想(the conjecture of twin primes),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质数。 猜想中的“孪生质数”是指一对质数,它们之间相差2。例如3和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质数。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在100内共有25个质数。 费马数2^(2^n)+1 被称为“17世纪最伟大的法国数学家”的费马,也研究过质数的性质。他发现,设Fn=2^(2^n)+1,则当n分别等于0、1、2、3、4时,Fn分别给出3、5、17、257、65537,都是质数,由于F5太大(F5=4294967297),他没有再往下检测就直接猜测:对于一切自然数,Fn都是质数。这便是费马数。费马死后67年,25岁的瑞士数学家欧拉证明:F5是一个合数。 以后的Fn值,数学家再也没有找到哪个Fn值是质数,全部都是合数。目前由于平方开得较大,因而能够证明的也很少。现在数学家们取得Fn的最大值为:n=1495,其位数多达10^10584位,当然它尽管非常之大,但也不是个质数。 梅森质数 17世纪还有位法国数学家叫梅森,他曾经做过一个猜想:2^p-1 ,当p是质数时,2^p-1是质数。他验算出了:当p=2、3、5、7、17、19时,所得代数式的值都是质数,后来,欧拉证明p=31时,2^p-1是质数。 p=2,3,5,7时,2^p-1都是素数,但p=11时,所得2047=23×89却不是素数。 还剩下p=67、127、257三个梅森数,由于太大,长期没有人去验证。梅森去世250年后,美国数学家科勒证明,2^67-1=193707721×761838257287,是一个合数。这是第九个梅森数。20世纪,人们先后证明:第10个梅森数是质数,第11个梅森数是合数。质数排列得杂乱无章,也给人们寻找质数规律造成了困难。 现在,数学家找到的最大的梅森质数是2^43112609-1。 编辑本段相关定理素数定理 素数定理描述素数素数的大致分布情况。 素数的出现规律一直困惑著数学家。一个个地看,素数在正整数中的出现没有什么规律。可是总体地看,素数的个数竟然有规可循。对正实数x,定义π(x)为不大于x的素数个数。数学家找到了一些函数来估计π(x)的增长。以下是第一个这样的估计。 π(x)≈x/ln x 其中ln x为x的自然对数。上式的意思是当x趋近∞,π(x) 和x/ln x的比趋 近1(注:该结果为高斯所发现)。但这不表示它们的数值随着x增大而接近。 下面是对π(x)更好的估计: π(x)=Li (x) + O (x e^(-(ln x)^(1/2)/15),当 x 趋近∞。 其中 Li(x) = ∫(dt/ln x2,x),而关系式右边第二项是误差估计。 素数定理可以给出第n个素数p(n)的渐近估计:p(n)~n/ln n. 它也给出从整数中抽到素数的概率。从不大于n的自然数随机选一个,它是素数的概率大约是1/ln n。 这定理的式子於1798年法国数学家勒让德提出。1896年法国数学家哈达玛(Jacques Hadamard)和比利时数学家普森(Charles Jean de la Vallée-Poussin)先後独立给出证明。证明用到了复分析,尤其是黎曼ζ函数。 因为黎曼ζ函数与π(x)关系密切,关于黎曼ζ函数的黎曼猜想对数论很重要。一旦猜想获证,便能大大改进素数定理误差的估计。1901年瑞典数学家Helge von Koch证明出,假设黎曼猜想成立,以上关系式误差项的估计可改进为 :π(x)=Li (x) + O (x^(1/2) ln x) 至於大O项的常数则还未知道。 素数定理有些初等证明只需用数论的方法。第一个初等证明於1949年由匈牙利数学家保罗·艾狄胥(“爱尔多斯”,或“爱尔多希”)和挪威数学家阿特利·西尔伯格合作得出。 在此之前一些数学家不相信能找出不需借助艰深数学的初等证明。像英国数学家哈代便说过素数定理必须以复分析证明,显出定理结果的「深度」。他认为只用到实数不足以解决某些问题,必须引进复数来解决。这是凭感觉说出来的,觉得一些方法比别的更高等也更厉害,而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动摇了这论调。Selberg-艾狄胥的证明正好表示,看似初等的组合数学,威力也可以很大。 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虽然该初等证明只用到初等的办法,其难度甚至要比用到复分析的证明远为困难。 算术基本定理 任何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N,都可以唯一分解成有限个质数的乘积 N=(P_1^a1)*(P_2^a2)......(P_n^an) , 这里P_1<P_2<...<P_n是质数,其诸方幂 ai 是正整数。 这样的分解称为N 的标准分解式。 算术基本定理的内容由两部分构成:分解的存在性、分解的唯一性(即若不考虑排列的顺序,正整数分解为素数乘积的方式是唯一的)。 算术基本定理是初等数论中一个基本的定理,也是许多其他定理的逻辑支撑点和出发点。 此定理可推广至更一般的交换代数和代数数论。高斯证明复整数环Z[i]也有唯一分解定理。它也诱导了诸如唯一分解整环,欧几里得整环等等概念。 更一般的还有戴德金理想分解定理。 素数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是数列的一种。在等差数列中,任何相邻两项的差相等。该差值称为公差。类似7、37、67、97、107、137、167、197。这样由素数组成的数列叫做等差素数数列。2004年,格林和陶哲轩证明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等差数列。2004年4月18日,两人宣布:他们证明了“存在任意长度的素数等差数列”,也就是说,对于任意值K,存在K个成等差级数的素数。例如 K=3,有素数序列3, 5, 7 (每两个差2)……K=10,有素数序列 199, 409, 619, 829, 1039, 1249, 1459, 1669, 1879, 2089 (每两个差210)[1]。 参考资料 1. 格林和陶哲轩的成果-证明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等差数列2023-05-23 21:49:261
素数定理的式子是()提出的。
素数定理的式子是()提出的。 A.黎曼B.柯西C.欧拉D.勒让德正确答案:D2023-05-23 21:49:321
质数和素数的区别是什么
质数和素数是没有区别的。质数(又称素数),是指在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除0以外)的数称之为素数(质数)。比1大但不是素数的数称为合数,1和0既非素数也非合数。质数的个数是无穷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有一个经典的证明。它使用了证明常用的方法:反证法。具体证明如下:假设质数只有有限的n个,从小到大依次排列为p1,p2。要大于p1,p2,pn,所以它不在那些假设的素数集合中。如果N+1为合数,因为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分解为几个素数的积。而N和N+1的最大公约数是1,所以不可能被p1,p2,pn整除,所以该合数分解得到的素因数肯定不在假设的素数集合中。因此无论该数是素数还是合数,都意味着在假设的有限个素数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素数。所以原先的假设不成立。也就是说,素数有无穷多个。其他数学家给出了一些不同的证明。欧拉利用黎曼函数证明了全部素数的倒数之和是发散的,恩斯特·库默的证明更为简洁,哈里·弗斯滕伯格则用拓扑学加以证明。尽管整个素数是无穷的,仍然有人会问“100,000以下有多少个素数?”,“一个随机的100位数多大可能是素数?”。素数定理可以回答此问题。2023-05-23 21:49:391
什么是质数?有多少?
