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读音
冲击的意思
词语解释:
冲击
(1) 冲撞碰击。多指风威水势
例
英
(2) 冲杀进击。指肉博战斗
例
英
(3) 痛苦的打击
例
英
(4) 冲犯攻击。指精神上的刺激、肉体上的伤害
例
例
英
引证解释
⒈ 犹冲锋。
引《再生缘》第二六回:“如有贼兵冲击,俱听连珠砲响,会合勿迟。”
1. 冲杀进击。指肉搏战斗。 《旧唐书·李嗣业传》:“嗣业每持大棒衝击,贼众披靡,所向无敌。”
《水浒传》第一〇九回:“前军先锋刘以敬、上官义骤马驱兵,便来衝击。”
《清史稿·敬谨庄亲王尼堪传》:“尼堪督诸将纵横衝击,陷淖中,矢尽,拔刀战,力竭,殁於阵。”
⒉ 冲撞碰击。多指风威水势。
引宋苏辙《御风辞》:“子列子行御风,风起蓬蓬……衝击隙穴,震荡宇宙,披拂草木,奋厉江海,强者必折,弱者必从。”
清吴伟业《矾清湖》诗序:“太湖居吾郡之北,有大山衝击,风涛湍悍。”
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沉沉的黑夜,海愤怒地冲击着岩石,发出惊心动魄然而又单调寂寞的声响。”
⒊ 比喻大的触动。
引巴金《除恶务尽》:“一个长期关在书房里的人一下子来到革命大家庭,精神上的冲击不用说是很大的。”
⒋ 冲犯攻击。指精神上的刺激,肉体上的伤害。
引逯斐《舞台上下》:“运动初期, 马甫受到群众冲击。”
《解放日报》1984.6.30:“这个县有不少知识分子在十年动乱中受过冲击。”
国语词典
冲拍撞击。
如:「浪涛冲击著岩壁,激起朵朵浪花。」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冲击 (汉语词语)
冲击造句
- 从江河的冲击中,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淀。
- 其实我一直都很憧憬惊涛骇浪的大海,能够给我带来奋斗的冲击。
- 当今世界已进入电子货币时代,电子货币对铸币税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 死象大海的无限的歌声,日夜冲击着生命的光明岛的四周。
- 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支文化新军,在当时文坛上犹如异军突起,猛烈冲击着反动势力。
- 他的企业经受不起新建合资企业的冲击,因而一蹶不振。
- 中国足球队在高丰文的率领下向世界杯发起冲击,不料在最后关头功败垂成,可惜极了!
- 该国经过接二连三的大罢工和游行示威的冲击,内阁已在风雨摇摆之中,随时可能被迫辞职。
- 海浪不断冲击着防护堤。
- 狂风掀起波涛,不停地冲击着石堤。
冲击相关词语
- 1 冲龄
- 冲龄,汉语词语,意思是指帝王幼年即位。
- 2 冲淡
- 冲和、淡泊,叫做冲淡。 冲淡和纤秾不同。纤秾用的是浓彩,冲淡施的是淡墨。 冲淡并非淡而无味,而是冲而不薄,淡而有味。 魏晋文人濯足清流,不染尘俗,同封建权贵不合作的精神,对安静、美好的理想境界的憧憬,是形成冲淡的一个重要原因。
- 3 冲和
- 拼音:chōng hé
- 4 冲撞
- 冲撞:汉语词语,意为冲击碰撞、冒犯,触犯,引申为破坏。
- 5 冲浪
- 冲浪可以让人们忘却烦恼,体验一次次与海浪搏击、驰骋在海浪上的快感。这就是为什么在世界上每天都会有许多人四处寻找着一处最完美的冲浪胜地,仅为完成一次与海浪的完美追逐。
- 6 冲浪板
- 冲浪板是人们用于冲浪运动的运动器材。最初使用的冲浪板长5米左右,重50~60公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泡沫塑料板,板的形状也有改进。现在用的冲浪板长1.5~2.7米、宽约60厘米、厚7~10厘米,板轻而平,前后两端稍窄小,后下方有一起稳定作用的尾鳍。为了增加摩擦力,在板面上还涂有一种蜡质的外膜。全部冲浪板的重量只有11~26公斤。
- 7 冲刷
- 冲刷是指地表坡面上的水流对地表物质的摩擦、撞击,以及在水流作用下被撞击脱离地表的颗粒对地表的摩擦、撺击,使地表物质移动位置,被搬运到坡下的过程。坡面上均匀片流的这种作用叫非集中表面冲刷。当水流大到一定程度时通常在地表被冲刷出一些小水沟,形成网状构纹和细沟(一般只有几厘米的深、宽),形成半固定的水道,这种冲刷叫集中表面冲刷。沟谷和河流中的水流对河床,包括底床和边坡的冲击使沟谷河床物质脱离沟谷河床叫沟谷冲刷和河床冲刷。
- 8 冲破
- 释义: 冲击突破,冲破难关。
- 9 冲繁疲难
- 清雍正间,由广西布政使奏准,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以便选用官吏。
- 10 冲缓
- 《明史·谭纶传》:“ 纶 相度边隘冲缓,道里远近,分 蓟镇 为十二路。”
- 11 冲融
- 释义:1、充溢弥漫貌。2. 水波荡漾貌。3. 冲和,恬适
- 12 冲账
- 记账以后发现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有错误时,应采用全额冲账法更正.差额冲账法是指将多记金额予以冲减的更正方法.记账以后发现记账凭证中的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并无错误,仅仅是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应采用差额冲账法.
- 13 冲锋陷阵
- 冲锋陷阵,读音为chōng fēng xiàn zhèn,汉语词语,形容作战勇猛。
- 14 笞击
- 拷打。《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魏齐 大怒,使舍人笞击 雎 ,折胁摺齿。”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六:“笞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 明 文徵明 《胡参议传》:“大璫自 滇 还,道出 湖 湘 ,所至笞击官吏,责索赂遗。”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凡如是者,盖不止笞击縻系,易於毛角而已,且无有为沉痛著大之声,撄其后人,使之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