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剧读音
侗剧的意思
词语解释:
侗族戏曲剧种,流行于贵州、广西等地侗族聚居的地区。
引证解释
国语词典
侗族的戏剧。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侗族分布地区。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形成于贵州。其表演形式最初仅两人坐唱,后来发展为走唱,脚色不多,舞台动作简单,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仅置桌、凳等。脸谱以黑白二色为基础,由男演员扮演女角。唱腔有平调、哭板、仙腔及民歌调子,主要伴奏乐器为二胡、琵琶、锣、铃、钹、鼓及特有的牛腿琴等。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侗剧
侗剧相关词语
- 1 侗戏
-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黎平县申报的“侗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 侗长
- 侗长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tǒng cháng,是指长大。
- 3 侗族大歌
- 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6年6月,由著名音乐人百慕三石担任制作人的的全球首张实地录制侗族大歌主题专辑《天赋侗听》正式问世。2017年7月,《天赋侗听》荣获首届CMA唱工委音乐盛典“最佳民间/民族专辑”
- 4 侗侗
- 侗侗,汉语词语,拼音是tǒng tǒng,释义是长大貌。
- 5 侗寨
- 侗寨即侗族村落,大多就其地形,依山傍水,整体布局在大致分为平坝型、山麓型、山脊型和山谷型种。
- 6 儿剧
- 儿剧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ér jù ,是指犹儿戏。
- 7 儿童剧
- 儿童剧更多体现的是纯真心灵下的故事,它对孩子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经常看一些儿童剧,有利于孩子接触这个社会,并分辨是非。
- 8 元杂剧
-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其结构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性格暴烈的男演员。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角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有所变化。如《赚蒯通》,第一折正末扮张良,二、三、四折正末扮蒯通。这就出现了主唱人物的变换。
- 9 元剧
- 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 10 兴国赣剧
- 江西省兴国县地方戏曲剧种。
- 11 剧透
- 是“剧情透漏”的简称。该词是指在他人看完某个艺术作品之前告诉其核心内容及线索。
- 12 剧评
- 剧评,是汉语词汇,解释为对戏剧的评论和批评。
- 13 侗族
-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总人口数为2879974人。
- 14 作剧
- (3).表演戏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丐仙》:“每求作剧,辄辞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