质数又称素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质数是与合数相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构成了数论当中最基础的定义之一。基于质数定义的基础之上而建立的问题有很多世界级的难题,如哥德巴赫猜想等。截至2012年6月底,质数尚未完全找到通项公式。质数的无穷性的证明 质数的个数是无穷的。最经典的证明由欧几里得证得,在他的《几何原本》中就有记载。它使用了现在证明常用的方法:反证法。具体的证明如下: ●假设质数只有有限的n个,从小到大依次排列为p1,p2,……,pn,设 N = p1 × p2 × …… × pn,那么,N+1是素数或者不是素数。 ●如果N+1为素数,则N+1要大于p1,p2,……,pn,所以它不在那些假设的素数集合中。 ●如果N+1为合数,因为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分解为几个素数的积;而N和N+1的最大公约数是1,所以N+1不可能被p1,p2,……,pn整除,所以该合数分解得到的素因数肯定不在假设的素数集合中。 ●因此无论该数是素数还是合数,都意味着在假设的有限个素数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素数。 ●对任何有限个素数的集合来说,用上述的方法永远可以得到有一个素数不在假设的素数集合中的结论。 ●所以原先的假设不成立。也就是说,素数有无穷多个。 其他数学家也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证明。欧拉利用黎曼ζ函数证明了全部素数的倒数之和是发散的,恩斯特·库默的证明更为简洁,Hillel Furstenberg则用拓扑学加以了证明。 对于一定范围内的素数数目的计算 尽管整个素数是无穷的,仍然有人会问“100000以下有多少个素数?”,“一个随机的100位数多大可能是素数?”。素数定理可以回答此问题。 编辑本段著名问题哥德巴赫猜想 在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亦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推出任一大于7的奇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的猜想。后者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若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则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也会是对的。弱哥德巴赫猜想尚未完全解决,但1937年时前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已经证明充分大的奇质数都能写成三个质数的和,也称为“哥德巴赫-维诺格拉朵夫定理”或“三素数定理”,数学家认为弱哥德巴赫猜想已基本解决。 黎曼猜想 黎曼猜想是关于黎曼ζ函数ζ(s)的零点分布的猜想,由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1826--1866)于1859年提出。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列出23个数学问题.其中第8问题中便有黎曼假设。素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并没有简单的规律。黎曼发现素数出现的频率与黎曼ζ函数紧密相关。黎曼猜想提出:黎曼ζ函数ζ(s)非平凡零点(在此情况下是指s不为-2、-4、-6等点的值)的实数部份是1/2。即所有非平凡零点都应该位于直线1/2 + ti(“临界线”(critical line))上。t为一实数,而i为虚数的基本单位。至今尚无人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关于黎曼猜想的合理证明。 在黎曼猜想的研究中,数学家们把复平面上 Re(s)=1/2 的直线称为 critical line。 运用这一术语,黎曼猜想也可以表述为:黎曼ζ 函数的所有非平凡零点都位于 critical line 上。 黎曼猜想是黎曼在 1859 年提出的。在证明素数定理的过程中,黎曼提出了一个论断:Zeta函数的零点都在直线Res(s) = 1/2上。他在作了一番努力而未能证明后便放弃了,因为这对他证明素数定理影响不大。但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未能解决,甚至于比此假设简单的猜想也未能获证。而函数论和解析数论中的很多问题都依赖于黎曼假设。在代数数论中的广义黎曼假设更是影响深远。若能证明黎曼假设,则可带动许多问题的解决。 孪生质数猜想 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质数猜想(the conjecture of twin primes),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质数。 猜想中的“孪生质数”是指一对质数,它们之间相差2。例如3和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质数。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在100内共有25个质数。 费马数2^(2^n)+1 被称为“17世纪最伟大的法国数学家”的费马,也研究过质数的性质。他发现,设Fn=2^(2^n)+1,则当n分别等于0、1、2、3、4时,Fn分别给出3、5、17、257、65537,都是质数,由于F5太大(F5=4294967297),他没有再往下检测就直接猜测:对于一切自然数,Fn都是质数。这便是费马数。费马死后67年,25岁的瑞士数学家欧拉证明:F5是一个合数。 以后的Fn值,数学家再也没有找到哪个Fn值是质数,全部都是合数。目前由于平方开得较大,因而能够证明的也很少。现在数学家们取得Fn的最大值为:n=1495,其位数多达10^10584位,当然它尽管非常之大,但也不是个质数。 梅森质数 17世纪还有位法国数学家叫梅森,他曾经做过一个猜想:2^p-1 ,当p是质数时,2^p-1是质数。他验算出了:当p=2、3、5、7、17、19时,所得代数式的值都是质数,后来,欧拉证明p=31时,2^p-1是质数。 p=2,3,5,7时,2^p-1都是素数,但p=11时,所得2047=23×89却不是素数。 还剩下p=67、127、257三个梅森数,由于太大,长期没有人去验证。梅森去世250年后,美国数学家科勒证明,2^67-1=193707721×761838257287,是一个合数。这是第九个梅森数。20世纪,人们先后证明:第10个梅森数是质数,第11个梅森数是合数。质数排列得杂乱无章,也给人们寻找质数规律造成了困难。 现在,数学家找到的最大的梅森质数是2^43112609-1。 编辑本段相关定理素数定理 素数定理描述素数素数的大致分布情况。 素数的出现规律一直困惑著数学家。一个个地看,素数在正整数中的出现没有什么规律。可是总体地看,素数的个数竟然有规可循。对正实数x,定义π(x)为不大于x的素数个数。数学家找到了一些函数来估计π(x)的增长。以下是第一个这样的估计。 π(x)≈x/ln x 其中ln x为x的自然对数。上式的意思是当x趋近∞,π(x) 和x/ln x的比趋 近1(注:该结果为高斯所发现)。但这不表示它们的数值随着x增大而接近。 下面是对π(x)更好的估计: π(x)=Li (x) + O (x e^(-(ln x)^(1/2)/15),当 x 趋近∞。 其中 Li(x) = ∫(dt/ln x2,x),而关系式右边第二项是误差估计。 素数定理可以给出第n个素数p(n)的渐近估计:p(n)~n/ln n. 它也给出从整数中抽到素数的概率。从不大于n的自然数随机选一个,它是素数的概率大约是1/ln n。 这定理的式子於1798年法国数学家勒让德提出。1896年法国数学家哈达玛(Jacques Hadamard)和比利时数学家普森(Charles Jean de la Vallée-Poussin)先後独立给出证明。证明用到了复分析,尤其是黎曼ζ函数。 因为黎曼ζ函数与π(x)关系密切,关于黎曼ζ函数的黎曼猜想对数论很重要。一旦猜想获证,便能大大改进素数定理误差的估计。1901年瑞典数学家Helge von Koch证明出,假设黎曼猜想成立,以上关系式误差项的估计可改进为 :π(x)=Li (x) + O (x^(1/2) ln x) 至於大O项的常数则还未知道。 