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轫读音
发轫的意思
词语解释:
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之作。新文学运动~于五四运动。
引证解释
⒈ 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借指出发,起程。
引《楚辞·离骚》:“朝发軔於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朱熹集注:“軔,搘车木也,将行则发之。”
《淮南子·兵略训》:“故得道之兵,车不发軔,骑不被鞍。”
唐杜甫《昔游》诗:“余时游名山,发軔在远壑。”
明徐霖《绣襦记·结伴毘陵》:“赴京都,已发軔,亲友皆无贐。”
雷昭性《中国立宪之观察与欧洲国会》:“譬诸行道,发軔即乖,虽追风追电,亦愈觉支离。”
⒉ 动用,动员。
引《尉缭子·兵谈》:“富治者,民不发軔,甲不暴出,而威制天下。”
⒊ 比喻事物的开端。
引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九载唐张怀瓘《书断下》:“兹又论夫文字发軔,牋翰殊出。”
金元好问《奉直赵君墓碣铭》:“万物并流,至君而止。司南圣涂,发軔伊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瑞云》:“此奴终身发軔之始,不可草草。”
闻一多《文艺与爱国》:“我们的爱国运动和新文学运动何尝不是同时发轫的?”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七:“中国立宪运动的具体的表现大约是发轫于戊戌政变。”
⒋ 犹发迹。参见“发迹”。
引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诗》:“韩子苍献王将明生日二十絶句,内一絶句云:‘万里青霄发軔时,驊騮絶足看奔驰。’”
明郑若庸《玉玦记·对策》:“绳枢贱贫,分柴桑终淹此身。一朝发軔,向枫陛躬逢湛恩。”
明唐寅《顾君满考张西溪索诗饯之故为赋此》:“功名发軔青云路,长愿存心在泽民。”
国语词典
轫,支住车轮,让它不能转动的木头。发轫指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子开始行动。引申指出发。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发轫
发轫造句
- 收关之时,开创纪元,发轫之始,鼓舞士气。
- 诸君携母校殷殷之望,方才云程发轫,万里可期。
- 纵观世界名城发轫之始,如婴儿茁壮生长,规模与速度惊人;及至风骨渐成,质量与效益逐渐成为百年传承的态度和根本。
- 他们各自的主要创作虽然都在各种器乐形式或歌剧等方面,但其三人音乐创作的发轫之初,却都是从德奥风格的独唱艺术歌曲开始的。
- 胡适之译学理念发轫于其文学主张。
- 五四时代是一个启蒙与救亡并存的时代,因此,作为现代文学发轫的五四文学,个性解放、女性解放、社会解放就成为其基本主题。
- 如果某个作家要从普通人的生活中寻找耐人寻味的细节,如果学者要研究历史如何从公众的行为中发轫,都可以深入到“历史的一天”中披沙沥金。
- 古希腊文化发轫时期,神话和宗教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
- 若是赛场中出现了钓饵,请在查察发轫前清算清洁。
- 诸君携母校殷殷之望,方才云程发轫,万里可期;当于锦绣天地,大展鸿图!”。
发轫相关词语
- 1 发配
- 发配,将罪犯送到边远地区去服劳役。《明史·刑罚志》充军者,明初唯边方屯种,后定制,分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军。有终生,永久。终生:规定罪犯要服役到死;永久:还要罪及子孙后代。
- 2 发掘
- “发掘”作为一个汉语语素,基本意思有二:1. 开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2. 把人们不容易发现的事物揭露或揭示出来。
- 3 发明
- 发明:启发,使明白。开阔视听,扩大见闻。
- 4 发愤
- 发愤,指下决心;立志;自觉不满足,而奋力为之。见《史记·孔子世家》:“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5 发髻
- 发髻也是戏曲中相关行当的角色使用的一种假发样式。
- 6 发酵
- 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
- 7 发端
- 发端,指开端;创始(一个过程或一连串的事件)。语出《后汉书·五行志一》:“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无有从下发端者也。”
- 8 发愤图强
- 发愤图强,意指下定决心,努力谋求强盛或进步。也指下定决心力求上进的情况。 语出 何香凝 《孙中山与廖仲恺》:“ 孙先生 在那次聚会上谈得并不多,只泛泛地谈到了 中国 积弱太甚了,应该发愤图强,彻底革命。”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五章:“上下一心,日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发愤图强。”
- 9 发泄
- 发泄:一般指通过激烈的情绪表达而使情绪稳定的一种方法。方式:狂笑、大叫、唱歌、跑步、滔滔不绝的说话。发泄的最好方法不是发泄,而是笑,即使不开心也可以笑,反正我们的身体又分不出来。
- 10 发颤
- 释义:指发抖。
- 11 发奋图强
- 下定决心,努力追求进步,一般情况下与“奋发图强”通用。
- 12 发人深省
- 发人深省,读音fā rén shēn xǐnɡ,汉语成语,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出自《游龙门奉先寺》诗。
- 13 发展
- 发展分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渐变发展阶段;质变或部分质变阶段。
- 14 髶发
- 髶发,是汉语词汇,注音是ㄦˋ ㄈㄚ,释义是即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