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读音
南戏的意思
词语解释:
即南曲戏文。
引证解释
⒈ 即南曲戏文。 宋元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和北方的杂剧、院本相对称。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综合发展而成。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元代虽不如杂剧盛行,但在南方民间仍广泛流传。 明成化、弘治以后,南戏进一步发展演变为传奇。对明、清两代的戏曲影响颇大。。
引明祝允明《猥谈》:“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明徐渭《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 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号曰‘永嘉杂剧’”
国语词典
一种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戏曲。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直接影响明代传奇。因起源于浙江温州,故也称为「永嘉杂剧」、「温州杂剧」。当地称为「戏文」。所用的音乐主要是南曲。南戏的早期作品传世很少,直到元代末期,始有一些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出现,如《琵琶记》,及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等流传至今。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南戏
南戏造句
- 中国戏剧从宋元南戏、元杂剧到明清传奇,经历诸多变化。
- 京戏集后世南北诸多大戏流派之所长,集大成,区区戏曲雏形的南戏难以望其项背。
- “南戏”语义最初含有贬义,是元人以统治中心自居而对宋代以降戏文的贬称。
- 传统戏剧有海南戏,临高木偶戏等。
- 潮剧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有一唱众和的形式,表演细腻,服装用潮绣,有地方特色。
- 这些程式,由俗称科步的绚丽多姿的舞蹈动作所构成,其中一大部分表演程式,保留了早期的南戏艺术形态。
- 《白兔记》为元代南戏作品,永嘉书会才人编,与《荆钗记》、《杀狗记》、《拜月亭记》并称“四大南戏”。
- 酒旗风云水谣丽水街南戏乐田园曲。
- 总之,南戏的编排和形式更加自由。
- 温州市越剧团带来的南戏新编剧目《荆钗记》将作为本土演出剧目优秀代表,搭上保利“快线”精品剧目,这也是继平阳木偶剧《凤凰涅槃》之后的再一次尝试。
南戏相关词语
- 1 南子
- 前493年,卫灵公去世,南子遵照卫灵公意愿,想立公子郢继位,公子郢推辞,于是改立蒯聩之子辄继位,是为卫出公。前481年,蒯聩夺取卫国国君之位,是为卫庄公,并杀死南子。
- 2 南州
- 南州读作nán zhōu,出自《楚辞·远游》,《晋书·羊祜传》,《后汉书·徐稺传》。
- 3 南徐
- 南徐,中国古代州名。
- 4 南园十先生
- 南园即抗风轩,在广州城东南大忠祠侧。明初,孙蕡﹑王佐﹑黄哲﹑李德﹑赵介结社唱酬于此,称南园五子。写诗力去宋元风习,以上追三唐为旨归,嘉靖年间,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又聚会抗风轩,复振南园之风,称南园后五子。清光绪年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乃将前后五子合称南园十先生,并建南园十先生祠。明葛征奇编有《南园五先生集》二卷;清陈文藻等编有《南园后五子诗集》二十八卷。参阅《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集类存目四》。
- 5 南瓜
- (概述图参考来源: )
- 6 南国社
- 南国社,中国文艺团体。前身为南国电影剧社,领导人田汉。设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五部,以戏剧活动为义。主要成员有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其宗旨是“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创办刊物《南国月刊》、《南国周刊》。
- 7 南楚
- 951年,南楚发生内乱,南唐乘机派遣大将边镐攻下长沙,灭楚。自896年马殷被任命节度使开始割据到951年楚国灭亡,马楚共存世55年。
- 8 南阮北阮
-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阮籍与侄子阮咸两人住在家乡的路南,其他阮性的人住在路北,路南的人非常贫穷。按照当地的风俗,每年的七月七日都要曝晒衣服,阮咸也未能免俗,只拿出几条粗布短裤挂在竹竿上晒。
- 9 南庭
- 南庭释义:指南匈奴的朝廷。
- 10 南台
- 南台是一个汉语词汇,多指古代地名。
- 11 南陆
- 南陆,指南方,南方大地。
- 12 南华梦
- 南华梦是一个典故,指庄周的蝴蝶梦。此外,还有同名小说南华梦。
- 13 南风不竞
- 《左传·襄公十八年》:“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楚必无功。”
- 14 南蛮鴃舌
- 南蛮鴃舌是一汉语成语,拼音是nán mán jué shé,意思原为孟子讥讽楚人许行说话如鸟语。后用以讥笑操南方方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