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仓读音
常平仓的意思
词语解释:
中国古代为调节粮价、备荒救灾在各地设置的粮仓。始于西汉。清代中叶之后大多名存实亡。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为调节米价而设置的一种仓廪。 汉宣帝时耿寿昌首先倡建,以谷贱时用较高价籴入,谷贵时减价粜出,平衡米价而名。参阅《文献通考·常平义仓租税》。
引《汉书·食货志上》:“时大司农中丞耿寿昌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於上……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穀贱时增其贾而糴,以利农,穀贵时减贾而糶,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常平仓
常平仓相关词语
- 1 常川
- 常川,1.经常;连续不断。 明 汤显祖 《邯郸记·勒功》:“守定着 天山 这条,休卖了 卢龙 一道。少则少千里之遥,须则要号头明,烽了远,常川看好。” 明 张居正 《议处史职疏》:“每人专管一曹,俱常川在馆供事。” 清 龚自珍 《上大学士书》:“内阁重地,大学士均应常川看本。” 鲁迅 《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其时有奴才式的破坏作用常川活动着。”2.犹通常。 元 无名氏 《延安府》第一折:“我是权豪势要之家,累代簪缨之子,我打死人不偿命,常川则是坐牢。”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某十八般武艺,无有不拈,无有不会,上的马去,常川不济;听的廝杀,帐房里推睡。”
- 2 常恒
- (2).一般。 明 李东阳 《李公墓志铭》:“勇决奇伟,出常恒远甚。”
- 3 常娥
- 《常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咏叹常娥(即嫦娥)在月中的孤寂情景,抒发诗人自伤之情。前两句分别描写室内、室外的环境,渲染空寂清冷的气氛,表现主人公怀思的情绪;后两句是主人公在一宵痛苦的思忆之后产生的感想,表达了一种孤寂感。全诗情调感伤,意蕴丰富,奇思妙想,真实动人。
- 4 常科
- 常科:驻马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
- 5 常住
- 常住cháng zhù经常居住:~之地;~人口。一直存在某地,经常出没或居住。
- 6 常十万
- 明朝名将常遇春的绰号。
- 7 常數
- 常数是指固定不变的数值。如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π﹑铁的膨胀系数为0.000012等。常数是具有一定含义的名称,用于代替数字或字符串,其值从不改变。数学上常用大写的"C"来表示某一个常数。
- 8 常务委员会
- 常务委员会,是一种常设机构。常务委员会由多名常务委员或委员组成,常务委员或委员通过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 9 常温
- 常温也叫一般温度或者室温,一般定义为25℃。化工工艺中常用 AMB表示,即ambiance。我国工程上常温是按20℃计的,这是我国大多数地方春秋天的温度,如循水温度(自然水温)。
- 10 常无有
- 常无有,读音为cháng wú yǒu,汉语词语,指虚无。出自《庄子·天下》。
- 11 常平盐
- 常平盐是唐中叶起政府在距产盐区较远的地方,自行运储食盐待销的办法。唐宝应(公元762—763年) 以后,盐铁使刘晏既行榷盐法,又仿常平仓制,由政府将盐运到偏远地区储存。当市场上食盐供应不足,盐价上涨时,政府则将所储之盐低于市价出售。 以调节食盐供应和盐价水准。以此来弥补商运、商销之不足,并防止商人操纵盐价,从中获取厚利。常平盐的设立,稳定了盐价,官收运销之利,民食和盐税都有保障。元至元二十一年 (公元1284年) ,曾在诸路设常平盐局。1935年国民党政府也在淮盐各销地办过常平盐。
- 12 常平法
- 常平法是唐刘晏为打击豪强、维护社会安定而推行的稳定市场、增加财政收入的政策。“安史之乱”后,唐经济破坏严重,而商贾乱中打劫,操纵市场,侵渔平民。刘晏针对这一现象,于各地设置知院官,并且“皆募驶足,置驿相望”,(驶足: 健于行走之人) 全面了解掌握各地物产丰歉和物价高低等信息,及时转达给朝廷。朝廷理财官吏根据各地物价高低采取相应对策。
- 13 常用对数
- 常用对数(common logarithm;Briggs logarithm)亦称十进对数,指以10为底的对数。正数x的常用对数记为lgx。它是由纳皮尔与布里格斯提出的。开始他们共同编制十进对数表,最后在1624年由布里格斯完成,因此又称为布里格斯对数。流行至今的对数表,是在布里格斯对数表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一个数的常用对数可以写成一个整数与一个小于1的正数之和,如lgb= n+lgN(n为整数,1≤N<10),其中整数部分n,称为对数的首数,正小数部分lgN,称为尾数。一个大于1的数,它的常用对数的整数部分,是小数点前的(数的)位数减1。一个小于1的数,如果在小数点后有P个零,则它的对数的首数为p-1。例如在lg 200=2.3010中,2为首数,0.3010为尾数,而在lg 0.02=-2+0.3010中,首数为-2,尾数为+0.3010。常用对数具有自然对数所没有的优点,若一个正数是另一正数的10倍,则常用对数增加1,依此类推。
- 14 常州词派
- 常州词派是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康熙﹑乾隆时期﹐词坛主要为浙派所左右。浙派标举南宋﹐推崇姜(夔)﹑张(炎)﹐一味追求清空醇雅﹐词的内容渐趋空虚﹑狭窄。到了嘉庆初年﹐浙派的词人更是专在声律格调上著力﹐流弊益甚﹐常州词人张惠言欲挽此颓风﹐大声疾呼词与《风》﹑《骚》同科﹐应该强调比兴寄托﹐反琐屑饤饾之习﹐攻无病呻吟之作。一时和者颇多﹐蔚然成风﹐遂有常州词派的兴起﹐后经周济的推阐﹑发展﹐理论更趋完善﹐所倡导的主张更加切合当时内懮外患﹑社会急速变化的历史要求。其影响直至清末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