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传读音
纪传的意思
词语解释:
纪传体史书中的本纪与列传。
指纪传体史书体裁。
指纪传体史书。
指纪传体史书体裁。
指纪传体史书。
引证解释
⒈ 纪传体史书中的本纪与列传。
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纪传为式,编年缀事。”
唐刘知几《史通·六家》:“当汉代史书以迁固为主,而纪传互出,表志相重,於文为烦,颇难周览。”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五节:“只有纪传没有志书,不能说是完整的国史。”
⒉ 指纪传体史书体裁。
引唐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自斯已后,作者相继。为编年者四族,创纪传者五家。”
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考古》:“司马迁《史记》为纪传之祖。”
⒊ 指纪传体史书。
引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阮孝绪《七録》:一经典,二纪传,三子兵,四文集,五伎术,六佛,七道。”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纪传
纪传造句
- 产后第七天,兽性大发的纪传胜不顾小英的苦苦哀求和他妻子的再三劝阻,再度对小英施暴。
- 传统文献对于赋税征收等细节也很少关注,我们往往只能从一些纪传中,发现一鳞片爪无意间留下的记录。
- 典谟缅邈,纪传成准,善恶具书,成败毕记。
- 本书分别介绍了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公文档案、书札、日记、回忆录、笔记、诗歌、传记、报刊,并评论它们的价值,兼及纪传史、年谱、方志及典章制度。
- 然而简牍未编,纪传咸阙,炎凉已积,谣俗迁讹。
- 贵州历代撰作的史学著述,广涉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记稗史、政书奏议、家传谱牒等各种体裁。
- 同史诗或纪传体作品一样,现代小说可以视为个人传记的变体。
- 并于公元六七世纪传播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对平壤城、开城、汉城、藤原京、平城京等起了重要影响。
- 志文为记述体,大事记为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人物志为纪传体,凡例、图、表为说明文字。
- 这部纪传体的晋史之所以误作编年体的史书,也是有因可寻的。
纪传相关词语
- 1 纪纲掾
- 指录事参军。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臣职下》:“纪纲掾,録事是。”
- 2 纪庸
- 纪果庵(1909-1965),原名纪庸,字国宣,号果庵,曾用笔名纪果庵、纪果轩等,河北蓟县人。1928年毕业于河北通县省立师范学校,随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33年毕业后,在察哈尔宣化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师和教务主任,四十年代南下任职于南京中央大学,曾是汪伪时期的立法委员。1948年后,他任教于地址在苏州拙政园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解放后院系调整,他任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中国史教研室主任。1965年1月8日,在苏州上方山附近的石湖投河自尽。 著有《两都集》。
- 3 纪游
- 纪游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jì yóu,指记述旅游情况。
- 4 纪事本末
- 史书主要有两大体裁,一是纪传体,一是编年体。这两种体裁各有优势,缺点也很明显。前者往往容易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描述发生在同时期的事件时,很难体现出相互之间的关联。后者虽然时间概念很强,但是很破碎。因此后来便出现了另一体裁,取两家之长,补两家之短,形成了很独特的叙述方式,这就是纪事本末。
- 5 纪理
- 经纪,管理。
- 6 纪历
- 记时的历法。 晋 陶潜 《桃花源》诗:“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宋 梅尧臣 《读月石屏》诗:“吾谓此石之迹虽似月,不能行天成纪历。” 清 黄遵宪 《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泰西纪历二千年,祇作寻常数圆缺。”
- 7 纪号
- 释义为名称,标题或者年号
- 8 纪善
- 纪善,读音jì shàn,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明代亲王属官名,掌讲授之职正八品。
- 9 纪纲仆
- 仆人。
- 10 纪纲人论
- 纪纲:纲法,制度;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封建社会中应遵守的法度纲常、行为准则。
- 11 纪颂
- 纪颂,是汉语词汇,拼音是jì sòng,解释为铭记颂扬。
- 12 纪甗
- 《左传·成公二年》:“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 杜预 注:“甗,玉甑;皆灭 纪 所得。”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七回:“国佐领命,捧著纪甗、玉磬二物,径造晋军。”清 王又旦 《古鼎篇》:“天球河图与大镛,蜼敦 纪 甗争舂容。”
- 13 纪检
- 纪检,“党纪检查”或“纪律检查”的简称。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部门对党组织和党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的检查和监督。
- 14 纪叙
- 记叙。纪,通“ 记 ”。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桥名》:“如 运渎 青溪 所跨,试以遗迹参之,次第可考,而纪叙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