素数定理有些初等证明只需用数论的方法。第一个初等证明於1949年由匈牙利数学家保罗·艾狄胥(“爱尔多斯”,或“爱尔多希”)和挪威数学家阿特利·西尔伯格合作得出。 在此之前一些数学家不相信能找出不需借助艰深数学的初等证明。像英国数学家哈代便说过素数定理必须以复分析证明,显出定理结果的「深度」。他认为只用到实数不足以解决某些问题,必须引进复数来解决。这是凭感觉说出来的,觉得一些方法比别的更高等也更厉害,而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动摇了这论调。Selberg-艾狄胥的证明正好表示,看似初等的组合数学,威力也可以很大。 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虽然该初等证明只用到初等的办法,其难度甚至要比用到复分析的证明远为困难。 算术基本定理 任何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N,都可以唯一分解成有限个质数的乘积 N=(P_1^a1)*(P_2^a2)......(P_n^an) , 这里P_1<P_2<...<P_n是质数,其诸方幂 ai 是正整数。 这样的分解称为N 的标准分解式。 算术基本定理的内容由两部分构成:分解的存在性、分解的唯一性(即若不考虑排列的顺序,正整数分解为素数乘积的方式是唯一的)。 算术基本定理是初等数论中一个基本的定理,也是许多其他定理的逻辑支撑点和出发点。 此定理可推广至更一般的交换代数和代数数论。高斯证明复整数环Z[i]也有唯一分解定理。它也诱导了诸如唯一分解整环,欧几里得整环等等概念。 更一般的还有戴德金理想分解定理。 素数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是数列的一种。在等差数列中,任何相邻两项的差相等。该差值称为公差。类似7、37、67、97、107、137、167、197。这样由素数组成的数列叫做等差素数数列。2004年,格林和陶哲轩证明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等差数列。2004年4月18日,两人宣布:他们证明了“存在任意长度的素数等差数列”,也就是说,对于任意值K,存在K个成等差级数的素数。例如 K=3,有素数序列3, 5, 7 (每两个差2)……K=10,有素数序列 199, 409, 619, 829, 1039, 1249, 1459, 1669, 1879, 2089 (每两个差210)[1]。 参考资料 1. 格林和陶哲轩的成果-证明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等差数列 论文作者:Green, B. and Tao, T. ; 论文题目:The primes contain arbitrarily long and arithmetic progression, ; 投稿日期:2004年4月9日; 接受日期:2005年9月12日; 发表杂志:Annals2023-05-23 21:50:001
素数定理必须以复分析证明。()
素数定理必须以复分析证明。()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2023-05-23 21:50:171
1为什么不是素数(质数)?
因为整数有一个性质,就是分解质因数的唯一性,及把一个大于1的整数分解质因数,他的形式是唯一的。而如果1是素数,则分解的形式就唯一的了,因为可以乘若干个1。所以规定1不是素数。全体正整数可以分为三类:(1)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做素数,如:2,3,5,7,11,?;(2)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能被其他数整除的数叫做合数,如:4,6,8,9,?;(3)“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比如,1 001能被哪些数整除,其实质是将1 001分解素因数,由1 001=7×11×13,而且只有这一种分解结果,由此知道1 001除了被1和它本身整除以外,还能被7,11,13整除.若把“1”也算作素数,那么1 001分解素因数就会出现下面一些结果:1 001=7×11×13,1 001=1×7×11×13,1 001=1×1×7×11×13,??也就是说,分解式中可随便添上几个因数“1”.这样做,一方面对求1 001的因数毫无必要,另一方面分解素因素结果不唯一,又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因此“1”不算作素数。扩展资料质数与黎曼猜想我们之前谈到:质数与黎曼猜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896年,法国科学院举行比赛:征稿证明黎曼定理。两位年轻的数学家阿达马和德·拉·瓦莱布桑获得了这一殊荣。实际上这两位数学家并没有证明黎曼猜想,只是获得了一点进展,但是这一点进展就一举证明了欧拉和勒让德的猜想,把素数猜想变成了素数定理。黎曼猜想的威力可见一斑。1901年,瑞典数学家科赫证明:如果黎曼猜想被证实,那么素数定理中的误差项c大约是√xln(x)的量级。然而黎曼猜想到底是对是错?可能我们还需要等待许多年。即便黎曼猜想被证实,人们也只是在质数规律探索的过程中更近了一步,距离真正破解质数的规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质数就是宇宙留给人类的密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质数2023-05-23 21:50:251
质数又称素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质数又称素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质数是与合数相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构成了数论当中最基础的定义之一。基于质数定义的基础之上而建立的问题有很多世界级的难题,如哥德巴赫猜想等。截至2012年6月底,质数尚未完全找到通项公式。 质数的无穷性的证明 质数的个数是无穷的。最经典的证明由欧几里得证得,在他的《几何原本》中就有记载。它使用了现在证明常用的方法:反证法。具体的证明如下: ●假设质数只有有限的n个,从小到大依次排列为p1,p2,……,pn,设 N = p1 × p2 × …… × pn,那么,N+1是素数或者不是素数。 ●如果N+1为素数,则N+1要大于p1,p2,……,pn,所以它不在那些假设的素数集合中。 ●如果N+1为合数,因为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分解为几个素数的积;而N和N+1的最大公约数是1,所以N+1不可能被p1,p2,……,pn整除,所以该合数分解得到的素因数肯定不在假设的素数集合中。 ●因此无论该数是素数还是合数,都意味着在假设的有限个素数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素数。 ●对任何有限个素数的集合来说,用上述的方法永远可以得到有一个素数不在假设的素数集合中的结论。 ●所以原先的假设不成立。也就是说,素数有无穷多个。 其他数学家也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证明。欧拉利用黎曼ζ函数证明了全部素数的倒数之和是发散的,恩斯特·库默的证明更为简洁,Hillel Furstenberg则用拓扑学加以了证明。 对于一定范围内的素数数目的计算 尽管整个素数是无穷的,仍然有人会问“100000以下有多少个素数?”,“一个随机的100位数多大可能是素数?”。素数定理可以回答此问题。 编辑本段著名问题哥德巴赫猜想 在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亦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推出任一大于7的奇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的猜想。后者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若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则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也会是对的。