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权纳贿读音
招权纳贿的意思
词语解释:
招:招揽。纳:接受。指把持着权力,收受贿赂。也作“招权纳赂”。
引证解释
⒈ 把持权势,接受贿赂。
引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臣寮雷孝友上言》:“既为侂胄所亲信,遂招权纳贿,其门如市。”
明刘若愚《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拨置西李娘娘,招权纳贿者, 李进忠也。”
《明史·杨善传》:“气势烜赫,招权纳贿, 亨辈嫉而间之,以是渐疏外。”
亦作“招权纳赂”、“招权纳賕”。 《元记·朴不花传》:“不花骄恣无上,招权纳赂,奔竞之徒,皆出其门,駸駸有赵高、张让、田令孜之风。”
《明史·石亨传》:“亨招权纳賕,肆行无忌。”
国语词典
把持权柄,收受贿赂。《明史.卷一七一.杨善传》:「气势烜赫,招权纳贿,亨辈嫉而间之,以是渐疏外。」也作「招权纳赂」、「招权纳赇」。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招权纳贿
招权纳贿造句
- 他从前是个无恶不作的人,自得了那一次教训后,便招权纳贿,洗手不干了。
- 哪些招权纳贿的人,最终受到了最严厉地惩处。
- 劾亨招权纳贿,肆行无忌,后来遭到了群众的举报。
- 他父子济恶,招权纳贿,卖官鬻爵。
- 他招权纳贿,因此吃上了官司。
- 子玄仕于东海王越,招权纳贿,素论去之,故其语如此,亦其所也,惟大致不谬耳。
- 劾亨招权纳贿,行无忌,后来遭到了群众的举报。
- 从历史的纵向来看,腐败文化的主体几乎都是朝廷命官,他们无人不读圣贤之书,无官不讲修齐治平,却又几乎是无官不招权纳贿,无官不贪赃枉法。
- 大部分媒体巨头都归黑暗势力所有,他们的记者十分脆弱,不堪外界压力的重负,还要面对招权纳贿。
- 而反面的,则是“盖出身寒贱,则小器易盈,不知大体,虽一时得其力用,而招权纳贿,不惜顾及名检”。
招权纳贿相关词语
- 1 招权纳赂
- 招权纳赂,成语,作谓语、定语,意思是把持权势,接受贿赂。出自:《元史·朴不花传》:“不花骄恣无上,招权纳赂,奔竞之徒,皆出其门,骎骎有赵高、张让、田令孜之风。”
- 2 招骂
- 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骂”的年代。一群人因能骂、善骂而成名,一群人也因屡屡被骂而出名。找骂与招骂,其实是在寻找成名的途径与方法。
- 3 招纳
- 释义:1、招引接纳。2、犹招降。
- 4 招军榜
- 招军榜(招军榜),汉语词汇,指招兵的文告。
- 5 招倈
- (1) 招揽 例 招倈顾客 英 canvass; solicit(customers)
- 6 招书
- 招书是汉语词语,拼音zhāo shū,指旧时审问犯人时负责记录供词的人员。
- 7 招讨
- (2).比喻魁首。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秀才家那箇不风魔,大抵这箇酸丁忒劣角,风魔中占得箇招讨。”
- 8 招帖
- 招帖是汉语词汇,拼音为zhāo tiē ,意思是亦作“招贴”。
- 9 招事惹非
- 招事惹非,成语,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无故生事。出自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五回。
- 10 招接
- 出自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三折。
- 11 招拔
- 召来并加以擢用。 汉 王充 《论衡·验符》:“皇帝圣明,招拔巖穴也。”
- 12 招对
- 招对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zhāo duì,意思是对证;对质。
- 13 招旗
- 旧时店的招牌多为一旗幡,故称。《水浒传》第二三回:“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 14 招请
- 招请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