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望读音
民望的意思
词语解释:
民望
(1) 民众的期望
例
英
(2) 民众的榜样
英
引证解释
⒈ 民众的希望、心愿。
引《左传·哀公十六年》:“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絶民望也。”
《东观汉记·杜林传》:“祀郊高帝,诚从民望,得万国之心。天下福应,莫大於此。”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某素知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远得人心,近得民望。”
清钱谦益《熊明遇授中宪大夫制》:“益勉自修,以答民望。”
⒉ 民众所仿效的对象。
引《孟子·离娄下》:“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於不可。”
朱熹集注:“为民望,言使民望而效之。”
⒊ 指有德行、才能而享有声望的人。
引南朝梁沉约《授王亮左仆射诏》:“朝端任重,刑政斯出,自非民望时宗,莫谐兹举。”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八年》:“新平人杀其郡将, 秦王坚缺其城角以耻之, 新平民望深以为病,欲立忠义以雪之。”
胡三省注:“民望,郡之贤豪,为一郡所宗嚮者。”
明方孝孺《绿畴轩记》:“德足以师其乡而为民望者,余之所愿见也。”
⒋ 在民众中的声望。
引《陈书·虞寄传》:“亦为寄有民望,且优容之。”
国语词典
人民的希望。
词语翻译
德语
网络解释
民望
民望造句
- 他的民望依然是众高官中最低的。
- 为什麽特首民望调查要每月进行两次?
- 华北之真正民意与树立救亡之目标起见,特提出下列数项要求,望政府体念其爱国之赤诚,坚决进行,以孚民望而定国是,不胜企祷之至。
- 他能当上这个官也算是民望所归了。
- 臣惧有司未详其事,如复诛戮,益失民望,乞垂天恩,原赦莹罪,哀矜庶狱,清澄刑网,则天下幸甚!
- 民研计划对政府官员的民望调查,一般会从官员任命开始,卸任结束。
-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
- 林瑞麟的民望长期保持低位,是罢免率比续任率高的唯一官员。
- 当地军民望风而逃,朝鲜国王也弃京逃匿,只得派人向中国皇帝哭诉乞援。
- 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
民望相关词语
- 1 民意
- [popular will (opinion);will of the people] 人民群众的共同的、普遍的思想或意愿 。
- 2 民族主义
- 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 3 民权
- (1) 公民在政治领域里享有的民主权利 英 civil rights;democratic rights
- 4 末民
- 末民,读音mò mín,汉语词语,释义是古称从事工商业的人。出自《汉书·食货志下》。
- 5 魔民
- 佛教指魔界之民众,不入正道的鬼。《楞严经》卷六:“如不断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 6 谋望
- 谋望,是一个汉语词汇,含义为谋求,希望,出自《再生缘》第五六回。
- 7 募民
- 募民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mù mín,意思是征募民众。
- 8 慕望
- 慕望,mù wàng,仰慕。
- 9 牧民
- 牧民,指放牧牲畜并以此为生的人。语出《国语·鲁语上》:“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纵私回而弃民事,民旁有慝无由省之,益邪多矣。”国内牧民多数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地。各地牧民有其各自的特点。大多是生活在地广人稀的地区。
- 10 穆民
- 穆民(المؤمن al—Mu’min,信士) 阿拉伯语音译,意为“信仰者”、“归信者”、“信教者”。旧译为“慕门”、“慕民”等。亦意译为“信士”。笃信伊斯兰教者的称谓。凡表示信仰伊斯兰教,并当众朗诵“清真言”、“作证词”者,即为穆斯林。其中信仰坚定,坚持宗教功修并恪守伊斯兰教法律和道德行为规范者即称“穆民”。
- 11 极目远望
- 指用尽目力向远处眺望。极:尽,达到顶点。出处,三国·魏·王朗《与许靖书》:“子虽在裔土,想亦极目而迥望,侧耳而遐听,延颈而鹤立也。”
- 12 极目迥望
- 极目迥望,成语。解释为极:尽;迥:远。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出自三国·魏·王朗《与许靖书》。
- 13 民心
- 人民的思想、感情、意愿等。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狭义上指社会个体在生产生活中表现的认知态度、情感意愿和意志等心理活动,广义上强调群体的意志和意愿。
- 14 民生主義
- 在成立中国同盟会时提出。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主要内容为“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简称为“涨价归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