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牛喘月读音
吴牛喘月的意思
词语解释:
吴地之牛畏热,见月疑日而气喘。
引证解释
⒈ 吴地之牛畏热,见月疑日而气喘。(2)形容酷热难当。
引《太平御览》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之苦於日,见月怖,喘矣!”
后遂用作典故。(1)比喻因疑似而惧怕。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疎, 奋有难色。帝笑之, 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国语词典
江淮一带的水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便喘息不停。见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比喻见到曾受其害的类似事物而过分害怕惊惧,或形容天气酷热。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吴牛喘月
吴牛喘月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喘月吴牛
吴牛喘月造句
- 这样你说怕,那样你说不敢,真是吴牛喘月了。
- 他看到男同学和女同学在一起,就怀疑是在谈恋爱,真是吴牛喘月。
- 不料结帐的时候,老板露出庐山真面目,居然要一饭千金,爸爸气得吴牛喘月,妈妈也委曲地牛衣对泣。
- 自从上次演讲比赛失利后,他只要一上台,就如吴牛喘月般,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 牛年初创短信,好像吴牛喘月,本意牛鼎烹鸡,哪料蜗行牛步。
- 珠宝行业往往采用一些实在的物体作为加工的模型而不是仅提供一块无规则毛坯出卖是一个道理,硬把这种黄金月饼往腐败上扯,显然是一种疑似吴牛喘月的偏激行为。
- 地震一来,大家脸色都变了。你也别笑别人是吴牛喘月,其实你也差不多!
- 到泰国后,才真正领略到吴牛喘月的天气,真是热得令人难以忍受。
- 此地每到夏天,总是热到让人如吴牛喘月,只好天天躲在冷气房!
- 自从上次大地震后,许多人只要一感觉地在摇,就如吴牛喘月般紧张得不得了。
吴牛喘月相关词语
- 1 吴会
- “其诗雕缋有馀,而兴寄颇浅。在元末明初,尚未能独立一帜。”(《四库总目提要》)吴会所作诗文,即名《独足雅言》,凡二十卷。后经其裔孙尚絅所搜辑,改题曰《书山遗集》,《四库总目》行于世。
- 2 吴音
- 吴音是吴语的古称之一,也称江南话、江东话、吴越语,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底蕴深厚,通行于今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代表方言为苏州话和上海话。使用人口近一亿,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
- 3 吴牛喘
- 吴地之牛畏热,见月疑日而气喘。
- 4 吴越同舟
- 吴越同舟,读音: wú yuè tóng zhōu,汉语成语,释义: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后因以“吴越同舟”比喻虽有旧怨,但当同遭危难,利害一致之时,也须互相救助,共同努力。出处:《孙子·九地》
- 5 吴中四杰
- 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的并称。因四人都是吴中(今江苏苏州)人,全以文名著称于世,故称“吴中四杰”。四人由元入明,诗多怀旧、题咏之作,抒发故国之思和生民之痛。
- 6 吴楚
- 2008年出演首部电视剧《我们还能在一起吗》;2009年出演处女作电影《古镇情缘》;2010年主演的抗战电视剧《中国地》获得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2011年参演红色题材电视剧《狂飙支队》;2013年参演由汪涛执导的电视剧《温暖的日子》。
- 7 吴姝
- 2005年作为组委会副秘书长和主要发起人之一,参与并组织大学协办了“200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来自中央及北京市领导、诺奖大师、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领袖数百人齐聚一堂,交流和探讨教育、科技和经济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此后,论坛每年举办一届,已经成为北京向全世界展示教育和科技创新成果和形象的一张城市名片。
- 8 吴歈
- 吴歈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春秋时期吴国的歌。
- 9 吴蒙
- 吴蒙,博士、教授、博导,南京邮电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信息安全”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 10 吴山
- 吴山,男,著名作家及教育家冰心长子吴平与其前妻陈凌霞的儿子。2012年5月31日,吴山在没有告知原告的情况下进入纪念园,并在冰心、吴文藻夫妇的纪念碑上用红油漆刷上8个大字:“教子无方枉为人表”。随后遭到陵园管理方的起诉。2012年12月3日在北京市延庆县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审理,原告、被告表示愿就修复方案和预算进行调解。
- 11 吴咏
- 犹 吴 歌。 唐 杜甫 《夜宴左氏庄》诗:“诗罢闻 吴 咏,扁舟意不忘。”
- 12 吴越
- 春秋吴越两国时相攻伐,积怨殊深,因以比喻仇敌,而又出风雨同舟(吴越同舟)之典故。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吕氏春秋》“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故“吴”与“越”虽然曾经是先秦时代有着深仇大恨敌对的两个政权,但自古以来两地语言相通、习俗相同,当地的住民乃同一民系。
- 13 吴头楚尾
- 汉语词汇,拼音wú tóu chǔ wěi,出自宋·王象之《舆地纪胜》。
- 14 吴钩
- 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