弱哥德巴赫猜想尚未完全解决,但1937年时前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已经证明充分大的奇质数都能写成三个质数的和,也称为“哥德巴赫-维诺格拉朵夫定理”或“三素数定理”,数学家认为弱哥德巴赫猜想已基本解决。 黎曼猜想 黎曼猜想是关于黎曼ζ函数ζ(s)的零点分布的猜想,由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1826--1866)于1859年提出。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列出23个数学问题.其中第8问题中便有黎曼假设。素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并没有简单的规律。黎曼发现素数出现的频率与黎曼ζ函数紧密相关。黎曼猜想提出:黎曼ζ函数ζ(s)非平凡零点(在此情况下是指s不为-2、-4、-6等点的值)的实数部份是1/2。即所有非平凡零点都应该位于直线1/2 + ti(“临界线”(critical line))上。t为一实数,而i为虚数的基本单位。至今尚无人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关于黎曼猜想的合理证明。 在黎曼猜想的研究中,数学家们把复平面上 Re(s)=1/2 的直线称为 critical line。 运用这一术语,黎曼猜想也可以表述为:黎曼ζ 函数的所有非平凡零点都位于 critical line 上。 黎曼猜想是黎曼在 1859 年提出的。在证明素数定理的过程中,黎曼提出了一个论断:Zeta函数的零点都在直线Res(s) = 1/2上。他在作了一番努力而未能证明后便放弃了,因为这对他证明素数定理影响不大。但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未能解决,甚至于比此假设简单的猜想也未能获证。而函数论和解析数论中的很多问题都依赖于黎曼假设。在代数数论中的广义黎曼假设更是影响深远。若能证明黎曼假设,则可带动许多问题的解决。 孪生质数猜想 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质数猜想(the conjecture of twin primes),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质数。 猜想中的“孪生质数”是指一对质数,它们之间相差2。例如3和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质数。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在100内共有25个质数。 费马数2^(2^n)+1 被称为“17世纪最伟大的法国数学家”的费马,也研究过质数的性质。他发现,设Fn=2^(2^n)+1,则当n分别等于0、1、2、3、4时,Fn分别给出3、5、17、257、65537,都是质数,由于F5太大(F5=4294967297),他没有再往下检测就直接猜测:对于一切自然数,Fn都是质数。这便是费马数。费马死后67年,25岁的瑞士数学家欧拉证明:F5是一个合数。 以后的Fn值,数学家再也没有找到哪个Fn值是质数,全部都是合数。目前由于平方开得较大,因而能够证明的也很少。现在数学家们取得Fn的最大值为:n=1495,其位数多达10^10584位,当然它尽管非常之大,但也不是个质数。 梅森质数 17世纪还有位法国数学家叫梅森,他曾经做过一个猜想:2^p-1 ,当p是质数时,2^p-1是质数。他验算出了:当p=2、3、5、7、17、19时,所得代数式的值都是质数,后来,欧拉证明p=31时,2^p-1是质数。 p=2,3,5,7时,2^p-1都是素数,但p=11时,所得2047=23×89却不是素数。 还剩下p=67、127、257三个梅森数,由于太大,长期没有人去验证。梅森去世250年后,美国数学家科勒证明,2^67-1=193707721×761838257287,是一个合数。这是第九个梅森数。20世纪,人们先后证明:第10个梅森数是质数,第11个梅森数是合数。质数排列得杂乱无章,也给人们寻找质数规律造成了困难。 现在,数学家找到的最大的梅森质数是2^43112609-1。 编辑本段相关定理素数定理 素数定理描述素数素数的大致分布情况。 素数的出现规律一直困惑著数学家。一个个地看,素数在正整数中的出现没有什么规律。可是总体地看,素数的个数竟然有规可循。对正实数x,定义π(x)为不大于x的素数个数。数学家找到了一些函数来估计π(x)的增长。以下是第一个这样的估计。 π(x)≈x/ln x 其中ln x为x的自然对数。上式的意思是当x趋近∞,π(x) 和x/ln x的比趋 近1(注:该结果为高斯所发现)。但这不表示它们的数值随着x增大而接近。 下面是对π(x)更好的估计: π(x)=Li (x) + O (x e^(-(ln x)^(1/2)/15),当 x 趋近∞。 其中 Li(x) = ∫(dt/ln x2,x),而关系式右边第二项是误差估计。 素数定理可以给出第n个素数p(n)的渐近估计:p(n)~n/ln n. 它也给出从整数中抽到素数的概率。从不大于n的自然数随机选一个,它是素数的概率大约是1/ln n。 这定理的式子於1798年法国数学家勒让德提出。1896年法国数学家哈达玛(Jacques Hadamard)和比利时数学家普森(Charles Jean de la Vallée-Poussin)先後独立给出证明。证明用到了复分析,尤其是黎曼ζ函数。 因为黎曼ζ函数与π(x)关系密切,关于黎曼ζ函数的黎曼猜想对数论很重要。一旦猜想获证,便能大大改进素数定理误差的估计。1901年瑞典数学家Helge von Koch证明出,假设黎曼猜想成立,以上关系式误差项的估计可改进为 :π(x)=Li (x) + O (x^(1/2) ln x) 至於大O项的常数则还未知道。 素数定理有些初等证明只需用数论的方法。第一个初等证明於1949年由匈牙利数学家保罗·艾狄胥(“爱尔多斯”,或“爱尔多希”)和挪威数学家阿特利·西尔伯格合作得出。 在此之前一些数学家不相信能找出不需借助艰深数学的初等证明。像英国数学家哈代便说过素数定理必须以复分析证明,显出定理结果的「深度」。他认为只用到实数不足以解决某些问题,必须引进复数来解决。这是凭感觉说出来的,觉得一些方法比别的更高等也更厉害,而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动摇了这论调。Selberg-艾狄胥的证明正好表示,看似初等的组合数学,威力也可以很大。 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虽然该初等证明只用到初等的办法,其难度甚至要比用到复分析的证明远为困难。 算术基本定理 任何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N,都可以唯一分解成有限个质数的乘积 N=(P_1^a1)*(P_2^a2)......(P_n^an) , 这里P_1<P_2<...<P_n是质数,其诸方幂 ai 是正整数。 这样的分解称为N 的标准分解式。 算术基本定理的内容由两部分构成:分解的存在性、分解的唯一性(即若不考虑排列的顺序,正整数分解为素数乘积的方式是唯一的)。 算术基本定理是初等数论中一个基本的定理,也是许多其他定理的逻辑支撑点和出发点。 此定理可推广至更一般的交换代数和代数数论。高斯证明复整数环Z[i]也有唯一分解定理。它也诱导了诸如唯一分解整环,欧几里得整环等等概念。 更一般的还有戴德金理想分解定理。 素数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是数列的一种。在等差数列中,任何相邻两项的差相等。该差值称为公差。类似7、37、67、97、107、137、167、197。这样由素数组成的数列叫做等差素数数列。2004年,格林和陶哲轩证明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等差数列。2004年4月18日,两人宣布:他们证明了“存在任意长度的素数等差数列”,也就是说,对于任意值K,存在K个成等差级数的素数。例如 K=3,有素数序列3, 5, 7 (每两个差2)……K=10,有素数序列 199, 409, 619, 829, 1039, 1249, 1459, 1669, 1879, 2089 (每两个差210)[1]。 参考资料 1. 格林和陶哲轩的成果-证明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等差数列2023-05-23 21:50:381
什么样的数叫质数?
