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鞮读音
铜鞮的意思
词语解释:
1.春秋 晋 邑名。
2.春秋 晋 离宫名。
3.指 襄阳。
4.曲名。
2.春秋 晋 离宫名。
3.指 襄阳。
4.曲名。
引证解释
⒈ 春秋晋邑名。在今山西省沁县南。 晋平公曾筑铜鞮宫于此。 汉置县,治所在今山西省沁县南。 北魏以后屡有迁移。 明洪武初废入沁州。
引《左传·成公九年》:“秋, 郑伯如晋,晋人讨其贰於楚也;执诸铜鞮。”
杜预注:“铜鞮,晋别县,在上党。”
杨伯峻注:“据《嘉庆一统志》, 铜鞮在今山西沁县南。”
⒉ 春秋晋离宫名。
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
杜预注:“铜鞮,晋离宫。”
杨伯峻注:“铜鞮宫在山西沁县南二十五里。”
⒊ 指襄阳。
引唐李端《代弃妇答贾客》诗:“玉垒城边争马走, 铜鞮市里共乘舟。”
宋张孝祥《醉落魄》词:“桃花庭院光阴速, 铜鞮谁唱大堤曲。归时想是樱桃熟。”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公文介公诗》:“《襄阳》云……林鶯送客巖花笑,曾见铜鞮歌舞无?”
⒋ 曲名。参见“铜鞮曲”。
引明徐复祚《投梭记·叙饮》:“唱罢《铜鞮》日欲脯,花前醉樽前起舞。”
⒌ 亦作“铜鍉”。复姓。 春秋时有铜鍉伯华。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铜鞮
铜鞮相关词语
- 1 铜虎符
- 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一符从中剖为两半,有关双方各执一半,使用时两半互相符合,表示命令验证可信。多作成动物形,尤其常作成虎形,故称“虎符”。现存最早的符是战国时期的。秦、汉的符仍多沿用虎符的形式。符除用铜制外,也有用金、玉、竹、木制成的。
- 2 铜雀
- 铜雀,拼音为tónɡ què,汉语词汇,有铜制的鸟雀等意思。
- 3 铜驼陌
- 铜驼陌是隋唐东都城东城区内的一个里坊。它南襟洛水,西傍漫河,北边隔一个里坊就是东都内三大热闹市场之一的北市。
- 4 铜雀分香
- 东汉末, 曹操 造 铜雀台 ,临终时吩咐诸妾:“汝等时时登 铜雀台 ,望吾西陵墓田。”又云:“馀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为,学作履组卖也。”见 晋 陆机《吊魏武帝文》序。后以“铜雀分香”为人临死前对妻妾的恋念之典。
- 5 铜鱼符
- 铜制的鱼形符信。古代官员用以证明身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
- 6 铜驼草莽
- 【解释】形容国土沦陷后残破的景象。同“铜驼荆棘”。
- 7 铜爨
- 铜制的炊具。
- 8 铜驼街
- 铜驼街,地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故洛阳城中。
- 9 铜片
- 金属铜制成的重金属片状物体。铜片是一种红棕色有光泽具延展性的金属,粉状的为浅玫瑰红色粉末。
- 10 铜砚
- 铜制砚台,常见的砚台材质有石头、泥等,但铜制的砚台还是很少见的。
- 11 铜印池
- tóng yìn chíㄊㄨㄙˊ ㄧㄣˋ ㄔㄧˊ铜印池(铜印池)铜制的装有印泥、印色的盒子。 明 沈榜《宛署杂记·经费下》:“铜印池一个,价一钱。”
- 12 铜绣
- 谓用铜嵌砌的纹彩。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西录》:“其下大石当路,色逾铜绣。”
- 13 铜臭熏天
- 常用以讥刺有钱人品行丑恶。也指贿赂公行,败坏风气。
- 14 铜洗
- 西汉开始,鱼纹非常盛行,这与当时的古人以鱼比喻多子有关,后又因鱼和‘余’同音,所以鱼就成为古代工艺品象征富贵有余的吉祥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