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田读音
畬田的意思
词语解释:
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的田地。
用火耕种田。
用火耕种田。
引证解释
国语词典
新田。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畬田相关词语
- 1 畬刀
- 指用火种刀耕的方法来耕种土地。
- 2 畬耕
- 指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田地。宋范成大有《劳畬耕》诗。
- 3 畬火
- 火耕时所放的火。
- 4 畬客
- 畬民。
- 5 畬菑
- 耕耘。
- 6 畿田
- 畿内千里之地。《国语·楚语上》:“ 齐桓 、 晋文 ,皆非嗣也……近臣谏,远臣谤,舆人诵,以自诰也。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备一同,而至於有畿田,以属诸侯,至於今为令君。” 韦昭 注:“方千里曰畿。”
- 7 瘠田
- 瘠田是汉语词汇,拼音jí tián,解释为瘦瘠。指不肥沃、贫瘠的土地。
- 8 白田
- 白田:没有种上庄家的田地,有的地方专指没有种上庄家的水田。
- 9 盐田
- 盐田yán tián1. 不排水的天然的洼地,其中聚集水和蒸发后留下沉积盐。 英 salt pan; saltern;2. 借助于蒸发制盐的大盐池。
- 10 盐田法
- 海水制盐的方法之一。
- 11 石田
- 石田,原名杨仲德,男,汉族,上海人。研究生。1937年毕业于上海教会学校圣芳济中学。
- 12 石畬
- 1.多石的火耕地。
- 13 畬民
- 畲民,畲族古称之一。畲字读音“余”或“奢”。意为用刀耕火种方式新开垦二、三年的田地。始见于南宋末年刘克庄《漳州谕畲》一文,指居住在今福建漳州一带的畲族先民,其人自认为盘瓠王之后,代代相传,繁衍至今,有族谱、祖图、龙纹等本族文书与图腾标志。历史上以其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畲”田而得名。解放后“畲”改写为“畲”(读音奢),1956年正式定“畲”为族称。
- 14 畬族
- 畲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山哈”、或“山客”等。史书上称“畲民”、“畲客”或“峯民”、“峯客”。畲,音she(奢),意指刀耕火种或巢居的民族。分布于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5省8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人口630378 (1990年),以福建省占多数,占总人口的60%以上。据史书记载,隋、唐时期其先民已活动于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称为“蛮僚”。南宋时汉文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的记载。至元、明、清时期逐渐向闽东、浙南迁徙,和当地汉族杂居一起,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点。民族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一为外来说,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五溪蛮),迁入该地区,所谓“畲瑶同源说”;一为土著说,即源于古越人,或为当地蛮族或闽族的后裔。隋唐王朝时期,已在畲族聚居的潮州、漳州和汀州先后设置封建郡治,对畲族地区实行封建统治,标志畲族封建制的开始。到明、清时期,畲族经济状况已和当地汉族地区基本一致。经济生活以农业生产为主,也从事狩猎活动。社会组织多以同族或同姓结成村落,主要有蓝、雷、钟大3姓。有同姓同宗的祠堂和同辈兄弟区分的“房”组织,由族长主持祠堂与族内事务。信奉盘瓠,重祭祖,多节日与禁忌,喜唱山歌。妇女头饰与服饰颇有特点,头饰因地而异,有“盘龙”、“凤凰”等式,衣服以深蓝为主,饰以图案花边。有本族语言,各地畲语基本相通。绝大多数畲族操汉族客家方言。使用汉文字,用以记载族谱、祖图及传统史诗等。畲族人民具有革命斗争精神,从唐代起,经宋、元、明、清历朝,汉文史书有关畲族历史活动的记载,主要就是畲族人民反抗历代封建王朝统治斗争的历史。近代,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时期,福建等许多畲族地区成立过苏维埃政权,建立过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贡献。解放后,1984年,在畲族聚居的浙江省景宁县建立了第一个畲族自治县。在各省畲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共建立了57个民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