质数又称素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质数是与合数相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构成了数论当中最基础的定义之一。基于质数定义的基础之上而建立的问题有很多世界级的难题,如哥德巴赫猜想等。截至2012年6月底,质数尚未完全找到通项公式。质数的无穷性的证明 质数的个数是无穷的。最经典的证明由欧几里得证得,在他的《几何原本》中就有记载。它使用了现在证明常用的方法:反证法。具体的证明如下: ●假设质数只有有限的n个,从小到大依次排列为p1,p2,……,pn,设 N = p1 × p2 × …… × pn,那么,N+1是素数或者不是素数。 ●如果N+1为素数,则N+1要大于p1,p2,……,pn,所以它不在那些假设的素数集合中。 ●如果N+1为合数,因为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分解为几个素数的积;而N和N+1的最大公约数是1,所以N+1不可能被p1,p2,……,pn整除,所以该合数分解得到的素因数肯定不在假设的素数集合中。 ●因此无论该数是素数还是合数,都意味着在假设的有限个素数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素数。 ●对任何有限个素数的集合来说,用上述的方法永远可以得到有一个素数不在假设的素数集合中的结论。 ●所以原先的假设不成立。也就是说,素数有无穷多个。 其他数学家也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证明。欧拉利用黎曼ζ函数证明了全部素数的倒数之和是发散的,恩斯特·库默的证明更为简洁,Hillel Furstenberg则用拓扑学加以了证明。 对于一定范围内的素数数目的计算 尽管整个素数是无穷的,仍然有人会问“100000以下有多少个素数?”,“一个随机的100位数多大可能是素数?”。素数定理可以回答此问题。 编辑本段著名问题哥德巴赫猜想 在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亦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推出任一大于7的奇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的猜想。后者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若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则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也会是对的。弱哥德巴赫猜想尚未完全解决,但1937年时前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已经证明充分大的奇质数都能写成三个质数的和,也称为“哥德巴赫-维诺格拉朵夫定理”或“三素数定理”,数学家认为弱哥德巴赫猜想已基本解决。 黎曼猜想 黎曼猜想是关于黎曼ζ函数ζ(s)的零点分布的猜想,由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1826--1866)于1859年提出。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列出23个数学问题.其中第8问题中便有黎曼假设。素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并没有简单的规律。黎曼发现素数出现的频率与黎曼ζ函数紧密相关。黎曼猜想提出:黎曼ζ函数ζ(s)非平凡零点(在此情况下是指s不为-2、-4、-6等点的值)的实数部份是1/2。即所有非平凡零点都应该位于直线1/2 + ti(“临界线”(critical line))上。t为一实数,而i为虚数的基本单位。至今尚无人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关于黎曼猜想的合理证明。 在黎曼猜想的研究中,数学家们把复平面上 Re(s)=1/2 的直线称为 critical line。 运用这一术语,黎曼猜想也可以表述为:黎曼ζ 函数的所有非平凡零点都位于 critical line 上。 黎曼猜想是黎曼在 1859 年提出的。在证明素数定理的过程中,黎曼提出了一个论断:Zeta函数的零点都在直线Res(s) = 1/2上。他在作了一番努力而未能证明后便放弃了,因为这对他证明素数定理影响不大。但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未能解决,甚至于比此假设简单的猜想也未能获证。而函数论和解析数论中的很多问题都依赖于黎曼假设。在代数数论中的广义黎曼假设更是影响深远。若能证明黎曼假设,则可带动许多问题的解决。 孪生质数猜想 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质数猜想(the conjecture of twin primes),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质数。 猜想中的“孪生质数”是指一对质数,它们之间相差2。例如3和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质数。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在100内共有25个质数。 费马数2^(2^n)+1 被称为“17世纪最伟大的法国数学家”的费马,也研究过质数的性质。他发现,设Fn=2^(2^n)+1,则当n分别等于0、1、2、3、4时,Fn分别给出3、5、17、257、65537,都是质数,由于F5太大(F5=4294967297),他没有再往下检测就直接猜测:对于一切自然数,Fn都是质数。这便是费马数。费马死后67年,25岁的瑞士数学家欧拉证明:F5是一个合数。 以后的Fn值,数学家再也没有找到哪个Fn值是质数,全部都是合数。目前由于平方开得较大,因而能够证明的也很少。现在数学家们取得Fn的最大值为:n=1495,其位数多达10^10584位,当然它尽管非常之大,但也不是个质数。 梅森质数 17世纪还有位法国数学家叫梅森,他曾经做过一个猜想:2^p-1 ,当p是质数时,2^p-1是质数。他验算出了:当p=2、3、5、7、17、19时,所得代数式的值都是质数,后来,欧拉证明p=31时,2^p-1是质数。 p=2,3,5,7时,2^p-1都是素数,但p=11时,所得2047=23×89却不是素数。 还剩下p=67、127、257三个梅森数,由于太大,长期没有人去验证。梅森去世250年后,美国数学家科勒证明,2^67-1=193707721×761838257287,是一个合数。