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镞读音
箭镞的意思
词语解释:
箭头上的金属尖物。
引证解释
⒈ 箭头上的金属尖物。
引《后汉书·西域传西夜》:“﹝西夜国﹞地生白草,有毒,国人煎以为药,傅箭鏃,所中即死。”
唐王建《射虎行》:“远立不敢污箭鏃,闻死还来分虎肉。”
清吴伟业《临江参军》诗:“日暮箭鏃尽,左右刀鋋集。”
国语词典
箭头上装的尖锐或有倒钩的金属物。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箭镞
箭镞造句
- 斯普里乌斯毫不注意的拔出来,好像拔出来的不是箭镞,而是一根毫毛。
- 盐源青铜器数目最多的就是兵器,占到了六成以上,诸多剑、刀、戈、镦、削、矛、箭镞、斧、盾牌饰、臂甲,琳琅满目。
- 点钢箭的锥形箭镞异常锋利,常用来对付身披软甲之人。
- 张南张弓如满月,只听弓弦一响,已嗖的发出一箭,瞬间追上了甄行,眼看着锋利的箭镞就要没入他的后心。
- 周围的群雄好奇地望去,只见方腊掌中之物竟是一支去掉了箭镞的箭矢,长约两尺有余,硬桃木的箭杆,五彩翢翎的箭羽,制作甚为精美。
- 箭镞过去用来作为猎食的武器。
- 说话间便把令箭传给他,又令他身后的三位参将前去库营领取百辆巨型弓弩,火药箭镞二百枝,竹制箭簇三千。
- 这次偷袭却是支利矢,所幸内里的金丝天蚕衣足够坚挺,紧紧裹住箭镞,虽然入肉,却并不太深。
- 黝黑中年校尉手中一张铁胎弓拉得宛如满月,三支三棱式的箭镞在阳光下散发着令人心寒的光芒。
- 天主教建筑的最直观的的特点就是,哥特式箭镞尖尖的屋顶,屋顶有一个带翅膀的女神像。
箭镞相关词语
- 1 箭袖
- 箭袖起源于北方民族的服饰。该词语由清后期产生,古称为窄袖。北方民族服饰以箭袖居多,且寒冷地区的袖缘大多宽厚。宽厚袖缘容易上翻,便于骑射和劳作,把袖缘放下可以保暖。明代北方地区的出行佣中亦有此表现。因为袖口窄小,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颇为方便,也易于保暖。所以,千百年后,从军服,官服到百姓常服,箭袖广为流传,成为汉服的一种袖制。所以,宽硬袖缘并非满族特有,箭袖和马蹄袖是需要区别开来的。
- 2 箭在弦上
- 比喻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或话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也形容事态紧张,一触即发。袁绍命陈琳作讨曹檄文,陈琳领命援笔立就。文章畅快淋漓,结构文辞气势无不精彩;曹操于许都正患头风,览檄毛骨悚然,一身冷汗,头风立愈。后冀州城破,陈琳被捉见操,操问:“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
- 3 箭拔弩张
- 箭拔弩张比喻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出自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第四部。
- 4 箭垛
- 2、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
- 5 箭衣
- 1.古代射士所穿的一种紧袖服装。袖端上半长可覆手﹐下半特短﹐便于射箭。2.箭衣:又称箭袖衣,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帝王、驸马及高级武官的军常服。它的造型是清代蟒袍的原型,又称龙箭袖(指马蹄)。满族发源于长白山区,以游牧为主,冬季寒冷,为防手冻,常用兽皮护于腕部及手背,并能翻上、放下,久而久之便形成“马蹄”形状的袖口-一马蹄袖。箭衣是便于射箭的服装。而射箭时又常常骑马,为方便起见,清代蟒袍下摆四面开口。在戏曲舞台上,为适应表演的需要,将箭袖衣作为动作幅度较大的武将军常服。
- 6 箭楼
- 箭楼(jiànlóu、英文:battlement;embrasured watchtower near a city gate)原意思是古城墙上周围有远望、射箭窗孔的城楼。
- 7 箭穿雁嘴
- 箭穿雁嘴(jiàn chuān yàn zuǐ),汉语成语,比喻不开口说话。
- 8 箭竹
- 箭竹广泛分布于从秦岭南坡的佛坪经四川盆地北界的南枰、平武、北川、宝兴最后到川南的雷波呈一弧形分布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生长于海拔2000-2800m处的针叶林缘。箭竹的林地面积颇大,蓄积量蕴藏丰富,用途多,是大熊猫(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中又有相当多的种类其竿为中型,是尚待开发利用的宝贵自然资源。种植时间以春季竹笋出土前的2、3月份和秋季9、10月份为最佳。
- 9 箭窗
- 《宋史·石保吉传》:“因完葺城垒,疏牖于上,以瞰衢路,如箭窗状。”
- 10 箭壶
-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她们不回答,只看看他的脸,便来给他解下弓袋和箭壶和装着小母鸡的网兜。”
- 11 箭弦
- 唐 李白 《代美人愁镜》诗之二:“藁砧一别若箭弦,去有日,来无年。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筯并堕菱花前。”
- 12 箭靶子
- 箭靶jiàn bǎ,jiàn bǎ zi1. 练习射箭时用做目标的东西。 英 target for archery;2. 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 例 我完全没有想到他竟然会成为箭靶子。
- 13 筠箭
- 箭竹。喻坚贞。
- 14 移的就箭
- 移的就箭,读音yí dì jiù jiàn,汉语成语,比喻曲意迁就。出自唐代·刘知几《史通·书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