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牙弩读音
铜牙弩的意思
词语解释:
用铜制机栝发箭的弓。
引证解释
⒈ 用铜制机栝发箭的弓。
引唐杜甫《复愁》诗之七:“贞观铜牙弩, 开元锦兽张。”
仇兆鳌注:“《唐六典註》:《释名》:弩,怒也,有怒势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曰牙,似牙齿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合名之曰机。 《南越志》:龙川有营涧,常有铜弩牙流出水,皆以银黄雕鏤,取之者祀而后得。父老云:越王弩营处也。”
清曹寅《射雉词》:“不惜二雄为雌死,当言新试铜牙弩。”
亦省作“铜牙”。 唐温庭筠《雉场歌》:“緑场红跡未相接,箭发铜牙伤彩毛。”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铜牙弩
铜牙弩相关词语
- 1 铜鱼
- 铜鱼Coreius heterokon (Bleeker)属鲤形目,鲤科,鱼句 亚科,铜鱼属。地方名:金鳅、水密子、尖头棒、麻花鱼、铜线、芝麻鱼、长江铜鱼。铜鱼是长江流域上游的重要经济鱼类,是大众喜爱的上等鱼,地方风味菜肴有豆瓣鱼、红烧鱼等。江苏靖江一带宾馆饭店也将其作为高档鱼用于筵席,俗称黄道士,需求量较大。近年来,铜鱼自然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表现为捕获个体变小,产量下降。
- 2 铜章
- 铜章,典故名,典出《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铜章指古代铜制的官印。
- 3 铜章吏
- 指郡县长官或相应的官职。
- 4 铜仗子
- 仪仗队使用的铜制兵器。亦指执这种兵器的卫士。《宋史·仪卫志一》:“旁头一十人,素帽、紫紬衫、缬衫、黄勒帛,执铜仗子。”《宋史·仪卫志一》:“铜仗子二十人,素帽,紫紬衫、黄勒帛。”
- 5 铜蟾
- 铜蟾,拼音是tóng chán,是汉语词汇,解释为铜制的蟾蜍形器物,如水盂、墨合、灯盏之类。
- 6 铜钞
- 清 王瑬 《钞币议》:“生员 蒋臣 奏行铜钞,帝意欲用纸钞。”
- 7 铜币
- 铜币,铜制的钱币,亦称“铜钱”。铜币主要指清末民初时期的无孔铜币。中国是使用金属货币最早的国家。而金属货币中,历代又以铜币为主。所以中国古代的货币史,实际上就是铜币史。中国在殷周时期固以齿贝为货币,后因真贝不够,乃用仿制品铜贝代之。铜贝是向金属货币过渡的形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币制。废刀、布、贝等币,规定只采有外圆中间有一方孔的方孔钱,是由环钱演变而成的。秦以后的通行货币,都是方孔钱,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 8 铜打铁铸
- 形容非常牢靠、稳固。也可指一个人的坚毅性格!这个成语出自明代冯梦龙之手
- 9 铜筹
- 铜筹,是汉语词汇,释义是古代报时示警用的铜制更签,拼音是tóng chóu 。
- 10 铜锤花脸
- 铜锤花脸又称正净、大花脸、唱工花脸、铜锤和黑头。戏曲中花脸的一种,偏重唱工﹐因《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抱着铜锤而得名。后泛称偏重唱功的花脸脚色为铜锤花脸。亦省称“铜锤”。
- 11 铜荷
- 铜荷,是铜制的呈荷叶状的烛台。 北周 庾信 《对烛赋》
- 12 铜管乐
- 铜管乐器是一种将气流吹进吹嘴之后,造成嘴唇振动的乐器,也被称为“labrosones”,字面上的意思是“嘴唇振动的乐器”(Baines, 1993)。要在铜管乐器上改变音高需要:一、压下按键或使用滑管改变管子的长度,二、演奏者所吹出的气流改变嘴唇的振动频率。
- 13 铜牙
- (2).一种药石的名称。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二·金牙石》﹝集解﹞引 陶弘景 曰:“又有铜牙亦相似,但外黑,内色小浅,不入药用。”
- 14 铜铸铁浇
- 铜铸铁浇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óng zhù tiě jiāo,形容体格非常强壮。同“铜浇铁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