这是第九个梅森数。20世纪,人们先后证明:第10个梅森数是质数,第11个梅森数是合数。质数排列得杂乱无章,也给人们寻找质数规律造成了困难。 现在,数学家找到的最大的梅森质数是2^43112609-1。 编辑本段相关定理素数定理 素数定理描述素数素数的大致分布情况。 素数的出现规律一直困惑著数学家。一个个地看,素数在正整数中的出现没有什么规律。可是总体地看,素数的个数竟然有规可循。对正实数x,定义π(x)为不大于x的素数个数。数学家找到了一些函数来估计π(x)的增长。以下是第一个这样的估计。 π(x)≈x/ln x 其中ln x为x的自然对数。上式的意思是当x趋近∞,π(x) 和x/ln x的比趋 近1(注:该结果为高斯所发现)。但这不表示它们的数值随着x增大而接近。 下面是对π(x)更好的估计: π(x)=Li (x) + O (x e^(-(ln x)^(1/2)/15),当 x 趋近∞。 其中 Li(x) = ∫(dt/ln x2,x),而关系式右边第二项是误差估计。 素数定理可以给出第n个素数p(n)的渐近估计:p(n)~n/ln n. 它也给出从整数中抽到素数的概率。从不大于n的自然数随机选一个,它是素数的概率大约是1/ln n。 这定理的式子於1798年法国数学家勒让德提出。1896年法国数学家哈达玛(Jacques Hadamard)和比利时数学家普森(Charles Jean de la Vallée-Poussin)先後独立给出证明。证明用到了复分析,尤其是黎曼ζ函数。 因为黎曼ζ函数与π(x)关系密切,关于黎曼ζ函数的黎曼猜想对数论很重要。一旦猜想获证,便能大大改进素数定理误差的估计。1901年瑞典数学家Helge von Koch证明出,假设黎曼猜想成立,以上关系式误差项的估计可改进为 :π(x)=Li (x) + O (x^(1/2) ln x) 至於大O项的常数则还未知道。 素数定理有些初等证明只需用数论的方法。第一个初等证明於1949年由匈牙利数学家保罗·艾狄胥(“爱尔多斯”,或“爱尔多希”)和挪威数学家阿特利·西尔伯格合作得出。 在此之前一些数学家不相信能找出不需借助艰深数学的初等证明。像英国数学家哈代便说过素数定理必须以复分析证明,显出定理结果的「深度」。他认为只用到实数不足以解决某些问题,必须引进复数来解决。这是凭感觉说出来的,觉得一些方法比别的更高等也更厉害,而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动摇了这论调。Selberg-艾狄胥的证明正好表示,看似初等的组合数学,威力也可以很大。 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虽然该初等证明只用到初等的办法,其难度甚至要比用到复分析的证明远为困难。 算术基本定理 任何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N,都可以唯一分解成有限个质数的乘积 N=(P_1^a1)*(P_2^a2)......(P_n^an) , 这里P_1<P_2<...<P_n是质数,其诸方幂 ai 是正整数。 这样的分解称为N 的标准分解式。 算术基本定理的内容由两部分构成:分解的存在性、分解的唯一性(即若不考虑排列的顺序,正整数分解为素数乘积的方式是唯一的)。 算术基本定理是初等数论中一个基本的定理,也是许多其他定理的逻辑支撑点和出发点。 此定理可推广至更一般的交换代数和代数数论。高斯证明复整数环Z[i]也有唯一分解定理。它也诱导了诸如唯一分解整环,欧几里得整环等等概念。 更一般的还有戴德金理想分解定理。 素数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是数列的一种。在等差数列中,任何相邻两项的差相等。该差值称为公差。类似7、37、67、97、107、137、167、197。这样由素数组成的数列叫做等差素数数列。2004年,格林和陶哲轩证明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等差数列。2004年4月18日,两人宣布:他们证明了“存在任意长度的素数等差数列”,也就是说,对于任意值K,存在K个成等差级数的素数。例如 K=3,有素数序列3, 5, 7 (每两个差2)……K=10,有素数序列 199, 409, 619, 829, 1039, 1249, 1459, 1669, 1879, 2089 (每两个差210)[1]。 参考资料 1. 格林和陶哲轩的成果-证明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等差数列 论文作者:Green, B. and Tao, T. ; 论文题目:The primes contain arbitrarily long and arithmetic progression, ; 投稿日期:2004年4月9日; 接受日期:2005年9月12日; 发表杂志:Annals2023-05-23 21:50:451
什么是合数又叫质数?
质数(prime number)又称素数,有无限个。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换句话说就是该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的因数;否则称为合数。根据算术基本定理,每一个比1大的整数,要么本身是一个质数,要么可以写成一系列质数的乘积;而且如果不考虑这些质数在乘积中的顺序,那么写出来的形式是唯一的。最小的质数是2。扩展资料:黎曼猜想是黎曼在 1859 年提出的。在证明素数定理的过程中,黎曼提出了一个论断:Zeta函数的零点都在直线Res(s) = 1/2上。他在作了一番努力而未能证明后便放弃了,因为这对他证明素数定理影响不大。但这一问题仍然未能解决,甚至于比此假设简单的猜想也未能获证。而函数论和解析数论中的很多问题都依赖于黎曼假设。在代数数论中的广义黎曼假设更是影响深远。若能证明黎曼假设,则可带动许多问题的解决。质数表记忆口诀1、儿歌记忆法(二、三、五、七 和 十一) (十三后面是十七) (十九、二三、二十九) (三一、三七、四十一) (四三、四七、五十三) (五九、六一、六十七) (七一、七三、七十九) (八三、八九、九十七)2、口诀记忆法二,三,五,七,一十一; 一三,一九,一十七; 二三,二九,三十七; 三一,四一,四十七; 四三,五三,五十九; 六一,七一,六十七; 七三,八三,八十九; 再加七九,九十七; 25个质数不能少; 百以内质数心中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质数2023-05-23 21:50:511
数论问题求解--尽快!
经过搜索在k=400000以下有两个: k=80519; k=107663, 故存在.80519=73×1103, 107663=23×31×1512023-05-23 21:51:152
什么是质数?质数有什么特征?
