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晦待时读音
韬晦待时的意思
词语解释:
谓掩藏锋芒,隐匿踪迹,等待时机。
引证解释
⒈ 谓掩藏锋芒,隐匿踪迹,等待时机。
引茅盾《蚀·动摇六》:“辛亥那年国光就加入革命,后来时事日非,只好韬晦待时。”
国语词典
掩藏才华,隐匿行迹,等待时机而有所作为。
如:「明哲保身,韬晦待时,是古人处乱世之道。」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韬晦待时
韬晦待时造句
- 并邀同左将军刘备,共预密盟,备因谊关宗室,不能不允,但因操势方强,应从缓图,不可欲速,一面恐操生疑,就寓宅后园种菜,韬晦待时。
- 莉儿,你需要哪些就韬晦待时已拿吧!
- 曹炜咂了咂舌,没想到这程太守竟然知道这么多,看来他也是个韬晦待时的人才。
- 中国是左右互搏、韬光养晦“韬晦待时”、在家里生闷气瞎折腾、言行不一、欲做还休,混一天是一天!
- 不少人怀疑诗中情致故作姿态,诗人未是忘机客,身在洹上,心系清庭,寄情山水是假,韬晦待时是真。
韬晦待时相关词语
- 1 韬戢
- 收藏;敛藏。 前蜀 杜光庭 《罗天普告词》:“五兵韬戢,四气均调。”《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元年》:“今天下为一,当韬戢干戈。” 明 李东阳 《国子生潘元谨墓志铭》:“先生晚益韬戢,卜居山中。”
- 2 韬藉
- 韬藉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tāo jiè,是指衬垫包裹物品的布、缎之类东西。
- 3 韬含
- 怀藏;蓄藏。谓饱学。《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少膺儒雅,韬含六籍。”
- 4 韬光俟奋
- 指掩藏才智,待时奋起。《晋书·慕容垂载记》:
- 5 韬词
- 不写作诗文。谓停笔。南朝 梁简文帝 《上大法颂表》:“况廼道出百非,义高 三代 ,而可阁笔韬词,咏歌不作者也。”
- 6 韬声匿迹
- 韬,隐藏。匿,隐。全句谓不被人所见闻
- 7 韬蓄
-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平生所韬蓄,到死不开豁。” 明 唐顺之 《封知府朱公墓志铭》:“岂公善韬蓄,以为既隐矣,不欲以言自文耶?”
- 8 韬默
- 明 文徵明 《谢李宫保书》:“至於怀珍抱奇,道义自将者,方且韬默远名,人又乌得而知之哉!”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明内阁诸臣》:“ 景泰 诸臣,因人碌碌;强者恣睢,弱者韬默。”
- 9 韬谲
- 怀藏诡诈。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韬谲之人,原度取容,不戒其术之离正。”
- 10 韬力
- 谓蕰藏勇力。 唐 柳宗元 《平淮夷雅·方城》:“王师嶷嶷,熊罴是式。衔勇韬力,日思予殛。”
- 11 韬敛
- 敛藏。 明 文徵明 《太傅王文恪公传》:“晚益韬敛,以逾越为戒。” 明 唐顺之 《晋斋说并跋》:“日丽乎天而含於地,见乎南而潜乎北,故其韬敛而若无所事者,所以厚畜其力而用其壮者也。”
- 12 韬藴
- 掩藏。
- 13 韬辉
- 南朝 梁简文帝 《筝赋》:“故乃 宋伟 、 绿珠 之好声, 文君 、 慎女 之清角,尚掩面而不前,言韬辉而耻学。”
- 14 韬戎
- 明 陈子龙 《会极门接诸司奏章》诗:“御书垂象纬,封事半韬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