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意读音
公意的意思
词语解释:
公众的意愿;共同的意见。
引证解释
⒈ 公众的意愿;共同的意见。
引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据丛说,虽由他出面,而一味代行大家的公意。”
毛泽东《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中国共产党认为,上述各项条件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公意,只有在上述各项条件之下所建立的和平,才是真正的民主的和平。”
国语词典
全体或多数人的意思。
如:「政府的施政措施,应以全国人民的公意为准。」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公意
公意造句
- 例如,鉴于当时修订不平等条约及撤废领事裁判权的社会公意,国际公法学界对此类问题投注大量精力且成果颇丰。
- 此外,恶名不是法律上或者推理上的,而是公意上的;但严刑酷法使无辜的受刑者背负恶名,因此它对清除恶名毫无益处。
- 当卢梭推出“公意”的说法,这里的“民”,已经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个个的个人的集合,而是美好和抽象的、非常虚幻的“人民”整体。而虚幻整体所拥有的权利,已经由罗伯斯比尔们,接着“人民”的名义在掌控和操纵。
- ”“和平果能实现,则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一惟国民的公意是从”。
- 公意是指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它体现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 老婆看中件衣服,征求老公意见。老公觉得穿起来不好看。老婆说:你看旁边那个美女穿起来就很好看。老公叹口气,幽幽道:仿宋和黑体还是有差别的。
- 摘要卢梭认为,公意就是人类自由意志的升华。
- 任何一种“主义”,都自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破解了人类历史的方程和密码,都自觉为公意代表、良知化身,心理上早就有了道德优越和不容商榷的霸道……于是在行动上,也总试图用自己的原则和尺度占领世界,以自己的标准改造或消灭别的标准。
- 国家被看作是普遍的善或公意的代表。
- 这场非法的“占中”活动,不过是以少数人的私意与肆意来对抗多数人的公意与民意,走向了民主和法治的反面。
公意相关词语
- 1 公祖父母
- 旧时士绅对知府以上地方官的尊称。对地位较高者﹐亦称老公祖父母﹑大公祖父母和公祖父母父母。流行于明清。复姓。孔子弟子有公祖父母句兹。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2 公壻公孙
- 公壻公孙,读音gōng xù gōng sūn,是一个成语。泛指王亲贵戚。公壻,国君之壻。出处于《韩非子·亡征》。
- 3 公筵
- 1.亦作"公筵"。 2.公卿高官或官府的宴会。
- 4 公台
- 古代以三台象征三公,因借指三公之位或泛指高官。《后汉书·胡广传》:“﹝ 广 ﹞自在公台三十馀年,历事六帝,礼任甚优。” 唐 姚合 《使两浙赠罗隐》诗:“何当 世祖 从人望,早以公台命 卓侯 。” 宋 王君玉 《国老谈苑》卷一:“ 窦仪 自 周朝 以来,负文章识度,有望於时,搢绅许以庙廊之器, 仪 因以公台自许,急於大用。”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雷州 司户参军 丁谓 ,顷自书生,获升科第,因缘险佞,据窃公台,贿赂苞苴,盈於私室。”
- 5 公讨
- 公讨是公开揭露声讨。
- 6 公涂
- 公涂,公正之道。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若质乎中人之性,运乎在用之质,而栖心古烈,拟足公涂;值心而言,则言无不是;触情而行,则事无不吉。”《晋书·阮种传》:“贤臣之於主,进则忠国爱人,退则砥节洁志,营职不干私义,出心必由公涂。”
- 7 公望
- 《南史·谢举传》:“上曰:‘ 举非止历官已多,亦人伦仪表,久著公望,怅恨未授之。’”
- 8 公幄
- 公幄,读音是gōng wò,含义是指将军的营帐。
- 9 公恕
- 清·陈确《大学辨一》:“存心公恕,夫后能知己之过,知物之情。”
- 10 公舍
- 指官家宅舍。
- 11 公私要速
- 《唐律·杂律·城内街巷走车马》:“若有公私要速而走者,不坐。”
- 12 公审
- 公审,我国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一种方式,在群众参加下在法庭外审判有重大社会意义的案件。
- 13 公粥
- 释义:旧时官方赈灾发放的粥。 唐 王维 《请回前任司职田粟施贫人粥状》:“右臣比见道路之上,冻馁之人,朝尚呻吟,暮填沟壑。陛下圣慈怜愍,煮公粥施之,顷年以来,多有全济。”
- 14 公制
- 公制亦称“米制”、“米突制”。1858年《中法通商章程》签定后传入中国的一种国际度量衡制度。创始于法国。1795年4月7日法国国会议决颁布米突制条例。1840年以后采用米突制的国家逐渐增多。1875年17个国家在巴黎签订了米突制公约,于1876年1月1日生效。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清政府决定用米突制来确定营造尺和库平两的数值。1915年北洋政府《权度法》规定米突制与营造尺库平制平行。1928年国民政府《权度标准方案》采用米突制为标准制,市用制为辅制。实际上在大多数地方和部门未贯彻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