所谓质数或称素数,就是一个正整数,除了本身和 1 以外并没有任何其他因子。例如 2,3,5,7 是质数,而 4,6,8,9 则不是,后者称为合成数。从这个观点可将整数分为两种,一种叫质数,一种叫合成数。(有人认为数目字 1 不该称为质数)著名的高斯「唯一分解定理」说,任何一个整数。可以写成一串质数相乘的积。合数又名合成数,是满足以下任一(等价)条件的正整数:1.是两个大于 1 的整数之乘积;2.拥有某大于 1 而小于自身的因数(因子);3.拥有至少三个因数(因子);4.不是 1 也不是素数(质数);5.有至少一个素因子的非素数。以下是关于合数以及一些特殊合数的结论:一个合数有奇数个因数(因子)当且仅当它是完全平方数。1、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叫质数。(如:2÷1=2,2÷2=1,所以2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2这两个约数,2就是质数。)2、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外,还有其它约数的数,叫合数。(如:4÷1=4,4÷2=2,4÷4=1,很显然,4的约数除了1和它本身4这两个约数以外,还有约数2,所以4是合数。)3、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因为它的约数有且只有1这一个约数。拓展资料:质数的个数是无穷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中有一个经典的证明。它使用了证明常用的方法:反证法。具体证明如下:假设质数只有有限的n个,从小到大依次排列为p1,p2,……,pn,设N=p1×p2×……×pn,那么, 是素数或者不是素数。如果 为素数,则 要大于p1,p2,……,pn,所以它不在那些假设的素数集合中。1、如果 为合数,因为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分解为几个素数的积;而N和N+1的最大公约数是1,所以不可能被p1,p2,……,pn整除,所以该合数分解得到的素因数肯定不在假设的素数集合中。因此无论该数是素数还是合数,都意味着在假设的有限个素数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素数。所以原先的假设不成立。也就是说,素数有无穷多个。2、其他数学家给出了一些不同的证明。欧拉利用黎曼函数证明了全部素数的倒数之和是发散的,恩斯特·库默的证明更为简洁,哈里·弗斯滕伯格则用拓扑学加以证明。尽管整个素数是无穷的,仍然有人会问“100,000以下有多少个素数?”,“一个随机的100位数多大可能是素数?”。素数定理可以回答此问题。1、在一个大于1的数a和它的2倍之间(即区间(a, 2a]中)必存在至少一个素数。2、存在任意长度的素数等差数列。 3、一个偶数可以写成两个合数之和,其中每一个合数都最多只有9个质因数。(挪威数学家布朗,1920年)4、一个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质数加上一个合成数,其中合数的因子个数有上界。(瑞尼,1948年)5、一个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质数加上一个最多由5个因子所组成的合成数。后来,有人简称这结果为 (1 + 5)(中国潘承洞,1968年)6、一个充分大偶数必定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加上一个最多由2个质因子所组成的合成数。简称为 (1 + 2)合数的一种方法为计算其质因数的个数。一个有两个质因数的合数称为半质数,有三个质因数的合数则称为楔形数。在一些的应用中,亦可以将合数分为有奇数的质因数的合数及有偶数的质因数的合数。对于后者, (其中μ为默比乌斯函数且""x""为质因数个数的一半),而前者则为 注意,对于质数,此函数会传回 -1,且 。而对于有一个或多个重复质因数的数字""n"", 。另一种分类合数的方法为计算其因数的个数。所有的合数都至少有三个因数。一质数的平方数,其因数有 。一数若有著比它小的整数都还多的因数,则称此数为高合成数。另外,完全平方数的因数个数为奇数个,而其他的合数则皆为偶数个。合数可分为奇合数和偶合数,也能基本合数(能被2或3整除的),分阴性合数(6N-1)和阳性合数(6N+1),还能分双因子合数和多因子合数。2023-05-23 21:51:211
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2023-05-23 21:52:171
1是质数还是合数啊?
1不是质数。质数(prime number)又称素数,有无限个。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换句话说就是该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其他的因数;否则称为合数。根据算术基本定理,每一个比1大的整数,要么本身是一个质数,要么可以写成一系列质数的乘积;而且如果不考虑这些质数在乘积中的顺序,那么写出来的形式是唯一的。最小的质数是2。拓展内容:目前为止,人们未找到一个公式可求出所有质数。2016年1月,发现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质数,长达2233万位,如果用普通字号将它打印出来长度将超过65公里。尽管整个素数是无穷的,仍然有人会问“100,000以下有多少个素数?”,“一个随机的100位数多大可能是素数?”。素数定理可以回答此问题。2023-05-23 21:52:232
任何大于或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之和的证明
这是著名的哥赫巴德猜想。(你是不是想找数学家?)2023-05-23 21:52:386
质数的定义是怎样的?
质数又称素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不能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质数是与合数相对立的两个概念,二者构成了数论当中最基础的定义之一。基于质数定义的基础之上而建立的问题有很多世界级的难题,如哥德巴赫猜想等。截至2012年6月底,质数尚未完全找到通项公式。质数的无穷性的证明 质数的个数是无穷的。最经典的证明由欧几里得证得,在他的《几何原本》中就有记载。它使用了现在证明常用的方法:反证法。具体的证明如下: ●假设质数只有有限的n个,从小到大依次排列为p1,p2,……,pn,设 N = p1 × p2 × …… × pn,那么,N+1是素数或者不是素数。 ●如果N+1为素数,则N+1要大于p1,p2,……,pn,所以它不在那些假设的素数集合中。 ●如果N+1为合数,因为任何一个合数都可以分解为几个素数的积;而N和N+1的最大公约数是1,所以N+1不可能被p1,p2,……,pn整除,所以该合数分解得到的素因数肯定不在假设的素数集合中。 ●因此无论该数是素数还是合数,都意味着在假设的有限个素数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素数。 ●对任何有限个素数的集合来说,用上述的方法永远可以得到有一个素数不在假设的素数集合中的结论。 ●所以原先的假设不成立。也就是说,素数有无穷多个。 其他数学家也给出了他们自己的证明。欧拉利用黎曼ζ函数证明了全部素数的倒数之和是发散的,恩斯特·库默的证明更为简洁,Hillel Furstenberg则用拓扑学加以了证明。 对于一定范围内的素数数目的计算 尽管整个素数是无穷的,仍然有人会问“100000以下有多少个素数?”,“一个随机的100位数多大可能是素数?”。素数定理可以回答此问题。 编辑本段著名问题哥德巴赫猜想 在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亦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推出任一大于7的奇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的猜想。后者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若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则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也会是对的。