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路读音
陌路的意思
词语解释:
陌路
(1) 田间的小路
英
(2) 在路上相遇不熟悉的人。亦称“陌路人”
英
引证解释
⒈ 陌生人,不相识的人。
引唐白居易《重到城七绝句·见元九》:“每逢陌路犹嗟叹,何况今朝是见君。”
明孙柚《琴心记·当炉市中》:“正是区区陌路犹心痛,何况他家骨肉为。”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君先陌路视我,而怪我视君如陌路。”
黄宗英《大雁情·她》:“人们啊,往往如此,有时在一起工作几十年,却依然形同陌路;有时,才碰头,就好像几辈子之前就相知了。”
⒉ 指人世间的道路。
引清姚燮《双鸩篇》:“朝打孔雀夜逐狗,孔雀雌雄狗牝牡,天上所无陌路有,陌路何能避梃杻。”
国语词典
路上不相识的人。
如:「视同陌路」。
词语翻译
英语
德语
法语
网络解释
陌路 (汉语词语)
陌路造句
- 我说过,自今日后,我与苏家之人行同陌路,恩怨两清。
- 展誉,你给我吹首曲子吧,我想听月高高。曲终之后,我们便是陌路。
- 不求酒肉欢喜天地有人要日日为我叠被熬食讨我欢心,也不望你将浓重人生分我一笔书信,只不过是有朝一日陌路相逢的举杯,我一饮而尽的孤独不会遭遇你敷衍的举杯,你舔尽你人生的欢愉也不会要求我拿强颜欢笑作陪。消失宾妮。
- 这两户行同陌路的人家,都是樟尚坪村的人。
- 兵散弓残带血归,大义空得骂名回。十年孤镇佳人泪,百战兵锋壮士悲。月浸娇颜倾城舞,尘染霜发逐影飞。只怜痴情随逝水,重逢陌路却由谁?辰东。
- 相见恨晚变成没有默契,侃侃而谈变成无话可说,面对面交流变成翻山越岭。两个人用心,无意也变缘分;一个人用心,缘分变成无意;没有人用心,相识变成陌路。
- 当对自己有用时,即使是旧仇宿怨,也会曲意逢迎、贴身依附;当对自己无用时,即便是旧情宿恩,也会弃如敝屣、视同陌路。
- 为了生计,他贩过水果,开过麻木,摆过地摊,卖过早点,尽管后来他娶妻生子拼命工作,却始终未能打动其父,两人天天见面,却行同陌路。
- 我们不是爱人,我们只是红尘中的一对陌路人。
- 婆媳关系很敏感,处理好了,亲同母女,处理不好,行同陌路,甚至争争吵吵。
陌路相关词语
- 1 陌上人
- 路人﹐毫不相干的人。
- 2 陌上桑间
- 陌上桑间,读音mò shàng sāng jiān,汉语成语,古时多指男女幽会之所。出自《龙膏记·邂逅》。
- 3 陌阡
- 阡陌。
- 4 陌生人
- 陌生人指不认识、不了解的人,个人主观性较强。汉语读音为:mò shēng rén。英语为stranger 音标是: [ˈstreɪndʒə(r)]
- 5 陌上歌
- 《陌上歌》是箫锦年创作的网络小说,发表于晋江文学网。
- 6 陌头
- 陌头是一种中国平民的头饰,也叫做“络头”“绡头”“缲头”“幞头”等,用以腹部从后面向前额交叉再绕髻,或在额上打结。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绡头绡纱也,钞发使上从也,或曰陌头,言其从后纵横陌而前也。”“陌”又写作“鞨”,《列子·汤问》:“南国之人祝(断)发而裸。北国之人鞨巾而裘。”《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后代音转,称为“幞头”。
- 7 陌桑
- 汉代著名的民间叙事诗。
- 8 陌上儿
- 指 吴 大夫 伍子胥 。 子胥 奔 吴 时,未至 吴 而疾,曾止道中,乞食,故称。 明 刘基 《过苏州》诗之三:“忆昔 吴 宫无事时,满城杨柳舞 西施 。如今柳尽 西施 死,恨杀当年陌上儿。”参阅《史记·伍子胥列传》。
- 9 陌路相逢
- 陌路相逢是一个成语,读音是mò lù xiāng féng,意思是与陌生人相遇在一起。
- 10 陌额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太后以冒絮提 文帝 ” 裴駰 集解引 汉 应劭 曰:“陌额絮也。” 司马贞 索隐:“陌音‘蛮貊’之‘貊’。《方言》云‘幪巾, 南楚 之间云陌额’也。”
- 11 陌目
- 犹霢霂。汗流貌。《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体上汗流陌目。”蒋礼鸿通释:“《说文》:‘霢霂,小雨也。’汗流和小雨形状相似。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二《瑜伽师地论》第三十四卷音义:‘霢霂,音脉木,《尔雅》:“小雨谓之霢霂。”今流汗似之也。’可证。晋人左思《吴都赋》:‘流汗霢霂,而中逵泥泞。’可见用霢霂形容流汗,是很早就有的。”
- 12 陌纸
-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二:“如庶人陌纸瓣香皆可格神,不以菲薄而弗享者何也?所得之物,皆己力所致也。”
- 13 陌刀
- 及唐之后,史籍鲜见陌刀之踪迹,由于陌刀不允许陪葬,所以当今并没有陌刀实物出土,网络上所有的陌刀复原图均为后人猜想。
- 14 陌上桑
-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一首乐府诗,属《相和歌辞》。又名《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这首诗第一段,写秦罗敷的美貌;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第三段,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这首诗以幽默诙谐的风格和喜剧性艺术手法,刻画了一个既美丽坚贞,又聪明的采桑女子形象,洋溢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间风情,同时也反映出汉代贵族官僚仗势调戏民女的社会现实。全诗情节逼真、语言华丽、形象生动,虽经文人修饰加工,仍体现出浓烈的民间歌谣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