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制读音
内制的意思
词语解释:
唐宋时称由翰林学士所掌的皇帝诏令为'内制'。唐初,中书省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命,无内外制之分。至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始置翰林学士,掌内制;中书舍人只掌外制。
翰林学士的别称。
翰林学士的别称。
引证解释
⒈ 唐宋时称由翰林学士所掌的皇帝诏令为“内制”。 唐初,中书省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命,无内外制之分。至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始置翰林学士,掌内制;中书舍人只掌外制。
引唐朱庆馀《上翰林蒋防舍人》诗:“清重可过知内制,从前礼絶外庭人。”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至唐置翰林学士,以文章侍从,而本朝因之。翰林学士司麻制批答等为内制,中书舍人六员分房行词为外制云。”
清赵翼《寄芷堂》诗之一:“视草久高唐内制,论文恰到汉《西京》。”
⒉ 翰林学士的别称。
引宋赵昇《朝野类要·称谓》:“翰林学士官谓之内制,掌王言、大制誥、詔令、赦文之类。”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内制
内制相关词语
- 1 内资
- 内资是指本地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投资者,来本地以从事经济社会活动为主要目的,遵循市场机制法则,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的独资、合资、参股合作等而流入的资金。它不包括中央和各级政府无偿捐赠等。
- 2 内眦
- 又称大眦。上下睑缘于内侧端(鼻侧)的会合处,稍作钝圆弯入并内陷,呈马蹄形。内眦部狭小的范围内集中许多重要的细微解剖结构,包括内眦角,泪道系统——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内眦韧带,以及泪骨、鼻骨和眶骨等。内眦韧带和泪囊的关系密切,韧带在囊的外侧分为前后两部分,包绕泪囊,前部止于泪骨的前嵴,后部止于后嵴。
- 3 内足
- 谓家中富足。《陈书·世祖纪》:“朕自诸生,颇为内足,而家敦朴素,室靡浮华。
- 4 内痔
- 内痔,中医病名。是以肛门齿线以上发生静脉曲张团块,表面覆以粘膜,常有便血,痔核脱出,便秘等为主要表现的痔病类疾病。内痔是肛门直肠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内痔好发于截石位3、7、11点,又称为母痔区,其余部分发生的内痔均称为子痔。与西医病名相同。本病若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部分患者,病程中伴发贫血等并发症。
- 5 内职
- 内职,汉语词汇,意为嫔妃等在宫中所尽的职守;嫔妃;供职禁中,内参机要的朝廷重臣等的意思。
- 6 内诏
- 不经过外朝,直接由宫中发出的皇帝的诏命。
- 7 内照
- 内照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nèi zhào,基本意思是光照室内。
- 8 内症
- 内症是词语,拼音nèi zhèng,释义为体内脏器的疾病。
- 9 内臧
- 内藏。《汉书·叙传上》:“ 建始 、 河平 之际, 许 、 班 之贵,倾动前朝,熏灼四方,赏赐无量,空虚内臧。”详“ 内藏 ”。
- 10 内隐
- 内隐,读音为nèi yǐn,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内心阴险狠毒。
- 11 内园
- 内园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nèi yuán,是指内苑。
- 12 内原
- 指中原地区。《隋书·音乐志下》:“ 金陵 建社,朝士南奔,帝则皇规,粲然更备,与内原隔绝,三百年於兹矣。”
- 13 内掌柜
- 旧时称男主人为“掌柜的”,称主妇为“内掌柜”。
- 14 内孕
- 【出处】徐迟 《牡丹》八:“她的歌喉不仅明亮而且非常含蓄,华丽的音色有丰富的内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