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馆读音
史馆的意思
词语解释:
史馆
(1) 旧时主持编纂国史的机构
例
英
引证解释
⒈ 官修史书的官署名。 北齐时设立, 唐太宗时始由宰相兼领,以后沿为定制。
引唐韩愈《独孤府君墓志铭》:“二年,兼职史馆。”
《宋史·神宗纪三》:“﹝元丰四年﹞詔曾巩充史馆修撰,专典史事。”
清魏源《<圣武记>叙》:“京师,掌故海也,得借观史馆秘阁官书及士大夫私家著述、故老传説。”
鲁迅《故事新编·理水》:“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
国语词典
负责编修史书的机构。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史馆
史馆造句
- 北京电影学院校史馆今天揭幕,张艺谋念书期间的学生学籍表陈列其中。
- 孙中山纪念馆及“国史馆”认为,孙中山这次北上与逝世对日后发展有巨大影响。
- 文史馆在成山头风景区内。
- 史馆置于宫禁之中,由宰相一人或数人监修,组织包括修撰、直馆及各类辅助人员的一套常设班子。
- 村民们参观新疆农业大学校史馆,感受学校的历史文化。
- 但是,迄今为止,国家一直没有成立国史馆这一重要的修史机构,使得编修清史、民国史,乃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重要工作始终处于学术研究的状态。
- 他们甚至在史馆中吵闹对骂,斯文扫地。
- 郭沫若当即写信给上海市人民政府推荐刘晦之到上海文史馆工作。
- 张添唐带领北电师生参观校史馆,最受北电师生瞩目的,自然是台南一中杰出校友李安。
- 后又因偷抄史馆藏书被贬官,时人誉之“美贬”。
史馆相关词语
- 1 史晨碑
- 《史晨碑》 两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点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三十五字,新拓恢复原貌三十六字,字径三点五厘米。碑文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 2 史阙文
- 史书上阙而不书或已脱漏的文字。语出《论语·卫灵公》:“吾犹及史之阙文也。”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古之良史於书字有疑则阙之以待能者。”《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到了如今,不但见不着,听也听不着,竟算得个‘史阙文’了。”
- 3 史匠
- 汉 王充 《论衡·量知》:“能雕琢文书,谓之史匠。”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若以端若引绳为深於章法,此则史匠之能事耳。”
- 4 史例
- 史例拼音:shǐ lì;释义:史书的体例;出处:《左传·隐公七年》。
- 5 史评
- 史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shi ping,是指评史事、评史书。
- 6 史部
-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 7 史编
- 史书。 明 刘基 《甘露颂》:“小臣作颂,愿附史编。” 刘师培 《文说·记事》:“ 姬公 《官礼》, 孔 氏《春秋》,一则法典之书,一则史编之体。”参见“ 史书 ”。
- 8 史聃
- 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若乃素王《十翼》, 史聃 一经,捶句皆双,俪辞是昉,察其文义,独多对待。”
- 9 史佐
- 史佐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shǐ zuǒ,是指著作佐郎的别称。
- 10 史班
- 汉 代大史学家 太史公 司马迁 和 班固 的并称。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远弃 史 班 ,近宗 徐 庾 。”
- 11 史裁
- 史裁(shǐ cái)是一个汉语词汇,谓史事的裁断能力。
- 12 史谍
- 史谍,读音shǐ dié,汉语词语,亦作“ 史谍 ”。 犹史册。出自《晋书·隐逸传·辛谧》。
- 13 史前
- 在西方指耶稣诞生日之前,即公元元年之前。
- 14 史鉴
- 能作为借鉴的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