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讬读音
寄讬的意思
词语解释:
1.亦作“寄托”。依托,安身。 2.托付,委托。 3.艺术作品中的寄情托兴。语出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五:“诗有寄託便佳。”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初学词求有寄託,有寄託则表面相宣,斐然成章。” 4.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引证解释
亦作“寄托 ”。依托,安身。
《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汉东方朔《七谏·谬谏》:“ 列子隐身而穷处兮,世莫可以寄託。” 唐韩愈《枯树》诗:“寄託惟朝菌,依投絶暮禽。”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闵预》:“不知青巖寄托何所,觅至会馆询之。” 丁玲《小火轮上》:“平日在房子里是难感觉得,可是一到了水上,眼望着绵绵不绝的青山和浩浩荡荡的流水,便不觉的感到此身的飘飘然,而无所寄托。”
托付,委托。
《管子·明法》:“寄託之人不肖而位尊,则民倍公法而趋有势。” 晋葛洪《抱朴子·臣节》:“负荷寄託,则以伊周为师表;宣力四方,则以吉召为轨仪。” 唐李朝威《柳毅传》:“闻君将还吴 ,密通洞庭 。或以尺书寄託使者,未卜将以为可乎?”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杂记》:“今有事将楚游,以公长者敢以家口寄託。” 许杰《逃兵》:“人家的儿子是寄托你家里的。”
艺术作品中的寄情托兴。语出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五:“诗有寄託便佳。”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初学词求有寄託,有寄託则表面相宣,斐然成章。”
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鲁迅《书信集·致中共中央》:“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 秦牧《土地》:“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情感。”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寄讬
寄讬相关词语
- 1 寄帑
- 寄帑是汉语词汇,拼音jì nú ,解释为寄孥。
- 2 寄存处
- (1) 代存物品的公共机构 英 warehouse
- 3 寄辞
- 乃前寄辞。——唐·李朝威《柳毅传》
- 4 寄殡
- 临时埋葬或停放灵柩。 唐 李华 《序》:“君以先世寄殡 嵩条 ,因之迁祔。终事,至 汝南 而殁。” 巴金 《秋》一:“ 蕙表妹 死后,即寄殡在距城二十余里的 莲花庵 ,简直无人照管。”
- 5 寄泊
- 寄泊是汉语词汇,拼音是jì bó,解释为寄居。
- 6 寄禄格
- 寄禄格:宋代关于寄禄官官衔及其食禄品秩的规定。宋元丰三年,杂取唐及宋初旧制,改革官制。
- 7 寄监
- 关押在监狱中。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拿审》:“一一问明,须令写立如虚甘坐认状,将首人寄监或看守。”《三侠五义》第十一回:“将 叶阡儿 押下去寄监。”
- 8 寄坐
- 寄坐,汉语词语,比喻地位不稳且无实权。
- 9 寄菆
- 寄菆是汉语词语,意思是寄存的棺材。
- 10 寄政
- 寄政是汉语词语,拼音jì zhèng ,意思是把军令寄寓在庶政之中。
- 11 寄在不寄失
- 谓寄放物品原是为不使丢失。
- 12 寄应
- 寄应是汉语词汇,拼音是jì yìng,解释为在寄居地参加科举考试。
- 13 寄筌
- 1.用《庄子》"得鱼忘筌"事,指托意于言辞。
- 14 寄乳
- 寄乳是汉语词汇,读音是jì rǔ,出自《西晋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