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读音
痈疽的意思
词语解释:
痈疽
(1) 毒疮,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英
引证解释
⒈ 毒疮名。
引汉桓宽《盐铁论·申韩》:“若痈疽之相泞,色淫之相连,一节动而百枝摇。”
《急就篇》卷四:“痈疽瘛瘲痿痹痮。”
颜师古注:“痈之言壅也,气壅否结,里肿而溃也。痈之久者曰疽。”
宋叶适《故赠右諫议大夫龚公谥节肃议》:“方谗人尚炽,邪正未分,如痈疽隐起於其身,不决溃之不止。”
《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文帝偶然生下个痈疽,脓血迸流,疼痛难忍。”
清陈睿思《阅<三朝要典>》诗:“譬如痈疽生腹心,毒气烁体亡身命。”
⒉ 比喻祸患;毛病。
引《旧唐书·方伎传·孙思邈》:“山崩土陷,天地之痈疽也。”
鲁迅《南腔北调集·我们不再受骗了》:“我们的痈疽是它们的宝贝,那么,它们的敌人,当然是我们的朋友。”
国语词典
常见的毒疮。多由于血液运行不良,毒质淤积而生。大而浅的为痈,深的为疽,多长在脖子、背部或臀部等地方。《淮南子.人间》:「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也作「雍雎」。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痈疽 科普中国
痈疽造句
- 主治热病神昏,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血瘀经闭,痛经,积聚,心腹暴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疽恶疮,喉痹,口疮,牙疳。
- 可杀虫,治皮肤病,涂在顽恶的疮上,可以治疗痈疽,荣养皮肤。
- 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 俭皆贪残放滥,取受狼籍,元元无聊,呼嗟充野,焉到便收摄行法,以示万姓,勿令漏露,使痈疽决溃,为国生梗。
- 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 不是,我不也着急吗,不过这个病即不是热毒、痈疽,也不是丹肿、毒风。
- 临床常用以治疗中风、痰厥、跌打损伤,痈疽肿毒等症,近代用以治疗心绞痛,取得了良好疗效。
- 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
- 凡痈疽溃疡不收,癫狂冷痰积结,无不可用。
- 从实而论,只要保我大清江山千年永固,最好的方法便是自割痈疽,彰善惩恶,有时也不得不降心相从。
痈疽相关词语
- 1 痈疮
- 痈疮,即痈疽恶疮,是溃疡的一种,指葡萄球菌侵害多个毛囊和皮脂腺而发生的感染。常发于头颈后面及背部,糖尿病患者较易发病。其症状主要是初起皮肤红肿明显,质软无头,疼痛剧烈。快速扩散成按之较硬,呈紫红色隆起的疙瘩,界线不清。此时轻者无全身症状;重者可有发热恶寒,头痛、恶心等。而后中央逐渐见脓变软,可能全身发热持续不退。破溃后流出黄色质稠脓液,痈溃烂成蜂窝状。
- 2 痈病
- 痈病,中医病名。是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肿胀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多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筋伤骨,也不会造成陷证。但一般都多发于项后、背部,而且以成年人,尤其是中年和老年的患者为多。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 3 痈肿
- 痈肿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 4 痈囊
- 犹痈肿。 唐 司空图 《共命鸟赋》:“痈囊已溃,赤舌弥缝。”参见“ 痈肿”。
- 5 痈疮刺箭
- 比喻五欲之害身。
- 6 痈气
- 痈疡的邪毒
- 7 齰痈
- 齰痈,是一个汉语词,指咬出痈疮的脓血。《汉书·佞幸传·邓通》。
- 8 赘疽
- 赘疽,汉语词汇,读音为zhuì jū,意思为赘瘤痈疽。喻多馀无用。
- 9 赘痈
- 赘痈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uì yōng,是指赘疣、痈疽。
- 10 下石疽
- 外科病症名。
- 11 养痈
- 【释义】:1.亦作"养癕"。谓不治疗肿毒而听其滋长发展。 2.比喻姑息坏人坏事。
- 12 养痈成患
- 养痈成患,成语,作谓语、宾语、定语,指 留着毒疮不去医治,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包庇坏人坏事,结果会遭受祸害。出自《后汉书·冯衍传》李贤注引冯衍《与妇弟任武达书》:“养痈长疽,自生祸殃。”
- 13 养痈遗患
- 养痈遗患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ǎng yōng yí huàn,比喻纵容包庇坏人坏事,结果会遭受祸害。
- 14 养痈贻患
- 释义:痈:毒疮;患:祸害。留着毒疮不去医治,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姑息坏人坏事,结果自己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