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读音
沪剧的意思
词语解释:
沪剧
(1) 上海的地方戏曲剧种,由上海滩黄发展而成
英
引证解释
⒈ 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浙部分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 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抗日战争后定名为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一个明星的遭遇》等。
国语词典
流行于上海、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地方戏剧。前身为上海滩黄,民国三十四年(西元1945)定名为「沪剧」。唱腔丰富,曲调优美。伴奏乐器以琵琶、扬琴、南胡、笛、笙等为主。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沪剧
沪剧造句
- 昨晚演出虽请叶惠贤、钱芸担任主持,但其实大部分串联都由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担任,避免有些晚会由于主持人“能说会道”而显得节奏松散的弊病。
- 戏命难违”,中专毕业后,他决定自己要吃这“开口饭”,毅然撂下铁饭碗,投奔了民间的群艺沪剧团,开始了演艺生涯。
- 以丁是娥为代表的众多著名沪剧艺术家,创作演出的《罗汉钱》、《星星之火》风靡全国。
- 母亲爱看沪剧,去时总带上我,沪剧《罗汉钱》、《碧落黄泉》、《星星之火》也是在群众剧场看的。
- 除了这些“原味山歌”外,在吴地民歌谣基础上衍生出的五彩缤纷吴语戏曲如昆曲、苏剧、评弹、锡剧、沪剧等也在演员的精彩表演下一一亮相。
- 街头的音响渐渐兴起,上面播着沪剧和长长的唱词。
- 王盘声学戏的时候,沪剧正处于滩簧改称申曲、从农村转向城市的时期。
- 他一张张给记者展示,有越剧《红楼梦》、《玉堂春》、《盘夫学夫》等,也有沪剧《大雷雨》、《卖红菱》、《罗汉钱》等名段。
- 出生于传统的沪剧世家,她以一种新的方式继承了家族的音乐天赋。
- 那帮沪剧票友也作鸟兽散,邻里间再也听不到悠扬软糯的申曲。
沪剧相关词语
- 1 沪嘉高速公路
- 从上海市区西缘到嘉定南门,长约16千米。1988年10月通车。是中国大陆第一条试验性高速公路。
- 2 沪杭铁路
- 沪杭铁路(Shanghai-Hangzhou Railway),又名沪杭线,为历史名称,现为沪昆铁路沪杭段,是中国一条从上海市通往浙江省杭州市的铁路,是中国东南沿海主要东西干线组成部分。
- 3 湖剧
- 2011年5月23日,浙江省湖州市申报的“湖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4 华剧
- 华剧所包含的范围,狭义的说是指包含台剧,港剧,大陆剧三种剧种,广义的说是还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剧。
- 5 滑稽剧
- 滑稽剧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huá jī jù,基本意思是犹闹剧。亦比喻滑稽可笑的事物。
- 6 淮剧
- 清代中叶,在淮安府(今盐城市和淮安市)和扬州府两地区,当地民间流行着一种由农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称之为二可子,仅以竹板击节。淮剧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演出,之后,又受徽戏和京剧的影响(称为徽夹可),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了淮剧。2008年6月,上海淮剧团、 江苏省盐城市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江苏省淮安市、泰州市联合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被扩展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7 幻剧
- 幻剧,读音是huàn jù ,汉语词语,是指魔术。出自《聊斋志异·寒月芙蕖》。
- 8 徽剧
- 2006年5月20日,徽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9 活剧
- “活剧”一词属于文学词汇,含有明显的褒扬意味,它在描述、讴歌千百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正在从事的宏伟事业方面,具有广阔的使用空间和强大的生命力。目前我国主要的语文工具书均未收录这个词。
- 10 活报剧
- 以应时性、时事性为特征的戏剧类型。这类剧目能及时反映时事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就像“活的报纸”。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活报剧演出,在战争时期更为流行。演出时,常常把人物漫画化,并插有宣传性的议论。活报剧多在街头、广场演出,也可在剧场演出。
- 11 吉剧
-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各地以及辽宁、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地区,是在建国后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剧种,因其诞生于吉林省的省会长春而得名,唱腔是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的综合体制,代表性剧目有《蓝河怨》、《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以及《江姐》、《雨夜送粮》等。
- 12 激剧
- 激剧是汉语词汇,拼音是jī jù,指激烈,迅速而剧烈。
- 13 沪书
- 曲艺的一种。流行于上海市松江﹑奉贤﹑南汇等地,有近百年历史。一人演出,有说有唱,以竹筷敲击钹子伴奏,故又称"钹子书"。传统剧目有《金枪传》﹑《天宝图》等。
- 14 沪渎垒
- 沪渎垒,古垒名。为东晋虞潭﹑袁山松先后所筑。故址在今上海市旧青浦镇西,宋代已沦入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