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劾读音
弹劾的意思
词语解释:
弹劾
1. 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例
英
2. 由国家专门机关(如国会)对违法失职或职务上犯罪的官吏,采取揭发和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
例
引证解释
⒈ 由国家的专门机关对违法失职或职务上犯罪的官吏采取揭发和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
引《晋书·阮孚传》:“尝以金貂换酒,復为所司弹劾。”
《旧唐书·职官志三》:“凡中外百僚之事,应弹劾者,御史言於大夫。”
《宣和遗事》前集:“那时有吕诲亦上疏弹劾安石。”
章炳麟《五无篇》:“官吏受贿,议院得弹劾而去之,议院受贿,谁弹劾而去之?”
茅盾《动摇》十:“我们应该先行检举,提出弹劾。”
国语词典
监察机关或民意机关,对违法失职的政府官员提出控诉,以监督其行为的行动,称为「弹劾」。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弹劾造句
- 弹劾案的通过只需要过半众议员投赞成票。
- 陛下,臣今日要弹劾蒙恬将军,他监造长城不力,徇私枉法,贪污舞弊,致使长城崩塌!
- 而如今在同一监察院中,从不弹劾演变成弹劾,当然易使社会公众对监院的运作机制发生质疑。
- 庆元二年,被反对派弹劾,落职罢祠。
- 他因弹劾不成反被下狱,含冤而终。
- 他们以为到下届选举时将不会再因弹劾而失败,因为投票人脑子里会想着其它事情。
- 众议院是唯一有权弹劾总统和其他官员的,而参议院拥有审判弹劾案的独特权力。
- 众议院应选举该院议长及其它官员;只有众议院具有提出弹劾案的权力。
- 弹劾案在众议院通过后即转交参议院审理。
- 众议院选举本院议长和其他官员,并独自拥有弹劾权。
弹劾相关词语
- 1 弹铗
- 弹击剑把。铗,剑把。谓处境窘困而又欲有所干求。
- 2 弹歌
- 《弹歌》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选自《吴越春秋》。这首诗描写古人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歌谣句短调促,节奏明快,两字一音步的短促节奏,与弹射迫促的音响相关联;语言朴素有力,八个字组成四个动宾结构,概括出制造和使用弹弓的过程,又表现出与自然斗争的豪迈气概。
- 3 弹冠
- (2).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准备做官。
- 4 弹指
- 出处:《僧祗律》: “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 5 弹子锁
- 弹子锁(Pin Tumbler Lock),亦称弹珠锁、珠锁、锁簧锁或销栓锁,是其中一种最常见的锁具结构。原理是使用多个不同高度的圆柱形零件(称为锁簧、弹子或珠),锁住锁芯。当放入正确的钥匙,各锁簧被推至相同的高度,锁芯便被放开。
- 6 弹冠振衣
- 弹冠振衣,意思是整洁衣冠。后多以比喻将欲出仕。
- 7 弹剑
- 弹剑是词语,拼音是dàn jiàn,释义为弹铗。
- 8 弹词
- 弹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曲艺。流行于中国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说唱文学形式。它起源于宋代的陶真和元明的词话,开始出现于明中叶,至清代极为繁荣,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它由说、噱、弹、唱等部分组成,唱词以七言句为主,间有三言衬字。其作品多为长篇,每次开说前往往插上一段开篇,相当于话本中之人话,供演唱者定场试音之用。弹词多用第三人称叙述,文字浅近,语言上有“国音”和“土音”之分。
- 9 弹正
- 弹正,是汉语词语,拼音为tán zhèng,意思是纠弹、纠正,出自《后汉书·仲长统传》。
- 10 弹性
- 弹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发生弹性形变后可以恢复原来的状态的一种性质。
- 11 弹唱
- 弹唱:歌手阮明杰唱作歌曲
- 12 弹剑作歌
- 冯谖有超人的智慧,极具战略眼光。他抱着对孟尝君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为孟尝君政治地位的稳定出谋划策。在孟尝君做齐国相国的几十年时间里,“无纤介之祸”(《战国策·齐策》),是与冯谖的精心谋划分不开的。
- 13 张汤劾鼠
- 杜陵人也。
- 14 张女弹
- 汉 乐府曲名。《文选·陆机<拟今日良宴会>》诗:“ 齐 僮《梁甫吟》, 秦 娥《张女弹》。” 李周翰 注:“《梁甫吟》、《张女弹》,皆乐府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