瀹疏读音
瀹疏的意思
词语解释:
1.疏浚。
引证解释
⒈ 疏浚。
引清梅曾亮《吴淞口验功记》:“安化陶公巡抚江苏。以道光七年冬十二月,奉命瀹疏。”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瀹疏
瀹疏相关词语
- 1 澡瀹
- 修炼。 宋 苏轼 《与吴秀才书》:“今分一半,非以为往复之礼,但欲知仆泛扫身心,澡瀹神气,兀然灰槁之大略也。”
- 2 仗义疏财
- 仗义疏财是一个成语,指人讲义气,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帮助别人。出自元代无名氏《来生债》:“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 3 诏疏
- 诏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ào shū,是指诏书和奏疏。
- 4 枝叶扶疏
- 枝叶扶疏(zhī yè fú shū): ①形容枝叶繁茂四布,高下疏密有致。②比喻分析事理详明缜密。③比喻兴旺发展。出自: 《后汉书·延笃传》。
- 5 注疏
- 注文和疏解的合称。对于文章或书籍正文做解释的文字称为注,或注解、注释,对某些典籍、古文献做注始于汉代。先秦是我国学术昌盛的第一个重要时期,流传下来大批典籍、文献,但由于语言的发展,文字的变迁,史料的缺遗和分散,汉代人已很难读懂,从而一些学者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注解又有传、笺、章句等名称。传,有转授、相承师说的意思,一般指阐明经义;笺,是说明作者的用心,或断以己意;章句,指分析正文的章节句逗;它们是各有不同角度的。及至唐代,许多汉人的注解也已不易理解。于是产生了新的注解形式,即注解者既注解正文,也注解前人的注解,也就是总的加以疏通,这种注解称为“疏”,也称“正义”,如《周礼》有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尚书》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等。宋以前注和疏是分别印行的,后来则合为一本书,一般的排列是先注后疏,合称注疏。 汉代学者主要是注解经书,后世历代学者对许多重要古籍均从事了注解工作,注解的内容、范围、体例也日益扩展和完善,如所注的范围有词语的音义,来源;引文、典故的出处;人名、地名、年代、方位和史实的考证;以及划分段落,串讲大意等等。注解的方式又有夹注、脚注、篇末注等等。
- 6 拙疏
- 亦作“ 拙疎 ”。钝拙粗疏。 宋 王安石 《谢提转启》:“窃念某鄙陋之质,拙疏於时。” 宋 苏辙 《谢翰林学士宣召状》之一:“臣草野微陋,章句拙疎。” 宋 范成大 《乾道己丑守括被召再过钓台》诗:“拙疎何计补涓埃,惭愧双旌去复来。”
- 7 奏疏
- 奏疏是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其方式一般是感恩戴德,忆苦思甜,发誓赌咒,最后言事。奏疏中可以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进谏、弹劾等等,其使用范围相当之广泛。奏疏同时也是有为之士关注社会人生、宣扬政治主张、驰骋王佐之才的重要渠道。
- 8 上疏
- “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如京兆尹张敞上疏汉成帝,谏议他纠正为政过失,“忘车马之好,斥远方士虚语,游心帝王之术”:萧望之上疏谏说元帝“选明经术者为内臣,与参政事”,“纳谏忧政”;薛宣上疏成帝,斥责当时“吏多苛政,政教烦碎”等,皆是多被称道的史例。
- 9 两疏
- 汉疏广与其侄疏受的合称。 广为太傅, 受为少傅,因年老同时主动辞官,受到人们尊重。
- 10 义疏
- 义疏,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起源于南北朝,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意,阐述原书的思想,或广罗材料,对旧注进行考核,补充辨证,如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 11 义疏类
- 疏通文意。
- 12 书疏
- 书疏,读音是shū shū ,是一个汉语词汇,解释是奏疏。
- 13 瀹祭
- 瀹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yuè jì ,是指煮新菜以祭祀。
- 14 瀹茶
- 瀹茶,读音yuè chá,词语,煮茶。
大家在问
瀹 字的笔顺写法
瀹 字的笔顺怎么写
1、在汉语字典中“ 瀹 ”字共有20画,笔顺写法是:点 点 提 撇 捺 横 竖 横折 横 竖 横折 横 竖 横折 横 竖 横折钩 横 竖 竖
2、瀹的笔顺写法图解:
3、动画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