嘱请读音
嘱请的意思
词语解释:
嘱托请求。
引证解释
⒈ 嘱托请求。
引《魏书·崔亮传》:“在法官何故受左右嘱请?”
《太平广记》卷一一二引南朝梁任昉《广异记·张御史》:“须臾,至前驛,已在门所,某意是嘱请,心甚嫌之。”
国语词典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嘱请
嘱请相关词语
- 1 谆请
- 再三恳请。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今暂以藩王监国,仍称 崇祯 十七年,一切政务,照常办理。诸卿勿得谆请,以重寡人之罪。
- 2 谆嘱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你的事何待谆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 弥轩 又谆嘱晚上不必穿素衣,须知花柳场中,就是炎凉世界,你穿了布衣服去,他们不懂甚么道理,要看不起你的。” 叶圣陶 《未厌集·抗争》:“她相信这样不但不是一条生路,而且会弄掉现在的位置……所以用母亲谆嘱儿子似的调子说。”
- 3 谘请
- 谘请有两种意思,一是谘询请教,二是.具文请示。
- 4 咨请
- 咨请,拼音是zī qǐng ,是汉语词汇,解释为具文呈请。
- 5 奏请
- 释义:上奏请示;上奏请求。古代下级向上级请示、请求某事,带有恭敬之意。
- 6 三催四请
- 形容要人反复的去叫,去催促,多指某人架子大。
- 7 上请
- 上请又称“先请”。中国古代法律术语。指皇室宗亲、贵族、高官犯法一般司法官吏不得擅自审理,必须奏请皇帝裁决的制度。起源于汉代,范围逐渐扩大,先由三千石官后下延至六百石官,进而又扩大到公、列侯嗣子犯耐以上的罪。东汉时几乎所有官员不论犯何种罪行,均可享受此种待遇。南北朝时又规定:凡属人议范围的官吏、贵族犯十恶以外之罪,均须“上请”皇帝定夺。唐律专列请章。规定:“诸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应议者期以上亲及孙,若官爵五品以上,犯死罪者,上请;流罪以下,减一等。其犯十恶,反逆缘坐,杀人,监守内奸、盗、略人、受财枉法者,不用此律。”(《唐律疏议·名例》)此外,对于事关重大,但情节可以原宥之案件,法官不敢专决,也须上请。
- 8 不请
- 不请形容自家没有让一个人来,常见用语:不请自来。没有请一个人,自己就来了。
- 9 不请自来
- 自来红 zìláihóng 不用学习和锻炼就自然产生进步思想
- 10 为民请命
- 为民请命,读音是wèi mín qǐng mìng,是一个汉语词语,释义是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请命:请示保全生命。
- 11 主动请辞
- 主动申请离开的意思。
- 12 主动请缨
- 是指主动请求报国立功的机会。
- 13 嘱致
- 嘱致是汉语词语,拼音是zhǔ zhì,意思是嘱托致意。
- 14 嘱赞
- 嘱告。《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回:“这六月初八日是他的忌辰,待我自己到他坟上嘱赞他一番,再看如何。”