弱哥德巴赫猜想尚未完全解决,但1937年时前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已经证明充分大的奇质数都能写成三个质数的和,也称为“哥德巴赫-维诺格拉朵夫定理”或“三素数定理”,数学家认为弱哥德巴赫猜想已基本解决。 黎曼猜想 黎曼猜想是关于黎曼ζ函数ζ(s)的零点分布的猜想,由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1826--1866)于1859年提出。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列出23个数学问题.其中第8问题中便有黎曼假设。素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并没有简单的规律。黎曼发现素数出现的频率与黎曼ζ函数紧密相关。黎曼猜想提出:黎曼ζ函数ζ(s)非平凡零点(在此情况下是指s不为-2、-4、-6等点的值)的实数部份是1/2。即所有非平凡零点都应该位于直线1/2 + ti(“临界线”(critical line))上。t为一实数,而i为虚数的基本单位。至今尚无人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关于黎曼猜想的合理证明。 在黎曼猜想的研究中,数学家们把复平面上 Re(s)=1/2 的直线称为 critical line。 运用这一术语,黎曼猜想也可以表述为:黎曼ζ 函数的所有非平凡零点都位于 critical line 上。 黎曼猜想是黎曼在 1859 年提出的。在证明素数定理的过程中,黎曼提出了一个论断:Zeta函数的零点都在直线Res(s) = 1/2上。他在作了一番努力而未能证明后便放弃了,因为这对他证明素数定理影响不大。但这一问题至今仍然未能解决,甚至于比此假设简单的猜想也未能获证。而函数论和解析数论中的很多问题都依赖于黎曼假设。在代数数论中的广义黎曼假设更是影响深远。若能证明黎曼假设,则可带动许多问题的解决。 孪生质数猜想 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质数猜想(the conjecture of twin primes),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质数。 猜想中的“孪生质数”是指一对质数,它们之间相差2。例如3和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质数。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在100内共有25个质数。 费马数2^(2^n)+1 被称为“17世纪最伟大的法国数学家”的费马,也研究过质数的性质。他发现,设Fn=2^(2^n)+1,则当n分别等于0、1、2、3、4时,Fn分别给出3、5、17、257、65537,都是质数,由于F5太大(F5=4294967297),他没有再往下检测就直接猜测:对于一切自然数,Fn都是质数。这便是费马数。费马死后67年,25岁的瑞士数学家欧拉证明:F5是一个合数。 以后的Fn值,数学家再也没有找到哪个Fn值是质数,全部都是合数。目前由于平方开得较大,因而能够证明的也很少。现在数学家们取得Fn的最大值为:n=1495,其位数多达10^10584位,当然它尽管非常之大,但也不是个质数。 梅森质数 17世纪还有位法国数学家叫梅森,他曾经做过一个猜想:2^p-1 ,当p是质数时,2^p-1是质数。他验算出了:当p=2、3、5、7、17、19时,所得代数式的值都是质数,后来,欧拉证明p=31时,2^p-1是质数。 p=2,3,5,7时,2^p-1都是素数,但p=11时,所得2047=23×89却不是素数。 还剩下p=67、127、257三个梅森数,由于太大,长期没有人去验证。梅森去世250年后,美国数学家科勒证明,2^67-1=193707721×761838257287,是一个合数。这是第九个梅森数。20世纪,人们先后证明:第10个梅森数是质数,第11个梅森数是合数。质数排列得杂乱无章,也给人们寻找质数规律造成了困难。 现在,数学家找到的最大的梅森质数是2^43112609-1。 编辑本段相关定理素数定理 素数定理描述素数素数的大致分布情况。 素数的出现规律一直困惑著数学家。一个个地看,素数在正整数中的出现没有什么规律。可是总体地看,素数的个数竟然有规可循。对正实数x,定义π(x)为不大于x的素数个数。数学家找到了一些函数来估计π(x)的增长。以下是第一个这样的估计。 π(x)≈x/ln x 其中ln x为x的自然对数。上式的意思是当x趋近∞,π(x) 和x/ln x的比趋 近1(注:该结果为高斯所发现)。但这不表示它们的数值随着x增大而接近。 下面是对π(x)更好的估计: π(x)=Li (x) + O (x e^(-(ln x)^(1/2)/15),当 x 趋近∞。 其中 Li(x) = ∫(dt/ln x2,x),而关系式右边第二项是误差估计。 素数定理可以给出第n个素数p(n)的渐近估计:p(n)~n/ln n. 它也给出从整数中抽到素数的概率。从不大于n的自然数随机选一个,它是素数的概率大约是1/ln n。 这定理的式子於1798年法国数学家勒让德提出。1896年法国数学家哈达玛(Jacques Hadamard)和比利时数学家普森(Charles Jean de la Vallée-Poussin)先後独立给出证明。证明用到了复分析,尤其是黎曼ζ函数。 因为黎曼ζ函数与π(x)关系密切,关于黎曼ζ函数的黎曼猜想对数论很重要。一旦猜想获证,便能大大改进素数定理误差的估计。1901年瑞典数学家Helge von Koch证明出,假设黎曼猜想成立,以上关系式误差项的估计可改进为 :π(x)=Li (x) + O (x^(1/2) ln x) 至於大O项的常数则还未知道。 素数定理有些初等证明只需用数论的方法。第一个初等证明於1949年由匈牙利数学家保罗·艾狄胥(“爱尔多斯”,或“爱尔多希”)和挪威数学家阿特利·西尔伯格合作得出。 在此之前一些数学家不相信能找出不需借助艰深数学的初等证明。像英国数学家哈代便说过素数定理必须以复分析证明,显出定理结果的「深度」。他认为只用到实数不足以解决某些问题,必须引进复数来解决。这是凭感觉说出来的,觉得一些方法比别的更高等也更厉害,而素数定理的初等证明动摇了这论调。Selberg-艾狄胥的证明正好表示,看似初等的组合数学,威力也可以很大。 但是,有必要指出的是,虽然该初等证明只用到初等的办法,其难度甚至要比用到复分析的证明远为困难。 算术基本定理 任何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N,都可以唯一分解成有限个质数的乘积 N=(P_1^a1)*(P_2^a2)......(P_n^an) , 这里P_1<P_2<...<P_n是质数,其诸方幂 ai 是正整数。 这样的分解称为N 的标准分解式。 算术基本定理的内容由两部分构成:分解的存在性、分解的唯一性(即若不考虑排列的顺序,正整数分解为素数乘积的方式是唯一的)。 算术基本定理是初等数论中一个基本的定理,也是许多其他定理的逻辑支撑点和出发点。 此定理可推广至更一般的交换代数和代数数论。高斯证明复整数环Z[i]也有唯一分解定理。它也诱导了诸如唯一分解整环,欧几里得整环等等概念。 更一般的还有戴德金理想分解定理。 素数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是数列的一种。在等差数列中,任何相邻两项的差相等。该差值称为公差。类似7、37、67、97、107、137、167、197。这样由素数组成的数列叫做等差素数数列。2004年,格林和陶哲轩证明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等差数列。2004年4月18日,两人宣布:他们证明了“存在任意长度的素数等差数列”,也就是说,对于任意值K,存在K个成等差级数的素数。例如 K=3,有素数序列3, 5, 7 (每两个差2)……K=10,有素数序列 199, 409, 619, 829, 1039, 1249, 1459, 1669, 1879, 2089 (每两个差210)[1]。 参考资料 1. 格林和陶哲轩的成果-证明存在任意长的素数等差数列 论文作者:Green, B. and Tao, T. ; 论文题目:The primes contain arbitrarily long and arithmetic progression, ; 投稿日期:2004年4月9日; 接受日期:2005年9月12日; 发表杂志:Annals2023-05-23 21:5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